对不起,少年收容所,我叫你失望了。
我在看你的时候,非常不幸睡着了。
对此,我表示遗憾。
你知道这不是我看电影的风格,但是关于青春躁动题材的电影中你的亮点确实乏善可陈。
影记:====================================================================== 1、对本片还是满怀期待的,不曾想竟然是“心灵鸡汤”式的电影,它可能真实再现了美国年轻一代的心理起伏,以及成长过程中的躁动不安,或者还有迷茫颓废,甚至是“垮掉的一代”这些东西。
但是,在同类题材电影中,本片着实毫无亮点。
从自身原因找起,我觉得自己的思维可能还是中国人固有的那种,迷恋于《十七岁的单车》,或者《坏孩子的天空》。
再者,对于影片处处可见的“感化”“顿悟”“说教”,我想说,我已经忍你很久了。
2、电影的基调一般都在影片开始便以形成,这就好比是小说,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整片文章的基调。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第一个出场人物,甚至是第一个音乐,都在暗示着这部电影的总体格调,或快速,或缓慢。
细细想来,个人不满足本片的开局,它显得非常唐突,像是一个擅长拍电影的导演用了一种粗糙的,未经打磨的镜头作为开篇,故而显得生疏,影片似乎在拒绝观众身份认同,观念入侵。
3、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如果不是最后漂亮的慢镜头和舒缓的音乐,我一定一怒之下打最低分。
4、再一次跟这部电影道歉,原谅我打一星的冲动。
基本上,這是我第一篇在豆瓣寫的評論。
評價是一種很兩極化的事情,但若是硬要作為觀影時的考量,勢必要仔細慎選,這部電影我給予「還行」,也就是所謂的三顆星來說,在多數人來說,是會以為我認為這部電影感到普通,或可能是還要更差勁些,但對我而言,這三顆星不能說明這部電影的優缺點,而是它對我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有多深刻而評定的。
我想已經有很多人已經以「自我救贖」、「逃避過去」等命題來論述,因此我將以我所認知的一些「談論孩子/青少年」電影來敘述這部電影的特質。
首先要從較早在電影中,使用這個收容所場域的概念來提,便是一般皆知的經典作品「飛躍杜鵑窩」 (1975),當時這部電影傳達出一種,為了使人們改良改善而所處的一個封閉性空間的質疑。
在這個精神病院中,主角從瘋狂(假性的發瘋),到呆滯(真確的發瘋)的一個轉變過程,令另一個最終歸屬於野外長大的酋長終於覺醒,逃離這個人們一直以為是溫暖的「鳥窩」。
因此在往後的電影發展,我們都可看到這種為了某種人類改良目的而造的緊閉空間,無非都無法控制住肉身以外的心靈。
而這種心靈相對於成人來說,青少年是最具有令外人感到最危險的心靈。
成人可能因為某種因素而有各種不尋常的想法,試圖輕生、逃避、偽裝等,但青少年擁有更多的是,瞬間的爆發性情緒,這是基於他們都還未受過完全的入世社會的洗禮,能夠比起很多成人,來得更主張自己的需求。
青少年也因此從最初以成人為主體去反應人們的心態,到縮小範圍至,青少年成為了很多電影的主題,而這些電影能夠傳達出與成人情感上很不一樣的情緒表現,近年來的「壁花少年」(2012)便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表現多樣性的少年煩惱,而非單一的維特煩惱,也終於不再是過去從1999年以來,「美國派系列」僅僅是淺白地只認為青少年的煩惱總是只有性的好奇疑惑,更何況那是絲毫沒有以女性的角度來考慮的內容。
當然據我觀影的經驗來看,也是相當早就有以大人的角度(成年的導演)關注到少年情感上的議題,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12),一直都有相似的主題表現。
其中也含括很多針對特殊案例所衍生成的故事劇情,如上帝之城(2002)、貧民窟的百萬富翁(2008),這些並非不屬於以少年的煩惱為主題的電影,而是這些電影往往將少年視為一種相當成熟的成人,以一些超乎於一般少年所想的觀點來看待整個社會。
仔細尋找會是我們平常熟悉或常見的案例,也仍然很多例證,其中歐洲相當早就在廣泛地討論,單車少年(2011)與十七歲的單車(2001)來看,雖然國籍不同,但同樣都能展現一般青少年面臨生活情境時,會碰撞到的問題。
而這些電影由於相當符合現實生活,使得我們不得不讚嘆他們逼真寫實,以及我們內心所感受到的情緒張力。
回過頭來看少年收容所(2013)這部年輕導演所拍攝的電影,我認為與弗魯特韋爾車站(2013)一樣有著值得觀看的內容,兩者都是年輕導演試著以一些紀錄片式的方式緩慢地觀看人們的一舉一動,因此帶有著相當高程度的寫實性,但同樣地多少都會面對到年輕所導致的某些不夠熟練而產生的小缺陷,如很多人常會說影片步調的緩慢,而使電影不夠張力等等。
然而換個念頭來說,它的緩慢程度,應該沒有像雲端情人(2013)來得誇張,但很少會認為那部電影的緩慢會影響到人們觀影的情緒。
而少年收容所其實缺陷的不是緩慢性,而是故事的舖成較為多元的關係,為了傳達除了少年之外,還有幾乎是女主角的看護員心情,而讓劇情更為複雜,這是很多導演都會容易面臨的狀況,試圖添加內容的豐富性,或想探討的議題過多時,會造成影片焦點不夠聚集。
近年來很多清新電影(鏡頭用色都相當清朗明亮)試圖表現很多生活上會面臨到的議題,但其實這些的內容舖成,到最後,其實都給予一個很不確定的答案,而不是一個果絕的答案,這是因為這個答案很難會是觀眾想要的答案,又或者這個答案(結局)會遮掩人的眼睛,看不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就像電影最後仍然是少年因為再度困擾,又再次地飛躍杜鵑窩。
在漫长的雨季来临之前,各怀心事的少年成群结队的来到花园,他们穿过狭窄的荆棘和泥泞的草地,把自己内心中最隐秘的故事小心地埋藏在潮湿温润的泥土里,于是那些不堪的,落魄的,羞于启齿的小秘密就在雨水的滋养下缓慢生根,发芽,并且相互抚慰。
终于有一天,这些秘密破土而出,无法再被隐藏,而这片花园也变成了少年们的秘密花园,当他们再次经过这里的时候,不会再有年少时的羞赧和愤懑,他们终于开始学会和自己的昨天和解。
这是我年少的时候无数次幻想过的秘密花园的场景,那些少年从这里经过,离开。
留下了他们生命中那些落寞,狼狈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我希望自己就是那个花园的花匠,小心呵护着那些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心事。
后来的一天,我看到了一部叫做“少年收容所”的独立电影,我知道,这样的“秘密花园”其实一直都存在。
梅森在这里认识了他的养父母和那些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
格蕾丝在这里被他的父亲强暴,怀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马库斯在这里见证了母亲与人贩子的交易,他发现自己成为了可以用来讨价还价的商品。
贾登在这里被自己的父亲毒打,接受性骚扰,还被迫对法官说谎。
而萨米在这里丢失了自己最心爱的玩具,那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他们心照不宣的掩饰着内心的伤口,可是幼时就留下的伤痕总会在阴雨天隐隐作痛,少年们在这片花园里彼此温暖,同时又在相互伤害,因为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触碰到那些敏感脆弱的伤口。
这就是少年收容所,那些因为家庭环境而受到伤害变得越发敏感和有着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的问题少年们就在这里生活,马库斯是个个子高高的黑人,不爱说话,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浑身长满了刺,随时准备对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发起攻击,他看上去无所畏惧,但是当他年满十八岁即将离开收容所的时候他变得犹豫,慌张,他藏毒,打架,为了一条心爱的金鱼而割腕。
贾登是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问题少女,对环境充满戒备,缺少安全感,自我伤害倾向,情绪无常,他的父亲是一个外人眼中儒雅的绅士,但是却在家庭里对贾登毒打,性侵。
萨米内向,腼腆,守护着身边的玩具,就像一个骑士守护者自己的公主,直到有一天他的玩具被心理医生强行拿走,他开始变得萎靡,精神恍惚。
而收容所的老师格蕾丝因为年少的时候被父亲强暴而对怀孕产生了极强的心理阴影,当她看到贾登的经历的时候会那么感同身受,她甚至会在夜里拿着棒球棍闯进贾登的家里,这样一群有着各自经历的人们在一起相互救赎。
然而收容所的经历却给了他们另外的身份和生活方式,他们在试着与自己的过去决裂,马库斯离开收容所之前,格蕾丝组织大家给他办派对,亲自给他理发,那些年少时受到毒打而留下的疤痕开始痊愈。
贾登生日那天再次收到父亲的欺骗,她变得暴躁,情绪化,马库斯组织大家为她写生日卡片,格蕾丝陪她在宣泄室里疯狂的发泄。
萨米得到了奈特为他藏下来的玩具,他慢慢的变得开朗,终于可以披着美国国旗在收容所练习跑步,而格蕾丝在梅森的开导下,终于可以正视自己的过去,在看到肚子里孩子的时候她紧紧握住梅森的手,喜极而泣。
收容所的生活从来不会因为孩子们的离去而改变,它始终停在那里,等待着给下一个来临的孩子以温暖。
年幼时那些疼痛的记忆在我们年少的身体上烙下了难以消除的刺青,我们因着这些伤害而变得脆弱,敏感,对陌生环境产生抗拒,时刻保持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世界是个庞大的收容所,而我们则是这个收容所中有着各自秘密的少年,我们不停地伤害自己,伤害他人,同时也在试图救赎自己,温暖他人。
直到最后我们会忘记那些疼痛开始新的生活,又或者被那些伤痕所摧毁。
生活永远不像影片一样励志和充满正能量,更多时候我们会带着这些伤痛和仇恨生活下去,在不停的相互伤害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感,我们都渴望着有一个真正的“秘密花园”,可以让我们暂时将那些落魄的往事埋葬起来,然后重新上路。
电影《少年收容所》的故事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清晰可见,有血有肉,很少有人能直面所谓的“问题儿童”,这个社会边缘的群体,那些阳光无法触及到的阴暗潮湿的心房。
收容所里的孩子们,都是背负着种种伤痕累累的过去来到了这里,而这里的工作人员却要面对他们看似毫无征兆突发歇斯底里的疯狂表现;生活虽然不堪回首,但还得继续,未来何去何从,只有自己来选择和面对。
片子最后还是以喜剧收尾,贾登离开了虐待她的父亲,格蕾丝也重新找回了平静、幸福的生活,黑人小子马库斯离开收容所也找到了工作和爱情,皆大欢喜。
整片平淡而不乏波澜,演员演出亦十分自然动情。
影片还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十佳独立电影。
本人看了影片之后,体会较深的几点是: 1. 必须对生活、对工作、对爱情投之以全身心的真心与热忱,他们才会在积累到质变之后对你进行回报; 2. 不要自以为是地总是从“我认为”进行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去体谅对方,理解对方;对于片中这些被父母抛弃、从小遭遇不幸的孩子,只有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最终被他们接收; 3. 十分叛逆的孩子大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桀骜不驯的孩子大都拥有让其能桀骜之才。
年轻的格蕾丝和男朋友梅森在一家少年收容所年收容所工作,收容所里面住满了很多的问题儿童,像暴力的马库斯,孤傲的贾登,毒舌的路易斯,爱玩偶的萨米。
这些未成年儿童都曾遭遇不同的家庭暴力等问题,久而久之心理渐渐变得扭曲,可他们的心理都还是很善良和渴望获得爱的。
格蕾丝尽其所能帮助这些儿童,每天不仅要组织活动,还要应付突发状况,怕孩子们遇到危险,但她却乐此不疲。
然而格蕾丝也有自己的心结,也有属于自己的阴影。
《少年收容所》题材沉重,却不乏温暖,电影开头,几个辅导员聊着天,突然铃声大作,一个问题少年奔跑着往外逃窜,辅导员赶紧去追赶;电影末尾,几个辅导员依然在聊天,铃声又骤响,问题少年又往外奔逃,辅导员再追,不过,问题少年逃着逃着,又折返回来,原来他开起了玩笑。
这是一个特别棒的结尾,首尾呼应,又升华了主题,给观众一种久久都不能释怀的感觉,深入人心,萦绕心头。
这是一部截止至目前为止零差评的影片(烂番茄100%好评,Metacritic平均分88分),《名利场》用“音准完美的令人感觉良好的影片”来评价它。
对一部讲述少年收容所问题儿童的片子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奇怪的评价——心理受创儿童动不动就自残,而他们的动机背后往往有大段大段的悲情被虐史可供人长见识,《少年收容所》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它只是以一种不令人崩溃的、更能让人接受的方式被呈现而已。
其故事线并不花哨,从短片到长片,克里顿主人公从一名男性管理者变成一个二十出头的女人——为的是不重复。
而性别的转换,也为这部感情戏居多的电影带来了更多戏肉。
所有的故事围绕着她个人的斗争展开,富有戏剧张力,但过于耳熟能详:格蕾丝受新来的女孩洁登身世的触动,而暴露了自己多年来的心结——原来现在救人的她也曾是一名遭需要救助的收容所女孩。
在救人与自救中,格蕾丝慢慢走出阴影,勇敢迎接未来……这种老生常谈,观众很容易地就猜中后续剧情。
但令人意外的是,克里顿对细节的处理,将熟悉的情节变得不那么老掉牙,正是这些细腻之处拯救这个很容易变作三流言情故事。
以格蕾丝得知强暴她的父亲的出狱情节为例,之前镜头暗示她遇事好抠指甲,在此处得到了妙用——她生生抠出了血。
没有咆哮,一样沉默,多了一个细节,多了一份张力。
在直面孩子的悲惨经历上,克里顿编剧实力也可圈可点。
用单纯控诉的诉说,显然太过单一,在同一部电影中出现往往令人乏味。
《少年收容所》交代孩子悲惨经历的方式十分讨巧。
问题少年抽取两个代表人物——黑人小年轻马克斯与白人女孩洁登。
马克斯用说唱他的事。
他一遍一遍哼唱着“看着我的眼睛”,面无表情却掷地有声。
在离开前,他所求的礼物是剃个头。
头发剔除,马克斯不敢抬头看,问:“那里还肿吗?
”,真相大白:他常被母亲暴打头。
洁登用童话说她的事。
她有一本画册,画中尽是鬼画符,常人只是当是叛逆涂鸦。
洁登给格蕾丝讲童话故事,拿出本子一看——可不是一个规整的小故事。
“小章鱼和大鲨鱼友谊”的血腥童话隐射了她与父亲的关系。
那是少年人特有的表达方式。
克里顿在调查中发现,收容所本身的真实事件已经足够具有故事性,问题只在于如何去粗取精,完美地讲其组合在一起。
《少年收容所》在讲述一个好故事上,充分展露了美式机敏。
《少年收容所》题材沉重,却不乏温暖,电影开头,几个辅导员聊着天,突然铃声大作,一个问题少年奔跑着往外逃窜,辅导员赶紧去追赶;电影末尾,几个辅导员依然在聊天,铃声又骤响,问题少年又往外奔逃,辅导员再追,不过,问题少年逃着逃着,又折返回来,原来他开起了玩笑。
这是一个美妙的结尾,《纽约每日新闻》这样说:“《少年收容所》包含着2013年所有电影人最令人动容的结尾镜头。
这部简短但能引起共鸣的影片会在你心头萦绕许久。
”
镜头开始,明媚的阳光下三名年轻人若无其事的讲着收容所发生的种种趣事,新来的志愿者听着莫名其妙的故事却被里面的人和事吸引,或许这个收容所并不是他想的那么吓人,他琢磨着。
突然门被推开,警铃响起,披着国旗骨瘦如柴的小男孩冲出收容所,向着大门奔去,原本谈笑风生的三名年轻人直奔向他,扑倒,没成功,再一次,镜头缓慢下来, 这短短十几秒的路程越来越长,越来越长。
少年收容所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你和我都开始投入到故事里。
任何电影以长达10多分钟的简单对话作为开篇都是非常大胆的,要不是有扎实的对话写作功底,这最重要的10分钟可以让你失去很多观众。
开篇的聪明之处在于这三人的对话将三人的性格和故事的背景以最真实不做作的方式交代清楚,什么样的孩子在里面,可能面临的冲突,主角配角的关系 很多电影为了交代故事背景经常会通过一个新的外来者角色的视角来展示,而这里的新志愿者以观众的角度回应剧情的发展。
布丽拉尔森仿佛当年的詹妮弗·劳伦斯, 以低成本绝对小众片再次出道,强有力的演技一定会让她成为年底最佳女演员的候选之一。
布丽在此片中扮演收容所的管理人员,年纪轻轻却非常有责任感。
片子通过她和不同孩子之间的冲突和沟通不断得挖掘她心里黑暗的一面,再坚强的人也有崩溃的时候,即使是伪装没受伤,伤痕也会突如其来的展示给众人,好在的是片子没有那些煽情预料而来的奔溃或心灵鸡汤场面,一切都如此平静,连女主的崩溃也如此自然而来,而这更加让我深有感触。
我们都是平常人,没有人崩溃地像电影里一样场面宏大,惊心动魄。
很多时候就像故事里面的人一样,骑着自行车,听着歌曲,或者躺在深爱的人身边,心里那些不愿透露的故事再也不能忽视,然后眼泪就下来了,心里的围城也垮了。
布丽在结尾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但所有被过去伤害过的人不可能有记忆的橡皮擦,他们能做的只是继续活着,在不断自我审视打击的过程中继续尝试去做对的事,她没有抛开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影片的名字一样,短短12周改变不了太多,收容所的孩子需要一辈子去缓解过去的伤痕。
我三年前在美国犹他州的收容所做过3个月的志愿者,我的职责是提供中文学习帮助并参与孩子活动的策划。
这个收容所比片中的收容所气氛更加紧张,进来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美国有钱家人的孩子,常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他们很多有自残倾向,也有许多需要借助药力来缓解抑郁。
刚进去帮忙时,主管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和所有的孩子有一臂的距离,即使在那工作了几年的人都要和所有的孩子保持2 feet远,因为有些孩子的暴力倾向非常严重,会袭击管理员。
在我参加志愿时发生一件事,每周二晚上部分孩子有机会跟随两位管理员去当地的电影院看电影,一位叫M的男生因为下周就要离院所以也算是给他的欢送会,看完电影后,M跟管理员说他要去问电影院老板要个海报,当时两位管理员应该有一位要跟随他去确保安全,但两个人都认为他马上要出院不会有什么问题,M跑到电影院后面的垃圾箱找到玻璃,回到管理员面前,当着他们的面划了自己的手腕,虽没有严重到要去医院的地步,但因此M必须要在收容所继续住下去。
后来有人问M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与其出去面对父母失望的脸,还不如在这让你们失望。
虽然事故发生时我没有在场,但现在还能记得M当时对生命无所谓对未来没有希望的表情。
你一定也认为这个孩子肯定没救了,我当时的确这么想的,后来我搬来加州和M的父母有些来往,我在他的instagram上看到他开心的笑着上大学,去海滩,和朋友玩,和家人愉快的照片,虽任然能察觉他不安全感的透露,但他也一步一步尝试抛开过去的阴影,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片子的结尾,那三个人又站在一起聊收容所的孩子们和他们的未来,也许那个收容所不是为了去改变孩子,不是让他们去遗忘,只是希望他们能过尝试做对的抉择,一点一点脱离过去的阴霾。
I must say that the director of this film is a genius. The film depicts a number of full-bodied characters in just about 90 minutes with a relentlessly fast pace. The direction is just amazing. Grace, portrayed by Brie Larson, is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impressive character. She was abused and raped by her father ten years ago and is now the supervisor at a group home for troubled teenagers. She helps the troubled teenag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she has her own troubles deeply in her heart. Finally, she gets through with the help from Jayden, one of the kids at the group home. Marcus is another rich character in the movie. He is 18 and has problems with the prospect of leaving the group home. He even tries to commit suicide. In the end, with the help from the workers at the group home, he gets a job and dates a beautiful girl. Last but not least, Mason, Grace's boyfriend, and Jayden, a newly arrived kid who is abused by her father, are also strong characters. They have their problems and finally make it. I'm sure that the audience will enjoy this movie. Go for it.
趁时间没发觉让我带着你离开,竟想起2002年的歌。原本看得有些不耐,可最后听到Marcus的咖啡馆故事却跟着他们一同微笑起来。
在家庭中受伤的孩子,是很难面对既爱又恨的父母,他们多数时候选择忽视、遗忘、逃避,或者是歇斯底里的愤怒发泄,才能确保自己不被啮心痛苦湮灭。
美国大片看厌了,再看这种独立小片就是舒心,简单平淡,没有太多技巧性的东西,纯粹的在挖掘私人化的故事,通过窥探一个个少年畸形的内心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度,满怀正能量的人性关怀触动人心,也触动了人们开始去审视现代亲情纽带的残缺
发现有两种关于社工的电影,一类揭露机构的无能无人性,空有其表夸夸其谈,另一类就如这部电影,展示人性,感同身受其中的脆弱,糟糕的人生有了理解和真挚的关怀也就温暖起来,共同发泄后也没那么糟糕了
小清新腔调
美国的独立电影总是关注青春受伤的心灵,依旧是治愈系和温暖的小片子~
问题少年和社工,社工也因这份工作和自己的经历怀疑婚姻和生育下一代的必要性。父母对子女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可估量。有点法国电影调调,不过不好看,很闷。96m的电影度日如年。
女主角原来这么年轻的,好吧我错了
电影很好很感人,我很喜欢。不过说实话,我更喜欢梅森开头和结尾讲的两个故事,哈哈哈。。。
很喜欢开头和结尾,life goes on。Brie Larson !年度十佳候选
适合拍电视剧
并没有太多新意,一切按照套路行事,看到开头就知结尾,新人点并未做足
小格局片们拍来拍去终于都成为了[俗套]
像很多独立小片一样,也许它有很多不完满的地方,却总有那么几个能打动你的瞬间。比如给贾登庆生,结尾看B超。生命总是让人感动。还记得第一次听到女儿胎心时的激动,眼泪瞬间就止不住了。结尾的生命同样是一种希望,虽然过程中有很多压抑的地方,但这仍是个治愈的故事。。。
很适合拍漫威电影的导演,BOSS越来越强,然后突然就被打败了,至少暂时。
剧情有点简陋,因为主题很模糊,导致缺乏表现力,情感渲染整体也不到位。喜欢章鱼妮娜和鲨鱼的小故事。
难道名字不应该叫《Anti-parents Club》咩?
这片子真像法国人拍出来的,《课室风云》啊达内兄弟之类的路子,美国人那种贴上去生唠的态度还是让人不适应,收容所也不知是个干嘛的所在,曾被父亲性侵的女主在和受害少年们的互动里完成双向重建,调子总算都较平和,细节给出的也足够平静,是扎实有气度的表现,片尾马修斯泡妞的故事差点把我听哭
手持摄影加社会中不起眼的社会群体,再加上隐藏在心中的伤痛,这几乎就是所有美国社会独立电影的内容架构,这故事最让人心酸的地方是,这些弱小的个体在面对伤痛时所首先做出的是继续伤害自己。
独立电影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