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恐怖片,而是正宗的悬疑片。
整部片子一直在给你线索,每次在你以为推理出了剧情的时候,却又突然地峰回路转。
结局很意外,答案很完美。
只是,你看出来了吗?
整部电影围绕的是两人的面容这一点来说的。
很多人以为二者的身份,其实没这么大。
林嫣其实是安雅,江北燕则应是林熙蕾。
林嫣(安雅)移植了江北燕(林熙蕾)的心脏。
梁家辉家里的心脏是安雅的。
梁家辉爱的是林嫣(安雅),黄维德的未婚妻是江北燕(林熙蕾)。
林嫣(安雅)有心脏病梁家辉为了她勾引江北燕(林熙蕾)并利用其噪音恐惧症杀了她,得到江北燕的心脏,救活的林嫣(安雅)可是他却没有料想到心脏有记忆功能。
林嫣(安雅)会慢慢的开始有江北燕的记忆。
他更没料到的是林嫣(安雅)这时候在对自己的面容方面已经完全被覆盖了(或者说她的心脏正完全控制着她对脸的认识),在她的意识里林嫣就是长着林熙蕾的样子。
本片的开始正是林嫣(安雅)在心脏移植后,她的意识里林嫣应该是林熙蕾的样子,江北燕应该是安雅的样子的时候。
这正是电影呈现给我们的。
电影也正是林嫣(安雅)在面容被覆盖成江北燕(林熙蕾)后的主观意识和视角拍摄的。
但是她被心脏同化的仅仅只是对面容的意识,在生活,工作上,还是林嫣(安雅)自己的。
所以这时候以为本该是林熙蕾样貌的林嫣看到镜子里的脸是安雅的时候会以为见鬼了。
于是产生了各种被鬼抱啊等等幻觉。
而梁家辉和黄维德不会被同化,所以他们看到的林嫣就是真实的林嫣(安雅)。
电影的开始,面容被同化成林熙蕾的林嫣,工作,身体也开始慢慢被控制,她的陶艺不行了,却会开车弹钢琴。
但这时候的她对自己工作生活方面的意识还是清晰地。
所以她对此不解。
她告诉梁家辉,梁家辉爱林嫣(安雅),看到的是林嫣正是安雅的样子。
如今这些改变却是江北燕的,于是就开始阻止她和黄维德接触,告诉她这仅仅是心理问题,在盘山公路,在湖边借口会停止呼气,他害怕她真的成了江北燕(林熙蕾)。
黄维德看到的林嫣也是安雅的样子,但是却在她身上看到了未婚妻江北燕(林熙蕾)的影子,一方面他以为自己害死了未婚妻江北燕,害怕林嫣想起,另一方面。
,他迫切想知道妻子出轨的对象X是谁,于是,让林嫣帮助自己。
调查江北燕的死因。
在调查的过程中,林嫣通过另一个医生知道了心脏记忆功能,也知道了梁家辉是X,她告诉梁家辉在心脏移植前若输入血就会有心脏记忆功能,也从梁家辉口中得知其为了自己杀了江北燕。
于是因为愧疚而被噩梦困扰,终于选择自杀。
但是,林嫣的自杀没有成功梁家辉救活了她,但单她醒来的时候她却说,“你怎么在这,我的车呢,水”这些的记忆却完完全全变成了江北燕的。
心脏记忆真的使她变为另一个人。
这是梁家辉最不能忍受的。
听到这梁家辉彻底绝望了。
于是他在看到黄维德的时候重重的打了他一拳。
也正是这拳头上的血让他想到他可以利用这一点开始的借尸还魂。
林嫣(这时的林嫣依然没有完全成为江北燕,因为在她醒来的时候猴子又活蹦乱跳了)在怪医生处研究所逃出后在街上无助的转,碰到黄维德两人一同回林嫣处,林嫣无意中在黄的包中发现了看见了江北燕的照片,她不知道为什么黄会有自己2008年8月8号的照片,这时黄在喊刀子在哪里,惊吓之余她以为黄是坏人。
逃出。
这时候梁在外时机而动,绑走了林嫣。
将她关进地下井中。
并把绑架照寄给黄,让黄来救,自己设下埋伏,伏击黄。
最后将自己的血打给了黄,自杀,将心脏捐给黄。
以此通过心脏记忆复活。
、不过最后,林嫣通过警方给的照片,镜子等终于发现自己原来的脸就应该是安雅的而不是林熙蕾的。
也终于完全找回了完完整整的自己 林嫣(安雅),而没有变成江北燕。
电影最后一幕像是导演设的谜,梁到底有没有成功借尸还魂。
我个人更倾向是没有的。
首先电影最后黄在拉手风琴,之前他会钢琴就是有音乐方面的修养,而电影中没有体现梁有音乐上的知识。
其次林嫣没有变成江北燕,当然这可以解释为移植前没有输血,但是电影中林熙蕾逃出孟医生的研究所的时候,那只输了血的猴子又活蹦乱跳了。
说明孟医生没完结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因为他对猴子的研究也只是初期的没有进行到最后。
也许之前林熙蕾以及猴子的症状只能说是心脏移植的后遗症或者说是排斥期适应期。
并且在电影中,孟医生也只是说,“没有输血不知道会不会带心脏记忆功能,输了血就一定带心脏记忆功能"。
但这并不表示心脏记忆功能就能完全覆盖另一个人这只是个他的一个假设,没做过实验。
但梁却把这个假设误以为真了。
最后从药家鑫的事件来看这部电影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的。
也很可能建立在当前的科学背景下,目前医学界并没有关于心脏记忆复活的结论。
当前心脏移植附加记忆有这种现象也是医学界急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如果有这方面的考量的话,这部电影也应当回归当下社会科学背景。
讽刺的是,电影中梁家辉疯狂的病态的爱着林嫣,可是林嫣却并不领情。
电影的最后与警员说“我只是一个试验品”。
林嫣并不是一个实验品,梁在给他做手术,策划她的移植手术的时候是不知道心脏记忆的。
他是真心爱她的。
而林嫣的转变让他绝望让他相信心脏记忆并利用了它。
也许他是带着一丝希望企图用心脏复活来与林嫣团聚。
短短的一年两个月,也许爱上她,只是应为在给她治疗时一个温柔的微笑,也许是她小小的关怀。
这一切我们都不知道。
导演到底是怎么想我们也不知道,至少我看到了这些,也愿意这么理解。
至少到目前为止,这部是我看到的水准比较高地悬疑电影了,当然还有点小漏洞。
如其他影迷说的片尾梁的眼睫毛在动,影片中小女还不应当说我听到江老师的声音。
这部影片最为吸引人的是对色彩的应用,最经典的就是女主角的家:艳丽的中国红为主基调,凸显出诡异的感觉,床头上艳红的妆奁,白底粉色大花的床单被罩,红色的洗手池,艳粉色的门等等,这一切都彰显着神秘诡异的气氛,有些欠缺的是女主角的服装,从颜色上可以看出是精心设计过的,无论是艳粉还是大红,或是与红色形成强烈对比的埃及蓝色、白色都很显眼,也很和谐,但是不缺少了一点时尚感,感觉一看便是30+妇女穿的连衣裙。
女主角的妆容也有些欠缺,个人觉得如果带点湿漉漉的淡淡烟熏妆更性感一些。
很喜欢江北燕生前居住的旧式房屋,木头地板,踩在上面总有厚重的声响。
情节虽然不能跟日本等国一些经典的恐怖片相比较,也不错,让人猜测了许久。
这儿影评可能主要评价了色彩和道具,对情节等没有过多评价,但总之,这部影片值得一看!
介于之前某人向我推荐此片,说的云里雾里,最后经本人亲自鉴定后发现他其实没看懂,而且片中吐槽点也蛮多,于是⋯⋯我理解的故事的顺序应该是这样:首先介绍4个主要角色梁家辉扮演的医生蒋牧,精通心脏手术,查出自己患有脑癌,然后在1年多前认识了需要心脏移植的林嫣。
而林熙蕾扮演的陶艺师林嫣则是一名漂亮而又孤独的单身女性,因为心脏手术结识了梁家辉。
江北燕是一名音乐老师,和一个富二代搞对象,患有噪音晕厥症。
马本科就是那个富二代,怀疑自己女友出轨提前回国跟踪。
蒋牧应该很早就知道心脏移植携带记忆的事情,有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美国医学家就在研究此类话题。
但他所要的并非是让自己记忆寄生在别人身体这么简单,他是要完整的夺得寄主的身体,所以他需要确保此类手术用于自己身上之前要万无一失。
影片中还有一位神经兮兮的医生十分关键,他不仅起到了解谜的作用,还从侧面反应其实蒋牧应该也进行过动物实验,所以他才得出结论——心脏移植加传输血液可以达到控制寄主的目的。
而他如今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人体实验。
林嫣这个时候的出现给了蒋牧实验的机会,我考虑之所以选择林嫣主要是因为她背景简单。
影片中的细节告诉我们林嫣是一个缺少社交活动以及亲属朋友的“宅女”,更容易蒋牧接近。
之后江北燕的出现解决了心脏的问题。
蒋牧应该是先从医院了解到了江北燕的特殊病例,然后通过一些渠道获取血液以及DNA样本进行化验得到了林嫣与江北燕可以进行心脏移植的结论。
之后就是蒋牧千方百计的接触江北燕并获取信任,得知江北燕在外国有男朋友趁虚而入,再适时的给江北燕精神压力逼其和男友分手,这样就有了江北燕自杀的合理性。
最后下手通过特定频率的噪音致她于死地并制造自杀假象。
而江北燕的男友马本科我认为也是在蒋牧计划之内,证据则是他开车带林嫣刻意路过江北燕的房子。
而正是马本科的加速刺激让实验效果显著,林嫣正逐渐向着江北燕转变。
而最后蒋牧杀死马本科则一举两得,即毁灭了知情人,又获得了一个完美的寄主。
所以故事的真相就是——蒋牧想通过心脏移植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在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开始了最终的人体实验。
他选择的对象则是林嫣和江北燕,他分别与两人拉近关系并获得信任,最后杀死江北燕,并成功为林嫣心脏移植。
而实验证明通过移植心脏和输入血液的确能够转移记忆,于是他就杀死了马本科并实施对自己的心脏移植。
然而影片最终林嫣并没有变成江北燕,在最后一刻她重新找回了自我,所以这也成了影片最后的一个亮点——开放式结局。
蒋牧最终能否在马本科身体上复活?
谁也不知道。
吐槽结论:1·宅女风险大,多交朋友吧2·相比之下,外科手术医生比富二代更容易获得女孩的芳心3·中国的下水道问题很大4·这是中国影史上少数几部坏人有可能活到最后的电影5·据说之前曾为蒋牧设计一个经常摸脖子的习惯动作,最后在马本科的镜头中他再次把手出,然后影片结束,留一个类似盗梦空间的悬念,但好像不能过审⋯⋯
以前就一直很好奇,那些电影还未上映就“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是怎么回事。
电影是娱乐圈的重大产物,而娱乐圈里稀奇古怪的事情好像比较多。
对于一个人在“圈”外,也从未妄想过“进去”的姑娘,这种离奇事件会引发她的诸多不靠谱猜想。
当时的各种猜测就不在此赘述了,请让我得瑟一下首次“看片会”的经历。
机缘巧合获得本片提前看片的机会。
大热天,没吃午饭,抱着一盒大樱桃,坐在凉爽黑暗的放映厅里,看惊悚片,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何况还是尚未上映的惊悚片。
由此可见,本人对这部电影没有任何预习的行为,是带着阿甘打开巧克力盒子的随机心态,幸运的是,碰到的这一颗还比较对胃。
关于这部电影,豆瓣的介绍已经足够清楚简洁了。
对本片背景资料的缺失,让器官移植、心脏记忆的题材变得非常新鲜。
关键字:悬疑。
从片头开始,一张被移开的照片,一个女子身处危险的噩梦,一个男人对着一罐医学用的器官撞击头部……如果不是先看了豆瓣的介绍,前十分钟会比较容易处于状况之外,十分钟后,渐入佳境。
”心脏“出来了,“另一个人”也出来了。
这个老是梦见自己处于危险境况的女子,她的命运走向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
电影讲述的方式,让观众随时处于信息缺乏的状态,不时抛出一个新的信息,开启观众解密的方程式。
总体非常不错,故事后半段发展太容易猜测,所以惊喜小了些。
疑也就不悬了。
关键字:惊悚。
说到这里,不由得要赞叹一下本片的配乐。
如果没有配乐或配乐不如此,这将变成一部爱情悬疑片。
如果没有走进电影院,在大屏幕下,漆黑的放映厅里,配合着全场其他观众的惊呼声,啧啧,寻找刺激的同学就不要把它当惊悚片看了。
当然,除了配乐,还有那个一口上海话腔的孟医生值得称赞。
他的每次出场都让观众发出了一些笑声。
对于一部不出色的惊悚片来说,有几个笑点出现是很好的补足。
关于对本片抄袭题材的讨论,本人觉得,大可不必理会。
因为只有好的题材才会被抄袭。
如果没有看过这个题材,不妨把本片作为那块抛出去的砖,至于引来的是不是玉呢?
咱们下回分解。
林熙蕾是江北燕 安雅是林嫣 梁家辉只想延续自己生命杀了江北燕做实验 本科喜欢江北燕 大部分时间的林嫣长着江北雁的脸 偶尔镜子里的才是真的自己 !!!
(移植心脏使本身被覆盖)林嫣把渐渐变成的当做了自己 谁知本科包里有着江北燕(林熙蕾)(也就是大部分时间的林嫣)以前的照片 药家鑫的新闻正好提示了时间!
我很少写评论的,只是因为很多人总是在骂国产电影,看不过去所以说说。
大家都看惯了外国悬疑,它有个特点就是等你看完了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结局。
而中国所拍的悬疑片大多只是在过程中,到最后总是很明了的。
如果用这一点来骂国产电影的话我觉得还是少说为好,毕竟风格不一样。
像盗梦空间那样利用很多层的错杂让你不明不了有意思吗?
要这样的话谁不会啊,是吧,绕就可以吧人绕晕。
另一方面,中国的悬疑虽然看后很明了,但是大多都是有隐晦在里面,但都逃不出道德问题。
所以比较现实的人看完国产悬疑一般都很讨厌不会觉得什么恐怖的。
往往是比较喜欢幻想的人倒是觉得有一点意思。
比如这部电影,如果你假象一下现实中的医生如果没有医德哪一天在你身上作出此等事情,或者生活中已经有这样的人存在了而大家却全然不知,又或者像医生本人“复活”后他良心怎么坚持的等等。。。
就是有一种道德观念的挑战但不知是不是中国的拍摄条件不足还是什么,总觉得有那么一种欠缺,要吗就是剧情草草了事要不就不明不了。
这让我想起电视剧狄仁杰第一部吧,作为悬疑好生无聊。
悬疑悬疑,,就是让人看了明了还是不懂,另外养眼的场面很少,外国的却不是这样。
但这也让我每次看外国电影觉得没养眼的地方就不想看,哈哈。
最后还是说说这电影吧.作为不同悬疑电影可以看看。
但是称不上精品更不能说是巨作。
一个让人折服的巨作我想除了剧情之外每个细节都要精致,并且还要让人震撼
古人云:红配绿赛狗屁。
如果这是对片子色调的评价,是的。
吐槽点无数。
和另一影城的经理一起看片子,片子开始不久他喊道“太恐怖啦”之后鼓掌,之后开始玩手机。
真的很失败,这次记住曲江影视和一个叫张琦的导演。
太恶心了。
别的不说,说片子。
有点渡边淳一《白色猎人》+东野圭吾《变身》的意思。
可是改编的很是个差劲,漏洞很多。
西安城市面貌拍的很多,变相恶心人的旅游宣传片么?
一路除了出租车剩下都是现代,还是没有ABS刹车的现代。
女主的脸被拍的很长,不是很适应。
男二的名字叫“马本科”,哎哟喂……最后的最后,我就对这种一天到晚不上班闲着没事玩找别人游戏的人……把钱扔到地上都别看。
我觉得很奇怪,我刚才发了这篇影评,出去一趟回来就发现给我隐藏了,现重发一遍。
这内容有什么不妥吗?
还是跟豆瓣的经营有什么冲突吗?
可以说,中国现在的惊悚片基本全是忽悠人的,不是拍电影的不会吓唬人,而是有关部门怕吓坏了善良脆弱的观众而设置了很多保护措施。
几乎所有的电影公司的拍片计划中都有惊悚片题材的规划,因为这东西投资小,好操作,观众上钩的几率高,这基本上就是卖海报和预告片的一锤子买卖,只要把观众忽悠进来了,到底是吓唬你还是恶心你就是我说了算了,于是就产生了前些日子把观众逼得要求退票的《B区32号》。
靠着透支中国电影的信誉来挣黑心钱总不是长久之计,这个以讨巧为主的电影类型要想生存下去,还是要把巧劲用在创作上而不是算计观众上的。
也许《夺命心跳》距离一部优质的商业片还有距离,但我至少在它身上看到了一些成型的类型化创作的思路。
首先,它有了一个能够让剧情在相对合理的思路下走向怪力乱神的设定,那就是当心脏被移植后原器官拥有者对现有载体的心理支配。
这有点像鬼魂附身,但是以《夺命心跳》的情节,我觉得倒是更像美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medium,即通灵者。
有一部名叫《灵媒辑凶》的美国电视剧,说的是一个家庭主妇用她通灵的能力帮助执法机关办案的故事,女主角与死者沟通的方式或者是与幽灵对话,或者是死者托梦,提供线索并引导她接近案件真相,这与《夺命心跳》中死者借宿主的身体去追查真凶是一个性质的。
当然通灵这种超自然现象是不允许在内地电影中出现的,于是这里就产生了利用心脏记忆的概念来瞒天过海的设置,尽管这个概念纯属伪科学,但影片自有体系之内,还是能够作为一个强力设定被观众接受的,而这个设定的成立就成为影片最大的亮点,要知道中国的电影一向在设定创意上很弱的。
此外,《夺命心跳》还在基本故事层面向前走了一步,最后关于交错身份的包袱抖得很响,这种东西在美国电影和香港电影出现都不奇怪,但在内地电影中出现,说明有点上道了。
好的惊悚片绝不只是把人吓唬一通就完事了,还是要有点升华的,邪不压正那只是最表层的价值观表达,《夺命心跳》最后走了一下心,让观众能扪心自问一下:我是我平常看到的那个我吗?
上面说的是《夺命心跳》接近类型创作真髓的东西,可以算作这件作品的毛皮部分,也可以说这部分是基本成功的,但问题出在外部的皮毛上。
影片叙事节奏有点拖,这主要是因为事件不够,特别是通过死者所逗露出来的信息量不够,爆点很少,于是情节就开始打转了,而缺少了情节的压迫感,惊悚效果就只能靠生效和光影来完成,主角真正面临生死考验的只是在下水道一场戏,很多情况是在自己吓唬自己。
其实对比一下《灵媒辑凶》的叙事技巧会很有说服力,那里的通灵信息不是采用指向性很明确的方式来传达的,更多的是叙事的碎片,观众才开始看会觉得很奇怪,但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些碎片会渐渐显露出叙事意义,从而将故事采用拼贴的方式完整还原,在这个过程中观众除了惊悚之外还会享受到悬疑解谜的乐趣。
【网易娱乐】
这部片子的名字应该这么叫《一个男人的复活与他的试验品》,整部片子稍微混乱,其实讲的就是得了脑癌的梁家辉利用职权以及医学知识,先兆一个一个女人做试验品,实验成功后,他自己也通过换心脏复活了自己。
具体不重要,惊悚片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传达的理念:没底线和良知的知识分子是可怕的;同时导演还安排了一个与梁家辉对比的心脏医生,揭露这个社会醉心于科研人物的悲哀,估计导演除了讲了一个故事以外,就是传达的这些内容。
高智商犯罪,法律无法监控。
应该是有别人告知,之前未交代,之后才由死者前男友讲出。
诸如此类的细节观众可以去发掘。
恐怖是该片的另一个看点,导演仿佛不太认同国外的恐怖手段,亦仿佛是经费拮据,所以继续挥舞着国产恐怖大片善用的两根大棒,音效和光线,每当要营造恐怖气氛的时候,就会发出让心脏共振的声音和昏暗晦涩的灯光,看来对恐怖效果还是不太有信心,需要运用传统的辅助手段来增强。
纵观整个影片,我的感觉是具有基本的悬疑情节,但是却似曾相识,恐怖不足,借用音效来充数,还有曾经的性感女神好像也红颜易老,不再那么惊艳了。
我给整部影片的分数为65分,闲来无事时可以打发一下时间。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