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柱(동주,2017)中,尹東柱是一名詩人,於革命無所貢獻,既沒有參與文宣傳播,也沒有實際暗殺、組織、策畫、集會等行動,卻作為朝鮮民族獨立運動鼻祖之一而被讚揚,在其百年誕辰之際,李濬益導演拍攝了這樣一名人物的傳記以茲紀念。
文學,尤其是詩,被視為百無一用感傷情懷的呻吟,被稱作壯夫不為的彫蟲篆刻伎倆,實際上,卻是行動的靈魂,沒有這樣的靈魂與心智,革命行動不過是說漂亮話的冒險主義。
尹東柱作為一名詩人,是民族之心,保留並傳述了時代的情懷與對世界的憧憬與理想。
2、台灣今日所不碰觸,並且強力稀釋的日本殖民史,可以由韓國的一系列抗日題材的歷史片中補充。
在日本對朝鮮的皇民化運動後,如今韓國人仍存有一種民族的氣節,這是獨立性的表徵之一,特別是殖民史、獨島主權與慰安婦問題上掐住日本的咽喉。
以往文天祥不任蒙古人(遊牧民族掠奪式經濟)的官,梅蘭芳蓄鬍不給日本人(軍國主義殖民經濟)唱戲,也都是這種氣節的表現,在我們台灣政府官方與民間媚日之際,這是應該反省的。
電影中,尹東柱身為二十出頭的孩子,不以日本姓氏發表詩作,表現的不僅是作為一「文人」,更是作為一個「人」的骨氣。
電影中段,尹東柱將踏上遠赴他鄉留學路之際,寫了一首詩〈弟弟的印象畫〉:冷清的月光映照著紅紅的額頭,弟弟的臉是一幅憂傷的畫。
停下腳步,悄悄抓起小手:你長大了想做什麼?
做人。
弟弟的回答是真正的答案。
3、當尹東柱會見鄭芝溶的時候,正值一九三九年創氏改名時期,鄭芝溶差不多在這個時期停止了創作。
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他們的對話中有了答案。
尹東柱告訴鄭老師,認為在日本姓氏之下寫詩是丟臉的事情,他想停止寫詩。
不再創作的鄭芝溶告訴這名青年學子:如果你覺得丟臉,那麼,你可以繼續寫。
這裡頭有很深的意含,可以玩味:如果你知恥,那麼,什麼都可以無愧的做,最怕的是人而不知恥。
4、最壞的時代與最壞的地方,作為一個人的條件是以血換取的。
換句話說,我們沒有生在最壞的時空中,我們的餐桌上並非空有湯勺,我們的基礎十分優渥。
作为片名的引导性总偏见的渴望在描绘东柱这个人物身上多花点功夫一直被认为做宋梦奎的影子的东柱偏移却又努力朝着宋的方向靠拢以至于最后悲惨害至死 而对于历史知识的缺失关于政治在历史上的转变有些难以疏通 但在人物塑造上面双主人公个性分明 哪怕此前的东柱一直为了远离宋而压抑自己的想法可面对死亡却是他最勇敢的一面
影片的最后,东柱说: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只是把写诗作为愿望,单纯的想做一个诗人,真是感到太羞愧,听了你说的话,作为一个诗人,没能在前面引路,像个影子一样跟在了后面,因为感到羞愧;无法签名。
而宋梦奎最后说:在日本留学的朝鲜学生聚集的思想教育,利用调集令,假如能成立朝鲜叛军组织,正式的指挥军士们活动该有多好?
我没能那样做,感到羞愧。
没能那样做我感到很羞愧,因为羞愧才签的名。
-而我们在当今社会下,衣食无忧。
生活越来越细致越活越精细的同时,我们连梦想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守护,实现梦想。
在一出生就注定是,在朝鲜的土地上,生活在日本场景,经历过青山里战争,创世改名,尹东柱还是坚持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写着诗,想着如何能在日本发表的时候,注定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那份坚持,那份毅力,那份理想,那份伟大。
生活在特别时代的文人墨客被后人镶裱进历史的边框 成为某一类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标签而成为一种符号的存在 这是传记类电影处理人物必经的升华途径也是很难突破的一个瓶颈 看完东柱的传记电影 没有让我感觉到他是主角 平凡卑微到成为故事里历史中的一粒沙 而相较之下他的诗却成为照亮后人们光亮的星 一颗饱经折磨的心化成启迪人心的文字 何其悲壮何其哀婉
首尔三清洞正读图书馆墙壁。
几年前在三清洞赏枫叶🍁,偶然看到正读图书馆墙壁上的诗篇,觉得这个诗人看待世界是如此的温柔,后来在教保文库看了他的诗集,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尹东柱,于是把这部《동주》看了,一个无比丰满的青年诗人形象瞬间形成,那些逝去的岁月再遗憾,再伤感,也掩饰不住东柱对这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时代的洪流不能抵抗,但自己内心的善良一定要坚持。
东柱的文字有如一盏明灯,穿越时空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愿每个人心底都永存一份美好,哪怕世界是如此的冷酷无情。
在日军统治时期的朝鲜,所有民众连名字、语言、梦想都被加于规条,完全失去人生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在一起出生和长大的同岁表兄弟尹东柱(姜河那饰)和宋梦奎(朴正民饰),东柱一心梦想着成为诗人,用笔的力量为国家尽力,而总是行动派不顾一切的梦奎虽然一直在身边却是像一个最高障碍物。
在“创氏改名”(强行要求韩国人更名为日文名)的国家受难日子里,东柱和梦奎也不得不到日本留学,到了日本后梦奎更是一心投入独
文字狱么,不过这是在抗日期间,被镇压!
说实话,就是被倭寇镇压了,杀害了。
在韩国的政治生活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与反日联系在一起的。
为不忘“亡国”之耻,激发国民的爱国精神,韩国始终抓住两条线不放:一是清算历史,铲除“亲日派”,为抗日功臣正名。
在韩国,凡是“亲日”派人物,一律不许进入政界。
在国家机构中,政府专门设有一个特殊的部级机构“国家报勋处”。
其职责是表彰在抗日独立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抗日英雄和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这些人在乘坐飞机时可拿经济舱的票坐头等舱,还可以免交高速公路费和停车费等。
以真实人物尹东柱作为原型改编而成的作品,讲述日本统治时期两个表兄弟的人生故事。
许多观众被影片所感动,认为其就像把人拉到了过去,从一个爱国者的角度看当时无力却依然与努力抗争的人民群众,也让更多观众加深了对这位英年早逝爱国诗人的认识。
回顾李浚益导演的作品,虽然题材各有不同,但都一样能够吸引观众。
不过该片更像他执导的电影《素媛》,虽然让人看得咬牙切齿,出来的评价也很高,但却始终摆脱不了“小众”的标签
在这个时代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吟出来的诗是否真的有力量来改变这个世界?
“如果文学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么它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宋梦奎坐在桌前抛出这个沉重反问,他们不敢回答。
这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他们降生的土地被蚕食,甚至连母语、姓名都不能存在,更何况梦想。
现在的我们遥想当年,为他们深陷囹圄默哀,但谁又能说后人不会为我们摇头叹息呢。
寻找光明的主题一直都在,只因黑暗从未散去。
宋梦奎是走在群众前面的领袖,是哪怕被扼住了喉咙,也一定要把理想喊出来的先行者,在那个时代,正义被蒙了尘,理想被嘲笑,幸福变得不可及,落入昏暗的时代,总要有些人去做,去奔走,去呐喊,才能把这厚重的天撕破一个口子,所以他站在一直被神权教育的村民面前敞开怀的演讲,宣讲在当时被看成无稽之谈的共产主义。
他是清醒的,这种清醒是只知对错的局限,他知道何为正确,却在正确的尺余之间盘旋。
课堂上,梦熙朝先生一次次的质问,才让宋梦奎意识到自己的浅薄,眼界的狭隘。
他一直抱怨宗教神学的无用,宣扬共产思想的真正,但自己却一直在修建空中的楼阁。
来中国找共产志士,却被利用成了杀手,党派之间敌对他辨不明,只能成为棋子;为新的临时政府奔走筹资,到最后溃不成军。
他彻悟文学是精神上的一次讨诛,是一种比武器,比威胁更强大的力量。
而如果当一个民族放弃了对文化的最后坚持,改了自己的名字,换上了他姓,禁掉了母语,当他们以一切姿态主动或被动的遗忘自己民族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时,这个民族才算真正的亡了。
东柱去拜访郑芝溶先生时,两人面对诗才的惺惺相惜只是片刻,转瞬而来的就是他们的无奈,一个诗人,一个民族的诗人,当他们无法再用本族的语言来表达所有情感时,是怎样的一种耻辱。
所以郑芝溶先生选择了封笔,隐居乡下,用一种清高的方式来做自己最后的抗争。
诗人的清高在于他们无法背弃信念妥协,也无能走在前列奔走相告,郑芝溶先生选择的沉默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选择,他们扛不起复兴的使命,或者说他们没有抗争的勇气。
勇,不管是匹夫之勇,还是志士之勇,只要是勇气都是弥足珍贵的,梦奎充在胸腔的勇一步步的前进,行在离东柱越来越远的地方。
如果没有梦奎,东柱也许只会是个沉迷于诗的痴人。
东柱爱诗,深爱简短句读间的深邃,难舍其精湛短小中迸发的思想力量,他一直在诗歌里,哪怕在那样的危险。
而梦奎早早看清了这个丑陋的世界,他选择用自己来换取未来,他知道潜藏的危险——死亡。
对东柱来说,他还未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或者说他领悟的太晚,太过迟钝,像个单纯的孩子,守护着诗,小心翼翼,害怕消逝。
梦奎一直没有告诉东柱太多,可以说是行着表兄的责任,像家里牵挂的长辈,避免陷入危境,另一方面他其实在留一片安宁,让东柱替自己去过好那属于明朗未来的生活,继续去看书,去作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动荡中,两个人的选择,看似会走向两个未来,其实最终还是滑向了一个结局——陨灭。
在一个自保难求的时代,怎么还能守住梦想情愁。
东柱东京求学,以为可以逃得过汹涌的政治浪潮和战争阴影,但是行到哪里都还是在侵略者的淫威下,自己本身就是即将失去故土的亡国之人,哪里还有什么尊严可知,在帝国文化下,日本军官当众剪去了他的头发,他知道,终究是躲不过的,既然没有选择自尊的活下去,那就站起来去坦荡的面对死。
在日本监狱里,东柱和梦奎入狱,侵略者为自己创造虚伪的正义,为自己是文明国家做一种无力的狡辩,用所谓合法程序宣称自我的文明,将一份认罪书摆在了他们面前,每一条的罪证只是将他们致死的借口。
梦奎哭着读完了每条罪状,签了字,他没有认罪,而是痛恨自己没有做到更好,为什么把罪状上的每一件事没有做完。
东柱苦笑着拒绝了,在他被日本警察审问的同时,记忆穿插起他行过的事,见过的人,写过的诗,才发现他做了那么多事,却唯没有在投身革命起义奉献太多努力,他感到愧疚。
两种方式,一个态度。
他们没有办法看到新时代的带来,却为了新时代一直努力着,一个是从始至终的激昂斗士,一个是后知后觉的爱国诗人,两个人的悲剧是飘零朝鲜族的悲惨缩影,也是所有黑暗时代文人无奈的最终结局。
《东柱》是以真实人物尹东柱作为原型改编而成的作品,讲述日本统治时期两个表兄弟的人生故事。
许多观众被影片所感动,认为其就像把人拉到了过去,从一个爱国者的角度看当时无力却依然与努力抗争的人民群众,也让更多观众加深了对这位英年早逝爱国诗人的认识。
回顾李浚益导演的作品,虽然题材各有不同,但都一样能够吸引观众。
不过该片更像他执导的电影《素媛》,虽然让人看得咬牙切齿,出来的评价也很高,但却始终摆脱不了“小众”的标签。
挺喜欢结尾的,情理之中。
涓涓流水般的电影
这是一部内敛结构严谨的黑白传记电影,这是一部以一个诗人的一生为主线,内容远远大于形式的电影。两年前关于萧红的<黄金时代>收得一片落寞。而尹<东柱>似乎更加悄无声息。
任性的全部用黑白画面呈现,却意外收获了电影的沉重感和剧情的厚重感,不得不说这个导演的功力势如破竹
实在是沉闷到看不动(前前后后分了四五次)。朴正民可比姜河那会演太多了。
生活不易!
可以
intention100分 音乐有点过 结尾不该煽 以及感觉在纽约就没看过画质这么差的DCP……
他们注射海水,创氏改名,明明可以把手指剁下,却还要人签字画押走这可笑的流程。
很特别 嗯 怎么说 就是很特别
在商业大潮席卷下的韩国影坛能有这样一部黑白文艺人物传记电影,虽然观感欠缺但还是为主创人员的诚意所打动
李濬益如果去掉韩式喜剧风格就好了
口音不对劲就没法看了
內斂、雨、詩,不太像韓國電影的激昂,2016.12.05
工整 但不动人
平平淡淡的,真真切切的!自己的人格有一部分是尹东柱构成的
黑白片,诗人所处时代的暗流涌动,挺厉害的
电影中他并不是开始就那么“爱国”,逃避也好,懦弱也罢,想让生命活得纯粹一些,只有天空/星星和诗。对生命的各种感悟都源于那颗多情/丰富的内心,而这颗心在那样一个日制时代,终被激荡成羞愧/悲愤的民族灵魂。全片黑白色调很配温柔的诗句,反战也可以如此柔韧。最后两人骂日本那段感觉很爽
鼓掌,韩国人现在连黑白片都敢挑战了,一个自己的历史乏善可陈的国家,各种意淫和胆大。
战争里,什么都是错的,更别说文学了
看过小说 所以对尹东柱有一点了解 看了电影才知道还有宋梦奎这个人物 他们的故事其实在那个年代有很多 但纯黑白的电影 以及两个人炸了的演技 电影台词也不尴尬 而且姜河那的声音念诗真的好好听 还有片尾曲 大半夜的看的我嗷嗷流泪 (这是我去湾湾交流前在家里的最后一晚 有点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