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医可靠
Moartea domnului Lãzãrescu,勒泽雷斯库先生之死,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台),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主演:约安·费斯库特阿努,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多鲁·安娜,达娜·多加鲁,谢尔班·帕夫卢,加布里埃尔·斯巴修,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德拉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05
简介:讲述一个酗酒的独居老人,由早上开始头痛、心口痛,多次叫救护车,却遇上这天发生大车祸,医院应接不暇,搬出种种借口拒收。好心的救护员陪着他走遍四家医院,眼看着他病情每况愈下,却苦无力相救。上救护车、送院、做检查、转院、救治,最后死亡。真实与叙事时间同步,在媲美实境节目的节奏下,直观呈现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体系的荒谬..详细 >
8分,独居老人生死攸关的漫长煎熬,很催眠但很好,运镜和调度非常精妙,情节十分荒诞,却也十分现实
人间真实
【阿姆EYE】再次证明好电影不一定需要高成本和精致的视听语言,可以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写作实现强力的表达,结尾的术前准备即入殓的过程,而纵观全片,又可将老人患病无医可靠类比为罗马尼亚国家本身病入膏肓。能在罗马尼亚和伊朗新浪潮的电影里看到许多感同身受的窒息细节。两年后的《四月三周两天》则在本片的模型上,以更精简的笔法和更冷峻的视听手段登堂入室。
东欧国家转变制度,成为北约国家后,国民并没有富裕起来。相反,失业率升高,国民福利缩减,大量无业人口吸毒/酗酒。 医疗体系,也是倍受冲击,疲于奔命。对于见惯了的酗酒,吸毒者,医院的态度也是极差。民众则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对医疗系统缺乏信任。
罗马尼亚新浪潮序幕之作。诸多琐碎而日常的对话与事件细节构成这漫长的急诊一夜(对比同样是急诊室的一夜的柯西尼的破裂,这部简直爆杀……)自然光拍摄,纪录片般的手持长镜头几乎看不出来调度痕迹,借医疗事件直批罗马尼亚的当代困境(同理,蒙吉后来也搞了个“核磁共振”)。
4.5
作为电影过于冗长和平淡,作为纪录片过于细致和铺展。官僚制的可憎之处不仅是效率低下权责分离,更在于其自身作为庞大体系一个注脚的不可更换性。
好害怕未来自己的独居老人生活…
生命诚可贵,病翁无所医。
锡兰
Appropriate, organized, transparent and clear. Nicely done with a good plot. Appreciated the dark humor.
生长在我朝的我们一定可以在[无医可靠]里体味到自己熟悉的味道。这出罗马尼亚医疗剧里的每个人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但最终依然不能拯救生命,这正是体制出问题的首要标志。每个人都不是坏人,却也没有一个是英雄。影片注重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话语流,却也无法在掩盖自然主义倾向后面那浓浓的设计感。
骂一句腾讯剪了最后老人去世的片段,完全改变了电影结局,什么罗马尼亚新浪潮都干不过特色社会主义的钢铁浪潮。
以前觉得长镜头艺术,现在看长镜头的现实主义之作只觉得难熬。悲凉压抑得令人绝望。
Lăzărescu 这一夜的纪实性呈现 医院医生 护士 护工 司机间的关系也各有点缀交代 罗马尼亚的家庭厨房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然更加贯穿在几位新千年导演镜头下的人物交替
残酷,写实,我们老了可能会这个鸟样子。
到底要說啥呢
有些繁琐很无奈
纪录片风格 意大利式neorealism生活流 自然光 手持 微晃 完全地去戏剧性。形式上很类似《我是布莱克》,一次次地询问,个人被体制淤堵的各种琐屑和繁琐,这种感受——导演们(普优、肯洛奇,蔡明亮,阿巴斯)不仅要让你在理智上了解,而且要让你在情绪上也感受到,这也就是蔡明亮说的,我的电影不要你去理解,要让你感受——通过真实时间来展示,就是巴赞所谓的“叙事结构的真实”,不通过剪辑,而是完整展示完整的空间和真实的时间,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焦虑、等待、孤独、感受到生活的琐屑或体制的荒谬……“因为你在讲一个生活|在社会的个体故事时,不去批评某些东西,不带有政治色彩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患者的故事,|也有医院和大夫,你决定不批判,我决定批判。”
6/10。老先生察觉不适尝试各种措施未果向邻居求助,被搀扶出的走廊灯光时灭时暗象征病情一秒秒恶化的征兆,呕吐和无法站立的老先生被画面边缘化,无论救护车上接受护士询问还是忍受医生经验主义的冷漠说教和推卸责任,景框中他身体始终没有展露全貌,影片充满了无效的细节包括结尾一系列手术清理过程。 @2017-06-25 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