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对相关的影片有剧透是时候该思考一下酷儿的未来了!
又或许,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酷儿真的需要一个未来吗?
酷儿的未来这个话题一直萦绕着我。
我迫切地想知道酷儿的未来在哪里?
又会是什么样子?
以让我摆脱自己每天不断循环论证自己存在合理性的思绪漩涡,赋予自己前行的动力。
但是,思考的越深,对于酷儿未来的感知便会越陷入到一种失序的局面中。
它总是在逃逸我的捕捉,无论是在设想的政策层面,还是在真实的生活层面。
线性时间框架中的未来概念注定不会成为,也不能成为酷儿的乌托邦。
想象一种未来就是在想象一种可能性,而想象一种可能性就需要想象一个发生的场所,正如视觉图像总会有一个背景——即使它是虚焦的,它的背景也是模糊的在场。
在这样的想象结构中,时间和空间永远是纽结在一起的,所以当我们在思考酷儿时间的同时也必须要构想一个酷儿空间。
而在如今的现实情境中,我们的空间要么正在遭受着官方的管制和封禁,要么正在经受着异性恋规范主义话语的弥散和浸润,于是,一个纯粹的酷儿空间的缺失造就了这场感知酷儿时间的不可抵达。
因此,我始终试图在“别处”——文学、电影和学术文献等——寻找哪怕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纯粹虚构或需要再进行在地化的构想,以让我能借此重新获取抵达现实的方法论。
《荧屏在发光》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
当习惯把问题复杂化和困难化的时候,谁又能想到“周六晚10点半在地下室看儿童节目”就足以把酷儿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酷儿存在于一种“怪异”的时间体酷儿总是正在体验一种非常“怪异”的时间,它完全脱离异性恋规范主义结构中的树状时间图谱。
就像影片中《粉红欧贝》(Pink Opaque)这样一档儿童节目,竟然是放在晚上10点半才开始播放一样。
10点半要迟于儿童被规定的睡觉时间,是被明令禁止继续玩乐的休息时间。
这种规矩无形中会对儿童的成长带来深刻的影响,因为它明确着时间的秩序。
从早到晚,起床-学习-娱乐-休息,这种不断被重复的,占满一天的日程形塑着儿童程式化的时间感知。
将其从一天延展到一生的维度便成为了,出生-上学-结婚生子+工作-退休-死亡,一环扣一环的树状生长模型。
这种时间结构就像埃德曼宣称的“繁殖未来主义”(Reproductive Futurism)一样,本质上是挪用了生育结构中的繁衍生息的意识形态,从而维持着秩序,或者干脆可以直接说是异性恋的秩序。
而酷儿因为或主动,或被动地从生育的传统叙事中脱离开来,以及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所经受的深刻自省的个体意识,而发展了向旁侧生长的可能。
这种退离是酷儿最具解放性的姿态之一,然而就目前的现实环境而言,这也是酷儿遭受到痛苦,乃至是生发抑郁的原因——个体的自我在被权力的话语来回倾轧。
当你觉醒成为“粉红欧贝”的一员时,忧郁先生(Mr. Melancholy)便注定是你一生的宿敌。
《荧屏在发光》剧照-忧郁先生登场在日常的时间秩序中必然需要裹挟着话语的权力,尤其是父系律法的规范,来保障例外不会发生。
影片中虽然对父亲的视觉呈现不多,但其总是无形地笼罩在两个主角的家庭中,是麦蒂家中如果看到有男生留在家里过夜会暴打自己但却始终没有出现过的继父,也是欧文家里作为唯一的决策者,具有一票否决权,规定着自己行踪的父亲。
无论是欧文想要在晚上10点半看电视,还是想要去朋友家过夜都需要经过父亲的同意。
父亲此刻化身为一个为父系律法做审查的形象,规范着儿童的成长节奏和成长状态。
当欧文提出要看《粉红欧贝》时,父亲简单地说了一句:那不是女孩看的节目嘛?
便清晰地把父系律法和异性恋规范主义划上了等号。
同时,镜头以在父亲侧后方仰拍的方式加重了父亲的权威,牵引出如同欧文的我们曾经遭遇过的生活经验——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总是如同欧文一样缩在摄影机的下位中瑟缩地等待着“父亲”的回应。
《荧屏在发光》剧照-父亲的权威这种权力的运作旨在保证着儿童服从父的权威以平滑地,顺利地进入成年,一个铭刻着异性恋规范主义的铭文而不会生发逃逸的时间阶段。
而且,这种权力规范要想发挥作用并非仅仅只是嘴上说说,而需要“父”的形象的真切在场,甚至是以身作则的示范。
相较于无时无刻在场的欧文父亲,在夜间工作(或者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夜晚不在场)的麦蒂继父对其暴力性的规范更像是一种恐吓,总是在两者错开的时间中走向失效,这也是为什么麦蒂可以自由地探索自己的酷儿性,而欧文总是在担忧和怯懦中返回异性恋的秩序结构。
酷儿会在规范失效的时间中冒出头来,伸个懒腰,喘口气。
但又总会遭受到“父亲”的镇压,要么在自我的挣扎中体验到所有的负面情感,如麦蒂,要么直接退回到异性恋的结构体系中,如欧文。
“游荡”是最具酷儿式的姿态之一。
欧文在学校,游乐场,森林,去麦蒂家的路上等的行走的动作被着重的凸显。
有时摄影机是主观的参与者,领着观众跟在欧文后面晃悠;有时摄影机是客观的见证者,平行于欧文的视角观望着他往返于异性恋的秩序空间(朋友家/自己家)和酷儿的空间(麦蒂家的地下室)时的动作和情绪。
《荧屏在发光》剧照-欧文的游荡
《荧屏在发光》剧照-欧文的游荡此外,在《粉红欧贝》的电视节目中,镜头也总是呈现伊莎贝拉在森林里游走的姿态,并且在她的游走中具体突出了其感官体验——感受风和森林的气息。
《荧屏在发光》剧照-伊莎贝拉身体与环境和空间在游荡中不断发生着近密性的关系,这必然意味着身体的绝对在场,而且在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眼睛的在场。
眼睛要时刻观看,无论是在浏览新的环境,经由视觉打开自己的联觉体验,还是在警觉可能潜藏的危险等等。
此刻,眼睛要先于心灵。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眼睛经常是不运作的,他们在看,但是他们看不清,看不到,所谓的正常社会为他们配的有色底片永远在模糊着人们的视线,所有的行为都是基于内心已然经受过秩序洗礼过后(资本秩序,父权秩序等等)形成的“常识”和“惯性”。
所以,瞎晃悠式的游荡或许是最具酷儿性的实践,它直接撕破了现有秩序下必然裹挟的目的论叙事,使得空间被认真地体认,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容纳人的功能性场所,并且让线性的时间失效,因为人在其中,并不是“在前进”,也不是“在后退”,而仅仅只是“在”。
因此,随着麦蒂“消失”,欧文回到家庭秩序中,被视为是“不务正业”的游荡再也没有发生,就连因事故晚到家都要主动向父亲进行道歉。
抛弃作为酷儿的自我就需要首先抹除掉游荡的动作,遵守着常规的“两点一线”式的行动惯例。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规训的逻辑反推过来,实践游荡其实就是在实践一种酷儿性。
在这种意味中,游荡要比骄傲游行和彩虹跑在我们的现实语境中更具有实践意义,后者的意义在于高调地宣扬自身的主体性,但需要面临和官方不断地进行协商或直接遭受禁止的处境,而前者的意义更为细碎不易捕捉,但又可以在现有的秩序规范中清晰地划开一道口子。
二、遗忘的速率:被规训的成长寓言就像英雄之旅本质上只是一场收编之旅一样,成长的叙事也不过是一场服从性测试,而遗忘是在这场测试中达到合格的必备技能。
忘掉那个衣橱,忘掉那个玩伴,忘掉那个探索出来的自我,你便会成为这个社会合格的一员。
和朱迪斯·哈伯斯坦姆在The Queer Art of Failure一书中将遗忘视为是一种抵抗策略不同,遗忘在这部影片中,抑或是在大多数的现实情形中,是为了更好地服从。
在这两种情况中,遗忘均摆脱了消极地,被动地失去记忆的状态,而是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
但是对于后者来说,这种意识并非是建立于哈伯斯坦姆所说的主动从家庭叙事中撤离,也没有在遗忘中实现“对来自他者的知识更加开放”的畅想,以摆脱强调连续性和继承的异性恋未来观念的现实支配。
相反地,这种遗忘是彻底带着回归家庭的,封闭自我的目的论而进行的。
与麦蒂清晰的女同性恋身份不同,欧文在影片前半段的爱欲状态被模糊化了。
即使在青年时期被问到性取向的问题时,他也只是支支吾吾地回答了一句:“我不知道,我···我···我想我喜欢电视节目。
”
《荧屏在发光》剧照-操场对话当然,一旦你接受性欲是流动的,这个回答就非常具有酷儿意味,否则你可能只把其视作一句玩笑。
我们可以说欧文非常擅长做保密工作,正如他会在天亮后就立马把粉红欧贝的涂鸦从自己的脖子上擦掉一样。
他始终处于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面对父亲的严规,母亲的病逝,他把自我的那一部分完全封闭起来。
直到麦蒂消失再次回来后询问他还记不记得上学时在地下室看《粉红欧贝》时发生的事情,记忆的碎片才开始穿插进来——在这些碎片中一个穿裙子的欧文从衣柜中走出来,打乱了影片原本线性的叙事节奏。
《荧屏在发光》剧照-镜中模糊的异装的欧文在这里,一方面是酷儿的时间性意味再次被凸显,出柜是对线性时间的扰乱。
而更为重要的意味是其把整个故事扭转为“如何经由遗忘,再次回到柜中”的成长叙事。
在这场遗忘中,作为酷儿的身体/行为体征被隐藏起来,或者可以说将酷儿凝缩为一个儿时玩具收纳在心灵角落的某个储物箱里,从而让自己表现地更符合这个社会所要求的性别特征。
身体不是自我,也不反映自我,反而成为了包裹在自我外面装点门面(无论是伪装,还是依照规矩)的厚厚壳。
这也是异性恋规范主义下的身体观,身体不是自为的,而是建构的,并把这种建构的身体默认规范为是一种本质。
这同样解释了为什么欧文在最后面临窒息,而再次正视自我的时候,需要将肉体撕开才能看见那个早已被遗忘的自我。
此时,遗忘只是服从于规训的手段,而非是抵抗规训的途径。
把遗忘浪漫化和政治化的做法至少在我们目前的现实中不具有解放的意义,反而是一种自我压抑。
影片本身是一场事后回忆,时间跨度可以使其被看作是欧文一生的故事。
这和影片人物在看《粉红欧贝》形成了很好的相互指涉。
麦蒂和欧文在看这档电影节目来探索自身的身份认同,我们在看这个电影来探索我们的身份认同。
在这个叙事中,时间被清晰地划分为四个阶段:1996年,两年后,八年后和二十年后,而各个部分的时间跨度和生活内容被精妙的组织,凸显着不同情境下的生命速率。
《荧屏在发光》剧照-时间线
《荧屏在发光》剧照-时间线
《荧屏在发光》剧照-时间线正如麦蒂从午夜领域再次回来之后问欧文:“你有没有感觉到我们当时在看《粉红欧贝》的时间是不是在正常流逝”一样,这几个时间阶段下的时间流速是各为不同的。
在两人相遇的时间里时间是在缓慢的推进,有大量的交谈、行走和探索,而在麦蒂消失的时间里时间的速率被极大的调快和压缩,留下的只有一笔带过的枯燥的工作日常,和被反反复复重复的惯例常规。
在异性恋规范主义的社会生态中,它其实本质上主张人要主动地进行遗忘,并且不提倡不断追忆,因为一旦要进行追忆便会意识到生活内容的贫瘠,不断增值的表象也只是其用来掩盖这个事实的方式而已。
程式化的生活不会赋予你生活的质感,不断敞开和流动的生活才会让你主动拥有。
因此,酷儿的生命速率和异性恋的生命速率注定是截然不同的。
在成长的遗忘中还要求不断地进行自我说服。
什么时候一个人真正变成一个大人?
并非是结婚生子,有了工作的时候,而是主动地把之前的生活状态视为是低幼化的时候,他终于摆脱了儿童的异想天开,而开始以一套被规范好的思维模式看事情。
在这种转变中,回忆开始被重新审视,原有情境下的情绪体验被主动遗忘掉,而事物原本具有的那层魅力就在这种重构中被用这套陈规祛除了。
就像欧文八年后再次回看《粉红欧贝》再也看不到由忧郁先生这一宿敌背后所凸显出来的那层酷儿的真实遭遇,而只将其视为一个“小孩东西”(kid stuff)。
欧文就此彻底回归到了异性恋的结构体系中,完成了这场被规训的成长的叙事。
《荧屏在发光》剧照-Kid Stuff三、夜晚属于我们酷儿存在于夜晚!
影片的主要情节均发生在夜里,是在晚上10点半的地下室,午夜的学校,夜间的Double Lunch酒吧···,而白天仅仅作为转场出现。
事实上,电影之外,我们能够回想起来的酷儿空间也总是在晚上,酒吧、俱乐部、寻欢的公园等等。
仿佛只有夜晚才能够激活酷儿的存在。
然而,这种联结并非是随意和主动的,而是酷儿在遭遇严峻的现实境况后被迫作出的选择。
只有夜能够包容酷儿。
夜总是带着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混沌性,在黑暗中不清晰,甚至直接是看不见,便能够为酷儿打造一个隐蔽的空间来展现自身。
它可以是封闭的集体性空间,酷儿在其中可以酣畅淋漓地展露自身;可以是一个脱序的时间,酷儿可以在其中游荡和探索来实践自己的身份;也可以是一个借口,夜晚的混沌和迷醉总是在扰乱着自己的心智,从而使酷儿免于被权力矫正。
于是,在黑暗中寻找自我表达和社交的空间成为了酷儿的常态。
夜晚也就这样成为酷儿身份形成的重要背景。
此外,酷儿在社会中总是处于或不可知,或边缘化的状态。
因为“默认异性恋”的社会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不主动说出自己是酷儿,别人就不能下定论。
酷儿从来都是“缺席的在场”,即幽灵。
人们只能借由“痕迹”来感知Ta,但是永远把握不住Ta。
而幽灵只存在于夜晚。
酷儿可以挪用夜晚。
虽然在影片的设定中,“午夜领域”(Midnight realm)是被忧郁先生所统治,但同样也是麦蒂和欧文探索自身身份认同的场域,正是晚间的《粉红欧贝》和衣橱故事构成了他们身份认知的全部。
而忧郁先生与其说是代表着酷儿受困于的负性情感,不如说是异性恋规范主义结构的具身化,是权力的代理人。
正是这种权力把本无直接关系的酷儿和忧郁关联到了一起。
我们需要穿透情感的维度去直面它的内核。
因为,夜晚是我们和其正面交战的场所,我们需要看清楚真正的敌人是谁。
否则就只是在情感的漩涡中把矛头对向自己,陷入不断内耗的处境。
影片清晰地利用了电视节目和现实世界的类比来强调夜的政治意义,《粉红欧贝》中伊莎贝拉和塔拉是在夜间寻找彼此来对抗忧郁先生,麦蒂试图拯救欧文时也是发生在午夜,我们既然只能存在于夜晚,也仅能在夜晚找到彼此,那就让我们把夜晚作为抵抗的场域。
《荧屏在发光》剧照-相聚于夜晚与白天的庸常相比,夜晚更具有丰盈性。
正如影片的开头是摄影机在夜晚无人的街道上游荡,虽然表象上是空无一人,但内核又有其内在的丰盈。
《荧屏在发光》剧照-街景这种丰盈是经由声音凸显的,无论是自然声,还是杂碎的类似电视节目的噪杂声,都在试图唤回我们对夜晚丰盈性的感知,因为夜是归属于生活领域的。
在如今的社会中,夜晚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以凸显。
和白天需要推进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在或机械化、或过度的劳作中损耗我们的精力不同,夜晚具有明显地非生产性。
在夜晚不需要费神地为获取自己的生存资料变现;在夜晚可以被允许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即使是脱序的实践。
夜成了一种“异托邦”(heterotopia)般的场域,在其中,主流规则和秩序被暂停或重新定义。
为什么现如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试图通过晚睡来延长自己的夜晚?
主要原因便是夜是大家目前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或许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天是生命力被监禁的时间,而夜晚是生命力的回归。
因而,夜常常暗含着创造性,甚至是革新性。
在这样的经验中,夜构成了一种脱节的时间体验,这本质上和酷儿的时间性是非常契合的。
酷儿便可以将夜晚挪用为一个重要的实践场域,借此投入到酷儿社群、亚文化和欲望的探索中,进而把这种探索弥散到异性恋的世界中,以重新定义社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
夜既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
作为一个时间性体验,它是主流的生产增值的秩序下山,其他的秩序悬挂在天上的时间。
而它之所以具有空间性是因为,夜与生俱来地总是带有一种包裹感。
就像我们总是说在夜“里”一样,它暗示了其内在的空间性特征。
此外,与白天所感知的空间的扁平不同——空间的同质化再加上行动的同质化是那么地严重以至于我们根本不会去感觉空间本身,夜晚的空间明显是多元且更具有空间意义的,就算是两个相邻的场所可能其中都是不一样的生活质态。
然而,这种多元性并非是意在建立各自区隔的个体或团体,以使大家在原子化的状态中消弭掉抵抗的潜能(需要警惕短视频享乐主义所带来的影响),而是要让大家在主动地探索和遇见中,形成良好互动的社群,以保有其内在的政治潜力。
酷儿不是一个人的事。
正如影片中没有麦蒂的欧文就只是一个异性恋秩序规训后的奴隶,被拆散的伊莎贝拉和塔拉只沦落为被逐个击破的结局一样。
两个人就可以构成最小的社群,也是最小的政治单位。
“我们”在一起就可以具有无限的潜能和意义。
因此,夜也具有了政治学意义:夜晚包围白天或许可以作为我们的抵抗策略!
《荧屏在发光》剧照-街景涂鸦就像简·申布伦在夜晚街道的涂鸦中写下“还有时间”的温情注脚一样,我也借此在这里写下:夜晚就是我们的未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流体Flux”。
这部电影真的有太多可以 unpack,我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这是一部你看完后需要几天时间慢慢讨论的电影,特别像 David Lynch 那种 trippy 的感觉。
毫无疑问,这可能会成为 2024 年最好的 LGBTQ+ 电影之一。
导演是一位 transgender filmmaker,很明显,故事的一部分可能来源于她自己的 gender 经验和挣扎,因为片中传递的情感非常 raw、清晰且强烈。
这种情感有某种 universal 的共鸣,让人无法忽视。
老实说,这部电影让我几天都难以用语言形容我的感受。
作为一个 “xennial”,这部电影深深触动了我。
它捕捉了那种遥远的 teenage angst,比如不确定自己是谁、愤怒,以及对自己世界感到陌生的 despicable feelings;同时也触及了更近的怀旧情绪:对过去的思念,以及在一些随机的瞬间找到归属感却无法抓住它们的那种心情。
这是那种会在时间里反复回忆的电影。
我特别喜欢电影中对梦境与现实的模糊处理——有时候两者切换,有时候又彼此嵌套,就像从一个梦中醒来却发现自己又在另一个梦里。
两位主演的表现非常棒,而电影的整体氛围也很出色。
尤其是 neon purple 的持续运用,它的 glow 不仅建立了电影独特的氛围,也象征了那个年代和跨越(或迷失)在不同世界之间的 transcendental 感觉。
非常queer hauntology的一部片,男主(有過跨性別認同而深櫃)那個有美麗強大的可能性的自我 在試探的經年累月裡淡去,終於被日復一日的壓抑和平庸殺死,沒有自己地活著,循著安全但乏味的規則,幾年或者幾十年都因為機械重複過得像一眨眼,在難以自拔被吸入電視屏幕(自身的慾望)去往那被這套規則打為虛幻的理想世界的時候被父權(片中直接由父親角色明示)強行拔回,吐出一大攤lunar juice,在內心裡尖叫發狂後又難以自處地逼自己對著制度化的順直世界道歉,而無人在意。
反之在utopian margins的他的拉拉朋友Maddy是活著的,電視屏幕內外死和生成為了鏡子一樣的相反映襯的結構⋯⋯ 酷兒時間線也好,alternative life也罷,總有些東西穿過日常的迷障依然像鬼魂似的縈繞,那些慾望、感受、心念、想像和希望,哪怕帶著驚奇、震動、痛苦、乃至恐懼,都是一個人生命力的所在,才是不被這壓抑的世界(權力)倫常體系活埋的力量。
不為歸順者的死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生,有自我的一顆心未被征服,而反面那樣懦弱乏味的生是抑鬱的勝利,本質上是更深遠的死亡,這是對調的隱線。
而畫面中電視的瑩光裡,那幽靈縈繞的真心,自己之所以為自己的原因,在自決時刻凸顯的主體性,而不是高度符號化的體制自動寫出來的重複代碼,那才是靈魂把握時間乃至生命的解法吧。
2星, 看到一半时突然想起小时候我爸经常训导我的话, 小孩子少看电视,对眼睛不好,更不要沉迷于荧屏里的虚幻世界。
多出去走走学会长大, 现在想起来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但影片里男主的故事那就是反面教材了。
曾几何时我也沉迷于三国、西游、水浒、武侠里的世界,甚至有时候上课都在幻想自己在哪个世界中不可自拔,后来又喜欢上了打球,钓鱼、做模型,逐渐脱离了幻想中的世界,现在回想起来有欣喜,也有惊异,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只是男主举着棉花糖一直在拒绝长大,一直想活在虚构的荧屏故事里酿成了悲剧,已经分不清现实与电视的区别。
所以觉得这部影片还是有点教育意义的。。
《荧屏在发光》,今年美国新上映的,青少年性少数群体成长电影。
虽然标签是恐怖,但其实跟传统意义上的“恐怖”无关。
但非要说内容的话,也确实算得上另一种“恐怖”。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跟我预期的完全不一样,我当时看预告片,还以为是,嗯……偏克苏鲁的那种电影?
实际上完全不是。
电影内容围绕着青少年时期的男女主对于自己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并最终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而展开。
属于是,如果我知道内容绝对不会选择去看的电影。
但现在看下来,虽然不属于我的兴趣范围,但是拍得也确实不错。
电影的镜头感以及画面都拍得很漂亮,故事用一部在青少年频道播放的连续剧作为核心,实际上是在借用主角们想象的连续剧内容作为两位主角内心的变化以及对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射。
从电影最初的彩虹色帐篷我其实大概就意识到,这部电影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了,但看都看了(bushi。
电影节奏很缓慢,表达得也相对文艺,很多内容借用了比喻的方式来传达,但能让人看懂。
两位主角生活在一个小镇里,女主是同性恋,男主是性别认知障碍,并且双方的家庭都知道他们的“异常”。
女主性格更加强硬也更加勇敢,她知道自己的不同,她认为是小镇的局限让她慢性死亡,所以她决定去更广阔的城市,寻找能让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而男主则是更加内向、更加妥协,在女主的引导下他感觉到更多的是茫然、是恐惧。
他知道自己不同,但不想去面对。
两位因为同样“性少数群体”的身份而结识,也因为这个身份而分别。
电影塑造的氛围无疑是压抑而内敛的,就像是剧情里那样,把人埋在地底,一点点的感受那种空气逐渐消失的压抑感,就像男主的哮喘一样,想要大口呼吸却始终徒劳。
女主离开小镇后发现,外面的世界也不过如此,他们对于大众来说,始终是“不正常的”,只有他们彼此才能了解彼此,所以她选择回来找男主,想要带他一起离开正常人的世界。
但男主退缩了,他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特别”,他选择随同大流,一点点的压缩自己内心的空间,把自己伪装成普通人,工作、结婚,说服自己是爱自己的家庭的(实际上男主的家人在电影里一幕也没出现过,由此可见男主是在自我说服)。
但最终,男主在洗手间剖开自己的身体审视,自己向往的还是那个只存在于少数的世界。
但审视过后,他还是要回到所谓“正常人”的生活中。
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为自己表现出的异常道歉。
整部电影确实很压抑,我不是LGBT群体,所以我很难说我能感同身受这种压抑和难受,我也不能说LGBT就一定会喜欢这种电影(毕竟导演的表现手法真的很、通俗),所以我不做太多点评,只能说我一般不会主动选择这类电影(指的是叙事节奏而不是内容)来看。
豆瓣评分6.6,我给7.2吧(,因为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记录一下…拍给酷儿看的电影,从原声带阵容和电影本身都足够"indie"缓慢的叙事节奏铺垫压抑氛围,不断把你拉进pink opaque(粉红欧贝)的世界,不时涌现的cult元素都很精彩,但后半段实在是有些垮掉。
关于粉红欧贝pink opaque is more than real life,忧郁先生挺像是一种压迫,联想到小时候很怕的人体模特…Isabel和Tara映射现实中的owen和maddy,关乎一体两面。
最终owen迷失自己,maddy不知所踪错过maddy的救赎,owen就只能永远活在永夜之境,过着越来越窄的生活,不断重复又重复,几年就如几秒一样,没有区别。
owen在电影尾声剖开自己之后,情绪排山倒海而来,但已没人能接住他了…只剩下自己消耗内心噪音,随后投向生活一遍遍地对不起太内敛的隐喻,看完才后知后觉,maddy说那些美好的回忆是诱惑owen留在小镇(留在永夜之境),应该是在指原生家庭对酷儿的拉扯吧,藕断丝连的感觉。
看完了《荧屏在发光》。
相对于酷儿层面,我更偏向于人如果不进行任何尝试,或是在鼓起勇气尝试改变的过程中受到原生家庭以及现实强有力的遏制,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渴望,只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日复一日过着重复无意义的生活,安慰自己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些脑海中曾经出现的“闪耀”都只是幻想而不是现实。
但是在某些难以忍受的时刻还是会想,如果自己当时选择了另一条路,会不会真的不一样,也许真的会得到“光芒”。
很多时候会觉得现实中的时间不真切,很多年都好像一下子就过去了,曾经的渴望与美好期盼都被现实燃烧殆尽。
现在的生活看似平常却像是在经历一场持续受煎熬的活埋,让人感到绝望和窒息。
在心底拼命大喊却没有任何人能听到,回到现实还是要继续做卑微的自己,一遍又一遍说着压根没人关注的抱歉。
简·申布伦执导的《荧屏在发光》以一档名为《粉红欧贝》的深夜超自然节目为纽带,串联起两个孤独青少年的精神困境与身份探索。
影片通过超现实的视觉语言与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将跨性别议题、青少年心理压抑及媒体对现实的异化熔于一炉,成为近年来最具争议性与情感穿透力的独立恐怖片之一。
影片的核心在于对“酷儿负性情感”的极致呈现。
主角欧文(贾斯蒂斯·史密斯饰)长期压抑跨性别身份认同,在父权社会的规训下过着“被活埋”的窒息生活。
这种压抑并非传统恐怖片中的外力压迫,而是内化为自我否定的精神枷锁——当麦迪(布里盖特·伦迪·佩恩饰)因反抗家庭暴力选择“逃离”,欧文却因怯懦与妥协,最终在想象中切开胸膛窥见另一个世界的蓝色荧光,却只能向现实世界不断道歉。
这种“活埋式生存”的隐喻,精准击中了当代酷儿群体在主流社会中的结构性困境,尤其是影片结尾“还有时间”的粉笔字,既是对反抗者的温柔召唤,也是对妥协者的悲悯。
导演申布伦以大卫·林奇式的超现实美学构建了独特的银幕空间:霓虹灯管与VHS录像带的杂糅美学、粉红与血色交织的色调、以及《粉红欧贝》中悬浮的“忧郁先生”等怪物形象,共同营造出介于梦境与噩梦之间的“午夜王国”。
这种视觉语言既是对90年代青少年文化的致敬,也是对父权社会规训机制的尖锐批判——当麦迪身着剧中角色服装凝视欧文时,屏幕内外的身份镜像映射出令人窒息的权力结构。
影片的叙事张力源于现实与虚构的不断坍塌。
随着《粉红欧贝》的停播,欧文与麦迪的共生关系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欧文在家庭暴力与职场规训中的彻底沉沦。
申布伦通过碎片化叙事与循环时空设计,强化了“逃离”与“囚禁”的辩证关系——当欧文最终在游戏厅机械重复按键动作时,他与《粉红欧贝》中困于“永夜领域”的角色何其相似。
然而,影片的不足亦显而易见。
长达两小时的片长中,部分超现实意象的堆砌略显刻意,贾斯蒂斯·史密斯的表演在情绪爆发时略显生硬,削弱了角色内心的复杂性。
但正如影评人指出,这恰是导演“将电影锻造成情感棱镜”的刻意为之——那些令人不适的视觉冲击与情绪震颤,正是对现实压迫最真实的转译。
《荧屏在发光》的终极叩问直指现代社会的精神荒原:当媒体成为逃避现实的麻醉剂,当身份认同被简化为消费符号,个体如何在规训与反抗间寻找生存的微光?
影片用一场关于荧幕内外双重窒息的视觉寓言,为酷儿文化提供了新的叙事范式,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正常”与“异常”的荒诞界线。
虽然我对电影片源的质量会有点要求,但我通常也会避开电影资源名称中带有Dolby Vision,HDR等字样的片源。
尽管HDR的内容会让画面观感带来质的飞跃,但混乱的HDR标准造成前几年各种软件和硬件的支持都很差。
经常下载个几十个G的内容,不是打不开就是颜色直接乱掉,因此我看到HDR的资源都是绕道走。
毕竟,当打开一个HDR片源又无法正确播放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一个珍贵的周末夜晚被浪费。
这次,下载DoVi的资源也纯属无奈,常用来下载资源的网站这部只搬来了这个资源。
加上前段时间刚给NAS加了块硬盘,还空得很,就随手给挂上了。
既然下好了,就想着试试看,测试一下IINA现在对HDR内容支持得如何。
结果,A24的标出来的那一刻就给我的眼睛亮瞎了,赶紧调低屏幕亮度。
再仔细看了一眼,A24的标颜色也是对的,这回应该是可以了。
之所以说了这么多Dolby Vision,是因为,这部影片给我带来的良好观感,与它带来的高亮度高对比度的画面体验是分不开的。
整部影片在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好甚至糟糕,但视觉设计和插曲选择却是它为数不多的优点。
在很多看不下去的时候,画面总能让我再多看会儿。
最开始看到这部片的预告片,让人觉得这部片不过又是一部趁着复古浪潮的青春伤痛加点血浆恐怖的大杂烩。
再加上A24过度营销也已经是恶行累累,因此打一开始就降低了期待。
不过,由于原声带的阵容太过豪华,还是想着看看是怎么回事。
好消息是,影片确实看起来像是MV的拼贴。
但坏消息是,这是一部电影。
因此,除了前面说的优点,这部电影很多地方都做得挺差劲的,例如,近乎缺失的镜头语言、过度的音乐插入导致情节发展的断裂、夸张的视觉效果、再加上一些cult恶趣味,总之,很多地方都给人一种学生电影的感觉。
虽然糟糕,但这部电影并不无聊,甚至有些地方粗糙得让我觉得可爱。
而且,这也并不是什么狗血青春片。
而是一个关于被家庭、环境、性向所压抑的人生的故事,那个名叫pink opaque发着迷人光芒的TV show只是一种幻想式的解脱。
男主畏缩一生,困于小镇,pink opaque最终也变得面目模糊,直到这种幻想被打破。
最让我触动的还是女主角(绝对不是因为长得像Maya Hawke),勇敢地出走(但我觉得一个差别在于,男主无法放弃一切可能还是因为有个爱他的母亲,但女主却已经无所依恋)。
但令人悲伤的是,走向外界,走入了那个幻想的pink opaque,最终结局却并不像TV show里的那样,主角所向披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而是被邪恶打败。
让我触动的一个细节是,女主角说外面的时间过得很快,打份工,一晃十年就过去了。
刚好前几天看到的一个帖子,一个人来到深圳打工,做一下保安送一下外卖再下个电子厂,也不知道做啥,浑浑噩噩就过了好几年,什么也没有。
女主在说这些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这个帖子,莫名伤感。
虽然那不是我的人生,但境况又有什么差呢。
到后来,女主拉着男主离开,男主在最后一刻放弃,拍得有点滑稽。
总之,这片子很多地方都乱七八糟的,就和这段文字一样。
喜欢这部电影也是有点恶趣味在的。
但我还是不太能接受,这片子里那么多片段都直接拍成了MV,The Weather Station的那首Moonlight为什么就放成那么小声的radio背景声?
(评分不代表原作者对本片的评价)来源:《电影季刊》2024年冬刊,第78册,第2期原标题:Life-Affirming Horror and the Films of Jane Schoenbrun作者:Caetlin Benson-Allott原文链接:https://online.ucpress.edu/fq/article/78/2/61/203866/Life-Affirming-Horror-and-the-Films-of-Jane翻译:AI,白熊 简·申布伦 (Jane Schoenbrun)的三部曲并不是恐怖电影,而是关于恐怖媒介的电影,在他的电影中我们能发现“恐惧”本身对于跨性别者、酷儿和其他边缘群体的价值。
《自致性幻觉》(2018),《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2021)和《荧屏在发光》(2024)均展现了有关恐怖媒介、恐怖媒介的爱好者及其存在意义的三个基本事实:(1)恐怖媒介帮助制造社群;(2)恐怖媒介为我们提供处理现实的手段;(3)恐怖媒介帮助其爱好者在自我向内发现时缓解痛苦。
申布伦的电影显现了恐怖电影中对于生命的肯定,在对其和其受众的病态的批评中,恐怖媒介的这一作用常常被忽视。
关键词:《自致性幻觉》,《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荧屏在发光》,简·申布伦,凯特琳·本森·阿洛特 过去十五年是恐怖电影的分水岭,因为这种从前由白人男性主导的类型,在国际少数族裔电影创作者的影响下不断扩张。
从乔丹·皮尔到斯图尔特·桑代克、朱莉亚·迪库诺和杰夫·巴纳比,这些多元化的创作者采用恐怖叙事和图像来探索种族、性别、欲望和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
长期以来,恐怖片导演一直在利用这些主题来追求轰动效应,但这些新兴导演正在以一种深刻且反思的方式面对该类型的种族主义、厌女症以及恐同和跨性别者的过去。
他们借鉴了包括《天鹅绒吸血鬼》(Stephanie Rothman,1971)和《血色夫妻》(Bill Gunn,1973)等现代经典作品,这些创新的、曾经被边缘化的电影制作人正在扩大观众对恐怖电影在修辞和情感上所能做出的期待。
简·申布伦(Jane Schoenbrun)近年的创作也使其成为其中的重要作者之一,为创作者和观众延展了恐怖媒介的表达能力。
他关于恐怖媒介的电影三部曲——《自致性幻觉》(2018)、《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2021)和《荧屏在发光》(2024)——共同阐明了“虚构和现实如何以令人信服、却也令人不安的方式同时流血”[1],尤其是对于那些被边缘化的受众来说,如此的诗学(ars poetica)也使得申布伦成为当今最著名的跨性别电影制作人之一。
跨性别电影理论家已经并将持续对申布伦的电影如何反映跨性别经验和美学这一论题进行分析[2]。
我作为一名恐怖电影学者,希望通过分析电影与恐怖媒介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呈现“恐惧”对于跨性别者、酷儿和其他边缘受众的价值,来补充此类工作。
作为申布伦最为知名的电影,《荧屏在发光》已经因其对酷儿和跨性别粉丝群体的肯定而受到赞誉。
这部电影的许多跨性别粉丝都欣赏影片中非传统性别设定的主角如何在生活现实和媒体幻想之间的可渗透界限中发现自己[3]。
但若是想要真正试图理解《荧屏在发光》中跨性别者和酷儿世界的构建,我们必须结合申布伦早期作品进行分析,这些作品同样也肯定了恐怖媒介赋予生命和群体生成的力量。
总的来说,《自致性幻觉》、《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和《荧屏在发光》均展现了有关恐怖媒介、恐怖媒介的爱好者及其存在意义的三个基本事实:(1)恐怖媒介帮助制造社群;(2)恐怖媒介为我们提供处理现实的手段;(3)恐怖媒介帮助其爱好者在自我向内发现时缓解痛苦。
申布伦的电影显现了恐怖电影中对于生命的肯定,但在对其和其受众的病态的批评中,恐怖媒介的这一作用常常被忽视。
申布伦的每一部电影都以虚构性的恐怖为特色,同时赋予与之互动的媒介受众以能量。
档案纪录片《自致性幻觉》完全由有关“瘦长人”(“Slenderman”) 的 YouTube 视频组成:Eric Knudsen 在 2009 年创作了一个不露面、戴着手铐、穿着西装的网络恶魔[4]。
Knudsen所创作的“瘦长人”的粉丝很快开始在网上发布有关“瘦长人”的视频、短篇故事和其他媒体,共同创造了一个传说般的形象。
其中许多故事和视频都是针对“瘦长人”的其他作品而制作的,从而形成了密集的艺术交流网络。
《自致性幻觉》这部影片展现了如何利用“瘦长人”这一形象,为粉丝-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进入在线社群的入口,同时为他们创造共鸣。
“在线恐怖”的惊奇效果也是申布伦第二部作品《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的主题。
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凯西(安娜·科布饰)的年轻女子参加世界博览会挑战赛的故事,这是一种仪式化的互联网观看行为,会导致参与者发生不可思议的身体变化。
与“瘦长人”的视频一样,“世界博览会”似乎是一种由游戏社群产生(并且正在产生)的恐怖幻想,既可以威胁,也可以支持社群成员。
当她在媒体上发布其新蜕变的视频时,凯西吸引了神秘的JLB (迈克尔·罗杰斯饰)的注意,JLB是“世界博览会”的爱好者,他一心只想保护凯西。
凯西起初接受了他的关心,但当她开始感到JLB言语中的家长式作风时,最终选择了拒绝他的心意。
影片的视角在最后三分之一从凯西转向JLB,展现他作为一个中年男性的忧郁生活。
尽管将JLB解释为一个动机复杂的模棱两可的人物似乎是合理的,但对他的叙述表现了人们内心对交流的普遍渴望,这一角色抓住了在线恐怖社群对“交往”的核心追求,而凯西的角色则戏剧化地展现了“一个认为改变身体是必要的人的视角”[5]。
一名年轻的粉丝记录了一次鼻血,这表明他可能正在成为《自致性幻觉》中“瘦长人”的代理人之一。
图片由 Eyeslicer 提供。
《荧屏在发光》同样关注恐怖媒介如何帮助受众了解自己,但申布伦将影片的重点从互联网文化转移到了电视文化之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麦迪(布丽盖特·伦迪-潘恩饰)和欧文(伊恩·福尔曼,成年欧文由贾斯蒂斯·史密斯饰)在中学相识,并且因为对《粉红欧贝》的共同热情而迅速结下不解之缘,这是一部以《吸血鬼猎人巴菲》为蓝本的深夜青少年连续剧。
与《粉红欧贝》中的女主角塔拉和伊莎贝尔(林赛·乔丹和海伦娜·豪沃德饰)产生共鸣,为麦迪和欧文提供了开始探索他们酷儿和跨性别身份的路径——直到麦迪离家出走,留下欧文独自面对这个节目,没有人与他同行。
甚至在麦迪离开之前,电影的布景和空间中的线索就早已暗示《粉红欧贝》的宇宙与麦迪和欧文的宇宙相互重叠。
最终,麦迪回来告诉欧文,他们实际上是就塔拉和伊莎贝尔,但此时欧文却认为现实世界实际上是塔拉和伊莎贝尔的死对头梅兰奇先生(艾玛·波特纳饰)制造的幻觉,目的是为了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以至于让他们慢慢窒息。
麦迪给欧文一个逃离这个陷阱的机会,让他在幻觉中自杀,以便以伊莎贝尔的身份在现实世界中醒来。
《荧屏在发光》中对于影像本体的探讨是申布伦电影序列中最为复杂的一部,人们必须密切关注电影画幅宽高比的变化,才能理解“粉红欧贝”是如何入侵现实的[6]。
然而,除非人们将影片置于申布伦恐怖电影三部曲的语境中,否则其恐怖影像的媒介意义不会完全显现出来。
如果将《荧屏在发光》与《自致性幻觉》和《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放置在一起,会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破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跨性别者”时刻的叙述,而且是对恐怖媒介肯定生命、创造群体力量的有力颂扬[7]。
申布伦三部曲的第一个原则,恐怖媒介传达的恐怖美学的第一个基本真理是,恐惧对于社群的创造。
当然,恐怖媒介长期以来因其常常凝结破坏性的社群而一直被指责——最新的《惊声尖叫》续集(《惊声尖叫6》,由马特·贝蒂内利-奥尔平 / 泰勒·吉勒特执导,2023)正是这一陈词滥调的最新、也最具自指性的一个例子。
申布伦在《自致性幻觉》和《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中也都承认了恐怖电影所具有的这种可能性,但其主要关注的事恐怖媒介爱好者群体的另一面。
例如,《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从未展示过凯西与任何人面对面交谈;她唯一的人际互动都是在线进行的,并且都与世界博览会挑战有关。
对此表示怀疑的人们可能会认为,虽然这部电影主要由在线视频和Skype通话组成,但其前三分之一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凯西在家或在家乡漫步的场景。
但是,在所有这些场景中,她都是独自一人,这给观众留下了一种印象,即凯西接受世界博览会挑战是为了在网上找到她在现实中找不到的社群。
在回过头看《自致性幻觉》,这部影片实际上是一个社群和他们共同开发的“开源传说”的记录[8],通过“瘦长人系列”(关于瘦长人的虚构叙事)、录制的愤怒视频以及解释、揭穿和反应视频,粉丝们共同创作和裁决有关“瘦长人”的正典。
申布伦的电影甚至展示了几位创作者聚在一起的影像,他们在《当心瘦长人》(艾琳·泰勒·布罗德斯基,2016年)这部HBO的纪录片中寻找视频的片段。
在《荧屏在发光》中,电视媒介和主角们对电视的渴望促使他们走到一起。
1996年选举之夜的虚空高中(VHS)自助餐厅,麦迪和欧文相遇,当时麦迪正在阅读《粉红欧贝》的剧集指南,而欧文正巧看过该节目的广告,但他的父母并不允许他观看这档节目,但是TA们想要更好地了解《粉红欧贝》的愿望也激发了TA们对于了解麦迪的兴趣([9]用“TA们”作为通用代词来避免对欧文或伊莎贝尔进行性别化,因为欧文或伊莎贝尔在电影中从未认为自己是跨性别者。
通用代词与非二元代词不同,都不一定表示没有性别表达)。
与麦迪一起坐在自助餐厅的地板上,欧文似乎认识到《粉红欧贝》是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大门——或许这是一种最原初的“跨性别”,因为它渴望携带着一种想象性的紧迫,并且对于欧文来说,这种想象也携带着对于现实的某种变革。
当欧文最终决定在麦迪家过夜,秘密地观看《粉红欧贝》时,一个正面的反应镜头标志着TA们的经历是越轨性的:欧文沐浴在粉红色的光芒中,嘴巴微微张开,他不仅在与麦迪和她的朋友阿曼达交流,也在与《粉红欧贝》交流。
当欧文无法在家中观看节目时,麦迪为他们录制了录像带,因此,“电视”这一媒介让欧文与他们的社群产生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伴随着一种不安的、新生的性别关系,即使TA们无法亲自参与其中[10]。
申布伦三部曲所展现的恐怖媒介的第二个原则是:恐怖提供了一种处理现实的手段,一套理解世界和体验世界的认知策略。
这种动态性不仅有助于恐怖片在青少年观众中持续性地受到欢迎,而且也对年长的受众产生作用。
在《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中,JLB利用世界博览会挑战将他的孤独社交行为重新定义为英雄主义,他将世界博览会挑战理解为一款开源 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他与凯西的关系使他确认自己是游戏中的“专家”,他从不自己接受挑战,而是指导他人完成他们的蜕变。
然而,他越来越居高临下的语气最终疏远了凯西,导致她终止了他们的关系,在那个时刻,JLB开始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观众第一次看到的不是屏幕上的虚拟媒介化身,而是在他的卧室里沮丧地、弯腰驼背地坐在电脑前的现实姿态。
当JLB离开房间时,镜头平移,扫过玩具和其他童年的“藏品”,然后跟随他在他那座普通的、无人居住的豪宅中漫步——这种正式的行走使得观众对他产生了同情。
紧接着,在一年后的某个不确定的时刻,JLB讲述了一个关于凯西原谅他并在曼哈顿与他会面以感谢阻止她在挑战中走得太远的故事。
这段独白的结尾部分是从JLB的网络摄像头的角度拍摄的,在他说完后,摄像机又陪伴了他 45 秒,拍摄下了他思考自己所讲述的故事的过程。
我们并不能确定这个故事是否属实——屏幕外的观众提出了怀疑——但这似乎也让JLB平静了下来。
在电影结束前的最后几秒钟,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向屏幕外的这位观众暗示,世界博览会挑战赛和他关于凯西的故事让 JLB 重新开始认可自己,并且帮助他缓解孤独。
然而,一些观众对 JLB 的微笑有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这是佐证JLB恶意的证据,而不是一种私人的安慰。
然而,电影中没有证据表明JLB试图诱骗或以其他方式危害凯西,事实上,他的故事暗示了他对于他人认可的渴望: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被某个人感知,从而赋予其深远的价值。
尽管程度不同,但与《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一样,《粉红欧贝》帮助麦迪和欧文处理了个人真相与社会现实之间痛苦的脱节。
麦迪第一次和欧文一起观看《粉红欧贝》时,她对塔拉的男性自信表达了同性的钦佩,这种自信既表明了欲望,也表明了认同。
两年后,当欧文向她寻求重建友谊时,麦迪可以自信地说,“我喜欢女孩”,从而声称她的酷儿身份独立于她的媒介受众群体;此时的欧文仍在探索——或者说害怕探索——他们的性别身份,但电视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可使用的语汇。
欧文告诉麦迪:“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感觉就像有人拿了一把铲子挖出了我所有的内在。
我知道里面其实空无一物,但我还是太紧张,怕被开膛破肚查看。
”于是麦迪回答说:“也许你就像伊莎贝尔,害怕你心底的东西。
”麦迪用伊莎贝尔的胆怯来比喻欧文的性别不协调,使她能够得以探索“跨性别”作为一种介词元素的潜在意义,它要求我们跨越、超越、穿过、置身于所指事物之外,甚至到达其更远的一端,从而破坏我们想象这种性别转变的起点[11]。
最终,成年欧文选择将目光望向自己身体内,用美工刀划开胸部和腹部,然后拉开切口,电视监视器的白炽光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面对镜子中内心的光芒,欧文短暂地微笑了一下,然后TA们的脸变得矛盾:TA们已经向我们敞开了自己,但还没有准备好按照目光所见(即伊莎贝尔的女性气质)采取行动。
在此处,欧文越轨性的切口让人想起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的《录像带谋杀案》(1983)中的身体恐怖,其中技术和身体组织的融合使角色成为“新肉体”,而申布伦电影的互文性则恰好指向了柯南伯格的观点,即媒体技术之所以令人恐惧,正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存在的不同可能性。
JLB(迈克尔 J. 罗杰斯饰)被迫面对他的孤立和孤独。
Utopia供图© 《自致性幻觉》为理解《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和《荧屏在发光》中的JLB和欧文的媒介处理行为奠定了基础,因为它记录了恐怖媒介如何帮助人们应对令人不安的环境和情绪。
在影片结尾,申布伦采用多个吐槽视频和视频日志,其中“瘦长人”的创作者讲述了这个传说的治愈力量。
一位“瘦长人” 的狂热爱好者将其称为“我的出路”,而其他也有人认为 “瘦长人” 帮助他们面对孤独和社交焦虑,许多“瘦长人”的粉丝声称这是一个幻想伙伴(tulpa),或者是生活在其体内的自主意识。
后来,一名青少年描述了制造幻想伙伴如何帮助他应对家庭的频繁搬迁和父母的同性恋恐惧症。
精神病学教授塞缪尔·韦西埃(Samuel Veissière)澄清说,这些“现代幻灵术”(tulpamancer)并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相反,对幻想伙伴的相信帮助他们在处理现实中的痛苦时发挥重要作用[12]。
申布伦在其三部曲中探索的恐怖媒体的第三个原则是,恐怖媒介帮助其爱好者在自我向内发现时缓解痛苦。
在《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中,凯西通过参与另类现实恐怖游戏来探索身体的转变,其中包括观看其他玩家的变形视频并创建自己的变形视频。
挑战本身不过是刺破手指、在网上闪烁的视频上涂抹血,以及重复三遍“我们要去世界博览会”,但玩家的变身视频往往类似于身体恐怖片,并以各种身体的变化作为电影的吸引力。
一名年轻人记录了自己手臂上不断生长的绿色痂,最终从其中取出了一张游乐场门票,另一位玩家默默炫耀自己长出的“恶魔之翼”。
而凯西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向内的,这在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视频中表现得最为强烈:视频中她摧毁了一个自己心爱的童年玩具,但毋庸置疑的是,凯西始终处在探索内心的过程之中。
尽管凯西最终承认世界博览会挑战是一个骗局,但这一挑战从未得到过澄清:“该视频是假的。
但这一切也是如此。
视频是做什么用的?
”这使得视频媒介被赋予宣泄作用,成为释放无名焦虑的出口[13]。
麦迪和年轻的欧文(布里吉特·伦迪-潘恩和伊恩·福尔曼饰)通过 The Pink Opaque 的剧集指南找到了彼此和他们自己。
A24 供图©。
《自致性幻觉》同样肯定了恐怖媒介帮助受众处理个人危机的作用。
影像展现了“瘦长人”的创作者如何利用这个传说来识别和反驳偏见,例如消费恐怖会导致个人实施暴力行为的想法。
恐怖爱好者社群为其成员提供了报道和反驳个人遇到的此类敌对言论时的机会,正如人们在一位年轻人的视频中看到的那样,他强有力地声称他们对恐怖的热爱与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自杀企图无关,这证明了恐惧正在帮助他们应对这些挑战。
但恐怖媒介的疗愈价值在《荧屏在发光》的高潮段落中最为明显,伊莎贝尔/欧文在那时终于见到了忧郁先生,他们的相遇构成了《粉红欧贝》第五季的结局,也是该剧集播出的最后一集。
它以1998年播出电视节目时的传统电视机宽高比(1.33:1)开始,忧郁先生的同伴绑架了塔拉和伊莎贝尔,切除了她们的心脏,并在活埋之前毒死了她们。
欧文讲述了这些故事,直到忧郁先生出现。
他是月亮上的恶魔,他的脸就像一个不断波动的干酪面具,很快就充满了整个画面,他的形象取自Smashing Pumpkins音乐录影带《Tonight,Tonight》(Jonathan Dayton and Valerie Faris,1996)中麻子般的月亮脸,而该音乐录影带本身则取自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lune,1902 年)中的月球人。
当忧郁先生与伊莎贝尔对话时,他那不祥的面容在颤动:“别反抗。
让我的毒药发挥它的魔力吧。
很快你就会什么都不记得了:你的真实姓名、你的超能力、你的心。
你根本不记得自己快要死了!
”伊莎贝尔喘着气,就像欧文在多次哮喘发作时喘着气一样。
同时,忧郁先生确实也在和欧文说话,因为当他说话时,画面扩展到表示欧文现实的宽银幕纵横比。
欧文和伊莎贝尔共同的肺部疾病证实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欧文在隐藏自己时所感受到的压力。
欧文的哮喘与他们在男性社会化中正在死去的状况相对应,就像伊莎贝尔在地下窒息一般。
因此我们发现,即使影片的主角们无法击败这种暴力,但恐怖媒介允许申布伦以恐惧描绘父权制的压迫。
Maddy 在 I Saw the TV Glow 中给 Owen 的秘密信息。
A24 供图©。
以庆祝和升华恐怖媒介本体的方式,简·申布伦似乎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了解类型、最肯定跨性别者的电影制片人之一,其专注于探索恐惧如何介入恐怖媒介爱好者的生活。
皮尔、桑代克、迪库诺和巴纳比的电影为恐怖类型提供了叙事、图像和声音,以帮助观众应对疏离、痛苦和孤独;然而,除了少数例外,他们的电影并不常常是关于恐怖媒介所带来的社群汇聚效应或自我认识和疗愈。
与这些从事恐怖类型的导演不同,申布伦通过帮助恐怖媒介爱好者了解“恐惧”对他们生活的作用以此来塑造类型,为此,他们或许会感谢申布伦的一系列影像创作。
注:[1] Jane Schoenbrun, “Why I Spent Months Making an Archival Documentary About the “瘦长人”,” Filmmaker Magazine, June 19, 2018, https://filmmakermagazine.com/105519-jane-schoenbrun-“Slenderman”/.[2] See, for example, Eliza Steinbock’s conversation with Schoenbrun: After Social Networks, “LES IMAGES EN COMMUNS #3 Jane Schoenbrun & Eliza Steinbock,” Vimeo video, 1:28:55, December 13, 2021, https://vimeo.com/659046693.[3] See Veronica Esposito, “Nostalgia Horror: I Saw the TV Glow Speaks to 90s Trans Teens like Me,” The Guardian, May 4, 2024, www.theguardian.com/film/article/2024/may/04/i-saw-tv-glow-movie-trans-teen; and William Bibbiani, “I Saw the TV Glow Review: Jane Schoenbrun’s 1990s Teen Phantasmagoria Is a Modern Masterpiece,” The Wrap, May 3, 2024, www.thewrap.com/i-saw-the-tv-glow-review/.[4] Shira Chess and Eric Newsom, Folklore, Horror Stories, and the Slender Man: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et Mythology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23.[5] Jane Schoenbrun, quoted in Steve Erickson, “Exploring Alternate Realities on the Internet: An Interview with Jane Schoenbrun,” Cineaste 47, no. 2 (Spring 2022): 25.[6] 欧文的现实以电影的宽银幕呈现,而《粉红欧贝》以电视机的纵横比呈现。
正如我将要讨论的那样,这些帧大小之间的区别会随着电影接近高潮而消失。
[7] Holden Seidlitz, “Jane Schoenbrun Finds Horror Close to Home,” New Yorker, June 10, 2024, www.newyorker.com/culture/persons-of-interest/jane-schoenbrun-finds-horror-close-to-home.[8] “开源传奇”是一位匿名粉丝在申布伦的电影中对于“瘦长人”的描述。
[9] 我用“TA们”作为通用代词来避免对欧文或伊莎贝尔进行性别化,因为欧文或伊莎贝尔在电影中从未认为自己是跨性别者。
通用代词与非二元代词不同,都不一定表示没有性别表达。
[10] 不仅欧文和麦迪的关系暂时是虚拟的,而且塔拉和伊莎贝尔的关系也是虚拟的。
根据《粉红欧贝》飞行员的说法,他们亲自见过一次面,但之后只在 “通灵领域” 进行交流。
[11] Cáel M. Keegan、Laura Horak 和 Eliza Steinbock,“电影/跨性别者/身体现在(以及过去和将来)”,Somatechnics 8,第 1 期(2018):11.[12] Samuel Veissière, “Varieties of the Tulpa Experience: The Hypnotic Nature of Human Sociality, Personhood, and Interphenomenality,” in Hypnosis and Meditation: Toward an Integrative Science of Conscious Planes, ed. [13] Casey 从不认为自己是跨性别者,也从未将她对转变的渴望与性或性别联系起来。
然而,包括美泉布伦在内的许多评论家将《我们都要去参加世界博览会》理解为跨性别体验的一种表达:“这是不适和怪诞与怀旧和快乐相结合的二元性......这引起了跨性别观众的共鸣。
简·申布伦,胡安·巴昆 (Juan Barquin) 采访,《我们都要去参加世界博览会》,简·申布伦(Jane Schoenbrun) 导演(2021 年;Utopia Select,2021 年),蓝光光盘。
当喜欢女孩还是喜欢男孩这种台词出现时,这部电影的内核就很直白的告诉大家了。配乐都很不错,麦迪的长段台词演出让人眼前一亮。不过电影几乎就没有恐怖元素,算是对酷儿的心理恐怖电影吧。A24这种太个人风格的文艺恐怖,我个人还是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恐怖片也不会因为加入酷儿隐喻而变得高级吧,除了画面和OST,其余的部分都是让人费解的无趣,有一种看前卫MV串烧的感觉。
翻看了一下导演兼编剧简·申布伦的以往作品简介,发现他是一个专注于拍摄精神状态不稳定,模糊真实与虚幻,怀疑真实和人生价值专题的导演。似乎他自己就体验过精神异常等等状态,所以Maddy在长大成人重新找到欧文的大段独白很是精彩,将一个人的精神偏差用精到带有很入戏情绪的状态表现出来,只可惜如果能给他更多预算,用更好的图像化表达,会比让演员用台词表达更好看。从精神状态表达和模糊真实的方面,《荧屏在发光》已经很厉害了,只需要有更好的剧本,再加上一个更优秀的制作人配合,简·申布伦应该能拍出更好的作品。
豆瓣上装逼的人太多了,就这烂片给一星都嫌多
蛮抽象的电影,美学独特配乐好听,比起酷儿隐喻,那种你是不是觉得被困住了,成年后时间过得太快哪里不对劲,也许这个世界是虚假的,实际上你在另一个世界是身怀异能了不起的人,这种生活暗流里的叩问其实蛮具有普适性的,这些深深浅浅的犹疑真是恐怖又让人着迷。
个人能力不足,实在看不下去
有点儿柯南伯格混搭林奇的感觉,媒介话题显然有《录像带谋杀案》的影子,以及虚拟对现实的影射,最终表达的还是酷儿的自我认同,比较妙的是呈现了男主老年时期的恐惧,因未忠于自我而陷入的后悔情绪,这一点应该也是导演想借电影鼓励性少数族群的勇于做自己。
情绪向的B级片 摄影和音乐很好
真没必要为了彰显自己的音乐品味而拍一部长片
记忆是否真实或是可以被篡改?剖开自己的心朝内看究竟是空无一物,还是不敢进一步面对的本质?在年少的时光里,那些互相指认和召唤如此宝贵,如果你走了,还有谁能再陪我看《Pink opaque》?好可爱的友谊。时间过得快得像可以快进或跳过的DVD影像,明明知道不对劲,却仍一次又一次逃避,之后的生活像往常一样推进,侥幸生存,仍在柜中。被掩埋的生活,不仅是在童年喜欢的剧集里,且发生在现实里。有人说在这部电影里看不到time passing,但是我觉得正是这种错位的、偶尔慢速、偶尔飞逝的时间性,切中了我们真实的对时间的感知,恐慌、忧郁、痛苦在荧幕里发光。而那些音乐这么切题且迷人,我没想到开年看到如此精彩的live影像是在一部电影里。
如果用这部片的视觉去做个简单的MV我可能还会觉得不错,但作为电影剧本太弱!太故弄玄虚!太为赋新词强说愁!A24是进军伤痛文学了么????导演受七十年代欧洲那种迷幻恐怖片影响较大,以及沉醉于那些艺术圈里的所谓“实验影像”,但故事却也像大部分“实验影像”一样愚蠢又无聊,通篇只能看到导演的自我陶醉,虽然不像很多名导忆往昔的私人化电影那样光明正大欣赏自己,但也充斥着自以为是的品味,一部“露阴癖”电影。
里面内电视节目单独拍成剧集也不错
其实微博上的恐怖片资源大佬发这部片给了我一个错误的预期,导致我看这部片的体验竟然还蛮惊喜的,主要还是导演把那种由于错过了什么(或者是你自己主动放弃了什么)只能在被现实磋磨时不断午夜梦回自我怀疑却仍旧在现实中不断窒息在内心中发出歇斯底里的崩溃狂呼却无人在意最后那颗真实的内心只有在工业冰箱里慢慢死去的感觉呈现得太好了……太好了。你不必有什么特殊的身份,只需要你曾经感觉到你有过一个“真实”的自我,你正在被社会规训慢慢打磨成一个不是你的你……只要有过这种感觉,就可以轻易理解这部片。
那么美丽,那么痛苦,不上不下地卡在喉咙里。Isabel和粉红色的幻梦一起被埋葬在六尺之下,好想逃离小镇,好想逃离平庸,但又那么恐惧,那么无助,真的逃出去了又真的会活得缤纷多彩吗?有的人烧毁荧屏,有的人把厚重的TV set换成超薄大彩电,看起来那么妥帖,但还是要在幻想里剖开身体看见荧幕闪闪发光:天呐,那个是真正的我吗?不知道,但感到亏欠,不知道是欠顺性别异性恋的主流世界,还是欠这具皮囊之下那个本该闪光的自己,只能不断道歉。但是无人在意。就像无人在意荧屏是否还在发光。
没有节奏没有转场没有电影感,男主自述显得无聊又无脑。讲一个到哪都因环境所困、无法成为真正自我的窒息的束缚故事,但呈现得太浅太幼稚了。。。
一路向人道歉但根本无人注意的结尾太抑郁、太真实;年纪越大越能体会到在青春期某些时刻因为种种犹豫、怀疑、恐惧而错过了“maddy的帮助”aka.挖掘真正自我的机会后,就再也见不到maddy了,只能依照惯性沿着主流人生轨道越走越定型、越走越窄;喜欢,高兴看到更多queer narrative, 非queer但作为迷茫的永恒社交边缘人也能体会三分;美中不足的是有student film的生硬感,但同时又觉得这也组成了这部电影的魅力
什么鬼,能不能先写好剧本再来拍
抛开性向问题,简直是《完美的日子》的反面?迷恋过往,纠结得失,与当下互不沟通,但导演又这么年轻/ost堪称奢侈/4451
主角逐渐活成NPC的过程,被日复一日的生活困住。可以解读为“成长的代价”。客观上衔接很差,好几个时间词、大段的自述给我的感觉是,一方面我作为一个曾经有这种“追求真实自我”的部分而受到触动;另一方面过于长的时间长度和两位主演的自白让我对于剧本本身的缺陷嫌恶。整个过程要是布置成一个实验艺术展览或许能让我感知上更好。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