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愤怒的母亲去公司讨薪,她从头顶浇下汽油,点火,火焰蔓延全身。
张开双臂的她,像极了浴火的凤凰。
干临时工的父亲,还来不及探视妻子,就被迫接受警察、社会福利中心的轮番询问。
“你注意到你妻子精神萎靡的时候,为什么不送她去医院?
”男人低头沉默,又抬头,“我一整天都要干活,为了赚钱养家。
”要想让孩子能留在家里生活,“要有水有电,还要有冰箱。
如果没有就买一个,冰箱很重要,尤其夏天。
”福利中心主任的轻描淡写,却是临时工尼古拉倾尽全力才能企及的。
满足了这些还不够,还要有锅炉,有暖气。
沉默的父亲,这次不再沉默,步行三百里,历经五个日夜,去首都社会部上诉……2️⃣镜头跟随尼古拉从三百里外的贫穷农村,途径漫长的荒芜、败落景象,来到首都社会部大楼时,瞬间切换到都市景象:原来,再穷的国家也有繁华之地啊!
尼古拉两日的守候,终于得以见到部长助理。
当助理部长冠冕堂皇的说出说出“贫穷对儿童也是一种暴力”时,我要出离愤怒了。
尼古拉300公里的跋涉,换来的是什么?
助理部长开出的一封不痛不痒的建议信。
福利中心主任像看笑话一样看他,“这封信对我们没有任何约束力。
每个案子都是由中心来裁定的,这是法律。
”所以,法律到底保护的是什么?
社会公务机构又是在为谁服务?
没有文化的尼古拉问不出这些,他只是固执的认为,孩子就应该和家人在一起。
3️⃣电影最后十分钟堪称神来之笔,把社会问题从隐蔽背面开刀。
离家的五天改变不了尼古拉的命运,却会让他的家被邻居洗劫一空。
贫穷不是原罪,是困住好人的枷锁,是释放恶魔的催化剂。
最后,尼古拉从邻居家里一件件搬回属于他的东西。
餐桌,四把椅子,一人独坐。
妻子和儿女会回来的吧?
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观众自己评判吧。
塞尔维亚电影《漫漫寻子路》是作为东欧的“带路”片引进上映的一部非常好的影片,很真实、很动人,能在国内院线上映是一个意外,很难得的。
其实这个译名不是很准确,原名《父亲》反而贴切。
影片的原型故事是一个叫乔杰·乔克西莫维奇的父亲,面对官僚主义的高墙,决定从克拉古耶瓦茨步行几百公里到首都贝尔格莱德,向主管部门投诉当地社会服务机构,为夺回孩子的抚养权而战。
影片就是讲述这个塞尔维亚一个父亲为了讨回儿女的抚养权上访维权的故事,一个男人徒步穿行一个美丽却完全衰败荒芜的国家去上访,也暴露了后南斯拉夫时代塞尔维亚的贫穷与落后,也揭露了这个体制的不平等和腐败的社会弊病和社会不公,让观众看到弱势群体成为官僚与腐败下的受害者。
当然那里有与鲁镇上访不同的地方,比如没有截访、媒体可以公开报道、最终能见到国家部门层面的领导等等,当然也有相同的地方,如以权谋私、层层推诿、官僚主义作风、底层百姓在体制的强权下孤独无力的弱势等等。
男主把父亲那种坚韧与无助演得太好了。
男主有极高的情商,境遇已经如此悲惨也没有向任何人表达愤怒,无论是拖欠工钱的工厂,还是强盗般的儿童福利中心,还是拿走家具的邻居。
即便他已经遭遇了巨大的不公正,他也没有做出任何违法的行为,甚至他保持着对每个人的尊重,即便大多数都配不上这种尊重。
正如部长助理所说,找不到工作不是他的错。
在一个完全可以满足人民温饱的国家,一个勤奋的人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那么这就是这个国家的问题,如果产生这种状况是合法的,那么就是这个国家的法律有问题。
贫穷剥夺了男主有一个幸福生活的机会,剥夺了他的权利,剥夺了他的尊严。
而他的贫穷是因为国家分配正义的错误,或者地方经济规划的问题。
当一个显现出的问题是由多个步骤并且其中具有模糊性而产生的,那么真正的问题就被掩盖了。
国家通过一个掩盖的方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
男主是真正的强者。
这并非是一个结果导向的判断。
一个美国常青藤法学院毕业的优秀律师必然比男主强很多,但这个人有很大的概率并非是一个强者。
男主在被给与的环境中做到了最好,实际上他可选择更简单的方式——抢走孩子,之后越境。
但是他没有。
他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一个合法又正直的路。
看到男主回家之后,发现家徒四壁,家具被邻居抢光了,看到这里我感到巨大的挫败,但男主没有消沉,他一点一点的夺回理应该属于他的东西,面对悲观、不确定、甚至可以说无望的未来,他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妻子的崩溃正是因为灰暗的未来。
但是男主已经超越了这种崩溃。
我并不认为结局是悲观的,最后一个镜头,男主的眼神并非沮丧的眼神,而是坚定的眼神,他坚信会实现对儿子的承诺,我也相信。
弱势群体之间的互相啃咬是让人失望的。
他们之间不互相帮助,反而是冷漠和疏离,这便意味着他们的境遇只会更坏,无从哪一个角度来说。
他们掌握着超越法律、政府、军队的力量,毕竟前者正是后者的根源,但是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只是私利的互相利用,那么这种力量就消散了。
于是我们只是强与弱的互相倾压,没有任何正义可言,依旧保持着我们祖先在雨林中的生活方式。
看电影时,是极容易带入主人公的处境,并与之共情,从而义愤填膺,从而悲从心生。
但,也不得不说,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我的理性与感性,冲突且对立着,无限胶着中。
时而,感性战胜理性,愤怒当道,执拗地认为必须抗争到底。
时而,理性又战胜感性,利害权衡,冷静地觉知适时止损的必要。
置身于主人公的遭遇,我怕是没办法像他那么平静去面对,与处理。
可,这是一个受尽生活苦难的人啊!
他身上已然具备一切生存必须的隐忍,与克制。
也许,这样一个人物被艺术化塑造后,变得不那么真实,成了一种身份符号。
毕竟,处于底层,如此艰困的他,身上有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是无法想象在现实中有着类似境遇的人身上会存在的。
比如他对待流浪狗的态度与方式,他自己都缺吃少喝的,他还能想着关照流浪狗。
对于流浪狗的意外,会给予他的怜悯与尊重。
比如他面对陌生人送来的盒饭,虽饥不择食地吃着,却也失声痛哭,倍感凄楚。
他是贫穷,可也有自尊心啊!
一个失业打零工的父亲,一个家徒四壁,贫穷且无助的父亲,一个连家庭都养不起,却爱家爱孩子的父亲,他的妻子为他讨薪而自焚,两个孩子被福利院送去给寄养家庭,他却连见孩子一面都难。
贫穷是罪吗?
不是。
但它是枷锁,困人于其中,形同牢舍。
失去孩子抚养权的父亲不是不愿意去赚钱,是国家地区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工厂倒闭,他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打零工,生活艰困,而无人扶助。
在电影中,让人气愤的是政府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与腐败懒政。
从而,也让人心中对一个政治清明,且执政为民,又一心着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消除贫困,打击腐败的政府,产生强烈的期盼。
通过这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也让人意识到政治与经济对民生的重要性。
电影看完后,我觉得[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拍得很好,克制冷峻,其开放式结尾,更具现实意义,我也喜欢。
另外,演员是演得真好,尤其是主演,自然且真实,话虽不多,但那些微表情,神色,肢体动态,都非常到位,准确,对一个底层穷苦人的刻画如此之精准形象,让人叹服。
像这样现实题材的电影,应该多些,再多些,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能忽视,漠视,无视他们的存在。
注:文章原创,非允勿转载!!!
电影《何以为家》通过一个孩子的遭遇提出一个灵魂拷问-父母既然没有能力好好的养育孩子,为什么生我?
在我看来,电影《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似乎从作人父母的视角,提出进一步追问,故事似乎追问一位父亲可以做些什么,如何在有限的能力下去保护爱护自己的孩子。
虽然,这个电影故事里并没有给出欢喜的结尾,然而这个追问还是显得很有意义。
因为,影片中也喊出了穷人也有生孩子的权利,其实这个问题也面向了很多人如果家庭经济的贫穷是一种贫困,那么成人教育智慧的不足,在社会中资源环境也处于劣势人群,还包括家长给予孩子的养育陪伴的时间的窘迫,难道不也可以算是一种穷的状态吗?
它们都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养育孩子的能力。
我们又怎样爱护孩子呢?
如果说每个人都能力有限,在所谓“拼爹”的时代,中国大多数父亲(家长)的焦虑,与其说是对儿女未来独立生活,女儿把握幸福的运气的焦虑,还不说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能力的焦虑。
这部电影从一个最基本的维度,让我们可以凝视一名父亲,他只有付出自己,将有限的能力---步行三百公里的诚意,风餐露宿的忍耐,天真的执著使用到最大。
尽管这样的能力,还不足改变事情结果成为英雄;这样的能力,还算不上能让他配上“乐观”,“自信”,“勇敢”这些词来形容。
但那种能力是发自于爱,存在与至亲连接的自然情感中,也因为渺小的力量的发挥到最大从而伟大。
观众可以质疑这种“爱”还不足够让他成为一个强大的父亲,因为他并不能摆脱家庭的贫穷,然而观众却不能怀疑他的爱就是用来承受住这生命之重。
当他一言不发,似乎用一种特有的无声的对抗意识,径直走进那些偷拿他家东西的人家,从容的拿走自己家的东西时,他对爱的诠释,从来就是一份为爱付出所有么。
这样的人,他可不可以有个孩子,可以接受他的拥抱,对他信赖。
诗人纪伯伦写过: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这句诗的含义说通俗些有些接近中国人常引用的“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似乎不管怎么爱护甚至不“爱“或”不那么“爱”,孩子自有他的命运,命运里自有他的福分。
孩子成长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大多数是父母是再也操心不来的,也就是想爱也起不了作用。
而且我们也不乏知道好几个名人故事,他们经历家道中落,自幼不幸,但因为磨难受苦反而成就伟大的身名,那么,问题是穷人要提供什么养育孩子,物质,精神上的要求为什么否有标准?
事实上,除非尊重孩子的意愿,否则任何他人之爱都可能将其撕裂,这一点就像在电影《帕尔默》指向每个人都拿出善念,而在《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就是父亲,母亲和孩子一家人都在遭受恶意和被迫。
估计没有人以为苦难是应该的,特别是看到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更大机会进入自然高的阶层,只有爱孩子的父母懂得,所谓舔犊情深就是总是希望孩子一帆风顺。
若观众们了解生活的真相,经验或许也告诉我们其实少年人成长在富有安全感的好家庭,教育得当的话,他的未来生活更不容易陷入某一些要命的问题,获得幸福感几率多一些,因为他们更有完整的人格结构。
然而,对于所谓“先天条件”不足的家庭及人,应该永远回味《沉思录》中的这句话:记住:好的东西,究其实质,只会在你能控制的事物之中找到。
如果你把这一点谨记在心,就不会再有那些虚幻的嫉妒或悲惨的感觉,也不会可怜巴巴地拿自己及自己的成就去和别人比较了。
这位父亲是悲伤压抑的,他的一切话语在周围的世界中那么轻,唯有他的面容凝重和眼神深沉。
我看到他只要能倾附自己所能,去寻找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亲哪怕路上遇见的一只流浪狗都可以分走他那可怜的一顿餐食,只要这样的父亲在,他的爱却并不贫困。
这也使作为观众的我忽然明白:一个人承认身处在不完美的世界,与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应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若将它们视为一个问题,也许确实会对养育孩子的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恐惧,而事实上无论如何,我们都将能力有限,父亲或者母亲,所能付诸于子女之爱,正是凭借所有的力量,上路,哪怕踽踽前行。
按斯多葛哲学教导的,生活中有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只有忍受和接受,估计也包括了自己的有限的能力。
学习:https://www.163.com/dy/article/GPABTPBH0516CMM2.html
尼古拉还在工作时,孩子就被带走,说是母亲的失职和家庭的贫困,但是实际上却还是官僚的腐败与资本的争夺。
路上看到的狗是对他形象的刻画,一个善良的老好人形象就此出现。
他为了找儿子徒步行走了整整三百公里,却被条约拒之门外,他知道不直接把诉状交给部长,就会被拦截,所以只能在富丽堂皇的大楼之外蜷缩,以期待自己能够找回儿女。
一路上他都沉默着,却从未停止脚步,却在陌生人给他送来食物的时候哭泣了,成年人的崩溃都是一瞬间的,而他边哭边吃的时候我更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个成年人的不易与难过,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渴望。
遭受到社会舆论后,部长见了他,写了建议信,他回到了家中,却受到了福利院的近乎威胁的答复。
看到了儿女却不能带回家,而儿女的表现也看得出,非常想与他回家。
最后送他回家的女人说会帮他,或许也是被他的坚持感动。
但是回去后家中遭遇的事情,既是呼应了他遇到的空房子,也是对于当下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最后一个人在吃面包,没有讲到儿女,这样的结局也是给我们一个想象空间,迫切希望他能与儿女团聚,也希望他们能够真正的好起来。
全片台词不算多,却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一个父亲对于子女的爱。
父爱无声,却实实在在感动了所有人。
让观影的人也沉浸到这种情感之中,真切的感受到那一份无助心酸与坚持。
粗粝的画质。
开头被福利机构审核有没抚养资格,想起《婚姻故事》。
后来的剧情有点公路片的意思(但当成公路片就俗了),有《雾中风景》的感觉。
整个故事又像个反向成人版《何以为家》,至于有人说是塞尔维亚《秋菊打官司》,也好吧。
最后家里可怜的家当还被邻居们洗劫,简直是悲剧版《霍比特人》。
片中的声音值得注意,比如反复出现的引擎轰鸣声:三个花花公子在加油站戏弄加油工,几个小镇少年在骑摩托兜圈子。
还有多次出现的关车门声,花花公子、最后儿子的养父一家,一声声“砰砰砰”,直击心灵。
背后体现的最大问题就是贫富悬殊。
此外,尼古拉为了节省电和话费舍不得用的老式手机(仍然欠费停机了),对比光鲜帅气的部长助理手没停过的新式智能机,还要发推。
不多赘述了。
还有三种动物的意象:狗(后来男主回家,有只小黑狗也跟着他跑了一阵)、群狼(片尾他的老家,不仅有犬吠,时不时也有狼嚎)、兔子。
最后找回东西,其实没有全部拿回来,最重要的找回了桌子凳子锅碗瓢盆孩子玩具,也是找回家人的象征,寄托了一种仪式感。
我觉得,这是男主要振作起来的象征,为了赢回家人的新起步。
加之女工作人员出于同情让他下周去找她,也是给了希望。
所以,这不是个bad ending。
在观影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有一点出戏。
半路葬狗的剧情和黛玉葬花情调是一致的,属于精神的奢侈品,黛玉多愁善感离不开物质的富足和时间上的闲暇,而尼古拉没有条件。
相比于生活,电影太过温柔。
电影会感动我,但很难使我感同身受。
很多电影包括之前的《隐入尘烟》忽略一个事实,最大贫穷不是物质上的。
电影里剥夺了穷人的众多财富,但却留下最宝贵的东西——爱和勇气。
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展现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穷人。
不幸是经济上的贫困,不争是精神上的匮乏。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贫困户不是缺钱,而是失去了爱的能力,穷人因生活的艰辛后者会被消耗殆尽。
尼古拉算不上贫困户,她的妻子也不是,他们有爱,有执着,有反抗。
真正的穷人,可能连一句完整的话都难以表达清楚,不明白“上诉”的含义,不知道贝尔格莱德的方向。
他们自私、狭隘,可怜又可恨,甚至让人觉得罪有应得。
这才是贫困的可怕的地方,他们穷到使人憎恨。
就像抢走尼古拉家具的的邻居,观众可怜尼古拉,却讨厌后者,而他的邻居才是生活中穷人的样子。
电影结尾很棒,因为更真实。
我国电影缺的是对坏人能力的肯定,满足于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安慰——穷人也许连生活真正的样子都看不清。
观影途中不断想起《推开世界的门》这首歌,对系统而言,公正、人的诉求,永远不被那扇门接纳。
挺住意味着一切,在死去的黑色流浪狗身上、在空了又被各地自来水灌满的矿泉水瓶上、在坏了又换的鞋子上,得以充分体现。
人所能拥有的,是系统中的人随机给予的互助,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当然,永远会有冠冕堂皇的人、利用权力榨取他人的人,系统对这样的人开放,保证他们生活的衣食无忧,在更多的环境中,世界为他们而准备,让生存的逻辑变得粗鄙又野蛮。
无法判断徒步中的凶险、倒下又站起的境况、磨破至鲜血淋漓的脚,聚集在尼古拉心中会变成怎样的感受,但是社会部门口人深夜送来的食物,狼吞虎咽时克制不住的哭泣,迅速收回眼泪裹紧毯子进入睡眠的动作,是忍耐冲破身体又被吸收的外化。
人们当然有理由对此不屑一顾,依然为系统生产的价值辩护。
然而不论被耻笑多少次,从村庄到城市三百公里的来回穿行,六年间为家庭团聚不断的争取,有它自身的重量。
任由权力击穿生活,贫穷没过生命,也始终用脚步代替交通工具的使命,世纪的伟大图景无法在主角身上展开,是系统的耻辱,为虎作伥之人的变态,但对观众(指我)而言,路途中想死而未死的坚持,倒下又站起的身体,有生命永不熄灭的火焰。
火焰未必能烧毁一丝不公,未必能带来起码的尊重,然而未曾倒下,就是一个手无寸铁的人,面对庞大系统,能做到的最大反抗。
这个片子真的是被中译名给坑了,这个海报配这个字体,简直是宣发灾难。
作为东欧的“带路”片引进,只有艺联还在推广。
其实喜欢肯洛奇、达内的不妨可以看看这个片,社会表达的完成度相当高。
https://directorsnotes.com/2020/02/28/srdan-golubovic-otac/ 在网上读到这篇访谈,适合与艺联那篇一起看。
摘录非常有意思的几点:1.故事原型是跟随直觉而行走,导演联系到一些哲学家关于“行走是天底下最有力的表达自由的行为”的说法,以及为什么文明社会中的抗议形式是游行。
2.这是一部巴尔干半岛的《德州,巴黎》:一个男人徒步穿行一个美丽却完全衰败、荒芜的国家。
3.男主是专业演员,现实生活中是从未体验过那种贫困的(演技太好了,我一开始以为是《渺生一页》那种本色出演)。
4.片中有一幕小小地致敬了《警察,形容词》。
5.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对塞尔维亚来说相当于整个世界的崩溃。
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和社会纽带随之消失,这不仅是贫困造成的。
6.因为体制崩坏,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反过来又导致腐败加剧。
塞尔维亚处于一个扭曲的现状中。
7.由于严重的腐败问题,塞尔维亚不可能加入欧盟,也难以向欧盟求助。
(这可能是为什么要来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另外就是,男主是一个奥德赛式人物。
昨天在ocat听古希腊讲座,巴尔干半岛正是奥德赛精神的发源地。
所以很巧,新世纪后,塞尔维亚在“去巴尔干化”的同时,一些精神又在这片土地上还魂了。
隐忍。讽刺。
一股熟悉但不会本土化的味道
社会问题太多了,但贫穷是更加贫穷的导火索。
充满力量的控诉
妈妈在某种程度上,也经历了男主的故事……
一部没有结果的电影,要不是百度一下,也不知道福利中心主任是在收黑钱(整部电影并没有介绍),然后最后那女的说要帮他,也只剩臆想,是否能拿得回来孩子,也只剩臆想,山高皇帝远,中央是否有重视这件事情并且去真正处理,还是只是给个文件敷衍了事,只剩臆想,这结局我确实是不太喜欢的。
凄风冷雨穷人苦命途,唉。
不看不知道,欧洲还有没水没电被欠薪无法讨要回来的生活。父亲够坚持执着,社会关注却无力解决问题,政府政客表面文章做起来很顺,官僚却不顶用。徒步几段乡间风景不错。同样贫穷的邻居为什么不是守望相助,反而把他们家洗劫一空,即使拿走的家居物品并不一定用得上,也得先占有。高尚的人,卑劣的也是人
不想吹太过分,但是有的镜头真的让我想到了同处在一个地域的锡兰。为什么仅仅因为穷,就要遭遇冷漠和欺侮?不过,当这个家一点点被恢复,我希望这个世界还会变好
今天片尾字幕也是在黑暗中放映完的。
2021年父亲节特别观影之三:1.一月得知并感兴趣的电影,因片名而决定延迟至六月父亲节才观影;2.《何以为家》是“无力抚养孩子的人 别再生了”,《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则是“因为失业、家境贫穷,就得被剥夺抚养自己亲生儿女的权利吗”?本该帮助人民的机构却变相地成为祸害人民的存在;3.尼古拉在路途中病倒,于病房遇到一个有四个孩子却对他不管不顾的父亲,这段情节还挺有意味的;3.“归根结底,这一切都由我们来评估。你可以去告我们…诉讼的周期长达几年,而且你也支付不起…律师之类的,而且法院刚好有我的熟人。” 4.现实无奈的结尾。5.本来我的父亲节观影计划是:回味《大鱼》、影院重温《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初看《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结果因为影院排片时间等因素影响,最后的顺序反而倒过来了。
老婆讨薪讨成精神病,老公寻子寻成大明星。社会问题疾病化,经济问题道德化,反正错的总是穷人自己。官僚机构配合资本家踢皮球,三角传球不亦乐乎,满口“为了孩子好”,苦的是当事人一家。寻子归来惊悉邻居打劫,于无声处迎来社区崩溃的最高潮。如果志在煽情的话,此时演出什么狗血戏码都不为过。可影片只是让男主角默默搬回了家具,面对三把空椅一张空桌掰开了一块面包。宗教隐喻和社会批判尽在不言中,高级。
所谓“寻子”指的是男主徒步300公里去申诉追回儿女抚养权,台词不多孤独与无助却贯穿始终。片头妻子带着儿女因男主抚恤金被拖欠去纵火受伤入院,当地福利院认定男主目前情况无法抚养子女,于是他出发去上级政府申诉。一路遇见过流浪狗、狼群、好心的加油站小伙,抵达后不受待见,之前报纸报道后媒体也接踵而来,迫于压力部长助理接见并写了建议书。可是回当地后官员根本不予理会,回家后家具也被邻居们瓜分,一件件搬回后男主陷入茫然。。。
【3.0】
后窗放映。文本结构是很有意思的。只在开篇前几分钟进行直接描写的母亲形象是与父亲同等重要的人物,暴力与非暴力这两种抗争方式的互文是可以贯穿全片的,这两种方式的结果也以暴力和非暴力的戕害殊途同归地反噬到被压迫者身上。另外,通过母亲的身体致残将本可能或者是最优解的第三种“反抗”公权力的途径——run封死,使所要面对的话题切面变小。那些跳出写实叙事之外用喻生成轻微魔幻痕迹的作法不喜欢,冗余。除开文本的小心思,是一部很快会被遗忘的平庸之作。
8.7 溃烂到根了,就觉得熟悉了。siff
无望的世界,唯有与流浪狗互相取暖;儿子投入父亲怀抱的那刻令人有锥心之痛。
非常扎实的影片。如果放在30年前可以归入真实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与官僚体制的荒诞,可惜,这不仅来自前社会主义兄弟,主题词我们甚至连提都不能提。整个故事最喜欢最后一段,路程结束以后,前路仍然暗淡未定,男人回到被搬空了的家里,默默地从同样贫穷、沉默的邻居家一一搬回自己的家具用品,一个人坐在餐桌前,用力地、用力地咀嚼着面包(那一个镜头很像阿城的某篇小说)。幕落。片尾曲一级棒。
因为金鸡奖最佳外语片所以来看,果然是部好电影。贫穷国家底层民众的苦难,最后一件一件把家具都搬回来,莫名的戏剧张力。据说原型父亲,徒步去贝尔格莱德数次,经过六年时间才把三个女儿要回来,六年,好可怕。
太太太老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