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这样一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是在拍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挣扎,不是透着白到发惨的滤镜之下,那些遥不可及的爱情和青云之上的生活。
我在李青草上看见了我母亲的影子,也看了我平凡的生活和无处发泄的怒火,还有无法解决的困境。
在映后会的发言上,我真的有好多话想要说,但是一说起来就没头没脑了,我想问陶姐,李青草在打工的出租房里,我看见客厅的架子上有一本丑小鸭,这是不是也是对以后生活总会变好的隐喻,还有李青草在染发的时候,她戳开面盆的水孔,是不是意味着当时她的心中已经放弃了对自己幸福的追求?
多次出现的亡羊补牢,是不是意味着电影里面所有人的救赎?
李青草不愿意让孩子留长发,想要给孩子一个自己作为留守儿童不曾拥有的家人陪伴的童年,韩岩为了那天晚上的懦弱成为了一个刑警,陈闯最后替李青草小时候过失杀人的认罪,杨大成不离不弃照顾自己因为脑炎被忽视的弟弟,胡天意回来当校车司机让孩子门上学更加方便,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在亡羊补牢,修补自己过去的伤口一样。
我想夸这部电影真的很好,我会推荐我身边所有的普通人去看这部电影,但是我也想和所有准备去看电影的人说不要抱着“封神”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我也希望所有看这部电影的人用欣赏而不是挑刺的态度去看这部电影,诚然,这部电影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面对这样一部聚焦留守儿童,入学困境,女性处境的处女作,我真的觉得特别了不起,它不是完美的孩子,是像你,像我一样努力,真诚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孩子。
最后,我想和陶姐说几句没能在映后会说的话,不知道你还能不能看见呢?
映后会上面,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陶姐说到豆瓣上有人连看都没看电影,就揪着她的口误给电影打一星差评,你真的不需要自证些什么,也不需要对自己做的事情产生怀疑,因为网络即使如此,所有人的极端性都在网上得到了放大,但是现实生活中,就像在今天的映后会上,人的包容和美又得到了放大,想必今天陶姐也是被爱包围着的吧?
希望陶姐能多多从我们的反馈中汲取力量,为我们带来更多勇敢的如璞玉般的作品!
巧妙的叙事、双线并进、步步紧逼、当两条线交汇的时候,作为观众也觉得被扼住咽喉。
抱着书包逃命、面上恐惧夹杂着羞愧的小男孩韩岩的特写镜头在影史上也算少见,不知道为什么想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夺冠》里高举着天线、最大的烦恼只是喜欢的女孩要出国来不及送别的韩东东(或许是这个名字、随便吧)。
人与人的差距有时就是跨不过的天堑。
韩岩和陈闯三人组的对照让人叹息、没有制造恶的结构和无可奈何的厄运,这些孩子是不是不用背负?
最后的结局仍让我觉得怅然、从城乡的夹缝之间退回乡镇的李青草母女,难道结局只能是退守吗?
六岁的李文甜能开心地上乡镇小学、十六岁的李文甜会后悔小时候没点头住进广州的学区房吗?
夹缝还在这里。
有点遗憾李青草的人物还是被其他人与事推着走、属于她的自决的时刻仍是雾蒙蒙的,但或许这才是每个女性的夹缝之间。
可圈可点的小演员们的演技、有细节也有张力,部分目光呆滞云里雾里的小花小生们就该切腹自尽啊。
制片人陶昕然了不起。
排片好虐、希望大家都能多多支持!
李青草|陶昕然演出了一个女人破碎的前半生自打她记事起她便和奶奶在农村相依为命而父母只在逢年过节露个脸陪伴二字成了她的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晚上放学回家的路上被流氓侵犯年纪小小的她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回到学校以为可以得到老师的安慰谁知禽兽不如也是想占她便宜向阳生长的花在这顷刻间破碎了人生的转折就在顷刻间在学校里学习好又懂事的她自那时起变成了抽烟喝酒打牌的社会问题女孩造成留守儿童走入歧途或者“香消玉损”这一现象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是父母的离开?
是人性的自私?
还是社会的残忍?
电影中告诉我们答案了么?
我想看过电影的人都说,没有直接直白的给出答案,但是我们能从电影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或者也可以从电影中出现的镜头,故事的对比和画面的留白中去探讨。
比如说(轻微剧透):1、贩毒的男孩,在小时候是最仗义的一个人,怎么长大就变成贩毒了呢?
2、李青草前期一直在城市里替孩子求学,但是结局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农村上学。
我相信青草因为有她的童年经历,一直是想逃离农村的,那作为妈妈的青草为何最终选择了留在农村上学,这个前后的转变和对比也非常值得探讨。
3、小时候的韩岩是懦弱无能的,长大后的他却做了警察。
4、影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他们父母的身影,也印证了父母教育和陪伴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所以造成“嫩草”李青草变成一棵“枯草”的原因是什么呢?
可能你看过电影就知道答案了。
女性在片场掌握极大话语权的情况下我看到了很鲜活的李青草,她会在带着女儿上厕所时拿出万能钥匙把纸取出来开始吃包子,会操着一口粤语腔说自己爱吃辣椒(说起来 电影的语言结构真的特别复杂,感觉听到了起码三种口音),会爱抽烟喝酒打麻将,会一直染自己喜欢的发色(这些竟然会被那个男的否定他太没品了),这些都是李青草,和小时候成绩优秀被很多人喜欢的李青草一起构建了这个角色。
那天晚上之后的李青草再也没和韩岩说过话,走廊里漫长的沉默没有,一起陪审没有,他说她就听,听到“那天晚上我对不起你”就走,可能没有什么对不起的,一个小孩没跑也不会救下她,但作为观众我也想不到李青草该对他说什么,等阿甜留长头发那天再说吧。
这是今年看到陶昕然的第三部作品,在综艺里她是女儿是自己是有过大热角色的演员,但在电影里,她是妈妈是制片人是在童年听到一个故事能够感同身受为之发声的女性,这才是陶昕然。
路演提问过程中陶昕然面对提问有一句回答是“这个世界勇敢比完美更重要”,是的,就算影片可能还不够完美,能够自己攒局,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到荧幕上表达,已经足够勇敢,足够值得被歌颂。
请继续去拍吧,你做的很好。
写在前面,我哭的稀里哗啦,还涉及一丢丢剧透。
留守儿童是个屡见不鲜的题材,但是这个故事讲的真的很好,不是无病呻吟的表面呼吁,而是展开给你真的会发生的事情。
作为同样转学回老家并且挂上“留守儿童”称号的我,真的见过走上小红道路的人,也经历过被父母待在身边在大城市里长大,幸运的是我父母交了择校费我在首都上上了小学,也因为转学回老家,深夜放晚自习碰到过骑摩托车拦住我的六个社会青年,幸运的是他们认得我同学(不好惹)口上花花两句走了,所以深深的知道这个故事其实真的会发生,如果我有一步不幸,就会遇到一样的事情。
确实父母也是有万般无奈才没有办法,但如果条件好一些也不会遇到那些苦了吧。
看到青草的孩子虽然回了老家,但条件比之前好了很多,也是现在的政策努力啊,平凡众生,夹缝生存但又坚强,像青草一样,继续顽强下去吧,总会好的。
首先叠个buff我看电影不多,特别是近些年上映的电影。
在我有限的记忆里国内现在很多新悬疑片我看到一半就大概知道结尾了,无非是什么动了哪个官员利益,又懂了哪个商人的奶酪然后被灭口。
但《夹缝之间》我真的是看完才知道到底是谁出手杀了李志勇,他又是怎么被藏尸的。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一个优先现实、社会题材的电影,而是一部纯破案悬疑剧,我认为姐在这方面能拍得更好。
本着溺爱所有女性女导演的原则去影院支持,发现比贾玲拍得好太多哈哈哈哈哈哈(狗头保命,真的非常值得一看电影涉及了很多社会议题,留守儿童,单亲母亲,教育资源,但是每一个的出现都不突兀,像珠子一样被严密地镶在几条叙事线上,在几条故事线交织后对它们的探讨也得到了完整的呈现。
叙事节奏稍微有点慢,电影快过半我才能把几条叙事线连起来。
但是不会有那种让人想快进的感觉,只会让人觉得在同时看几个不同的故事,迫切想知道它们的相交点在哪,但最后所有故事线的收束会让我觉得前面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电影无论是作为悬疑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特别好,结局的反转比现在市面上大多数悬疑片好太多😇绝对的出乎意料情理之中,也几乎没有什么前期的伏笔在结尾没有被呼应。
故事留白的部分还是挺多的,很容易让人有觉得这个故事没讲完的感觉,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是因为他讲得太好所以让人有想更深更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而不是该讲的他没讲完。
故事本身的讲述是完整的,详略得当,这也是他能在两个小时里讨论了那么多社会议题还能讲一个有精彩反转的悬疑案的原因。
镜头语言也特别好,故事发生在南方,所以整个影片都给人一种潮湿的、汗津津的感觉。
电影里出现了至少三种不一样的方言,一般这种拍地方特色特别强的都很容易翻车,因为你得真的贴近去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拍出和方言相匹配的环境,电影中我觉得融合得很好。
演技全员在线,陶昕然演技真的很厉害,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安陵容的影子,期待她的下一部片子
《夹缝之间》 看完之后陷入沉思 影片反应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许多矛盾与现象,反应了一系列现实问题。
该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具有法律教育及警示意义。
影片从多视角描述了主角在“夹缝之间”生存的困境,揭开了人物生理以及心理上的“伤疤”!
把不曾被看见的经历搬上大荧幕,电影创作也就回归了它本身的意义!
不为票房,只为发声!
愿此后,你我皆能温暖纯良,都能从自我的“夹缝之间”挣脱束缚!
这是一部直接冲了去看的电影,没有看排雷视频,仅看了路演评价,感知到创作者的真诚。
关键词:悬疑反转 双线叙事 留守儿童 单亲家庭 母亲 性侵 【请多排片】请院线多多排片,不要让明珠蒙尘!
这是一部近年来【稀有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落地普通民众生活、聚焦留守儿童议题的故事片。
官宣定调其是一部悬疑犯罪片,确实是有一定成分,双线叙事,有遵循一般悬疑片的逻辑走向。
从片头就放出疑问,随着剧情平铺推进,我们可以惯性得猜测到走向,并得到验证,然而反转却在不经意间娓娓道来,令人唏嘘。
然而我更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议题的电影,借悬疑的外壳造势,犯罪是这个社会议题未被合理重视而带来的结果,残酷无奈的教训。
“亡羊补牢”这个意象在电影中出现2次,大多情况下,总是吃了亏才会去弥补,因为人们不能未卜先知,也不会未雨绸缪(一般做不到)。
可是呀,弥补了窟窿,丢了的羊还是被吃了,回天乏术。
对于人而言,童年痛苦的回忆又怎么可能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呢,未来一生都挥之不去。
【舒服真实】这部电影给人的感受就是舒服和真实。
1、场景布景。
就如我们身边的街道小巷,老家部分真的是陶昕然的老家-湖南安化,能从影片中感受到久违的电影可展示的真实生活感,原来电影场景可以不科幻奇葩不精致浪漫。
希望影视从业者须知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2、摄影与镜头语言、BGM。
还是舒服,不聒噪不匆忙不死气沉沉,我不太懂构图和镜头语言,但是看这个电影不会觉得如坐针毡。
3、演员演技。
没有出戏,演绎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演员作秀。
没有最先评论剧本,让我恍惚,原来好电影在好剧本好叙事的基础上,是能放大和令人感知电影其他方面的优点,反而对最基本的剧本优秀后知后觉。
【真诚创作】在商业烂片泛滥赚快钱的氛围下,真诚创作和讲清楚讲好一个故事,竟会变得弥足珍贵。
当观众报以尊重和期待付费进入影院,却被回馈一坨高投资和高流量双重加码的五谷轮回之物,观众很难不真切觉得是被欺诈。
如今拍摄的基础设施健全高级了,但被资本裹挟的从业者丢了创作初心,便很难再拍出经典(可过去条件艰苦能拍)。
所以中国电影现状是,票房逐年升高,优质国产片屈指可数。
这部电影是悬疑剧,讲了女主李青草带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到大城市上学的故事。
李青草为了孩子,四处拼搏,用了很多钱就是要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过自己以前的生活。
这也是现在家庭的写照!
因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家长都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担心,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过得好!
但是,孩子不是这么想的,孩子只希望妈妈不要那么累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用为了自己而去被迫嫁人(这也是后面女儿甜甜为什么离家出走的原因)这部电影也讲了对女权的理解,在当今的女性社会中,女生的压力是比男人大的,在语言上也遭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没用”“女人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等之类的话,这些字眼狠狠地戳中着女人,觉得自己就是应该低三下四。
其实女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自强起来,不要怕别人说什么,大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被别人地话语所左右,不要在意别人给女生贴的这些标签,大胆地做自己就好了!
最后,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也应该被解决,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让他们有个家,或者是多多陪伴他们!
影片整体三星,及格的悬疑片,多一星给陶昕然,第一次组局做电影做到这个程度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很荣幸能被鲁豫观影团抽中参加陶昕然姐姐的电影夹缝之间北京首映礼活动。
现场见到了陶昕然和鲁豫姐,两位女士都好美好优雅。
我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关注到夹缝之间的,那会吃惊于陶昕然竟然自己组局做起了电影,特别佩服她的勇气,所以一直都很期待这部电影的上映。
从电影荧幕亮起,出品人总制片人策划主演陶昕然一一呈现在大荧幕前,夹缝之间这部片子由明暗两条线组成,只要看过电影很容易能通过导演设计的光影get到这个点,明线是无房无户的城市底层打工人女主李青草为了解决女儿上学的问题面临的“生存夹缝”,暗线是在一座废弃的城镇学校食堂夹缝中发现了一具尸体,刑警男主韩岩揭开了尘封了十年的夹缝中的秘密。
导演通过明暗线交织讲述成年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其中穿插主人公的回忆,并且将其过去经历和现实行为进行对照,像观众讲述了十年前的命案带给主人公的影响。
暗线是影片主要的悬疑部分,通过案件一点点拨开迷雾,慢慢浮现出了李青草,韩岩,陈闯,杨大成,胡天意,五位留守儿童的清晰面目,十年前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又对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女主李青草这条明线,她是城市底层打工人,没什么文化,还是一位单亲妈妈,影片一开始为了女儿入学和老师吵架,带女儿上厕所保安为难不让去,女主当面就要脱裤子,在厕所里熟练又偷偷的拿走了卫生纸,为了看着女儿上厕所她甚至就在旁边吃早饭,影片一开始似乎就为我们预设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女人,她市井泼辣又坚韧,非常呵护她的女儿,不让女儿留长头发,辱骂亲近女儿的陌生男人,这种种都是后面真相的伏笔。
影片中间有一处我特别动容,李青草为了女儿上学选择和有学区房的相亲男结婚,女儿因为不愿意妈妈结婚离家出走,看到这里我有一瞬间觉得这女儿真不懂事,但我换到女儿的角度,“这男人对我妈妈并不好,而我妈妈为了我上学不得不委曲求全”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不愿意我妈妈为我做出这样的牺牲,所以看到母女相拥而泣时我也流泪了😭(陶老师相亲时稍微打扮了一下真的很美啊!
)当影片最后慢慢揭开真相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唏嘘,到底该怪谁呢?
当法庭宣判陈闯死刑时,李青草最后叫了他一下,他回头笑了笑,一切似乎落下帷幕,然而这真的是真相吗?
夹缝之间触摸到了很多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公平,女性安全并且并没有因为其他原因而不敢深入探讨,影片的slogan“谁来保护她?
”其实很点题,我看了片子以后也一直在感叹谁来保护她啊?
如果当初……总体来说夹缝之间是一部及格的悬疑片,他可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非常希望大家可以尝试去看一看,昨天映后交流陶昕然说别人问她拿什么和别的影片比,她说我们唯有诚挚,我们不是不会方法,而是摒弃了方法,希望用诚挚打动观众。
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最大感受也是如此,我感受到了主创的诚意,我一直喜欢笨拙的努力高于走捷径的讨巧,真的希望大家尤其是女性观众能给这部片子一次机会,如果你走进电影院相信我也一定会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诚意。
本来生活气息和节奏感还挺好的,但是影片中的案件太离谱、太生硬了。降低了真实性。
有66.7%的女性被猥亵过,好气哦~
能看
大多数人都会或早或晚地,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回到曾经逃出的困境,这是再潦草再简陋也好,电影都一定要反复讲的事情。同时,这样的选择是带着温度和感情的,这是我们能够去改变所有困境的动力。
三星及格,作品很真诚,但是两条线的故事设计到最后的几场戏才有高潮,完全可以拍的更好
整部电影的风格化完全没有做起来。感觉像是借鉴了很多种风格,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题表达统筹起整部电影,很难说是导演还是剧作的问题。不过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取景、选角、题材可见制作者的用心。但这也很可惜
这个反白夜行类谜底其实挺令人耳目一新的,但综合看下来观感比较迷惑,大概是因为太松散了,总觉得是一堆不怎么相关的人士,所以解谜之后情感上没啥震撼力。
整体素质比红色龙标的网大要强,但远远达不到绿色龙标的院线公映片的标准。片子节奏拖沓,杂七杂八的拍了不少无关紧要的东西,以至整个片子某些部分较为吸引观众,但突然某些片段又让人相当索然无味。至于主线剧情本身还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能让观众提前预料到结局,只是把大篇幅的注意点放到受害的女孩儿身上,反而忽略了真正应该刻画的人物,这点也是挺失败的。也是因为这一点,模糊了全片的中心思想,让人不知道导演主要想表达什么,难不成他就是想表达人物的动荡和社会的无奈...可是本片的内容根本无法完成这种表达。同类型院线片中进行比较,本片2颗星。
在悬疑片和社会伦理片之间摇来晃去,讲了一堆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却连个利索的故事都没讲清楚。
女性,终其一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男凝,尾随,视奸,追踪,卡油,骚扰,暴力甚至强奸、谋杀。那些畜生觉得看一眼怎么了,碰一下又怎么了,花钱的那些姑娘都挺乐意的呀,兄弟们不都这么做嘛。。。。。。集体的噤声,法律的倾斜,懦弱者的自保,夹缝之间的生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剧情很平庸,太好猜了,陶昕然演的真好,拉踩警察男主
#2023 SIFF 主题很优秀,留守儿童和异乡上学难的背景。但导演功力还是差点火候,镜头语言几乎没有,只是在按照剧本机械的推进故事。陶昕然很努力角色塑造确实也不错,映后的那些对电影、艺术、社会的见解非常接地气,是影迷们很喜欢的方向,希望能继续努力。电影双线叙事也有一些吸引人猜测的优势,但其实事件和人物的设定对影迷来说太好猜了,毕竟大家都是会抓细节的人。最后比较不满意的是那些儿童的台词,真的不像孩子会讲的话,逻辑过于清晰,台词过于一阵见血,这明显是大人的视角才会说的话。
啥玩意
三星半。悬疑感做的不错,但影片整体色调过于阴沉黑暗了,看了让人觉得对社会有绝望感。
《少年的你》+《天注定》的这个组合实在是……本片属于“当下老钟语境下的现实主义电影”序列当中尽力拍好的一部,但除了剧作其他部分实在太平淡了。最后那场掩埋的戏值得玩味。陶昕然的演技更适合演剧。
烂电影真带坏社会价值观
好烂…….有幸看过一场路演,得亏没花钱女主一会说湖北话(最开始我以为湖南话)一会说广东话,看完路演后了解背景后才知道是是湖南人来广东打工,混乱不堪,故事讲的稀巴烂,很平,都猜到下一步是什么了。不理解那个男主为什么在女主性侵后逃跑后来还能当上警察搞个正面形象强行洗白,不配叫女性主义片子
2024.10.30 上海首映礼。整体来说影片足够真诚,从女性视角出发,不仅把关注点放在了留守儿童犯罪上,还把时间线拉长到了留守儿童长大之后。影片的最后,马马嘟嘟奇串起了两代留守儿童,也将整个故事的双线叙事完全收束了起来。年幼时我们互为玩伴,一起在摇摇晃晃的大卡车上唱歌,一起幻想未来。长大后我们各奔天涯,一生也无法忘记那个流血的夜晚。过去的种种早已随风飘散,却在脚下的大地上留下一道长长的裂缝。而她们,就在夹缝之间挣扎生存。
还不错,里面融合了很多社会议题。但电影前半段用了很大笔墨描写打工者子女随迁后的上学困难问题,但后半段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只能“被迫”返乡上学………感觉有点奇怪
给个四星鼓励吧,电影算不上很精彩,虽然是悬疑片,但悬疑感觉不是重点(也可能是导演功力不够),节奏也略慢,不过我个人还算比较喜欢,各方面都很真实,叙事也比较平实,反而让我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感觉。而且人物都塑造得很完整,陶昕然演技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