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的电影,虽然剧本有硬伤,但是演员,镜头,情感…其实都可圈可点。
为什么当年以为迎来的中国影视圈的崛起,结果等到了倒退呢?
长大了发现,当年苛责的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是优秀的,或者起码也是可以下咽经得起咀嚼的,如今都是屎。
没吃屎之前,总是忽略掉饭的可贵,这大概是好导演和这个时代为我上的一课吧。
对于优秀电影的苛责,我一直以为是为了鞭策,但是这部电影看完,我开始反思。
鞭策可能只是一个借口,我的真正问题在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好,不知道解构,以及辩证看问题。
对电影的评价除了好就是坏,而且大多全凭感觉。
看见坏的,批判一番,自然是没毛病的,看见好的,也要批判一番,而且可以用上同样的说辞,这就很有问题。
我的批判,通用即是无用。
对于与人相处的感受:我说话总是情不自禁地评判别人的行为,别人想的做的,好了呀,坏了呀,有什么问题呀,有什么好处呀,我支不支持呀…等等等。
偶尔这么做还好,但是我总是这样,就很没趣,也很没灵性。
我总觉得这不叫聊天,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看了这电影顿悟了,聊天应该是各自发挥想象力的事,你一言我一语,我用想象力为你形容我的感受,你用想象力聆听,至于生活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只是个借力的工具,再不济应该是互相交换信息的过程。
总之不应当是互相评判的过程,那是任何关系都不应当长期保有的说话习惯,即使是长辈和晚辈也不行。
这也不叫讨好,因为除了闲适,不需要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
不必执着于利益取舍,不要给自己或者帮对方掂量利害关系。
这样的谈话其实很要求知识面,否则容易只谈感受,矫情,或者只谈想象,空洞。
还有一点关于自我预期。
可爱不是使劲卖萌装可爱,与众不同不是每天drama像个神经病,生气也不致于咄咄逼人把人呛到哑口无言,得理不饶人。
…总之我很羡慕那个年代的人物,情感,那个时代人的共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不过有些条件,不要故意不修边幅……好吧虽然我真的从高中开始就想做个苦行僧,每天睡桥洞。
唾弃莺莺燕燕…好吧,把自己捣持捣持也不算莺莺燕燕…也想过做丁克朋克…曾经觉得要等到时代好了我再生孩子…否则就是软弱的妥协,就是安稳平庸。
可是我总是因为很羸弱的原因(可能只是一句话,或者单薄的一条逻辑)就作出一个很大胆的决定。
我从不怀疑自己破釜沉舟的勇气,但是这种不经大脑的决定还是少点好,花点力气去了解一下即使结果过相同也更好。
算了,我已经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我真的得有只小狗子价值观扭曲,还会导致表达观点时总是难以持重,前言不搭后语。
这都是完全承认一个,完全否认另一个导致的,没有辩证的看待问题爱也不是一方面那么无私霸道的爱了,我再也不这么想象了
《蓝色爱情》,00年的爱情片,骨子里透着浓浓的文艺气息。
蓝色,词典中的释义为用靛青染成的颜色。
电影海报以深蓝为主色调,而片中的爱情,被主创定义为蓝色。
蓝色是红绿蓝三原色之一,且三种颜色中它的波长最短。
波长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所以传播距离短。
从视觉上来说,蓝色天生就不易被看清,因而自带一种神秘感。
而神秘,正是片中爱情的一大推手。
桥上的第一次相遇,邰林远远看到刘云曼妙的背影,便不自觉地用手指组成相框,把这一刻的美好记录下来。
如果真的能成相,在隔着宽阔马路的距离下,像素也该是很低的,如散射后的蓝光般朦胧。
但对邰林来说,女生那黑色修长的身影,因未知而更具吸引力。
刘云爬上栏杆试图自杀,邰林慌乱中冲上去抱住她。
成功解救后,她又吓唬他说自己杀了人。
以刑警之名,他将她逮捕。
到了警局,刘云告诉他这是一场“行为艺术”。
事实也证明这只是一场虚惊。
天亮后,刘云对邰林说了一番“艺术的问题”便离开了。
她身上难以捉摸的气质,却成功勾起了邰林的新奇感。
爱情的种子,在神秘的蓝色面纱下慢慢萌发。
之后的一切对邰林来说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刘云居然主动约他,虽然是让他帮忙找人。
话剧演员刘云可以不用暴力,仅凭几句“警察来啦”就解决聚众斗殴。
看似文文弱弱的小姑娘,却和他一样向往蹦极的体验。
他们开始在海边约会,吹着海风,如世间一切小情侣般相拥。
他们相恋的背景,是蓝色的大海。
他们忘了,蓝色是冷色调,英文的“blue”还可用来形容忧郁。
邰林和刘云的生活,开始染上悲伤的色彩。
因刘云和一桩案子有关,邰林的上司命令邰林利用她挖线索。
自古世间难得两全法,无法违抗的邰林喝得大醉,眼眶湿润声音颤抖地说:“我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
” 一如出发执行危险任务前,他望着母亲欲言又止也只能说:“妈,对不起啊。
”身为刑警,大概总要比别人隐忍得更多。
邰林的心如大海般宽广,却也如深海般苦涩。
邰林和刘云的感情终是因此遭遇了危机,信任在彼此之间碰撞消磨。
对刘云来说,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真相却是无奈的人生。
无论是父母的爱情,还是那牵扯父母一生的闹剧,都显得那么可笑与虚无。
她觉得自己生活在巨大的戏剧舞台上,发生的一切都在向“寻找的无意义”的主题上靠拢。
孤注一掷的刘云在桥的栏杆上挂了一整夜,任海风吹干眼角的泪水,那泪的颜色该是深蓝的。
她还在等,等一个答案。
邰林在第二天早上出现,他应该跑了很多地方才找到这里,他们相遇的桥上。
眼看着刘云无动于衷,邰林慌了,在担心和绝望中,他说:“我爱你,我不想失去你。
”然而刘云还是张开双臂,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
那一瞬,邰林做不出除了跟着跳下去之外的任何事,一头栽进了蓝色的大海。
他急速下落又砰然入水,那是毅然决然的勇气。
许多国家警察的制服是蓝色的,因为蓝色代表勇气。
这一刻的邰林,是爱与勇气的化身。
虽然于他本身而言,只有灌满世界的悲伤。
而刘云,却平稳地在水面上方划过,又被绳索的弹力拉回去,在空中舞起美妙的曲线。
是的,这是她的一次蹦极。
以这种形式,她实现了两个人约定好的蹦极。
这种做法其实很危险,邰林摔死和溺死的可能性很大。
可她还是选择这么做了。
与其说这是她对他们爱情的一个赌,不如说是她对自由的追求。
真亦假,假亦真,围观者以为的投河,不过是又一场行为艺术罢了。
可这场行为艺术里,男主角的动作却又全部真实。
跳下去的那一刻,告别了世俗的束缚,我想刘云真的看清了自己。
她飞离栏杆的身影如鸟儿般自由,她跌落大海如同鸟儿回归天空。
这一跃,带着对命运深深的反叛——上天哪,你以为会发生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我要寻找的,只能由我自己来定义。
电影结束在大海之上,依旧是蓝色的荧幕。
刘云与邰林的一跃却深深印在笔者的脑海之中。
从今以后他们就像投身大海的水手,做自己国度的王,踏上寻找自由宝藏之路。
他们的爱情 ,是蓝色爱情。
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袁泉是在电视的广告上,并不是我一眼就会喜欢的长相。
长大后才明白从前的我不大能够这种骨骼里透着清冷的美的。
一直对袁泉不够了解甚至连她的戏都没看过只被那支广告先入为主了。
长大后唯一觉得好看的地方大概只停留在她和夏雨的那张照片,她在阳光下灿烂的微笑。
直到前一段读到关于她的一篇文章,提到她出过唱片,我听过其中的木槿花。
文章里夸赞这张唱片每首都质量上乘看来是并没有夸大其词的。
还提到她去台北工作期间拍了很多台北人生活的照片,还出了集子。
袁泉的性格像大地下着白茫茫的雪之时的寂静。
从前不肯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大概是固执的认为电影的名字中带有爱情是俗气的。
或者什么什么之恋都是我不喜欢的。
看过之后我也只看到了蓝色,对爱情多多少少是无感的。
抛开剧情只看色调与背景对我来说大概就够了。
唯一遗憾的是手机屏幕的尺寸太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审美体验。
也令我第一次萌发了想要在一个封闭漆黑的房间里看电影的冲动。
淡蓝色的海,黑色裙子的袁泉,男主只是个点缀。
这个电影大概是淡盐水口味的,有一点咸味和苦涩却恰到好处。
如果说是男主是点缀或许有些不公。
但这只不过是我自己的心境罢了。
从记事起的琼瑶剧再到偶像剧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歌可泣的伟大爱情。
在如今的我看来都是有可挑剔之处的,我觉得那都不是爱情。
喜欢也许是偶然中带有的必然,这一切感情都可以避免的。
不过是一瞬间的心动便任由其发展,而世俗总是歌颂爱情的美好,你便深陷其中感动自己全然失去理智。
运气好的遇到个人品靠得住的也是你的幸运了,可如若运气差些,而你再是个不怎么明智的女人或男人,那结局恐怕就要是悲剧了。
除了出生便已决定不可选择的家人外。
我想我大概是不会再爱上别人了。
因为不愿意,也觉得他人不配,爱自己都是一项有风险的事因为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常常也会做出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来。
何况他人,我为什么要把刀子交到别人手上而心甘情愿的任由他或她刺向我的心脏。
本片改编自作家方方的小说《行为艺术》,以潘粤明饰演的刑警邰林和袁泉饰演的意图自杀的女孩刘云之间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他们两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深刻探讨了年轻人在对待艺术与人生、感情与责任等方面的思考。
本片有着非常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视觉表现,从而增强了全片的文艺气息。
导演将莎士比亚式的心灵独白和电影蒙太奇手法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渲染出了一种极为忧郁抒情的氛围。
本片大量采用了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交融的叙事结构,并用旁白式的台词深化人物内心想法的吐露。
本片在关注男女主之间感情升温的同时,还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真实与表演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实际与幻想的偏差只在一瞬间。
片中潘粤明和袁泉的表现也是非常可圈可点,他们的高颜值和棒演技都是全片的重要亮点。
袁泉在画面中呈现出与现在坚实有力不同的声线,多年的话剧舞台实践,改变了原本青涩的音调,这种清泠泠的声音,有些故意不发后鼻音,说话在某些字上会有口型和发音位置的变化,发齿音会显得有些黏黏糊糊的,再见邰林时嚼口香糖突出的大舌头俏皮可爱。
看这种老片子会有一种如果角色真实存在,现在会是什么样的瞎想,这就是电影魅力吧。
袁泉太美了!
第一次觉得袁泉漂亮就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cctv4重播她穿黑裙子很美脸是比较耐看的那种估计很多小男生会很喜欢这样的眼神呵呵刘云的性格我很喜欢真性情整部片子就觉得她比较出色,别的没什么特点不过觉得她属于那种屏幕型美女忧郁的眼神比较适合演戏带到生活中有点怪怪的。。
整部电影就像标题,感觉导演力求拍出一种文艺气息浓郁的、年轻的忧伤的电影来符合缅怀自己年少时理想和追求梦中女孩的人们。
这点从影片一开始男主角的自白就暴露无遗:高考落榜、无奈子承父业,边剃头边思考自己这点后青春期的事儿。
长发到短发的蜕变就是放弃不着边际的幻想,到现实中踏实过活的象征。
接着就是在桥上遇到了梦幻般的女孩。
刘云一席黑色长裙、身材、容貌特别是那股文艺气质,都恰到好处得满足了邰林长久以来对艺术生活的渴望。
袁泉的演技不能说做作,但绝对不算很灵气。
所以她说着那些关于行为艺术的话时,就让我感觉出电影台词的痕迹。
就像小时候写作文,为了把某些高尚、深刻的观点安到文章中而刻意布局前面的一切,或者为了用上几个高深的成语而去撰写一句话,无论再怎么掩饰,还是能够一眼看出人工的痕迹。
也许对于这个杜撰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角色,要让一个女演员演出那种脱俗的甚至神经的气质的确很难,无怪潘粤明在戏中所饰演的邰林相较于前者更自然淳朴,26岁的健康未婚男性公民憨厚得恰到好处。
其实,导演负有更大的原因。
故意让女孩说出那些关于艺术和生活概念性的话语,是会适得其反的。
故事带有极强的戏剧色彩,本来就不准备粘着真实性拍的,所以这个倒无可厚非。
男主角遇见桥上试验行为艺术的刘云,玩笑因为真实的一桩命案带上了悬念,拘留一夜后的刘云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这句话真的很妙,很多时候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后邰林在书店正准备买书的时候刘云铐他了。
之后就顺其自然的恋爱直到,直到他发现她要找的白马驹是命案嫌疑人…… 我喜欢将刘云在舞台上演出话剧的片段安插在影片其中这样的手法。
思路诚然简单,但是意境很美,也很符合电影话剧的艺术的气质。
寻找是个广泛得不能再广泛的概念,谁都可以拿来说事,霍建起也不例外。
人人都可能是别人行为艺术里的一部份,这的确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什么是美呢?
我想这部片子可以给你答案。
即使每一颗痘痘都看得清、重重的眼袋也不遮掩,可是那种年轻的、精灵般的美,怎么也藏不住,这是时下每一帧都精修的电影丧失的审美趣味。
电影真的是画框,让生活变得有质感。
电影艺术真的迷人。
此外,日后我的婚纱照等等,一定不要精修到千人一面、失去个性。
喜欢霍建起的舒缓与诗意,多少演员在他的镜头前留下了最美最青葱的年华呀!
喜欢源泉有灵气的眼睛、美丽的身姿,真的穿什么都好看呀!
喜欢潘老师的小奶音,他身上浓厚的书卷气和少年感真的很抓人眼球啊!
我比较喜欢看美工出身的导演拍出的电影,大概都跟他们在绘画方面的特长有关,那些色彩的运用啊,镜头的组接啊,会格外的超凡脱俗。
无论是抒情的风格,还是比较先锋的剪辑,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对艺术电影的向往,但又不至于让我迷失在过于感性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记得我高中时候,曾在自己的画板上写下过这么一句:我追求,一种真实自然而富于诗意的美。
并且自认为,是我个人最初,对于美的阐述,甚至是我一辈子应该坚持的方向。
直到现在,我虽然历经曲折,人生观和价值观变了又变,却依然认同这句话。
于是我重新把它抄在了我的笔记本上。
其实,我的笔记本用来记录过各种各样类型风格迥异的作品,好像我什么电影都乐意去看,一点也不挑食。
但实际上,我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寻找,渴望找到专署于我自己的,那一类“最符合我口味”的电影。
最近我似乎在“寻找”中有了一点点进展。
《蓝色爱情》,也是我大约五年前看过的电影,再翻出来时,我连基本的情节都快忘光了。
老片重新看,是一个往事慢慢涌回脑海的过程,它让我渐渐记起了袁泉的模样,记起了潘粤明梳着中分的头发,颇文艺的气质。
当然,还有里面的关键配角董勇,郭晓东,当时都还年轻。
但感触最深的还是对于霍建起导演的作品,因为知之甚少而遗憾,近而渴望着更多的了解。
以前,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才看了《那山那人那狗》。
可惜修养太浅,对那种境界无法特别透彻的理解。
所以我觉得现在看《蓝色爱情》,才算得上是我第一次接触霍建起的作品。
首先我觉得,影片取景自大连,结合片名的“蓝色”,就轻松的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在作者眼中,蓝,既是大连的颜色,也是爱情的基调。
海风,大桥,城市中的街巷和交通工具,一切都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发挥着魔力,一个悬念故事在其中舒缓的展开……这简直是精准无误的契合了我对美好故事的所有的幻想。
更难得的是,影片就连收尾也作得如此完美。
相较,我已经看过太多的国产电影,乃至许多所谓的进口大片,都会犯虎头蛇尾或者狗尾续貂的毛病。
而《蓝色爱情》的结局是开放的,光明的,带着一抹淡淡的诙谐,把诗意延伸到了最后一秒。
我想说我太爱这种旷日持久的感受了。
《蓝色爱情》的持久,除了影片风格,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承载的内容之中。
它不仅仅是流畅的讲述了一个充满荒诞巧合的故事,还探讨了一些比较深邃的问题。
影片中的邰林,男,26岁,未婚,身体健康。
但他其实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他还不愿意去探究,哪怕是曾经幻想过要坚守一生的艺术信念,却在父亲的安排下轻易放弃了。
女主角刘云和他正好相反,她是个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话剧演员,表演和现实被她交织在一起,连她成长的悲剧都被用来丰富她的艺术经验。
这两个人的相遇,不像是对爱情的反复权衡,倒像是对人生方向的十万个问答题。
这种手法在孟京辉的先锋话剧里常常被用到。
还有那些得意于才思敏捷的编剧的,精致又耐人寻味的台词,值得被记录下来——聪明人总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而凡人则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中这是一个连环套从今以后 你就会常常对自己发问我是不是又生活在别人的艺术过程之中有谁会在今天 走进我的艺术过程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所有这一切都为影片增添了内涵,构成了影片独一无二的迷人气质。
诗意而不矫揉造作,忧郁却不会让你感到疲惫。
男主角的形象略微显出一丝颓废,细腻的融合进了淡蓝色的影像,又在恰到好处的时机迸发出他的激情和热烈。
总之,以我目前低劣的语文水平,也只能用“完美”来形容这部电影了。
应该是在遥远的2002年,刚刚拜入师门不久的我们在李师的视听语言课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片段。
原小说的名字是行为艺术,片名又叫蓝色爱情,艺术和爱情不遑多让的是当时年方二八的少年们所有的想象,虽然我们尚不知艺术为何物,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过这部电影,但那吉光片羽却格外清晰的成了脑海中的“钉子户”。
直到再次在电视上看到它。
现在追忆起刚上大学时,自己经常被《开往春天的地铁》这样的假小资伪艺术电影整的晕头转向七荤八素,铭记《蓝色爱情》倒也不难理解。
当初只记得谈情说爱的“轻”,如今看来却是苦苦求索的“重”。
那与其说是邰林苦苦求索爱情之纯和刘芸汲汲探究是非曲直的重,倒不如说是导演霍建起在进入电影圈前黑夜中漫长旅程之重。
开头就是邰林在迷离的大街上剪掉长发,作为一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他要藉此来和过往做一个彻底的切割。
然而艺术的“余孽”尚未剔除干净时,他就碰到了刘云。
于是,在理智/冲动、世俗/梦想、工作/艺术、职责/爱情之间他来回的摇摆。
正如片中那点题般的话剧名字一样,片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
邰林找寻的是爱情的纯度,却在不期然间利用了爱情来厘清自己的职业定位;刘云要找寻的是父亲和真相,却被迫从艺术的瑰丽中走出面对现实中的血色;马白驹要找寻多年前陷落的爱情,却被迫在逃离中无望的爱;刘母要依靠癫狂来躲避现实的残忍凄然;刑警队长求破案,邰父求儿子上进,邰母求安宁……艺术的灵感和奇想与工作中的秩序和纪律完全是相向而行的,刘云就化作了那个艺术女神,而父亲同事则是秩序的维护者。
两方力量不断地角力,邰林则在两端摇摆不定。
邰林第一次和艺术之神的媾和妄想被工作的寻呼所打断,第二次艺术女神意乱神迷的投入他怀抱时,他却清醒理智的要看清艺术的真容。
黑暗中,邰林(抑或说片中的每一个人)陷入了一个“无物之阵”,眼看着彼岸就在不远处,却永远无法泅渡而去。
所以,大家都在找寻,最后找寻到的却统统不是自己想要的。
邰林希望藉此长大成人,却仍逃不过最后的纵身一跃;刘云找到的事实真相让她不忍睹视,刑警队长最后破案未遂;马白驹躲避多年之后终究落网…… 邰林是此地的现实之我,刘云是彼境的艺术之你,最后邰林一头扎进冰冷的河水中想要完成和艺术的和解,却被艺术晃点了。
回想10年前,大家因艺术之名走到一起,现如今世俗之网已经羁绊了十之八九的翅膀,而那些极少数扎进河中的人,却在下落的过程中长出了翅膀。
不是人人都能毅然决然地扎进艺术之河,更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艺术女神垂青的幸运儿。
好在,霍建起成了。
PS:两天前看完一点粗鄙的想法,不揣浅陋,不惧过度阐释,立此存照吧。
人上岁数重新看过更是艳羡敢于终身一跃之人,永远在路上远远好过永远徘徊踟蹰的人。
失去纵身一跃的机会后,总可以给他人一片掌声,一声喝彩。
你跳吧
就是这种傻逼电影教坏了几代人满嘴的胡话,坦诚永远是解决问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办法。别扯爱情,这悲剧都是因为傻造成的。不是袁泉那么好看这电影根本看不下去
霍建起的佳作集中在2000年前后。也是在大连拍的都市片,新鲜有趣。潘粤明演得不错,但有点用力过猛。
很小的時候在六套看到的電影。文藝浪漫刑偵。
啥也不是
潘粤明肿么老演警察 = = 以及袁泉真漂亮~只是这戏太小儿科了,我一直以为袁泉是背负着什么使命在寻找,甚至以为她是为复仇而来,反正不应该像最后呈现出来的那么单纯无公害…anyway,我期待太高,跌得很重诶…
真够矫情的。
3.5 很舞台戲實驗化 色調詭異的美感 女主選角好!
2001.09.15
两人的颜值巅峰
因为袁泉勉强给个两星...
话剧里的袁泉才是最美好的。
袁泉这样就很好,再瘦反而不如此时了。论爱情有点做。。论悬疑一点儿都不好玩儿
这电影好像很差
我真的眼睛忙不过来,两个人都好看得不得了!另外,这结局真是强得不得了!
袁泉在里面的装束让我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小女孩。
补标。看时觉得男女主都太好看了。
难得,CCTV6。
2000年是什么时代?一个追求美与爱,呼唤自由、探寻真理的年代,人们或许还能从残酷生存中,生发出诗意与激情,即使不及八九十年代,可寥寥火星仍让人身处现世,无比怀念。
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