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离别钢琴曲再次响起,此刻才是全篇平淡的故事完美的意义,当我们了解了真相,体会了每个人物的特性后,那音乐带给观众的是情不自禁的感动,是瞬间迸发出来的。
平淡不惊的故事,是含蓄的不动声色,是温柔之人但并非寡情,老头小心翼翼的尝试着用了另一故事来和35年都没有见过面的儿子重逢,陌生的要去了解一下才会带到家中,这无不体现了内敛和有些顾及,的确约翰的两个儿子都表现得很差劲。
马修是个性格非常好的人,似乎老头很欣慰的,在车里说到也想有个儿子,看到老头的眼神是喜欢马修的,也更加想去爱这个儿子的时候,马修却即将离开,原以为情感应该爆发了,但是依然这么井井有条,每个人都可以看透不说透,这不仅仅是在表达西方家庭观念和我们的不同,更是一种修养,对彼此的尊重和整个家庭的热爱。
内心汹涌的人物情绪并不会影响观众的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反而更加温暖了,即使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却想象可以看到老头一家真的会去巴黎看看孙子的未来生活,而老头会听马修的话去治疗的,因为老头爱这个儿子, 结尾说希望读到他的新书,这是在那样场合唯一可以表达多么爱儿子的话了,没有拥抱的遗憾,有一些伤感,老头留恋不舍的目送马修,表情充满爱和满足,这就足够了,这时候所有人都已经原谅这发生的一切,在平静中开始,也平静的结束,但只有自己知道会多了一个想念的人。
片中使用肖邦圆舞曲第十首b小调,优雅,华丽,含蓄,符合电影的主题风格。
一个狡猾的父亲,一个聪明的父亲。
他借朋友的名义给33年来从未见过面的儿子送一份大礼,想弥补一下自己对儿子的亏欠,但不成想儿子竟从巴黎飞来了加拿大。
当儿子说想来见一下他的兄弟们时,父亲无语了,但又不能暴露。
他很关心儿子,问了儿子的工作,主动说明天带儿子去逛逛,他将自己最喜欢的画送给了儿子。
“去他的臭钱,连个纸条都没有”,儿子的这句话太对了,父亲活该被骂。
父亲极力隐瞒自己身份,很多话不能说,非常无奈,哈哈。
儿子说“去他的葬礼”,儿子并不喜欢从未谋面的父亲,来的目的只是因为自己没兄弟姐妹,突然间有了俩个于是很开心,想看看他们。
父亲带儿子回家,跟家人说是朋友的儿子,父亲的小心思真多,儿子无意间就见到了真正的姐妹。
看着自己儿子认别人为父亲,他久久不语,心里可能又在谋划着如何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引导儿子。
父亲频频摇头,儿子穿个毛衣就去冰冷的湖边住,还不会钓鱼,父亲的愿望之一就是有个儿子能陪他钓鱼。
父亲知道在湖边肯定找不到朋友的遗体,但为了满足儿子,还是决定带儿子前来。
他们在船上的谈话很有意思,父亲借朋友的名义说了自己的心声,他在得知儿子出生的消息后曾订过航班,但最终还是退缩了,这件事困扰了他终生,直到得了癌症他才鼓起勇气去接触儿子,他很想见儿子,但他不知道儿子会有什么反应,所以才用了这种形式。
不过他其实没想到儿子会来,他只是想补偿儿子一个礼物。
儿子不喜欢这俩假兄弟了,一个为了钱财找父亲遗体,一个没脑子。
“这个湖叫什么。
没有名字。
就像我,不知道父亲是谁”,哈哈,再次让父亲语塞。
父亲是真的爱她,如果早点相遇,他和她会相伴一生,但他仍然是错了,只是这个错让她去承担了,女生真难。
父亲最喜欢的画是送给儿子的那副向天上看的男孩,这幅画表明了父亲渴望逃离、想要解脱的心情。
姐姐孩子的父亲在听说她生了双胞胎后立马逃走了,儿子不由吐槽“都快成全民运动了啊”,我不得不感叹,西方人种真是奔放。
姐姐和弟弟长长的拥抱说明了他俩相互喜欢,但彼此又非常克制,姐姐吐槽了一句“看,我们还是孩子”,他们终究还是成年人,姐姐是被抛弃过的女生,知道尊重他人的家庭,弟弟是有妻子孩子的,虽然妻子不合,但为了孩子仍得在一起,他非常爱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场比赛他愿意特意赶回去,还在机场买了礼物,另外他也在避讳像父亲一样搞外遇。
姐姐看到了那副画,说父亲非常喜欢,这让儿子产生了怀疑,第一次开始怀疑皮埃尔就是他父亲,随后早上他要来了相册,看到听诊器是皮埃尔的,他此时已经明白了。
她在早上还不知道皮埃尔是他的父亲,她在拿相册的时候仍以为是要那张大照片,她在说话的时候仍称呼“让”为他父亲,她求他劝皮埃尔,实数无奈,只是想再尝试下。
这个早晨也是父亲第一次被瞒在鼓里。
“听诊器,是你的吗”,父亲看了下他,然后看向窗外,父亲仍想回避。
“你就是罗伯特、雷德福”,这句话挑明了皮埃尔就是妈妈说的那个人,父亲想要解释,但无法开口。
“为什么给我打电话,啊?
”,“时间正好”,父亲的回答证明了是因为得了癌症时日不多,才做出的决定。
父亲的手仍在机械的使用着听诊器,父亲像被关押了许久突然被释放,有些不知所措。
“你今天真的要走么”,父亲这句话说明他还想跟儿子再待会,儿子笑着回答“我得陪我儿子”,俩人都笑了。
她最后一个早上突然想明白了,女人真是敏感,她之所以能发现他是皮埃尔的儿子,1.皮埃尔对他太好了,带他回家,经常陪着他。
2.他不要假父亲那张最好的照片,而是拿走了有皮埃尔的照片。
3.最后她通过镜子对比了他俩的容貌,非常像,所以怀疑得到了确定。
她坦然的接受了这个事情,笑着说了句没事,毕竟是生活了一辈子,一直不离不弃的丈夫,以及他已经得了癌症,没必要纠结这个了。
最后妻子和儿子都很淡定的接受了,只有父亲在说个不停,也许是因为兴奋吧,他终于摆脱了纠缠一生的心结,妻子也应该看出来了。
“你不想见见孙子么”,这句杀手锏一下让他心软了,真是个爱孩子的好爷爷,当然,最终同意也跟对儿子的亏欠有关。
“你会回来么”“一定”,他喜欢这个家。
“我会读你的书,期待下一本,我会坚持到那一刻的,嗯”,最后这下点头,是父亲能给予的最好的承诺,也是父亲能给与的最多的爱。
“谢谢你所做的一切”“谢谢你”,互相感恩的俩人,真好。
“再见孩子”“再见”,老狐狸笑了。
他俩分别的依依不舍。
儿子这一趟很值,收获了几个很好的家人,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他以后一定会再回来的。
父亲收获是最大的,终生的心结终于解开,也有了生的渴望,同时收获了一个优秀的儿子。
儿子的性格很好,非常礼貌,很理性,和他父亲很像。
孤独含蓄内敛的故事与人一样,更具吸引力。
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癌症的老人皮埃尔假借朋友之名将私生子约见唯一也可能是最后一面的故事。
一天,马蒂厄接到一个自称父亲朋友的人的电话,说他的父亲刚刚去世,约他前往加拿大参加葬礼。
三十五岁的马蒂厄从未见过父亲。
接到如此莫名的电话,放下工作、撇下生活,从巴黎赶赴加拿大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皮埃尔将马蒂厄接去酒店的路上,对他说,葬礼下周一才举行。
又说,如果想旅游的话,愿意陪他。
告别前,将一个包裹塞给了马蒂厄,说是他父亲出事前委托他转交的。
马蒂厄回到酒店,打开包裹后发现,这是一张名画。
他马上拨通了皮埃尔的电话,说,刚刚在网上查了这幅画很值钱,他来,并不是为了争遗产,请他将画退还回去。
一副名画想必,皮埃尔听了这话是有些震撼的。
之所以假借他人之名约儿子来但不相认,就是怕惹麻烦。
这是个心思缜密的男人,三十五年,从未找过儿子,得知自己去日无多,才想起了却心愿。
马蒂厄从没想过争抢遗产。
母亲八年前去世,儿子让他与世界有了联系,父亲,证明自己是有出处的。
即使从未见过以后也不会再见,至少他不是无根的飘萍。
所以,他想见见两个兄长。
皮埃尔真能沉得住气,也许他想趁此机会多观察一下儿子与他到底有几分相像。
带着他去见准备寻找父亲遗体的兄弟俩。
果不其然,那兄弟俩为了打不打捞父亲遗体而大打出手。
如此粗鲁的风格怎么会是一家人呢?
一老一少决定离开打捞现场,那是人家的私事,最好少掺和。
马蒂厄决定不参加葬礼,至此他仍以为自己是约翰的儿子,他强调,不要那幅画,将画留给那哥俩,他们至少有东西可争抢。
回来的路上,皮埃尔莫名的说:“其实我很想有个儿子。
”马蒂厄没听懂话外音,说:“是想有个儿子跟你一起钓鱼吗?
”从皮埃尔的眼神中,能看出他真喜欢马蒂厄,也希望他能懂得自己的一片苦心,邀请他到家里住一晚再走。
来到皮埃尔家,两个外孙女正在弹钢琴,弹的不成样子,皮埃尔示范。
那一刻,从马蒂厄的眼神中,流露出歆羡之情,他的表情,给人一种无奈之感,似乎想说,皮埃尔是自己的父亲该多好。
镜头一转,皮埃尔的女儿要去与姐妹约会,约他一起去。
他们一起去一起回到家时,无意间看到马蒂厄的房间有一幅名画,那是她和父亲在一家画廊见过的。
她问:“这是你的吗?
”马蒂厄说:“这是我得到的遗产。
”她说,约翰的财产随随便便买这样一幅画,很轻松。
当时,父亲也看上了,但没买。
言外之意是,对自家而言,这幅画太贵了,但是皮埃尔所称的约翰留给他的遗产,也许……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也许,皮埃尔就是自己的父亲。
镜头再转,早上皮埃尔太太对马蒂厄说,皮埃尔得了前列腺癌,他拒绝化疗。
她求他帮忙劝劝固执的皮埃尔。
大家都是聪明人。
这一刻,皮埃尔太太已经知道了丈夫的秘密,现在看来,与死亡相比,男人年轻时的背叛已毫无意义。
马蒂厄不置可否。
皮埃尔来到餐桌前,看到马蒂厄的鼻子有伤,问他还好吧。
他说不好,有些呼吸不畅。
皮埃尔建议到室内给他检查看看。
舐犊情深皮埃尔趴在马蒂厄的背上为他检查,这分明是舐犊情深啊。
马蒂厄的内心百味杂陈,在他的生命中,父亲缺席了三十五年,母亲从没说过关于父亲的任何话。
马蒂厄直接问:“为什么约我来?
”皮埃尔淡淡的回:“只能说到时间了。
”再多的话,也无法表达歉意和感情。
若说没歉意,为什么巨额购买名画?
分明是在赎罪。
若说有感情,为什么三十五年杳无音信?
再多钱,洒在三十五年的岁月长河里,又有多少呢?
成人的世界,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行不行,好不好。
他对马蒂厄说:“你不是一夜情的产物。
从你母亲看我的眼神,我知道她是爱我的。
”马蒂厄出生前,母亲曾经给皮埃尔打过一次电话,之后再也没有联系过。
对皮埃尔来说,求之不得。
他是个谨慎的男人,不愿成为背叛婚姻的罪人。
明面上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人之将死,尽可能不给自己留遗憾,才有了“赎罪”的这一切。
优雅的法国女人 送马蒂厄去机场的路上,皮埃尔太太看着后视镜中的马蒂厄,眼神很复杂,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皮埃尔。
她知道,最要紧的是让马蒂厄劝皮埃尔接受化疗。
她再次请求他帮忙劝劝皮埃尔,她说:“你说的他一定听,毕竟他欠你的。
”法国女人的优雅,当之无愧。
看似她求他,实际上,她已经知道了丈夫和马蒂厄之间的关系,并且默许了。
对法国女人的优雅,此处应该有掌声。
许多人误以为,所谓优雅是穿金戴钻、出入豪车、名牌服饰和箱包、鞋子。
其实不然,真正的优雅,不管多大的压力都能够不显山不露水的应对,是真正的云淡风轻。
相隔三十五年的父子,终于在送行时相认。
皮埃尔说,希望自己能去巴黎。
马蒂厄说,真诚欢迎你能来巴黎,但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行,建议他接受化疗。
皮埃尔点头答应。
不可言说的父爱老父亲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马蒂厄转身微笑。
无法言说的父子情深,在相视中凝聚。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含蓄的叙事风格。
面对内心冲突,没有夸张的表达,让情绪慢慢缓和下来。
温和的处理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情感的涌动与理性的克制。
在艺术表达上,内收比外放的难度更高。
马蒂厄已经35岁,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
母亲解释缘由时只推托说他是一夜情的结果。
一天,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这个电话告诉他,他的亲生父亲刚刚过世。
于是马蒂厄暂别妻子和孩子,决定飞去加拿大参加葬礼,并见见他那两个素未谋面的兄弟。
在蒙特利尔,除了父亲的好友皮埃尔,没人知道他的存在与真实身份。
但与此同时,马蒂厄也意识到他似乎进入了一个充满敌意的地方。
很喜欢这种情节简单但情感有力的电影,不用过多的台词和过分戏剧化的冲突,仅仅质朴的展现便能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演员之间不断的眼神交流,细腻深刻,一切尽在不言中!
Le fils de jean 约翰之子法国电影一直游离在中国观众的视角边缘,即使偶尔有《天使爱美丽》《触不可及》这样的亮点,但法国电影仍然保持着其神秘的色彩。
而这部《约翰之子》恰恰可以是我们了解法国家庭电影的一个窗口:细腻、平静而暗流涌动、安静中爆发。
法国的家庭电影是特别的一个类别,与聒噪的喜剧相比,这类电影没有太多台次的争吵,更加注重情感的无言交互。
1、前五分之四 传统套路电影的大约前五分之四,大致讲了一个在法国出生的孩子马修,从小没有生父的陪伴,在成人后,忽然有一天接到加拿大的电话,告诉他其父亲因意外去世,而希望他来参加葬礼的故事。
电影的前五分之四围绕着马修到加拿大后,在其生父的好友皮埃尔陪伴下了解jean的生活、在加拿大的另一个家庭。
但是皮埃尔为了保护Jean的家人不想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并没有公开这位来自法国的客人马修的身份。
来到法国后,马修想要接触同父异母的家庭,可又不敢直接挑明,只能默默的接触。
看到这里,我自以为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典型的法国家庭电影,有感情又有冲突。
2、反转点:一幅画的故事整个电影的转折点,看似不经意,却又是一击致命。
马修在来到加拿大后,其生父好友皮埃尔给了男主一个包裹,告诉这是其生父Jean留给他的礼物,里面有一幅价值十几万的画。
可是后来有一天,皮埃尔的女儿看到了这幅画,告诉马修这是其父亲最喜欢的一幅画。
就是这句话,所有的过往剧情瞬间推翻,我们也理解了为什么这位好友迟迟不愿让Jean的家人知道男主的存在,为什么男主在最开始收到画后想退回后却遭到这位好友的严厉拒绝,为什么这位好友一直出现在男主寻亲的故事里。
一幅画,让马修知道了谁才是真正的生父,就是Jean的这位好友皮埃尔,陪伴了自己好几天的这个男人。
皮埃尔在得知自己癌症后,谎称jean才是男主的父亲,骗马修来加拿大,只为了安静的看看这个被自己抛弃的孩子。
3、又是一部认为女人直觉很准的电影反转点给电影带来了剧情的转折,但是电影中皮埃尔的妻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预感到了男主的不平凡,认出了男主并非是Jean的私生子,而是自己丈夫的私生子,其并没有点出这一切,而是安静的感受着,尊重着丈夫的体面。
4、家的治愈功能、平静但是healing结局的回眸治愈了没有生父陪伴的马修,也治愈了另一位老年男主皮埃尔的愧疚。
还是法国家庭电影的传统配方,家庭构成要素“象征家庭”完完整整,“平静的治愈”悄然无息的治愈了生活,也化解了过去的不甘与遗憾。
为什一直强调这是很法国的电影,那是因为其他国家导演拍出来的家庭电影与法国家庭电影风格上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泽维尔多兰的《直至世界尽头》,这部家庭片有些争吵和喧嚣了,音乐和台词是电影的主要表达方式,而这部《约翰之子》却是安静的钢琴乐和无声的情感交流。
推荐想看几部类似的法国家庭电影《夏日时光》《浓酒乡情》《奉土地之名》《余生的第一天》《如果的事》《母亲的城堡》《父亲的荣耀》《家和万事兴》等等。
本文有剧透,请在观影后阅读。
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是芸芸众生,都有凡人的喜怒和烦恼,所以这种类型的影片直面人生的种种不堪和烦忧,面上平淡如水,内里暗流汹涌。
《约翰之子》中的皮埃尔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他出差巴黎时与一位当地女子发生感情,这个法国女人生下了一个男孩,但是皮埃尔无法舍弃自己的家庭;他因此满怀愧疚,在与女儿参观画廊时看到了一副昂贵的油画,这幅画很可能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他买下来小心的收藏起来,在约翰去世后,他觉得生命无常,自己去日无多,想把画邮寄给自己的儿子马修,还要借口这个孩子是约翰的非婚生子;当马修出乎意料的来到蒙特利尔的时候,他看起来从容,实际对儿子的种种举动非常紧张,不停的劝告马修“不要搞事”。
基本上,我对皮埃尔的印象就像他对自己前列腺癌的诊疗方式一样,看起来智慧老成,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张,实则幼稚,有点理想主义。
一个很值得回味的地方是,皮埃尔以为把马修和他母亲的事情瞒得很好,其实他的妻子很快(或者很早)就知道了马修的来历,并且知道马修对皮埃尔的意义。
多么大的讽刺。
卖狗粮的马修是片中最为平和的一个人物。
一开始,他就是想弄清楚“我从哪儿来”这个人生命题,所以想从皮埃尔那里了解父母的过往,以及见见他的哥哥。
饰演马修的德隆尚表现出主人公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即便他和一群女孩子在一起,也会显示出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同样,孤独感也是皮埃尔当初遇到他母亲的感受吧。
人海茫茫,异国的两人相遇,情投意合,如果能够早点相遇,或许能够相守终生,可惜只是假设。
很多人拿《约翰之子》与《海边的曼彻斯特》作比较,两部影片确实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李的孤独感更甚,而且从李和前妻两人泪流满面对话这一段可以看出,李的孤独和自我放逐已经到了自我放弃的地步,让整部影片的色调堕入更深的灰暗。
好在《约翰之子》比较克制,马修用“看到孙子”来鼓励皮埃尔采用化疗战胜癌症,皮埃尔用看到马修的下一部作品做了回应。
面对孤独,父子俩选择了和解和希望。
根据影片原名,因为Jean更多的翻译成耳熟能详的“让”,因此翻译成《让之子》更合适。
另外一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梗是,马修和皮埃尔的女儿玛蒂娜似乎擦出了火花,两人的紧紧拥抱绝对是影片中的暖色。
不过想象下,两人如果更加热情一点,做了一些难以描述的事情,隔天马修知道两人原来是兄妹,这就太狗血了。
好在玛蒂娜看到了油画,让一切戛然而止。
好吧,如果真是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皮埃尔会不会后悔,“早知今日,不如直接告诉你算了”,让理想主义人设彻底崩塌呢。
在大雨後的下午,窩在寢室慢慢把影片看完了。
窗外異常的安靜,好像大雨也帶走了一些嘈雜。
天空灰暗,卻又有幾處透著光亮。
心裡懷著滿滿的感動,也油生深深的遺憾。
影片名為《約翰之子》,約翰可能對大多數學習外語的人來說是個很一般的名字,但在《聖經》中,約翰是耶穌十分鐘愛的門徒之一。
約翰被稱為「愛的使徒」,因為他講到愛的重要性比任何新約作者都要多,特別強調基督徒對耶穌基督的愛。
耶穌是我們所有人的天父,對他的愛何不就是對父親的愛呢。
電影始終沒有出現這個叫做約翰的人,但從主角對話可以知道約翰是個喜愛女色,心術不太正的人,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拋開约翰这个人,去理解這個名字傳達的愛。
大概從老人帶著男主去湖邊小屋的時候就開始懷疑,男主的爸爸是否真的是約翰。
而到約翰兩個兒子的爭吵再到老人緩緩講起與男主母親有關的回憶,我就完全確認他一定才是男主的真正父親才對。
而最後的機場送行,老人遲遲不肯挪動的腳步和注視的目光,好像要把這三十幾年來的時光全都補回來。
對於父親,滿懷着對兒子的虧欠,和木訥地不知如何去表達的愛;對於兒子,滿懷著找到父親的喜悅,和早已從埋怨偷偷變成的愛。
對男主來說這次來訪的決定一定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人生有很多很多的決定要去做,我們疑慮然後不斷錯過機遇,其實現在想想還不如鼓足勇氣就跟著感覺走算了。
人生苦短需及時行樂,這句話永遠是不會錯的。
我很喜歡的歌手林宥嘉的《說謊》,裡面有句歌詞說「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老人一開始瞞著自己是男主親生父親的真實身分;老人對家人隱瞞著自己的過去;老人與妻子瞞著女兒老人患有癌症的情況;老人妻子假裝不知道男主是老人的親生兒子...... 生活總是讓人始料不及,若要事事去追根究底,我們會失去很多生活的樂趣反而把自己墜入煩惱的深淵。
喜歡整個電影的節奏,喜歡裡面老人彈奏的鋼琴曲,喜歡老人和男主在湖邊木屋烤魚的畫面,喜歡老人的妻子的種種...... 我們的過去只應作為我們人生畫布上的各色染料,豐富著我們,不應該成為當下的牽絆。
學會放下,學會寬容,學會向前看。
拋下惡意的眼光,我們也能看到孩子們眼中的世界。
当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怀念电影结尾马蒂厄和皮埃尔在机场回头告别的那一幕。
那属于我们不常看到的一种深情,故事大概也就说了三个星期发生的事情,但是我却觉得发生了很多很多事,你仿佛能感到时间的重量与质感。
可能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之处
电影中的马蒂厄,当见到了两个哥哥以后,并不喜欢。
本只是一个冲动爱喝酒的痞子,他同皮埃尔的女儿贝蒂娜曾经是恋人关系当贝蒂娜告诉他自己怀孕的时候,他叫她打掉,自己就跑了。
然而他不喜欢的不仅不是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可爱的女儿。
贝蒂娜怀的是个双胞胎,贝蒂娜离开了他搬到了其他地方去独自扶养两个小家伙,本也从来没有见过他的两个女儿。
而山姆为了去湖里打捞父亲的尸体只是为了能够早日继承父亲的遗产,表面上说自己开了一个公司有20多个员工,实际上他快破产了。
他等不到7年的时间。
因为没有尸体的死亡证明,法律规定要七年以后才能继承遗产。
两兄弟为了一点小事就开始吵架,甚至还动手打架。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马蒂厄在皮埃尔家过的很愉快,他开始喜欢上这个所谓父亲的好友以及他的家人们。
剧情慢慢推动着两个男人微妙的关系向前推进。
皮埃尔似乎完全了解母亲与父亲的一切。
“你知道吗,你并不是一夜情的产物,约翰的确喜欢泡姑娘,但他跟你母亲却是认真的,若他们能早一些遇到彼此,他们一定会相伴终生”皮埃尔递给马蒂厄一副听诊器。
“我和你母亲一起吃过晚饭,他看她的眼神就好像发现了新世界。
你父亲在他眼里简直就是罗伯特.雷德福”在湖边,皮埃尔安慰着马蒂厄。
“你还会写书吗?
”皮埃尔问“想写的但平时我太忙了,”
“你应该继续写下去,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算再工作十年,赚得足够多的钱。
到时候你仍旧是一个卖狗粮的,而对于写做却为时已晚,到时候你就会变成所谓的甘于舒适的平庸之辈”皮埃尔对于马蒂厄寄于希望的说。
皮埃尔在这趟旅途中更像是个相逢恨晚的朋友,马蒂厄喜欢他,这个看似冷漠倔强的老头对于他却充满温情与劝导,如同一个忘年之交。
或许在马蒂厄这三十四年以来在很多个日夜里都成想像过他的模样,他内心一直渴望着父爱,虽然他远在天边,但是他也像个小男孩一样渴望得到父爱,得到关怀与指导,得到鼓励与支持!
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两个星期的时间,仿佛波澜不惊假。
假如你能细微的观察便会发现,原来他得到了,尽管不完全。
那些积累在漫长岁月里的情感像暗流一样拉动着两个男人的心,运用着成熟与理智将感情表现的深沉而又不动声色!
就像电影中的那个美丽的湖吧,它没有名字,它美丽的波浪却在恒古不变的阳光与月色的照耀下成为令人惊叹的美而父爱和这些动人景色又何尝不是一样,它们与生俱来,都是大自然伟大的造物
当它们像这部电影所表现那样自然和谐,我们便能发现其中令人惊异的美好
沉稳细腻,克制深沉,点到即止。
如眼前冰冷平静的湖面,又像身后跳动燃烧的篝火,丧中带暖,这部片很符合我的胃口。
预定本月最佳三甲。
男人之间的关系中,父与子的感情最为奇妙,它不像母女俗称“小棉袄”那样的贴心亲近,“严父”是惯有的印象和距离。
它有时候显得很生疏遥远,父子如敌。
但旁人看来,两人的性格举止时常有复刻般的相似相近,提示着一脉相承的血溶于水。
即使这个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你之前的生命里,但他的心意却能悄然无声间传递,精准又沉甸甸的落在心头。
——————————以下剧透——————————电影剧情简单,可代入感很强。
从儿子接到那通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电话开始,这个记忆中空白的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一份包裹为何一定要万里迢迢的让他亲自收取,谜团悬念就开始在心尖萦绕。
母亲过世八年了,和亲生父亲的初识相遇竟然要在葬礼上,这已经是人生的大不幸,更让人沮丧的是失踪的父亲遗体竟然找不到,他在钓鱼时心脏病突发,恐怕沉尸体湖底。
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见面后,一个酗酒成性一个贪婪钱财,听着他们数落父亲生前的那些风流艳史,和兄弟俩格格不入的性格差异让他在异国他乡更显得郁结苦闷,又想念家中的儿子,巴不得尽早离开。
丧意满满的转折点发生在那个包裹身上,这是一副名贵的人像油画,至少价值几万美金。
虽然说是遗产,但和父亲素昧平生萍水未相逢的儿子感到分外沉重。
情浅而礼重,则难堪,不如转交给那个视财如命的哥哥算了。
唯一感到心宽的是迎接他的老头,一家人待客热情,相处融洽。
也许是同病相怜吧,在客气的寒暄和你来我往间悄悄打开了心扉,与妻子分居的他和老头的女儿,一个独自抚养双胞胎的单亲妈妈之间,还发生了一些说不清的暧昧情愫,两人的感情开始急剧升温。
此时剧情的走向开始有点捉摸不定,当年他的亲生父亲就是在法国邂逅了母亲,一见钟情。
在已有家室的情况下还与母亲偷情,而后音讯全无。
他是私生子,是一夜风流的产物。
而如今他又在没有离婚的前提之下,和这个单亲妈妈卿卿我我的耳鬓厮磨,眼看就要擦枪走火,难道父子真是如出一辙,重蹈覆辙?
还好故事不是朝那个最俗套的方向延续,悬崖勒马。
对话间儿子吃惊的发现,那幅价值不菲的油画竟然是老头自己买的,结合一些蛛丝马迹,兜兜转转半天,一直在身边的他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老头策划和扮演了一个影子的角色,一路在旁敲侧击的试探儿子的心意。
儿子还说自己的兴趣是写作,尤其是侦探小说。
如父如子,果然父子的兴趣爱好都相同啊。
父与子都是沉默寡言的闷骚类型,有着倔脾气和与生俱来吸引女人的魅力。
儿子假意不舒服,老头让他脱去上衣,自己在背后聆听心率心跳。
这是意向明显的“坦诚相见”的一幕,终于真相大白。
儿子问道,为什么一直不来找我?
三十年了。
患癌的老父只是重复着那句,现在时间到了。
一个是自知大限将至时不我待,另一个是,好友的失踪成了一个天赐良机,他终于找到了父子相逢的一个绝妙的借口,能不留痕迹的了却这件耿耿于怀一辈子的心事。
非常喜欢电影里人物间的那种不说透的关系,还有许多事后恍然大悟的细节铺垫。
那顶在湖边找到的黄帽子,是那个未曾现身父亲的形象,去机场的路上老头把帽子戴上,父子相视一笑。
妻子戏份不多,台词寥寥,这也是一个智睿坚忍的角色。
丈夫患癌,她把这份担忧和恐惧独自承担,发现丈夫出轨,她也默默的接受和宽恕了一切。
大半辈子夫妻,两人早已默契如一。
丈夫因为家庭的责任所在不能多言,显得踌躇,她都看在眼里心明如镜。
不忠的愤怒终将被岁月掩盖,被爱抚平,大家都在沉默里,心照不宣小心翼翼的守护着一层随时可能破裂的难堪。
父亲舐犊情深的真情流露,像缓缓的河流,隐忍无声下蕴含着深切的爱。
父亲希望儿子能趁着年轻,把画卖了换取时间多发展一下自我潜能,儿子希望父亲能及时治病,多活几年来巴黎看孙子。
时间,成了他们最紧缺的东西。
男人之间的感情不需要太多语言去传达,一言一语,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背后都是叮咛和承诺。
机场入关前儿子再三止步回首,父亲挥手致意,一段原本以为死亡的关系就这样展开了新篇。
父子相认得美好,又相认得太迟。
两人对视带着坦然,还带着多少慌张,这一转身从此恐怕一别生死茫茫。
父爱如山,厚重得让人泪目。
—————————写点天花乱坠—————————油画是最大的转折点,设定的偏差,这部片可以拍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和结局。
1.油画背后有玄机,揭出这是一场兄弟阋墙,弑父夺产的凶杀案。
最后失踪的父亲还可以选择出不出现,作为反转。
2.没有注意到油画,情难自制下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上床,意外怀孕,天道循环,伦理悲剧。
3.油画上是他的另一个弟弟。
(那就可以拍连续剧了)
有剧透有剧透有剧透这里只是尝试从他们话语间透露出的点滴,还原一下35年前发生了什么。
第一,男主的生父,皮埃尔,自己对这段感情的定义是,如果我先认识的你母亲,那么故事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可见男主母亲和皮埃尔是相爱的。
间接说明喜欢男主母亲比原配更多。
第二,我开始以为编造男主父亲是jean这个谎言,只是为了骗男主。
实际上,当年皮埃尔接触男主母亲时就是借用的jean的身份。
男主母亲也一直以为孩子的生父是jean。
皮埃尔打电话时,根本不知道男主母亲已经去世,他就是直接找男主母亲的。
所以这个谎言35年前就存在了。
第三,皮埃尔当年虽然爱上了男主母亲,但是他自己完全没有打算过要跟她在一起,毕竟已经结婚有小孩了。
所以他没有用真名而是借用了好兄弟jean的身份。
反正jean的人设就是花心萝卜,就算曝光了,大家也完全觉得ok。
第四,皮埃尔的原配,从一开始就知道男主是皮埃尔的私生子。
从她恳求男主劝说皮埃尔接受治疗时说的话就能明白。
而且她不仅知道男主的真实身份,她还跟着丈夫一起撒谎,说男主是jean的儿子,说明她对当年皮埃尔和男主母亲的事情也是一清二楚。
第五,皮埃尔的原配和男主可以在一起,平静的家长里短。
作为一个女人,这么大一顶绿帽子,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
但35年一定够了。
何况她男人还得了绝症。
第六,皮埃尔给男主讲述当年的事情。
在巴黎认识,发生关系。
反复告知男主母亲,自己已经结婚,且有小孩。
但是男主母亲执意要把男主生下来。
然后等孩子生了,再打电话告诉皮埃尔。
接着皮埃尔告诉男主,知道这个消息后,他过了八天买了张机票想飞巴黎。
但是最后放弃直接回家了。
这里我觉得比较奇怪,为什么要过八天才有飞巴黎的打算。
这八天发生了什么?
第七,前面说了皮埃尔的原配是知道35年前的事的,是谁告诉她的呢?
从皮埃尔一开始借用jean的身份接触男主母亲这个举动,说明皮埃尔是没打算让人知道这件事的。
那么告诉她的只能是男主的母亲。
也许她天真的认为,把皮埃尔的婚姻弄坏,他们就能在一起了。
这样,八天就好理解了。
皮埃尔必须在家里安抚暴走的老婆,照顾孩子,折腾了八天,稍微平静了一点,才打算飞巴黎去看看儿子。
当然最后他没去,他知道这一飞过去就万劫不复了。
第八,皮埃尔选择了原配,当然就只能和男主母亲老死不相往来了。
第九,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过得很糟糕。
皮埃尔有两个女儿,另外一个女儿嫁到澳大利亚就再也不回来了。
这个女儿很有可能是年纪较大的一个,目睹了当年的一切。
皮埃尔自己也说过,他那之后过得相当糟糕。
男主的母亲八年前就去世了,仔细算算年龄也不算太大。
男主和继父关系不好。
和老婆又分居了。
所以一听说自己可能还有两个兄弟就马上飞过去想见见他们。
他的孤独可想而知。
对情绪的把控很准确,第一次见面的父子没有任何情绪的爆发,只是相拥而泣,只有朋友间的闲谈和发自内心的闲谈,知道彼此过的很好是最大的慰藉。
挺好看
3.8
作为长片来说,是失败的。中间一大段都很无聊,且和最后的反转没有多大的关系。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反转放在故事中段,后半段才是真父子的和解;二是把悬念弄得更复杂和紧密,反转来得更惊人。这个故事只适合短片,长片根本撑不起来。父亲这种“只想见你一面”最多就是个起始状态,后面没有变化实在是不可思议。
表演还是很细腻的。就是不紧凑
相见不相识,相识相见不。相不相见,识相不相识,相不相识,见相相见不。
男演员的眼睛很好看
感人,却克制。
充满敌意的暗流涌动,细腻沉稳的追索之旅,看下来舒服有余,野心不足。
法语片仿佛总是带着一种浑然一体的自我气质,琐碎日常中反应出人性的真实
真的很讨厌这种“我真正爱的是你妈 要是再早点相遇就好了”的乐色自白
菲利普·里奥雷的电影一向冷静、细腻,他总是能在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里揪住最敏感的那一条线,注重本我的真实情感。平缓的节奏蕴藏人物翻江倒海般的情绪,导演极力克制表达欲,反而逼真还原了生活的戏剧性。淡淡的忧伤后回味的是无限柔情,男人间对爱的表达往往就是这样,沉默着,不多说。
一个从未见过自己亲生父亲的中年男子有一天被自称其父好友的人告知他的父亲将要离世,于是男主不远千里去接触这个新家庭,但同胞兄弟确实充满敌意,无非就是为了老头的财产。男主后来洞悉了一切,那个友人就是生父,虽然自己当年是一夜情的产物,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生父没能再去找母亲,但爱却是真挚的。
给个2分算抬举了,乍一看还有点感动,不经推敲,还是虚伪自私的一p,如果在“死亡来临之前”这个节点之前,换个身份和儿子有段陆续n年娓娓道来可追溯的“未来回忆”,若干年后,儿子才得知那个曾经来过的人帮着自己成长过的人原来是卑微在角落的父亲,加上点父母的爱情铭骨片段,才算是个80分的父爱如山的片子……
一直没敢信反转 毕竟利用朋友的死和儿子见面还把私生子栽赃给朋友这件事对我来说有点魔幻了… 一半是为了Pierre Deladonchamps看的
没看完,几天的父子感情能多深。
毕竟过去的已经过去 而未来时日无多
①满大街跑的斯巴鲁,证明加拿大是斯巴鲁的天堂;②穿毛线衣和不会钓鱼,请感受来自淳朴加拿大人民的鄙视;③狗狗真是人类的忠诚好朋友;④约翰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只认识钱的律师(可能也相当无良),另一个只爱酗酒打人,死了连尸体都找不着,老约翰这都造了啥孽;⑤生活就是这么些琐碎,本来渐生情愫突然就成了兄妹还是挺遗憾的;⑥看到最后那句“你就不想见见你孙子吗”简直不能更扎心,本来一切静在不言中嘛;⑦我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的中医,真的自己都不能解释这个能治病是什么原理,早个把月还听说“中药静脉注射”这种天知道是啥玩意的疗法,如果这都不是忽悠人,我觉得地球上没有疑难杂症了;⑧名为《约翰之子》实为《皮埃尔之子》,但片名如果这么取的话,本身就剧透得丧心病狂了~⑨不知为何,看完这个片子,我莫名的想念起了罗宾阿姨嘤嘤嘤~
觉得能找到某种答案
我觉得有点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