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是没看豆瓣评价,随便找来看的,并没有他们一星两星所谓的那么不堪,这个电影还是挺接地气的,但并不俗,小朵对于多年来的不满和患了老年痴呆的父亲吵架那一段还是很棒的,人物性格诠释的很好,对于前夫的留念以及知道前夫有了新女友那种心酸无奈也体现的不错,傻子总唱一人饮酒醉的那种快乐与本山大叔一家糟心形成对比,本山大叔对儿子的宽容所打的那一通电话也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小朵女儿在家的那种自私状态恰恰也是一些儿女的真实生活状态,前面整体的故事叙述很扎实,后面为了贴合温暖过年主题有点烂尾,但是整体还是可以打到7分之上的,豆瓣的影评我也不太知道到底是怎么评价,我认为这种真实反映小生活的电影打分应该要高于一些商业片的电影,然而恰恰相反,好吧,我还是觉得在中国电影行业商业化,校园化的大背景下,这个片是我这两年看中国家庭类型电影里值得一看的影片,推荐!
这顿年夜饭,看似团圆,实则各有各的难处,每个角色都带着矛盾的身份出现。
赵本山饰演的父亲角色,想要闺女回来,又不想跟闺女去北京住。
闫妮饰演的闺女,一边是错乱的个人生活和生意场,一边又是必须温情起来的家庭。
女儿看着大大咧咧刚从美帝回来,却也带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诸多人物的诸多情感,在年夜饭上最终爆发,又以老年痴呆的姥爷走失为故事推动,最后酿成一个终极团聚,感人非常。
《过年好》说是喜剧,笑点却没有笑出来,确实有点生搬硬套。
但是里面许多场景,是真家常化。
看豆瓣上,负评很多,各个方面,包括演技。
但是,我觉得,有几个场景就好像生活中的,孩子总是对父母的许多决定心存不甘,在多年以后旧事重提;孩子的叛逆不懂事让父母束手无策,无奈的老人一杯接一杯的闷酒。
做菜,仿佛从上面看到了爷爷的影子;阿尔茨海默症,看到了老祖母的影子。
我觉得它很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的是生活的无奈,亲情的挣扎,岁月对人的摧残。
1,人情社會太讓人絕望了,沒有是非對錯,只有熟人關係。
高老闆作為微博小紅人(或公知?
)和該片中的一大群演員結下了深刻友誼,讓這群低智商演員再次突破界限表演了一群智力更低的角色。
2,這個片子又一次力證了“片子本身傻逼多麼牛逼的剪輯也救不了”定理。
節奏亂的比三十晚上的鞭炮還鬧騰。
3,如果以後中國電影走向分級化,強烈建議把台詞比例過密的電影單獨分一類別,以免我這樣的人看的腦瓜子疼。
4,趙本山這麼大歲數的人了,演一部少一部了,好不容易又演一回,高老闆你就這麼用人家啊?
能不能珍惜人家一下?
5,這朱莉要是我女兒,我早他媽大嘴巴抽死她了。
6,還有那個隔三差五就出一下的“過年好”隔幕蠢的就跟他媽逼一樣,楊紅雨老師您就這麼缺錢嗎?
7,想不起來我有多久沒有在一部影片中同時看到過這麼多的智障了,我覺得一部片子中所有人物的平均智商基本可以反映出導演的智商高低,以此來看高老闆的智商著實讓人感到憂愁。
8,我寫以上七條的時候看了三分之一,現在看了三分之二,請把以上七條中形容這部電影蠢的詞語集中起來再乘以三十六。
9,看到五分之四,我已經被蠢到陣亡……
首先来讲,看过预告片之后以为会是一部喜剧成分更多的一部片子,但是看看看着,看到了很多心酸,包含了很多社会问题,社会的底层人物(如片尾的清洁工一家)但是又把握的恰到好处,不占用过多的情节,以点带面,留下欣赏者的想象。
接下来说故事的情节安排,故事的情节安排超出了我的期待视野,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先前没有铺垫的现插入,为的只是情节更加生动感人,这也算上是编剧的一个大招吧!
最后的是演员表演,在闫妮前夫上车之前闫妮的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让我笑了,她笑的我不懂,但是我笑的是导演安排的故事片段,和些许的闫妮内心感受。
还有团圆饭的那场闹剧,个人的情感表达与表演都做出了相应的发挥。
但是在我看来,美中不足的就是他是一部贺岁片,过多的插入小片段,但是又恰恰他是一部贺岁片。
所以给四分。
我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很简单,自己电影院出来,会不会拍着胸脯推荐给别人看,电脑上下载的,看完后是留着再看还是直接删了。
但写影评这事儿我却没干过,不会。
可电影是姐姐的,还看了四遍,总得留下点什么。
既然觉得这电影好,就说说都喜欢哪吧。
高群书对高群书的好感完全来自《风声》,谍战的外壳下看两个穿着旗袍的美丽姑娘谈情说爱,着实让我痴迷好一阵子,看了十遍不止。
姐姐和他合作,我心生期待又略感担心——拍血雨腥风电影的人拍温情喜剧,什么样?
结果超出我想象,所以加分。
接地气在我看来,这部喜剧出效果的点在节奏而非台词,比如那时不时乱入的“一人我饮酒醉”,但接地气的台词我真喜欢,比如李老师给儿子李二毛打电话那一段,让我想到原来过年,我爷爷喝完酒也会拽着我那么跟我说话,试图解开平常日子中结下的小心结。
我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听,找个机会躲开。
实在不习惯突然之间这么直白的情感表露,再说也没多大点儿事儿,他还总记得。
后来我爷爷去世,就再也没人那么跟我说话了。
电影中,几乎祖孙三代的每一幕,我都觉得这些话我说过,听过,跟平常过日子一样。
只不过现在人大了,跟家人疏远些了,近几年不这么说了。
带仙气这仙气就是东高粱胡同的神人们带来的。
东北一家人的日常,加上这帮神人就不那么日常了。
身边看过的人说电影乱,电影院也听到有人这么嘟囔,搞不明白一家子的事儿演着演着为啥就穿插进几个神经兮兮的大仙儿。
也许是为了突出贺岁主题让大家乐呵乐呵,不至于让人看完《过年好》觉得根本是“过年不好”,也看网上说是向话剧版致敬,我也搞不懂。
但对于不懂的东西,我会天然的生出一种崇拜感,通俗的说就是犯贱,更觉得高导厉害:电影大众接地气儿,但也不至于怕你不明白非扯着你脖领子解释半天——这就是自己的范儿!
凭着这仙气,我第三遍第四遍看到这几段还是乐呵呵。
姐姐当然是姐姐。
从角色设定到表演风格,我都喜欢。
生活中,梦乡照进现实的时候少,一堆糟心事儿却要装作衣锦还乡回家过年的人肯定不少。
事业陷入困境,经济面临危机,夫妻关系破裂,女儿上蹿下跳不让人省心。
带着这些糟心事的李羊朵过年回家看望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
父亲时而痴呆时而精明,一点点戳破李羊朵小心翼翼维护的假象,争吵也逐渐升级,最后女儿火上浇油,让原本想装装样子过好年的李羊朵再也装不下去了,彻底爆发后躲在屋里哭个昏天黑地,我的心也哐当跟着碎了,这日子真是没发过了。
这时候老父亲痴呆病发作走丢了!
本已绝望又泄气的羊朵心急如焚找父亲,顾不上那些破事儿。
一场虚惊之后找到了,原本乌眼鸡一样的一家人又能和和睦睦过年了!
生活就是这样吧,你觉得真就过不下去了,可还要从你身上拿走你理所当然拥有的东西时,你才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日子好像也不那么糟心了。
头两遍看,被羊朵和父亲、女儿争吵的两场戏吸引,有爆发的力度,有情绪的层次。
后两遍自己静静看,被羊朵和父亲做饭那场戏感动。
爬上梯子挂了灯笼,羊朵到厨房要给父亲炒菜。
父亲说你还给我炒菜,当年炒菜留下的疤好没?
羊朵像哄小孩一样随意一伸手,说早好了。
父亲说不是那只手,还一下指出那浅浅的疤痕。
羊朵怔住,惊讶于父亲的记性,感动于父亲对自己的上心,更想劝说父亲去北京。
这么多情绪我姐流畅自如的几个眼神就表达出来了,没有一句话。
都是这样吧,谁会跟家人抒发感情啊,可他们对自己的好能不知道吗?
总结我姐姐的这部电影,看得懂的地方喜欢,看不懂的地方向往,完全合我的胃口。
最后那场集体跳舞大狂欢我每次都是咧着嘴看完,眼花缭乱中寻找嗨翻的姐姐。
其实呢,上面写的那些都不是真正想说的,就一个姐姐的粉丝来说,就只是看着她这么开心跳舞的样子拍成一部电影,对我来说就足够足够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网上一致的评为烂片,难道真的只有那些看了玄之又玄,让人不明所以却又假装能恍然大悟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么。
首先不得不说,赵本山和闫妮的演技真的很棒,能感觉出来真的是用心去演电影。
一个人活着,就会不可避免的与上一代,与下一代发生感情上的冲突。
我们与自己的亲人相亲相爱,却又相互伤害,我们懊恼带给亲人的伤害,却又苦恼他们为什么理解不了自己……我先说说朱莉所代表的孙子孙女这一代,也就是我这一代,不得不说,我身为年轻这一代,都觉得闫妮最后打那两耳光真是让人解气,但是又不得不承认,朱莉身上那些缺点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拥有,没有礼貌,对待长辈敷衍,自私,只考虑自己,而很少的为他人考虑,觉得父母为自己的付出从来都是理所应当,目空一切,根本不懂的世界的残酷和责任的重要,觉得养个孩子就像玩个游戏那么简单……导演把朱莉夸张处理,刻画到让我们同龄人都觉得讨厌,但我们厌恶她的同时看到我们自身,能够让我们反思自身,这也算是是电影的可取之处吧。
而闫妮所代表的则是我们父母的那一代,他们比我们这一代很孝顺,更尊重父母的意见,但他们同时又对父母替他们做出的安排有着种种的不满,这些情绪随着岁月的流逝的,慢慢在心里发酵,他们会把自己人生的失败归结于父母的身上。
但有的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选择去反抗,而有的人则会接受现状,安慰自己一句,就这样吧,那么多年不都过来了,所以朱和平还是所谓的工厂“工程师”,而闫妮则选择了辞去公务员的职位,去北京打拼,他们想向父母证明,父母错了,他们对了,所以电影里闫妮才会急着向父亲炫耀,他认识央视导演,混的多么好多么好。
但同时如果男女双方性格差别太大,婚姻注定是走不下去的,这时又要做选择了,是忠于自己还是为了孩子继续这样的生活,是选择顺从父母的期望还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离婚这一件事,却牵扯到了,中年一代与中年一代相互之间的矛盾,中年一代与老年一代的矛盾,以及中年一代与青年一代的矛盾,所以说人活着不易,人与人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张的网,谁也不能说,随随便便就可以离开这一张张网的束缚。
而赵本山所代表的则是老年一代,儿女或行为离开家乡而不在身边,或因为不能互相体谅而导致越来越疏远,老人终归是寂寞无助的,大一的时候,每周都要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看着那些老人因为想家而哭的泣不成声,当时的感受真的像针扎一样疼,我们一边暗暗想着多挣钱以后孝顺父母,一边又让他们独自在家独自一人相思成疾,人这种动物,还真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体。
电影的高潮在除夕夜的年夜饭上,当一切的矛盾经过前期的发酵,终于爆发出来,女儿用言语不断伤害着母亲,母亲失望至极,只能默默一人流泪,姥爷无可奈何的只能一杯接一杯的白酒入喉,不禁反思,我们年轻的时候,就没有让父母痛心到只能无助的默默的流泪的时候么,我们就没有有了自己的家庭后,而疏忽了原来的那个家,过年过节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却有着各种正规理由的时候么,我想都是有过的,但我们仍可以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时光,去感恩,去关怀~能让人开始反思,反思年的意义,反思家的意义,我觉得这部电影就算成功了。
电影是有瑕疵,但也不能全盘否认,不管如何,我是从中看到了家的影子,这个家是你的家,是我的家,是所有人的家,它是有着三代之间的矛盾,但它矛盾的起源,反而是我们相互之间深沉的爱……
无意中在电视上看了这片子。
分了两段看了下来。
对于漂泊在外的人,回家是情结,离家是矛盾。
触景生情。
电影中,老中青三代人,都面临着自己的问题,又都与至亲的人发生着矛盾,可能你我就是电影中的人物。
很现实也很真实的揭露了问题。
后半段一直哭着。
剧中的父女,母女间的争吵很激烈,都很真实,积怨已久的问题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在亲人面前,靠着争吵,淋漓尽致。
让人释放的地方是家。
回家过年。
因为9.9元,就去电影院看了《过年好》。
看片过程中,真让我犯尴尬症,几次想起身离开,真的看不下去了…… 但为尊重本山大叔,忍住看完了。
看完后,只记得“过年好”这三个字,因为这三个打字在电影中出现了差不多十次以上,说了快100多次(可能还计少了)……至于电影,可以说是把小品搬上电影的失败例子。
每一段段落就像一个个小品,故事不通畅,情绪经常被打断,本来以为有起伏,结果突然捏断。
每一段没有一个好的衔接,让人看不下去。
结尾的歌舞简直突兀。
总之一句话,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烂片”高群书导演,你不是说要抵制烂片吗,好,响应号召,抵制烂片,从高导演的《过年好》开始!
刚看,觉得有些评论有点偏颇,可能也是每个人欣赏不一样吧。
反正我爸在那看得说挺好的,场面拍得也挺喜庆,春节档看很温暖,美工挺不错的...反正我大学生也没啥多大的见解,总体一句话,热热闹闹。
反正我也不知道高群书是谁,也不知道这个片子跟郭敬明啥关系,贺岁嘛,还好,内容是单调了点,不过导演拍的时候用了挺多心思,有些人物矛盾冲突的时候。
演员是挺多的,不过主要演员的演技什么的都在线,主要人物也突出了。
个人感觉不错,贺岁档很合适。
本山大叔演挺好,就是一大家子全是大傻叉
挺好
首先,这是一部烂片,其次,我竟然看哭了,我想人们总是可以忍受生活的不公与亏待,却没办法不在意那些温暖和美好……
剧情有点夸张,结尾蛮感人。但是主题是好的,不管怎么样都要回家过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辈一辈的这么熬过来,有幸福也有心酸,
本山大叔永不老,的确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没有喜气洋洋,展现当代独居老人的现状
烂片定期看,刷新新底线。题外话,中国的春节对与两类人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有家庭观念的,根本不差你这一天。没有家庭观念的,会因你背受传统道德的压力。但是,对于两者之间人们的确是一个机会。一年当中总得有这么几天去琢磨一下自己的活法。电影中这点善意还是有的。
这片子真的能归类为喜剧吗,糖衣也过于薄脆,内核沉重悲伤。如果没有碰到过同样问题的人是幸运的,如果已经处理好同样问题的人是睿智的。
赵本山的演技一直被低估,不过电影过于小品化……
感动哭,好温暖,里面元素超多,包括过年,年菜,留守老人,三十团圆,三代人之间的隔阂,少女怀孕,老年痴呆,微博,太多了
评分很低,不过个人觉得很好,形式新颖,不过有时候抓不住重点,过年好,过年一点也不好,亲情,友情,爱情,说尽了,感觉很不错
分裂
虽然明星堆积,却是表达真实感情和生活,没有取悦谁。就是,找人的时候,做广告,秀人脉,过分了。
这是本山大叔自《落叶归根》之后最好的演出,四颗星都给他,不是给整部电影。电影里强行安排一堆明星转发微博这个桥段不尴尬吗?
三星半,本是想半夜看看有助睡眠,结果却看的老泪纵横,剧情可圈可点,但本山大叔的演技真的没有瑕疵
全程全程泪点。偏要给五分。暖心动容又让人害怕。本山大叔真的老了、小时候过年春晚如今本山大叔不再出现、遥控器那边的爷爷也不在。从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才发现自己的自私对老人来说该是多么的恨铁不成钢的痛彻心扉、我惧怕回家、更惧怕明年的春节如期而至。是不是还在原地的举杯、然后忍不住哭泣。
看的泪奔,稀里哗啦的,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真别作也别死要面子。
对于电影本身而言,《过年好》无疑是一场糟糕的演绎,刻意生硬的情感,做作难耐的悲情,走马观花的群星走秀亦难谈何演技可言,但作为一场以本山大叔为主的拜年喜剧,电影终还是在应景节日的氛围中找到了些许亲情的沉淀,给人以对家的温暖。
6.5/10
一群傻逼,这人物设定看了想杀人。唯一价值是唱了个《一人饮酒醉》呵呵
千万别看,看完年都过得糟心。前半段像加长版春晚小品,后半段大吵大闹,离婚早孕喜当爹一块来,收不住了,硬扯个“寻找走失老人”高潮,大秀导演圈内人脉,就差没明着喊“看我认识多少牛人!”,假得让人恶心!铺下的矛盾危机一个都没解决,直接让你看群星跳广场舞,一副随便对付的姿态。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