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在战争中沦为战俘,被处以25年的刑期,而此时他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则完全没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还能活着回来。
经过漫长的跋涉,一行战俘被送到了一个劳改场,那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然而极度的严寒和千里冰原则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这里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初到之时,由于天气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矿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炼狱。
科利基文斯从来没有忘记远方的亲人,一次失败的逃亡让他饱受看守的虐待,然而这却更加坚定了他要逃出这里的决心。
后来在年迈的医生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离劳改场,从此获得回家的希望。
可是在他面前的,将是长达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积雪覆盖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开始了漫长的回家之路……
舍生忘死万里觅归途--其中一大亮点:女儿丽茜娅对父亲无比深切的思念.伴随长大。
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米高·文度 Michael Mendl)在战争中沦为战俘,被处以25年的刑期,而此时他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则完全没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还能活着回来。
经过漫长的跋涉,一行战俘被送到了一个劳改场,那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然而极度的严寒和千里冰原则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这里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初到之时,由于天气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矿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炼狱。
科利基文斯从来没有忘记远方的亲人,一次失败的逃亡让他饱受看守的虐待,然而这却更加坚定了他要逃出这里的决心。
后来在年迈的医生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离劳改场,从此获得回家的希望。
可是在他面前的,将是长达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积雪覆盖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开始了漫长的回家之路…… 第一次与父亲的分别
与父亲有话要说
第二次,父亲遇险时女儿的心灵感应:
梦中惊醒
第三次,坚信父亲还活着
感应到
丽茜娅 期盼多年的父亲终于回到身边!
我有一点想不明白,为什么作为曾经深深伤害过俄罗斯人民的德国战俘,逃亡途中会一直被俄罗斯人无偿帮助。
如果是一名日本战俘在中国境内逃亡,他会被中国人名帮助并逃回日本吗。
我只有一个疑问,是在写不出来更多了。
居然还要一百四十字才能发布。
简直是丧心病狂。
我实在凑不齐了。
不过那种回家的感觉一直让我动容。
《极地重生》早早的就收进LIST,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搁置未看。
昨晚,宝终于帮我达成这个心愿,陪我在被窝里看完了这个片子。
看罢,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男主是二战时期的战俘,被流放到距家14000多公里之外的西伯利亚。
心心念念记挂着妻子与女儿,无时不刻记着答应女儿回家过圣诞的诺言。
劳改5年后逃出牢狱,扛住了酷寒、饥饿、追捕的重重劫难,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在第八个年头的圣诞节回到家门口。
幸福似乎手可盈握,盼了那么久恨了那么久,镜花水月终成近水楼台。
手脚不由自主欣然前往,八年来无数次默念的那句“我回来了”终于要梦想成真脱口而出,却在最后一刻被躯壳里的另一个自己硬生生喊了一声:卡!
宝说,千山万水来到家门口,却犹豫不敢向前走,不甚理解。
但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犹豫不前,不敢开口,那是因为爱入骨髓,无法成言。
风雪八年,身上的每寸肌肤痴念至狂,每个细胞片无完肤。
因着爱你的执念,辗转回到你们的面前,内心深处既希望又害怕你们不再原地等待,既祈祷又恐惧已有双手替你们分担八年的辛酸。
所以不敢贸然上前,不愿造次相认。
生怕这一开口,会再次打乱你们辛苦修复的平静,会是无边无际潮涌而来再无能力承担的痛。
所以只能默默跟随,小心求证自己是否一厢情愿。
若说世上的快乐都是相似的,而痛却又不尽相同,那么灵犬莱西的痛,又有几只狗犬能感同身受呢?
莱西为了回到前主人的身边,从苏格兰一路500英里涉山涉水逃回约克夏。
夜里抵家,无灯火。
跑去校门口,主人亦不再原地等候。
那种不再被需要的惶恐足以压垮500英里的意志,疲累不堪得无法坐立,只能卧地,无作为的等待。
声声泪泪,全是痛。
任何举措,皆是执念。
回家,竟是痴心竟成妄想,竟是种无药可医的痛。
他们说,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但其实,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爱你爱到痴迷,却不能马上抱你入怀,对你说我爱你。
因为我害怕我的冒失出现叨扰了你失而复得的安静,因为我害怕时光驱散了你的原地等待,因为我害怕我一说出口,思念势将溃堤成灾。
所以只能小心翼翼退后再退后,战战兢兢靠前又靠前,如履薄冰的拿捏着分寸,如临深渊的丈量着距离。
生怕一不小心,悬于一心的期待以及经年的努力灰飞烟灭。
历尽千辛万苦逃回家,你满心以为一切的含辛茹苦在靠近家门的那一瞬终成过往,到家就是大团圆。
但其实这只是涉世未深的孩童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世间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让人不能说的痛殇,谁又能知晓多少?
所以,有生之年,能够打开门大声地自如的说:“我回来了!
”时,尽情地说。
你离家不远了,只差一万公里 ――《极地重生》,也许会改变你的人生 你曾经莫名地烦躁不安、难以控制地对亲人发脾气,使他们生活在你精神污染的阴影下吗?
你还在为人生的无常、前程的渺茫、未来的无望而焦虑、烦恼吗?
如果可能的话,你愿意花三年的时间去做完一件事,然后解决掉你目前的一切问题吗?
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你可否愿意,花两个半小时,用心去做一件事,只做一件事,从而尝试着解决掉你目前的一切问题吗?
跟我来吧!
让我们打开电视和碟机,郑重地将《极地重生》这张碟送进去,开始我们的极地逃亡之旅。
就做这件事。
时光带我们回到1944年冬天,德国拜恩州。
大雪纷飞,人头篡动,嘈杂声、喊叫声、催促、忙乱……这是德国军队即将奔赴苏联的火车站。
德军少校克利.基文斯拥抱着泪水涟涟的妻子,“我一定会很快回来,我要回来过圣诞节。
”五六岁的小女儿仰头看着他,“爸爸,你会为我带一张明信片回来吗?
”基文斯纵有万般不舍,此刻也只有一句话,“我会的。
我答应你。
”基文斯紧紧抱着女儿,他的眼神向远方慢慢伸延…… 影片省略了所有战火硝烟的场面,镜头一转,直接将我们带到了斯大林头像下的苏联军事法庭。
“被告人被控从事游击活动,罪名成立,被判处接受劳改。
刑期25年。
”基文斯押往位于北极圈内、白令海峡西岸的迪尼夫角监狱。
一列满载德国战俘、穿越西伯利亚的列车行进在暴风雪中。
德国士兵已被冻得肢体麻木,脸色蜡白。
基文斯蜷缩在这群战俘中,从未经历过的寒冷使他面目凝固,几乎动弹不得。
一个懂地理的德国兵向这群可怜的同伴讲解他们的归宿,“我们已经远离欧洲大陆,埃蒂斯河在我们后面,再往东面走便接近叶尼塞河,之后是勒拿河…至于迪尼夫角,是在东面较远的地方,要长年累月才可到达,我们永远也不能抵达目的地,因为在途中早已冻死或饿死。
” 寸草不生、寒冷刺骨的监狱,周边没有围墙和栅栏,因为不需要。
试图逃脱只会使自己陷入北极圈内的茫茫雪野,不是冻死就是饿死。
所有犯人不能私藏任何物品、信件,否则就被脱光衣服站在暴风雪中活活冻死。
能够活下来的就被视为有劳动能力,被押往煤矿去挖煤。
伤害、死亡日日在发生。
医生在这里的主要任务是签发死亡证明书。
基文斯的同伴已经绝望如行尸走肉般任人摆布,唯有他发誓要逃离。
第一次逃跑失败了,基文斯被抓回来,在严寒中被关在一个仅容一人直立的露天下水道中,冰冷刺骨的雨水连日连夜冲洗着他。
不可思议的是,他竟没有死。
同伴由于受他的牵连,被断食五天,饥饿使他们举起痛恨的棍棒,无情地打在基文斯的身上。
然而,他心里只有一件事,我要逃跑,我要回家。
伤好之后的基文斯抓着狱医史塔科的衣服,“你要救我,我要写信回家。
”“但永远也送不到你家。
”医生说。
但基文斯的毅力和决心还是感动了医生。
其实,这位德国籍的史塔科狱医也早已做了逃亡的准备,甚至已为此准备了简单物资。
但他刚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无法再承受漫长的逃亡生涯。
他把生存的希望给了基文斯。
在医生的帮助下,基文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胜利逃离了这座人间地狱。
从时间上分析,此时基文斯在监狱应已度过四年。
在这里应该重点介绍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负责监狱保安工作的苏联上尉施哥夫,此人在影片中基本上就一个表情――平静外表下的残酷与冷漠。
但他与基文斯有一个相同点,即同样的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在监狱派搜索队抓捕基文斯五天未果后,所有的人都相信他已死于零下40度的严寒,唯有施哥夫坚定地认为他肯定活着。
因为施哥夫了解,此人的意志力定能使他创造奇迹。
所以直到影片终结,施哥夫始终像一条机警的猎犬一般,紧紧追随着基文斯。
影片在此后的一个半小时里,讲述基文斯逃亡生涯的种种经历。
猎人兼淘金者的相助与相残、野狼的袭击、雅库茨克居民的好心救助、林场工人的举报、被施哥夫险些抓获又再次成功逃脱的惊心一幕。
在看似平静、有条不紊的讲述中,观众的心却始终被紧紧地揪着,其惊心指数绝不亚于好莱坞动作大片带给人的震动。
影片不时呈现精彩的细节描写,现列举几例: 特写一:基文斯所带不多的粮食已经吃完,面对四周寸草不生的绵绵雪野,基文斯绝望地跪下来,对天长啸,“我们在天之父,请赐我食粮……”仿佛神灵有知,一只肥嘟嘟的海豹突然出现在视野中。
基文斯惊喜交加,拿出史塔科医生送给他的手枪,用颤抖的手瞄准了它……基文斯划开海豹的肚子,将冻僵的脚缓缓伸进了海豹热乎乎的体内,“对不起,我要借用你的脂肪。
我要回家。
” 特写二:终日走在雪原的基文斯筋疲力尽,几乎已不相信他能走出西伯利亚。
除了漫天大雪,他什么也看不到。
然而,奇迹出现了,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株小树――那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小树。
虽然它在风雪中抑制不住地颤抖,但依然坚定地、笔直地站在那里。
狂喜的基文斯奔过去紧紧地拥抱着它,大喊道,“是一棵树,你是一棵树。
我快要成功了!
” 时间转眼到了1952年8月,已经逃亡将近三年的基文斯来到了苏联中亚地区。
这里出现一派我们所熟悉的我国新疆一带的风土人情。
在这里,已经形同乞丐,带着明显的逃亡特征的基文斯引起了一个波兰籍犹太人的注意。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犹太人没有去近在咫尺的“苏联警察总部”举报基文斯,反而带他回到自己家,替他梳洗,并给他办了一个假通行证和护照。
导演在这里为犹太人安排了这样一番独白,“你想知犹太人为何帮德国人?
虽然德国人杀了我的兄弟。
我们大都不知情,当然不知。
你为了挽救妇孺,不惜把你的上司杀死。
你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保守秘密。
你只不过奉命行事。
” 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非常多,基调基本上是对战争的反省、对纳粹和法西斯的强烈谴责。
而关于战后德国战俘的命运的题材,似乎很难找到踪迹。
《极地重生》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这一段空白。
但毕竟,大肆侵犯他国、疯狂屠杀犹太人的德国军队是令人发指的,相信本片导演也是为了使影片有一个合乎伦理的立足理由,才偏偏借这位犹太人之口,从另一个角度唤起人们对基文斯的理解和同情。
好心的、博爱的犹太人在安全送走基文斯之后因疾而死。
他最后一眼看到的,是苏联上尉施哥夫那无限遗憾、无限痛恨的眼神。
“走吧,只要稍有运气便会成功”,这是犹太人对基文斯说的话。
观众此时也无比欣慰地想,也许他离成功真的已经不远了。
然而导演还是不想放过我们,继续用那些不紧不慢的细节描写来折磨观众的心。
在基文斯购买通往苏伊边境的车票时,他再一次引起卖票人怀疑的眼光。
基文斯努力保持着镇定,不让对方看出破绽。
就在我们内心祈祷他赶快买票走人的时候,基文斯的目光被售票窗口上贴的一张明信片吸引住了。
他想起八年前离家时,女儿问他,“爸爸,你会寄明信片给我吗?
”基文斯出神片刻,毅然对售票员说,“我要那张明信片!
”售票员仍然将信将疑地看着他,却没有继续深究,将明信片递给了他。
终于,历尽磨难的基文斯怀揣着犹太人给他办的通行证来到了苏伊边境。
只要走过那道铁门,基文斯就可以永远摆脱苏联政府的抓捕,摆脱施哥夫对他的穷追不舍。
基文斯故作镇定地将通行证通过小小的窗口递给边境官员。
我敢说此时观众的心同基文斯一样怦怦跳个不停。
影片在这里没有任何别的声音,只有极其简单的对白。
官员不经意的询问、基文斯强装平静、压低声音的回答。
两名背着枪的士兵一脸狐疑地盯着基文斯,似乎随时会扑上来将他按倒在地。
这些氛围的营造都使人紧张得毛发倒竖。
边境官员在简单地审查之后,眼睛死死地盯着基文斯,缓缓地将通行证递了出来,“你可以过境了。
” 你是不是以为可以大出一口气了?
错!
当基文斯努力抑制住想跑的冲动,抑制住狂笑的冲动,强迫自己的双脚踏着缓慢的步子离开哨卡,走上苏伊边境大桥,走过高高在上的斯大林头像时,对面突然射来一道刺眼的强光。
基文斯用胳膊无力地躲避了几下,透过强光,他见到了这辈子最不想见到的人――施哥夫。
此时,一起都无言了。
尽管逃亡习惯使得基文斯向后、向旁边看了看,似乎还在寻找最后的一线生机,但观众和基文斯都知道,四五年的牢狱生涯、三年来的苦苦逃亡,也许一切都白搭了。
施哥夫一言不发地盯着这个逃犯,这个他追寻了三年、横穿西伯利亚大平原、徒步逃亡一万四千多公里的逃犯。
他脸上依然是那种没有任何表情的平静,透着残酷、冷漠与坚毅(请原谅我不得不用这个褒义词)。
但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你会发觉他嘴角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奇迹再一次出现了,施哥夫无声地转向一侧,为基文斯让开了道路。
基文斯不敢相信地看着施哥夫,他摒住呼吸,迟疑地迈出脚步,经过施哥夫的面前,继续走向伊朗边境。
施哥夫这时轻声说了一句,“胜利属于我。
” 这是一个军人对一个毅力超级顽强的人的对话。
施哥夫无法抵挡内心对这样一个人的尊重,他是他的逃犯、他的对手,也是他内心崇敬的军人。
但他也要让基文斯知道,我最终还是胜过了你。
随后,影片没有让我们高兴三秒钟。
镜头又一转,基文斯被德黑兰联邦监狱当作苏联间谍而抓捕入狱。
狱方头目根据基文斯的要求,请来了基文斯的叔叔核实他的身份。
多年不见,加之基文斯已被种种磨难折磨得不像样子,叔叔竟然一眼没认出来他。
所幸,在辨认照片时,一张当年送给母亲生日的照片救了他的命。
请注意,影片截止到这里,后面已经没有一句对白了。
在此后的十分钟里,全靠演员的眼神、行为来向我们叙述故事的结尾。
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夜里,基文斯悄悄地来到了家的窗外。
当年他离开家时,也是这样的下雪天。
不同的是,当年五六岁的女儿,已经长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而妻子的脸上也刻下了不尽的沧桑。
正当他努力平静心绪,想着怎样与家人相见才好时,家人却出门去教堂做礼拜了。
在教堂里,唱诗班的歌声再次唤起了女儿多年来对父亲的思念,她默默地将目光转向了圣母像――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就曾经无数次对着圣母虔诚祈祷父亲的归来。
仿佛心灵感应一般,女儿继续回头,她看见了……当妻子随着向后看过去时,她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看见父女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教堂里的人们无声地注视着这一家三口,在泪水与微笑当中拥抱、拥抱。
这就是基文斯在狱中、在亡命天涯时支撑他活下去的理由。
为了这一刻,他忍受了世间一切磨难。
本片于2001年上映,2002年荣获了意大利米兰观光影展的多项大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关于导演和演员的情况,在网上很容易查到,本文在此不做赘述。
我只想对本文题目做一点解释。
“你离家不远了,只差一万公里。
”这是基文斯遇到的猎人兼淘金者西蒙对他调侃的一句话。
如果对别人,这的确是调侃,但是对基文斯,一万公里确实可以说并不遥远。
在他强大的毅力支撑下,在他对生命和家的强烈归属感之下,一万公里,它只是心与心的距离。
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故事,它根据一个真人真事改编。
我一直试图搜寻人物原型的资料,但是未能找到。
我只能告诉你这个真人的名字。
当你再次面对无法逾越的障碍,当你以为一切都不可能了的时候,我强烈建议你默念这个名字――克列门斯.弗雷尔。
2022.05.07
二战后,苏联对德国战俘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流放到世界的极寒之地西伯利亚劳动改造。
被流放的德国人九死一生,很难健康的活着回到德国。
漫长的苦难岁月消磨了人的意志和信念,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人不死也疯了,因此不断有人尝试逃离此地,大都以失败告终。
德军少尉克利.基文斯被苏联军事法庭判处劳改25年,被押往位于北极圈内、白令海峡西岸的迪尼夫角监狱。
他在做个人间地狱只待了五年就坚持不下去了。
最终他置死地而后生,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上帝赋予的种种运气,用了三年时间,行程一万四千公里,成功的逃出生天,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德国,见到了久违的亲人,完成了一次震惊世界的人类壮举。
这是一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无法逾越的障碍时,当你绝望的以为一切都不可能了的时候,想想一个叫克列门斯.弗雷尔是咋样生存下来的。
刚开始吸引我的是真人真事改编,经豆瓣充分了解后才知道是假的,所以把标签改为“奇幻”。
电影拍得非常中规中矩,从逃狱的动机和条件,到一路的历险,最后团圆,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每经一处劫难,总会显示当地宗教信仰,总有人替死(忠犬也可视为守护者)。
在这里稍微探讨下几个剧情,一是被土著人招了婿这事,男主应该是名天主教徒,应持一夫一妻制,但在那个环境下也就范了,与其说他的背叛,不如说是为了融入环境,人性使然;二是一路上遇见的各种族的人,基本上反思了二战对这些人群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矛盾;还有就是最后过国境时,出现的苏联军官放了他一码,有人说是军官良心发现,钦佩他的精神,我理解为导演用的蒙太奇手法,是男主的幻觉、或潜意识,因为一路上他都在恐惧军官的追杀,到国境的一刻,他终于可以将噩梦结束、从意识中跨越了,因此导演用一束亮光带出了这一段。
当然,结尾很老套,但也算是个呼应,是圣母回应了他的女儿,这样的旅程只有神迹才能解释。
就像电影《第十二个人》一样,也是依靠众人的帮助,所以这类似的题材已经有些审美疲劳,给了4星,克里门斯回家离不开大家的帮助,有医生,有淘金者,有野地部落的人,有犹太人,还有卖饼子的姑娘,甚至有军官的帮助,追逐自由类越狱电影虽然比不上依靠自己的《肖申克的救赎》,但是隔着屏幕,我也感受到了西伯利亚的寒冷与一路的艰辛,但是,当你想回家,一切困难都会化为推动你前进的动力,甚至最后最大的阻碍,苏联军官,也未必感动,留下那句我赢了,象征性的表示自己抓捕能力和认为他没有死的正确判断力之后,就放行了。
所以人还是得有自己深爱的人,不然可能早就葬身在西伯利亚的某处野地了。
最后,最触动人心的永远是此事件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看完电影, 觉得很多地方难以理解。
1. 在火车上, 一个士兵说, 他原来在纳粹冲锋队, 认为那是他最后的光荣, 接着就被打了。
为什么?
难道纳粹士兵也分支持纳粹的和反对纳粹的人么?
影片是想借此表达, 纳粹思想在当时的德国也是可耻的么?
我认为这就是本片故意为了渲染德国正义安排的片段。
2. 既然俄罗斯士兵对待战俘那么恶劣, 为什么纳粹老军医可以有自己的办公室?
他应该也在战俘营被虐待, 然后在需要他的时候出来瞧病啊。
3. 纳粹老军医为什么选择帮助男主?
我能想到唯一的原因被自己反驳了。
如果因为男主想逃被浸猪笼?
但是想逃走的人肯定不止男主。
要知道老军医是用自己的命给男主换来的逃生条件啊。
如果是因为老军医知道自己身患绝症, 随意选中了男主, 那只能说是主角光环。
4. 男主太帅了么?
为什么看守所军官跟女军医吵架的时候会问女军医是不是喜欢上了男主?
电影里没有任何铺垫。
5. 两个淘金的人为什么要救男主?
他们本身也不是什么道德高尚的人6. 雅库茨克人救了男主倒是还能说得通, 说明这个部落人心善良。
但是雅库茨克的寡妇为什么选择跟男主睡了呢?
仅仅因为这个男人太帅了吗?
好吧, 可能是吧7. 伐木场的军官, 既然他们要举报男主, 为什么还让他坐上火车呢?
可能就是为了让他在下一个火车站被再次俘虏?
这是不是也太蠢了8. 在火车站, 男主再次大逃亡, 看守所军官的脸都被男主的狗子咬伤了, 也知道他又跳上了火车, 就不再追了??
要知道他为了抓捕这个逃犯, 也差不多跨越了大半个俄罗斯了,为什么在离他这么近的时候放弃了????
他有汽车, 有资源, 抓人的欲望有这么强烈, 没理由抓不到啊。
9. 犹太人大叔帮助他, 我是真的无法理解。
他的兄弟被德国人杀了, 他还要帮助德国战俘, 并且发病临死了还要坚持说他会帮助所有人。
犹太人的利益观多明确, 他这做法说不通啊。
他帮助男主准备了假护照, 衣服,把仇人照顾得这么周到的犹太人, 我是真不明白。
10. 他偷偷搭乘大卡车, 情急之下杀了卡车司机, 没人报案吗?
俄罗斯没有警察吗?
过边境桥的时候, 一直费尽心机抓捕他军官给他让路这个举动, 更是说不通了, 只能说这一幕是他脑补的。
最后到了德国了, 他被怀疑是俄罗斯间谍, 这个是说得通的。
有太多牵强的情节了, 综合上面的疑问,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俄罗斯间谍为了回到德国享受退休福利待遇, 编造的一串谎言。
这个德国人走了14000公里,经历无数磨难。
最终,就连一路追杀他的上尉都被他折服,在最后关头让他回家。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人的强大不仅在于你有权势的时候,也在于你人生低谷的时候,这股力量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蕴藏在一个人的心底。
而这个世界的善意,也总会向内心强大的人倾斜,而不是内心软弱的人。
从白令海峡边重返德国,对于家人的爱,让人可以战胜一切。
四星半~
红恐毛熊一样是人间恶魔…想想1X45年之后的东北,看看溥仪的回忆录…哎…大陆银民给毛熊洗地毫无道理啊…
原来不止美国人会意淫。。。Anatoli Kotenyov 长的太像Campino了。。。
逃亡三年,如果不是一次又一次遇到贵人,估计已经死在路上。
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只不过这里支撑他从苏联东海岸逃亡回德国的是对家庭的承诺
大自然严苛但纯粹,人类之间的互相攻讦更痛苦,但我们为了便利和活着,必须苟且在这社会里
意志力太强大了
苏联军官找一囚犯还真是不遗余力啊 还有那可怜的狗狗 心疼 很反感这种剧情设定
极地重生,这是什么译名啊,就不能直译一下吗。
真心牛啊
本来这是一个根据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一个德国战俘从西伯利亚劳改营逃出来,徒步行走三年穿越蒙古、中亚、伊朗重获自由的史诗级故事,但实在拍得太糙了,又全程流水账缺乏重点,看得很痛苦。喜欢男主的一句话“丽莎,已是初春,我在归家途中,还剩一段路要走,西蒙说只差一万多公里。”
我未完成的电影.终于看完了!
主演Bernhard Bettermann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死于战后的苏联战俘营,据演员本人解释犹太人“以德抱怨”的作为是出于人的怜悯心(“人会帮助一个低到尘埃里的人,哪怕曾是最坏的敌人”)。影片中犹太人说“你们不知道,只是奉命行事”,这只是对德国人说辞的嘲讽。最后桥上苏军军官的出现是主角幻觉吧。
人心,人性,一切都是美好的
太假了,徒步跋涉西伯利亚两万五千里,这什么雅利安超人……………………而且为什么苏联遍地都有人会说德语…?西伯利亚的淘金的伐木的路人跟男主都能无障碍沟通这多少有点…?而且就算没有语言问题,不会真有人觉得二战及之后苏联人对德国人的仇恨只是因为政治宣传吧???说不定家里就有人死在东线战场上,然后就把你这么个来路不明的战俘当客人吃饱喝足招待一顿然后客客气气地礼送出境,全西伯利亚只有那个蓝帽子劳改营军官想抓你?是,苏德战争的道德化解读的确是很复杂,苏联也不是什么冰清玉洁的好人,劳改营的报复是不是对等也不是不能说道,但你把这些道德背景全剥离了变成一个比肖申克单薄无数倍的越狱片,那我就只能说此片的最大价值是西伯利亚风光导览了
别惹xina上面那旮旯 整天吃罗宋汤的人
2.5。描述和设置不够以致于超过两个小时的这部电影实在显得过于长了。感悟上来说,比起毅力,能让人生存下来的更本源还是一种运吧。
主角光环过于强大,细节禁不起推敲。从军医相助开始就很不合理,淘金者的相救,犹太人的帮忙,甚至一路追杀的伐木场官员最后放走了他,都非常假。一路有惊无险,乃至途中还有一场艳遇,这是典型的“外族女人爱上白男”的设定,着实难看。
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种看苏联风情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