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看似是黑政府,实则是做国民文化输出!
从一个全知视角以华盛顿邮报为主体,讲述1971年美国“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
斯皮尔伯格无疑讲了一个好故事,叙事完整,结构紧凑,情感饱满,汤姆汉克斯和梅姨的表演也依然在线。
但影片的一切(除了被黑的政府)都太正了,没有竞争、没有自私,哪怕那些不同意出版的人其实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保护着整个公司。
而两大主演的人设更是满满的主流光环!
7.5分。
ps:典型的通过历史事件宣扬自家的社会文化!
在看完《华盛顿邮报 The Post》后写了短评:很符合当下美国政治正确的电影,媒体言论自由、女性主义、新闻追求和经济利益等众多冲突,前半程铺垫后半程爆发,中规中矩。
斯皮尔伯格调度厉害,夜间多方电话商量是否出版的戏真是精彩。
看过林达的书,五角大楼文件、艾尔斯伯格、纽约时报、司法部之间非常有戏,可惜电影仅从邮报一方视角失色不少。
之前看过林达老师的《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如彗星划过夜空》,结合林达老师的书和维基百科,补充一下电影背后的更多故事:
如彗星划过夜空8.9林达 / 2006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麦克纳马拉和五角大楼文件:罗伯特·斯特兰奇·麦克纳马拉,1961-1968任美国国防部长,1968-1981任世界银行行长。
他是肯尼迪1961年上台以后,把他从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位置上找来当国防部长的;肯尼迪被刺杀以后,约翰逊上台,麦克纳马拉留任国防部长。
麦克纳马拉全程参与了这一时期越南战争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五角大楼文件,即《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国防部的研究》,是美国国防部对1945-1967年间美国在越南政治军事卷入评估的秘密报告。
1967年6月,时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启动研究计划,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为此成立了一个“越战历史专题组”,由国防部国际安全事务局的莱斯利·盖尔勃负责。
该研究没有知会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
麦克纳马拉要这个专题组全面地收集美国几十年来对越南和印度支那政策的资料,分类编辑汇总,要求“包罗万象并且客观”,除此要求外他不再对这个项目进行干涉。
事实上,他一次也没有和专题组负责人盖尔勃见面,尽管他们就在一个楼里办公。
到1969年6月,专题组的最终报告终于形成,分47卷,包括3000多页历史分析和4000多页原始档案,就是后来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的越战历史文件。
这套文件揭示了美国对越政策的起源,它是怎样演变的。
从文件中可以看出,早在“二战”将近结束的时候,杜鲁门主政的白宫就忽视了胡志明要求美国支持的呼吁,转而支持南越的吴廷琰 。
从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一脉相承地向南越派出“军事顾问”。
文件揭示了30年中对越政策中的重大事件,美国怎样走上了战争升级的道路。
这套文件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美国政府官员们当时的恐惧,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他们担心,如果南越倒台投向苏联阵营,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所有印度支那国家,乃至所有东南亚国家,都会一个一个变色,并且扩展到其它地方,冷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就会有大的改变。
但同时中央情报局曾经一次又一次告诉历届总统,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是不存在的,美国应撤出越南。
但这种声音一直被历届总统忽略。
报告一共印了15套,第一套送给了麦克纳马拉,其中两套国家档案馆,两套国务院,两套交给了兰德公司(一套送往公司在加州的总部,一套送往公司在华盛顿的分部)。
艾尔斯伯格和五角大楼文件:据说真正读过文件的人寥寥无几,除项目负责人盖尔勃以外(据麦克纳马拉一密友说,麦克纳马拉收到文件后一次也没有读过),只有一个人认真读过:丹尼尔·艾尔斯伯格。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1931年-),1954-1956年曾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效力,1958年加入兰德公司。
1962年在哈佛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他的论文研究关于决策理论,发现人们在模糊与不确定下做出的决策较缺乏一致性,即艾尔斯伯格悖论。
1964年,进入五角大楼工作。
1965年,去越南实地考察,这次考察改变了他对越战的看法,从鹰派转变为鸽派。
(这一转变在电影开始有所体现)。
1967年他以兰德公司雇员身份参与了越战历史专题组的工作。
从越南回来后,他多次向国会、媒体、政府人士包括基辛格传递鸽派观点,石沉大海或没有影响。
1969年,艾尔斯伯格仔细阅读和分析了五角大楼文件,越来越怀疑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合法性,深感应该公布战争真相,他分批复印了文件。
对于公开文件,他首先选择了国会,参议员富布莱特,他是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主张从越南撤军的议员。
因为考虑到文件的程序合法性,富布莱特拒绝了。
然后艾尔斯伯格决定走向新闻界,首先去找了《纽约时报》华盛顿分部的尼尔·希汉(两人在越南曾相识),在希汉报告华盛顿分部主任后、两人向时报总编罗森塔尔等高层通报,并要求增加人手,这就有了电影中以希汉为首的时报团队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闭门研读资料、整理写作的过程。
为避免法律麻烦、保证刊发文章内容的准确客观,时报团队一方面梳理国务院、五角大楼等官员的公开演讲、发言、著作等资料,一方面梳理时报近十年来对越战问题的报道,与文件进行比较,同时彻查、剔除将要发表文章中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
时报发行人苏尔茨伯格后来才知道这件事,第一时间想到是否有法律麻烦,负责时报法律事务的事务所不建议发表文章,时报内部对于要不要发表文章的意见也不统一,高层之一的副总裁莱斯顿主张发表,他在1954年从国务院得到雅尔塔会议文件,为时报挣得了极大声誉。
一直到时报发表前两天,发行人苏尔茨伯格才拍板决定连续十天的系列、每天六个版面以希汉文章打头、选择发表的五角大楼关键文件。
1971年5月13日,星期天,《纽约时报》开始连续刊载五角大楼文件。
选在星期天刊发第一篇很贼,因为政府官员都休息、反应会慢一拍。
接着政府介入了,国防部联系司法部来负责此事,但司法部完全不知道五角大楼文件是什么,国防部应要求准备写一个解释文件的备忘录,但是国防部长居然找不到一个完全熟悉文件的人。
在第三期刊发前,时报收到了司法部发出的禁令,时报回应拒绝,并声明将服从“最高法庭的最后决定”。
此时(半夜11点)时报的法律事务所撂挑子了,时报法律部只好请耶鲁大学法律教授比盖尔出庭,位于纽约的联邦法庭法官对案件双方对错不做任何判断,但同意发出一个法庭禁止令,拒绝了司法部要求没收文件的要求。
由于时报收到的禁止令,艾尔斯伯格又想到了电视,均被NBC/ABC/CBS拒绝。
CBS因为当时可能受到众议院关于CBS不肯配合国会调查提供资料的指控,只好拒绝;但艾尔斯伯格表示理解,后来还答应接受CBS采访(艾尔斯伯格接受电视采访在电影中有体现)。
在时报与司法部的法庭戏展开同时,可以开始说到《华盛顿邮报》了,邮报此时也坐不住、慢了时报好多拍;邮报和文件的故事与电影差不多,邮报从波士顿拿到文件、连夜回华盛顿,到邮报总编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饰演)家里着手开写。
邮报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决定刊发。
然后司法部介入,双方闹到华盛顿联邦法庭,法官认可宪法第一修正案保证的完全彻底的新闻自由,批评司法部误用了《反间谍法》,法庭没有看到有任何证据证明发表文件会危及国家安全。
后来,《纽约时报》在纽约、《华盛顿邮报》在华盛顿分别与司法部从联邦法庭走到上诉法庭,最终两案并在一起到了最高法院,最高法院6:3裁决媒体胜利。
该文件在2011年6月向公众解密开放。
本文只是在电影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前因后果,在邮报之外的故事很多也很精彩,可惜电影有限,只能从比较少的角度出发。
媒体,不仅包括最先涉入的时报和邮报,后来更多媒体都收到了艾尔斯伯格提供的文件、纷纷刊发;政府,司法部和国防部;司法机构,联邦法庭、上诉法庭和最高法院。
这三者间的角力非常精彩,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在尊重和遵循法定程序基础上为自己的立场、利益争取。
非常推荐看林达老师的书,书中从媒体的言论自由、司法等角度阐述很详细,语言易懂,在法庭间的角逐有规定有巧合,充分体现了不同行业人士的专业。
补一点:《华盛顿邮报》,尤金·迈尔1933年买下。
1935年他在报社发表了他的办报原则:1. 报纸的第一使命是报道尽可能接近被确认为事实的真相。
2. 报纸要报道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有关美国和国际重要事务的全部真相。
3. 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报纸要如绅士一样正派。
4. 报纸的内容应老少咸宜。
5. 报纸要对读者和普通民众负责,而不是对报社老板的私利负责。
6. 只要对公众有益,报社要准备为坚持真实报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7. 报纸将不与任何特殊利益结盟,但是在报道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的时候,要公平、自由和健全。
有人将《华盛顿邮报》的三大主创称为“黄金圣斗士”,斯皮尔伯格+梅姨+汤姆·汉克斯,简直就是“九座小金人的强强联手”。
作为年度最重磅的美式主旋律,在有的影迷眼里,或许只不过是奥斯卡榜单中的一笔;但对于另外一些影迷或者媒体人而言,它的意义不止于此。
友情提醒:本文涉及剧透,请大家谨慎阅读。
作者| 易青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当报业的黄金岁月风流云散,铅印的新闻纸页零落成泥,曾经满载的新闻自由理念,是否依旧光采熠熠,镌刻人心?
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垂垂老矣,其新作《华盛顿邮报》围绕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五角大楼泄密事件”展开,试图揭露那群媒体人的生态,探讨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透示着一股惶惑之感。
电影强大的主创阵容,成为十足的看点。
男主角凯·布莱德利由影帝汤姆·汉克斯出演,这也是在电影《间谍之桥》后,他与斯皮尔伯格的再度合作。
布莱德利身为《华盛顿邮报》报社总编辑,性格严苛刚毅,极力与同行竞争,还志在将越战机密文件公之于众。
女主角凯瑟琳·格雷厄姆由“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在丈夫离世后接管报社,出任董事会总裁及发行人,欲壮大家族报业,将与清一色的男同事协商、斡旋。
此外还有老戏骨布鲁斯·格林伍德加盟,出演名噪一时的国防部长。
现如今,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在即,届时《华盛顿邮报》将与《敦刻尔克》《三块广告牌》等争先角逐。
而“梅姨”也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如若问鼎的话,将是传奇性的三封影后。
汤姆·汉克斯虽然没提名让,在最佳男主角提名中也有着极大竞争力。
序幕,丹尼尔·艾尔斯伯格从枪林弹雨的越南战场归来,多次往返兰德公司,翻阅文件,为下文泄密发生埋下伏笔。
此时导演为做简约的史实背景,故穿插一段段影像资料,涉及四届美国总统对民众的系统性撒谎。
电影的叙事结构则有如机械般细密精巧。
而《招股书》有关投资人可撤股条约,被报社董事会主席兼发行人格雷厄姆首先提及,要紧事项引在前头,日后果真变为格雷厄姆发行新闻的后顾之忧。
编辑部人员意在报道总统尼克松女儿大婚,不料撞上《纽约时报》曝光局部越战机密文件,以至于成为社会舆论焦点。
导演安排两条线索并行,有分有合,一条线索叙述董事会商酌公司上市事宜,另外一条线索铺叙编辑部对新闻事件的采写。
两条明线初次是如何自然合拢?
当成功上市消息传到编辑部,人人为之欢庆之余,实习生则将线人艾尔斯伯格的联系卡片悄然交给记者本·巴格迪肯,推动主要情节的平稳发展。
此后事态发酵,两条线索逐渐演变,一为报社管理层对新闻内容的尺度把控,二为编辑部对越战真相的挖掘,总编辑布莱德利与格雷厄姆成为事件旋涡的中心人物。
编辑部将得以获取大量机密文件之际,又碰到发行人这个关卡。
布莱德利与之磋谈,形成重大的矛盾冲突点。
格雷厄姆出于保全报社考虑,《纽约时报》殷鉴在前,审慎为宜。
而布莱德利则以为国防部长政客都是她的座上宾,惮于情面,不能结怨。
前面剧情也有关锁照应之处,当布莱德利试图说服格雷厄姆向国防部长索取文件,就被直言拒绝。
面对政治掣肘、法律禁令的联合清剿,刚刚上市《邮报》一着不慎,将有倾覆之虞。
二人所做的突围之举,有如冒险。
布莱德利和格雷厄姆有对抗、磨合、妥协之处。
前者体现的是理想性,后者体现的则是社会性。
不同于前者纯粹地追寻媒体人的责任与道德操守,将新闻自由与公众知情权都置于第一位;格雷厄姆一直是处在两难境地,源于社会认知、内心的深彻与复杂促使着她与尼克松政府做出生死博弈。
导演赋予格雷厄姆的一种政治觉醒与女性权益,与美国七十年代女权运动浪潮有所呼应。
尾声,官司打赢,事态复归平静,导演并未寂然打住,有如宕开水纹,反对“水门事件”轻轻描上一笔。
漆黑一片的大厦里,保安骤然发现不速之客闯入偷盗的痕迹。
历史上,正是由于《邮报》记者偶然认识“深喉”,报道“水门事件”始末,掀起舆论哗然,尼克松总统最终在1974年被迫辞职。
这表现了电影疏密有致的叙事节奏。
电影的成熟工整之处,尚不止于此。
纵观斯皮尔伯格老到的镜头调度,简直信手拈来。
飞机上,艾尔斯伯格与国防部长、科莫将军的简短交谈,巧妙的三角站位,揭示紧张、分化关系。
律师克拉克之于布莱德利,有如国防部长之于格雷厄姆,都在一段激烈对话中有俯仰角度的安排,强势弱势立现,导演很会在上面做戏。
四人互通电话则是电影高潮所在。
多人视角的凌厉剪辑,镜头的空灵旋转与俯拍,再配以水平镜头的缓慢推进,阴冷黯然的灯光打过来,格雷厄姆的眸中噙满泪水,神情犹疑、激亢、渐渐坚定,强大演技得以爆发。
其实整部电影的打光和色调都趋于一致,晦暗、昏黄、阴幽,结合多处室内的密闭布景,传达着一股紧张、凝重的呼吸感与律动。
而“五角大楼泄密事件”仿佛一面棱镜,折射的是新闻自由和联邦政府安全之间的矛盾。
值得深思的是,美国最高法院最终裁定政府败诉,其关于报社刊登文件的禁令无效。
美国高院的判决正是基于三权分立制度的表现,三权分立的架构之下,法院和政府之间存在制衡关系。
总统权力是受控的,只能敛手坐观《时报》、《邮报》的新闻披露,搅动社会反战游行风波。
影片《华盛顿邮报》几乎处于一股冷峻的压抑之中,潜藏的热情在结尾处有如火山喷涌,堪为一部出彩的社会写实电影。
它并未着眼于捋清机密文件的泄露始末,而是试图探讨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实际关系,与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意义。
时移世易,新闻自由何止让美国总统一度头疼,它也是我们的死穴。
只有看到国内近年来的调查记者稀零,媒体面对重大新闻失声、公信力丧失的真实现状,才能深深理解剧中这群人物行为的伟大,值得为之致敬。
这部电影犹值得媒体人的观看与思量。
作者| 易青;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投稿 |[email protected];微信 | kdykds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当然影片最主要的是对美国新闻自由斗争的歌颂和赞扬,但是看到这个问题,想谈一下对于梅姨角色的看法。
影片基本还原了现实,凯瑟琳在1948到1963年在家当家庭主妇,直到她丈夫去世,出来接收邮报。
影片对这一段进行了自述。
但是影片没有交代的是,凯瑟琳大学毕业就在旧金山新闻报当了记者,后来在邮报也做了编辑。
所以,她拥有对于新闻和出版自由的敏锐度和感情。
在美国的60年代,是女权运动在美国的第二次浪潮,要求是强调两性间分红的自然性和忽略两性差别。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看法。
不仅男性对于她的领导不能接收,就是女性,也在委婉的表达对于她的同情和不理解。
凯瑟琳是有儿子的,但是影片安排她女儿来作为家庭的力量和支持,是很有意思的。
女性可以给其他女性带来力量,成为推动力,只有女性的家庭也是强健和奋进的。
直到出庭,法院判决,出了法庭,男记者们都去采访纽约时报的男人,镜头里,梅姨的表情有点低落,又很克制,然后镜头下滑,很多女性在静静的等待凯瑟琳,鼓励和赞扬的目光。
这个镜头很有意思,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也把60年代女性的地位和女性的觉醒刻画的很有感情。
我觉的影片并没有对于现在的女权运动进行什么探讨,而是在展现当时女性的状况来突显凯瑟琳这个角色做出决定的艰难,而最后的法院这场则是在烘托这个气氛。
我又一次觉得现在的斯皮尔伯格,很像老年的约翰·福特,拍的电影既无趣也没有幽默感,哪有当年酸爽的感受?
觉得蛮讽刺的:尼克松知道会输还要撒谎。
正如同斯皮尔伯格,明知道这是一个媒体的宣传片,他还是要拍。
他好像对真理并不执着我倒是敬佩那些相对在讨论真理的影片或者书籍。
而不是把得出的结论写出来而已对特朗普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我觉得。
对自己的国家,我感觉到更悲伤。
因为连一点舆论机制都没有我想起你给我的写的信说真诚是多么不容易。
其实真诚的前提是要保持对真理的追求。
拍宣传片是没有意义的继续真诚吧!
原本不太喜欢这样的题材,实在是看在大导演和男女主的份上。
可能是拉低了期望,竟然觉得两小时很快就过了,情节紧凑,表演精彩,弥补了故事的老套。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尼克松” 媒体和国人在过去都是这么叫他,带有一种褒义的语调。
看完这部片子再加上其他零碎资料发现尼克松在美国人口碑里乏善可陈,当然这么写也不太对,本来在每一个美国人眼里对每一任总统都是可以评头论足一番的,一千个美国人可以有一千种说法,我们看到的全是陈述者的观点,不像中国总有一种叫主流媒体的语调带领着人民群众走向未来。
回到影片中,尼克松作为整个事件的非主导者却被黑了一把,最后的录音也内涵了一把水门事件。
关于美国为何要参与越战,以及越战是如何影响美国的,大概没个几本书是说不完的,很多时候战争是为了利益,但越战所带来的是利益还是损失太难作评价,毕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下一代,余波至今未平。
影片的切入点是越战的研究报告,却写的是新闻自由和女性地位。
想必直冲越战估计也是无从下手吧。
极其典型美国式影片,他要说什么表达什么,非常清楚,也不用你去深思熟虑猜测,核心价值观永远存在,只是还能让我们为其激动,这是导演的功力,也是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所缺乏的。
常开玩笑说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原因大概是这一套他们已经烂熟于心,理所当然。
最后我突然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梅姨是个男人会是怎样?
应该会更出色吧。
有意思的是我最为一个女性都觉得身上有标签,女权主义们还是不要百搭搞这些运动了,方向都是错的。
《华盛顿邮报》这部电影不属于爆米花电影,因此如果对此类电影没啥兴趣的人看着可能会觉得比较乏味。
但是从传记电影的角度来看,额...确实前半部分还是比较乏味,但是并不影响整部电影的质量,确实对得起8.2的评分。
该片英文名为《The Post》,中文名成了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估计要气的吐血,明明是他们起的头,最后好处都被华盛顿邮报占了。
片中我最喜欢两句话,The only way to protect the right to publish is to publish.捍卫新闻出版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出版。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媒体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统治者。
所以美国为啥媒体这么自由就是开局开得好,连总统都能硬刚还有啥好慌的,大部分国家就不行了,政府管得严,之前有一部《出租车司机》,新闻上放的和现实发生的完全是两个版本,后面还是靠外国记者的帮助才将真相展现出来,一比较和美国的媒体报社什么完全比不了,等级差太多了。
中国的新闻业就蛮好的,嗯。
影帝汤姆•汉克斯+影后梅姨+斯皮尔伯格,这么一部三巨头合作的电影怎能错过。
客观来讲,因为越战离我们还是比较远,因此看到这部电影只是感觉影帝影后演技了得,故事叙述干脆利落,好几处长镜头都非常考验演技。
这些夸耀的字眼就不再赘述,汉克斯和梅姨都是让人高山仰止的丰碑式人物。
说点演技以外的感受吧。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历史也从不放过谁。
美国建国之初,就在独立宣言里主张“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而这些需要人民不断去斗争才能获取。
自由、平等,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本片讨论的是言论自由。
越战是美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越战之前的美国是人心所向,整个国风都是蒸蒸日上,率领着全世界奔向自由平等的未来。
越战之后美国掀起了反战热潮,整个国运还是朝向不同的方向前进。
现在看来,越战是一场错误时机的错误战争,发生在越南的战场影响了美国国内的生活。
然而在连续几届总统,赫赫有名的总统们,任期内都无视越战必败这个必然趋势,强行向越南战场不断投入兵力物力。
这场战争不单单是越南的战争,也是美国内部一场激励的战争。
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被送上战场,民众被灌输了胜利的错误希望,成千上万的生命留在了越南。
战争的内部分析被媒体获知了,虽然是通过非常规手段,但是这不是守不守法的问题,而是挽救无数生命的举措。
影片中,最早是由《Times》爆出来的内幕消息,然而紧接着受到政府的高压阻止和最高法院的传票。
《华盛顿邮报》在此时,声望并不算很大,自身又面临着财务资金困难,正在困境中得到了政府机密文件。
在言论自由和破产倒闭之间如何平衡,短短一周之内发生的事情就是整个影片讲述的故事。
影片本身无论是故事构架还是人物形象都可圈可点,两位影帝影后分别贡献了自己游刃有余的表演。
30年前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一件事情,并不是孤立的一个案例,是自由的象征,是文明进展的胜利,也是历史的突破性发展。
拥有了言论自由,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民主和公平,人类不再是由少数人主导向前。
然而历史的发展一直不是滚动向前的,总是在某些环节、某些时段开始出现倒退,在现在这个美国新格局之下再来回看这个事件,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由的力量,舆论的力量。
“维护出版界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纵然是破产倒闭,甚至是有身陷囹圄的危险,也要维护整个行业的权利和人民知晓真相的权利。
在整个70年代的美国,不缺乏这样的勇士,《Times》倒下来,还有《华盛顿邮报》接棒,还有更多本是竞争对手的出版社挺身而出,全部报道越战,以此来对抗政府的强制要求。
面对着子弹所迸发的勇气,更多是激情;面对着可能的困境所迸发的勇气,则是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华盛顿邮报》不仅一举成名,跻身一流出版社,更是逆转了企业的困境,度过了难关。
而更关键的,是它维护了言论的自由,维护了人民的知情权,解救了千千万万准备上战场的孩子们。
说是影评,更多是自我的一点感触吧,感触于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感触于那个激荡自由的时代。
而梅姨作为该片的女主角,用一种温润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位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强。
报社创建于她的父亲,传给了她的丈夫,在丈夫自杀后她不仅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也肩负起整个报社的发展。
在70年代女性地位还不够高的时候,她的董事,她自己挑选的董事,公然在她的隔壁发表这样的极端:股东们不信任女性掌权;以此想来逼迫她退位。
梅姨经历了上市的重大决策、政府丑闻的披露这样一系列事件后,她告诉所有信任她和不信任她的人:这不是我爸爸的报社,这是我的报社(原台词比较震撼)。
女权主义的觉醒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对权力和局面最终的把控。
再说一点题外话,自由永远是相对的。
人终归是有主观态度的,即便是发表言论的时候也会基于自身的利益。
美国目前的舆论也是一片倒,主要还是由于舆论掌握在犹太人手中。
这个世界果真是看钱的时代,多少努力也争不过权力和金钱。
今年奥斯卡好几部电影都有着不同角度的优秀,而有一部电影最为沉稳,却也是唯一让我热泪盈眶的。
稳到什么程度呢?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斯,三人合在一起,8座奥斯卡小金人,43次奥斯卡提名,都沉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了。
哪怕是对电影不怎么熟悉的人,也都耳闻过这几个名字。
为什么热泪盈眶?
这部电影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什么是毫不虚伪的正派。
顾名思义,讲的是华盛顿邮报的故事。
但不是流水账的发家史,而是聚焦于1971年的五角大楼泄密事件。
对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进行一定了解,会对理解这部电影大有帮助。
1967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电影开头坐在飞机上的那位部长)启动了一个项目,内容是对1945年-1967年美国政府对越南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
整个项目保密进行,甚至没有通知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
4000多页的报告于1969年完成,其中两个副本被送到了美国政府的智库,也就是在很多朋友圈谣言中出现过的兰德公司。
1971年,兰德公司的雇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电影开头在越南战场打字,后来在飞机上和国防部长对话的那位)把这份报告泄露给了纽约时报。
这份报告有什么爆炸性内容呢?
它主要是揭示了20多年来美国历任政府基于一种不理智的担忧(越南导向苏联会导致整个东南亚导向苏联),对越军事行动不断升级,乃至发展到为了掩盖之前的决策错误,系统性地欺瞒公众和国会,明知越战打不赢,却不断让美国军人去送死。
华盛顿邮报当时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地区性家族企业,掌门人是一位女性凯瑟琳·格雷厄姆(梅里尔·斯特里普)。
那是女人只能在茶会里闲聊八卦,男人们谈起政治就要离桌的年代,掌门人的位置原是由她父亲传给女婿的,孰料丈夫竟然自杀,凯瑟琳才挑起了这个大梁。
因为经营状况不佳,华盛顿邮报决定部分上市融资。
在这个关头,竞争对手纽约时报开始刊发爆炸性的内容后,尼克松政府基于国家安全理由通过法庭发出了临时禁止令,纽约时报被暂时禁言。
华盛顿邮报的主编本·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为首的记者们,通过一番努力,也从泄密者丹尼尔手上拿到了这份报告。
这时候矛盾和争议就来了。
如果坚持刊发泄密内容,华盛顿邮报定然会吃来自白宫的官司,而官司会让上市在即的邮报吓跑投资者而有破产之虞;而且由于反间谍法,掌门人和主编甚至有进监狱的危险。
邮报的律师们都基于风险坚决反对刊发,而编辑记者们都基于职业良知坚定支持刊发。
夹在中间的,是那位新上任的,却已年届中年的女掌门人凯瑟琳。
冷冰冰的背景终于讲完了,来讲讲热泪盈眶吧。
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虽然复杂,但在影片所聚焦的华盛顿邮报这一头,其实剧情很短也很直接:冒着吃官司、破产、进监狱的风险,发,还是不发?
我们都知道最后他们是发了,我们也都知道在今天的美国,媒体自由已经是一个吵烂了的话题。
但这部电影的沉稳,把现实中的聒噪全然隔离。
没有举着标语面红耳赤的示威,也没有激情燃烧振臂高呼的演讲。
那一通多方电话,分析股价,分析后果,分析法律风险,虽针锋相对,却都坦诚相待。
并没有对纽约时报被禁言而幸灾乐祸,而是把竞争对手和自己视为一体,关乎出版业的生死存亡。
这一切都让我们相信,他们顶着进监狱的风险,并不是要不顾一切一搏成名;他们要坚决刊发,不是为了呼喊政治正确的口号。
这是出于一种绝对的做人的良知。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重心是女性。
女掌门人凯瑟琳,身为富家大小姐,她40多年从没工作过,遑论担负起什么重大的责任。
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她虽然身居高位,但周围的男人其实并没有太把她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她也没有这个自信。
比如在关于上市的投行会议上,她事先准备了许久的说辞,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
主编作为下属多次不期而访,交谈间多有内行人的自得与傲慢。
梅丽尔·斯特里普常演一些霸气坚强的角色,比如《穿普拉达的恶魔》里的时尚女魔头。
在《华盛顿邮报》里,我们恰能看到许多时尚女魔头脆弱时的样子。
她秉性温和,她犹豫不决,但她下定决心之后,不用大声喊叫就证明了,她是整部电影里最坚强的人。
在胜利之后,从最高法院出来,纽约时报的男人们得到了所有聚光灯,而凯瑟琳则默默地从侧门而出,迎接她的是一群被激励的女性崇敬的目光。
有一个近乎隐形的角色,那就是主编的妻子,一个温文贤惠的主妇,在男人们整理资料赶稿热火朝天时,她默默地端着一盘三明治服侍其间,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然而在私下和丈夫的谈话里,却道出了机敏的主编丈夫都忽略的事实:她(凯瑟琳)真勇敢。
主编丈夫不服气说难道我不勇敢?
妻子一语中的“你丢了这工作再找一个便是,她一直被人质疑不够出色而视为空气,而这次做出这个可能让她失去一生的财产信誉的决定,那才是真的勇敢。
”当排版的铅字一个个尘埃落定,印刷的报纸鱼贯而出,当一家家报纸都受其感召,竞相报道反抗政府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没有硝烟,却仿佛是全人类的胜利。
作为中国人,我们心里更是一番别样滋味,怎能不热泪盈眶?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华盛顿邮报》:你的原则多少钱卖?
刘强爱电影《华盛顿邮报》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看得出,他老人家已经尽全力把剧情拍得浅显易懂,但涉及到历史、政治,就不可能不复杂,容我先描述下最简化版的故事梗概。
1971年,《纽约时报》刊载了美国历任政府欺骗美国民众挑起越南战争的新闻,引起时任总统的尼克松震怒,他不仅惩罚《纽约时报》,还要进行诉讼,准备置其于死地;继而《华盛顿邮报》拿到了更深入的猛料,面对当权者“危害国家安全”的指控与威胁,发还是不发,听话还是不听话,成了摆在《华盛顿邮报》面前的一道重大难题……社会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
拿美国来说,关于新闻、言论和出版的自由权利,早早就由第一代领导者们写进了根本之法。
但法律条文是死的,谁违反了,去限制公民的权利,文字是不可能站起来反对的,能够追究和捍卫的,还得是一个又一个的人,只有大家都把法律条文当回事儿,它才真能成回事儿,否则,就是一纸空文。
当这种追究与捍卫不需付出什么代价时,它是容易的,但是,如果追究当权者、捍卫权利需要你付出财产、友情、声誉,甚至人身自由为代价时,你还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斯特里普凭借在本片中饰演的《华盛顿邮报》拥有者凯·格雷厄姆这一角色,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看过影片你就会发现,这绝非什么梅姨的“惯性”提名,她确实演活了一个正在面对人生、事业生死抉择的女性形象。
凯绝非什么天生的女强人,决定发表新闻的过程中,她徘徊犹豫动摇挣扎过,她要把整个报业集团、自己的全部财产全部押上,还要背叛权贵朋友圈,伤害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而且在最后时刻,事实上只剩她一人孤军奋战,连一直以来的支持者主编本也已开始退缩……有时,真得承认存在国运这个东西,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凯硬是孤注一掷,彻底戳穿了美国政府的谎言。
假如凯没有做出发表新闻的选择,选择认怂听话,做尼克松的小乖乖,新闻权利就会在“维护国家安全”的遮羞布下被任意践踏名存实亡,谎言会继续横行于世,日后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也就没人敢曝光,上行下效若干年,美国的整个政治生态、社会风气都会腐化,当权者会愈发肆无忌惮,民众要么趋炎附势要么忍气吞声,美国的衰落就是大势所趋了……凯,只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谎言必须戳穿,新闻必须服务民众。
而且,她的原则真的非常非常“贵”,谁也收买不了。
在一个又一个“凯”的努力下,她和她的同胞以及后代,才不必生活于尼克松这种无良政客的黑暗统治之下。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两个领导者很重要,但千千万万的民众更重要,只有他们在生活中敢于坚持各种各样的原则,勇于捍卫各种各样的权利,确保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不变质不恶化,这个国家的崛起才能扎实和长久。
你不推动社会进步,等谁推动呢?
Boring, shallow, over the top. Just like the corporate media
关于凯瑟琳女性身份在故事里的特殊意义,完成得特别立体,有种暧昧的到位感。事情并非因华盛顿邮报而起,也不因其而终,但“中间”,就如同媒体本身的社会角色一样,重要且不可取代。
虽然整部电影都很套路,但是“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这种话在当下真的很沸腾
剧本的节奏感真棒。Stark Sands 富家少爷+退伍军人的人设几十年不倒。
斯皮尔伯格交上的“优等生作文”,结构工整,井井有条,但原谅我真的喜欢不起来。然而特想替梅姨找补两句,干嘛老梅完梅了地拿人家提名说事,实力在那有什么好说的,都快奔七的人了还能年年这么爱岗敬业容易吗!你们就别老嘲讽她了,不吹也别黑啊。
跟听《新闻事业史》差不多,no drama。正因为被主流肯定了,更加证明其被收编的事实。
从《总统班底》到《惊爆内幕》,从《聚焦》到《华盛顿邮报》...这种片总是不乏看点,不过一切都太过熟悉。想当年,正值壮年的斯皮还能一甩袖,点出黑白上的一抹红这种神来之笔,近年拍的作品却越来越老气和工整。唯一让人记住的或许只有帝后间的某些飚戏时刻,三斯组合的首次联手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看完以后唯一的想法是,在本国离开媒体是对的。以后做任何事都警惕自己,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统治者,精英,权贵。小到做文学也要潜入最小细胞。共情是一种伟大的后天力,来自最末端。
看这个电影,就感觉像迟到了错过开场,然后完全看不懂了。我还倒回去看两遍。斯皮尔伯格真的不太对我胃口。。。还是老实看《近距离看美国》吧
“新闻报道是历史的初稿”。看到最后还是会感动,有点热血。这样的电影跟《聚焦》一样,让人尊重新闻这个行业,有敬意。另外,影片有意插入了一条女性崛起的暗线,应该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被提名的原因吧。另外,这其实也是个爱国主旋律,让美国人更以他们的国家骄傲。斯皮还是稳的,节奏感紧张感俱佳。
媒体发挥对政府职权的制衡力与女性在男性主导空间争取话语权的并列。总编线是令人眩晕的镜头和快剪,发行人线则主要表现Kay在几场被男性包围的谈话中如何步步发出声音,电影感明显得堪称体贴,二位戏骨发挥空间反而受限,每个细节都是颁奖季送分题,却远不及Spotlight更直击人心,除梅姨穿过女性一幕。
史匹堡已经发话了,要让川普下台,就靠你们媒体人的良心了,加油挖黑料,历史不会忘记你们的!
媒體優先場,友人大聚會。好在復古,壞在老土。教科書一般的主旋律,教科書一般的起承轉合套路,教科書一般的主角性格,報業是如此英雄主義激動人心,加之又貼合私人故事,我熱淚盈眶了小半場,但完了內心還是很清楚,都是套路。就跟那些很閒來撩撩你的男士一樣。
观片前有过高的期待就会换来多大的失望。整个片子的前奏铺垫过长,剧情散乱。冲突矛盾进入后,剧情节奏有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快。【新闻自由】在我朝属于一个梦。
史匹堡+汉克斯+梅姨,总忍不住怀疑他们仨真是第一次合作?然而事实也证明他们就是最对的人。新闻自由,女权,总统专权,每个元素都很“应景”,可依然是该燃的地方就是燃、该感动的点一样感动。实在羡慕这样的新闻业和电影业。PS:迈克尔·斯图巴真是今年的黄金配角了,三部奥斯卡热门电影都有他。
拍这种题材能不落窠臼就算是完成了一半任务,如果侥幸能拍出一点新意来,就是成绩了。其实我以为报社之间彼此竞争又唇亡齿寒的关系应该成为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但可惜还是太贪心了,女权也想碰一点,新闻自由也想碰一点,资本和政治也想拍一点,到最后难免重心分散力有不逮。
今年奥斯卡好几部电影都有着不同角度的优秀,而这部电影最为沉稳,却也是唯一让我热泪盈眶的。什么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什么是毫不虚伪的正派。尤其结合当下一些不能说的原因后,更加令人激动。引进三块广告牌算什么,有种引进这片试试?
影片本身我给三星。“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这是我国不知何时才能去到的魔幻空间,为此加一星。
当时真没想到,看这部片子看到差点热泪盈眶……
斯特里普和汉克斯同台飙戏,掌镜的是斯皮尔伯格,夫复何求!另外有点感受就是,虽说美国政治黑幕被揭得基本可以亮出底裤了,而邮报的故事之所以可能,恰恰也因为他们在美国。这就像甘地的故事之所以可能,不过因为他面对的是英国罢了。因此现代自由的故事说来说去,说的不外乎这么两个文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