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影片第一次落泪在萨罗回忆他小跑到妈妈工作的石山,从腰后掏出一个黄色芒果,妈妈和孩子一人一口。
一下子让我想到小时候妈妈给我剥水果吃的画面,妈妈的手软软的美美的香香的,剥出来的水果都更甜一些,妈妈的手摸过脸上,腿上,都是温暖舒服的感觉。
第二次落泪是在澳洲养母跟萨罗谈心,聊为什么领养孩子,而不自己生。
“世界上人口已经够多了,我们多生一个,不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我们领养一个孩子,给你们融入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一下子震撼了我在刚养母接萨罗回家的时候,我的内心依然是,领养一个孩子真的会用心去爱嘛?
为什么一定要有孩子?
但是真实的了解到养母的想法,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拥有的不仅仅是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很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未必不会带来充实的人生。
电影后半段,用不断的回忆,大的景色小的人,远的山近处的人,让我好像真的感受到那种求而不得的痛苦。
夹杂着想念,遗憾,愧疚,期待,未知的复杂情绪,难以用语言表达。
但是导演用镜头的穿插表现的深入人心。
一个简单的故事,能触动人心,一定是细腻的感情。
哭的稀里哗啦的一部电影,爱。
看完电影后我花了好久从电影里小Saroo走丢那一段走出来。
夜晚的车站,躺椅,1500公里,两个月,一个人,五岁,陌生的城市,无法沟通的语言,拥挤的人群,街头流浪,人贩子,孤儿院……整颗心都是揪着的。
我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去读大学的情景。
父母送到浦东机场,还有约好的初次见面的同行之人,进检票口的时候,同行的女生哭的稀里哗啦的,她也是第一次要远离父母。
2500公里,两个人,18岁……下飞机后,站在陌生的城市,两个人抱住哭,那种恐慌至今难忘。
比起小Saroo,自己是羞愧的。
小Saroo他是勇敢的。
他怕过么,怕过,无助过,却没有大哭过,一直努力活下去。
这一路虽然遇到很多冷漠,也有欺骗,也很幸运遇到了善良的人。
分给Saroo一张纸板的小男孩,用餐的青年男子,给Saroo介绍养父母的女子,直到领养他的澳洲父母,他是幸运的,也是聪明的。
就像Saroo的名字Sheru的寓意——雄狮,小Saroo就像一头小狮子跟命运斗争,活下去。
不放弃。
长大的Saroo,踏上了寻亲之路,过程坎坷,但也不负所望,他的养父母也很支持,他找到了原来的家,找到了生母和妹妹。
结局遂了观众的心愿,唯一遗憾就是哥哥再也看不到了。
“我能生孩子。
我们选择不生。
” “我们都认为,世上人已经够多了,多生一个并不能保证世界变得美好,但领养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孩子,给你们融入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
” 虽然我做不到像澳洲这对父母一样,但是我可以像Saroo一样,坚强,不放弃,勇敢,感恩,坚持;也可以像电影里的一些好心人一样,善良,帮助别人。
自己的观后感,写给自己看。
2021.01.03
这电影好在哪,好就好在纯粹,一点追求都没有。
讲一个孩子找妈妈的故事。
他只讲了这个事,没有多余的引申,好就好在这儿。
你把一部电影放在一个大的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中来看,这故事必然牵扯到很多命题,西方与东方,主流与非主流,信仰与民族宗教,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等等等等,他什么都没讲,他只讲一个孩子找妈妈。
不讲倒显得大气,和明白。
影片紧扣男主人公视角,按时间顺序,一点结构上的花活也没有,就这么一路往下走,孩子的部分是小男孩令人心碎的嚎叫和奔跑,成年部分是一刻不停的亲情思念,最后他就那么“如实”地相见了,再切回纪录片,让你哭两次。
我是哭得不行了,他要玩花活,情感力量就会卸,导演知道自己要什么。
男孩只要回家,作者要说的话也不多,他就是投入主人公单纯固执的情感世界,与人物同呼吸。
而这,是最大的尊重。
最合适的平等。
最深切的责任。
叙事的“粗线条”恰是它体现这种“态度”的方式,比如白人妈妈的“使命感”,领养兄弟的精神问题,成年主人公跨肤色的恋爱等等,都是点到为止,包括那个印度“焦圈儿”,就那么实在用了一下。
这片子态度特别好。
把那些可能引起意识形态反感的东西全都扔到故事外边。
又一点不局促,有种非常从容的广阔视野。
这样的故事中国人不陌生,但我们讲不出来,我们脑子里杂质太多,“观念”太多。
对于领养男主的夫妇 我真的被感动了 他们明明可以自己生孩子 却去收养了孩子 甚至收养了精神不太对的弟弟 弟弟没法控制自己而伤害自己 伤害母亲 男主一直对母亲感到抱歉“我很抱歉你不能有自己的孩子,我们并不是白纸一张,像你的亲生孩子一样,你领养的不只是我们,还领养了我们的过去,我感觉我们在害你” 养母却说“我可以生孩子,我们选择了不生孩子,我们想要你们两个,那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你们两个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那是我们的选择。
这也是我爱上你们爸爸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都觉得,这世界上的已经够多了,生个孩子并不保证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但是接受一个像你们这样处于困境的孩子,给你们一个机会,那意义非凡。
”不止男主震惊了 我也震惊了 他们竟然选择不生孩子而去帮助那些困难的孩子给予他们希望 大爱啊
影片改编自畅销全球的催泪小说《漫漫回家路》,片名《Lion》则源于男主人公姓名的原有深意。
一个印度男孩与澳大利亚养父母之间有关亲情的细琐往事,何以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情感的波澜,催泪的狂潮,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影片的内核主题触及到了全人类最敏感也最脆弱的情绪神经,即普世化的亲情和温情暖心的人道主义光芒。
《Lion》虽然讲的是一段寻亲、回家、乡情、归愁的故事,但其主题内核却始终离不开有关人生的哲学命题。
即,我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片中主人公萨罗在人生享受最优奉的时候,突然被心底的雄狮所惊醒,开始了自己的漫漫回家路。
从困兽犹斗到雄狮觉醒,他经历的是内心的争斗,情绪的力戮,以及情感的撕裂与弥合,最终,他以亲情激活了沉睡的雄狮,终于踏上了回乡路,踏上了圆梦之旅。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头雄狮,如何在人生经历彷徨时,苦难时,波折时,坎坷时,激活它,唤醒它,即将引进的《Lion》,无疑给出了足可借鉴的答案和方法。
《Lion》中萨罗心中雄狮的觉醒,在于亲情的澎湃和汹涌。
常人心中雄狮的觉醒,更多的则源于坚不可摧的信念和执着。
像萨罗寻找回乡路一样执着、勇敢,再大的风浪,又何所畏惧?!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拍,所以很贴近真实,故事其实很平淡,但是电影拍得很有味道,小萨罗从小孩到成人,从迷茫到找寻,这一路的曲折艰辛拍得细腻温暖,充满情感,几大巨星的表演也不俗,萨特尔的表演从思乡的不能自拔到重建信心的历程,很富有层次,妮可演的养母在内敛沉静中激发出的强烈的母爱让人感动,玛拉也演出了女孩应有的阳光,剧中无论是母子情,兄弟情还是其他的各类情感都表现突出,让人体验到温暖治愈的美妙感受!
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思考电影带给我们什么,我们通过电影又领悟到了什么。
我想雄狮这部片子虽然技术上不是那么娴熟,真实事件改编导致编剧的发展空间局限零散,但是整个故事却给我们带来了人性的思考。
我认为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就是看完能够让我们深度思考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着许多人性,小萨鲁走失后在地下室睡觉时人贩子冲进来抓小孩,萨鲁拼命的逃跑,遇见警察时萨鲁犹豫了一会继续向前拼命奔跑还有意绕开警察,可是警察却对这一切熟视无睹淡定的继续抽烟,这是警察的人性。
逃跑后碰上个妇女带他回家吃饭,本以为是个好心人却又打着将他卖掉的算盘,这是那位妇女的人性。
还好最终遇见了一位路人带到警察局,这是路人的人性。
进入孤儿收容所后,那些孩子们的吼叫,老师的残暴,管制人员的暴虐。
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善恶参半的吧。
后半部澳洲部分时间跨度比较大,跳跃的比较突然,太快的进入了寻亲之路。
没有很好的让观众建立起养母与养子的情感以及养母的付出,所以后面有些争吵发疯的地方观众看起来会有点情绪不足觉得太突然。
妮可这个角色引起了我的共鸣,当她说,这个世界的人已经够多了,我们为什么不给那些身于困境的孩子一个机会时,我真的很佩服这样的人,我或许心里一直存在着这种想法,但我知道我可能不会实现它,可是他们夫妻做到了,这其中虽然过程很艰辛,有着许多这样那样头疼的问题,但他们付出了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导演在后半段剪辑中一直穿插着关于母亲关于古度的记忆闪回,我想导演可能是想要表现萨鲁那段日子的挣扎,一边不想伤害养育他的母亲的心一边又放不下对亲生母亲与古度的感情,在这挣扎纠结的日子又不小心伤害到了女友搞的生活一团糟。
在情绪失望到了的极点的时候却又戏剧性的找到了他的home,这种情节虽然有点狗血但是its for real 生活就是一场狗血。
她亲生母亲看到他回来喜极而泣,看到他活得很好就放心了,并说妮可是养育他的母亲应该回到她身边去,我想只有母亲之间才会懂得养育一个孩子成人的感情,所以才会理解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此刻养父母也都释然认为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此片最后让我们多关注走失儿童还提供了帮助的方法,这也是电影给我们带来的魅力,使我们思考,使我们关注更多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的事,让我们更多的参与其中。
人生的意义在于你怎样定义。
一个小男孩,虽然懂事,但对自己行为的支配能力有限……触动人心的迷茫和揪心~还好他能分辨的清好人和坏人,还好他能努力的奔跑,还好他被一个特别好的爸爸妈妈收养……但无疑幸福中是有愧疚感的,因为走失原因在自己,这种愧疚感在“糖耳朵”的出现后爆发,想到自己的妈妈和哥哥日夜思念找寻着自己,这种愧疚带着曾经的爱意无法抹去。
于是开始日日夜夜找寻痕迹,甚至辞掉工作,终于在分手后带着绝望偶然中发现自己的家乡……
本片在整体情节上并无出彩之处,但很切实的体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有指出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在半夜人贩子抢睡着的走失儿童,从手法来讲,绝不是初犯,当人贩子追saroo时,一旁的警察无动于衷,明显是纵容。
当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希望,看到最后才知道养父母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拥有正常人的生活,我也是通过本片才第一次认知到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的灵魂会令你颤抖。
但,童年的阴影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抹去的,那将是一生的创伤,就像saroo的弟弟。
漫漫寻家路,因为不记得来处的人,他的灵魂注定漂泊一生。
年度温情催泪,前一段小Sheru一个人穿越大半个印度艰难存活求生的经历拍出了印度的脏乱美和浓浓情感维系。
我这几天一直在想destiny什么意思结果在电影里找到了答案,妮可流泪解释她为什么可以生育却要领养孩子的那段,“我站在海边等着被吞噬却看见一个棕色皮肤的孩子向我跑来,那一刻我才感到内心的平静”,某种意义上也是destiny做出的选择了。
“我们多创造一个孩子不一定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但是去解救一个你们这样受苦的孩子一定可以行一件善事。
”
有点像在看两部电影...没用倒叙结果观感依然十分不错。
这次奥提水平最差大概就是雄狮与赴汤蹈火,当然赴汤蹈火垫底雄狮倒数第二。前半段幼年时期在印度颠沛流离处理较佳,摄影视角也常聚集在孩童低视线以塑造压迫性情感。而后半段在澳洲生活显得过于凌乱主角感情刻画过于模糊显得电影头重脚轻了些。真实故事往往能为电影加星,却不能成为电影唯一仰
结尾给哭了一把。整部头重脚轻,小演员部分极佳
跑再远也是流水账
大型google earth广告片。印度的部分拍得蛮好,小演员特别出色。澳大利亚部分节奏就有点问题,演员也比较出戏……为什么要浪费鲁尼玛拉来演这个角色?!
滥竽充数的颁奖季,烂俗无趣到爆炸。
在印度的童年生活那段还不错,之后就有所乏力。尤其是和鲁妮玛拉的感情戏,语焉不详
三星半。。又是一部比预期低的电影。。还是前半部很不多。但是中间少了少年成长的铺垫,后边许多主角偏执的行为感觉都有些牵强。本来好好一颗催泪弹哑火了。
一部隐忍、克制不以煽情取悦观众又充满大爱的电影(最后当真实的当事人三者相拥时,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这个故事中,人与人之间所有负面的关系与能量都荡然无存,养母子之间当然也有不解与愧疚,但是在一种更大无私的情感面前,一切不良都化为云烟,这个作品堪称近年来最为「理想主义」。
The story is quite slow and the best part is the last 10 minutes.
2017/3/6(一)15:00 in89駁二
虽然是真人真事,就开头好看,中段开始糟糕,google地图这么朦胧都确认到地址,有如神助~鲁妮·玛拉好美~认不出是#龙纹身的女孩!!!全片最惊喜的点了。
说真的,极度无聊。就是那种预设了,“我们要催泪啊,你赶快哭啊,不哭就显示不了你善良的内心啊”的那种低级烘托情绪的片子
这也能提名......
2.5,没有评分那么好,越到后面故事约平庸,主要是讲述的方式太平庸了
平铺直叙,看不到闪光点。一不小心变Google earth宣传片。
可以啊,挺感人的。后半截有点水了,情感上没做到上升,前面好看,那小孩的一双大眼睛,看着心疼死了。哭了两回。
后半段在干什么?广告都比这好看
四个月后影院重看。前半部虽然是儿童片,但镜头的观众心理代入感特别好!可惜后面张力消失,变成了磨磨唧唧寻家记。如果男主是中国人,课堂上那段一定会有爱国问题的争议。不喜欢爱情的部分,但宝莱坞梗很有意思。帮Google做了个太好的广告。演员的奥斯卡提名不至于。亲证:印度的糖耳朵真的很好吃!
韦恩斯坦力推的冲奥之作一年不如一年,还不如冲一把the founder。影片前后两部分感觉不像同一个导演拍的,后半段澳大利亚的部分很糟糕,谷歌或成最大赢家。妮可的演技算撑住了,小演员sunny pawar是最大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