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感谢腾讯视频,不然很难邂逅这样一部冷门佳片。
我看到了一个因为NPD人格母亲而破碎的家庭,看到了丈夫多年隐忍和爆发后的无情,看到了儿子努力收拾残局但其实他被伤害最深,他对朋友说有责任帮助母亲,朋友一语道破你才是被遗弃的那个,是呀,他永远无法改变生在NPD的家庭里从小就被遗弃的事实,儿子对母亲说,如果你选择放弃生命要提前告诉我,让我有机会告别,母亲说你一定经历过黑暗,这些细节无不让我如鲠在喉,我们要用怎样的强大内心释怀曾经的伤害。
然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是让你无法纯粹的讨厌和憎恨NPD的母亲,在经历被遗弃之后,她不解、无助、愤怒,不肯相信,陷入疯狂,然后她还是努力的走出来,选择用她美好的那一面去帮助破碎的人,不曾知道她是怎么变成NPD,但如果早一点有人能够改变这一切,也许每个人都能有更好的结局。
电影里的自然风光、背景音乐还有那些诗句独白都让我深深的共情,最后用那本书的名字结束,你可以不原谅,但要学会释怀。
“以前是三个人不开心,现在只剩一个人了。
”这句话就像是一把利刃直接捅到格蕾丝心口上,简单却致命。
作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格蕾丝幡然醒悟,最终决定放下。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你觉得你放不下,那一定是你还没有疼够。
回到正题: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对中年夫妻感情破裂的故事,不同于其他婚恋题材的“战火纷飞”,格蕾丝和爱德华的相处模式更让人唏嘘。
相对于格蕾丝的强势,爱德华的逃避同样让人窒息。
对于你的所分享的喜怒哀乐,他的回应永远只是“嗯,你觉得可以就可以。
”要么就是装聋作哑,他甚至都不会跟你吵架,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你也不知道他的喜怒哀乐,就算是你主动问,他也不会跟你分享。
他就是沉默寡言,然后默默地找好下家,在一个平常的午后,像往常一样给你泡好一杯茶端给你,然后跟你说“我要走了,我跟别人在一起了”。
没有任何征兆,没有给你反应的时间,就直接搬走了。
而在这之前格蕾丝甚至都还觉得他们很相爱。
换做是你,你崩不崩溃?
他们是典型的假性亲密关系。
表面看起来相敬如宾,但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格蕾丝就像影片中描述的受伤的士兵,被同伴故意从车上颠甩出去受冻而死,又因其通常被伪装成意外而让抛弃者免受自我道德的审判。
这作为爱德华秉持的价值观,成了他背叛后自我催眠的方式。
失恋不过是一场重感冒,时间长了就痊愈了。
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没有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家都还是和往常一样该干嘛干嘛,只不过新的旅程里,没有曾经那个人。
但你会有新的遇见。
最开始对这位强势的妻子很反感,觉得是自作自受。
看到最后,却是敬佩。
29年的爱情大梦被最爱的人硬生生砸醒,毫不留情。
29年的时光,29年的信念,29年的爱人,统统烟消云散。
想过死吧应该。
但还是蹒跚的一步一步在时间里熬出来。
她最终还是那个强势的女人。
她没有因为这个巨大的打击而发生任何变化。
她背负着这一切过往和痛苦继续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独行。
她儿子最后的念白我真的很喜欢。
受了巨大创伤的母亲选择坚强乐观的继续自我人生路,懦弱犹疑的父亲终于为了爱情为自己做出了选择。
人生的选择题不会因为你年老就停止出现,父母即使已经老去也要给出答案。
父母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走在孩子的面前,他们面对人生境遇变化而做出的选择,会不断影响他的一生。
真的很感动。
最后的念白摘抄如下:” I begin by thinking I could save you but in the end all I can do is honour you.My mother, first among women, my warmth and my comfort,My safety, my pride, you are the one I want to please.You are the one I want to applaud meMy father, first among men, my teacher and my judge. The man,I know I will becomeYou grow older nowYou’ll still ahead of me as you’ll always be, foreverFurther down the roadForgive me for needing you to be strong foreverForgive me for fearing your unhappinessAs you suffer, so I shall sufferAs you endure, as I shall endureHold my hand and walk the old walk one last timeThen let me go“
对于Grace来说,她期待找到一条道路让自己的婚姻继续下去,但突然发现自己的同行者已经不再想继续走下去,她孤立无援,她期待一个人能来帮帮她,但是没有,她必须重新找回自我,否则就会死亡,幸好她有诗歌;对于吉米来说,父母之间压抑的气氛让他选择独立的生活,父母之间婚姻的破裂让他成为一个被抛弃的人,尽管如此他还是得作为父母之间的纽带来传达这该死的境况,他们从未认识到他们伤害了他,但幸好他还有朋友,并且与母亲达成了和解;对于霍华德,抱歉容我先骂一句,这懦弱的男人,作为孩子和女性,实在无法共情一位出轨的父亲和丈夫,也许这段婚姻应该被结束,但他应该拿出更大的勇气面对这一切,而不是躲在儿子和另一个女人背后,在结束的那一刻,我看不到他对于妻子的尊重,那可笑的理由,oh我给不了她想要的,直接说我爱上了另一女人就可以了,这虚伪的理由只能掩盖你婚内出轨的事实而已,他没有幸好👌。
最后,我真实的想骂一句,我讨厌一切介入一段婚姻关系的人,尽管你觉得或者他\她觉得他们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我坚持认为这是一种恶毒的行为,更不用说“之前三个人痛苦,现在只有一个人痛苦”这种论调了!
这部影片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女主对人的态度,不断贬低不断否定,这点可以说贯穿了全部,比如在律所的时候,女主就像一个随时持枪的人。
所以我其实理解男主为何拒绝跟女主交流,因为女主并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只会输出自己。
她曾一直逼迫男主说出自己的想法,而男主一直表现出来的感觉是没什么好说的。
人只有在感觉到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倾诉和表达。
很明显,不是逼迫的状态,也很明显男主尝试过,没用,所以他已经失望了。
女主强势且毒舌,可以从影片儿子和男主多次提醒她,不要说了,此类的提醒中得知。
但是另一方面,男主确实也是懦弱的,如果他是在没有出轨的情况下,跟女主分开,我可以赞他一句活出了自己。
但是他是先出轨,并且持续了一年,有种确认了这个接盘自己的小三可以依靠的情况下,他才提出了分开。
而且从男主描述初次见女主时候的心情来说,他们相爱的时候男主至少是真心欣赏女主的。
只是在长时间的生活里,他也许承担了更多琐事例如泡茶之类的。
甚至泡茶这个举动,一开始是为了表达爱,而当双方习惯了这个举动之后,这个行为失去了表达爱的意思,而成了一种固定的生活习惯。
我觉得亲密关系需要时刻保持平衡,在男女主的关系中,明显男方是弱势,弱势的原因可能是女主的性格问题,女主给我的感觉,一直是通过贬低教育打击来表达爱。
以至于儿子在客厅的时候,就对她说,你没有给他爱(类似这种)。
而从给女主泡茶,变成别人给自己泡茶。
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爱,也不存在什么适合。
只取决于你在这个阶段想要什么,而谁能提供给你。
男主目前的阶段其实就是我的爱已经空了,我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爱,所以他转头选择了给自己泡茶的人。
儿子和妈妈关于死亡的对话,也很有意义。
说如果要离开,希望可以提前告诉他,而不是突然离开。
代入亲密关系也是如此,很多人总是在分手之前沉默很长的时间,就是传说中的冷暴力,然后等到自己忍无可忍了,再爆发。
很多人被突然分手之后,很难恢复的原因,就来自于突然。
更难受的是,一方询问为什么的时候,另一方甚至不做回答,这真的是很让人心梗的事。
我想说,人与人总是通过很多事建立起感情,说很多鼓励和爱的话增进感情。
如果在想离开之前,说出自己的难过,说出自己的失望,说出自己或许就是不爱了。
会不会对留下的那个人好一点呢?
不过……人常常都不愿意做那个留在原地的人,所以总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优先离开。
(一)电影简介电影《希望沟壑 Hope Gap (2019) 》讲述妻子格蕾丝Grace与丈夫爱德华长Edward达29年的婚姻关系在即将迎来结婚纪念日时突然走向破裂的故事。
剧中格蕾丝是一位热爱诗歌、对生活有很强掌控欲的女性;爱德华则是一个温和但内心充满压抑的历史老师。
儿子Jamie是一个不愿回家,喜欢待在外面公寓,男女关系相处比较差的人。
(二)问题提出在婚姻中,格蕾丝的强势与爱德华的逃避形成了鲜明对比,家庭中唯一的儿子也是逃离家庭远远的。
诸多文章聚焦在分析妻子格蕾丝Grace与丈夫爱德华长Edward的关系,我想站在儿子Jamie角度讨论在如此家庭结构长大的儿子Jamie如何自救与真正成长?
(三)文章情节梳理关于Jamie个人状态:第一幕:1.有女朋友也不想或者不敢让家里人知道;
第二幕:2.Jamie与女朋友Kelly关系不稳定,相处不长久;
第三幕:3.朋友与Jamie对话:给Jamie建议,感觉Jamie“sometimes you can come across as like unreachable”“有时你会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或许凯丽需要的就是你在她身边而已iust went there for her enough.mavbe..mavbe you”
第四幕:4.Jamie觉得“我累了i'm tired.”
第五幕:5.朋友与Jamie对话第二幕:朋友:Have you died?Jamie:Yes.朋友:What's the next life like? 下辈子是什么样的Jamie:There is no next life. 人没有下辈子感觉Jamie很悲观。
第六幕:6.朋友与Jamie对话:朋友:你需要甜食带你重拾幸福感What you need is a sugar high.朋友:怎么样 满血复活了吗There, life flooding back?Jamie:我应该给我妈吃一个I should feed one of these to my mom.朋友: 她现在还是心情很糟糕吗She still in a bad way?朋友:你爸的作为挺糟糕的It's bad what your dad did.Jamie:他 他并不开心Oh, he... he wasn't happy.Jamie:我知道的I knew that.朋友:他们曾经一定相爱过吧They must have loved each other once?Jamie:是的 很久以前Yeah, way back.Jamie:当我 我还小的时候We used... we used to do this thing when I was little whereJamie:我们经常站成一排 我在中间we'd stand in a line, and I'd be in the middleJamie:我妈会抓住我的一只手 我爸抓着另一只and then my mom would hold one my dad would hold the other...Jamie:然后他俩抓着我荡and they'd swing me between them.Jamie: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这么做All moms and dads do it.Jamie:他们的小孩 只要荡 让我在他俩中间荡Their kids, they just swing... swing me along between them.朋友:抱歉Sorry.朋友:杰米Jamie.朋友:你懂我的You know me.朋友:如果我哭的话 我只会为自己而哭If I cry, I'm crying for myself.朋友:我只是不太在乎别人I just didn't care enoug感觉Jamie沉浸在小时候的快乐回忆中,现在还有哭啼表现;还想着照顾妈妈
第七幕:7.Jamie对妈妈Grace说的一段话:Jamie:我有点问题There are one or two things going wrong for me Jamie:在某种程度上in a minor sort of way. 母亲:是工作上的事还是别的方面Is it work or the other thing? Jamie:别的方面It's the other thing. 母亲:是什么What is it? 母亲:怎么了Why? Jamie:就像你说的It's what you said. Jamie:我好像不太懂怎么让别人爱上我Seems I'm not very good at making people love me. 母亲:怎么会有人不爱你啊How could anyone not love you? Jamie:我有点闷骚I think I'm a bit un-forthcoming. 母亲:跟爱德华一样Like Edward. Jamie:可能是吧Probably. 母亲:你必须要改掉这个毛病 亲爱的You must get over it, darling. 母亲:你必须放开一点You must forth come. Jamie:这可不容易Well, it doesn't seem to be very easy. 母亲:但你确实想改变啊But you do want to. Jamie:我就想平淡的生活 但人生总是不如意I want all the usual things, and it doesn't happen. Jamie:是有一个女孩 但我们之间有点问题There was someone, but it doesn't seem to have quite worked out. Jamie:而且似乎是我的原因It seems I'm the problem.
第八幕:7.Jamie对妈妈Grace说的一段话:现在我想说些别的Now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different,我想让你知道我真的理解你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do understand.假定你得了癌症 遭受着无法忍受的痛苦After all, suppose it was cancer and you were in unbearable pain正在慢慢死去and dying only too slowly, what...那时我会说 现在就结束吧then I'd say end it now wouldn't I?这是出于我对你的爱Out of my love for you.所以如果你觉得人生痛苦到想就此了结So if your life hurts you so much that you want to end it,我不会拦着你I won't stop you.因为我爱你 你只须告诉我就好Out of my love you, only just tell me.不要事后让我大吃一惊Don't let it be a surprise.给我时间向你道别Give me time to say goodbye.
(四)Jamie的心理状态分析从对话细节中可提炼出其心理核心问题:长期压抑的创伤、情感隔离与存在虚无感。
具体表现如下:1. 回避型依恋与亲密关系障碍隐藏恋爱关系:不愿让家人知道女友存在,暗示他将家庭视为“情感污染源”,害怕父母介入或评价破坏自己的独立空间。
关系不稳定:与Kelly相处短暂,反映他潜意识复制了父母“一方强势(母亲)-一方逃离(父亲)”的模式,既渴望亲密又恐惧被吞噬。
2. 存在虚无与情感麻木“我累了”与“没有下辈子”:这类表述暴露其深层绝望。
他将人生视为无法改变的痛苦循环(参考父母婚姻),甚至用“死亡隐喻”(朋友问“你死了吗”)表达精神层面的“心死”。
朋友试图用生理刺激(糖分)唤醒他的生命力,但他立刻将话题转向母亲,显示他无法专注自我需求,始终困在家庭创伤中。
3. 未完成哀悼与强迫性责任童年回忆的反复闪回:对父母牵手荡秋千场景的细节描述,本质是对“理想家庭”幻象的执念。
这种美化过去的倾向,让他无法接受现实家庭的破碎。
4. 矛盾的情感表达“遥不可及”的人格面具:朋友指出他“难以接近”,实质是他用冷漠防御亲密(避免像父母一样互相伤害),但面对母亲时又过度共情(“哭啼表现”),形成情感表达的撕裂。
(五)对儿子Jamie的生存建议Jamie的困境源于原生家庭中父母关系的失衡:母亲强势、父亲逃避,导致他从小缺乏情感安全感,成年后形成“疏离型依恋”。
破解方向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 与父母建立边界切割情感绑架:明确自己不是父母婚姻的“调解员”或“责任者”。
例如,当母亲试图通过他挽回父亲时,可直言“这是你们的关系,我只能倾听”。
物理距离≠情感隔离:不必强迫自己频繁回家,但可通过定期联系(如每周一次通话)保持适度联结,避免陷入愧疚或怨恨。
2. 重构自我认知接纳家庭阴影:承认父母婚姻的失败与自己无关,避免将父母的相处模式投射到自身亲密关系中。
例如通过书写或心理咨询梳理童年记忆。
培养“旁观者视角”:将父母视为两个独立个体而非“完美父母”,理解父亲逃避背后的懦弱、母亲控制欲下的不安,而非单纯责怪。
3. 修复亲密关系能力从微小关系实践:先与朋友、同事建立健康互动(如学会表达需求、处理冲突),再逐步尝试亲密关系。
可参考《亲密关系》等书籍中的非暴力沟通技巧。
警惕“重复模式”:若发现自己总被强势或冷漠的伴侣吸引,需意识到这是潜意识对原生家庭的模仿,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打破循环。
4. 寻找替代支持系统建立“非血缘家庭”:加入兴趣社群、志愿者团体,在共同目标中寻找归属感。
例如通过登山俱乐部获得团队支持,替代家庭的情感空缺。
专业心理干预:若长期陷入低自尊或社交恐惧,可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使用“家庭系统疗法”重新定位自我角色。
5. 艺术与创作作为出口参考电影中格蕾丝对诗歌的依赖,Jamie可通过写作、音乐或绘画表达压抑情绪。
例如用日记记录对家庭的感受,将混乱情感转化为创作素材。
(六)Jamie获得快乐的路径他的快乐障碍源于“家庭创伤内化”与“自我认同缺失”,破解需分阶段重建心理结构:1. 完成哀悼:承认家庭的不可修复性告别“完美家庭”幻想:通过书写或艺术创作(如拍摄一段“埋葬秋千”的象征性短片),仪式化告别童年记忆,接受父母关系的真实样态。
允许自己愤怒:承认对父母的不满(如父亲抛弃、母亲情感勒索),而非用“理解”压抑情绪。
可尝试空椅子疗法,对虚拟的父母形象说出真实感受。
2. 建立情感边界:切割共生关系量化母子互动:话题避开父亲与婚姻(如改为讨论诗歌或电影)。
当母亲越界时,直接说“我不想讨论这个”。
停止替父母“翻译”:父亲是否快乐、母亲是否痛苦,本质是他们的课题。
可反复自我暗示:“他们的婚姻是他们的选择,与我的人生无关。
”3. 修复亲密关系能力从“观察者”到“体验者”:与Kelly约定“实验性约会”,只关注当下感受(如一起做饭、散步),打破“关系必须深刻”的焦虑。
接受关系的不完美:参考《关系的重建》中的“安全型依恋”训练,例如每天向伴侣表达一个具体需求(“我希望你拥抱我10秒钟”),而非等待对方主动。
4. 重构存在意义寻找“非家庭”身份标签:挖掘童年未被家庭允许的兴趣(如对话暗示他可能喜欢写作——母亲爱诗歌,而他逻辑缜密),尝试成为业余书评人或加入写作小组。
参与生命体验类活动:如临终关怀志愿者、动物救助,通过见证他者的生命脆弱性,打破自身虚无感(类似《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的意义重构技术)。
5. 生理—心理联动调节运动与甜食:当朋友一起甜食时,或者邀请对方快走或打乒乓球,通过多巴胺自然分泌改善情绪,同时避免陷入“糖分刺激—愧疚—更低落”的恶性循环。
睡眠节律调整:其疲惫感可能与长期失眠相关,可尝试“睡眠限制疗法”——每天固定6小时卧床时间(如1AM-7AM),逐步训练生物钟。
Jamie对母亲说的“癌症隐喻”极具启示:他将家庭创伤比作“无法治愈的绝症”,实则暗示自己需要一场“心理截肢手术”——切断对原生家庭的情感依赖,才能避免被“癌细胞”吞噬。
他的快乐不源于和解,而源于承认:“有些伤口无法愈合,但带着伤疤依然可以奔跑。
”这类家庭中的子女往往需要完成“自我再养育”:通过理性认知切割原生家庭创伤,在实践中重建对关系的信任。
Jamie的出路不在于“修复父母”,而在于承认家庭的不完美后,依然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叙事。
我们相处得太久,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曾深爱对方。
真爱的第一个征兆,在男孩身上是胆怯,在女孩身上是大胆。
婚姻是什么?
人生在世,本质上是孤独的,好的婚姻大概可以稍稍消解一些孤独的绝望。
世上的事,尤其是感情,绝不是非白即黑、泾渭分明的,不存在一条是非对错的清晰界限。
人生的选择题不会因为你年老就停止出现,父母即使已经老去也要给出答案。
父母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走在孩子的前面,他们面对人生境遇变化而做出的选择,会不断影响孩子的一生。
彼此都怀抱着善意,没有善意走不到一起。
然而,最初的裂隙,往往也是源自于善意。
成也善意,败也善意。
两人争吵时,最常见的委屈都是“我没有恶意,我是为你好”。
问题在于,好不好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别人的好不一定是自己的好。
人往往无法克制要把自我主观认为的好强加给对方的冲动,对方还不能不接受。
不接受就是不识好歹,就是好心当作驴肝肺。
说到底,这种“己所欲必要施于人”的行为,根植于人的专制本性当中,就是要改造对方,要控制对方,要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和生活。
这一切,都是在爱的名义、善的初衷下发生的,是不容置疑的。
好像只要把“爱”和“善”绑架上去,就站到了制高点上,可以对所“爱”之人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做。
激情四射的格蕾丝和沉默寡言的爱德华,就像是两列原本在两条铁轨上平行的火车,却因为一次美好的相遇,而交错在了一起(两个人正是在火车上相遇的)。
在此之后,格蕾丝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丈夫就是她无可置疑的爱情归宿,他们之间的每一次冲突与争吵,总是以自己的“胜利”告终,更是成了爱德华对自己的爱的证明。
哪怕在爱德华提出离婚之后,她仍然在很长时间里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次试探和恐吓,是爱德华为了让她改正自己错误的一次尝试。
她从来不曾想过,其实30年来爱德华一直都在隐忍和退让,在他的心底,已经一早为这段婚姻画上了句号。
在这对老人身上,看到的是太多父辈的影子。
像他们那一代人,也许都没有什么机会真正去恋爱就已结婚,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只剩下日常的琐碎与争吵。
他们不懂如何正确地表达,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沟通,到最后他们甚至都没有爱德华那样的勇气来逃离和结束,只是在传统观念的约束下,在为了孩子的考量下,默默地选择执行完这份契约,而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幸福。
越是能长相守的家庭,越是没有人必须为另一个人的快乐买单,没有人尝试绑架其他人。
即使人到老年,感性的格蕾丝仍对于爱情太过认真,她能从对方的每一句言语中解读出另一层含义。
爱到足够深的两个人,分开后是没有办法做朋友的。
爱德华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所爱和归宿,格蕾丝则开始审视自己一直以来的独断专行。
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是如何在漫长枯燥的婚姻里无止境地捱过日复一日的冗长。
梁文道说过,爱情,就像是向他人的冒险。
你永远无法控制或强迫,甚至真切的了解另外一个人的想法。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希望,祈求上帝。
太文艺了,非常棒,从理想化的精神角度对婚姻生活做了探讨我们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气,但也要思考身体与灵魂的契合处电影的配乐超级棒,结尾感十足“希望沟壑”这个名字也充满了寓意女主在悬崖上的驻足与在平坦大道上的飞驰,人生就是在不开心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没意思,通过诗歌,或许能找到些寄托
结婚,是有了幸福婚姻的希望,于是构建你我之间的关系;离婚,是失去了对婚姻的希望,于是结束你我之间的关系;生活,是有了幸福生活的希望,于是建构我与生命的关系;自杀,是失去了对生命的希望,于是结束我与生命的关系;所以女主说,男主提离婚,这是谋杀,虽然没有像战场鲜血四溅,但依然是赤裸裸的谋杀;还好儿子从小被爸妈婚姻不幸虐,丧的比较彻底,与爸妈相敬如宾,没有道德绑架,没有亲情绑架,没有爱的绑架,爱归爱,老爸你突然离婚离家出走也好,老妈你寻生觅死跳崖也好,儿子都支持的,爸妈你们随意就好,反正儿子我也不想活了,不会爱了🐶;从1997年欲望心火,到2019年希望沟壑,23年了,自编自导,从Firelight - Le lien secret 到hope gap,威廉姆·尼克尔森依然一直丧到底,爱到底,也自由到底,依然完全没有道德judge,没有爱的绑架。。
真好。。
电影就像人生,形式什么的不重要,相通的是悲欢离合,重在心意,略略一表,就此别过。。。
==============hope gap, gap hope,gap gap gap,hope lost,lost hope。。
die die die,suicide...期望差就是期望差,无论多么努力,还是离期望差好多,这个就如同女主爱男主,爱的男主很多是自己期望中的样子,而男主努力了29年装了29年却依然达不到女主的希望,男主一辈子装的很累,男主lost himself,男主一念决绝的离开了女主,似乎还挺有道理挺说的过去的,其实不然;女主的痛呢?
谁能体会女主心呢?
那可是29年的另一半,爱情幸福了几年后,身边的男人却在后续二十多年里人在心不在,心不在焉,漠不关心;如果说男主是压抑不能做自己,那么女主是在天长地久的reachout中失去了自己,lost herself too, 在 loss 中,女主变的张牙舞爪;两人年少时,多么肆意浪漫的两个少年人啊,却在以爱情为开始的婚姻魔力中彼此失去了自我,变成了彼此眼中,再也无法做朋友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丧的,也是最让我动容的其实是导演也是编剧更是剧中的儿子,多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编剧的导演说是自己亲身体验为基础的故事。
谁能想到编出《角斗士》这种激昂人生的人,自己内心却像其所编的《悲惨世界》一样底色悲凉呢?
其实角斗士何尝不是底色悲凉呢。
可能越是底色悲凉,也是奋发心火吧。
儿子的行为中,除了丧到无与伦比,也处处体现了英国人的礼貌与教养,主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就算事关己爸妈离婚依然高高挂起,当然是真心关心爸妈的,只是依然相敬如宾,没有道德绑架,没有亲情绑架,没有爱的绑架,保持“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不干涉,但是我不能为了支持你而去干涉别人”儿子虽然深刻怀疑生生死死很没有意义,而且不相信上帝,觉得老妈离婚太痛苦了活不下去想要跳崖死一死什么的都是老妈自己的决定,做儿子的深刻理解长痛不如短痛,不会自私的让老妈痛苦的活着live for me,只要老妈跳崖之前跟我讲一下,让我有个说再见告别的机会就好了,真是太太太太舒服的相处之道了:“你所有的决定我都支持,你所有的方面我都关心,你所有的自己我都爱,你的痛我都理解,我与你,超越生死,就算你决定去死,我都支持,死了都要爱,只要你死之前提前告诉我一声,让我有机会告别,告诉你我是多么的爱你,以至于你痛不欲生所以要死,我都表示支持,不挽留;爱从来不是强留的占有,爱是无条件支持,就算你要走”只是你走了,把我的爱也带走了,爱已消失不见,因为真爱过,所以此生不能做普通朋友;bye bye,my love;丧丧的小主跟他妈说:我爸要因为忍无可忍跟老妈离婚,小男主说,not my judge,离婚快乐;老妈因为突然被离婚要跳崖自杀,小男主说,if you want die,tell me first,i just wanna say goodbye before your suicide。
i will never ask you to live for me.casue i know how hard it is when you lost hope to live.哎,丧到底的是小男主啊,最痛的人大概也是小男主吧,因为小男主是深深的绝望,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自我,没有三观,依然在深深的迷茫中,所以他可以很淡定的说,我知道漫漫长夜的长痛是多痛,所以如果你决定长痛不如短痛要跳崖要自杀决定要走,我爱你,我不挽留;妈妈说,啊,孩子,你长大了,你经历了多少痛啊;我也跟一个很痛的痛不欲生偶尔又自杀想法的朋友说过,如果某天你要自杀,自杀之前如果记得有我,记得联系我一下;然后朋友把我痛骂了一顿,觉得我猪狗不如;也许吧;蝼蚁尚且偷生,何况猪狗呢?
大约猪狗的求生欲望更强吧;可是,谁知道有没有活得不耐烦的,痛不欲生的猪狗呢?
也许有如有些人一样痛不欲生想要自杀的猪狗呢?
那么,说猪狗不如,就是深深的误解了猪狗哦;也许有人会说,说人猪狗不如,这是侮辱了猪狗,其实大可不必,生死都不在乎了,还在乎侮辱不侮辱的,只要不误解就好了。
但是,我朋友还是误解了我。
因为我跟她说,如果你想自杀,记得自杀之前联系我一下,因为if you wanna die, i will be there for you, cause i have been there, i know how painful it is, and i walk out alive, maybe you will too, follow my step, hold my hand, with my company...丧丧的小男主后来通过读妈妈爱的诗,貌似柳暗花明又一村,从the end of the line走了出来,走出了新的life line,获得了重生,这是凤凰涅槃后的男主,走向了他father丧父后偶遇女主获得重生的老路,也许会遇到像他妈的女生,然后结婚重复爸妈婚姻故事,也许会,也许不会。。。
其实我跟朋友说的话,如果某天你想自杀,记得告诉我一下,说不定我可以挽留,因为i have been there too;但是后半句,我没有讲;后半句,那么痛,没有那么痛过的人是不会了解的,对不了解的人,讲了又有什么用呢?
有些事,经过了才懂;有些痛,痛过了才懂。
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沉默是金;(插入说一句,而我似乎又要进入禁言禁欲期007模式去工作了,从之前的话痨模式到沉默是金模式,从纯粹的精神生活,到纯粹的物质追求,从一个极端,无缝衔接到另一个极端,叼不叼👊既然我已经完成了这一阶段的精神探索,思想上告一段落了,精神世界没有更进一步的希望了,那么就到了结束我与这个小号关系的时候了,等下次迷茫的时候再探索再回来吧;现在我要进入现实生活,努力工作好好生活ing,gogogogo。
你不懂我在说什么没关系,我自己懂自己就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佛慈悲,渡者自渡;医就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其实谁也救不了谁,人只能自救;金刚经里佛说我渡一切众生而 实无得渡者,因佛无人我众生寿者相,其实另外一个原因这里没讲明,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只能自渡,人不自渡佛也无能为力,这一点在四十二章经还是坛经里讲明了,人只能自渡,自救,自明。
同时马克思哲学里也讲的很清楚,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根本智,没有内因,外因再强也起不了作用;这个就像谁讲的那句话一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之前我一直忽略了支点的重要性,最近才略略明白,一切都取决于支点;对于人生来说,人的一生唯一的支点,就是内心深处的未来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失去了希望这个支点,人生就失去了重心,婚姻爱情包括一切关系失去了希望这个支点,也就失去了一切生命力,逐步走入衰亡是无可避免的事,而走入衰亡是折磨彼此到痛不欲生的历程,所以儿子最后跟爸爸说,我唯一觉得不太好的是,你觉得没那么爱的时候,没有早早离开,彼此折磨了二十多年;关于支点这个,这个其实就跟混社会一样的,最重要的的位置,是自己的山头,所以混社会,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上位,上位,上位,一直上,只要还在混社会,就没有尽头,一旦入世踏上征程,就只能一路向前,向前,向前进。。。
就像义勇军进行曲,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你进来社会游戏了,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全身而退不容易,想金盆洗手更难,除非你真心出世退出这个社会游戏,回归到饱满的精神生活,不在意社会名利权色。
当然牛人也可以做到出世心做入世事,这一般就是转轮法王或者为众生而取经而成佛成圣的人:)比如比如孔子,比如王阳明,比如唐僧;大话西游里,唐僧突然从说死妖怪的话唠变成了一声“走”就干脆西天取经的人,孙悟空大惑不解,问猪八戒,师傅一直这样吗?
猪八戒说,一直这样啊;当时我也大惑不解,此时方略略了然;如果心里懂了,自然就不用嘴说了;齐天大圣告别紫霞仙子,心魔已去,自此专心向佛,自此以后孙悟空与唐僧彼此心意相通,自然无需文字交流,以前唐僧千言万语说不通孙悟空,现在,唐僧一声走,孙悟空就跟着西天取经;所以,一声走,足以;心有灵犀,一点通嘛;所以当老爸要突然离婚,老妈要跳崖自杀,小男主都没有劝,没有judge,没有挽留,只表达了爱,因为他懂老爸的痛,更老妈的痛;三口之家,三人之间,小男主也是当事人之一,爸痛,妈更痛,小男主怎么能不痛呢?
要知道在爸妈吵吵闹闹忍无可忍的不幸婚姻的二十多年里,小男主一直是个孩子啊;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从小就被悲凉的氛围围绕,被没有爱或两个变态的爱只想离开的无休止的争吵摧残,怎么能不痛呢?
长大后,怎么会有让人爱上自己的魅力呢?
不但没有让人爱上自己的能力,更不会有好好爱上别人的能力吧;剧中有那么多超棒的台词,比如上帝就像爱是无法说只能感受的等等,也是我这么想这么以为的,没有时间就不整理截图了,只截了几张,分享一下,略表心意;
虽然剧末似乎给了一个通向光明浪漫的结尾,乌云里留有幸福一条缝隙,然而生活就是这么刺激,大起大落的很快,他妈读了一辈子的事,有没有过好这一生,他爸编了半辈子维基百科,也没有过好这一生,试问小男主读了几首他妈的诗,编了几页他爸的网,怎么就会过好这一生呢?
成功渡过这一切?
不可能的;人生就是乘风破浪,渡过一浪,还有一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早晚死在沙滩上。
就想乔布斯所说,it is death make life beauty.... Death gives life meaning, it gives life purpose knowing that we wont be here forever. But through that every sunrise, every sunset, every kiss, every hug, every fight, ever meal seems more precious, more beautiful. So yes death is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given to mankind, without it life would seem pointless and less beautiful.爱也一样,it is departure make love beauty.所以小男主跟他爸讲,我唯一恨你的地方,就是你离开妈妈太晚了,你为何不早早的就离开呢?
男主他爸回答说,我也不知道。。。。
所以爱上一个人,是fall in love, fall 到后来就会lost。。。
lost就是该走的时候不走,想走的时候走不了。。。
爱已日渐消失又没有离开,那么天长日久就因爱生恨了。。。
爱有多深,恨有多深。。
爱到足够深的两个人,分开后是没有办法做朋友的。。。
除非是圣人。。。
比如情圣。。
比如佛圣。。
所以我常常在发现自己爱上一个人的时候,选择一个人先走。。。
逃一样跑掉。。
不知道我是无法承受爱呢,还是无法承受爱之后的恨呢?
“爱你才是最重要的事,莱斯特小姐。
有些人觉得爱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和一堆孩子,或许爱就是这样,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
我觉得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
”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The first sign of true love is timid in a boy, bold in a girl。
真爱的第一个征兆,在男孩身上是胆怯,在女孩身上是大胆。
雨果《悲惨世界》every feeling you feel, somebody have been felt that feeling before, and they wrote it down already...所以你看到有人写出了你的心声,欣喜的欢呼一声,原来你也在这里啊,那我从此不孤独;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就算知己已经早就死了,我也依然开心活着,心满满,不孤单;
电影刚开始不久后,大婶为了刺激大爷、给大爷来了一巴掌,大爷却毫无反抗之意,只会说自己累了、要睡觉了,然后跑路。
大爷很怂,也许你会觉得他因为已经出轨了内心有愧所以忍而不发。
但实际上,大爷就是很怂,而且和大爷一样怂的男性同胞实在是太多了(包括我自己),这个群体相当庞大。
现代社会有很多女性的能量值要比男性高,她们不仅性格坚韧、肩负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责任,还更“以家为家”、从各方面都比男性更加投入和维护自己的小家庭。
相比很多男性更加懈怠,当一个人有所指望时、本能就会有所依赖。
另外,本身技不如人的男同胞们、自尊心还很强。
当家庭发生矛盾时(其他更多的时候也是如此),从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只会像大爷那样“我们不合适,我从一开始就上错了车”。
逃避问题可以说是很多男性的问题所在了,说是缩头乌龟也并不违和。
当乌龟觉得危险(“搞不赢”)或困难(无法把女性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时,第一反应是把自己缩进厚厚的壳里,这时不明就里、试图解决问题的女性就想把男性从龟壳里揪出来(她们很多时候并不是想争个输赢,只是想把问题解决、家庭回归正常),可烂怂的男性就会缩得更里、更在自己的思维里打转转(强化“我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的狗屁逻辑)。
男性越是溃缩,女性就越是感到不安,女性越感到不安,就越想解决问题…从此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大概率会演化成一个想积极改变却又经常抓狂的女性、一个消极烂怂却又幻想从头再来的男性,希望沟壑就这么慢慢形成。
再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要出现了。
能量上技不如人、道理上也站不住脚的男性,一旦遇到了另一个“不识货”的女性,会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放弃自己业已失败的生活、尝试着重新证明自己“一定从头来过”,于是乎,便有了电影里开头的那一幕。
我想,在事业上披荆斩棘的男同胞们,想要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所需要担当的态度和付出的心力,一点都不简单和轻松,同样的需要积极主动、攻坚克难。
龟缩只会把矛盾复杂化、困难深层化,于己于家庭都没有半点好处。
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只要自己是过日子的人,跟谁过都能过好,不是吗?
不时穿插的诗句和大量的空镜头让人感受到了影片的文艺气息,但电影讲的其实是一个俗到不能再俗的烂道理: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还是彼此都能让对方感到舒服。很显然女主角不明白或根本不屑这样的道理,尽管她有极强烈的个性和人格魅力,老公还是跟一个平平无奇的女人跑了。
每个人的感受和感情都很真诚和贴合。又怪女主强迫咄咄逼人,又怪男主冷淡不交流,能理解女主对着软墙说话的绝望,也能理解男主怎么也做不对的无措。儿子真是个温暖的人啊,并且是两个人性格的一定中和,更像爸爸。剧本实力强大。一生所托的突然中止。
其实相当一般,如果不是演技的话,整个故事让人难受。但演技把全片撑到了3🌟
她儿子最后的念白我真的很喜欢。受了巨大创伤的母亲选择坚强乐观的继续自我人生路,懦弱犹疑的父亲终于为了爱情为自己做出了选择。人生的选择题不会因为你年老就停止出现,父母即使已经老去也要给出答案。父母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走在孩子的面前,他们面对人生境遇变化而做出的选择,会不断影响他的一生。真的很感动。最后的念白摘抄
同是在TIFF SP部分展映,也都聚焦于一对英国夫妇。《普通之爱》关于婚姻生活的日常,然而这部对准了日常中的暗涌和风浪,对比着看它们会很有意思,因为《婚姻生活》为代表的作品显然发生在另一种语境(和年龄段)。“婚姻是不带血的伤害”“男人没有感觉”…承认导演很努力透过塑造主角两人这桩“婚外情事”为感情忠诚和所谓放手勾勒出自己的注解,但偶尔会觉得沦为空洞的絮叨。倒是Josh饰演的儿子角色作为连接两人情感失衡的桥梁(或是身陷夹击的“裁判”),借以展开的视角和他所面对的困惑(甚至是母亲说到的“gay/true nature 哈哈哈),和密集的风景航拍,才让这个故事保持了新鲜和有趣。
7分。“不爱了”是最决绝的告别。如果一段感情开始就是不平等的,不和谐的,需要通过其中一个人改变自己去迎合另一个人,那么这段感情最终可能是要破裂的。老头迁就了老太太几十年了,他甚至一度以为感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但当他发现感情理应是互相迁就时,这段婚姻也就走到头了。这也就是老太太以为老头不会离开的原因,她习惯了,她以为这只是一个插曲,结果电影已经谢幕了。他们感情破裂的根本原因恐怕不是第三者,而是在第三者出现之前很长时间就已经“不爱了”。安妮特·贝宁和比尔·奈伊看着挺配的,比尔·奈伊最近老得有点明显啊。
对话写的真好
第十届北影节第⑩部@长楹天街丨本次电影节最想看,场次也最空的一部,不出意外散场时被抽泣声填满。当然也包括我的。因为最近发生的事情,好朋友让我多看看无脑的开心的,但,爱虐如自己,仿佛只有把自己扔进这样的故事中,才有痊愈的可能和拯救的希望。很讽刺的,电影真实性在于,它让我毫无障碍的可以代入男主女主以及Angela三个角色的心态。婚姻陷入瓶颈,因走太远而无力拯救,只能回避最终离开;面对对方不思考不感受,眼睁睁看着关系走向灭亡无力回天;爱一个人便可以无所求无期待,似乎只要或只有这样,对方才会走向你。女主最终有了一个走下去的理由,自己也好,儿子也罢,其实我侥幸的以为电影会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法,哪怕是一种心态也好。但并没有,它在儿子的自白中戛然而止,命运不会停止给你出题,而你终究要自己找到答案。祝福自己。
失败的婚姻弄得头晕 终于熬着坚持看完 烦躁
最开始会感叹于妻子的歇斯底里,怪不得丈夫想要离婚。但后面妻子说的很对,不喜欢却从来也不表达,正是丈夫一步步的把妻子和两个人的关系变成如此。看到一段影评很好,选择结婚是愿意期待和相信能去构建一段关系,而选择离婚的人,大概是很无奈,不知道怎么做或者也尝试了各种办法,但也无法再去维系一段关系了。每个人一定都是想要好的感情,重要的是到底和另一半如何相处,如何沟通,一起共建一个双方想要的生活。
前半几乎有《婚姻故事》的水准,后半老头不跟着一起疯,戏剧冲突就起不来。脸盲如我看见女主头像曾一度把她跟Fanny Ardant弄混。
I have been here before… 這個男人需要的是一個可以給他端茶倒水的女僕,這樣才可以讓他找回屬於男人的自尊。
伴侣之间,如果一方感觉到“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无论如何改变都不如你的意”,那这段关系迟早都要破裂吧。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那一方,也深感委屈,明明我是那么在乎你,你却总是逃避与我交流,所以我才要愈发逼迫你改变。但这种逼迫,是会让人窒息的。因为那是单方面的、高高在上的,而不是真正聆听。所以婚姻破裂,强势的一方受到的伤害会非常大,过去自我构建的堡垒坍塌了,接受现实就意味着要否定过去的自己,这点尤为残酷。
没想到一开场那个猝不及防的大嘴巴就是全片最高潮了,剩下能看的就是贝宁阿姨正常发挥的演技以及海滨小镇风景。
热评能不能别动不动就小三小三的,好无聊
无数次从妈妈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却没有她那么强大跟独立,人生好孤独
表现的东西太稀少了,张力完全不够,抒情主要依赖于儿子的视角。
明明是男方变心 却说自己无法让女方真正喜欢 还说一开始就是错的来否定一切 女方当然心有不甘 相对于让自己走出悲剧 女方更愿意看到男方离开后的悲惨结局 可惜很有可能事与愿违 最后 只有靠时间 靠自己去抚平一切 电影只表现了事情的发生 最后草草结尾 点名主题
我觉得很一般,离婚电影拍的太闷了
遗憾与无常,人生说到底还是孤独。牵起我的手再沿旧路走一次,然后放我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