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朴赞郁《亲切的金子》。
比起中国导演的文本禁锢,韩国导演倒是把直接用镜头讲故事这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毕竟电影是第七艺术,早已发展出脱离文学束缚的独立成熟的语言符号。
韩国电影就如同日本科技,没有底蕴,便直接学法国、西班牙电影的形式和架子,学得腔调十足。
形式有时候就是艺术本身,耍花腔的东西更容易出彩。
题材另类,意识大胆,独辟蹊径,剑走偏锋,倒也杀出一条血路来了。
这道理吧,就如同倚天剑中的九阴真经,真练成不知道要耗损几十年几代人,成大事总急在一时半刻,所以黄蓉聪明,在其后附了速成的九阴白骨爪。
又如同在张三丰座下当个平庸的徒孙,不如在丁春秋门下随便学个旁人没见过的一招半式,年纪轻轻便可在江湖上耀武扬威了。
出名要趁早,全凭想象力。
跟全世界人民讲爱和慈悲,要得到共鸣,很难。
但是讲恨、嫉妒、报仇,大家就都懂得酣畅淋漓。
讲宗教,除了道教,世界著名宗教都是踏着异教徒的血泊而来。
宗教信仰的隔阂比语言天堑还要大,但是一讲到反宗教,大家就都心领神会了。
原罪。
谁不渴望成为上帝,即使不渴望,也会膜拜。
这世上有三种人,上帝,上帝的粉丝,冷眼旁观的人。
不是权力的奴隶,就是权力者的奴隶。
《亲切的金子》就是讲一个女人是怎样成为上帝的。
她美,美得出尘脱俗,美是一个女人天然的不可抗拒的权势,对男女皆有杀伤力。
她聪明,可以学会任何需要学会的东西,尤其是做食物,可以利用任何她需要利用的人,用亲切天真的笑容,用同情,甚至用肾。
她有一种天生的权力欲和控制欲,如沐春风的亲切,轻描淡写的残忍,让人本能地不敢靠得太近,却又心甘情愿地跪下来。
最重要的是,金子有一颗复仇的心。
对于大多数活得浑浑噩噩、生命味如嚼蜡的人来说,一个拥有极端执着的梦的人,是多么值得羡慕和膜拜。
她们甚至不惜一切把自己当成这个复仇梦的一部分。
像是古龙笔下的尤物,成为女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的冷漠。
不爱任何人,却让每一个人都以被她利用为荣耀,为福祉,为梦想。
金子就这样走上了神坛。
光是聚集门徒还不够,还要有审判,才能释放这权势的力量。
于是,金子拉高黑色长风衣的衣领,面罩口鼻宛如阿修罗,优雅亲切地说了句,我在监狱里杀过人,苦心经营13年才抓到白老师,有人胆敢向警察报案……我不再说了。
她甚至还招揽了一个国家暴力机器——警察作为自己的护法。
最终,她在自己的法庭完成了审判,站在貌似中正公允的立场,实际上,她的权势从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蔓延至褫夺十个人的清白。
一再地出现天使这个词,其实金子想成为的,是上帝。
堕天。
是不是消灭了更大的罪人,是不是引逗出了受害者的恶意,是不是把貌似公正的警察也拉到自己这边,是不是看穿了看透了世人的平庸虚伪猜忌,是不是吃下豆腐蛋糕走过这场雪,就可以重新成为天使。
堕天。
所以要颠覆这天地,重置一切法度,把白雪都涂抹成黑与血色,在自己的宗教重新定义天使的颜色。
她差一步就做到了,只要她信。
令万人臣服和令自己相信,哪一个更难。
罪孽深重,所以揭开每一个人的自我保护的假面,令所有的人都染罪。
在金子构筑出来的黑色幻境里,真正天使般洁白纯真的女儿就像一把尖锤敲碎了防盗玻璃上的气泡,土崩瓦解。
审判了罪人,却把自己永远钉上十字架,真正的救赎不是惩罚、赎罪和原谅,是忘记,放下和释怀,是自己原谅自己。
朴赞郁的cult趣味包装在华丽浓郁的意象色彩之下,略嫌做作,没有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华丽丽得那么理所当然,自然流畅。
电影有许多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充满暗讽和隐喻,可惜主线有些松散,如果剧情和情绪更凝炼一些,会更有力量。
导演有一种把观众玩于鼓掌之中的优越感,然而野心庞杂,自己对于到底想说什么也没有答案,暧昧不明,难于取舍。
整部电影最值得称许的,是李英爱的脸,美丽、苍白、温润、冷淡的样子很性感,有一种看透世情的漠然与缓慢。
总觉得她长得像林青霞,有一种颠倒众生而不自知的媚态,然则平和许多。
还未结束,便有观众离场,华丽的调性下,剥落出令人难堪的人性真相。
电影刻意地表现大量对比,对人性的拷问,对宗教、法制的批判却仅仅流于表面。
我的情绪只在两个女人满脸伤痕那个瞬间被击溃,不管她智商多高,心机多深,复仇的心多么强悍,不管她为了朋友多么忍辱负重,她们终究是女人,只要是女人,男人便轻易的动两下拳头就可以肆意凌虐。
那一刹那,女人的脆弱和悲哀,蜷缩在所有精心包装的隐喻中,赤裸裸孤零零地真实着。
她(印度的毀滅女神迦梨)通常被繪制成一個可怕的、美杜莎似的實體,擁有無數隻手足,擺出進攻性姿勢——然而,正如每一個印度人所知道的,關鍵在於,在這些手足中隱藏著某種元信息(meta-message),一隻小手以撫慰的姿態伸展出來,似乎是在說:「不要把這個荒唐可怕的形象太當真!
這只是一種力量的炫耀,而事實上我並不真的那麼險惡,而且實際上我愛你們!
」這種異常信號正是我們要在某種侵略形式中所要尋找的………——齊澤克:《易碎的絕對》頁48。
於是,順理成章地,我就找到了金子的手指。
它被白紗布誇張地包紮,比金子的手掌還長,如一根小型手槍的槍管。
金子華衣美服容光懾人,那隻手指卻尾大不掉地曳在她身上,成為一個不完美的污點。
為什麼要在一個鞋必高跟、衣著配搭各有主題的、強調「一切都要漂漂亮亮」的角色身上留下不協調、不完美的污點?
當然是因為那便是金子不可或缺的核心。
永不雪白的雪白餘數那手指有著類似武器的形象,然而又代表著柔順的懺悔:手指是為了向宏穆父母請求原諒而斬斷的,它代表贖罪;而它那種反協調的美學取向也提醒著我們,它不但代表贖罪,還代表贖罪的殘餘,那個「除不盡的餘數」,俗謂贖不清的罪。
大仇得報後,金子柔順地跪在宏穆的鬼魂面前,正開口想要求宏穆的原諒,立刻就被宏穆戴上了口塞,那個堵塞她的懺悔的口塞,正與她給罪人白先生戴上的,一模一樣。
金子不會得到原諒,因為她的懺悔行動(殺死白先生),正是她的罪——透過利用他人來達到目的。
金子對鏡抹去象徵復仇的紅色眼蓋膏,四周裡無數整齊鑲嵌的長方形原木塊,那正是象徵著餘數的無限:復仇—罪—懺悔——然後便是愛了。
天使(女兒)遞來由金子親手做的「雪白」,金子怔怔地流淚,但她始終不能吃下,只能將頭猛撞向「雪白」的蛋糕。
但正因如此,金子最後終究得到了女兒(天使)的擁抱,蒼老女聲的旁白說:正是因為她沒有得到內心的寬恕,我才更願意更愛她。
金子無法將「雪白」內化,在彷彿淨化一切的大雪之下,只有她一身復仇的黑衣。
但這便是絕望麼——不,金子身上還有一個雪白的地方,就是那隻手指,一個外在於她自身的,銘刻著復仇與罪的餘數。
而一切的痛苦和寬大正正都在那個餘數裡面,它們互相加強,而不是互相取消。
美好而堅強的團體如果復仇一般被認為是焦點集中全神貫注的,則《親切的金子》與《原罪犯》相比,節奏無疑較慢,分散焦點的角色也較多。
於是我認為全片最具趣味的就是父母們集體復仇的群戲部分。
朴贊郁在此顯示了與《原罪犯》最不同的取向:在父母們初出場的平靜大特寫之間,穿插著他們神情激動的預敘鏡頭,這整組跳接的意義在於,朴贊郁意圖超越《原罪犯》那種由極端情節結果及其逆轉所帶動的感官快感,而轉向選擇,敘述的細節;那些細節的觸感及快感是結果被預告之後,都依然存在的。
在細節裡,我們看見這些父母如何逐漸形成一種群體感。
他們會有分歧、討論、表決。
每個人個別的缺陷都會暴露,會惹來攻擊和幫助。
角色會互換,被幫助者會變成幫助者,擔怯者變成勇敢者。
他們尋求意義、也有躊躇,而後堅持自己的慾望。
他們會忍不住互相傾訴,只是訴苦未必帶來同情——容洙的祖母說,誰沒有自己的故事——而弔詭的是,同情的缺席並不撕裂群體:正是被容洙祖母說得語塞的狠勁大姊,在復仇發洩的瞬間拉住失控揮斧的父親,提醒他容洙祖母還在等著,不可以一次過把仇人殺掉,不可以太過分(也許還包括不要讓體弱的容洙祖母看見太過血腥場面)。
能夠出現這樣的相處方式,我會說這是一個堅強的群體。
在這種豐富而複雜的理解中,他們似乎得以成長(在這個層次上,對於生日歌我傾向理解為成長而非重生),同時他們在復仇時都顫抖、失神、痙攣、需要他人的擁抱。
這種弔詭性正如,這麼美好的群體(復仇後的大合照多麼有型)的建立,其保證並非在於正面情感如共同的喪親之痛,而是在於金子邪惡的威脅:「誰敢報串的話……我不說下去了。
」事實上,我時常想像我的團體有類似的邪惡和堅強。
美好與邪惡的互相加強關係,乃是與純淨天真的「至善」的複雜決裂;在我們這差異性不斷加乘增生、矛盾對立日益加強的世界中,弔詭地指示一片更繁密的天空。
(如果嫌齊澤克太遙遠,我們還有葉蔭聰*。
)我等小資女子難免迷戀細眉細眼的東西,但至關重要的是,《親切的金子》細節之精緻不只在於華衣美服,還在於過剩溢出的蠟淚、金子臉上的傷痕、詭異的看起來不像李英愛的大特寫,這種種互相撕裂和加強的細節。
而有個尚未命名的x,它散落其中;至於它是神還是魔鬼,我倒並不真的很關心。
至於朴贊郁對罪人有十分足夠的善意,此則確鑿無疑。
原文: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葉蔭聰文: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55725&group_id=16
我不知道四星是哪来的。
完全浪费时间。
更不知道韩国人为什么对这个电影推崇备至,完全不明就里。
要说华丽,比不上《老男孩》,如果华丽仅仅是有美女有鲜丽色彩的画面就是华丽的话,干脆去看MV好了,在我看来华丽是以深厚的内涵为基础的;人人对这种由天使转变来的复仇偏爱有加,就是觉得够凄惨够唯美;但是我没有看出里面有什么过人之处。
在监狱中的广泛撒网奠定人脉也只是一些正义的正常人的行为而已,出来之后也没见什么精妙的复仇计划,造了一把华而不实的枪,然后大部分时间花在找人,以及可有可无的回忆上。
整个电影的悬念其实仅仅存在于电影介绍里的关于天使与恶魔转变的两句话里,看电影的过程中总是期待恍然大悟的一刻,却总是等不来那个惊艳;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发现,就只有这样而已,完全有一种被一道烂题难住的愤恨感。
反正就是超级无聊。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三个方面分别分析由朴赞旭导演的亲切的金子这部电影中存在的符号学与精神分析。
这是一部关于复仇的影片,其中牵涉了原罪的概念。
正如电影的海报,将复仇杀人者金子做成了无原罪的圣母的形象,体现了生命的一种矛盾。
金子的梦境可以用梦的解析来解释,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
金子的梦正代表了她愿望的满足。
狗,本身的形象给人摇尾乞怜的印象,这条狗长着白老师的头,狗的身子,被绑在一个架子上,显然是代表着白老师在金子心中的印象,如同一条狗,是一种替代(displacement)。
而狗的叫声也很像白老师后来被绑在凳子上被金子用枪抵着头时发出的叫声,而事情发生的场景,在一片白色的雪地中,雪白表示纯洁,正如影片中几次提到的吃豆腐以及后面地道的白色的蛋糕,象征的没有罪恶。
后来白老师的血溅了一地,其实是代指了,如果杀死白,金子自己的纯洁也被玷污。
而悬崖的场景,是一种焦虑的表现,金子犯的罪是被迫产生的,悬崖是这种绝境的体验。
要在悬崖边杀死白,是金子给自己找的借口,她是被逼到了绝境才要杀死他的。
环境中的雷声也是一种惩罚的代表,就像白是遭到了上天的惩罚,金子穿着类似于制服的黑色衣服(也是她后来穿的)有一种权威和冷酷的象征。
金子认为自己是以一种执行者的身份杀死他。
片中的符号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处较明显的符号。
红色的眼影。
金子从出狱后一直涂着红色的眼影,直到后来白老师被杀死,她才洗掉了那眼影。
红色表示血、仇恨、欲望,是金子自我提醒复仇的重要标记。
另一方面,涂上了红色眼影的金子,此时是将自己变成了复仇者的形象,正如某些部落在自己的脸上画上颜色,认为可以在战斗时变成英勇的战士。
同时也表现出金子内心并不想让自己沦为一个杀人者,而想将红色眼影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分开。
枪和法句经。
法轮经藏着韩国女间谍给金子的手枪图纸,法句经本身是关于如何自我解脱的学说。
而金子所作的复仇计划,也是一种希望自我解脱的行为。
将法句经与手枪联系起来,其实是暗喻了杀戮才可以自我解脱。
金子后来在枪上镶嵌上了他特别订制的银的头像,那个头像看起来像是某种女神的头像,金子说任何事情都要做得漂亮。
这更加表现了金子内心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死亡的执行者的潜意识。
而女神的另一个隐喻可以被看作原罪的象征,部分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是有原罪和罪性的,原罪的存在将人类和上帝隔绝,使人类终生受苦,不得解脱。
教室。
白老师最后被受害儿童的家长们杀死在金子准备的废弃学校里,这个场景显然有着某种寓意。
家人坐在学生的桌子上,金子穿着之前提到的黑色制服以权威的身分站在讲台前,形成一种类似上课听书的格局。
于是,家人理所当然地对金子的煽动照单全收,竟然连「拿赎金去买游艇」这种低级谎言也没让人怀疑。
教室本来是一种纯洁的象征,而家人们却纷纷议论到底是将罪人处决,还是报警,警探的担保促使他们表露了人性的原始凶残。
最后一人一刀解决了罪人,而且过程病态地「理性」,甚至考虑到如何处理大量鲜血,他门做人也非常「实际」,杀人分钱,人性的邪恶面更见赤裸。
这再一次体现了原罪的概念,正如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我在影片里想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复仇是正当的吗?
’,另一个是‘复仇能让复仇者满足吗?
’我个人的结论当然是复仇并非必要,但是人类总有很多像复仇一样的欲望,虽然是没有意义的,但总能让你投入其中,不能自拔。
我想讨论人的这种偏执性。
”本片中还有很多别的符号,例如小男孩的玻璃球象征金子罪恶感的来源。
金子在监狱里病床上的被单与旁边的女人的被单一白一黑,上面都是心也象征了金子那种看似无罪的形象等等。
金子最后的幻觉。
杀死白教授后,金子在洗手间里洗去了红色的眼影,然后看到了被杀害的宏穆蹲在洗手间里抽烟。
这显然是金子的幻觉所致,幻觉是由一个人的潜意识产生的。
其中宏穆19岁的样子,其实是金子想象出来的,是多种角色叠加而成的意象因此与金子19岁的年轻情人十分相似,她认为19岁的男孩应该是那样子的抽着烟的。
而她本来欣喜的要开口对宏穆说她已经将包老师杀死的好消息,宏穆却忽然变成了19岁的模样,将金子以金子绑白老师的方式绑了起来,然后用怜悯并带有失望的眼神看着她离开了。
证明在复仇过后,她并没有真正的「赎罪」,面对她潜意识中的宏穆时,还是一个罪人,没有得到原谅,没有得到精神的解放。
她永远都会活在间接害死那个孩子的阴影当中。
电影至此触及了复仇故事的永恒主题——仇恨不会因某人死去而消亡,纵使金子在落幕前一头塞进纯洁白净的蛋糕中,复仇的罪咎感并没有因此结束。
白老师:绑架罪、故意杀人罪、诈骗罪,数罪并罚,可能涉及强制猥亵罪 绑架罪(以出卖为目的,绑架五个孩子)、故意杀人罪(故意杀害五个孩子)、诈骗罪(孩子死后以录像带欺骗孩子父母,索要赎金),可能涉及强制猥亵罪(若其对孩童实行猥亵行为)金罚子:防卫过当、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侮辱尸体罪、非法持有枪支罪,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罪的教唆犯,数罪并罚 防卫过当(有待商榷,面对两名绑匪的绑架利用枪支反击并杀死两名绑匪),非法拘禁罪(实力控制并限制白老师人身自由),故意伤害罪(故意打伤白老师两只脚),侮辱尸体罪(对白老师的尸体连开两枪),非法持有枪支罪,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教唆四对家庭父母,使其产生故意杀人犯意),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罪的教唆犯(教唆朋友生产制造枪支)其他被害孩子的父母(除宏穆的父亲):非法拘禁罪的承继的共同犯罪、故意杀人罪共同犯罪的既遂,数罪并罚 非法拘禁罪的承继的共同犯罪(非法拘禁罪是继续犯,既遂后可构成承继的共犯),故意杀人罪共同犯罪的既遂(均有杀人故意,并且部分实施全体负责)宏穆的父亲(未参与):不构成犯罪(因其未实施危害行为、且不具有作为义务)警察:故意杀人罪的帮助犯、非法拘禁罪不作为的帮助犯、侮辱尸体罪不作为的帮助犯。
因其警察身份,其具有作为义务,构成不作为的帮助犯
一个复仇的故事可以只有两个人,例如水果硬糖;也可以是一群人的恩怨纠葛,譬如本片。
什么时候会出现复仇,当法律触及不到,施展不了正义的时候。
复仇往往是无奈之举,审判的权力到底是在受害人家属手上还是在法律手上呢?
影片中最后的审判是违法的,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我亲手)和在法庭上看到宣判的感觉绝对是不同的。
手刃仇人的感觉是重担卸下的轻松感和杀戮本能宣泄的绝妙融合,这是为什么能在复仇中的看到诡异笑容的原因吧。
一个好的复仇片往往看起来是复仇者和被复仇者都是精神病患者,作为观众,我还是挺着变态美的道。
回到本片。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金子是怎样一个人,亲切的还是心狠的?
她的亲切似乎都在为未来的复仇而假装的,若是一直活在伪装下,该是怎样一种悲伤。
唯一的寄托的女儿,唯一的目标是复仇,以后呢?
复仇已经结束,几个家庭的悲悲痛会渐渐被掩埋,那么十三年来只有复仇的金子怎么办?
女儿说Live white。
红色的眼影被擦去了,并不意味着她脱下了复仇者的外衣。
她在监狱中的亲切和出狱后的冷漠,那个才是真正的她?
看官自行定夺吧。
金子以后还能干净地活下去么?
I think not。
我觉得这是多年来我能够喜欢的韩国电影之一。
在它之前的三部曲之一二,我觉得不如这三。
理论上,也许是“女人的复仇”这一主旨比较深得我心吧。
就在上个周末,我和几个人(很不同的人)在夜里一点匆忙讨论了关于报复的问题。
一个说,从没想过要报复谁;一个说,不会去报复;这俩都是男人。
第三个是女性,她说,会面不改色地对对方好,但会想着在他风光的时候浇一盆冷水,或是随时随地地掐他直到掐到青。
那俩就说,女人好可怕。
然后来问我。
我说,如果我想,那必定是以前很爱的人,那么一切复仇都不如想让他死。
其实,我说的是很在理的事情。
想让对方消失。
但事实上,让对方死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的。
也就是说,让其死在我的主观意念里。
这便是死。
后来就看了这个电影。
觉得很过瘾。
而且很现实。
金子在狱里13年,一直都是个好人,也默默地杀死了众人皆恨的坏人。
所以她更是好人。
她的复仇到了最后,是调动出所有被害父母心中的恶和残暴,集合众人之手,将犯人处理掉。
这当然让人想到东方快车谋杀案。
但如此看来,那真是阿加沙的冰凉的理性,杀人都不太失血的。
再看韩国人的镜头,岂止是失血,甚而是一桶鲜血那样的直白。
我认为,韩国人的审美观就是披着羊皮的狼,或许还是上等一线品牌的羊皮制品。
一排人手拿抽签标号,等待杀人。
等待复仇。
等待释怀。
但当他们共同泄愤了之后(明明知道被杀害的孩子是回不来的),他们却依然会把帐号写在小纸片上给金子。
人们对于自己遭受的损失总是最执着的。
善良的金子是脸上发光的天使,涂着红色眼影的杀人犯,最后还是一个负债累累的母亲。
我想复仇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你令我失去了做好人的机会,我就会用最恶毒的手段消灭你,并且,让所有人都站在我这边。
你知道,我很少推荐韩国电影的。
但这次,我推吧。
她刚进监狱的时候,才19岁。
罪名是绑架并谋杀一个5岁男童。
民众说她是恶魔,却又不禁为她的美貌倾倒。
从此有个传说,在庆州女子监狱里,有个女人的脸是会发光的。
她用13年的时间,打磨自己心中复仇的利剑。
处心积虑,一步一步,细密连绵得如同上乘的针法。
睡梦中,她将那男子做成狗头人身的模样,在冰天雪地里,拖着它来到悬崖边。
沉静地举起手中的手枪,子弹贯穿他的头颅,血液飞溅。
她的脸上露出恬静的微笑。
她去祈求被害男孩的父母的原谅,为此不惜斩断自己的小指。
她矢意复仇,购买手枪,按照图纸改装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她找了份蛋糕店的工作,去国外领回了失散的孩子。
她还有了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男友。
她却说,一定要漂亮,一切都要漂亮的。
是的,她要复仇,她要漂亮的将那个男人送入地狱。
十三年中,她在监狱中帮助过的女人们,把她当作神一样信仰。
她们并非罪无可赦,入狱前各有各的凄凉,在狱中,亦有说不出的苦楚。
金子的帮助让她们感受带久违的感动与温暖,尽管,金子的动机并不单纯。
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在她们对人生已经绝望的情况下,金子,无异于是一道光芒,照亮她们的灵魂,令她们不再孤单绝望凄惶。
此时,金子的动机已经无关紧要。
而她们在出狱后,也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渐渐接近尾声,她在他身边安排的最后的棋子一点一点的发生作用。
他现在的妻子,默默忍受他暴力已许久的妻子,正是金子复仇的最后杀招。
虽然没有预料中的顺利,但是终于将他制服。
她将他绑在椅子上,举起枪,对准他的脑袋,他的手机忽然响起,她听见自己18岁时的声音:老师,起床,开工咯!
她拿出他的手机,看见亦是自己从前送给他的挂饰。
她似乎有点动摇,而他的脸上,露出狡猾的微笑。
她并没有因此放过他。
她发现,当年,他不止杀害一个孩子。
深入调查后,她找到他犯罪时自拍的录像带。
原来另外还有四个孩子,被他残忍杀害。
四个家庭,因此蒙上阴霾。
她找到四个孩子的亲人,给他们放映录像带。
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如此残忍的对待,家长们不禁悲愤欲绝。
经过讨论,他们决定了复仇的方式和步骤。
他们一个一个地进入房间,将自己的愤怒与悲伤以鲜血和暴力的方式发泄在始作俑者身上。
轮到最后的一个老妇人,她优雅的走出房间,呢子大衣上一点血迹也没有。
然而,罪犯白老师的脖子上,此际却被狠狠的插了一把剪刀。
他,终结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家长们开始收拾现场,他们分工合理,很快的,血腥的屠宰场被清理干净。
然后,他们合影,借以保证自己不会被出卖,同时,也为了埋葬这段记忆。
最后,他们围坐在一个圆桌前,分吃蛋糕,写下自己的帐户号码,以便金子以后将赎款打入。
故事就这样结束。
金子在雪夜中与女儿拥抱在一起。
女儿终于原谅她当年无可奈可的抛弃。
她举起雪白无暇的蛋糕,她告诉金子,她已经原谅金子,金子也可以活得像雪一样纯洁。
金子把头埋在白净如雪的蛋糕上,天上飘下洁白的雪花。
在这一刻,金子的灵魂得到救赎。
天空中,洁白雪花缓缓落下。
关于金子么么观影手记16《亲切的金子》[韩]导演 朴赞郁编剧 Seo-Gyeong Jeong 朴赞郁主演 李英爱 崔民植★★★★☆ 所谓复仇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第三部《善良的金子》,被几乎所有影评人盛赞为华丽的复仇。
真的很华丽么,其实只有红色的鲜血和红色的眼影而已。
大家都说这基本上是三部曲里面倒数第二好的,也许能和《老男孩》打个平手。
我没看过之前的两部,所以也不好妄加比较。
只好单调的就事论事了。
李英爱的红色眼影和卷曲的黑发以及她的面无表情,我爱这些胜过与爱这部片子。
哦,还有那带点点的连衣裙。
复仇的女人最甜美的装束。
如果让她穿成普通劳动人民状,还谈什么复仇呢。
一个追求美丽和精致细节的女人,才会实施如此这般细密的复仇计划,连处决罪人的枪把上,都要有漂亮的银雕。
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最后一段,从他们讨论如何处置那个人面兽心的绑架犯直到一切刑罚都实施完毕,他们围坐在咖啡馆,静静地吃蛋糕,喝咖啡。
这是为一段让我没有睡意的地方。
其中有一个镜头是他们个个都穿着满是鲜血的雨衣坐成一排,唯有那个老奶奶,一身貂皮大衣,表情严肃,静静地走进去,没一会又静静地走出来,一尘不染。
镜头一转,一把剪刀直直的插在那罪人的后颈。
这才是真正复仇的力量。
如果老奶奶也如屠夫一般对这罪人猛砍十几下再搞个狗血淋头的造型,这片子也便不能被称之为“华丽”了,所谓的华丽便是对任何事物诠释的恰到好处,比如鲜血和愤怒。
这样的情节不知道是编剧想到的还是导演想到的,我最近总是分不清楚导演和编剧的职责,貌似在电影里面,导演是万能的,可是我又总是为编剧报不平,没有了编剧导演怎会能发挥的基础。
一个事件的发展有百万种可能,最极端的就是那第百万分之一种,电影中的事情总是朝着这个百万分之一的可能大踏步地前进,最后演变成和真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另类局面。
我想这就是电影存在的必要了,总要有些极端的想法影射出来,世界才够虚幻有趣。
《金子》便是这种电影的典型。
世上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填补它空白点。
让音乐亲吻你另外值得一说的便是它的原声了,巴罗特式的管风琴,合着日常生活中惯有的场面,你会觉得如果世界真的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承受痛苦和复仇的压抑似乎也是些许值得的。
古典的配乐告诉我们,生活原来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就好像巧克力就酒,无意间就搭配出了另类美丽的味道。
我就时常的幻想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倘若有某某音乐的配衬,那么生活一定完美许多。
可惜的是我可以假装这些音符的流动和存在,无奈别人却对此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似乎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此,是否就可以说,任何人的世界都是难以探寻并进入的呢。
后话:很早之前便看了片子的介绍,被吸引得就好像小狗寻觅骨头一样的到处刨,结果看过之后反而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并没有想象中华丽,其实对于电影还是不要有任何期待得好。
影评人写的那些东西无非有两种,吹到天堂和打入地狱,无论哪种,都和事实基本不符,所以孩子们,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吧。
基督教的超自然主义逐渐为自然主义的和世俗的观点取代,但这并不必然导致更愉快的历史观……因此,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自然主义的领袖之一,却为种种世界在一场大灾祸中终结的景观所苦恼,他不再把这大灾祸想象成神圣的审判,而是把它想象成一场所有人,不管他们有何功德,都要在其中经受同样折磨的灾难……萨福那罗拉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恶毒攻击所得到的广泛响应,也表明在十五世纪末期,许多意大利人把他们的时代视为一个危机与腐败的时机,更言之,文艺复兴时期洋溢的乐观主义只不过是一个神话。
——题记……李英爱主演。
故事情节略去,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百度内容简介,或去下载该电影。
……许久没有一部片子可以让我愿意为它写点什么,但这部片子例外。
按照脑残一代的审美观,这并不是一部好看的片子,内容杂乱(一种后现代的特有杂乱叙事),基调阴暗压抑,但表现手法却有着一种颓废的唯美。
下面,我就谈谈后现代的颓废美学。
在尼采后期著作《论瓦格纳》(1988)中,尼采指出,颓废已成为他哲学的核心主题。
尼采在文中论述到,“没有什么比颓废问题更深切地引起我的关注。
善与恶仅仅是该问题的一个变种,一旦你获得了发现颓废症状和敏锐眼光,你也就理解道德——理解了在它只为神圣的名义和价值准则之下暗藏了什么:贫困的生活,终结的意志,高度的倦怠。
道德否定生活。
”在《亲切的金子》中,李英爱演绎的主题,恰恰就是一种以道德否定生活,以有信仰否定无信仰的后现代颓废。
当牧师找到她,希望她可以继续信仰基督时,她拿出了一本佛经,说:我改信佛了,然而这本佛经里却藏这制造杀人工具的图纸。
当另一方面,李英爱却和一个比他小14岁的男孩上床后,告诉他别让烛光熄灭。
基督是禁欲的,李英爱是性开放的,她可以熟练地脱下男孩的裤子,同时又对躺在床上回味的男孩说教。
如何理解,不妨再回到尼采,为了理解尼采对于颓废充满激情的批评——实际上还有其哲学作为整体所具有的深刻辩证。
健康对于病态是一种怎么样的价值,从个人体验来谈论颓废。
在尼采眼里,瓦格纳是他的疾病,并非他希望对这种疾病不存在感情。
在《看哪,这本人》这一本尼采自传里,尼采进一步谈到了自身的双元本性。
“我的父亲早已死了,作为我母亲却仍然活着并正在变老”被尼采描述成“同时是一个颓废和一个开端”,对于上升的颓废的迹象,尼采比他之前的所有人的都有着更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
影片的开头,牧师希望出狱的李英爱,可以吃下洁白的豆腐以洗清自己的罪恶,只有宗教才会这么麻烦,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吃下豆腐就能洗清罪恶吗?
在我看来,豆腐的唯一功能就是让淫虫上脑的考研一族在读陈先奎或任汝芬的政治教材上手淫用的。
……而在影片的结尾,李英爱却将头埋在雪白的蛋糕中,雪夜的清冷和灯光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梵高的名画,街边的咖啡馆——而白雪、白蛋糕又形成类比,女儿的赤足,与李英爱的戎装又形成了视觉上的冷暖色调冲击,爱着李英爱的幼齿男孩站在远镜头处,李英爱和无助的女儿相拥占据近角,这一组长镜头,配合着温暖的圣歌,就完美地刻画了后现代的唯美与颓废。
没有信仰就是最大信仰。
长镜头通常冗余,令人生厌,但这漫长一组颓废的长镜头却温暖心头。
漫长的,太过漫长的依恋许多个年头已经不可能恢复,如李英爱在狱中度过的13年。
不幸的是,漫长意味着衰朽与颓废的周期。
在所有这一切之后,用尼采意义上的颓废看,从病态的角度看比较健康的概念和价值,从一种富裕生活的丰足与自信俯视颓废本能的隐秘运作。
价值则必须重估。
对影片中的李英爱来说,和尼采一样,颓废的策略是典型的谎言,说谎者通过模仿信仰,甚至模仿宗教信仰来进行欺骗,模仿的真理亦成为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真实”(鲍德里亚语)。
对生活的憎恨是的颓废可以轻巧地伪装成一种高超的生活朝圣,这种力量使虚弱有力,衰竭充盈,怯懦勇武。
但必须清醒的是,颓废是危险的,总是将自己伪装成“反物质”,当物质遭遇“反物质”,就会消亡,一如《共产党宣言》里说的那样:“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圣洁的东西都被玷污了。
”颓废是一种悲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诞生伟大的爱,也可以孕育伟大的恨,这种爱恨交织的矛盾态度可以照耀苍穹,如李英爱计划了13年的复仇。
生活意志的丧失促成对生活的复仇态度,并通过憎恨来自我救赎。
所以说,一个人可以是有病的虚弱的,却无需是颓废的:只有一个人希翼并渴求虚弱时才是颓废者,因此,虚弱只是一个目标,作为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自我欺骗,而不是自我救赎。
后半部分拖沓的一塌糊涂,尤其是众人排队复仇的段落,十足做作的形式感。由彩色不留痕迹地渐入黑白,艺术感上保留得还算完整。
很有独特的气质,最后集体复仇的场景很像东方快车谋杀案,不过本片更华丽悲壮些。
崔岷植说英语好好听T T
视听和剪辑节奏是“复仇三部曲”最优雅的!三部曲前两部演员大集结!剧本最大的硬伤是没有矛盾,主角行为缺乏阻碍。全片甚至沦为了剪辑的奴隶,一切为剪辑服务,怎么开心怎么放肆。
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还行吧,复仇与救赎,还是仇恨有故事,而幸福只是“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无感的公认好片
弦乐很喜感 片子倒是不觉得幽默 故事很幼稚 画面华美都算不上啊呵呵
以暴治暴最美好
特别的故事
节奏缓慢 故弄玄虚 无聊的紧 最后的高潮也没让人high起来
复仇的快感,为何这么被我们所欣赏?
太太太太太冗長了啦!!!要不是看在女主和餅店小伙的"面子"上絕對一星了!
对我来说神一般的电影,天才导演的影子随处可见。
我看有人说后半部分不如前半部分,这不是瞎说吗?整部电影,最牛逼的不正是后面几个孩子的家属去报仇的部分吗?这部分,把人物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连看五部朴赞郁,这部最牛逼。
三部曲中最差的一部 完全失去了前2部营造的那种压抑的感觉
对电影来说,“无来由的变态”这种角色,大致相当于古代戏剧里的降神装置,除了显露作者的无能和猥琐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我要复仇》和《共同警备区》里没有什么变态人物,却格外走向了暴烈、绝异的叙事风格,这两部片也因此成为朴赞郁少数能看的作品。勉强为李英爱加一星。
摸着脖子抽烟那个镜头太带感了
没劲,虽然是跟老男孩同一个导演
看金子复仇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