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实版汉尼拔杰夫瑞·达莫在13年间杀害了17个人。
他生活在种族与经济隔离的中西部锈带城市密尔沃基,是居住在黑人社区里的白人通讯录,他买热带鱼和垃圾筒,在废弃工厂里闲逛,围观芝加哥同志骄傲游行,并至少在那里捡走过一名受害者。
即使他带着5加仑的漂白剂或一桶化学溶剂上公交车,或者从旅店拖出一个沉重的手提箱都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甚至有一个14岁的裸体老挝少年,逃出过他的公寓,可警察对同性恋人吵架根本不感兴趣,将其送回公寓,后遭受肢解。
达莫安静有礼,被隐形的双重茧包裹着,如一个隐形幽灵,融入了周围环境,而不是融入自己。
他几乎是个不被看见的人,所以其杀戳才持续了这么久。
给这个以热爱啤酒的城市留下深刻而持久的伤痕。
埃文·彼得斯的表演极为精准,几乎无法察觉的呼吸,说话时在句尾咬住重音,除了手势、口音和步态的准确性之外,他的表演像缓慢起皱的油漆或堆积的起司,让你心生疑窦,“那个人”是何时变成“那个人”的。
达莫与牛津公寓的邻居贝思(剧中警惕的格伦夫人融入了她的故事)成了朋友,她同情这个孤独又害羞的男人,想知道他为何搬进一栋全是黑人的大楼。
当警察冲进公寓时,她还以为是达莫遇害了呢。
那段时间,她快被怀疑达莫偶尔送来的三明治里到底有什么的念头逼疯了,她家的沙发也是达莫的。
几年后,当公寓被拆,贝思这才知道达莫已经去世,她因毒品犯罪入狱,囚犯们欢呼:她到牢房里去哭了!
这一集真的看得惊心动魄!
我真的一直在哭,一直在担心!
两次差点下药,一次差点下锤子!
然后他妈妈就去报案了!
我好担心啊!
😭😭😭Tony真的真的是能救Jeff!
如果Jeff从小就有一个这么温柔的朋友就好了!!
我希望Tony没事!
他真的是个天使!
FFFF!
后面居然反转了!
FFFFFF!
作为一名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学生,对于犯罪/精神障碍/性与性别议题甚是感兴趣,也曾在专业实践中从事过预防与矫正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工作。
在得知心灵猎人第三季被砍后伤心欲绝,如今得知网飞这部真人犯罪传记片快速跑来围观,目前观影至第四集,以自己学习与实践经验分析下本部片的主人公杰夫瑞.达莫的犯罪“心路历程”,不喜勿喷:其实在撰写分析之前曾上网简单google了一下这人的生平,应该和剧里展现的内容有一些出入,但不知是否属实。
其实我现在也处于疑惑的阶段,很容易扯到在心理学与医学之间的本质争论,当然这场batlle已经持续了许久,目前犯罪学对于犯罪这一行产生的原因界定是复杂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影响。
但我个人觉得达莫这家伙的性格与行为表现和他老妈在妊娠期由于焦虑与失眠而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有极其强烈的关联,这是从病理学与遗传学的角度。
因为本人由于失眠也服用一些药物,所以就特地把目前服用的几种药物的说明书仔仔细细看了遍,说明书上对于妊娠期的药物服用是有一定警惕性的,目前的各种针对鼠类的RCT都没有准确的结果证明是有害或者无害的(ps:这还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的药物研究和现在...脑补一下)。
总之,他妈服用这些药物在本质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伙的DNA,话说为什么他有五个兄弟姐妹咋只有一个变成这球样了?
(可以参考心理学有关同卵与异卵的遗传研究),哦对了,按照剧里描绘的他妈和他爸的性格模样,我大概脑海里有了个蓝图,他爸的固执、冷漠(这里补充一下,谢谢留言朋友的交流…应该用边缘性、分裂型人格障碍其实也有点来弥补一下,谢谢!
)以及他妈的偏执、多疑、焦虑也都通过遗传物质给了他。
后面这部分就要从家庭方面说起了,这玩意到现在学界也很难有定论,到底是家庭影响了个体,还是个体影响了家庭呢?
这部分不值得讨论。
看看这家伙,其实爸妈之间的关系就影响了他,学术界有个专门研究这种事的理论视角,貌似是家庭系统理论,就好比家庭像是个人体系统一样,爸爸、妈妈、孩子等等这些在家庭中生活的成员共同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功能发挥。
他家基本上就属于废了那种(优势视角的先别骂),他爸可谓具备了所谓传统男性的“特点”:工作狂、不顾家、不疼老婆不爱孩子、或许有家庭暴力,他妈当然在这种条件下只能憋屈的做家庭主妇,还不停嗑药,这两人整天吵架,当着孩子面也吵,有时候还把孩子拉进来吵,指责孩子的同时还忽视孩子,孩子这时候想“都怪我,都是我不好”,被家庭里的三角关系拉扯麻了咱就是说。
当然这家伙的冷血表现这时候通过家庭来强化了,他爸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却不加以引导,反而带着孩子一起解剖尸体,我的妈呀,才几岁哎。
我看搜索介绍说达莫14岁左右就有拿小动物做活体解剖的恶行了,就是不知道尿床不,简直不能再符合精神病态了(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最早研究犯罪学的一帮人总结了小时候出现“尿床、纵火和虐杀小动物”这三种行为会在将来更有可能产生犯罪行为,当然后续研究不断丰富,比如黑尔对这些反社会人格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他的相关研究或书籍)。
更恐怖的是这家伙后来慢慢长大后貌似出现了妄想,就是在开车时候遇到第一个慢跑帅男想用棒球棍胖揍人家结果被吓跑了。
性方面这家伙通过一系列探索发现自己竟然喜欢男人,哦天哪,是个有种族主义的gay,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厉害的不行,更更更可怕的是,我还没来得及看后续,只是知道这人有恋尸癖应该是,先杀后奸。
这些不难理解,因为他是反社会人格,根本没有同理心,也不知道感情是什么,更别提道德感了,这可以通过他在解剖动物以及强迫性的手瘾时候意淫出来的性幻想可以发现,后面还食用这些尸体,给自己同化成为精神的一部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家人和亲近的人总是在远离自己,变成死人后可以永久保留,情绪也变换莫测,感觉还有点边缘性人格障碍。
有个有趣的社会议题是他的犯罪行为有很多漏洞,并不是像高智商犯罪那样,但碍于当时的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让这家伙的犯罪行为越来越猖狂,有了更多的受害者。
大半夜写的,可能有点逻辑问题啥的,希望不要介意,喜欢更好!!!
后续想起来还会有补充。
杰夫瑞·达莫仅仅是生活在一个看似平凡的家庭中,但童年时期母亲的失职与父亲的缺失导致从小并没有获得过任何的安全感和爱,在这种原生家庭中成长的人一生都要治愈童年的痛苦。
但事情并没有向着好的一面发展,而是在所有可能中不断的选择了最差的一个,最终造就了更大的灾难,而这一切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最终,与其改变一个人或者肉体上消灭一个人,人们更应该做的是改变身边的环境,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爸。
这个人物似乎总是处在“合理”这个道德层面,比如他比妈更多的关心儿子,儿子杀人后,他痛哭流涕,承认是自己失职。
但真的如此吗?
比如他和继母怒发冲冠的反对把出版费平分给受害家庭。
比如他的书受欢迎时,他和继母的喜笑颜开。
如果真的是个正常爱儿子的父亲,如何能吃儿子的血馒头?
他所表现出的“道德感”,难道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社会人面具?
男主的童年遭遇,似乎是他日后变态的一个外因,片子也暗示了脑损伤(比如母亲怀孕时药物的不当使用,会造成胎儿各种不同损伤),但他何时不是一个头脑清醒 满嘴谎言 操纵人心的清醒人?
他说 为了让受害者不受痛苦 所以下药,以此在生命最后一刻博取对面黑人的恻隐之心。
我更愿意推测 因为被害者都是男性,所以迷晕更方便。
他日常戴着一副平静可怜的面目,好像一切恶魔行为和他内心无关,但他逼女邻居吃三明治的一瞬间,暴怒中也有的清醒头脑(门没关),一览无遗。
种族歧视 性别歧视 片子里更是直白的进行了曝光。
这片子的最后两集,其实在人性的揭露上,信息量非常大,是本片的精彩一笔。
电视台为了博眼球,竟然请杀人狂上节目。
杀人狂老爹恬不知耻的一起露露脸。
各种脑残崇拜杀人狂,寄钱寄露阴照,做出版物(片子里一句话的讽刺了美国的“言论自由”)。
政府拆了很多人的家,许诺的纪念公园遥遥无期,与其说是抹掉人们的悲惨记忆,更像是除去自己公务机构的污点(警察的巨大失职)。
说真的,比起杀人狂,这些人性让我窒息,毕竟杀人狂不常见,但龌龊的人性和那些灰暗的事情 无处不在。
写在前面:我艹我写了这么长么!
好久没写这么长的影评了啊!!!
昨天看完以后真的是想了好多啊,其实还有些细碎的想法没放进去,但是算了。
父亲的冷漠:从杰夫未出生开始,杰夫的父亲就无法理解妻子的情绪问题,并指责妻子吃了太多药。
这让我想起来“歇斯底里”这个词。
歇斯底里(Hysteria)在口语中指无法控制的情感发泄。
在过去被认定是一种精神疾病,又被称为癔病或癔症,但现已不再认可此症。
一直到二十世记初以前,此症近四千年的历史中一直被认为仅存于女性,又称女性歇斯底里。
西医里,歇斯底里被归类为认为女性常见疾病。
极端情况妇女可能被迫接受子宫切除术。
有没有可能,妻子需要的是共情,是同理心,是宣泄,是陪伴呢?
这位年轻的丈夫没有想过,他是化学博士,对待工作严谨认真,是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支柱。
于是他将这个“疯女人”丢在家里,连同他即将出生的儿子:杰夫瑞·达莫。
相比于疯癫的妻子,安静的杰夫显然好相处得多。
6岁的杰夫就能在发现母亲用药过量时冷静地报警,在发现死去的动物时也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尖叫躲避,只有好奇。
我想这个父亲、这个化学博士在当下肯定是隐隐感到骄傲的:这个孩子像我,有着好奇求真的优良品质。
有趣的是,影片中父亲带着杰夫在地下室掏出一具死去的动物尸体,并决定教儿子解剖时夫妻俩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父亲说了这样一段话:“乔伊斯,知道什么能让你冷静下来吗?
额叶切除术。
”而多年后,杰夫试图制造僵尸时,就是试图向前额叶注射盐酸。
青少年时期,父亲和杰夫的对话也很有意思。
显然这时父亲知道需要对儿子进行一些性教育了,偏偏他选择的方式是说一些尴尬的黄色笑话,而杰夫的沉默也没有引起他的警觉。
当然,绝大多数的儿子这时的沉默可能都是因为害羞,可是当杰夫说:班上的女生他一个都不喜欢时,这个自认为理性的父亲偏偏就没想过,儿子有没有可能喜欢同性呢?
如果这个性教育是由杰夫的高敏感母亲来进行,她是不是有可能认识到,杰夫可能不得不在那个年代,走一条更难走的路,而意识到需要花更多精力来给予她支持和宽慰呢?
可惜没有如果。
杰夫的母亲因为仇恨自己的丈夫,而将这种仇恨投射到不善言辞的杰夫身上。
同时我觉得这个丈夫身上,不小心印证的我一个常常有的成见——那些丈夫/父亲,只是希望家人别给自己找麻烦。
这个形象广泛的出现在家庭伦理剧、宫斗剧中:这样的男性往往不关心矛盾出现的原因,只希望东宫吃颗枣、西宫给颗糖,然后两宫就能和谐相处了。
他不关心妻子为什么总是崩溃,这也就罢了,毕竟可以强硬的归因到,人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上;他也不关心儿子的困扰与情绪,逃避儿子的性取向问题、发现儿子酗酒时也不关心酗酒的成因、也没有积极提供戒酒所需的帮助。
他给儿子的解决方法是:送去军队(是不是太常见了?
)。
而当军队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又送去了自己的母亲家。
说到底,这个父亲一生都在逃避矛盾的成因,知道逃无可逃。
母亲的敏感与崩溃这位年轻的母亲一上场,就是神经质的。
在杰夫儿时的寥寥几场戏里,几乎都是拿着刀在和杰夫的父亲争吵。
内容也不过就是指责杰夫的父亲不理解她、控诉解剖动物尸体这样的事变态又肮脏。
撇开她癫狂的语气与肢体动作,她的诉求是多么普通又日常啊。
如果杰夫是个更普通一些的孩子,是个会哭会撒娇的孩子,这样的母亲,倒也不算太坏。
只可惜杰夫不是。
杰夫不善交际、没有朋友,我想他多少继承了父亲的冷漠,也可能是在父母日日正争吵下,耳濡目染的学会,将自己的诉求告诉别人,只会被所谓的正常人“父亲这样的人”认为是疯子。
好不容易有的爱好是解剖,也从母亲那里得不到一点点的支持。
倘若、倘若这时的母亲可以少许放下一点投射在杰夫身上,却出自于对杰夫父亲的仇恨,关心一下杰夫对待路杀动物时的心理状态,用她天然的敏感心思,让杰夫多一点对死亡动物的同理心,未来会不会有一点点改变呢?
可惜没有。
杰夫的母亲只是个平凡又崩溃的母亲,向很多普通人一样,将无法理解的事物推到所谓变态的那一面,不看、不听、问就是他们都是变态!
去死吧!
可笑的是,杰夫的母亲甚至指责杰夫的解剖动物尸体没有去求助过她。
这是个典型在丈夫身上找不到关爱,而试图让儿子承担父亲提供情感价值责任的崩溃母亲,这样的母亲,其实,很常见吧。
于是,半生都在崩溃中寻求价值的母亲,带着小儿子追寻ufo去了,独留17岁的杰夫独自一人,来处理他的低自尊、孤独、不常见的性取向、和不知如何处理的性欲。
杀戮开始了。
杰夫的弟弟常有人说,不要给罪犯找借口,别什么事都怪原生家庭,恶就是恶。
放在杰夫身上就是:你看杰夫的亲生弟弟,他怎么就好好的。
如果你看过《天生变态狂》,兴许可以改变这个看法。
不可否认,杰夫先天不足,不论是还是胎儿的杰夫会不会受到了过多的药物影响,还是之后疝气手术麻醉带来的后遗症,更或者是继承了父亲的不好的基因,都能说明杰夫不是个普通的、添双筷子就能好好养大的孩子。
杰夫需要更专业的照护,需要父亲教他理性与克制、需要母亲教他同情与爱。
如果是身体的残障需要更多的支持才能让他像普通人一样生活,那么心理与精神的残障也如此。
就好像《天生变态狂》的作者,天生拥有恶魔的大脑,却万分幸运有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源自母亲无尽的爱,让他即便一生都处在躁郁症的困扰中,也能成为一名在普通人看来事业有成的社会中层人士。
再看杰夫的弟弟大卫,剧情对他着墨不多,现实中杰夫的弟弟也一直隐姓埋名。
但至少大卫和母亲一起离开了,可以想象,离开了冷漠丈夫的乔伊斯,不会一再被丈夫的冷漠刺伤,也不需要面对“变态”的动物尸体,可以尽情的和小儿子享受亲子时刻,可以释放她本就有的母爱,这年才十岁出头的大卫,自然比哥哥有更多的机会对世界产生同理心。
乔伊斯在杰夫17岁的时候离开了他。
但其实我认为,当杰夫开始和父亲解剖路杀动物时,乔伊斯就已经抛弃了这个儿子,我个人私心的觉得,这是很多普通人对待“变态”的看法,让变态的事物远离自己,自己就是安全的,不用去理解变态,变态和自己没有关系。
但14年后,针对杰夫大脑火化还是研究的官司中,乔伊斯却做了和当年完全相反的决定——她终于想弄明白变态的原因了。
小儿子大卫明明很正常,大儿子杰夫为什么这么变态?
上层的冷漠与歇斯底里的邻居这部剧显然没有把视角局限于杰夫的原生家庭。
进入牛津公寓后,杰夫的行为早就引起了邻居们的不满:恶臭、噪音、消失的男邻居……剧塑造了一个热心、有勇气、并且刚强坚定的黑人女邻居格兰达,坚持不懈地投诉、报警,并在那个14岁老挝少年逃跑时,反复向警察强调她的不安,并在事后给警方打电话了解后续情况。
同时,剧也塑造了两个不负责任、大条且傲慢的警察,在未确认少年的ID的情况下,将少年送还给了杰夫,甚至在杰夫的床下还躺着一具尸体时,他只是略微看了一眼卧室,无视房间里的恶臭,嘱咐杰夫招呼好男友就离开了。
我们来试着代入到两个警察的视角:这是一个低收入的社区,治安混乱,人员复杂(并且考虑到一半税收低的社区,警力也少,我严重怀疑这个区域同样警力不足)。
两名值班警察接到了这样的出警通讯:青少年、有色人种,裸身跑在公寓楼道理,看起来神智不清,头上似乎在流血。
这在一个常常发生抢劫、贩毒、磕药过量致死的街区里,不是什么严重的事件。
当两名警察到达现场后,一名长发亚裔少年裸身坐在公寓大门口,头上看起来在流血但看起来并没有生命危险,神智不清。
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了他们这样的主观感受:一个无所事事的亚裔毒鬼,磕药磕多了,把脑袋撞上了,还跑到了大街上。
这不是什么大事,毕竟毒鬼裸奔的事,到处都有。
就在这时,一个戴眼镜的金发白人走了过来,说这个少年是他的男友,19岁,喝多了。
这个白人青年看起来彬彬有礼,比旁边三个歇斯底里的有色女性可信多了,女人嘛,就是容易小题大做。
不过他们是男同性恋,这可就要当心了,同性恋都有艾滋病,还是少接触为妙,我只是当个警察值个班,我可不想染病。
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按照规章出警,当事人没有肉眼可见的危险,两名警察将少年送还给了杰夫后冷漠离开。
上层对这个混乱的社区总是傲慢的,就像好学生对差生的冷漠与不解一样:ta笨,我有什么办法;ta们总是做坏事,是他们自己不争气;一个巴掌拍不响……反观邻居格兰达,反复、多次、到最后惊呼崩溃地斥责警察的不作为,可一遍遍的报警却从没获得警方理解。
这样的关系,太像杰夫的父母了。
冷漠的一方永远无法理解另一方为什么歇斯底里;崩溃的一方也一直不解我说的话你怎么不明白。
直到杰夫被捕。
杰夫的冷漠、杰夫的歇斯底里剧中还有一段是杰夫捞了一大罐大蝌蚪送给了老师,老师转手把蝌蚪给了另一个高个男孩。
虽然嘱咐了那个男孩,我们要善待杰夫,但显然那个高个男孩没放在心上,那个年纪的孩子太小了,怎么可能明白杰夫的需求。
于是当杰夫看见了高个男孩手里的大蝌蚪时,他爆发了剧中他第一次的愤怒——一次暴怒。
杰夫和人的相处,一生都处在这样的模式中:冷漠疏离、却看起来彬彬有礼,然后在情感无法得到满足时陷入暴怒(头两位死者是暴力致死),而这些,其实也都是模仿自他的父母、他周遭的社会。
剧中,总是若有若无的出现某种动物的鸣叫的配音,知道最后一集才说明,这是狱中杰夫听的座头鲸鸣叫的催眠背景音。
我个人觉得这个配音简直绝妙,杰夫一直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需要亲密接触、他需要肌肤之亲,可他只学会了对周遭的人冷漠和暴怒,只有对方死去,他才能获得安稳和平静;就像座头鲸的鸣叫,在深海中,依然孤独,但能感受到有人陪伴。
没有如果剧中杰夫的母亲在获得一份工作时,曾感动流泪,说如果当时没有早早结婚生子,她的人生一定会不同。
我相信如果有了自己的事业、能拥有一个更能倾听自己的丈夫,即便她非常不幸地依然有个杰夫这样的儿子,也不会有一个杀人魔的儿子。
如果夫妻俩能在1969年就去进行婚姻关系咨询、心理咨询,我相信他们能更早也更妥善的解决他们的关系。
我甚至认为,如果杰夫能够被继母和父亲养大,或者被单亲母亲养大,都能拥有更健全的人格。
剧中,如果第一个从奶奶的房子里逃出来的黑人,报警能够引起警方的足够重视,兴许后面12名死者都能过上普通的人生。
如果那两个警察重视了亚裔少年的案件,杰夫也会更早的被捕。
善与恶,都是你的邻居剧中详细描述了那名叫托尼的失聪受害者,阳光、和善又上进,真的非常让人心疼(虽然根据维基上显示,他并没有被杰夫特殊对待)。
本剧做的非常好的一点就是没有沉溺于凶手的猎奇经历,而是将受害者普通但阳光的人生撕碎给你看。
而杰夫致死亦是如此,他没有真的改过自新,也没有成为什么邪恶的化身,他和他第一名受害者一样,被哑铃给砸死了,成为另一个有偏执人格罪犯的受害者。
当看着牛津公寓里的人,在夜间因为害怕而挤在大堂睡觉时,我的感受便是,你的邻居,有杰夫、也有格兰达。
所以不要漠视恶,恶会滋长;也不要对善冷漠以待,这是哆啦A梦伸出的圆手。
说老实话,刚开始看这部剧的动机仅仅只是因为喜欢伊万小天使和题材的猎奇,「同性恋连续食人狂魔」,拜托 侦探犯罪爱好者哪里忍得住啊。
可能是想早早给大众吃一颗定心丸,第一集就把杀人犯捉拿归案了,剩下的剧情在成长回溯和牢狱自述中穿插展开。
没有什么意外的情节,老套的原生家庭破裂,孤独阴晦的童年生活,但比起更为残酷的成长环境,杰弗瑞的父亲其实给了他不少的爱和陪伴,此剧无心讨论他为何变成一个恶魔,更多的重点与高潮放在了后半部分——少数群体的抗议与公权力的失职。
此剧最重要的正面角色——格兰达在剧中有一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她在面对终于愿意为受害者群体发声的杰克逊牧师说——“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连在欧洲巴黎的记者都来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他们,却从来没有联系过我。
”紧接着,她被公司告知因为接受采访和工作时流露太多个人情绪而被停职,紧接着,她提议为受害者建造一座纪念公园的诉求被一次次长期搁置,紧接着,她在一个小小破旧的房间里接受了不被同仁认可的警察局长颁发的勇敢市民奖,而此时豪华的警察局宴会厅正在为两位失职警察举办复工典礼…熟悉的剧情不久前也在我们这发生,我们甚至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恶魔将那10位平民推入火坑,至少那样我想都不会激起什么民愤,比如两年前杭州的杀妻分尸案,大家也只是止步于感叹人性的恶。
杰弗瑞达莫的悲剧,我想至少90%的原因在于他本身的恶魔体质,但此剧把我们的眼光聚焦在了剩下的10%,对少数群体的极度忽视、失去部分理性的工会体制、对个人意志的过度放纵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受害者和家属群体的伤痛。
看到后面一直在疑惑和思考,我们一直高呼的自由民主,具体到底是什么?
那两位失职警察在我们的体制下一定是永不可能光彩复职的,杰弗瑞也绝不可能在服刑时继续讲述和卖弄他的“精彩”人生,我们一定能在绝对意义上做到言论公正,可后续的呢?
对于这个案件背后的千丝万缕的认知和思考,我们还看得到吗?
好像也不太可能。
对岸的「自由」要付出个体的极大代价,但这好像也给了他们极大的机会来完整主体的思考和成长,我们的「自由」是可以选择不看见残酷的”真相“,在长期不变的框架里安稳生活(没有大病大灾的情况下),我毫不质疑个体和权利都想越来越好。
但你和我说我们要做世界第一?
对不起,我对技术不懂,但我对人的可能性抱有怀疑态度。
他父亲看似给予了他许多关心支持 但实际上他们父子是有着巨大隔阂的。
他父亲好像貌似并不关心他儿子一次次被开除的原因,并不想走进了解他儿子的内心,或者说他已经把原因大部分归咎于母爱的缺失。
达莫第一次冲动杀人的时候,他告诉自己父亲他没有申请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他是有对父亲敞开心扉的诉求的,但是他父亲只关心儿子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争气,去读大学,干一份正经工作。
这何尝又不是当今我们许多父母亲的写照呢?
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够步入他们以为的人生正轨,从来没有真正了解,关心过他们的子女是什么样的人,甚至父母与子女都没有构建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如果达莫他的恶是生来具备的话,他的父亲是第一个可以予以引导甚至制止的人,但是看似对他无比关心实则有失其作为父亲的责任。
看剧过程中觉得最无力的两个时刻,
Joseph Gabrish 和 John Balcerzak一个是本应守护公民安全的两位警员 Joseph Gabrish 和 John Balcerzak,把本已逃脱的受害者再次送回恶魔手中。
报案人看到的是一个处于危险中的未成年人,担心他的生命安全,而两位警员看到的是种族与性取向,心里早早就预设一个“这群黑人成天搞事情,肯定是因为看不惯通讯录才报警”的剧本,默认男同就是喜欢玩些奇怪的东西,直肠出血什么的很正常。
甚至不解“一个白人男性为什么会住在这种地方,跟这帮人做邻居?
”。
William David Gardner然后是那个本应守护法律、维护正义的法官 William Gardner,一边对受害者家庭的哭诉毫无波澜,因为“听不懂亚洲口音”,而另一边对一个xing侵未成年人的白人男子表示“你是个好孩子,我相信只是酒精的作用”,把8年刑期缩减为一年。
受害者及其家庭做了自己所有能做的事情,用尽所有力气,最后到了执法人员这里,却被无情地一脚一脚踢回地狱。
而这三位帮凶,都安然无恙地在漫长的职业生涯后,荣誉退休。
首先,我们要能够接受,每一部影视作品都需要在一个基本一致的格调中去讲述它的故事,更何况这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的。
在这一前提上,才可以发散出更多的声音。
看之前以为只是一部简单的犯罪悬疑剧。
可以预见的,看完后的触动真的需要一些时间去消化,因为这太纪实,像是用纪录片方式拍的恐怖片,代入感很强烈。
十集的篇幅对习惯了快节奏的现代人会有些拖沓,但这不影响我这个,喜欢慢慢讲故事,慢慢听故事的人。
整部剧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部分的压抑,第二部分的感同,第三部分的无奈。
在我看来,所有优秀的影视作品,都需要有不同的视角去审视性的观看。
表面是在说一个恶魔的诞生,但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我们,有没有为恶魔的产生提供土壤,是需要反思的。
影片的中途杰夫就被抓住了,导演和剪辑用最舒服的插叙跳剪,让观众可以从不同时间段的上帝视角,去观影,去思考。
其实全剧关于凶杀的镜头真的已经很克制了,并且也不是非常的多,导演需要这些镜头去表现受害者的遭遇,但导演也尽量去克制,因为凶杀现场不是要表达的主题,更多的恐惧感反而是通过邻居葛林妲房间的那个通风口去表现。
她深知隔壁房间正在发生着些什么,但又无能为力。
害怕,恐惧,占据了她几乎一大半的心理状态,正义是剩下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记录本不该发生的一切,也期待有朝一日可以看到类似节奏的影视作品来记录这不平凡的三年。
最后,少刷社交媒体,少听专家的话,少看新闻,三句忠告送给你们,也送给我自己。
看片全程都在出戏杰哥不要啊
所以最后的黑人复仇又哪来的正义呢
怪不得总觉得有《Mindhunter》内味,原来是原导演之一Carl Franklin的作品。非常难得的近期犯罪心理+访谈+还原案件细节及事件原委的好片,目测明年大概率获奖(没错,笔者的眼光一直尖锐且正确于评委视角)
伊万小天使演这种freak杀人狂魔真的是绝了。单集节奏特别好,聋哑人共情那里处理得特别好。聚焦在特殊的结构性种族问题导致的司法缺漏也不错,以及后续讽刺性的entertainment也很可以。但整体拖了。
对变态的描写非常的细致入微且真实,这可能就是人类作为动物最原始的猎杀冲动吧
原型更让人窒息,私人认为杀人犯的亲人也有很大责任——得知他的死讯后,达莫母亲Joyce愤怒地回应媒体:“现在大家都开心了吗?现在他被棍棒打死了,这对每个人都好吗?”
是一部让我思考很多的电视剧。从视听的角度来说也无可挑剔。最后,我们永远记得,不会忘记。
瑞恩墨菲2022第二弹,御用男主Evan Peters上演《美国犯罪故事第三季》(不知为何不纳入这个系列),以食人魔为男主。刻画了他的原生家庭,对男性肉体感兴趣(商场的模特),杀人(清晨起来亲吻脚丫发现对方已经变成肉泥),到第一次吃人肉。作为人物传记剧,前几集非常精彩,但入狱后的余波,杀人魔变“超级英雄”,受害者的余震,略显平淡。#2022电视剧50,评分:B。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第一集悬疑风格很精彩,完全吸引了观众!第二集开始年代交替,多角度人物叙事线索,导演一直在阐述男主杀戮的原因,从小成长的生活状态,没有血腥暴力限制级镜头,只是隐喻而已!大量对话剧情,节奏太啰嗦,顺带指出米国工作制度漏洞!观众也许不在乎这些,只想看狱中黑帮痛扁杀人犯,哪来那么多的废话?
杀人部分拍得很好看,最后非要上价值,种族歧视和司法漏洞倒也罢了,最后一集竟然探讨原谅,这种变态的杀人狂魔直接让他去死啊,原谅个鬼啊!!!太恶心了🤢
对Jeffrey Dahmer感兴趣的能不能去看看他的采访和庭审,这个剧拍的是什么鬼
瑞恩墨菲手里的项目实在是太多太多 几年来也没有什么亮眼的剧集出现 这次题材和故事其实都是舒适区 拿捏准了好莱坞的脉 种族 lgbt 宗教该有的都有 甚至专门来一集着重讲黑聋哑男孩 真是精明的过分了…
墨菲阿姨的剧怎么拍都像《美恐》,有被金发小Evan帅到。说实话除了增加造价不理解这种时长,这种罪犯传记片拍一部两个小时电影就行了,磨磨唧唧看完和看了文字百科没啥区别,漠不关心他的成长背景,有的人天生变态。看了EP1 2 6被吹上天的聋哑集看完:就这?
看了前3集和后3集。中间集让我胆寒不想再看。这不是一个探案剧,只是描述了反社会者是怎么在人生压力下在他人的生命中获得解脱和快乐的。我不喜欢这种归因。后3集骂警察机构不作为,凶手被追捧的故事非常精彩。
冗长且每集重复度过高
除了第一集 后面节奏太拉了
伪纪录片,太多zz演绎和诠释
阴暗致郁系——保留最爱之人的方式,是煎食他的心
怎么会这么容易就 成了???
第一集不错,后面的实在是磨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