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胡埃斯的美好日子
Les Beaux Jours d'Aranjuez,恋夏絮语(台),佳期如梦,佳期约至阿兰胡埃斯,The Beautiful Days of Aranjuez
导演:维姆·文德斯
主演:勒达·卡代布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葡萄牙语言:法语,德语,英语年份:2016
简介:尚且在筹备阶段的维姆·文德斯新片《The Beautiful Days of Aranjuez》已成戛纳香饽饽,交易市场上意大利、巴西、希腊都已超前买下发行权。影片剧本由与文德斯合作《柏林苍穹下》的彼得·汉德克撰写,故事讲述一对男女在夏日傍晚分享彼此对于爱与自由的看法。影片将于6月份开始制作。详细 >
文德斯居然开始话痨了....
恋夏絮语
又名《佳期如梦》。太好睡了。开头音乐还蛮好听!
摄影很美很流畅,女主表演痕迹太明显,思想不敢苟同,我喜欢话唠片可我不太喜欢这部电影,温德姆斯还是适合拍纪录片
从perfect day的音乐响起就可以打五分了 法德风情的森林庭院 夏日露台 标准舞台剧腔 梦幻文艺的电影呈现
话剧改编,但缺乏用电影的视听手法呈现原作所进行的独特设计,镜头移动显得单调。最大的好处就是把花园拍得很美,不用通过舞台布景添加想象了,增加了美好氛围。对白冗长,主角缺乏魅力,有点小趣味和哲思但不足以支撑起全片。对各种自然声音的细腻表现不错,缺少好的动态呈现。不是词儿多就文艺。
有时候很烦闷,只能看进去这种片子。意识流的絮语、两个人的对峙、留白。
#TIFF16 像是一出舞台剧,置身于花园中,男人与女人探讨世间万物。可没有场面切换的也算是电影?
我宁愿自己读原著,也不想听你来朗诵。
90分钟颇具催眠效果的各说各话,让《阿兰胡埃斯的美好日子》彻底成为一部纯艺术电影,一部似乎仅供知识分子挖空心思剖析互文性的影像论文
是文德斯对电影与戏剧媒介融合可能性探讨。编剧所处的现实空间或是电影媒介的空间载体,而演员所处的想象空间或是戏剧媒介的空间载体,是具有个性的二元空间,文德斯便运用自己的技法对两个空间进行融合可能性的探讨,却逐渐展现电影媒介的侵略性。第一,场面调度的探索,镜头对准编剧的现实空间,随着编剧出画,外景的想象空间似乎与现实空间所融合,却桎梏于门框的约束(电影构图),无法交融。第二,叠化的使用,人脸的重叠,是编剧现实(电影)与想象(戏剧)的融合,却因叠化专属于电影的技法而无法融合。第三,视点的转移,从编剧的视点转向演员的视点,而这种视点的转换也独属于电影的特性。当编剧(电影空间)走入演员的想象空间(戏剧空间),电影便已完全侵略戏剧的空间——特写镜头的运用与剪辑节奏的突变以及声画对位、多重嘈杂的音响展现。
被临时搭建的影院的3D效果坑惨了,于是便睡了。惊醒时发现Nick Cave在弹琴唱歌。@Venice
男女之间本身就是鸡同鸭讲,只是共同生活在一个物理星球相伴。
今年金马影展观赏的第一部电影。絮絮叨叨的对话 诗意的语言 随时可以截屏成桌面的完美的风景 和恰到好处的音乐。
席間數度昏迷
当一代代的电影人都试图将电影远离文学、戏剧或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时(电影也必将会越来越独立开来),文德斯却反其道而行之,但成品之乏味、形式之单一让本片沦为了催眠佳品。其实真的没有必要拍成3D,甚至没有必要拍成电影,这只是一场不需要眼睛看的朗诵会。
#73rd Venezia# 1/10 莫名其妙的文德斯。一星给Perfect Days。
Wendersing/No Wendersing.....
2.
阿蘭胡埃斯作為樂曲,出逃地,和諧的中間帶,是浮沉在單詞的荒漠中難於名狀的綠原。外部是無謂的,在對話被置於絕對高度時行動成為具有破壞性的終結力量。整個片比起電影好像更近乎一場文本實驗,段落切換(服裝改變)、underline(內外台詞重合)、創作在場(作家、鋼琴家和漢德克自己扮作園丁的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