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不好意思的道一个歉,对于片子的演员导演故事题材等等等等上面,真的没什么了解,选择看这部片子,只是凭着感觉,在电影节开票的当天,决定了要去看这部关于二战的片子,《战争天堂》。
恰巧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有幸读了《巴黎烧了吗?
》这本关于二战即将结束时,盟军司令法国将领戴高乐和德军占领巴黎将领在巴黎这个充满着艺术情调城市当中的博弈,关于是否要摧毁这座城市的博弈,也在观影的过程当中,无数次的将片中的上校与书中在巴黎已经被解放大半忽视己方长官命令,依旧试图保护心中信念的长官相比对,我想说,这里面,也确实有相像的地方。
这部片子里面,比起近年来动不动就是大幅度的战争场面来说,好像更倾向于描写人心,人心是否在那样偏颇的思想、行动当中,受到了世俗理念当中不应该有的影像,让每个人的思想都出现了幻觉,不论是觉得自己已经是超人躲得过生死劫难,还是称赞对方作为更有影响势力时,那种畸形的倚靠心理,或者是旧贵族对于新兴人类的被迫妥协。
在这部片子之前,虽然也曾看过一些二战题材的片子,但是这一部却带着些不太一样的味道。
说实在话,故事的剧情走向其实有些老套,高中完美结束的人大概都知道,二战是怎么结束的,在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里面,也写了一些关于被羁押犹太人和被占领之后的德国人的几种不同结局,有的皆大欢喜,有的只能任时光荏苒,自己在家回忆往事,大多数的存在都成为了一个大历史事件的背景,托着上层人物进行他们觉得一定要完成的事情。
这部片子的开头结尾其实,非常经典,仿佛一切将要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可以预料到,黑白色彩让人们抛却之前的思想准备,使用的人物与故事片段互相切换的拍摄手法,直接让看客不得不抛却一段一段故事当中自己产生的思考,而被导演的思路拽着跑,当然,这也间接在演员的演技上划了重点:讲到情意昂然时,那种爱恋时特有的激动;在苦恼是否要活下来时的无以言对;在对于自己所信奉信仰上的坚持;对于周边世界产生环境影响的再反应,等等等等。
都可以在这一部片子里面看到。
以前总有人试图给出定义,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好电影,包括上大学之后也一直有教授特别强调真正的狠角色,是能够在无形当中调动出人们的痛点和笑点的人。
好吧,不得不说,确实,这部片子做到了,也许你一开始也在犹豫,黑白效果下,是不是要任由瞌睡虫来光顾,然而,精确的角度分割和对颜色色块的控制,都不断的让你放弃任由瞌睡虫打扰的借口,一直在想,下一个片段,是否又能看到美貌的上校,带着妩媚的女士,或者他们的心理波动当中所带有的缘由。
说实在话,全程,我都在想一件事情,一件事情:上校自己,是怎么保持作为一个人,一个贵族,一个没落军官贵族所能产出的高度,来处理自己与不同人交流当中所间接制造出来的个人形象。
一面要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自己的长辈去世之后仍要努力保持应有的作风派势,对于过去玩具带来回忆的珍视,遇到心爱女人对着自己说法西斯好话时的发狂等等,放在现在也许都没有什么人能带来如此多的冲突吧。
一边要不断杀死送来的犹太人,描述会动的土地,对于下级作风的不满;另一边又要每天回忆过去欢快的日子,遥望作为仆人存在,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身边试图分享心情却不能的节制,看到好兄弟发狂时试图冷静处理的心态,对周边一切都仍尝试着保有一种贵族特有的隐忍。
但终究,身体是诚实的,他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不好意思,你现在接受的内容物料,已经超过你可以承受的最大量。
于是,就在这些不断出现的冲突当中,最终,他选择保有自己的理想作为结局,姑娘则决定给另外一个有念想的人机会,舍身取义 。
所以,《战争天堂》,到底是说在二战时期的德战区,德国人过着如同天堂一般的日子,还是每个人心中试图保有的自己心心念念的概念股天堂。
当然,也可能是,战争中,德军,不断的送人去天堂。
四面白墙,你坐在桌前,坦白回顾你的一生,你会说些什么?
讲述你的家庭,回顾你的特别经历,分享你的爱情,又或是创造的历史对世界的贡献…他分享了作为法国的纳粹支持者最后的时光,他遗憾没有好好跟家人告别,没有和女主共度一夜,难过于让儿子亲历自己的死亡所带来的伤痛。
他讲述了令他荣耀的德国贵族家庭史,他的一次次晋升和在集中营的工作,他曾和女主在意大利的时光和他对女主的爱恋,他对女主的拯救和最后的信仰崩塌与毁灭。
而她,在战乱中失去了本来属于自己的生活。
一个俄罗斯人因为保护两个犹太小孩被捕,委身法国官员又被迫进入集中营,从女人变成动物又被害她的德国人救。
最后,她还是选择了死亡救了两个孩子,她在天堂说她不知道为什么,是一种力量,我想这个力量叫做善良。
二战这个题材在电影史上绝对是浓墨重彩反复提及的。
不同国家通过不同的视角和人物去切入这段痛苦的历史,展示战争和民族仇恨带给个体和家庭的伤害。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讲述方法,三个人在空荡荡的天堂审讯室去回忆和讲述的时候你能看到利益和贪婪,荣耀和自满,痛苦和释然。
她的眼泪一次又一次地落下对比的这两个男人的遗憾微不足道。
女性的力量站现在对各种环境下生存的韧性,对孩子的包容与母性,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与决绝。
相比起两位男性对信仰忠诚的不堪一击,女性的美丽在痛苦中绽放。
电影黑白的画面和4:3的画幅都让人更专注于人物的状态,他们的神态和静默下的眼神都更加有深度。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对任何人都不仁慈,无论是发起方配合方受害方,没人可以从这场战斗中幸免。
和平的维持是艰难的,也是有意义的。
了解苦痛也可以更好的珍惜已有的幸福。
在影片最后,当女主角奥尔加即将被赶进毒气室前,她挣扎着在通道的墙壁上刻下了一个词——“Рай”。
自此,电影的标题在一个残酷且讽刺的时刻得到了呼应。
中文译者把它译作了“天堂”,但其实它更准确的意思是“乐园”。
在俄语里,“рай”对应的是paradise而非heaven——后者是上帝的居所,而前者是一处上帝用来安放未曾堕落之人的永恒的乐土。
在基督宗教里,人类的先祖曾因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乐园,这一事件便被称作“失乐园”(Paradise Lost),标志着人类的堕落和原罪;但相应地,经过“末日审判”(Last Judgement),适格的人又将重回那永生永乐之地,这一过程便是“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
《战争天堂》便是一个关于“末日审判”以及“复乐园”的故事。
这一“末日”的情境被放置在了二战时的法国和德国。
故事里,三个“灵魂”——俄国女贵族奥尔加、法国警察局长朱尔斯、德国贵族青年赫尔穆特——在审判者面前自述自己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审判者借此“判定”他们是否值得拯救。
至于这位审判者是谁,影片没有明说,只在宣判奥尔加的一刻出现了一名男性的声音;至于三人谁最终得救并复归乐园,影片也没有留下悬念。
“救一人便救了全部”——代替狱友慨然赴死的奥尔加已然诠释了影片全部的道德力量。
不过,《战争天堂》的震撼之处并非只在于呼唤人性的道德说教,它的思想主题和宗教性背后有着对人性更为复杂的审视。
“谁值得被最终拯救?
”——这个问题并非从一开始就昭然若揭,尽管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这是因为电影超越了一般善恶对立的视角,始终强调着一个整体戴罪的下沉世界,一个被施加了集体原罪的“文明”世界:在这个“兽性狂欢的年代”里,雾中弥漫着幽灵,风中徘徊着哀嚎,党卫军敲骨吸髓,集中营里也相互倾轧,契诃夫的妻子死在了契诃夫崇拜者的手里;没有真正的无辜者,所有人都背负原罪,所有人都马不停蹄地奔向那个命运终结的时刻。
另一方面,接受“审判”的三个人物又各有复杂的内核,你很难说他们中谁代表了绝对的恶和善:朱尔斯是一个卖国贼和不称职的丈夫,却也是一位还算慈爱的父亲、一个憧憬爱情的男人;赫尔穆特虽然狂热地追随纳粹,但仍保有身为旧贵族的自尊和浪漫气质,这使得他和党卫军格格不入;而奥尔加虽然最终荣归“乐园”,但她在集中营里为了活命也做了不少龌蹉之事。
电影并未先在地预设价值判断——它首先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旁观的空间,此刻善恶的天平被藏匿于镜头背后,代之以冷静、中正的视角去审视三人的言行;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审判”的困难。
作为抵抗组织成员的奥尔加简直就是一个从契诃夫书中走出的人物(甚至她的名字都可能来自《三姐妹》)——被时代的洪流驱赶着背井离乡,在仓皇落魄中勉力维持着一丝旧日的体面,饱含无用的尊严和怯懦的善良。
她在面对朱尔斯咄咄逼人的审问时,所能想到的便是用肉体换来同伴的释放,以及一块香皂和一九一九年的罗曼尼康帝葡萄酒。
这番交易——不免让人想起罗巴辛从柳鲍芙手里买下樱桃园的情景——随着朱尔斯被抵抗组织暗杀而告吹,奥尔加也锒铛入狱;事后来看,这可能也是奥尔加整个命运的转折点。
间接地被同志的“义举”所害,恰似契诃夫剧作中那种常见的、突然闯进生活的“至暗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朱尔斯作为一个相对游离于主要剧情之外的角色,虽然早早退场,却仍被置身于审判桌前,获得了与另外两个主角几乎同等的视觉分量。
稍作对比我们也不难理解这中缘由:朱尔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形而下”人物,贪恋物欲、野心勃勃、粗鄙不堪,确如罗巴辛那般代表着一个无孔不入的资产阶级官僚形象,理性而实用,在事业和家庭中都极具掌控感,唯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人物,在末日审判里也没什么特殊;虽然他可能是文明痂皮之下急欲生替的新肤,但终究并未超然于“失乐园”的意义结构。
他是资本主义的,代表这个时代下“成功”的一般标准,但仍然是堕落的,是蛾摩拉和索多玛的。
进到集中营后,奥尔加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种种盘剥,同时她又盘剥更弱者,偷盗死者的物品去换取片刻安逸。
对此我们无法指摘什么,正如前文所说,这是一个整体沉沦的世界,所有人都以扭曲的方式存在着。
也因此当她与昔日恋人赫尔穆特相遇时,求生的欲望和二人身份的落差进一步把这种扭曲推向极致,以至于我们在这段重燃的恋火中看不到任何倾心的温存,只有瑟瑟发抖的皈依者狂热。
在影片的一个关键段落里,赫尔穆特为奥尔加搞来了逃出集中营的证件,奥尔加随即癫狂地感激赫尔穆特,言辞极尽谄媚,令赫尔穆特无所适从。
相比之下,赫尔穆特在三人之中无疑最有层次感也最耐人寻味。
他极致优雅,热爱艺术,谙熟俄国文学,因而为契诃夫式的奥尔加深深吸引。
他甚至在道德上也无可指摘,既不堕落,廉洁奉公,也不加害人,还救了自己佣人的亲戚。
然而这样的一个人物,却是以非常令人不安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一方面,在这位贵族青年身上,处处都显露着那种20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追忆着往日荣光,笃信着德意志民族的超凡使命,坚信自己目前事业的无比正确性,憧憬着一切政治问题如诗一般的解决,对粗暴的事件赋予一种崇高的解释。
另一方面,他又不仅仅是一个纳粹的狂热分子,毋宁说他是一个偶像信仰的狂热分子。
从他坚毅的眼神中我们看不出审判来临之际的自省和动摇,反而是被他挑衅一般的叙事所迷惑,进而感到一种敌基督式的叛逆诱惑。
末世的预言在他身上与宏大叙事的感召发生了重叠;他宣告自己已成为超人,他那完美的事业仍将后继有人。
对此我们虽难认可,却无从反驳(想想今天新的偶像狂热是如何滋长的)。
一个维希政府里的罗巴辛,一个契诃夫式的女贵族,一个查拉图斯特拉式的纳粹党徒,对他们的灵魂审判注定不可能像一般的法庭那样参考人世的道德法条(换句话说,奴隶道德于他们是无用的)。
然而怪异的是,影片并未悬置这一点,它明明白白地给出了答案,同时这一答案也并非出人意料。
拯救了狱友和两名犹太儿童的奥尔加在忏悔之中被重新纳入乐土,至于另外两个灵魂,我们则不知去向。
这是电影向人性世界妥协的一刻,是它温柔的一刻,但也是虚弱的一刻。
因为自此它把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抛了出来:究竟谁来审判,以及这个“谁”有无资格审判。
显然,演员直视镜头的处理以及频频出现的跳切,无不暗示着导演以及观众作为“观看-审判”者的二重性。
然而我们知道这样的权力结构并不对等。
导演内在的价值判决虽能借由外在的影像凝视实现,但这一判决的有效性十分可疑:他纵使全知,却未必全善,更不全能;再往外说,即便观众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我们能够感受到三个人物无穷的复杂性,我们被他们具体的生命本色所打动,却并不能判定善恶的彼岸在何处划界。
最后这只能导致一个后果,那便是最终审判被无限推迟。
自然,我们不希望末世来临,可它总会来临;因为我们并不完美,却总是向往完美。
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让我得以一睹期待已久的《战争天堂(2016)》。
在导演Andrey Konchalovskiy(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掌控下,这部电影呈现出了一种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一个夹缝中求生存的好色法国警官朱尔斯、一个迷茫而无畏的俄国王妃奥尔加,和一个自我纠结的纳粹高级将领赫尔穆特,三人的自我剖白与回忆中的现实相互交缠。
在这个发生于1940年代的二战故事里,它的一帧帧画面,尤其是这对错位鸳鸯在意大利度假的那些往昔回忆,让我想起了生于圣彼得堡、在1920、1930年代的欧美大放异彩的时尚摄影大师George Hoyningen-Huené(乔治·霍伊宁根-许纳)的作品。
可见本片的摄影师Alexander Simonov(亚历山大·西蒙诺夫)对那个时代上层生活的拿捏之精准。
对了,Hoyningen-Huené恰巧是一名俄国流亡男爵,也曾在法国生活。
但很明显,导演Konchalovskiy似乎有意削弱奥尔加身上的俄国色彩,除了“嫁给了一个不爱的王子”、“职业是《Vogue》杂志编辑”以及“会和纳粹情人谈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之外,没有提供更进一步的线索。
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的信息非常丰富。
在我的知识架构里,唯二有深刻印象的大规模俄国或前苏联流亡式迁徙,一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大批贵族远逃欧洲;二则与前苏联“大恐怖(the Great Terror)”时期和著名的河滨公寓(The House on the Embankment)有关,被遣送至世界另一端的社会精英人数巨大(总体而言,他们仍属于幸运的那一小部分人)。
基于这个背景,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俄国贵族女人会出现在这个故事情境里。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在20世纪初的巴黎,最不缺的就是俄国流亡公主/王妃”。
她们没有了城堡和庄园,在维持奢靡生活的路上也到了强弩之末的阶段。
为了生存,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法语的贵族女子愿意为各种时装屋或杂志负担模特的工作;更有甚者,还当起了设计师。
因此,奥尔加选择了这个职业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惊讶之处——当时的时尚界已然需要名流效应,而落难贵族也需要新的经济来源。
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女性,在社会现实面前,必须学会审时度势。
拿奥尔加来举例,为了脱罪,向盖世太保的同伙性贿赂?
可以。
想要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与纳粹将领保持关系?
也可以。
听起来貌似有些堕落而自我,但Konchalovskiy还是爱这些“飘零燕”般的女子的,因为他给奥尔加的献身加上了手足共情与家国大义的前提。
台湾地区给这部电影的译名,是“寻找天堂的三个人”。
判定这三个人是否抵达了理想彼岸的权力,Konchalovskiy交给了“第四堵墙”这边的人们。
那么,奥尔加找到了吗?
和其余两个主角一样,在自白片段里,奥尔加往往流露出懊悔的表情。
这令我想起曾在一个展览上,看到的“大恐怖”期间被滥杀的“罪犯”们在临刑前被照片定格的那一刻,他们大多神色麻木。
但幸运的特权阶层还有空间回顾一生,流泪、崩溃,恼怒自己棋差一着;而那些不幸的人,万般不安也只能化为无力反抗的接受,生死不由人。
人造的天堂,不论是纳粹的雅利安狂想,还是亚细亚的理想主义,在真实的死亡面前,都现了原形。
而奥尔加,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天堂”。
或许,她有自己的新天堂也未可知。
1942年战时的欧洲,奥尔加,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同时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盖世太保发现她在自己公寓藏匿两名犹太儿童而被捕,她的案子被分配到盖世太保掌控下的法国警察局长朱尔斯手里,奥尔加想用身体交易换取自己的自由,然而好色又胆小的法国人还在犹豫不决,就被抵抗组织一枪送去见了上帝朱尔斯被枪杀后奥尔加被关进犹太集中营,遇到了一个认识的德国军官赫尔穆特,在战争开始前,两人曾在托斯卡纳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愉快的假期,在那里,赫尔穆特曾对奥尔加一见钟情。
如今,貌美迷人的俄国贵族成了为一点点生存可能抢死人靴子、为了两根香烟给集中营里的女监工提供服务的阶下囚,而热爱音乐和契科夫的德国青年,放弃家产和一切,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相信和追随的纳粹事业中来。
在每天都要死一万多人的地狱般的集中营里,两人踏上一段扭曲的关系。
在战争后期纳粹全面失利的时候,赫尔穆特做好了假护照决定带奥尔加一起逃往南美德国殖民地,这让对生存有巨大渴望的奥尔加激动得无以复加。
然而奥尔加在集中营里偶遇自己曾在巴黎公寓里藏匿过的两个犹太男孩儿,让她一念之差,在最后关头改变了主意精美的明暗对比让人印象深刻,4比3的黑白画面和考究的打光,让人想起黄金时代的单色摄影。
画面的风格非常符合占据影片绝大多数篇幅的1942年至1944年间的岁月,近乎四方的镜头成功凸显了战争年代对人性的禁锢,以及罪恶的集中营地狱般的逼仄空间演员的表现堪称出色:赫尔姆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安·克劳斯成功诠释了在善恶之间挣扎的内心,而奥尔加的扮演者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则将人物的智慧、痛苦和绝望的牺牲表现得淋漓尽致
1、我一直疑惑不解,纳粹及其仆从国是如何分辨和甄别犹太人的?
即使一直保持犹太血统的犹太人会保持一些外表特征,可那些经历过数代与异族通婚、外表特征逐渐模糊的呢?
2、如同食腐的秃鹫一样,一旦有难友死去,他(或她)身上的衣服、鞋子或是最后一点残余的个人物品,都会马上被身边的人洗劫一空,正如可以为了一盒香烟去杀人……集中营没有道德准则,集中营是不折不扣的地狱……3、人生如棋。
在集中营,伯爵夫人和她曾经的仰慕者--纳粹军官(还是布尔什维克和斯大林的“小迷弟”)不期而遇,和她曾经掩护过但仍难逃魔爪的一对小男孩意外重逢……4、奥尔加,俄国贵族,法国抵抗组织成员,在生死抉择之际,慨然将生的机会让给了“还有女儿等着”的狱友,走向了人生的最终归宿--毒气室;5、同样是逝者独白,但是折射出各自生前的人性高下立现
心软的警察父亲、救过犹太孩子的俄国女人、热爱俄国和契诃夫的德国军官,三个善良的亡魂。
边展现集中营生活,边穿插三人对镜头自述,最后上帝声音响起:不用怕,进来吧,然后一道光,结尾震了下。
战争对nobleman的泯灭:“我从牲口变回人、女人,甚至开始想口红和皮肤,一切只因重新有了食物和睡眠而已。
”
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其实是苏联时代的老人。
从给老塔写剧本,当副导再到自己独立导演。
冈察洛夫斯基电影宏伟叙事的史观是继承苏联血统的。
战争天堂以三个死鬼和上帝面试穿插起整个故事。
其实战争天堂在讨论庸人、超人和圣徒面临生死抉择时的区别。
庸人不是坏人,是摆脱不了本我,得不到升华的人。
按红楼梦的说法是正邪两负的人。
超人是为信念而死,却不惜剿杀大量异己的人。
在这点上。
希特勒和斯大林没什么区别。
人间天堂如果在他们手里建成也都是白骨累累。
圣徒也为信念而死,和超人不同,他们自己先死。
他们自己演绎了信念本身。
奥尔加的圣徒角色,没落白俄贵族经历了两次起伏,白俄贵族沦为巴黎难民,达豪集中营底层到一号首长的保洁员。
当首长替他安排好撤离,她却替难友赴死。
在苏俄文化传统中有独特地受难等待弥赛亚来临的情节。
最后上帝为她打开天堂之门,体现了这种弥赛亚情节。
电影串场:在天堂门口接受问询的检查桥段和屠格涅夫的诗“门槛”结构很类似。
最后一道光才知道在观众位置上的听众是上帝。
苏联时代的卫国战争电影一定按英雄伟大的路子叙事,冈察洛夫斯基思路能发展成圣徒伟大的叙事角度,说明白俄的文化传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唯一的精神寄托。
一部文艺的战争片,整部电影冷峻克制,镜头工致,台词讲究,叙事手法独具一格,一边是堕落的战争地狱,一边是救赎的《战争天堂》,三个主人公犹如被上帝审问一般诉说着自己的遭遇,最后发出一道神圣之光穿透屏幕照亮了观众的眼眸,而那两个孩子的笑容则尤为触动人心!
战争毁灭人的世界,又重塑世界的人。
这篇影像散文像战争剥去人的衣裳、自尊一样,用4:3画幅“上帝审问”,从身体里剥出心灵,从形容词里剥出善与事实。
法国人挂念孩子,德国贵族在尼采遭遇茨威格式的巨大矛盾中追索“昨日的世界”,俄国人选择同归于尽。
苦难雕刻欢与痛,不为明天,便无意义。
1942年战时的欧洲,奥尔加,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同时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盖世太保发现她在自己公寓藏匿两名犹太儿童而被捕,她的案子被分配到盖世太保掌控下的法国警察局长朱尔斯手里,奥尔加想用身体交易换取自己的自由,然而好色又胆小的法国人还在犹豫不决,就被抵抗组织一枪送去见了上帝。
朱尔斯被枪杀后奥尔加被关进犹太集中营,遇到了一个认识的德国军官赫尔穆特,在战争开始前,两人曾在托斯卡纳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愉快的假期,在那里,赫尔穆特曾对奥尔加一见钟情。
如今,貌美迷人的俄国贵族成了为一点点生存可能抢死人靴子、为了两根香烟给集中营里的女监工提供服务的阶下囚,而热爱音乐和契科夫的德国青年,放弃家产和一切,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相信和追随的纳粹事业中来。
在每天都要死一万多人的地狱般的集中营里,两人踏上一段扭曲的关系。
在战争后期纳粹全面失利的时候,赫尔穆特做好了假护照决定带奥尔加一起逃往南美德国殖民地,这让对生存有巨大渴望的奥尔加激动得无以复加。
然而奥尔加在集中营里偶遇自己曾在巴黎公寓里藏匿过的两个犹太男孩儿,让她一念之差,在最后关头改变了主意精美的明暗对比让人印象深刻,4比3的黑白画面和考究的打光,让人想起黄金时代的单色摄影。
画面的风格非常符合占据影片绝大多数篇幅的1942年至1944年间的岁月,近乎四方的镜头成功凸显了战争年代对人性的禁锢,以及罪恶的集中营地狱般的逼仄空间。
演员的表现堪称出色:赫尔姆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安·克劳斯成功诠释了在善恶之间挣扎的内心,而奥尔加的扮演者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则将人物的智慧、痛苦和绝望的牺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的契诃夫知道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他会说什么?”“他什么都不会说”
以二战集中营为背景,叙述的故事不关乎战争,而是生死的尊严,爱情变得畸形,智慧显得荒谬,理想成为摆设,影片以审视角度遍历两位主角从凡人到升入天堂的升华,情爱物质都不重要,生死都可以无视,从人性迸发的亮光是那么绚烂高尚。
将一个这样沉重的故事,用剧本和讲述的诗意把它拍出了无与伦比的美感。这美感是不是就是天堂的样子。导演才华横溢,银狮导演奖实至名归。#2017BJIFF#
天堂受审。接班人选拔,欢迎贵族,元首想隐为无名艺术家。抽完烟喝完酒再说。信仰的不是德国天堂,只是强权。巴拉圭童话月光下黑色树影。如果不是绝对民族灭绝德或不至战败。争夺鞋。战时纳粹腐败。没有地狱就没有天堂,残忍不伟大。为何整夜讨论契诃夫,他不是哲学家。只关心契的未婚妻被送入焚炉。
所以天堂的优越性在于假装还在用胶片(威尼斯最佳导演在这片里到底干了点啥
好看到都没感觉到地震……
还行吧
具有好电影的特质,可并不出色。
集中营那段的酒吧戏,和德国国会大厦展出的历史照片十分吻合。
北影节看过两部康察洛夫,形式感都惊艳极了。画面和声音质量之讲究,电影语言上的探索和自圆其说,虽然说不上新鲜,但浑厚自然,为二战之殇这样老题目创造了新的导语,让它依然动人。不过还是有立场的,最后俄国人救了犹太人上了天堂,法国这一角也有些鸡肋,也难怪拿不到奖咯。
最后确实是个惊喜,非常精致的黑白影像,但是还是少了一些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个沉重且被耕耘无数遍的题材,在导演强大的掌镜能力和结构巧思下有了新鲜感。俄法德三足对立,法国警察死得太早,到结尾又贸然出现,不知是否在追求一种精妙的失衡?俄国贵族与纳粹军官的关系拍得很好,简淡而不显粗糙突兀。天堂/地狱审问的部分挺棒。要不是最后逃亡的情侣双双选择赴死来得突然了些,就像给五星了。
好看,就是钢琴师那种好看程度。不会成为最爱的好看
补标@zumzeig 题材被拍烂了,无论什么手法都很难再从熟悉的故事中带出多少惊天动地的情绪,只剩下过度设计之感。于是工整讲究的镜头,极具美感的黑白摄影,交替在堕落的战争地狱与极简的自白画面之间的叙事,都全无直击心底的力量,反而充满了虚伪的抒情。
不煽情的战争片,克制但是真实得可怕。
emmmmm……虽然是描写的二战但完全不真实……两星半吧
穿过地狱来到天堂娓娓作答的意思吧?这个立意多高呀!加上情人地狱再聚首可以多绕指柔啊。但故事呈现细节太单薄,落地不好。警察头子自述的戏份比较尴尬,欲讲还收的意思,干脆应该整个砍掉!男女主的表演都到位,颜值气场也挺抓人,但承载的情节并无太多新意,亦不曲折。女主战前的慵懒华贵,倒是令人印象深刻。
畫框內的畫框與被切割的人身肖像,下一站天國的偽記錄採訪,16mm的影像刻意造舊感。核心人物動機的描繪稍嫌無力
1)好讨厌虚构天堂的叙事主线和结尾…拿腔作势的…2)饿国政府给了钱也不能把好好的残酷历史拍成饿螺丝文艺作品推介会吖…3)女主超美,贵妇人设不错;男主超帅,军装尤其帅
中间犯困了,还好结尾有力,有种“何以为人”的重击。影片用一种尘世之外、远离战争的冷静口吻去讲述看不见的二战和屠杀灭绝,纹丝不动的固定镜头和方正古典的黑白构图,算是老导演的行活。加入16mm胶片之类的手法,则像是故意掺加的玩味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