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娜奥米沃茨看的这部电影,虽然之前就已经听说《母与子》评价很好,这更是激起了我的兴趣。。。
电影起初三个不同关系,不同的人物似乎都没有直接的联系,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也一直在找着这三者的关系。
影片我起初原以为是一个母亲与一个孩子的故事,原来我大错特错,这是讲所有单身母亲与孩子的故事,而影片只是通过三个女性角色来展现一个社会的一角,一部完完全全适合女性观众的影片,或许对于男性观众来讲,这是个枯燥的故事。
但身为一个女性观众,虽然还没恋爱,更谈不上孩子之说,我却被它深深打动了,我甚至曾几何时也想过不结婚只要个孩子,不过那只是幻想,因为觉得世上的好男人实在太少。
看完影片我怀疑我的想法以及怀疑我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勇气,是的,做个单身母亲不容易,在中国做个单身母亲更不容易。
倘若假如有一天我也未婚先孕了,或许,也许,可能,我也会做得像沃茨的那个角色那样不要男人的抚养,不要男人的怜悯,更不会因为孩子跟这个男人结婚,这使得我想起了《老友记》,瑞秋生完baby,她说,我不能因为孩子就跟罗斯结婚,我们之间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是的,美国人的这种前卫的思想让人可怕。
影片好在没有就事论事,虽然母亲未婚先孕,还未成年,不想要孩子,可看着肚子里的baby一天天的成形,一天天的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直到你无法将这种关系分开。
即使你无法负担这种后果,即使你的人生因为这个意外而改变,即使你知道孩子的出生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但就在他或她出身的那一霎那间,你便知晓无论什么都无法将你与我分开,因为你是我的一切。。。
母亲与孩子之间究竟应该算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
标准的答案无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但是每一种问题的背后都是母子关系之间的新思路。
我们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诞生新的答案,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有终点的过程。
今天给大家推荐影片《母与子》。
这是一个三段式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母亲在十四岁怀孕后,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成为自己的累赘,因此,出生即被抛弃这个标签被打在了第二个故事的女主身上。
于是,这个女人变得放浪形骸,然而即使她是一个放荡的人,但依旧是意外的成为了母亲,犹豫再三之后,生活并没有像她之前想的那样进行,她决定留下这个孩子。
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收养,当一个新的年轻的母亲诞生之后,她总是觉得孩子是一个累赘,觉得自己当不好这个母亲,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经验去做一些事情,然而当自己的母亲出面之后,她顿悟了,没有谁一开始就是母亲,母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这个过程或许会没有尽头。
三个不同的故事构筑了本片的核心观点,同时这三个故事也有所串联。
不同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总是展现出来相同的一面,当然,这一面的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一句话,爱纵使千人千面,但总归汇聚到一个点。
母子之间是传承?
第一个故事中的母亲对于自己当年的行为一直都是悔恨的,然而会很并不能挽回什么,只不过是一种漫长的代价,这种代价或许会伴随着自己一生,但是这种伴随只是一种单纯的结果吗?
很显然,这不是。
有时候,很简单的决定就会成为一辈子的伤痛,这一点对于第一个母亲来说是非常印象深刻的。
年少无知时候的冲动看上去当时没有什么副作用,然而当岁月老去年华不再的时候,这位母亲才体会到了孤独的意义,孤独在于自己一手炮制,孤独在于自己曾经的选择错误,孤独在于自己明知道自己做出了选择,却终身耿耿于怀,最终,故事就成了故事,一切就都无法挽回了,后悔不过是一种抚慰,为自己曾经的轻狂买单的方式总会让你感到意外。
第二个故事中的女人之所以放浪形骸,原因在于自己与自己的母亲之间的原本的亲密的关系被剥夺,而这种被剥夺的亲密加剧了她对于情感的不信任,即使是自己最亲密的母亲,即使是诞下自己的人,即使是被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母爱又能如何?
抛弃自己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忧郁,而这种抛弃直接造成了自己的人生已经被别人决定了,这种痛楚很刻骨铭心。
当一个人赖以信任的基础被砸掉了之后,她留下的就只有悲伤了,不过第二个女主角将悲伤转化为了一种放纵,我们可以单方面谴责这种放纵,但是放纵的原因不过是不信任。
游走于不同的男人之间,只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快感,这不过是跟第一个女主角一样的对于人生的消耗,同样的,这种消耗才是真正能自己决定的。
然而生活并不会因为你决定了什么就对于你有丝毫的改观,当第二个女主角意外的怀孕了之后,曾经给自己立下的规矩就被无情的打破了,原来生活并不会简单的这样,原来生活还可以有别的选项,原来成为了一个母亲之后,一切就跟以前不一样。
第三个故事依旧是在展示着不同,当第一次成为母亲的孩子抱怨着母亲这个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她却忘记了,所有的母亲都没有熟手,大家都是在一个没有准备好的时间内迎接自己的新生命的。
即使是做了完全的准备,但是生活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让这些准备“付之一炬”。
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份并不是在万全准备之下获得的,而真正获得了这些身份之后,我们只能是根据眼前的所有来给予自己更多的付出,这没有终点,同样的无迹可寻。
母与子之间究竟应该保持着一种什么样得关系呢?
这似乎没有人能回答,然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种特殊的身份关系之间,总是会被摸索出来一个答案,即使这个答案本身并不具备更多的参考意义,即使这个答案本身就有着千差万别,但当你拥有了这个答案之后,无疑拥有了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自然而然的会对于这个答案进行揣摩,生活也会继续下去。
时间很漫长,答案却很朴素,孩子不管是意外还是惊喜,这都不能让母亲这个身份被怀疑,或许,这才是母子关系的真谛。
……你好,再见
看哭了,尤其黑人女孩分娩的那段和领养女人哭着喊“我的孩子”那段,年轻时我们只考虑一个人,为了自己未来牺牲孩子的未来(或者说生命),成熟以后想要孩子却又坎坷波折,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吧,我们都默默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和苦痛,但是我们没有怨言,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做母亲知道,为了小孩愿意付出所有。
很久没有写过影评了。
好像,电影都看的很少了。
一部带着宁静味道的影片。
看完它,像是趴在温暖的床上,被柔软光滑的被子轻轻拂过背脊、然后包裹住全身……情节很简单,几段简单的故事,作为女儿、作为母亲……各种不同的身份交织,在这些身份角色里,我们表达遗憾、流露痛苦,也在某一瞬间,理解并融化、释怀和接纳。
整个故事里,我最欣赏的角色,就是那个长的像印第安人一样的角色(甚至我都没有记下他的角色名字),那么包容与理解,有原则和立场,最重要的是,各种细节里渗透出来的智慧,即使只是他的女儿,都真正理解了“相处比血缘重要”这个浅显的道理,这句话是整片的点睛之笔。
很好。
对我来说,整片没有泪点,却清新优雅,像是晨光中的薄雾,飘飘洒洒,一任其温暖心田,那是亘古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爱,最简洁的样子。
😭😭Lucy和Kerry、伊莎故事线的交集一开始一直没出来,我还以为是两条平行线,但又很纳闷觉得不应该。
我其实有点没明白,她一开始要收养的孩子她妈这么挑剔,对他们也没有好脸色,为什么她会那么喜欢那个孩子。
等孩子出生之后,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孩子亲妈好像也没有特别表现出对孩子情感的转变,孩子也主要是由Lucy喂奶的,怎么就突然不给了?
一些疑惑,不过我可能跑题了。
看到伊莎写给Kerry写信交给修女,结果修女把信随手一放,耽搁了母女相认,感觉有些刻意,不过可能是为了表现主题吧。
看到Kerry再次知道女儿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伊莎逝世一年的时候,还是特别的难受和遗憾的。
最后Kerry看到伊莎的女儿Ella,和她一起玩耍,回到家之后感恩自己的丈夫。
画面切到卧室,丈夫在一旁睡着了,Kerry躺在床上给伊莎写信,然后放下笔,放下眼镜,躺下,关灯,影片结束。
这一切的画面特别的美好与平静,最后画面随着Kerry的闭眼而黑屏,我好像看到Kerry彻底放下了,打开了自己,新的生活正式开始了。
母与子,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不管是否在计划中来,母与子之间总有某种链接,相互吸引,相互走近,这是多么神奇与美妙的情感啊。
电影的第一条主线Annette Francine Bening(下面就简称Annette) 所演的女孩在十四岁时意外怀孕了,孩子生完后就给别人收养了,之后Annette 没有结婚,一直和她的母亲一起生活,日子平平淡淡,但她生活得并不开心.直到母亲去世,从保姆那里她才知,母亲对于她总是带有愧疚,也总是隔着距离,无法表达,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难以靠近.三十八年,她从未间断过给她的女儿写信,却从未寄出过,后来她遇见了对她倾心的他,在他的引导下,她开始打开心扉,向他讲述了她所抛弃的从未见过的女儿,并有了找女儿的想法,但当还来不及为女儿愿意见她而欣喜时,却悲痛的得知女儿已死于生产。
当她开始敞开心怀来接受自己和别人时,她就开始幸福了。
我想她必定深爱着那位旧情人,不然她不会到五十二岁却依然未婚,她又是鼓起多大的勇气和他打声招呼,以她的方式告别过去。
Annette的笑非常美,也很迷人。
第二条主线是Naomi Watts所演的Annette的女儿,她经济独立,美丽聪慧,收养的经历让她非常独立,意外的怀孕让她想见她的亲生母亲.对于Naomi Watts的爱情观,我无法参透,也许她是真的爱着可以当她父亲的上司,但她肯定是不会接受和他在一起的。
第三条主线是Lucy(电影里的人名),非常让人喜欢,她是一位真实、阳光的女孩,总觉得因为她,故事才会让我觉得没那么悲伤,因为一直无法生育,决定和丈夫去领养,她满怀希望,然而丈夫却难以接受而分手,在一波三折的领养的过程中,Lucy领养了Naomi Watts所生的小孩.我想她能给小孩美好的童年,她也能充当好一个很好的母亲。
如果Naomi Watts没出意外,她也同样会是位好母亲。
看到中文里电影有被直译成《母与子》,还有译成《爱在你左右》,个人觉得<图片1>直译还是比较好吧,电影中有多对母与子,但都诠释着爱.有些爱,难以表达,有些爱,隔着距离;但,至始至终根植于心.
隔着永生的重逢有一种爱永生不变,永生难忘,永生记忆,一旦丧失,便永生哀痛,永生铭心。
这种爱就是母与子的关系。
我承认《母与子》这部电影是一部让人心动的影片,没有好莱坞的商业影片的流俗桥段,却靠着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阵容,几个感动人心的主题让人动容。
但这也不是一部完全关于爱的电影,如同电影的中文翻译《爱在你左右》式的理解。
这是一部关于女人和她们的孩子之间的抉择,关系以及爱恨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关联,以及母亲和孩子之间为此一生所受到的影响,从而改变她们人生道路和感情道路的电影。
这部电影想说的是,如果母亲与女儿之间无法处理相互依附的感情关系,这种纠结和矛盾可能会产生一生的影响,从而改变她们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她们对男人,性与婚姻的认同和理解。
1.影片围绕着三个女性进行,一个是50多岁姿色犹存的单身理疗师A,一直活在14岁早孕而被迫放弃女儿予他人抚养的阴影中;一个是37岁的金发美女B,年轻有位的律师,却因为一出生就被生母放弃而生活在情感的愤怒和不平衡中; 一个是年轻已婚却无法生育的女老板C,因为迫切想收养一个孩子而宁愿失去婚姻也不放弃收养念头的黑人女性。
这三个女性独立成章的故事因为命运而围绕在一起。
正如电影的题目《母与子》,这是一部专门讲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其它故事枝蔓的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制作的绿叶。
最重要的是, 它将女人一生都要面对的几个重要的话题,比如早孕、弃养、领养, 母与女的关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女人与男人性与感情的关系等汇合在一起,编织成一个触动人心的影片。
这几个问题单独拿出来都可以拍成一个电影,因为女人一生面对的问题以及选择实在太重要, 因为这些选择而所做出的决定,乃至这些决定所产生的改变女人一生的转折都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而敢于将所有的这些关系到女人一生转折点的重大主题放在一部电影里面讲述,看的出导演的勇气和功力。
2.早孕和弃养: 很多女人一生可能都会遇到早孕以及弃养的纠结,问题是遇到了如何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是否会影响你的一生,就是这部电影试图告诉你的其中一个主题。
这部电影通过两个早孕的女性以及她们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进行了心理的刨析。
单身理疗师A14岁早孕而生了一个女儿,但是被迫弃养,因为她的母亲为她做了决定,而这个决定在以后的岁月里直接影响到他们母女两个人的一生和他们对待彼此的态度。
而影片中还有另一个早孕的黑人女孩,她20岁的早孕虽然重蹈覆辙了她母亲当年也是20岁早孕的人生道路,但因为时代的不同,以及母亲对她的爱和理解帮助她最后放弃了弃养的选择。
她母亲对她说,我当年也不想要你,但是回头看来,现在的我如果没有了对你的爱都无法生存。
最后女孩选择了不放弃孩子,因为她不知道自己以后是否会后悔。
说到后悔,这部电影反复阐述的就是,后悔是一个一生品尝的苦果,如果不想一生后悔,现在就做出改变后悔的决定,不管这个决定是什么,不管是改变弃养的想法,还是重新寻找失去的孩子。
3.母女关系: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讲述母女关系这个最多人经历,最磨难、最棘手,最让天下所有的女人都心生烦恼的感情纠结。
大部分母亲以及女儿其实都深爱对方,但却不知道怎样处理彼此微妙的感情的关系,因为很多以爱的名义做出的事情可能都伤害了对方的感情,造成一生的误解。
最让人难过泪下的两段母女关系,就是A与她相伴一生的母亲以及为谋面的女儿B的感情纠葛。
A一直生活在早孕而被迫丧失女儿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一生不开心, 她的母亲因为看到女儿一生为此郁郁寡欢而因此单身心里面非常内疚却又无法与女儿沟通,因而自己也不开心。
两个不开心的母女一生相伴却无法将36年前那个将他们两个人都推上一生后悔的旅途的情节打开。
直到单身理疗师的母亲去世,她才从别人的嘴里得知她的母亲一生都觉得对不起她,因为她当年的决定让女儿一生生活在感情的阴影中。
A听了以后放声大哭,觉得母亲应该亲口告诉她,让她卸下这个感情包袱,懂得母亲其实是理解她的内心世界。
其实A 的母亲临去世之前,曾泪眼婆娑的望着女儿,然而最终都欲言又止。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一个感人泪下的瞬间。
而单身理疗师的女儿B,一个37岁的年轻有为的律师,因为从小被生母弃养而生活在自己感情的不解和痛苦中。
她愤恨母亲当年的决定,也痛恨她不来寻找自己行为,这种愤恨使得她心理面压抑扭曲,而决定终身不结婚不生孩子。
这个决定使得她在感情上对男人不信任也从不投入感情。
性是她对男人的了利用手段,而这个手段一但达到目的,她就无所谓自己的行为的道德或者男人的退出。
就是这么一个在感情上无所谓而事业上独立自强的女人,一旦意外怀孕了以后,她对生母的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所有的对生母的愤恨都随着怀孕而烟消云散,从而产生了去寻找生母的信念。
母亲A与女人B一生都彼此牵挂,彼此思念,但彼此都因为自己各自的隐痛而一生错过。
直到最后B的孩子将她们的这种牵挂与思念交织到一起。
她们两个彼此相互的精神痛苦和折磨所带来的人生转折是影片的亮点,也是最感动人的一点。
4.男女关系: 女人可以生孩子的生理构造是男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懂得女人的地方,也是改变女人对男人看法的最终原因。
男女之间,其实永远隔着一个遥远的理解海洋,只有愿意做出努力而渡船前往的少数男人,才可以最终走进女人的心里。
那A来说, 如果不是她的初恋被早孕一事破坏,她可能会最终嫁给那个一生相互之间都忘不了彼此的男孩子。
然而事与愿违, 她早孕而生了孩子并将孩子弃养给陌生人,而造成了她近乎一生的痛苦和煎熬。
最重要的是,如果A的母亲没有对此横加干预,为A做了如此的选择,A也许也不会如此后悔,严重影响了A与母亲的关系的同时,也造成了A母亲目睹女儿一生痛苦所造成的内心的不安。
如果说,A的孩子改变了她的人生, 那么她与母亲的关系也决定了她一生无法幸福。
幸好,A母亲最后去世,让A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单独面对人生重新做出选择的机会。
而帮助她做出这个选择的男人就是一个愿意渡过心灵的海洋,与她共行的男人。
这样的一个男人的理解使得A可以最后选择平静,而这种内心的平静导致她卸除肩负近乎一生的感情包袱。
A一生牵挂却无缘谋面的女儿B,因为从小被生母抛弃,后来与养父母的不和所造成的内心痛苦促使她对男人,孩子和婚姻失望,17岁就作出了永生都不生孩子的决定。
就是这么一个外表美丽,但内心破碎的女人成了男人的杀手,在感情上伤害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未必得到快乐。
B没有像生母A 一样幸运,碰到愿意理解她的男人。
但最后改变她看法的却是,自己的意外怀孕。
这个孩子改变了她对生母的愤恨,使得她内心重新充满了柔情。
B是让我最为心痛的一个角色,一个感情上孤苦无疑,因而性格倔强的女人。
一个我最同情,最希望她能找到母亲而得到最终内心的平静和快乐的女人。
A与B之间的相互牵挂和思念感动人心,看到她们两个人在一个城市里面各自带着感情包袱而挣扎的人生,真实让人痛心。
虽然,A得到了一个后半生理解她的男人,但是她对女儿B 牵挂和思念却终其一生围绕在她的内心。
这是一部面对所有女性内心世界的电影,讲述了女人的痛苦、弥漫和失落, 讲述了母亲对女儿之间一生的相互影响。
不管你是母亲还是女儿,不管你是单身还是已婚,不管你是否有孩子,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因为它让你明白女人一生感情上的许多纠结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感情或者内心里面多么痛苦,只要最终愿意相互理解,让内心释放,让感情释放,你还是可以重新做出人生的选择,不管这个选择有多迟。
5.《母与子》是由电影《巴别塔》以及《21克》的导演艾力谢路依拿力图(Rodrigo García) 最新撰写并导演的感人新作。
他通过三个女性的三个故事把她们最终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触动女人内心深处情感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撰写和导演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一个男性如此理解女性的内心彷徨和怅惘,是难得的人才。
电影的主演分别为已是人母的优秀演员安妮特•贝宁(Annette Bening)与娜奥米•沃茨(Naomi Watts)。
她们两个人将母与女彼此间的在人生道路与感情道路上的痛苦,迷惘,失落和悲哀演绎的极为出色,她们赋予角色的演技和个性的光辉照耀着整部电影,从而令人感动落泪。
这部预算花费为七百万的影片,从2010年5月上映以来只拿到一百多万的盈利,可以说是票房惨败。
除了这部电影是小制作的独立影片,因此得不到好莱坞大片的选场以及推广之外,影片里面的结构所产生的感情失望也不得不说是影片的一个失败。
我同意导演的很多看法以及导演意图,但是因为想把三段故事最终联系起来的野心使得他失去了故事的最感人的主线,即A与B之间的感情呼应。
如果这部电影只拍摄了A与B之间的爱恨离合,那么这部片子的感人的效果就非常的强。
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不可能承受太多的痛苦和失落,给观众在感情一点出路都没有,让人失望。
人生中的痛苦和失落已经经历太多,观众看电影的时候,无论如何希望影片会超越生活中的磨难,让人感到光辉。
但是如果一个如此动人的电影以A与B如此结尾,那么观众内心的感情承受点就太大了。
如果这部电影让A与B有一个终于找到彼此的感情重逢、团聚,那么这部影片的效果就会更大,就会更暖人心。
这部电影其实用了我最喜欢的60年代轰动一时的美国歌手和诗人保罗西蒙(Paul Simon)的一首著名歌曲《母子团聚》作为点题。
"No I would not give you false hopeOn this strange and mournful dayBut the mother and child reunion Is only a motion away, oh, little darling of mine. I can't for the life of me Remember a sadder day I know they say let it be But it just don't work out that way And the course of a lifetime runs Over and over again."
这是一部令人心动的影片。
世间所有的爱和牵挂都比不过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牵挂。
一部影片,三位女性,三段故事,相互独立有相互牵扯。
没有好莱坞套路似的桥段,没有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没有大团圆泪流满面的结尾和所谓温情的BGM,但时时刻刻都在打动你的心,都在牵动你的心。
自己生下了这个孩子,与孩子之间就是一种无论相隔多远,都无法割裂的牵绊。
因为被遗弃,不想孩子承受自己的痛苦,与孩子之间就是一种最深层的疼惜。
无法生育,想有个孩子,与孩子之间就是一种求而不得依然孜孜以求的向往。
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埋怨和后悔?
你心理很清楚你不愿永远当一个小女孩,be a mother!
世间百态,人情冷暖,你选择自己当一个什么人,是有责任心事业有成的上司领导?
还是乘机妻子怀孕出轨美丽女邻居的帅哥?
还是自私,自我保护,不愿意付出的老女人?
你舍弃自由和事业甚至是生命去当一位伟大的妈妈是去了什么,得到过什么需要去计算吗?
你痛苦,你快乐,你心里没有点数吗?
能算清楚的只有上帝,而他最懒得去管凡人的破事!
2010年的文艺片《母与子》,几个相关联的故事同步展开,一条叙事线索是,人过中年且单身的凯瑞安,无微不至地和佣人照顾着年迈的母亲,她自己从事康复护理工作,最近时常被自己14岁生下一个女儿,后被送人这一幕所困扰;另一条线索是37岁优秀的律师伊莉莎白游离于男人之间,享受着幸福的独身生活。
却被意外的怀孕陷入两难境地;另一条线索结婚多年不育的露西急于领养一个孩子,却受到20岁早孕大学生的百般挑剔。
三个故事相互关联,凯瑞安就是伊莉莎白的母亲,露西最终领养了伊莉莎白的女儿。
故事、关系都不复杂,只是探讨了许多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凯瑞安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互相不能吐露心声,老人情愿把心事讲给佣人听,把心爱之物送给佣人的女儿,让作为有孝心并作出放弃亲生女儿牺牲却并不得到母亲的承认和爱,伤心不已,就因为小时候的错,大半辈子单身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样的事比比皆是,露西等待的即将生产的女大学生也是如此,中国有着便捷的流产药物和手术,生女儿的不免担心,但这不是人生的经历。
家庭、亲人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从伊莉莎白身上可以明显的看到,虽然她受过良好的教育,说明领养她的人还是负责任的,但她没有爱,又或者受到被人抛弃的经历,让她不敢去爱,于是她享受生活,勾引上司、别人的老公,以至于她怀孕都不知道怀的是谁的孩子,等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对亲生母亲的理解,于是她提出要找亲生母亲,美国的这种领养制度,保护隐私,但如一方不配合,那就会原本有血缘关系的人永远不得相认。
露西不能生育只能领养,她要经过供体妈妈的百般挑剔,等生出来了,又反悔不认帐。
有人说其实没有孩子也蛮好的,从前例可以得出有的母子一辈子冷战,甚至成冤家,有的如此不如不生、不养,养大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生育是人的责任,让人类得以传承,另外养孩子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养儿方知父母恩,能够培养一个的耐心和责任等等。
凯瑞安看到露西好好地带着她的外孙女时,她释然了。
喜欢里面的每一个人。柔弱中的坚强,割舍中的深情。距离遥远,彼此相望。
我跟我妈有过一段一模一样的对话
有那么点绕出俗套的尝试,不过剧情的漏洞也是多多。娜奥米.沃茨仍旧不会演戏。塞缪尔.杰克逊还有胸肌。
我从未见过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买新鞋子、换新发型,也不知道在你困扰时有没有人帮你。那晚我听见雨声,你听见了吗?那是给你的安慰
略有矫情
▤「I&#39;m not a weirdo but I&#39;m difficult. I don&#39;t make friends easily. I demand a lot from others. It&#39;s unfair but I do. I don&#39;t like being disappointed.」「It&#39;s the time spent together that counts, more than blood. Time counts the most.」
其实看罢电影,真的不敢苟同这个译名:因为这部电影就是母亲--女儿--女儿--女儿的电影,如果不是香港的叫法 爱在你左右,也应该是母女之类的温情名字,虽然说母子有母亲与孩子的意思,但是我们约定俗成的叫法一般都是母亲和儿子之间。電影从女主14岁的懵懂发育时的早恋开始一直描述了她38年的人生经历,她女儿都37岁了;電影看似是未婚生育以及子女领养成长的心理问题,其实是把母亲纠结了一生的心结娓娓道来,14岁的一次禁果,让她大半辈子都在负疚中挨过,都熬到姥姥的年纪了,病重的母亲依然不依不饶的告诫她不要再堕落了,一次失足,背负了一生的道德十字架她没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似乎只有一种赎罪的心理。而她母亲把内心的话宁可说与旁人也不与自己的亲生女儿诉说,这更让她伤心不止。女儿找妈妈,妈妈暗访女儿;亲人之间的互访探寻
2.5。 缺乏生活的粗粝感与生命力
《巴别塔》《21克》导演艾力谢路依拿力图监制,娜奥米·沃茨、塞缪尔·杰克逊、安妮特·贝宁等多位大牌主演的讲述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影片,探讨了少女产子、不能生养、未婚生子、离弃、领养等复杂的母子关系,比较细腻,挺感人的。
无聊
感觉其实有点东西但不太能领略的到吧电影是我最讨厌的几段的格式
淡淡地流露,有种隐忍的痛。做人难,做女人更难。
男导演浅薄无知理解下关于母女关系一厢情愿式的愚蠢表达,非常脱离现实。电影里的女人表现都太负面了,转变也来的太生硬了,反而男人却理智冷静温柔担当,我…!?!?!P.S.闹米始终是我的心头好~
买了半年的碟,今天在家才翻出来看。让人很安静。让人接受爱,接受生活。love the one loves you.
不喜欢这个故事
好美的故事。
阿莫多瓦式的女性关怀被转移到美国,披上了温柔包容的面纱,却依旧让人感动不已。我们出生于无法选择,正因这无法选择让我们在成长时坚毅执拗地一定要“活成自己的样子”,殊不知这一切背后那根又名脐带的风筝线从未被剪断。妈妈仿佛停留在14岁的纯真和女儿仿佛从未年轻过的独立,拼凑成了完整的一生。
非常细腻非常感人的片子
有两位女神驻场,Naomi Watts &amp; Annette Bening。处处泪点。Samuel L. Jackson在里面真的很性感。
I&#39;m tou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