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到华盛顿时,住在弗吉尼亚北郊一户中国移民家中。
男主人在联邦机构上班,离我工作的地点不远,经常好心地开车送我。
一天早晨,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我们在车中闲聊起来。
房东大哥提起几年前美国媒体报道过的一桩间谍案。
案件主角是联邦调查局的高级特工汉森,他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卖情报给俄国人,一直干到2001年。
据说汉森用换来的酬金取悦一位脱衣舞娘。
这位目前单独监禁在科罗拉多监狱中的前情报特工,之前就居住在我们生活的弗州北郊。
特工、情报、叛国、脱衣舞娘,霎时间我的大脑充满了想像,我仿佛看到汉森正驾车从我们旁边驶过,装作不经意地将情报包裹丢在路边某个垃圾筒里。
被这个故事激起想像力的当然不止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以此案件为原型的好莱坞影片《双面特工》(Breach)。
影片中的汉森当然比我的想像要精明老练得多。
同样是在一个清新明媚的早晨,他步入一座人迹罕至的公园,谨慎地将情报藏入公园内的小桥下面。
不想这一切均落入远处的望远镜中。
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一拥而上,汉森随之伏法受刑。
广东话将自己一方的叛徒或对方派来的奸细统称为“内鬼”,看过《无间道》的朋友们对此并不陌生。
望文生义,内鬼可以解释成内部的鬼怪,也可以说是内部有人搞鬼。
同样含有贬义的还有“特务”一词,比较书面和中性的叫法是“间谍”和“卧底”。
无论何以名状,内鬼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极其特殊的一群人:他们整天生活在谎言中,依靠欺骗过活,表面上效忠于一个组织,背地里却服务于另一组织。
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内鬼有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可能。
《无间道》里打入黑帮卧底的警员就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并向上司大发牢骚。
《双面间谍》中被派往监视汉森的年轻助理也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在上司被捕后辞职。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内鬼们长期在两副面孔之间切换,必然抱有某种一以贯之,至少是自圆其说的行为逻辑,才能长期维持这种特殊人格。
从功利主义的视角来看,内鬼行为逻辑的出发点无非是个人利益或是团体利益。
就纯粹的物质利益而言,内鬼这一职业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风险太大,一旦东窗事发,千人所指,终生监禁,很可能连命都搭上。
如果智力和机敏程度已经可以胜任内鬼的工作,倒不如干点别的,来钱更快也更稳妥。
即使仍留在情报界里,也不如当职业的情报贩子,像电影《慕尼黑》中的庄园主人——有买卖就做,管他你死我活。
有些内鬼叛变的动机或多或少是出于对所在组织的报复心理,比如张国焘在共产党内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后,转而投靠国民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美国的主旋律影片《斯巴达三百壮士》中,有一个长相极其丑陋的叛徒角色,也是因为在希腊人这边不受重用,绝望之下为波斯人提供情报的。
在汉森的案子中,两种动机他大概都有一点。
若是忠于团体利益,内鬼的行为逻辑就有点复杂了,甚至可以引申到政治哲学的高度。
我曾听说二战前后,一些信奉共产主义的英国左派知识分子主动向苏联人提供情报。
尽管这是十足的叛国,他们的行动不仅不自私,而且体现了献身于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精神——不管今天这些行为看起来多么愚蠢。
汉森当然不在此例,身为天主教徒的他不仅不相信共产主义,而且将苏联崩溃归因于无神论(“Godless”)。
另外一种团体利益不涉及根本的意识形态判断,比如帮会之间、公司之间、族群之间或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大家都是人在江湖,各为其主。
《双面间谍》在这点上刻意美化了美国的情报工作人员,好像他们净想着为自由价值奋斗。
我们并不喜欢前苏联的极权体制,但这一政权的确有保障俄国国家利益的功能。
被汉森出卖的克格勃特工同样出卖情报给联邦调查局;而联邦调查局也收买克格勃内部人员出卖汉森,世界就是这么运作的。
就道义而言,你很难说联邦调查局就比克格勃好多少,克格勃的汉森难道就不是汉森了吗?
涉及平等竞争的团体利益,我们只能从一方的角度相对评价内鬼的行动正义与否。
不过,在一个团体内部,一种普遍主义的伦理评价标准应该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无间道》中的卧底警员会引起我们更多的同情,因为我们知道他的工作服务于全体公民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帮会兄弟。
在德国影片《窃听风暴》里,东德的秘密警察良心发现,隐匿情报,保护了他监听的对象,也是因为出于一种超越了党派团体的正义感。
(尽管我更愿意相信主人公是因为爱上了那个女演员才这么干的。
但愿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在普遍主义的伦理适用范围之内,内鬼尽可以堂堂正正地做偷偷摸摸的事。
看完《双面间谍》后,我对邻座说:“给我多少钱我也不干这个。
”好在,内鬼的问题并不是我的问题。
有些平庸了。
其实新老间谍的对抗是很能出故事的,但问题是整个故事太过平淡了,老内鬼对新助手的试探明显不足,而最后所谓露出的马脚又实在太低级,让人看得很不过瘾。
其实我最期待的是剧情的反转,比如最后证明内鬼是那个女队长或者是黑人队长,哎,让人看得有些失望啊~~~
我不介意在这里再说一次:实在是很差的片子,间谍片不是情感片,看点就是逻辑,但此片中破绽百出,汉森有无数个轻而易举就能识破埃里克的机会。
除了把观众当弱智之外,我不知道导演还干了些什么。
如果真实情况就是这样的话,美国活该完蛋了。
实在是烂片中的极品。
毫不犹豫地,我给了最低的评级。
非常真实的间谍影片。
真实的让人觉得平淡。
其实本片难以归于动作、惊悚、枪战等等间谍片常常划入的类型。
这是一部非主流间谍片。
主演是一位好莱坞的熟脸明星克里斯·库柏。
相信大家对这张面孔都不会感到陌生,毕竟简单回忆一下,在《伯恩的身份》、《马语者》、《奔腾年代》、《第四者》当中,我们都见过他。
但是相信大多数人却无法叫出他的名字。
因此,这类演员有个共用的名字,叫做“好面熟”。
而克里斯·库柏在本片中表现相当不错,老道的演技把一个老牌双面间谍的谨小慎微、紧张不安、隐忍压抑、老谋深算表现的淋漓尽致。
90年代初期,由于前苏联一夜之间瓦解,克格勃也随之解体,俄罗斯对外情报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这期间,艾姆斯间谍案的曝光差一点连带出了汉森,然而,由于汉森在联邦调查局里实在是太让人信任了,所以最后还是没有被任何人怀疑,不过,汉森也因此蛰伏了好几年没有活动。
1995年,汉森被调派到美国国务院外国任务办公室工作,仍不时能接触到敏感和保密的情报。
于是,当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重新恢复与汉森接头时,汉森毫不犹豫地披挂上阵,直到被捕当天还在为俄罗斯从事间谍活动。
是今年上海电影节的参展影片。
影片自身让我觉得一般般,其中有个情节挺有趣,就是ERIC准备为申请一台新电脑填表格时,他的老板让他直接把走廊上的新到货拎台来用。
这种不走寻常路的精神,有点意思。
有时候生活确实需要这样一点调剂~影片在曹杨影院放映,那晚特意赶去看,可惜放映水平实在不咋地。
好几个画面都能看到拍摄时吊在上方的录音话筒,煞风景!
不知是影片没剪切好,还是放映水平问题呀...
美国联邦当局宣布,FBI前特工罗伯特·汉森(Robert P. Hansen)2023年6月5日被发现死在科罗拉多州的牢房里,终年79岁。
汉森曾在冷战期间和冷战后的20多年里断断续续地为莫斯科充当间谍,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间谍案之一。
汉森是多部书籍和电影的主题,包括2002年由威廉·赫特饰演的电视电影和2007年由克里斯·库珀饰演的电影《双面特工》(Breach)。
有帅哥、有实力演将、剧情也不错~抛去RP这个重要因素不谈,影片本身的素质是十分过硬的。
片中RP扮演的间谍新人栩栩如生,把菜鸟的不知所措和对导师若有若无的感激之情,最后在职责和情感之中挣扎的过程都演绎的很鲜活。
而作为导师的Chris也把老情报工作人员看透人间冷暖的感觉演的活灵活现~
热血青年,有干劲、有理想,为着成为特工而努力着。
卖国间谍,有心计、有经验,很快就要退休,安全上岸。
Eric O'Neill是和很有上进心的青年,一件也许上级并不关心的小case,就让他做了花里胡哨的报告。
然而想晋升就要做大case,当他在星期天和女友在床上脉脉含情的时候,机会来了(为什么机会总是在这个时候来)。
盯梢老油条的一定要是初出茅庐,傻傻呼呼,看上去没有任何威胁的菜鸟,你要知道对于一个服役25年的老特工,怀疑一切的精神已经溶入血液。
考验从第一次见面开始,Eric O'Neill能不能经受的住,当然,不然怎么能上电视。
有能力的人都有魅力,Robert Hanssen越来越让Eric陷入两难境地。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任务。
菜鸟毕竟还是菜鸟。
聪明人都想得多,想得多就会孤独。
孤独了就想证明自己,而最好的证明自己的方法就是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做间谍很刺激,做璩美凤也很刺激。
但都弥补不了曲高和寡的孤寂。
本想金盆洗手的Hanssen被Eric一激就上钩了。
他要证明他很重要,方法就是出卖情报。
导演没有把Hanssen描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这个脸上鲜有笑容的人内心还是十分压抑的,祷告是发泄,性爱同样也是。
Eric最后的退出也算是对美国政府的浅浅抨击,特工的生活压抑的不行,Kate Burroughs的孤单生活就是一例,而最后她劝Eric留下,理由是,Juliana也会适应的。
而这样的适应也透着几分无奈。
Eric离开时走廊的电脑还是原封不动,这个影片开头就放在那里的东西,两个月后还是放在那里。
这就使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
Hanssen说也许他这样做的原因也许是to show us how lax our security was。
的确这也许是个借口,但这个借口还真是耐人寻味。
想不到竟然把剧情片看完了,因为我对剧情片向来不太感兴趣,经常睡着,随着剧情深入,此片吸引了我。
片中新老间谍相互较量,有几分精彩,更何况是根据真实改编。
片中有几处我想不通的地方:那么聪明的老间谍真的不会发觉发生在他身边的一切么?
作为助手而言,仅凭几句话就能将如此老练的间谍劝回车上?
当然我很佩服最终完成任务的他。
他在监视过程中也受到了感情的考验,面对自己被扰乱的生活、面对自己的爱人,虽然达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但他明白,这不是他想要的,最后做出了选择。
无论特工也好,间谍也罢,我想正常人是无法胜任的。
没有坚韧的性格过人的承受力,还有许多无法想象的压力,需要牺牲的太多太多。。
借用片中一句话,印象是这么说的“进入了调查局人就都变得奇怪了”回想,片中作为助手的他内心斗争相当非常激烈,给我的感觉:一个人要想得到什么,相对应他注定必须要失去些什么。。。
如果他继续特工生涯,我想有一天他一定会崩溃!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慢节奏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BJIFF 240425 党史馆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