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4>中岛透彻干净的影像风格,以及他惯用浪漫的笔触去描绘残酷的事实,如果说蜷川实花作品中的女性可以用灿烂来形容的话,中岛镜头下的少女们总有一种如蝴蝶般斑斓的意味。
从《下妻物语》中的安娜和深恭再到《花样奇缘》的中谷美纪,《告白》隆子和爱还有这部《渴望》里的菜奈,她如天使般青春秀丽,对待任何人都无比的温柔。
她如精灵般活泼俏皮,可以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就对你施展可爱的恶作剧。
她也如魔鬼般残酷魅惑,用你最愿意听的话诱惑着你走入罪恶的深渊。
她也似死神般无情,在你爱上她的瞬间宣告对你的死亡宣判。
所有人都爱着她,她也毁灭了那些爱她的人。
<图片2>或许是她更懂得“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值得被毁灭”所以她才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让绝望的触手勒死希望。
<图片3>如果说人性的黑暗也好,变态的民族也罢,打开社会新闻更加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比比皆是。
的确,生活要永远比电影精彩得多。
不是看不到丑恶就能证明世界的美好。
不是没有黑暗就说明世界都充满阳光。
妄图掩盖掉的不会被永远的磨灭。
<图片1>让叔难得干净整洁一次却没三分钟就被捅的血肉模糊。
桥本妹子出场虽短但用麒麟臂和役所广司大叔在车上互抡耳光让人感慨世事无常,“当年那个哥特萝莉哪里去了!
”中谷姐姐百合戏份还是略跳脱。
二阶堂演技一直没话说,但不作为主役还是存在感略弱。
森川葵酱油打的莫名其妙。
妻夫木聪贱萌警察真是贱的和古美门有一拼。
画面干净漂亮,剧情冗长复杂,配角们单一干瘪。
剪辑混乱无章,三条故事线理解麻烦。
男主找女儿是顺叙中混着插叙,男同学回忆又是倒叙。
在各种人提及女主时有时工作插叙。
这并不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很好看。
<图片5>让叔好帅,让叔好帅,让叔好帅!
说三遍!
图片来自豆瓣
如果是几年以前,我会不理解藤岛加奈子。
为什么她要拉着所有人一起堕落,毁灭所有的人性,玩弄一切的人心,把全世界当做垃圾一样践踏,当做shit一样唾弃。
不仅要自我毁灭,还要毁灭一切其他人,不管是爱自己的还是恨自己的,不管是善良的还是丑恶的,统统轻贱,统统视如草芥。
仿佛一个巨大的黑洞般的恶魔吞噬一切。
我那时候觉得她是一个没有来的怪物,不可理喻的疯子。
我不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恶意。
但这几年,我好像越来越懂她,不再将之视为怪物,而是从藤岛加奈子身上,感受到一种彻骨的悲凉和哀伤。
她癫狂的冷笑嘲笑所有人的样子,她被刀刺中却无所谓毫不求生的样子,她利用别人对自己的爱把别人冷漠推向深渊的样子,她欣赏嘲笑他人堕落毁灭的样子。
看似洒脱的外表,实则清醒的堕落,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会毁灭。
但她无所谓,她早已经放弃一切了,道德,尊严,爱,善良,梦想,生命。
与生命有关的一切的美好,她都已经视若草芥。
为什么?
因为不再相信这一切,她只相信人的假丑恶,而不再相信人的真善美。
她自认为,早已经看透了世界的丑恶,看透了人心的腐烂。
她对人心失望,对人性失望,对人类这个物种感到失望。
某种程度上说,电影中加奈子对于世界的失望发疯,像极了现代人的极端精神状态。
而且,她对失望的表达,不是悲伤,不是愤怒。
而是笑,冷笑、嘲笑、尖笑。
这也说明,她不仅仅是失望,而是彻彻底底地绝望。
悲愤的人是相信世界会更好的,而冷笑的人早已不相信世界了,取而代之对世界的轻贱和鄙视,甚至是憎恶。
她所渴望的真善美和爱,她从未得到,所以她憎恨这个世界,憎恨所有人。
她的渴望从未满足,所以她也要毁灭所有人的渴望,让她们和自己一样绝望。
所以,不再把人当人,而当做狗一样戏弄,肆意杀戮,肆意毁灭,肆意嘲笑。
她或许觉得,这样做是在惩罚这个丑恶的让她失望的世界,但实际上,同样是在伤害自己。
她最终害死了所有爱自己的人,也害死了自己。
一个理想主义者(也许加奈子曾是相信真善美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曾对世界有美好期待的人。
竟然最终堕落成憎恶世界,毁灭世界的恶魔,并在这种崩坏中找到罪孽的快感。
可悲,可叹。
爱与恨的三部曲——致中岛哲也《渴望》一口气看完了中岛哲也的新电影《渴望》,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的鬼才之作!
然而,翻看了一下大家对中岛先生这部新作的评价,绝大部分人都对这部超出15R的,充斥着暴力,血腥的电影极为不满,甚至,远在日本的中岛先生还满怀愧疚地写出了致歉书。
实在是让人遗憾,中岛先生真的没有必要道歉啊。
大家是因为哪部电影而喜欢上这位“鬼才”导演的呢?
想必和我一样都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和《告白》两部吧!
那么,让我们顺藤摸瓜地回顾一下这两部电影让人喜爱的原因吧。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松子”的女性,历经一生,不被尊重,不被爱而悲惨的一生的故事。
纵观她整个人生,她实在是没有任何让人不爱的理由:她美丽大方,心地善良,唱起歌儿来连要逮捕她的警察都赞叹,这个女人的歌真好听啊!
可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喜爱的女性却为何要得到这样悲惨的一生呢?
因为爱吧,因为不论松子遭遇了什么样的局面,什么样的人,她从来都不放弃心中的爱。
爱是让人盲目的东西,这种超乎想象,让人揪心的爱最终毁掉了松子的一生。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不是,松子还是有恨的吧!
她恨爸爸吗?
不是。
她恨妹妹吗?
也不是。
她恨那些抛弃掉他的男人吗?
都不是。
松子恨的只有她自己。
当松子把所有的爱都快要用尽时,她灰心丧气地躲在了一个破旧的房子里,“我不化妆,不出门,不和陌生人说话,打算就这样过完一生算了。
”这样糟践自己,只因为她对她自己充满了恨。
当一个人对世界的失望彻底时,她只能恨自己,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惩罚自己。
“生而为人,对不起。
”这是松子的遗言,直到死去她都没有原谅自己吧。
然而,就是一部这样让人痛心疾首地故事,中岛先生却运用了大量歌舞,动漫夸张而搞笑地渲染了故事情节。
我不是一个电影迷,对电影技巧一窍不通,却深深被这场景震撼!
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
不论多么快乐也会有痛苦的时候,不论多么悲伤也有高兴的时候,只可惜,快乐总是如同一部短暂的歌舞剧那样转瞬即逝,而悲伤却又如同沉重的牛车,拖着人缓缓前进。
这就是人生啊!
中岛先生实在是一位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地,真诚地表达出内心真实想法的导演。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告白》。
告白讲述的是一位叫“森口”的老师复仇的故事。
同松子相反,森口是一个被恨紧紧包围的人。
影片一拉开就是阴沉,昏暗的气氛,叫森口的老师以毫无情绪,冷漠的口吻自顾自地说着什么,教室里乱哄哄的,大家嬉笑打闹的声音使得森口老师的言语微乎其微。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诡异的气氛下,随着森口老师冷淡的讲述,所有的情节如同童话故事里一夜生长出的魔豆,统统明晰起来——森口老师并不是在讲述什么,而是在宣判!
宣判的对象竟然就是她面前那群嘻嘻哈哈的学生们。
那群天真浪漫的孩子们残忍地杀死了她仅三岁的女儿。
剧情急转直下,森口老师开始利用学生的弱点展开一场精心的复仇计划。
直至此时,森口变成了一个可怕,冷血的刽子手。
也就是一部这样阴暗,毁灭性的故事,中岛先生依然发挥了他的才能,让所有明知道恐惧的人跟着又唱又跳,让所有的黑暗都在大剌剌的阳光下载歌载舞。
这难道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
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不是笑里藏刀?
又有多少时候不是温柔地捅上身边的人一刀?
我实在是对中岛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是森口并不是恨的化身。
她到底是怎么变成这样一个人的?
爱。
因为她爱她的女儿,因为爱导致了仇恨。
松子没有女儿,她只有她孤零零的自己,她的仇恨是自己。
森口有女儿,她对亲生骨肉有所有的爱,她的仇恨是毁掉这个爱的人。
爱和恨没有对立面,善和恶也是共存的。
这就是人性吧。
其实,所有的爱和恨都是人的占有欲,因为对想要的东西产生占有欲而生出来的情绪叫做“渴望”。
直到这里,你是否也和我一样也明白了中岛先生内心的想法?
《渴望》是一部复杂的电影,它集合了松子和森口的故事。
加奈子和松子很像,有一个暴戾成性的父亲,一个只顾自己恋爱约会的母亲,她得不到任何家庭的爱。
唯一深爱的男友被黑社会逼死了。
她既没有爱,也没有恨,她不想相信谁,也不想讨厌谁,她只想“一直下坠,一直下坠,跌进那黑黑的深渊里。
”和前两部不同,加奈子并不是主角,她是一个被虚化的人物,而所有和加奈子有关系的人才是主角们。
如果要比喻的话,加奈子大概就是这个社会。
影片的线索是以加奈子失踪了,加奈子的父亲寻找加奈子开始。
在寻找的过程中,加奈子的父亲逐渐发现,他想象中自己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女儿,竟然是一个可怕的杀人魔鬼。
用电影里的话就是“加奈子是一个让所有人爱,又毁灭所有人的人”。
这部影片依然运用了让我们熟知的在中岛先生惯用的动漫,歌舞场景,与前两部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岛先生直面了血淋淋的残暴画面,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一次,中岛先生表达的不是爱中隐晦的恨,恨中深藏的爱,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爱与恨纠缠的人性啊!
加奈子的爸爸,一面发疯地,不顾一切地寻找着女儿,一面又信誓旦旦口口声声地说着“我要亲手杀死她!
”甚至,在深入黑帮组织里,他跪地求饶,不要杀了她的女儿,更为了交换女儿,他绑架了无辜的他人的妻儿。
这种爱恨交织的亲情各位真的没有体会吗?!
青春期被冤枉时,母亲劈头盖脸一掌打下来,你何尝不想拿刀捅死自己的妈妈?
如果此时有人殴打你的母亲,你又如何不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妈妈?
深爱加奈子的柔弱男生,因为加奈子而重拾活下去的信心,又被加奈子引诱吸毒,被强奸,毁掉了一生,当他举起棒球棒想要杀了加奈子时,却终究下不了手。
各位!
爱一个人的时候不是这样吗?
爱的人出现不正是让人觉得新生吗?
当爱人背叛离开时,你何尝不恨的咬牙切齿,想一刀杀了这个负心汉!
可是你又真的动的了手吗?
哪怕对方说一句还爱你的话,你就算为对方去死也愿意吧!
只是,这些又爱又恨的情绪消失的太快了,我们的生活很快又被麻木和平凡所掩盖。
中岛哲也做到了,他捕捉到了这一丝浓烈而微妙的情绪,无限放大夸张化,用残忍,暴力,血腥的画面来提醒你:这些你都有想做过吧!
如果抛开这些镜头,这不过真真是一个平庸的作品。
我们的心思如何能细腻地体会到那种深不见底的爱恨交织?
写道此处,我实在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我对中岛哲也的敬佩。
对于这位敢于直面人生的阴暗,善于捕捉人性盲点的,不顾一切大胆地表达出内心真实想法的导演,我只恳求您继续创作下去,不要被任何话语所干扰。
向您表达诚挚的谢意,感谢您让我感悟到了如此精彩的作品!
因为中岛哲也(前作告白),所以看了这部电影。
结果迷上小松菜奈。
这部片的主轴只有一个,就是小松菜奈/加奈子,到底是天使或恶魔?
但其实当中包涵了很多不同的成份,包括父亲对女儿异常的爱恋,如恶梦一般的所作所为…各种离奇的事件,父亲到处寻找真相,但到底,什么是真相。
喜欢导演拍摄的手法,故事也很精采,主演非常厉害。
但整体来说就是少了点像「告白」一样的不寒而栗,而多了疯狂及失去理智的特点…如同片名所说,渴望,病态的渴望。
电影中试图去找出到底是什么「形塑」了加奈子…
她的疯狂及美丽,到底是从哪个部份产生的?
是天生的?
还是后天所产生的?
可惜,观影后也不一定能确定答案,只能深深的被加奈子所迷惑。
如题,想到啥说啥的纯个人记录,有强烈主观好恶,无任何把观点强加于人的意思。
另外声明我不是中岛饭但是也不是中岛黑(告白的分镜有意思也挺好看)。
预感这条目在国内能看之后因为赞否两论会成口水战场,请慎读。
1.电影没什么好剧透的,预告片几乎把所有看点都放进去了。
预告片悬念有二,一是加奈子为什么被称作恶魔,二是失踪的加奈子到底去了哪。
电影对这两个悬念都有解释,可惜这两个答案都充满了既视感,还有种莫可名状的鸡婆感。
2.电影里一直在扑杀和死人,暴力描写也相当过激(过激与否感受因人而异)。
尤其是肢体切割的效果音和血糊的效果(对比园子温的“稀”,中岛的血糊很“稠”很有真实感),有点惊人。
前30分钟我以为这些暴力描写都是电影的伏线,或者会对剧中角色塑造起到辅助作用.....到后半发现,咦?
好像跟主题或人物内心挖掘也没太多的关系......于是我开始觉得心,好,累=v=3.故事讲的太糟糕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弱点。
除了摆出一副“老子帅吧~”的得意脸之外,看完不觉得中岛有任何想要挖掘人性黑暗的意图,也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
暴力的背后空无一物。
4.CM导演出身的中岛在映像表现上的功力还是一流的,支离破碎的分镜很有速度感。
但也就是在前30分钟觉得有意思。
配上永远连绵不断的BGM,电影很像一部120分钟的暴力MV。
5.演员都很棒,役所广司小田切让妻夫木聪中谷美纪都是挥汗如雨般的卖力劲,小松菜奈也非常非常美。
但从头到尾役所都只是在马景涛式大吼,妻夫木也只是在舔糖痴笑。
一群好演员都在陪中岛玩暴力影像游戏,看着有点悲从中来。
6.渇き是6月27号在日本上映,一开始的一周(还是10天?
)之内学生电影票优惠到1000块日元(一般人是1800日元),所以我看的那场大部分都是学生。
真的无法理解配给方的思维方式,是想锻炼年轻人对无意义的暴力扑杀肢解电影的承受能力么?
反正散场之后,听到好几个大学生样子的男生都在说“真的很糟糕”“绝对没办法推荐给别人看”......=v=7.虽然打了两星,但这电影也就最多两星。
短评里有位同学说最后电影评分要低于8.5就要切小丁丁的,我看~好~你~喔~
能坚持把这部电影看完的估计要么是B级片爱好者,要么是中岛哲也的粉丝,否则断裂的故事,过于狂热的实验性剪切,频繁出现的对于女性施加的暴力,模糊的道德观,还有一直在耳边挥之不去的靡靡之音,含混一片的电吉他声。
《告白》里面见证了美月(桥本爱)的爱情还有在阴暗房间里被杀的片段。
《渴望》比《告白》在风格上更加混乱,迷幻,狂乱,充满了不真实感。
在看前9分钟,直到大叔打扮一新,在盛夏穿着滑稽的三件套白西服出现在前妻家里时,我仍旧以为这是不让人有很高期待的中岛哲也式悬疑片。
2012年的圣诞夜和8个月后的便利店杀人案,基本出现了所有当事人:藤岛目睹妻子和人偷情,女儿的party,黄发女孩自杀。
便利店事件发生后,藤岛本来是当作目击者(嫌疑人)看待的,然后他接到了前期电话,说女儿加奈子失踪了。
很明显,便利店事件要和女儿失踪联系在一起。
只不过故事讲着讲着,悬疑被抛弃了,转而是黑帮的出现,B级片的血浆将推理线破掉了不说,腐败的警察也出现了,小田切让的日本版《老无所依》变态杀人狂也出现了;故事再进行一会,又变成了挖掘人性,大叔对女儿的不正常渴求,导致了他毁灭性暴力;另外一条线里,炮灰男孩博库也在杀加奈子不成后,彻底被毁。
就这样靠着剪辑和迷幻的音乐撑到了尾声,讲故事的人好像忽然想起来自己本来要说的事情,把中学女老师拎出来,中学女老师的女儿也是加奈子的受害者,因此她杀死了加奈子。
最后大叔在皑皑白雪中,逼迫女老师把尸体挖出来。
女老师逃跑未遂,大叔自己拿着铁锹,一定要挖出加奈子的尸体,再“亲手好好杀死她”。
随便看了几篇评论,置顶的那篇Verona的短评说女儿线最开始是“小清新”,逐渐变得黑化,成为了暗黑的风格。
被霸凌男孩“ボク”一开始把加奈子看成是“魔法”,是能拯救自己的人。
人在水里会窒息,人在空中终究会摔下去,只有加奈子让他重新变成了人。
加奈子给他施加的魔法,让他成为他不认识的人。
这条线基本是完整的:博库被拯救,被引诱,去了LSD迷幻药的大party,被打扮成“爱丽丝”陪了老男人,回到家后冲出家门又被松永那批不良高中生抓到,在车里羞辱完后,众人开车到桥上将他丢到了河里。
他从河里爬出来后,变得彻底黑化,找到了黄发女孩的家里,在家里暴力袭击对方,得到了加奈子酒店的房间号码818,他本来是想杀死加奈子,但是面对“世界上唯一美丽的生物”却下不了手。
很有趣的是导演把三年前的回忆和父亲找女儿的这条线在这里融合了,炮灰博库走进818的时候,父亲也寻找到了这个房间:伊甸酒店818号房间。
其实大叔拿到照片的时间远远早于导演安排他终于来到这个房间的时间...加奈子嘲笑博库的孤独和少年对他的迷恋,正如她嘲笑着父亲的懦弱,不敢承认父亲对女儿的异常感情,嘲弄他遵守规则,冷漠地看待着父亲因为控制自己不正当的渴望,而变得不可理喻地暴力。
她喜欢魔法,喜欢梦境,因为这些都可以打破规则。
如果只是想讨论血脉里这种疯狂,父女的这个关系很像朴赞郁2013年的英语电影《斯托克》,《渴望》里的加奈子比印蒂雅·斯托克有趣,但是故事里又写加奈子是为了给自己唯一喜欢过的男孩复仇,才去接近这些人。
而父亲这条线,在他发现艳照的时候质问妻夫木聪,妻夫木聪大言不惭地回答“我们有我们的规则,也有力量来保护这些规则。
”我以为故事要像这个方向发展,结果又去写小田切让饰演的天生杀人魔。
从这里开始整部片子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把太多好演员塞进一个故事就会发生这种问题,两条线又在叙事上不接洽,只能在视听语言上玩个花招。
但毕竟父亲和炮灰男孩有不能都算上是受害者,因为让加奈子变成这样的除了绪方的死,也有父母常年长期的忽略。
而父亲愈发地不正常,冷暴力,玩失踪究竟是因还是果?
他察觉到自己不能言说的欲望,所以才变得异常暴力,憎恨女性?
他的毁灭性不仅仅是想毁灭对方,也带有相当程度的自毁。
但深究这个人物,他做这一系列事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是自我救赎?
面对自己的内心?
还是要表现这种骨子里空洞和暴力是遗传的,他是抱着一种自省的目的要毁灭掉看似完美的美好家庭?
即便有进行深刻讨论的空间,加奈子和大叔这两个主角也都不招人喜欢;作为B级片却又完全爽不起来。
故事的开头情绪就开始用力过猛,大叔和前妻都歇斯底里,叙事上一旦推理不下去就增加新的线索和人物,有的线索又虎头蛇尾,又显得要表达的东西又多又杂,总而言之是形式大过内容,最后都是草草收尾。
在我看来中岛哲也就是日本的马丁斯科塞斯,他用最日本的审美品味拍着一脉相承的社会派电影。
《渴望》里,中岛哲也再次塑造了少年A式的角色,小松若菜饰演的加奈子,堪称影史级别的迷人、残酷、忧郁和神秘,她既是影片现在时悲剧的“因”,亦是影片过去时父母不负责任行为的“果”。
在这样一个富于诗意和神性的角色身上,我们看到社会的合谋,家庭的破碎,和走向癫狂之后的爱与痛。
“我爱你”这句无限闪回的话,直到影片中段,我们才知道是加奈子说给父亲的话。
而得到的回应,按照加奈子对精神医生的讲述,是“最爱的父亲无情的伤害。
”在被父亲施暴后,她问“这是你爱我的方式吗?
”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有这样的观点:“自杀不应该只被当做个人行为考量,而是社会失范的产物。
”父母行为的失范(母亲出轨,父亲施暴),致使加奈子彻底丧失行为准则,她逐渐走向堕落和毁灭,成为既纯洁又混沌的存在。
影片的重要主题,是恶与自由意志的探讨。
父母失范的盲目之恶,高中生霸凌的无目的之恶,黑恶势力功利之恶,以及加奈子近乎混沌的恶。
加奈子既成为恶的化身,亦以受难者的形象示人,比之其他角色,她的恶不被划入“原罪”范畴,其他角色的恶要么盲目要么出于某种目的,而只有加奈子,她是所有这些“恶”合谋的产物,导演特意赋予角色某种诗意与神性,她其实是反面的“耶稣”,亦是四福音书故事如果发生在现世的寓言。
影片开端,是落雪的圣诞节,在圣洁的宗教音乐背景下,画面在教堂纪念耶稣诞生的仪式以及招嫖、出轨、男主角的咒骂、迪厅里狂欢的人群之间不停跳转。
我们后来知道,正是那一天男主角发现了妻子的出轨,而这个纪念耶稣诞生的雪夜,亦象征着加奈子在人世受难的起始。
同样承担世人的罪,耶稣用爱和宽恕承受,即使在十字架上也说着:“原谅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而在一切终极价值业已隐去的现代,加奈子也希望用爱承担恶,然而她只能最终成为混沌的化身。
导演中岛哲也借加奈子纯洁而又混沌的形象,表达着深刻的社会议题,既失范如何终止,恶如何终止。
如果总认为恶属于人的本性,那么似乎只要有刺激人就会做恶,而恶又会相互传导,那么这个世界的混乱便会永无止境。
然而,只有深刻的意识到,人并不是没有选择,所谓的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所谓人性本恶,人的原罪,只是一种自我粉饰,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克服恶,那么恶就可能停止,世界就有可能变得更好。
当然,我并不知道导演是只想体现现实的残酷,还是确有上述说的诉求,这只是我的解读。
作品被拍出来,似乎就只有被“误读”的命运,但能够经得“误读”,也说明了电影的优秀。
3.5颗星!
渴望里小松菜奈就是那种无论她做了什么都能原谅她的漂亮,被卖去给老男人当禁脔也好、被打得头破血流诱惑着磕药也好,明明人生被她搞得一团乱了,但只要看到她笑就会忍不住再次喜欢上她。
这部片就算排除所有令人头晕眼花的拍摄技巧,光冲着小松菜奈这张脸也很值得看。
上次看到这么变态的片子还是园子温的神秘马戏团,在这种高强度压迫造成的不适感下,血腥暴力竟然成了比较可爱的那部分,后半部一边想吐一边看。。
如果光从电影推测导演性格,假设昆汀的变态程度是80分的话,中岛哲也绝对有90分
《告白》与《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比《渴望》更有名的,也是多数人与中岛哲也的缘起。
所以《渴望》无可避免地被拿来与以上两片比较,最被诟病之处,就在于碎片化的语言和剪辑。
时间线混乱,毫无征兆突然登场的人物,反复碎念的内心独白,都被认为干扰观众视听。
但删繁就简,抛开闪红闪蓝的青少年嗑药party,飞溅的血浆和神经质的笑声……找到故事的核心骨骼,《渴望》清晰地呈现了一个父权语境的排他性造成的极端恶果。
父亲掌控的家庭、男性掌握的警视厅、位高权重的性侵团体,都在不遗余力地剥削异己,利用并毁灭“非我族类”的女性,甚至男性。
被构建的魔鬼少女本片主线剧情,是女主藤岛加奈子的失踪。
她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牵出了她堕落腐坏的一切。
而这其中必须注意的一点在于,藤岛加奈子这位“万恶之源”,在整部影片中从来没有以她本人的身份出现过,魔鬼少女的形象完全是在其他角色的回忆里一点点构建起来的。
有人说本片人物过于扁平,但其扁平或许另有深意。
在父亲的记忆中,她是幼时乖巧,却渐渐开始挑战权威的女儿。
藤岛昭和(役所广司)在本片中可以说是父权的一个超浓缩。
他暴力、野蛮、带着极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在整个搜寻的过程中,他俨然就是一个霸权式男子气概的化身。
面对女人和女孩,一次次用暴力和权力来获取信息。
从家庭的“父亲”延伸成为了社会的“父权”。
随着对加奈子了解的深入,他一步步陷入权力危机,并进一步加深对加奈子掌控的欲望。
而此时他的幻想和欲望,已经被他想控制的对象所套牢。
加奈子在他脑海中已经变成了魔鬼,而魔鬼的生死依然需要她的父亲裁决。
同时,加奈子在迷恋她的少年眼中又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
她从霸凌的地狱里把他捞起,是「この世にたった一人美しい生き物」;她又将他丢进地狱,让他恨不得亲手摧毁她的美丽。
Virgin Mary和whore的两种典型欲望幻想,都被印证在了加奈子一个人身上。
而心理医生眼里,她还是无法抵抗的诱惑。
医生作为性剥削集团中的一员,占尽经济权力与社会地位,面对主动迎向衰朽的年轻肉体,一边批判着少女的道德感缺失,一边却无视成年人的道德底线,继续利用优势地位肆无忌惮地剥削(加奈子,以及其他女孩)。
在这一份几乎由男性构成的证言里,我们与其说见证了加奈子的堕落,不如说是观看了父权体制亲手造出的恶魔。
加奈子身为人的角色身份已经被削减至物品,任人塑造。
而且她的堕落似乎也毫无依据,是被直接设定了的。
如果将她的恶行直接视为一种对父权社会的复仇,那么她复仇目标也未免太不明确。
故事将她恶魔化为他者,并直接与其他一切人对立,但女性复仇可谓是很典型的一种假女权。
通过权力关系的极端反转,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反抗。
夺权的结果,也只是最终陷于同一个权力系统。
反倒是恶魔化的女性形象反映出了更深的厌女情结,是对于拥有力量(足以构成对男性特权地位的威胁)的女性所产生的焦虑。
本片中,通过制造“万恶之源”藤岛加奈子,故事中所有角色的敌意恨意,都被成功地从父权体系转嫁给了这个幻想客体,但自相矛盾之处也愈加明显。
因厌女而诞生的角色,最终反噬回了父权自身。
不能幸免的少年所谓“非我族类”,并不特指男性对立面的女性。
片中没有名字的少年所经历的事情,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父权社会中占据主流的霸权式男子气概,并不只站在男性立场弱化女性,对于同样的男性,如果不与之相符,同样也会被尝试或强制同化。
少年与主流概念里的阳刚气质相去甚远:清水寻也本人的形象文弱且病态,少年这角色在校内存在感极低,遭受同性的霸凌,参加运动也不是为了追求挥洒汗水和荷尔蒙,而是希望加奈子在场外看着他。
在男性世界里,少年也是站在边缘的人物,是不被核心的“那些人”所承认的。
而借由加奈子这个幻想客体,他最终被自己的族类以性暴力的方式,同化成了极富攻击性的另外一种人。
父权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同化,通过行动上的“根植”完成了精神上的降服。
「渇き」究竟是什么本片名为《渴望》,但在碎片化的故事结束后,我们可能才会想起反问:谁,在渴望什么?
藤岛昭和、医生、张姓富豪和他的特权同伙,所渴望的是和性器一样不断膨胀的父系特权;而加奈子、少年、绪方……那些赤手空拳的少年少女则走向了两种极端:暴力反击,或者反之,放弃抵抗。
影片最后,藤岛昭和近乎癫狂地在雪地里挥舞着铁锹,说着必须要亲手挖出加奈子再亲手将她送进地狱。
他的权力危机依然无解,庞大的性侵团体依然存在,少年少女们依旧被四面围困。
电影本身无法给出一个解决方法,但中岛哲也这如同园子温上身的操作,用最让人不忍直视的方式把父权体系的极端排他直接怼到了观众眼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矫正之、剥削之、毁灭之。
父权世界的暗面,昭然若揭。
在看影评之前,我不知道中岛哲也是谁,但我看过被嫌弃的松子和告白,非常喜欢。
在这部电影里我也看到了松子的女主角和告白里那个美丽的女学生。
这部电影讲故事的方法感觉与告白很像,配乐也与告白很像,尤其是暴力撒血浆的部分,都会配很明快的音乐,在告白里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这里都快进了。
我没有看过预告,我是被海报吸引来的,海报上什么爱女变恶魔的话让我很有看这部片的动力。
一是我隐约感觉到“爱女”这个字用的奇怪,包括海报上父亲女儿的形象,我总感觉这对父女之间会掺杂什么不伦的情节;二是我真的想知道好看妹子怎么就是恶魔了。
看了前半段我以为,这部电影应该是想表达父母对子女爱的缺失会对小孩造成多大的伤害,我以为最后父亲在寻女的过程中会逐渐改变自己,醒悟自己之前是多么混蛋。
看到最后我发现,真是呵呵了,我简直是很傻很天真,这个父亲怎么越来越混蛋。
尤其是强奸变态杀手老婆的那段。
之后男主绑架他们去见杀手,杀手看到浑身伤痕衣冠不整的老婆,淡定到冷血,不解救不安慰反而一枪把她杀了,我回想起之前镜头里出现的他们一家三口和睦幸福的照片,里面的男人怎么看也不是一个变态杀人狂,当时我还以为是黑帮的人骗男主让他去杀无辜的人……所以这段是想要表达所有人心中都有恶,无论他看起来多么白兔,只要给个机会释放其实都是变态升级版的大灰狼吗?
还是我果真无法理解这类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没看过原著,我总感觉导演这段就是任性地要变态要暴力要撒血浆要限制级,一副我是导演我最大的感觉。
小田切让这个角色真是没什么用,反正那堆人谁杀都合理,拍成是黑帮老大为了找加奈子而杀的也不错啊,我还省的看他和男主那么长的互相厮打喷血浆的戏。
片中不明白的地方是男主是如何发现女儿失踪与中岛美嘉有关的?
他又如何'知道照片里有'中岛美嘉的女儿晶子的?
他要是一开始就知道那这电影估计会短一小时……可能是我后面快进太多错过了细节吧……
色彩鲜明的摄影和剪辑都很喜欢.恶人(主角)长存这是cult片定律.其实现实中这种荒乱可怕的事很普遍,只是一般都是小圈子牵扯有逃离地狱的空间.而双Q高的反派美人要说也挺多,真正的变态始于精神追求太自我,这样的人要说也少,却也是可能随时生成爆发的——于这样的社会里.虽然残酷但是真实.(一切源于爱)
重看中岛的几部黑色神作。
1.妻夫木聪实在是无比欠揍,但不耽误帅逼一个。2.三池崇史传染病。3.跟着蜷川实花至少知道是怎么死的。4.昆丁不是你想当,相当就能当。三星半,全部仅个人愚见,谨防掐架。
暴力恶爹寻女,故事口味挺重,配上中岛的花样剪辑,看得人两眼发黑。小松菜奈赞,演活了一个富江式美少女,魅力四射,妻夫木聪那角色也是够搞的。
稍微有一点点拖,但还是个好邦画。再次感叹日本15+这个尺度,竟然还有学割。。。尤其坐在一群高中生中间看完以后,就感觉这个国家真的完蛋了。。。。orz
全员疯批至园子温档
镜头剪辑得让我头晕,剧情无聊的让我犯困。PS:小松菜奈还是很水嫩很有变态质感的。
好好的讲个故事嘛晃你妹。。。告白到了巅峰,渴望又跌入深渊。
强烈推荐剪辑师加盟《大空头2》
啊,中岛哲也已经进入野兽派了,所以真的有heart eating monster的存在么,那种说你爱听的话,得到你,然后毁灭你的畜生
太过血腥,不是很喜欢。配角卡司也很大,说明导演号召力很强,希望他还可以拍出松子告白这样的好电影
比起满屏血浆,还是先想着怎么把故事讲清楚吧;小松这一部电影亲的人数快赶上一部山田君与七个魔女了;四个若手女优中二阶堂的演技简直甩其他人一条街;小七被撞飞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负能量。
其实重要的不是讲故事 是如何去讲一个故事 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但在看的过程中的确很吸引我看下去 慢慢意外 畸形的爱 女孩的爱是畸形的 为了帮男孩复仇 出卖自己不足惜 她已经变得冷血 借另一个男孩的爱慕毁了那个男孩 长得可爱的女生 其实心里很坚强 那只是一层膜 迷惑你我
虽然男主的不死光环很雷…但是就是爱中岛哲也的调调。
园子温、岩井俊二、中岛哲也,这些当年黄金一代的日本导演全部都江郎才尽了,如今他们拍的片一部不如一部,可惜了小松菜奈、桥本爱、役所广司、小田切让这些牛逼的卡司。全片除了依旧炫目的日系镜头和各种血腥clut片段没有任何两点,一个醉鬼混蛋的警察父亲寻找失踪堕落的女儿有必要拍辣么长吗?
瘋批電影 配樂和當年告白用的手法如出一轍 典型的中島式 暗黑系故事里混入tvc般帶浪漫主義的青春氣息 但想要的東西也太多了吧原宿風(?)的夜店那段真的好跳還有動畫的部分感覺也有些多餘 大家詬病的剪輯太碎也的確是 導演或許該做做減法了
太难看
脑子和心脏都是空的,这片也一样。
拼得零零碎碎,漫画元素浪费掉了的感觉,原声用得过度…但是故事还不错,想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