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 Israel是普通人群里的异类:邋遢的酒鬼还尖刻坏脾气,曾经写过一两本书的作家和当下还不了账的纽约大妈。
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具有伪造大文人书信的本事和机会,重要的是能够借此养活自己和家里的猫。
一年多时间里她“创作”了400封书信,居然还用上街头流浪鬼Jack为自己跑腿,直到FBI当街把上法庭的传票塞过来。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电影是根据2010年Lee Israel的自传改编成。
在电影中,Lee在法庭上接受判决前说了一段话,有忏悔和认罪,同时也有真情的流露:干伪造让她感到自己创造能力和做人的价值。
普通人当中只有少数人获得这般奇异的经历,即使是作恶。
能让他或她感到激情活力的迸发,自我和创作的发泄。
这时候,他们的感受和著名的“家”们没有区别。
影片的导演是39岁的Marielle Heller,又一位年轻女导演。
衷心希望她和Greta Gerwig(Lady Bird的导演)能够保持她们的创作能力。
这几年,以女性为主角的好电影层出不穷,是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本电影女主角Melissa MacCarthy演得极好,把一位“业余”犯罪分子刻画得十分的到位。
更要知道的是她是一位影坛上赫赫大名的喜剧演员,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出她巨大的潜力。
她也因为这部电影获得金球奖最佳女演员提名。
英国演员理查德—格兰特的表演同样精彩,在餐馆里勾引搭讪男服务生,表情神态惟妙惟肖。
Can you ever forgive me?
纽约、爵士乐、书店、泛黄的信、酒馆、街道……如果看到一部电影里带着这些元素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部浪漫的满是小资情调的文艺片吧,然而这部提名2019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电影——《你能原谅我吗?
》却并非如此。
影片根据李·伊瑟列尔同名回忆录改编,故事围绕传记作家李·伊瑟列尔伪造名人书信出售等事件展开,塑造了一位既可怜又可悲的女作家的形象:邋遢、酗酒、冷漠、自闭、肥胖、年老、养猫……Lee也是一个没有囿于名利场里的真实纯粹的人。
她曾经也是个在文学顶尖上的人:为著名人物写过传记,作品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目排行榜……而她有个“绝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小性格:不为了哗众取宠制造话题,不去为了迎合社会而降低自己的写作要求,不参与广告宣传……低谷时的她也依旧倔强地守护着这点小性格。
尽管伪造名人书信最初的原因是为了赚钱,而那些仅仅是加上了名人署名的出自她手的文字却传播颇广,别忘了低谷时她的书被放在了书店的折扣区,还有经纪人的那句话:“现在没有人会为一个叫Lee Israel的作家花钱”而这一切都在加了名人的署名后改变了,这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情。
在因伪造名人书信和偷窃文物而被传送法庭的那段自白里,她说“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是我唯一能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的时刻”,我想这是一位孤独者最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自白了吧,满是无奈与仅剩的骄傲还有对文字的热爱。
有人说从这部电影里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确实吧,Lee的确是现在社会里一部分人的缩影。
这是一部适合一个人观看的影片,配合着爵士乐与安静的画面,缓慢的节奏带着颓废与伤感,沉浸在女主孤独的世界里,也感受着她的无奈与骄傲。
(悄么么说感觉女主有、、可爱_(:з」∠)_)
对故事背景和演员一无所知的我,在查阅资料时被惊呆了。
其实看到快结束也猜到一些,靠模仿名人书信被判缓刑的这位过气传记女作家,真有其人。
女作家依托自身文笔和所做的大量功课,将名人书信模仿的比本尊还像本尊,甚至还会模仿打电话,甚至还有名人著作里加入了她仿造的内容,再版时才被出版社删除。
其本人特立独行,过着自己喜爱的生活,终身未嫁,活到70多岁。
比这段历史还要让我吃惊的是女主梅丽莎·麦卡西,看的时候还在想会不会主人公最后一夜醒来决定重新做人,然后变漂亮了。
电影里并没有,百度图片满足了我。
外表和妆容并不是梅丽莎·麦卡西获得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的原因,此片数次让我回忆起最爱的《刺猬的优雅》,弥补了BE的遗憾,在致郁之后也被彻底治愈。
女作家的孤独潦倒和她不与人群为伴的倔强,都是每一个社恐深宅最生动的写照,如同对镜看到自己。
在被爱人抛弃、朋友背叛、老猫离世的深渊中无力挣扎,最终自我拯救。
在看到Lee脚下又有一只奶猫出没,热泪盈眶了都。
Lee在法庭上说,她并不为伪造信件而感到后悔,相反觉得,这是她的人生巅峰,因为她为这些作品感到骄傲。
这是本片中梅丽莎·麦卡西最动人,最高光的时刻。
有意思的是,电影根据本人回忆录改编,而回忆录,好像也是别人伪造的😂。
影片节奏妥帖,温馨动人,摄影感人,歌曲动听分享Various Artists的专辑《Can You Ever Forgive M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http://music.163.com/album/73889066/?userid=390281280(来自@网易云音乐)。
5星推荐!
人,都要生活,需要一份工作来赚取一份薪水。
前几天,我跟两个朋友一起吃饭。
我们三个人已经有快大半年没有领到我们的薪水了。
我还好一点,毕竟家里还有存粮,够吃。
另外两个朋友就惨一点。
我在饭桌上问他们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
他们都笑笑不语。
其实我是知道的。
一个靠老婆的接济,另外一个估计就是光靠银行的贷款,然后信用卡、花呗什么的。
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他们的个人信用是绝对不可能好的。
以前我不能理解这样的生活,在市场上打滚两年后才知道创业的人不都是这样的吗?
我这两位朋友印在名片上的头衔也是某某公司的总经理,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去查一下,他们一定还都是法定代表人,俗称的老板。
可惜,表面的光鲜掩盖不了口袋里没钱的窘迫。
但是人都要生活下去的。
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不免就会做一些犯罪的事。
你要说这些人会因此后悔吗?
我觉得是不会的。
不这么做,他们就会饿死。
为了吃饭,人总是会突破自己的底线!
像朱自清老先生那样饿死不吃美国粮,有骨气的人终究是少数!
芸芸众生,都是凡夫俗子罢了!
说了这么多,那是因为这些感慨都是我看《你能原谅我吗?
》这部电影有感而发。
作家李.伊瑟列尔(lee Israel)算是一个知名传记作家,曾经也有一部作品上过畅销作品排行榜。
可惜,51岁的她,既写不出好的作品,又因为嘴巴坏丢掉了工作。
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
人要吃饭,租来的房子要付房租,连心爱的猫得了病也要治。
这一切的一切都急需要她想办法挣到钱。
读书人,能想什么法子挣钱呢?
NO WAY!可怜她最后把自己的书拿去卖,结果人家书店还不收,对待她这一个知名的作家像对待一个叫花子。
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把著名作家写给自己的信卖给了书商,并从书商这里得到了一笔不菲的卖价之后,她开始觉得这是一条摆脱现在困境的法子。
于是她就开始伪造那些已经离世的作者的信件,然后把它们卖给愿意为它付费的收藏家。
据说,她先后伪造了四百多封这样的作品。
她用被伪造者的口气写信,冒充他们的签名,刚开始她还有一点担心被发现,后来她甚至喜欢上了这样被代入的生活,仿佛她就是他们,她沉迷于被伪造的人生之中。
LEE israel最后在法庭讲,她并不后悔,这个工作她真心的喜欢!
当然不是指她去卖信的这一段,而是她代入以作者的口气写信这一段。
纸从来包不住火。
时间久了,lee israel的诈骗罪行就曝了光。
她被判处有罪,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最后她的刑期在我看来法官真的是很仁慈,并不太重。
当然在美国那样的社会,一个人的信用破产了,那么因此带来的惩罚将远远比坐牢严重得多!
这个人将失去她所有的朋友,正如lee路过朋友的书店,只能默默地看着,无法再推门而入了。
最后lee把她的故事写成了本人的传记并出版,纽约时报评论她这一本新作是“最卑鄙而又精彩的故事”。
一个作者,甚至是一个算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原来也会如此落魄!
这对于有志于写作这一条上的年青人会不会是一大打击呢?
本片中女主角的经历因为容易获得影评人们(所有码字为生的人)共鸣,就像当年《鸟人》引发了很多演员的共鸣,势必会获得很高评价。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喜欢看在生活中挣扎的失败者的故事,这让同样有类似经历的人多少感到欣慰:好在,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挣扎。
Julian Moore不知道现在是否会感到遗憾,因为原本她要出演本片中的女作家,结果临近开机居然说想法有分歧而退出了。
这才找到 梅丽莎·麦卡西顶替,没想到这个角色还真适合她!
麦卡西是喜剧出身,演过言行粗鲁,外形让人不顺眼的类似角色,因此本片中这个对人不友善,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女作家对她并不陌生。
反而是她给这个角色赋予了令人同情的特质,就算满身缺点,都让人讨厌不起来。
这一点非常难得。
本片女主是个宁愿跟猫生活一辈子也不喜欢与人类亲近的人。
个性孤僻,每天只与猫为伴。
有天发现因为她始终没有名气,没有人再愿意买她写的书,在穷途末路时,开始复制历史名人的信件,最后变成自己写诗歌和信件,用其他名人挂名,居然在交易市场上走俏。
虽然犯了罪,但她的遭遇却如此容易被理解和同情,以至于到影片最后,几乎没有人愿意责怪她。
为何?
因为有无数作家不会社交,不会夸大其词,不会宣传自己而一辈子默默无闻,最终只能等待被淘汰的命运。
而另一些人只因为会吹牛,会搞关系,成为人生赢家。
是不是很同意?
本片虽然主线是关于诈骗,其实藏着无数让人感同身受的人生体验。
此外,收藏者们花大价钱购买不知真假的历史名人遗物也说明了这个世界对于名利的追捧,只要有名才能带来财富。
而很多才华的人因为没有名气,没有卖点只能一辈子被忽视。
影片最后女主意识到这点,利用自己的犯罪史出书,也果然让她成名。
这也讽刺了,无论是好事、坏事,出了名就行,这种现实的社会形态。
本片充满着爵士乐、书店、图书馆、纽约的街道和小酒馆,有时会让你以为在看伍迪艾伦的电影,色调、配乐都与纽约的小资氛围很搭。
这部电影相信会博得很多文艺片爱好者的喜爱。
千万别一看是五大三粗的梅丽莎·麦卡西就以为是恶搞喜剧,本片中的她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孤独、消极又深受打击的人,表演非常有说服力,令人心碎。
有望在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女主提名。
女主很难对人信任因此很少交朋友这点,我也非常有共鸣。
往往当你想信任一个人,终于向对方敞开心扉时,对方背叛你或暗自使坏,一下就打翻了刚建立起的信任,并从此让你更加防范别人。
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个loner,做什么都宁愿一个人。
如果有同样状况的人,请举手。。。
我相信不在少数。
建议你们都看看本片,一定感同身受。
那些目前只与猫住在一起的姑娘们,也推荐你们看看 (多伦多电影节)
电影的奇妙之处是端坐屋中,却能尝遍天下酸甜苦辣的人生。
不看这一本《你能原谅我吗》,我压根无从知晓一个纽约的过气作家会如何穷困潦倒。
电影不是很好看,但触动神经。
开篇Norah Joans的爵士歌曲和身材笨拙年已51岁的失意作家形成反讽对比,同样是讲书店、书信,可不是那本经典的《查令十字街84号》的优美克制;同样是生活拮据窘迫,也无法够上沈三白芸娘的贫士风雅,这就是一个孤独得只剩下一只猫的爱的女人挣扎于世的故事。
触动我的是两位演员的表演,不露痕迹,真实残酷,才华横溢,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女主不可爱,但让人同情,再卑微的灵魂也要有自己的一憩之地,更何况是受过教育曾经畅销的作家。
安慰来自江郎才尽后意外发现的造假书信技能又带回了久违的成就感,安慰也来自同是天涯沦落人两只酒杯碰撞的温暖和笑声,终究还是被命运欺负和碾压,自己的选择怪不了任何人,也由此写下了这段自传,成全了这本电影。
真人真事,无奇不有,此刻在世界上无数个城市黄昏时匆匆走过的人群里,不知道有多少我们不了解的人生,大家各自珍重。
偶然在电脑上看的电影,原本看名字以为是爱情片,夕阳无限好那种,看到一半胸闷的我抽了一根很久都没碰过的烟。
同样是伪造,为什么猫鼠游戏就没那种感觉呢?
看完闷着回味了三个小时,想不明白心情低落的原因,突然看到了CELIN 2021的大秀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
千禧时代的我还正青春活力呢,可是每天关注着豆瓣离婚帖子,避孕帖子,养老帖子,买房帖子,看着30岁女人分享自己的年龄焦虑,研究着产后恢复的瑜伽到底是怎样练习,爱好如同大爷一样养花看书听歌晒太阳。
不爱出门,不善于交际,拒绝交际。
我生怕会像女主一样被时代的洪流所抛弃。
即使现在我也感觉有点脱离尘世:从不看微博,不玩小红书,不化妆,不看抖音。
关注的话题都是比我还要大个几十岁的人才会讨论的事情,政治热点啊,资本运作啊……我好像精神世界已经很老了。
CELIN的设计师Hedi在上世纪风风火火的引领了潮流,如今却要追随潮流。
虽然我不知道他风格改变的真正原因,我也不好去揣测,但是这种焦虑情绪从电影刚开始就渗透到我的骨头里。
就更别提我看的书和电影都那么的老派……唉。
我真的是把老骨头,而且我厌烦社交的性格已经让我离世界越来越远了。
这电影看起来只是讲了个故事,可是这故事也太心酸了。
曾经大连最风光的琳琳舞厅,当时听着最潮的歌曲的大爷们可能谁都没想到它在几十年后会被电子舞曲和民谣吧取代,如今的蹦迪酒吧KTV可能在十几年后就灰飞烟灭了,可能只有大澡堂洗才是一直活下来的经典。
最近疫情之下书店危机爆发,唱片店早已经濒危和古董古着混搭,我追随的潮流原来已经是过时的节奏,又没有资本坚持自己的爱好,也没资格不去社交就能活着。
那除了荒唐的伪造八卦文书,她还有什么活路。
我还有什么活路。
真希望千禧时代能够一直坚持着,年轻着,活跃着。
不要被柴米油盐所束缚。
让我老的慢一点。
你能原谅我吗?
通过她我仿佛看到造物主的智慧,因为这样鲜活有力量的生命不容易的生活着,让我们看到了人之为人生而不凡的模样,看到了光芒从裂缝穿透出的力量,看到了万花筒折射出的不一样的色彩。
仿佛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头,激起内心深处的涟漪,唤醒内心沉睡着的老虎。
只不过她是真老虎,她有自己的武器,有自己的骄傲,有自己的信仰,而这恐怕是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未必拥有的幸运。
感恩,世界上有着如此多不像我这样的人儿的存在,他们的故事都是我们每天观看的精彩电影。
五星好评呀,看了一半就忍不住赶紧写评论,电影拍摄风格,音乐,演员演技都非常不错,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很入戏。
而且,这是感觉最真实的电影,身在豆瓣混天天见的情景,豆瓣主力几乎都是女主角这样的人吧,蕾丝撸猫丁克社交恐惧,除了文艺无一技之长,交友圈都是gay,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目空一切。
造假这种事,中国人是老祖宗,外国人偶尔做一次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竟然没人去怀疑,而且造假过程,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稍显遗憾。
一个51岁的老女人,一只活了12年的猫,本来可以相依相伴,共度晚景。
奈何老女人李酗酒成瘾,脾气火暴,出言不逊,导致失业;她本是个传记作家,也曾写出过一本畅销书,奈何目前已没有作品也失去市场。
欠了三个月的房租要交,宠物医院还有82美元的债务要还,亲如家人的猫咪又生病需治——困境重重,怎么办?
从迫不得已卖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名人书信,到机缘巧合在图书馆偷到一封名人信件,再到利用自己的文学天赋伪造各位名人的手迹,最后到铤而走险处心积虑窃取书信真迹,李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但治好了猫的病,交齐了房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甚至能帮助一个比她更穷困潦倒的老同性恋杰克——讲到这儿,是的,你发现甚至对这个犯罪者无法憎恶,只是同情。
读书多年,写作多年,李不能凭自己的名字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却依靠伪造名人书信赚取一笔又一笔丰厚的酬劳。
这是讽刺,也是悲哀。
独身、老年、女性、写作、贫穷、养猫(后来还死了)、社恐、肥胖、酗酒、偷窃、诈骗、嗑药+艾滋的Gay蜜…所有的元素摞在一起,感觉闻到了人生脱轨的灾难气息,但是,能拍得演得这么喜感,辛苦你了啊导演,辛苦你了啊梅丽莎。
Brilliant! 1.老年姬友和基友还是有必要互帮互助 2.必须要养宠物,毕竟很可能哪天就只剩宠物还爱我了。
完成度很高。开头就黑汤姆•克兰西。Melissa真的不要再自己鼓捣那些烂喜剧浪费才华了。
看了一半觉得还行,越看越觉得不行。老玻璃果然不能信任,不值得三颗星
男女主演技优秀,印象深刻事发后咖啡店再见面时,人物表现出的百感交集在眼神、动作和简短的几句对话表现出来。潦倒的中年生活,究竟是如何走到这步并不重要,而是罕见的真心,不能辜负。
主角丑,剧情就一般~
很喜欢这对孤独废柴的互损酒友!演技爆棚,火花飞溅。
其实是一部还算有趣的电影,至少观影过程不会让人觉得很无聊,但是本片的故事还是太平淡了,可以拍的更好一些。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麦卡锡和E格兰特的表演,尤其是后者,应该是去年男配最大的遗珠,个人认为奖应该颁给他(毕竟阿里都水过一次了)。麦卡锡也是很成功的一次转型。
这个题材明明可以拍得更加吸引人,可为啥我觉得如此冗长无趣。
A truly brilliant masterpiece
写书没有题材就犯个罪创造题材,太搞笑了。片子重心整个打错,执着地演随时可能被抓包的卖信和偷信过程,以为能把自己从传记片平淡的刻板印象里摘出来,然而恰恰是重复的故弄玄虚让片子乏善可陈,没时间展现女主在大家的信件中发掘勾勒出来的世界和意义,文学的意义,以及对文学热情的来源。
导演要讲的东西其实很多,比如女人在职场上遭遇的性别歧视,LGBT的凄凉晚年,社交恐惧症患者错失机会怀才不遇,女主角很毒舌,竟然还养了一只猫。这些特点放在一个女人身上,感觉她来混豆瓣会比较受欢迎,可惜片子并没有想象中没有好看,主要是角色缺少明确的戏剧目标,伪造名人信笺被FBI调查的主事件也没有戏剧张力,感觉是导演想要兼顾的点太多,结果芝麻和西瓜都丢了,最终你理解这个人物,只是无法在情感上激起一点波澜。本来是个好项目,可惜剧本太烂。
Ironic 她写了本书关于诈骗and made even more money from it … ??
真烂
死气沉沉的电影,角色脸谱化,动机简直可笑,而且主角现状都是自己作出来的。犯罪还觉得很有理???why on earth要celebrate这种行为???麦卡锡演技也就还好吧,类似演技/角色感觉看过无数次,而且依旧是她经常演的grumpy offensive lady啊
看完想拥有一个gay蜜!
无聊
如果这样纯粹小伎俩的(文艺)犯罪片子能轻易打动我的话我也太好说话了吧!两星给好演员。配乐其实也蛮好听的,但剧本总给我一种把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烂的感觉。
这种片也敢出来说自己是影后种子?看来今年还真果真是奥斯卡小年。以及全片各种吃了枪子似的diss汤姆·克兰西是什么鬼?
独居写书养猫毒舌记仇酗酒存钱收集老式打字机,除了钱,她应有尽有,除了才华,她自我良好,谁的人生 不是破破洞洞缝缝补补又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