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以小见大”实际上非常矛盾。
一方面,若不是这场本是误会口角的纠纷不知不觉被放大到政治层面,去不得不深挖并探讨历史、民族、信仰留下的从未结束“战争”,我们可能不会了解多方复杂纠缠的苦难,也不会理解最后点出的苦难的平等性。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上升”和“煽动”又是否必要,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否已经在不经意间绑架了每一个身陷其中的人?
你可以说两方的对峙是两个民族背后现存问题和遗留问题的缩影,但就此个案而言,巴勒斯坦的工头可以代表所有巴勒斯坦难民或是曾经犯下错误的巴勒斯坦入侵者吗?
而黎巴嫩的修车行主,他的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又真的能够代表他背后的所有人吗?
这种无形的绑架实则混入了太多无关的要素,一则煽动仇恨,加剧国内本就对立紧张的局势,二则重新扒开了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所有曾经历过惨痛过去的人的伤口。
同时,当已混入如此之多的民族、历史、政治之类的“大命题”之后,当事人真正的诉求,也就是本案的核心,也难免遭遇裹挟,成为其中的牺牲品。
所以最后的那个尊重伤口,苦难平等的立意在我看来可能就稍逊色于中间访谈中出现过的:“我们并不能改变过去,我们可以铭记它,但不可纠缠于它,以至于受控于它。
过去即过去。
It’s time to turn the page.”#我们何时才能免于不加节制的绑架与裹挟(百子湾电影资料馆放一半机器就坏了,又淋着雨回宿舍补完。
🙃)
故事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出发,过半的时候,我还在自以为是的揣摩这其实是一个最后会以“人性之罪”为最高落脚点,完全没预料到结尾会远远超过了预期。
导演似乎很容易拿捏作为观众对角色形象的心理预期,并且乐于打破这个心理预期,不断让双方各自在受害者和“施暴者”中切换,让你不断思考的同时避免因为同情和怜悯掉入人性陷阱,甚至有意让观众在这个过程中能保持中立,同时又在本应该保持中立的双方律师形象塑造中模糊了这一立场,这真是极好的一个设计。
第一次故意为之的羞辱是为了复仇,第二次故意为之的羞辱是为了和解。
虽然那句话最终还是没有从那个巴基斯坦难民的口中说出,但是这个答案已经告诉了观众:谁也没有办法代表各自本身或群体背后的行为与遭受的苦难获得谅解与道歉,但是都应该被世人所看到。
正是应了那句话: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
电影探讨的主题内核真的出乎我的预料,同时,第二次的“羞辱”真的是为电影的点睛之笔。
简要政治及拍摄背景 ,读一下有助于理解。
我对《羞辱》的整体印象:剧力饱满,人物关系的张力有所设计。
随剧情发展人物关系一直在做变化。
以两个典型人物管窥宗教民族矛盾,以法庭戏剥开矛盾争端的肌理,以夫妻和父女关系的体现时代态度(翻篇是否可以),这种以事件为核心以观点输出为目的的剧情片必然是要在人物的真实性上做一些妥协牺牲的,不用苛责。
谈谈我觉得比较出彩的地方:1,辩词。
鸽女儿和猫头鹰父亲的法庭对峙,从辩论的角度看台词之间的争锋蛮有趣的,这个矮爸律师演得蛮扎劲的,夸张卖乖讨好法官无所不用。
2,人物和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衔接,里面冲突的设置。
基本上难得一松必会紧跟一紧,冲突给得很密,和平片段只有屈指可数几个。
但这些说到底都是常规操作,并没有多么震撼人心。
赌注升级,高潮结局这里争相受害,求得一拳,倒是比较耐琢磨。
一方面你可以认为是从自保的角度巴勒斯坦人动用的心机,又或者其实语言和身体伤害的杀伤力并不能互相抵消必须来这么一下,一方面作为历史政治背景下两种阵营的具象,都是受害人,也都是加害者,再多的理解体谅共情,也无力张口说出一句真诚道歉,暴怒此消彼长,必得以同样的insult博得回拳——这里的insult已经从加害者insult变成了受害者的insult——比惨?
你不配!
——这个解决之道多少是有点反人物的,但这应该是剧情一开始确定的基点,坐到这里,形式上的对称就稳了,冤冤相报。
3,庭上和庭下的对比。
庭上针尖麦芒意难平的时候,庭下两人的开车门修车段落。
我知道是蛮匠气的啦,但是也合理。
尤其是在比照前面究竟这个争的是什么,谁要在争,就有意思了——虽然背后棋手的对弈思路并没有很深入细腻的探讨,仿佛只是政客与暴众。
但两人后面就有点“扮演敌对角色”的意思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齐德·多尔里 Ziad Doueiri作为穆斯林经历过敌对创伤并且与基督教女子相爱结婚,这个题材应该是发自肺腑之痛了。
蛮有趣的是,他还曾以助理摄影师身份参与过《低俗小说》、《落水狗》和《杀出个黎明》等影片的制作…………^ - ^ 我感觉啊,他的节奏有点急,嗜好冲突不断,引导动机明显,这也是容易被视为剧作刻意牵强的原因之一。
至于他不喜欢的Kamel El Basha表演风格,似乎在相较节奏“冲”得比较厉害表演“放”得比较肆意的作品里表现一个内向的“收”的角色,往往比较容易受到电影节的垂青嘛。
好比是《间谍之桥》里的男配Mark Rylance。
抛开导演模仿美国电影的路数不谈。
中东地区仇恨不会因为时间消失殆尽,公正总会出现。
为什么一个插肩而过的小冲突会演变升级到民族国家的冲突?
导演给出的结尾没多大意思。
这个问题的我有,但是不能说。
所以本片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而它的答案可能像是本片导演经历,穆斯林出身、受教育于美国、找了个基督教老婆,混搭之后一切都看开了。
或者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就像我看完印度的《炙热》以后本能觉得那不是一部印度电影,看完《羞辱》,我凭本能觉得,这不是一部黎巴嫩电影,虽然我也没看过几部黎巴嫩,对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的爱恨情仇缺乏足够的了解。
影片本身很棒,情节层层推进,隔段时间就有一个包袱,就像你打开一扇外边看来平淡无奇的大门,往里走,才发现这里曲径通幽,风光无限。
说的仇恨,但骨子里是西方式的克制,甚至有点点小温情。
结尾有点被打动,但我并不喜欢,似乎皆大欢喜,然而,民族仇恨,哪儿有那么容易化解。
还有点儿没看懂,老律师到底是什么目的?
为什么最终宣判后,大家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再者,法律方面,不要求双方律师之间近亲回避吗?
一、历史背景
中东地图1. 黎巴嫩的面积大约相当于日本的秋田县,人口约为500万(约相当于日本福冈县),其中约100万为难民。
2. 黎巴嫩是所谓”小政府“的典型代表,中东地区言论最为自由的国家,文化产业相当发达。
3. 各种伊斯兰教派(什叶派、逊尼派、德鲁兹派等)及基督教派(希腊正教、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叙利亚正教、马龙尼礼教会等)并存。
影片中托尼所属的就是马龙尼礼教会(简称马龙派)。
4.1975年内战爆发,一直持续至1990年。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黎巴嫩在法国控制时期,确立了按宗教教派分配议会中议席的方式,分配比例一直持续到内战前。
但由于20世纪以来黎巴嫩的伊斯兰教徒大大增加,改变了原来基督教徒占一半的人口结构,围绕议会席位的政论不断激化。
第二,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后,大量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
以色列在黎巴嫩攻击巴勒斯坦人时,一些属于基督教派的黎巴嫩民兵也从旁协助,导致巴勒斯坦难民及支持他们的伊斯兰教派与民兵组织间矛盾激化。
至1990年,由于参战各方都疲惫不已,再加上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把注意力集中到中东,借助叙利亚之后干预黎巴嫩内战,最终导致内战在没有经过深入审判、讨论、反思的情况下仓猝终结,”所有人都是战败者“。
战时的民兵领袖成为了战后的政治家,在面对内战遗留的种种问题时,选择扭过头去。
因此,本片中的法庭戏,可以看作对内战遗留问题的一次迟来的审判。
5. 关于黎巴嫩国内的巴勒斯坦难民 目前黎巴嫩大概有12个难民营(并不是帐篷,而是影片中呈现的街区形式)。
巴勒斯坦难民没有参政权、自由选择职业权等市民权,因此影片中工地老板只能非法雇佣中亚西尔。
巴勒斯坦难民居住区6. 巴勒斯坦难民与马龙派民兵组织间的恩仇 影片中共提到了两次: 第一次是1976年的达穆尔镇屠村。
1971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因为刺杀约旦国王侯赛因等行为而遭到约旦驱逐,进入黎巴嫩境内。
大量穆斯林难民的涌入引起了以马龙派为主的基督教民兵组织的不满,而后者又因为不断加强对国内的控制而引起人民不满。
1976年,巴勒斯坦难民利用内战中的混乱,报复性地对马龙派聚居的达穆尔镇”屠村“。
第二次是1982年的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
1982年,以色列国防军进攻黎巴嫩,攻入首度贝鲁特。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不得不撤出黎巴嫩,这意味着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人陷入无人保护的状态。
此时,马龙派的激进政治家巴什尔(亦即电影《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中不断出现在海报上的人物)刚刚当选黎巴嫩总统。
巴什尔在选举期间有非常多的攻击性排外言论(类似于电影中托尼的偶像),但在当选后则一改论调,不久又遭炸弹刺杀身亡。
支持他的马龙派民兵认为这是巴勒斯坦人所为,于是在以色列国防军的支援下围剿巴勒斯坦难民营。
当时负责指挥的正是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
这就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一句"希望沙龙把你们全部铲除干净"会有如此大的分量。
二、导演的创作背景1. 本片的创作契机来自导演多尔里的个人经验。
多尔里表示,他希望表达两个既承受痛苦、又想把这种痛苦归因于他者的男人的对立,而这一创作动机,正是来自于他的个人经验。
多尔里出生于黎巴嫩的穆斯林家庭,幼年时敌视基督教,甚至看到有人戴十字架”就想让那个人去死“。
内战时,他的一些家人也在与基督教民兵组织的战斗中死去。
然而十几年后,多尔里却与一名黎巴嫩的基督教女子相爱、结婚,不久前还让女儿接受了洗礼。
这种转变,让他体会到了倾听别人声音的重要性。
多尔里希望通过托尼表达:当我们不再把问题归因于他人时,才会发现我们其实经历着相同的痛苦。
2. 为了引起尽可能多的人的共鸣,在创作剧本时刻意简化了历史背景,力图把问题集中在人物性格上。
剧本是先用英语写成,再翻译为阿拉伯语的。
3. 导演希望找一位巴勒斯坦演员出演亚西尔。
亚西尔的饰演者卡梅尔与导演此前素未谋面,是通过skype面试的。
由于卡梅尔是舞台剧演员,此前从未出演过电影,导致导演对他的表演方式有诸多不满,二人常在片场争吵。
直到电影上映前,导演还在担心卡梅尔“会毁了这部电影”。
没想到后者竟然得到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这部电影最值得嘉奖的地方,可能就是它足够流畅。
一部有野心的作品,企图从一件私人争端通过法庭上升到民族和国家层面,却最终完完全全失去了对这两个层面的照拂,因此无比空泛。
导演的开拓点是民族层面,但是细想一下,他对民族层面的作结是什么呢:“这两个民族都互相伤害过。
”而且他的这个大层面的作结还是附属在个人层面的结论上,因为这位黎巴嫩基督徒的辩护律师就是用其个人苦难来为其侮辱性言辞辩护。
真正能表示导演对民族层面的考量的地方,只存在于后半段偶尔穿插进去的关于社会舆情的画面:抗议、呐喊、旗帜。
但这些画面不过是用来暖场的虚晃一枪,因为在结尾,导演又把他们扔掉了,试问,一场由社会舆情为其造势的法庭审判,在结尾审判出来后,导演却单单撇开了社会声势,把一切都付之于双方当事人(在我看来)尴尬的对视一笑。
至此,影片结束,导演想呈现的民族意义也就此完全失效。
更致命的是,此刻影片的结构也垮掉了,因为正是社会层面的植入,才驱动了电影的进展、情绪的扩张。
而在这个大命题进展的过程中,它不单被导演用假把式固定在了“人群呐喊”之类的素材库上,它的形式主义还侵蚀掉了前小半段积累起来的人情之迫切,也就是说,社会层面和法庭形式反噬了人物内核。
这两个人物到后来已经失去了对峙的力量,或者说被导演伪善的包装成了“道德正义”的追求者,他们不在乎肋骨的断裂、气胸的诱发、连累的妻女和指到脸上的挑衅的言辞侮辱。
的确,他们起初是在乎的,这是影片的开始和转折,要是不在乎这部电影都发展不了,但是到高潮处,两人因为帮忙修车和诱使还击后的道歉而泯去私仇。
泯私仇的切入点是无关民族的善意、理解、还击扯平,然后这两个人物就没有了这股子原始气力,原本在前小半段就突然开始追求道德的两个人这下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蹲完这场法庭辩论,以法律的体面来收束民族大义,剩下的,就只是在法庭上由律师代言进行收尾,收的也就是那个不痛不痒的“大家都曾蒙受苦难”的尾。
在以民族矛盾为标签的电影里,用“大家都是苦命人要相互理解”来收情理的尾,也是要命。
(换言之,“两个民族正因为互相伤害过所以扯平了”这种收尾完全撇开了异族难民在另一个国家面临到的社会经济上的被排斥,他人潜意识甚至无意识的恶意)而最后法院作出的判决也是预设感强烈、看起来最符合表面道德的那种判决。
两人的最后一笑,充满了好不容易完成道德业绩指标的工具人的轻松释然。
说是标准的糖水片绝不过分,丢出议题却满篇不议论或是用奇怪的替代品来议论,自然是能顺顺利利敷衍完的,但是却全无思考价值。
民族纷争都是明意识的利益争夺和潜意识的狭隘偏见,用“去掉利益层面论述”和“抛去偏见”的道德观来作结是极不负责任的。
用“超越民族界限”的理解力来相互理解”也是置换概念,善意理解和偏激歧视客观同时存在,并不是前者的被激发出的道德感就能替换后者。
前者是情感道德,后者是情感非道德(本能道德)和物质道德。
但是这个把戏却是影视最常见处理方式,毕竟现实难解且棘手。
作者电影的重点倒还真不是制作费便宜(………)一篇论文,往往只有作者没有什么个人观点却要写一篇的时候,才更注重某种不求深入只求结构完整的表面光滑。
真正有表达欲的作者可以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挖掘展开,有时反而无需面面俱到。
这是无关经费、制作方、发行方、工业技巧、拍摄形式的真正内核:作者的表达欲,这才是作者电影的实质。
可以不完整、狭隘、观感不佳,冒犯观众,但是话是要说的,信息量也有。
这才是作者电影的的精气神,而这是能看出来的。
当然,作者电影的另一个本质属性就是:电影还是希望能卖出去、能好好发行,这样才能有观众。
两条线一收束,电影表达就能被约束在这相对自由的地带:面向观众的自由表达。
不恰当的部分自然也会被创作者自我审视着筛掉一部分。
这是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圈。
不然我没事看什么电影,如果我看不到此形式下的真正的观点和信息的话,毕竟它们的娱乐性对我而言已经很弱了。
当然本身状态颓而不进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只是想看看同时代的电影人都在想些什么,一个人的想法是如何被构架成剧本,变成影像产物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迷人的过程,一个事物的重构和再孵化的过程,一种人能通过媒介来表达的能力,一种对空间、人体、声音的捕捉释放,叠加裁剪。
Confront, accept and forgive - we all have sins to deal with. Guilty, every single one.“For I will forgive their wickedness and will remember their sins no more.””Hebrews 8:12 NIV
非常值得看的电影,不过还是得事先储备些故事背景知识才好,否则有些进入不了情境,总觉得隔着层纱。
对于巴以和黎巴嫩的地缘历史和政治知识了解得太少了,要不是看了豆瓣大神们掰开揉碎的解析,恐怕得看上好几遍才成。
所以说,哪里有容易的感同身受。
肉体的伤疤难以消除,战争给民族和文化留下的创伤更难弥合,这些痕迹会写入幸存者的DNA,刻在行为和思维上。
让人触动的是,打官司的过程中,二人面对各自律师,均有过对对方的理解的表达,然而事情却仍向着更深刻的冲突推进,并引出了法庭上父女交锋的长篇大论。
好吧,如果争执可以只是通过这样理性可控的探讨和辩论,而不是枪弹和战争来完成,那该多么好。
然而法庭上一度失序的混乱,正是民族和社群难以彼此接纳和相互原谅的一个缩影。
“我们正在打仗”,律师说。
两个都力图活出普通人的体面和尊严的家庭,于是就被搅得混乱不堪。
“这是羞辱。
”“这是挑衅。
”层层叠叠的历史遗留问题,给当今留下的遗产是一触即发的民族情绪。
脆弱的人类呀,需要怎么样强大的包容力,去处理这样的问题呢?
从总统府出来,两扇对撞交错的车门,设计得挺妙。
虽然紧随其后的修车桥段,硬凹得简直有些尴尬。
和解,需要许多许多的智慧。
第一:这件事可以归因到黎巴嫩内战,而与之相关的是巴以纷争,巴以纷争的直接原因是犹太教色彩非常厚重的犹太复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被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所激励,而排犹主义在欧洲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追溯到耶稣因犹太教而死。
不过这一切,让我想到的并不是这件事本身,或者这部电影本身的历史因素有多么繁杂,我想说的是,至少从犹太复国主义起,这些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得不然。
然而这些不得不最终激励人们因为一根排水管互相仇恨,不得不在让人的底线不断后退。
可怕。
第二:法庭理论上只是就某个具体事件断定对错,但法庭却是我听说过最不就事论事的地方了,你甚至会将别人的过往掘地三尺;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简直可悲。
第三:亚西尔第二次去找托尼那一段导演似乎想提供一种对等感,不过真的对等吗?
三观不合,一国闲的抽风的脑部残疾…先撩者贱,水管坏了人主动帮你修个水管,脏水也不会砸到过路人的身上,犯什么贱
(7.0/10)2017,多尔里。资料馆看了42分钟放映机挂了,回来继续用我的Dell7590看完的。从个人纠纷一路攀岩而上发掘出族群和国家的的仇恨与历史最后又还能巧妙地把本来不平等的双方统一起来,这个思路还挺好的。应当注意的是,这个故事的事态是在“升级”而非“失控”,只有总统出场的时候闪现了一丝失控的黑色幽默意味。单就法庭戏而言,这里可以对比发现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庭戏有种天然的优势——我不是在说好莱坞发达的产业体系——就是陪审团的存在。法庭之上的控辩双方代表着核心的冲突,法官的存在则意味着这个冲突处于秩序之中。精彩的法庭戏常常会突破秩序的束缚,这就需要一种包含理智与情感的第四方介入,陪审团就是做这个的。观众当然也可以,不过观众在画外,那样整个事情就变质了。
立场裹挟着是非,对错已经无法辩白。跳不出历史的被害者和不知悔改的加害人。羞辱和反击于是循环上演、反复来回。
愿我们的国家能真正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不会因为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观念、不同习惯就心怀芥蒂,恶语相向,甚至挥舞屠刀。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别人的生活也有诸多坎坷,尽量不去羞辱别人,或者有说对不起的勇气。希望这世上不要再有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因为历史的死结不会被战争和死亡解开,只会在互相理解和宽容中慢慢消逝。中东太乱了
直白到毫无观影本身的乐趣
隐约感觉庭审和律师的一些角度或其中的隐喻有点奇怪,还是非常喜欢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人物的挖掘,窥探他们固执的言论和细微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
高評分符合我瓣一貫的白左欣賞水準,導演太刻意,用這種事情給自己貼金更是下三濫
后四十分钟发生了什么。剧作的统一性消失了。黎巴嫩也有广电总局勒令改剧本吗
观影前应该先补一下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的历史先的,像是看完了一段长达两个小时的中东矛盾问题的思考题。一段口角引发的法庭诉讼案件,两次公开法庭审理,两个家庭延伸至两个国家的矛盾。我大致能明白历史积怨带来的羞辱有多么令人懊恼,但是,这毕竟离我太远了。
主题很讨巧,一上来就抓人眼球,但故事结构老套,关于政治与人性的展示比较浅显,虽然结尾有些感动,但毫不意外。
1.蝴蝶效应中,蝴蝶扇翅膀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羽毛。效应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2.过去无法忘记也无法原谅,我们需要真实的历史,我们需要正视淋漓的鲜血。3.道歉不是弱者的生存之道是文明的生存之道。4.情绪化真是文明的一大天敌。你永远无法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看穿他的过去。
No.1 实在是太一般和刻意了,和《一次别离》这样的电影很难比。不管是前面的矛盾,法庭的辩护,后面的和解,都显得非常的幼稚和简单,实在是很让人失望。在我的理解中,多宗教主义的国家,很难和睦相处,这就是宗教带来最大的反面意义。
屁大点儿事搞得黎巴嫩鸡飞狗跳,颇无聊。男主长得也太George Michael了。
看上去像是从立项起就冲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去的。
太卖力了…
涉及政治宗教的电影就这么白日梦,无怪乎电影越来越脱离现实。
任何一场细小的争论都可以追本溯源找到历史里在埋下人心中的伤痕和鸿沟,战争从未结束。
太可惜了!差一点就能成为五星佳作,一个“小事化大大事化巨”的典型范本,几乎是一次冒险级别的种族、难民问题呈现方式,开头那一拳大概类似于齐达内头槌马特拉齐那一下,后果可大可小,而编导则选择将它无限做大,当然,最后“化无”的结局也是必然的。法庭上短兵相接的父女形象再更饱满一些就好了。
@2018-12-01 20:23:24
大团圆结局非常糟糕,好在撕开黎巴嫩一直都是禁忌的历史伤口:中东巴黎一去不返,巴勒斯坦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