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一个后半夜,燃烧着的法国小镇艾古斯特地下,还有一座壁炉燃烧,还有一盏汽灯发亮,还有一对刚刚相认的女人与婴孩活着。
那个英国下士穿过断壁颓垣,从地上的火海闯入地下的炉边,操着蹩脚的法文,问女人脚下这片土地,到底是不是艾古斯特。
我坐在一片狼藉的美国疫情防控现场,窗外微风吹拂,阳光璀璨,视野里有几头白尾鹿在林间漫步,远处花开点点。
这是春天降临的时刻,动物们感觉不到的危机感,正被所有活在当下的人们无奈地消化着。
新冠病毒这只舒展双翅、覆盖全球的黑天鹅,终于撼动了西方社会的心理防线。
早上刚刚和母亲聊过疫情,对中美防疫的区别,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我承认从防止疫情扩散的角度,中国的举国体制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因为专业的信息渠道在疫情早期被封堵,更多的死难者成为代价:电影中的下士要解救一千六百人,我们的新冠肺炎官方死亡人数至今已经超过三千。
另一边,广开言路、却无法复制举国体制的美国,因为官僚体系的繁冗、总统班底的刻意回避,直到昨天才刚刚开始系统性的防控。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好转,“制度自信”这四个字,似乎搜集到了最新的论据。
这时候看1917,我忘不了那团废墟下的炉火。
和拍了《他们已不在变老》的彼得·杰克逊一样,导演萨姆·门德斯从亲人身上找到了叙事的灵感,拍出的效果,也比同台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虫》更贴近那句马丁·斯科塞斯名言:“最私人的东西,最具创造力”。
门德斯和摄影师罗杰·狄金斯采用一镜到底的幻术,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从最开始的二人行,到影片后段的他自己,下士两天一夜里走过的路、流过的血、肩负的任务,与意识形态无关,与英国和德国之间庞大而模糊的仇恨无关。
那镜头所传递的信息让我信服,因为我知道,任何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分歧,都掩盖不了这个男子汉坚持到底的真正原因——他与另一个士兵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
为了信守自己给这段情谊许下的承诺,他不惜在大军向前冲锋的时候,独自一人爬出战壕、向左奔跑。
情谊是废墟下的壁炉,而他的承诺就是炉火。
他与女人在炉边交谈,语言不通、语调温柔。
他的身体本已疲累到极限,看到婴儿之后,却把身上所有的补给和新鲜的牛奶留给了素昧平生的她。
这段奇妙缘分,超脱了圣母与圣婴的故事而回归到根本,是废墟下幸存的生命力和同情心,温暖、茁壮、脆弱、朴实。
随着下士兑现承诺的过程,门德斯拍尽了李白那句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 在这个舆论场越来越党同伐异的时代,1917年的火海、废墟、食腐的乌鸦和春岸的浮尸,都提醒我们彼此相爱,不要被“伟大的行军”轻易裹挟。
因为伟大的行军往往带着盲目,就像如今回顾一战,学者们常用“梦游者”比较参战的几个大国:梦游、梦魇、梦碎。
行军过后,普通人即使不死,也难免李白老年的命运。
他在安史之乱末期站错了队,全靠昔年结交的大将郭子仪求情才免于一死。
老诗人脱罪后游历五松山,夜宿民居,村妇给他饭吃,他自惭所遭所遇,少见地收敛了豪气,谢了多次,愧而不敢进食:“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才是伟大行军过后,摆在梦醒之人面前的残酷真相。
2月10日(北京时间),第92届奥斯卡奖正式落下帷幕,电影《1917》斩获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三项大奖。
《1917》由萨姆·门德斯执导,迪恩·查尔斯·查普曼、乔治·麦凯主演,电影的故事主线很简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名士兵被分派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前往前线送达撤退任务,否则前线第二军团的1600名士兵将陷入德军的陷阱全部阵亡。
电影围绕这两名士兵前往送信之路展开,电影一镜到底的展现方式,使观众在观影时沉浸式地跟随主演一路前行,专注于他们的执行任务的每分每秒。
当任务完成了,观众的情绪也开始放松下来,这种沉浸式的吸引也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诗人、作家廖伟棠的这篇文章,细致解析了《1917》的战争美学,同时其中构建的寓言,在今天也依然也有思考价值。
撰文 |廖伟棠《1917》成为了今年奥斯卡的一匹黑马,不仅仅因为它以非常诗意的形式、深邃地表现了一种凄美的战争美学,同时它还建构了一个关于劫难与救赎的寓言,即使放在和平但依旧充满天灾人祸的今天,也发人深省。
回看西方近代史,每逢瘟疫蔓延的黑暗时期——无论是病毒瘟疫还是政治瘟疫,常常会出现愚人船(The Ship of Fools)的寓言,有歌谣有诗篇,也有画作。
最有名的是Bosch的《愚人船》,画的是一艘摇摇欲沉的小破船,上面坐着各种愚人、小丑,他们为着种种执念作出可笑的举动,在某种想必也是愚昧的力量引领下驶向死亡。
《1917》剧照。
但愚人船的极致表现,是爱德华.李尔(Edward Lear)的诙谐诗《呆头人》(The Jumblies)所写:They went to sea in aSieve, they did,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Inspite of all their friends could say,On awinter’s morn, on a stormy day,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他们乘着筛篮出海……”全然不顾海水上涨轻易淹没自己,这明显是愚蠢至极的行为,但又流露着一种盲信的宗教意味,带着神秘色彩。
春节自闭,在一片瘟疫宣告胜利的消息包围中,我意外听到这几句诗,如在梦魇中惊醒。
说是意外,因为谁也想不到,当《1917》里的传令兵Schofield下士对着他在法国沦陷区里遇见的婴儿,喃喃背诵出来的,是这样一首奇异无比的诗。
但也只有这么一首启示录一般的诗才能配得上电影里这一段神奇场景,以及这个最不可能的婴儿——就像照顾他的女郎所说,他并非她的孩子,不知道来历——这样的组合,历史上只有玛利亚与耶稣,那么慷慨照应她们的Schofield,无意担当了圣约瑟的角色。
很有可能这都是Schofield头部受伤之后的梦幻,当他走下塔楼,置身于一个燃烧的教堂与干涸的喷泉前面,这就展开了艾略特《荒原》里的现代启示录——一系列的光影交错既是现实可能有的照明弹所营造,更是Schofield的内心隐喻。
他所穿过的地狱废墟亟须被照亮,然而这圣光是超乎善恶的,摇曳不定的。
梦醒后,Schofield依然得靠自己穿越战火,给前线带去停止进攻的消息,然后找到本来就属于他的那棵可以依靠的小树。
可以说,废墟中藏匿的婴儿就保证了结尾的小树的出现,就像塔可夫斯基《牺牲》里那个因为不能说话的孩子保证了电影结尾的小树一样。
塔可夫斯基《牺牲》电影剧照。
《1917》的导演萨姆·门德斯在出离全片的现实主义战场描写而营造的梦幻感,的确带有浓烈的向塔可夫斯基致敬的意味:除了《牺牲》里的救赎隐喻,曳光弹掠过奔跑的Schofield那段,也让人想起塔可夫斯基早年作品《伊凡的童年》里男孩情报员伊凡穿越战火泅渡夜河那一段。
他们都是和平所索求的牺牲,传令者,这两天有一个别名:吹哨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Schofield读“他们乘着筛篮出海……”分外触目惊心,“他们”是被战火摧毁的一代精英还是好战的民族主义者?
他们都是无辜但又有共业的一代人,最终都会陷入《1917》里无处不在的死神盛宴一般的地狱变图卷。
经过了一战,为何没几年又有了二战?
经过了SARS,为何还有WARS?
人类真的有反省能力吗?
为什么他们始终都选择坐上筛篮出海而不看看脚下涌出的海水?
Schofield本来也是筛篮中的一人,但他对信念的选择拯救了他也局部拯救了世界。
在受伤一刻分割的前后两个世界之前,有一个细节确保了这场拯救:当Schofield与Blake走过那个被遗弃的农庄,只有Schofield欣喜地留意到牛奶桶里的牛奶依然新鲜,于是他灌满了自己的水壶。
所以当他后来遇见无母婴儿的时候,他才得以把这罐牛奶送赠给后者。
他珍惜生命,珍惜和平中应该有的牛奶。
也是在这个恍惚出离战火之外的农庄,有这样一段对话:“那么说樱桃树没救了?
不,果实腐烂时还会再长出更多的树”。
同理,战争所遗弃的牛奶也拯救新生,使得Schofield、圣母子以及被Schofield传信拯救下来的士兵们都成为筛篮上的幸存者。
《1917》剧照。
这些充满救赎意识的对话、隐喻、潜文本,拯救了《1917》非常单薄的剧情,也使得它所谓的一镜到底式技术奇迹不至于流于炫技。
本来这是一个属于技术时代的沉浸式体验电影,结果被塔可夫斯基的灵魂附体,加持成为寓言级别的佳作。
如果把一战换成别的战争,甚至我们身处的抗疫之战,我们能否领悟出更多的寓意?
《呆头人》之外,电影还有一首《游荡的异乡人》(WayfaringStranger)。
相对应的画面是Schofield从激流中挣扎上岸,闻声寻见一位士兵站在树林间为一群疲惫的士兵引领歌唱的场景。
这一幕堪比杜甫“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的恍惚悲凉。
这首WayfaringStranger是一首传统民间歌谣,大意如下:我只是一位可怜的流浪者独自穿越这个世界在我所去的那片光明的土地上没有疾病,辛劳或危险我将回家去看看母亲还有所有我所爱的人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我将涉过约旦河回到我的家乡我知道乌云会笼罩我我知道我的路艰难险峻但是金色的田野在我眼前出现让我疲倦的双眼不再哭泣我将回家去看看父亲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我将涉过约旦河回到我的家乡细味这歌词,像Schofield主观视角的镜头一一流连在沉醉歌声的士兵脸上,我不禁泪下。
回家是多么奢侈的事,这个春节,中国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体会到了,湖北人体会更深。
《1917》剧照。
Schofield与好友Blake送信的目的,不是号召进攻,而是警告前线应该按兵不动——这也是《1917》迥异于大多数战争片主题的。
虽然Blake死于中途,他的兄长还是被Schofield及时送信所救下。
Schofield不知道自己还能否回国重见怀中照片上的亲人,但这一刻,Blake的兄长就是他在前线的亲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古语说的就是这种灾难中新生的亲缘。
我们也如此寄望与疫区前线的医护、丧失亲人的人,可否?
战争总会过去,如何在废墟中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廖伟棠;编辑:走走;未经新京报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看完《1917》,我联想到挺多东西。
因交换和工作的缘故,我有机会更多在英国走走停停。
从学院林立的牛津到游人络绎的巴斯,到伦敦纵横的街头巷角,从优雅的爱丁堡到荒凉的因弗内斯,不必刻意寻找,便能见到各种纪念一战的纪念碑、雕塑或公园——我听说,只纪念碑便有四万三千多座。
1914年夏到1918年冬,九十多万英国青壮战死异乡。
贵族和庶民、大学生和学徒工、志愿兵和拉壮丁,无论他们的身份和人生经历有多么不同,最后都一样变成了石头上的一串串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
这很荒诞,然而更荒诞的是这场战争。
首先是缺乏意义。
所谓世界大战,却是协约国贪得无厌,同盟国野心没边,一次擦枪走火,欧洲炸翻了天。
或许当兵就是当炮灰,但到头来总得图个什么。
当欧洲万骨已枯,除了美日两匹白眼狼,并未见得谁一战功成。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但千万欧洲人为之去死而换得的,似乎既不帝国,更非资本。
最后四个皇帝丢了江山,大量资本家倾家荡产,无数劳动者家破人亡。
这很荒诞。
然后是缺乏底线。
所有战争都没人性,但过去人终究还像个战争的主宰者。
从这场战争开始,人成为了战争的奴隶。
塑造近代欧洲的人文主义,就是把人变成地鼠塞进堑壕,和对面一起耗到暗无天日;思想启蒙带来的理性,就是把用各种命令人变成规则的材料塞进绞肉机;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天辟地,就是更狠的机器、更强的火炮、更阴险的地雷和花样层出不穷的化学武器,芥子气、氯气、光气、溴化苄……这很荒诞。
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二战题材的战争佳片颇多,关乎一战的则少得多。
二战中美国拯救了世界,苏联赢得了敬畏,英法延续了国祚,中国人用血肉塑造了一个现代民族的观念,无数小国获得了独立,犹太人找到了家园,德日迎来了转变……士兵战死时,或带着对抗邪恶轴心的意志,或带着创造新世界的信念,再low的都有为了帝国武运或民族荣耀去死的觉悟,这些都是可以拍成电影的高光时刻。
而那些一战中为了荒诞的目的而荒诞地死去的年轻人呢?
一群枉死的孤魂野鬼吗?
可那些遍布英国的一战纪念碑,又似乎在告诉我,不是这样的。
当我在《1917》随着罗杰·狄金斯一拍到底的长镜头,和下士斯科菲尔德一起走过西线的日与夜,我更相信,不是这样的。
在被布雷克拉着接下送信任务时,他第一时间质疑其危险性,他对白天穿过无人区瞻前顾后,抱怨战友为何带上自己,他又不像布雷克有一个哥哥要去救,而且他厌恶战争,他是个把勋章直接换酒的人。
他身手不算出色,脑子也不算灵光,加上身处异国,是以屡次遇险,遍体鳞伤。
这样的人物设定,配合影片长镜头的拍摄技法,给了我很强的代入感,似乎自己被送到前线,超常发挥也几乎就这样了。
但我随即开始怀疑自己的意志力,电影氛围是紧张的,我和下士的视角相同,根本不知道危险藏在哪儿,鬼域般的无人区、废墟里的狙击手、黑暗中的短兵相接、燃烧街巷里的追逐……我怀疑自己很可能在某一个节点精神崩溃。
可为了完成战友的嘱托并拯救更多同胞,下士斯科菲尔德最终选择了一往无前。
无论身处废墟、残垣、泥沼、河流、堑壕,面对的是刺刀子弹还是炮击,他知道自己必须把信交给一个叫麦肯锡上尉的家伙,让他停止攻势。
这是他的任务,也是他存在于这一日一夜中的全部意义。
他呼喊战友推动卡车,独自冒着子弹跨越断桥,用并不高明的枪法和阁楼上的敌人拼命,在黑暗中笨拙地扼死敌人,又狼狈地夺路狂奔,泅过尸河,挤过战壕,飞奔在前线……我甚至觉得自己在看阿甘,但这时的下士斯科菲尔德,确实已和影片开头判若两人,他获得了一种不属于他却又必须被他承载的勇气。
电影最后,他完成了任务,虽然这个任务本身也是荒诞的。
第一、就如麦肯锡说的,他们今天派士兵来让我们停止攻势,很快又会再派一两个来告诉我们黎明发起冲锋,这场战争结束的唯一方式,就是“最后一个人死掉”。
第二、下士或许在春天拯救了1600个德文郡士兵的性命,但接下来的夏天会有超过30万英国士兵死在西线战场,可能包括他救的所有人和他自己,而协约国的前线大概推进了几英里?
第二、几乎除司令部外的所有人都会质疑,这么危险的任务居然只安排两个士兵执行?
然而啊,在缺乏通讯技术的年代,这些大头兵的意义就是“给长官捎个话”。
一两个人的生命,大概也就只值这么多了。
我认为导演是有意识到这种荒诞性的,影片中表现战争残酷乃至虚无的场景比比皆是。
印象最深的,是和布雷克故乡一样的白色樱桃花,随风洒满了整个河面。
河水闪着幽蓝色的光辉,而那花瓣流散的尽头,是一具具被水泡的惨白的残缺的尸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导演安排这个任务失败(譬如赶到前线,所有人都已发起冲锋),可能更为震撼。
如果说战争是自然界中生物掠夺生存空间和资源的延续,是人作为一种生物不可逃避的终极宿命,那么人在战争中燃烧生命所实践的种种价值,则是人类这个物种曾经独一无二的证明。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战争本身就是悲剧,而即便在一战这样无意义的战争里,即便两个士兵最后一无所获,我依然在他们的头上看到了人类精神的荆棘王冠,那就是巨大到已经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勇气。
狮子面对象群,只会默默走掉;而人类面对战争的恶魔,甚至比恶魔更可怕的荒诞地去死的命运,依然可能有“吾往矣”的觉悟。
英国的那些纪念碑,和人类古往今来无数有名没名的战争纪念碑、坟茔、墓冢一样,是深情的悼念,无声的控诉,也是对宿命顽强的嘶喊。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书影无忌)
Vol36,《1917》,由萨姆·门德斯执导,罗杰·狄金斯担任摄影的一战题材电影。
在竞争激烈的颁奖季里,这部《1917》无疑是除去《寄生虫》外的最大黑马:不仅在多个奖项评选中饱受影评人的青睐,更是在第七十七届金球奖上爆冷拿下“最佳剧情片”与“最佳导演”,并收获10项奥斯卡提名。
而本片与另一大热门种子《寄生虫》,到底谁能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桂冠,已成为众多影迷的重点争论话题。
《1917》也是导演萨姆·门德斯与摄影罗杰·狄金斯的大银幕第四次合作(之前两人曾合作拍摄《锅盖头》《革命之路》《007:大破天幕杀机》),而这一次两人更是共同尝试用“伪·一镜到底”的形式去拍摄一部战争电影。
这种前所未有的形式不仅是主创人员对于战争电影的一次开拓实验,更是好莱坞在技术上宣示自己霸权地位的最佳证明。
当然,这种在介质上过分接近“游戏”的试探也的确触碰到了许多影迷的底线,关于《1917》的好与坏仍不能简单给出结论,但毫无疑问,“电影”也好,“游戏”也好,“主题乐园”也罢,在如此的差异面前,《1917》仍然值得我们去讨论。
poster by@德卡的羊 本期金羊观影团共28位友邻参加,26则短评,均分6分 生于超凡工业水准下的“奇迹”@幻🐑🐑 ,7/10分 一部技术极强但是内在情感匮乏的“好看”电影,相比dunkirk更加注重于临场感却缺少了至关重要的感情联系,几个支线的安排也稍微刻意。
最值得赞美的还是摄影和production design,灵动的镜头设计和煞费苦心的场景交相辉映,渐入佳境,在夜幕降临时创造出了一种残酷的美感。
观影过程还是很享受的,可惜现在这情况很难在大银幕上欣赏了。
@老滚 ,7/10分 成也长镜头,败也长镜头,成在充分逼近主角的镜头给观众一个未知的战争场面,让人能够尽可能的去感受小兵的无助,也就是战争片很需要的沉浸感,败在全程长镜头的设计让前面一半时间都是简单的跟随,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情况下,还让大多数时间浪费在了普通的走路上,也打破了所谓的沉浸感,同时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聚焦于人物的其他方面,让人物的行为变得单一。
但后半段实在是太好了,不管是信号弹光芒下的废墟,还是雪白色战壕上的奔跑,都太好了,至少我觉得这片还是很优秀的。
@chaos ,7/10分 看的杜比,前半小时确实发困了,中后半段渐入佳境。
从第三个长镜开始:黑暗里火光和阴影重叠起落,在废墟中穿梭奔跑的“人”,达到了一种最纯粹的情感撞击。
可不论是正面还是侧面镜头持续时间都太短,刚激动起来就又终止了,不能形成一种连续的洞穿力。
但随后(特别是跃入水中那一段)的戏我都非常喜欢。
或许可以戏称为游戏人称的冒险故事。
跟随镜头最后完成的是什么呢?
不是伟大,不是超脱,只是失落和疲惫,亦如他最后在树下缓缓阖上的眼。
强烈建议观看大银幕。
@香香菲舞 ,8/10分 在一战百年之后陆续出现的纪念电影中,本片也算是利用技术为自己造就了不同于其他电影的口碑。
当然,几十个长镜头做出的一镜到底是最大噱头,无论拍摄、调度、神剪辑,都堪称一流的技术水平。
因此,电影造就出的主角跟拍视角,也同时具有了电玩通关的体验感,尤其是为了制造一镜感而设计的众多转场文戏,失去了传统剧情片的电影节奏,但也突显了战争时代人人皆为过客的悲壮感。
说回伪一镜到底,其实相当考验摄影和剪辑,如果做得好,会带来更具特色的观影体验,比如前几年的获奖代表《鸟人》,和这几年的娱乐代表《摄影机不要停》,对于前者,更希望今后可以在大银幕再看一次。
@和光同尘 ,7/10分 失真状态下的镜头游走,跟随着主角游览战争一角,因此剧情和叙事的弱点也就被所有漂亮的镜头所掩盖 ,因此也更像工业制品。
@爆肝羊🉑 ,9/10分 Run and run and run and run. 一镜到底带来的深陷其中的代入感是最直观的感受,这种无可比拟的沉浸体验是一般运镜手法无法达到的。
除了电影过半时那个长达十几秒的黑屏,其余切镜头的转场痕迹几乎都被狄金斯巧妙的规避,不易察觉。
好多人对这种伪一镜到底嗤之以鼻,认为这是破坏电影感的原罪,但这种“原罪”恰巧是我爱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技术也属于电影的一部分,技术革新需要有观众接受。
抛开争议不谈,狄金斯对光影的捕捉神乎其神,美得不像话,瑞思拜。
@Polaris.J ,8/10分 很大胆惊险的一次尝试,门德斯很有野心和勇气,在挑战one-take challenge的同时以及快节奏的叙事中他也没有忽略细微的元素,对角色的关注不比对技术的少。
不间断的视觉效果带来虚拟现实的感觉,把观众带入战壕和角色一起执行任务,主角与不断roll back的摄像机一样,只能步履不停继续前进。
一镜的带来的效果有好有坏,但创作团队能完成这个艰巨挑战已经不可思议。
私以为这个简单的单线故事非常适合以一镜的形式拍摄出来,充分表现出任务只有一次机会不能重来,清晰又合理。
整部电影很美,夜戏燃烧的建筑和炮弹礼花光影惊艳,布景精细真实,主演配角群演配乐摄影等无一不优秀。
@Stiles ,7/10分 一镜到底让人无意中观察镜头的移动,狄金斯摄影依然突出,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像创造了一种游戏式体验;显然门德斯把握住了这种体验之于观众的重要性,并在最后炮火横飞的奔跑戏中达到高潮;动的剧烈更衬托出静的凄凉,濒死士兵前的长镜头无疑是本片最具力量的场景;战地里的少女与婴儿/军营林中唱歌等片段作为人性之美的点缀恰到好处;消息传达永远赶不上前线战事的变化,下一场进攻会在何时?
士兵结尾回到树下后首尾闭合,构成一种战争经历的荒诞感。
@思路乐 ,8/10分 被友邻的各种“非电影”短评拉低了预期,结果实际观影体验是出乎意料的好。
类似于《夺魂索》那样,表面上是利用“隐藏剪切点”的技术所实现的伪·一镜到底,实则中间是有非常明显的转场,而我对电影如何在近乎“时空同步”的长镜头拍摄下完成“时间压缩”的疑问被这个简单粗暴的黑屏转场所解答了,在原有的高预期下不免有点失望。
气质与《敦刻尔克》类似,但后者在时空解构和类型实验里所展现出的感官体验远比“刻意”的《1917》要优雅得多。
当然,纵使其更加机械,更加僵硬,更加空洞,其工业水准的成就还是捍卫了“电影”的意义与尊严。
夜幕废墟那一段,断壁残垣的投影恍惚中好似幽灵在大地穿行,罗杰·狄金斯创造出了超越《银翼杀手2049》的银幕光影时刻。
超乎想象的光影技术究竟是“电影”还是“游戏”?
@空白岸 ,5/10分 黑暗中迸溅的色彩的晦明变幻与残垣断壁间忽闪的影子终于将人物与环境碰撞纠缠在了一起,他久违地卸下了肩上的摄影机(哪怕只是十分短暂地),自如地暴露在能够被检视的空间中,影像也终于找到了“运动”的意义。
门德斯成功拯救了极可能沦为败笔的“梦醒时刻”。
但在其他大部分时间里,摄影机都如传送带一般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程式化的跟拍和景致展示,不自量力的文本自然也免不了被扼杀于移步换景的“设计感”中(倒不如像《敦刻尔克》那般做极简化处理)。
人物受制于繁复无意义的机械调度中,根本无法实现心理层面的突围。
故事内在驱动被镜头剥夺至虚空,立体空间被镜头拉扯为单一的线性,只剩拼命奔向下一个剪辑点的歇斯底里(所有得来不易的平稳桥段都只透出成功抵达剪辑点的庆幸)。
至于临场感还是别拿来和《地心引力》相提并论了,门德斯但凡有《它在身后》一半的空间意识也不至于将某些片段拍得如此规整乏味。
《1917》是一具不曾试图建构任何东西的装置艺术,“伪一镜到底”只有第一个字被彰显了意义。
@帽子里的兔子 ,5/10分 剧情几乎为0。
废墟夜戏是全片唯一亮点:高速变化的光影为废墟笼罩上一层超现实色彩,宣告了战争本身的荒诞;这也是全片为数不多的触及心理层面的时刻。
剩余的部分平淡又无趣,角色从A点到B点,中途经历一些障碍,得到一些大佬的帮助,仅此而已;大多数的时间里空间是苍白无意义的,并不与角色发生作用;长镜头纵使有狄金斯的神级摄影加持,仍是机械而赘余的。
要说沉浸感,那是不存在的——视点聚焦于角色,却很少从角色出发,导致观看这部电影就真的就只是“看”而已;几处剪切点也颇为明显,破坏了节奏的流畅度。
@果樹 ,3/10分 比敦刻尔克差了五个绿皮书。
空间场景的花式呈现并无本质意义,一镜到底除了为了制造沉浸与尝试炫技也缺少了更坚实的艺术追求的支撑,主角被游戏npc化,主线被大观园化。
@意识流螺丝刀 ,3/10分 太搞笑了。
在中段楼房里被德国人一枪打死之后,主角想必充了不少钱,而本片在颁奖季的完胜也说明了一个永恒的道理:有钱真的就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这部作品本质上是行为艺术,通过极尽荒诞的叙事与除了噱头一无所有的一镜到底描摹出了一个浮华虚妄失真的画面,它蔑视电影,蔑视艺术,蔑视战争,蔑视情感,蔑视人性,于空虚之中通过高工业水准的场景捧出了一个切实的存在---“钱” 。
@Olafisaac ,2/10分 精心设计的伪长镜头在预设的轨道里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压缩,但RPG游戏般的设计以割裂的场景切换使电影成为一种失真的simulation。
观众被物化为无意识群体,在密集的惊颤中失去历史性的观照。
演员在控制型摄影面前被动地服务于“表演”,与观众一同被放逐。
@不ྀ死ྀ者 ,6/10分 害,本不该打开看实在是片荒还是点开看了...无他,将战场RPG冒险游戏搬进了电影。
少数段落的惊艳蓄积了强烈的感官势能,但大多数都是精致包装下廉价运作,只是维持“游戏运行”的必经段落。
越全知,越炫技,就越暴露出银幕外那放任的牵引力(展示空间的同时亦抹杀了个体与空间的纠缠,只是非个人视角的空间浸没),愈发凸显“身临其境”与“沉浸”的距离。
@┣━┳━┻━┫ ,6/10分 垂直行走一段可以足足撑起三星:躯体的驱动仅是大脑无意识的自觉,在生命和机械间脆弱的临界面中生出一种僵滞的自动性。
全片尺度的失真都是为了这一刻。
@松野空松 ,4/10分 伪一镜毁了这部电影,使得电影一些情节充满不合理不说,还使得电影充满潜行射击游戏感。
但是没有这个噱头,这部电影更乏善可陈。
@ DoubleFeature ,6/10分 闯关式的顺畅度既消解了真实困境,也折损了困境中向前的人物。
对一镜到底没意见,只是觉得速度太均匀,太顺利了。
@卡佛啪啪卡夫卡 ,5/10分 虽然但是,我倒没有太大的恶感,只是觉得尴尬。
既不愿具象也不够抽象,“失真”是可以成为优点的,大概能猜到要干嘛,只是文本要是能改编融合卡尔维诺的一些战争小说像《去指挥部》、《在路上的害怕》、《青年先锋队员在芒通》等,可能会好一点。
@身不在场 ,4/10分 摄影机与两个主角是战火下互不关心甚至充斥了些许敌意的对立组,唯一契合的瞬间在Scofield冒死横穿前线时发生,肉身近乎于无意识的自然行走与失真的摄影机一字前进,构造出环境人物画外三个主体的滞涉性游离状态。
这是战争片里的高光时刻,可惜发生在一瞬,也仅有一瞬。
精心构建,或是刻意给予给观众的“残酷”时空的拼凑,形式的破碎@03sanders ,7/10分 观感类似于南方车站:一场在浮动不安的悸动中和影像的疏离感中夹缝求生的体验,在任何方面来看都是空洞乏味的。
@德卡的羊 ,4/10分 一镜到底(无论真伪)的先决条件注定了本片的视点无法展开,摄影机充当观看者的眼睛以第三人的姿态参与这场战线穿越,但本片并不似《鸟人》,《1917》拒绝被凝视。
大量的开阔空间下,视线的封闭与线性的行动、有序登场的“难题”和装置,都扩张了电影的RPG游戏感,但问题又在于,它也做不到游戏的沉浸与体验(只能被观看,不能被操纵),所以它可以发生在任何空间。
长镜头的优势-银幕内外的同步时间也被一场昼夜交替的长眠摧毁。
//但回归电影本身,却也有些动人的时刻:夜戏下光与暗中的奔走、树林中的哀歌、穿越大草地。
所以至少创作者们在认真的设计,工业水准斐然。
@陈纳德 ,6/10分 这种(伪)一镜到底的设计严重压缩空间与时间,场景和情节也因此割裂显得莫名其妙,全片的第人称三视角,局限于男主身上,浸入感还不如战地CG,忍不住地寻找剪辑点;在摄影的衬托下单薄的剧情变得更加孱弱,人物寥寥无几,主角形象更是平面化;夜幕降临,废墟与炮火中奔跑几场还不错。
@下次开船 ,7/10分 两封信:集体的“生存”与个体的“死亡”。
烈火废墟与进攻时近乎垂直的奔跑拍得很好,电影中光线的明暗对比比较强烈。
就故事本身来说还是太寡淡了,高光时刻在于主角死亡的处理,不渲染不夸张,不塑造英雄,战争中生命如草芥。
但整体来看还是匠气太重,设计感太强,几个剪接点也是很明显了。
后半段明显好于前半段。
@乍暖 ,6/10分 他的灵魂化作花瓣漂流到他身边。
喜欢摄影,被红蓝两种色调的转换惊艳。
最后穿越枪林弹雨的前进很有仪式感。
女孩与婴儿的出现太算计了,既定结局也让人没有代入感,还有那个言之无物的伪长镜头。
@NanSLi ,7/10分 视点来看的确略显单调,用摄影机的“主体”不断捕捉人物的“客体”。
空间变换下的错乱时间,是瞬时的坍塌亦是逐渐的构建。
战场的沉浸感给予的感官的体验是失真的,但无可否认的是这样机械又生硬的场面调度亦是人物与空间的无限交错,是直白纯粹的观感表达。
壮丽耀烁下的夜间残垣,炮火硝烟中的绵长战壕。
文本过于简略是形式化与实验化的类型尝试。
只是执拗的一镜到底下是无法松懈的情绪,是焦急悸动的不安思绪,是一个个空乏的躯体罢了。
罗杰·狄金斯与萨姆·门德斯,为本片赋予灵魂的二人 仅打分: @白日梦想家_ ,6/10分@nn,8/10分历期评分TOP5:1.《星际探索》8.52.《爱尔兰人》8.43. 《灯塔》8.34. 《南方车站的聚会》《痛苦与荣耀》8.05.《燃烧女子的肖像》7.8朋友们晚安,不知何时再相会。
8/10 多一星是觉得太不容易辽 很大胆惊险的一次尝试,门德斯很有野心和勇气,在挑战one-take challenge的同时和快节奏的叙事中他也没有忽略细微的元素,对角色的关注不比对技术的少。
不间断的视觉效果带来的虚拟现实的感觉很好,把观众带入战壕里和角色一起去执行任务,主角像在拍摄的不断前进的摄像机一样,只能步履不停继续前进。
一镜的带来的效果有好有坏,但是创作团队能完成这个艰巨挑战已经是不可思议。
但我认为这个简单的单线故事非常适合以一镜的形式拍摄出来,更好的表现出任务只有一次机会不能重来,清晰又合理。
可能有人觉得角色不够立体但是渺小的普通士兵人物才是真实的。
最后在战火中奔跑 和倒退的摄像机一条线 很燃 偏爱燃一下的片。
整部电影很美,夜戏燃烧的建筑和炮弹礼花光影惊艳,布景精细真实,主演配角群演配乐摄影等无一不优秀,辛苦辛苦了!!
《他们已不再变老》这部纪录片,没看过可以看一下。
P.S. 乔治·麦凯我可以!
💖 全片口音引起舒适超多招人稀罕的英国演员!!!
爱了爱了
电影中,男主几次说过自己来自哪个单位,比如:Lance Corporal Schofield, sir, 8th.No, sir. I'm from the 8th.光从字幕信息里,是很难知道这到底是第8连、第8团、第8营,还是第8军。
这要结合一战英国军队的真实编制来判断。
正确答案是男主角来自第8师(8th Division),它的指挥官是一位少将(Major-general)。
符合电影中的情况。
再来看看第8师在一战时期的编成是怎样的,注意到第23旅下面出现了“德文郡团第2营”(2nd Battalion, Devonshire Regiment)这也和电影情节相符合。
但我实在记不起公映版《1917》中是怎么翻译男主的单位的,有没有译错呢?
The division had the following organisation during World War I: 23rd Brigade2nd Battalion, Devon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Prince of Wales's Own (West York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Cameronians (Scottish Rifles) (until February 1918)1/6th Battalion, Cameronians (Scottish Rifles) (from March 1915 until June 1915)2nd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1/7th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 (from March 1915 until February 1916)24th Brigade1st Battalion, Worcestershire Regiment1st Battalion, Sherwood Foresters2nd Battalion, Northamptonshire Regiment1/5th Battalion, the Black Watch (until October 1915)2nd Battalion, East Lancashire Regiment (to 25th Bde. February 1918)1/4th Battalion, Queen's Own Cameron Highlanders (from February 1915 until April 1915)Between October 1915 and July 1916, the 24th Brigade swapped with the 70th Brigade from the 23rd Division.25th Brigade2nd Battalion, Princess Charlotte of Wales's (Royal Berkshire Regiment)2nd Battalion, Rifle Brigade1st Battalion, Royal Irish Rifles (until February 1918)2nd Battalion, Lincolnshire Regiment (until February 1918)2nd Battalion, East Lancashire Regiment (from 24th Bde. February 1918)1/8th Battalion, Middlesex Regiment (from August 1915 until October 1915)1/13th (Princess Louise) Kensington Battalion, London Regiment (until May 1915)1/1st (City of London) Battalion, London Regiment (from May 1915 until February 1916)70th BrigadeThe 70th Brigade was from the 23rd Division and was attached to the 8th Division between 18 October 1915, and 15 July 1916, swapping with the 24th Brigade.ArtilleryV Brigade, Royal Horse Artillery (left 13 January 1917)XXXIII Brigade, Royal Field ArtilleryXLV Brigade, Royal Field ArtilleryVIII Heavy Brigade, Royal Garrison Artillery (left 5 March 1915)Engineers2nd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15th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1/1st Home Counties Field Company, Royal Engineers (from 2 February 1915; became 490th (Home Counties) Field Company February 1917)Pioneers22nd (Service) Bn (3rd County Pioneers) Durham Light Infantry (joined 2 July 1916, until 3 July 1918)1/7th Bn, Durham Light Infantry (joined from 50th (Northumbrian) Division 20 June 1918; absorbed 22nd Bn DLI 3 July 1918)
影片中出现了三首诗。
开篇将军回应Scho为什么只派两个人,说“Down to Gehenna or up to the Throne, 无论下到地狱还是登上王座,He travels the fastest who travels alone. 独自行进的人行进最快”。
这是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著名文学家Rudyard Kipling的作品,名为《Winners胜者》。
将军的权威通过诗歌传达出来,既预示了使命的达成,也不幸言中Scho独行的命运。
Scho为婴儿吟的诗,是英国诗人和画家Edward Lear的荒诞诗的一首,乘着筛篮出海必死无疑,预示前路的风险和战争的荒诞无意义。
第三首诗就是那首清扬宁静、荡气回肠的《流浪的陌生人》,由一位士兵在森林里面对几百战友唱出,传达思乡,与亲人团聚,和对天堂的向往。
三首诗选段或全文附后:1. Erinmore将军引用的是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歌《胜者》(Winners)。
其第一节如下:What the moral? Who rides may read. 何为道德?
骑行的人能理解。
When the night is thick and the tracks are blind当夜色浓密、道路不辨之时A friend at a pinch is a friend, indeed, 紧要关头的朋友才是真朋友,But a fool to wait for the laggard behind. 而等待拖拉落后者是愚人。
Down to Gehenna or up to the Throne, 无论下到地狱还是登上王座,He travels the fastest who travels alone. 独自行进的人行进最快。
2. Scho所吟的是英国诗人和风景画家爱德华·李尔(Edward Lear,1812-1888)的作品,来自于其作品集A Book of Nonsense《谐趣诗集》:They went to sea in a Sieve, they did, 他们出海乘着筛篮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 乘着筛篮他们出海In spite of all their friends could say, 不管他们所有的朋友怎么说On a winter’s morn, on a stormy day, 在一个冬日的早晨,在一个暴风雨天In a Sieve they went to sea! 乘着筛篮他们出海Far and few, far and few, 越来越远,越来越少Are the lands where the Jumblies live; 那是乔布利人居住的地方Their heads are green, and their hands are blue, 他们的头是绿的,他们的手是蓝的And they went to sea in a Sieve. 他们出海乘着筛篮3. 士兵演唱的美国民谣:The Wayfaring Stranger 因是古老的民谣,歌词版本很多,这是电影里的版本。
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 我是个可怜的异乡流浪者I'm traveling through this world of woe 我穿行在这悲哀的世界Yet there's no sickness, toil nor danger 而没有疾病,劳累和危险In that bright land to which I go 在那光明的乐土,我去的地方I'm going there to see my Father 我要去那里见我的父亲I'm going there no more to roam 我要去那里而不再流浪I'm only going over Jordan 我只要越过约旦河I'm only going over home 我只要回到我故乡I know dark clouds will gather around me 我知道乌云将会笼罩自己I know my way is rough and steep 我知道自己的路陡峭崎岖Yet golden fields lie just before me 但金黄的田野就在我面前Where God's redeemed shall ever sleep 在那里上帝救赎的子民将会长眠I'm going home to see my Mother 我要回家去见我的母亲And all my loved ones who've gone on 和所有已经先我而去的我爱的人I'm only going over Jordan 我只要越过约旦河I'm only going over home 我只要回到我故乡歌中约旦河系援引圣经的《旧约·约书亚记》。
流浪异乡的以色列人正是渡过约旦河,来到神应许的光明的乐土——流着奶和蜜的迦南美地。
一个摄影师一生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死而无憾了,而罗杰迪金斯拍了这么多部。
一镜到底自然是第一特色,且不说这在调度上有多么复杂,完成起来有多么困难。
更重要的是,这个一镜到底不仅是炫技,它造就了片子要表达的内容:两个士兵在连续的时间里对战争炼狱的主观体验,除了小睡、昏厥和死亡,没有停歇。
坐在卡车上,在其它士兵包围中回望远去的残破村庄,和每个堑壕里的士兵的扭曲姿势,这是战争外在的真相。
而火焰照亮夜空的炼狱图景则是战争内在的真相。
为什么这个场景给人以炼狱的观感?
至少有三点:照明弹亮如白昼,而天空仍然是黑的;照明弹的硬光下断壁残垣的阴影清晰分明,而我们日常体验中的阳光影子会柔和一些;照明弹划过夜空,影子跟随着快速移动,仿佛时间在快进,恶魔的阴影在迫近。
这一切超现实的视觉体验,给了我们炼狱的观感。
这种坚持士兵视角一步一步走过泥泞与废墟,而不是指挥官在中军帐里摆沙盘,外面磅礴管弦乐大广角航拍的战争片,才是战争真正的样子。
导演和主演答观众问再次感谢Netflix和Landmark,一个是流媒体一个是就在家门口且有着对娃爹娃妈友好的时间表的独立影院,我这种电影困难户竟然把大部分金球奖或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包括《爱尔兰人》、《婚姻故事》,《教宗的继承》和《1917》看完了,真是感天动地。
看完之后,我觉得,如果只有这四部电影,今年的奥斯卡可能会在《婚姻故事》和《1917》之间产生。
《爱尔兰人》虽好,但没有超越教父,很多人对de-aging的电影技术还是心怀疑虑。
《教宗的继承》应该是本着男主男配去的,在故事和电影导演上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婚姻故事》是二十一世纪的克莱默夫妇,男女主演和电影互相成就,接下来,就是这部让我惊艳的《1917》了。
我总觉得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作为导演,只会技术显然不行,比如漫威DC;只会艺术当然也不行,比如各种转行失败的艺术家导演案例。
大部分导演当然都有侧重,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导演。
比如我喜欢的诺兰显然是更技术挂的,而李安是艺术出身,走在不甚成功的技术先驱的道路上。
大部分之间,而这部《1917》,真切让我感到艺术上和技术上都达到完美境界的导演是什么样的。
故事本身很简单:1917年的春天,一战的法国战场上。
两位士兵被挑选去传递一项重要的情报,这封情报能拯救1600名英国士兵的性命,其中包括其中一名士兵的哥哥。
问题是,这项任务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前面是寸步难行的敌人锋线、战壕、焦土……而他们只有两人,和不到24小时的时间。
在这个设定下,如果你是导演,会怎么做?
你可以发挥成《血战钢锯岭》那样的圣人传记,也可以拍成《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人性考验,或者大部分战争片那样的炮弹轰炸、豪情壮志。
但是本片被拍成了一个长镜头——即使不真的是——一个浸入式的战争体验。
想象你身临其境在一个大逃杀的游戏中,前面是各种关卡、敌人、陷阱,你只有一次机会,无法重来,唯一的优势是有两条命(两位士兵),但死了游戏就结束。
在影片的两个小时中,镜头都围绕着这两位主角,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呼吸、恐惧和希望,都被尽数收入了镜头中。
观众变成了他们,他们的恐惧变成了观众的恐惧,他们的绝望变成了观众的绝望,他们的英勇变成了观众的英勇。
光从技术角度来说,我觉得值得出一部起码同等长度的拍摄花絮;我真希望看看可以封神的罗杰迪金斯(《肖申克的救赎》的摄影就是他,想想Andy在雨里那个青史留名的镜头)是怎样拍出这些镜头的。
他获得奥斯卡提名13次,却从来没有获奖,如果这次他还不能得奖,我都有想把柯达剧院砸了的冲动(刚发现他前年因《 银翼杀手2049 》获奖了,实至名归)。
这个送情报的故事听起来如此简单,却没有让人有一分钟的无聊情节,因为在总体紧张的节奏下,导演还安排了张弛有致的环境和场景设定。
从前线到终点的前线,两位士兵的旅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
第一个,敌人战壕。
第二个,农庄后院。
第三个,黑夜中的炮弹礼花。
最后一个,从瀑布、河流、森林,转场到最终的前线。
每个场景设定都好极了,我几乎说不出我最喜欢哪一个。
其中第二个场景,那些被砍断的樱花,农庄后院的奶牛,新鲜的桶里的牛奶,从天而降带着黑烟坠落的战斗机,让我想起米勒的油画,那些广阔的欧洲沃土,尤其从第一个焦土般的敌军前线转过来,让人觉得又安静、有感慨。
这本来是该属于他们的生活啊!
但从视觉上给我震撼最大的,还是第三幕——当Schofield从子弹击中的脑震荡昏迷中醒来,他眼中看到的拔地而起的光明,正映在本来是优美小镇、但如今变成断壁残垣的焦土上,不断移动的光明和黑暗仿佛是他头脑中的幻象,耳边是炮弹巨大的爆炸声和子弹的呼啸,以及最后他在破晓之前映着炮火的桥上的一跳,几乎是末日美学的教科书演绎。
镜头一转,他从瀑布中坠落,在打着旋的池塘里漂浮,手边竟然有一片片飘落的樱花。
影片在这里超越了技术,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然而并不止技术与美术。
这部电影没有宏大的战争镜头,而是讲战争中的人类。
从敌人到战友,他们所经之处的横尸遍野,充满了整部影片的背景。
近景中,撤退的敌军战壕中一张女人的照片;对敌人的救赎与复仇;火光冲天中,Schofield看到的地下室的饥饿的法国女人与初生的小婴儿;这一切都在他最后爬出水面,在森林中听到的民谣时得到了升华。
他本来是一个无辜的士兵,意外被战友Blake挑中去完成这项“不可能的任务”;从开始的抱怨,到出于友情的应承,到被战友拯救生命、最后决定负重前行的勇气——这些才是战争中最可值得铭记的东西,是导演Sam Mendes的爷爷亲身经历、并永生难忘的这个故事,也是让这部电影从四星升到五星的关键因素。
我很少看战争片,因为受不了单调的颜色、炮弹的轰炸,和带上钢盔的脸盲。
这部电影完全不一样。
吸引我的不是炮火连天,而是春天的田野,水边的樱花,焦土上的辉煌火光,和士兵在林中的歌声。
我大胆预言一句,目前看起来,它也许是最有奥斯卡像的电影,起码是之一。
---我是二刷的分割线---
山姆·门得斯和两位主演这家Landmark果然是好莱坞的关系户,前几天朋友在网上竟然刷出了导演和主演见面会的特别场,就在今天这个周五的晚上。
既然在家门口,吃完饭腿着就去了。
有了一刷的体验,二刷竟然还是一点不觉得闷,而且看到了很多第一次没看到的细节。
对这样一部残酷的战争片来说,二刷并不比一刷更轻松,因为预先知道情节,反而在坏事发生前感到更加紧张和难过。
几个有意思的细节如下:1.电影以Schofield在树下打盹开头,以同样在树下打盹结尾。
首尾呼应,然而主人公的心境却完全不同了。
2.Schofiled进德军战壕的时候盯着一张照片看了好半天,结尾处才呼应他拿出自己的照片,原来他也有幸福的家庭。
照片后面写着“Come back to us”,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中段他在法国女人那里与小婴儿的有爱互动,也是有家庭的男人的写照。
3.半夜的地下室里,法国女人说她不知道婴儿的名字,因为她不是母亲。
因为她不是母亲,所以她没有母乳,Schofield才会把自己的牛奶给她。
4.那个婴儿睡在一个五斗橱的抽屉里。
5. 看了半天才发现一开头那个让他们送信的指挥官就是Colin Firth。
说实话,我觉得他演得比Benedict好,后者有点刻意了。
6. Schofield捋下Blake戒指和项链的那个动作十分熟稔,让人觉得他之前也做过许多次同样的事情。
有意思的地方还很多。
第一遍被情节震撼了,几乎没法注意镜头,但在这一遍,我们努力找出导演是在哪里分镜的,但除了Schofield脑震荡昏倒的那个镜头,几乎没有什么痕迹。
导演自己也得意地说:有些剪辑是很明显的,但有一些连我做电影的朋友都看不出来,问我,how the fxxk did you do it? 观众大笑。
还有就是可以留意到更多镜头的美感,让人惊叹摄影在这种运动的长镜头拍摄过程中竟然还能注意到构图。
比如Schofield掉到水里之后发现周围都是樱花花瓣的镜头,几乎可以用佛性来形容。
从一潭死水(事实上和比喻上)中看到的生的希望和美好,于是他才能继续努力前行。
主人公的设定也很有意思。
在前半段,一直是Blake主导,因为他的哥哥性命攸关,也因为他自己本身性格的稚气热血。
Schofield一直是怀有疑虑,谨慎地跟在后面。
但到了后半段,Schofield变成了英雄,一方面是因为情报的时间不够了,另一方面也是他背负了战友的嘱托。
这个转变很有看头。
电影结束后导演和演员就座,回答主持人和观众问题。
演员比电影中好看多了,但导演才是整部电影的核心、灵魂和创造者,从他们对影片的思考和表达中就可以看出来。
下面是我凭着记忆记下来的导演感悟,非常言之有物。
关于故事:这个故事是导演亲身经历过一战的祖父讲述的,但做了很多修改。
Schofield演的并不是他祖父。
后来Dean也分享了他曾曾祖父在一战中的经历。
欧洲人拍一战是感性的,因为那都是他们家族经历过的真实,估计和我们拍抗战差不多。
关于一镜到底:导演认为这是个水到渠成的主意。
当他想拍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脑子里构想的就是摄影机怎样追逐着这两个人的步伐前行,时间的流逝就是现实的时间流逝,几乎不可能的远距离传输情报,他们面对的现实困难,他要的就是这种“live”的感觉。
他在拍007的时候就有一段长镜头,成功之后,他试图说服斯皮尔伯格(梦工厂是资方)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这部战争电影。
之前他当过15年的话剧导演,而话剧是在舞台上一气呵成、没有任何剪辑的。
他努力把话剧的这种经验运用到这部电影里。
技术上非常难,他们用了很多的时间打造整个场景,甚至种下那些植物,精密地测量长度——因为长度和时间是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分钟的剧情,摄影机就要走若干长度,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
关于演员:导演说他们在几百个年轻演员的试镜中脱颖而出。
他在拍电影之前对这两个人物是有预设的。
Schofiled是个中产阶级,内向,有自己的家庭,爱好可能就是喝杯小酒看看书;而Blake就是个小鲜肉,外向活泼,喜欢讲笑话,和姑娘调情。
要不是战争,这两个人可能都不会说话;然而在这里他们成了朋友,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爱对方然而他们就是爱对方,这是种不寻常的友情。
关于演员的拍摄:对演员是种独一无二的体验。
正常电影是直接开始拍,一个一个镜头拍,但这部是在拍摄之前几个月他们就“生活”在这部电影里的。
导演强调了很多次“Live”一词,在摄影机都还没架起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需要沉浸在主人公的生活当中了。
两位演员去比利时和法国体验了很久生活。
有一个观众提问,盛赞Dean在农庄的那段表演。
导演说,那段镜头八分钟长,拍了五十多次。
那个镜头特别真实,因为演员身上挂着血泵,而整个镜头中,演员自己能体验到血就像真的是从身上汩汩流出的一样。
他需要的就是这种真实的反应。
关于剪辑:特别重要。
这部片子是当天拍、当天剪,基本照着时间线拍摄,所以Lee Smith非常牛逼,强大到当天就能把那些镜头斗上,加上音乐,告诉导演,这就是剪辑后的效果。
有时候一个镜头拍28次,导演自己觉得可能第26个比较好,但Lee就会告诉导演,第12个好,因为剪出来的效果最好。
“他往往是正确的,”导演说。
他还举了个例子,影片后段有一个Schofield坐在树林里听歌的场景,并不推动情节,然而他用了很多分钟,因为Lee已经把前面的镜头剪差不多了,所以在这里他知道自己可以任性,留出他想要的长度。
很多分镜,有的是渐进(Blend),有的是空镜头对物体的一带而过(wipe),还有的是CG和现实镜头的拼接。
比如飞机坠毁那一段,坠毁的镜头是CG,但转到两位士兵冲上去就是实拍了。
关于电影:拍电影其实是个特别冗长的工作,非常碎片化,有时候一个镜头要拍几十遍,然后导演怀着最大的希望把他们拼接起来。
观众在荧幕上看到的流畅的成片(it flows),在幕后几乎是完全相反的。
终于打完了,撒花!
如果您看到这里麻烦给影评点个有用吧!
---王小心的游记:《太平洋上有座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98273.html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和时事
1962年,Bob Dylan以其对时事的深度了解与掌握,创作出《Blowing in the Wind》这首深具内涵理念的歌曲,这是他最早的反战歌曲,其中不但有对世间诸多事物的反复诘问,希望世人能以和平而理性的态度来解决争端,不要再对世间的不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要再让无辜的人们继续丧生在战火之中,也有对人应该怎样在世界自处,尤其是个人主义观念中,真正男人的定义提出了质疑。
在门导呕心沥血打造的所谓“一镜到底,身临其战”的战争片《1917》中,总体上始终会率先映入印象中的,是其卖点上最鲜明的标签:长镜头,不过在此先按下长镜头的形式不表,着重分析下故事。
《1917》的故事,首先最直观上来说,是一则线性叙事下呈现的故事,自然而然其故事对应的时间也就是线性的,时间向度的单一产生故事的完整性,时空的统一性,情节的因果性和叙事的连贯性。
而当来到整个电影的外部论证视角的时候,特别是由门导的自述可以得知,这个故事是门导祖父讲述的故事,它是超过电影整体叙述层面,原属于其他系统的故事。
但是当然,历史真相可以说是一家之言或者说无从考证,那在审视整个故事的时候,有效隐藏整个超过电影之外叙述语境中,门导祖父那种“当年如何”、“我们那代人”等等不自然的夸张情境就相对来说显得很必要,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真实故事完全可能比电影呈现的故事更离奇、更不可思议,比如《血战钢锯岭》等。
但是但凡虚构就必然要遵循某种“公众经验”下逻辑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历史真相(现实)却不用遵守任何文本虚构下要遵守的逻辑。
对于这个文本而言,大概“救1600人命,胜造11200级浮屠”的可能性便是这部电影可能的内部语境,但是如果要把这样一个很难办到的不太可能的口述故事,变成一个真实可感、道德和谐且兼具些艺术性的故事的话,那么就需要大程度上的置换变形。
于此,在公共经验下,即便还有各种其他属性,但死亡总是占据其最主要属性的战争外部语境中,这个祖父当年或者祖父讲述当年传奇的“救人”故事,便是一种置换了的“神话”,并朝着理想化的方向使内容程式化,以此形成一种建立在“现实主义”之上,但经验相左甚至相反的“神话倾向”。
这在电影全篇中具体表现在诸如:前期麦凯与托曼大帝两人地洞中近身遭遇地雷的全身而退;中前期两人近距离再次遭遇坠机的无伤;中期麦凯进入巷战区初始被制高点敌军枪击未中,反击的高效命中并致残敌军,近距离接触被击中后的所谓“轻伤”;中后期夜晚被敌军多次近距离追逐并被射击各种的神级走位和幸运避弹体质;地下室毫无危险地处理伤口;跳入湍急河水漂流没有溺毙,看似撞向水中巨石的虚惊;后期战役一线的战地狂奔等等幸运异常的“奇遇”。
狗
屎
运在此基础上,让我们回到映像中的第一个鲜明的标签:所谓“一镜到底”的长镜头。
之所以称之为所谓的,因为首先这是一个伪·一镜到底,其间有数个或明显或隐藏的剪辑点,但这并不表明在现今的技术条件,和无需更多夸赞的罗杰·迪金斯的掌控下,门导没有能力做一个真正真·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而非要拼接而成一个完整的长镜头。
疑问即在此产生:创造一个带有数个剪辑的伪·长镜头,且还要费很大劲来隐藏剪辑点,在这部号称“一镜到底”的电影中到底啥作用?
由电影的基本信息可知,整个电影在叙事层面上,故事时间(ST)大概是8小时,即由接到传递消息的命令开始到麦凯再次坐倒在树下为止的时间;叙事时间(NT)为119分钟,镜头表现为“长镜头”,也就是电影时长。
长镜头本身在运动过程中因为取景器与摄像机合为一体的运动,在内部被赋予统一的抽象时间,在外部,预留观看者位置与摄像机潜在的视角重合,而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自动生成为观察者,观众的观看时间(WT)原则上就与叙事时间等效,表现上为差不多可以算作重叠的“一整块”时间。
那么想回答伪·长镜头的剪辑作用,首先要回答,如何用虚设的叙事时间向度来表征故事时间的维度。
在这需要引入热奈特的 时距 概念来解决,想要达到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严格等时距需要极其严格限定且很不容易设计(理论上存在且成功的栗子,大概只有希胖的《夺魂锁》),所以相应在时距的概念下,不妨用一个相对恒定的参考系先来进行设定,在这先定义为:∞>为无穷大标记,∞<为无穷小标记,相应就有,省略可以定义为 NT=0,ST=n,所以NT∞<ST;场景可以定义为 NT=ST;停顿可以定义为 NT=n,ST=0,所以NT∞>ST;不难看出省略和停顿为时距的两级,省略容纳了故事时间中的内容,而在叙事时间上表现为零,例如麦凯被近身击倒昏迷的黑屏片段等,叙事速度最快;而停顿容纳的故事时间为零,但在叙事时间中表现为一定的篇幅,例如昏迷中醒来摄像机表现战巷光影(其实苛刻定义,这段并不严格),与坐在森林之中,听军士浅唱 (歌曲为《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大概是一首思乡之歌)的片段,叙事速度最慢。
介于其中的场景,在这部电影极为特殊的长镜头形式里,叙事时间与观看时间基本等价的前提下,叙事时间大概等于故事时间,才能是所谓三一律定义表现的现实时间。
据此回答这部电影的剪辑作用,尤其是挨枪后粗暴的直接黑屏一幕,除去摄影师体力极限需要换人操作等等实际操作问题外,其最大的作用即控制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以达到有效统一,终究能在线性叙事中赋予空间统一,以达到时空完整从而赋予故事完整性。
不过其实由巴赞理想的长镜头定义中,不考虑故事世界的虚构性,其现实主义的体现在于观众“直接连续”看到了电影中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故事未受操纵、删改的完整现实,即通常所说的“让故事讲述自己”,观众-叙述者-故事的三重构成等同于观众-故事,原本虚构的现实由于“眼见为真”就获得了某种现实性,这要求长镜头中叙述者必须隐藏其存在的痕迹,所以这部电影的伪·长镜头中各种剪辑(包括黑屏一幕),实际都会使叙事者不当显形,暴露叙事者的操纵性,导致长镜头“正统定义”的现实主义不现实,使这个所谓“现实主义神话故事”前半部分岌岌可危。
其次,在门导想方设法用黑屏一幕来强行裁剪故事时间,迫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对等的处理貌似规避了前述技术性错误的时候,其心理层面的建设是:正因为主角昏迷无时间感知,所以那段昏迷时间被算作无实感的“不算数”,在苏醒后,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依旧对等,在定义上完美规避了正统定义下现实主义崩塌的危险,但实际上,正是因为其裁剪时间的主观性,违背了时间的客观性,造成了“反主为客”的逻辑时间悖论,观者的“眼见为真”成为了显眼被操控的“眼见为真”,从而其使现实主义实锤崩塌。
再者,因为叙事者操控的显现,衬托于整个故事在开篇提及的可能性电影语境,限制作用表现为,只要具体现实故事,可以变为虚构现实里为继形式存在的必要元素就没问题。
所以电影的长镜头“语法”形式其实改变了再现物本身,进而打通了通往故事语境成立的语意前提,相对地补充作用表现为:其再现的现实,可能实际上并非是必须的客观现实。
简单点说,主角麦凯在这一形式下,并不会出现任何意外(这回扣到故事的“神话性”上),因为只要一出现任何意外,就会导致长镜头语意的消解,整个电影用想象和创造,按照主角麦凯打造出的内容的起始和目的,遵循特定叙事结构,呈现的语境就会崩塌。
所以,门导实际上的操作,这使整个“现实主义神话故事”里叙事“上帝”操控英雄完成壮举的意味极其浓重,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杀死了“悬念”,也就相应使“现实主义神话故事”的“神话”部分实锤。
在某种程度上这与看油管或后浪站的各种游戏大神,录制的无伤全通关游戏的感觉别无二致。
而最后,又因为长镜头自身镜头的属性上,叙述时间与观看时间的同步,观众的体验共情直接在场,极为真实,相应会产生强烈的主观性同情,但在举例的两个停顿处,摄影机明显脱离主体依靠自主动机(所谓用光影秀废墟造型和渲染归乡的情绪等)来行动,会产生离间效果从而客体化对象,并严重削减观众的主观性,这就产生真实分裂的悖论,其恶果就是观众在场的体验真实却打破故事真实,甚至会导致“现实主义神话故事”中的“故事”部分都有崩盘失位的危险。
由此可以发现,其实很难为《1917》的故事找到一个实在的、有现实意义的落脚点。
不过其实由结尾明显赞扬式的主控思想为开端,回溯人物分析,可以发现,作为“配角”的托曼大帝,有于私于公的救大哥和救大家的双重动机,这在有双重可行性的选择可能性上,可以在情节设计的事件压力下,产生救公或救私的选择来更好地突出人物,换句话说,托曼大帝作为一个主动人物,其实更适合作为主角来塑造来达成主题。
相应地,麦凯明显作为一个被动人物被推进携带,如果以其作主角,则可能需要更多更复杂的情节、选择才能突出和前者一样的塑造进而达成主题。
所以在发生托曼大帝被刺牺牲转折的时候,麦凯作为主角的地位还是不得已地凸显了出来,以此回看“神话色彩”的传令历险,整个难以落实的“神话”“故事”其实就可能落实到一个更实在性的维度,即一个成长故事。
以成长作为故事的实在性层面进行解读,整个故事便有了合理性。
常言道,成长既是痛苦的,也是欣慰的,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过程是但凡由孩童变为成年人都要经历的,且即便你是被动的,它也会到来,也不得不面对。
视觉母题上,与整个被动成长过程故事最搭配的,要属在2.35:1的宽画幅内,贯穿全篇广角镜头与深焦摄影对深景深的应用,其极其强调环境的在场,正好表现了环境即周遭无所不在的被动式压迫,无形压力下被动接受挑战,且必须要传令成功才能赢得的成长。
再回看托曼大帝死亡那场戏,前后的单独的戏剧舞台空间和其后大批部队赶到后,唏嘘无奈的感叹,但依然要背负嘱托继续前行;地下室短暂修整停歇后,毅然起身扛起责任继续前行;经历坠河,九死一生,上岸痛哭后依旧要继续前行;穿越战地炮轰前线,送达指令的毅然继续前行;完成使命后,替战友履行诺言的继续前行......
所以,在麦凯望向传令指挥所,三重时间共时,即三一律下,毅然选择穿越炮轰前线的时刻,纷飞战火中狂奔逆行的画面,才无疑是英雄主义促成人成长最动人的瞬间,直到交递所有使命后的握手,再次坐到与开篇遥相呼应的树下闭目,成长,才大概如是。
回望引用题记里鲍勃迪伦的《Blowing in the Wind》中的传唱诗句: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也可以改写为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那答案,可能不止在风中,也在这使命必达的旅途中。
费尽心思去抠电影里的剪辑点并不高明,只有啥都不想让自己沉浸进去一爽到底的人才是真的赚到。
令人震惊的差。Cliched and poorly crafted。没有历史环境,没有戏剧性(大概因为没有剪接),没有人物深度,甚至没有摄像机的有想象力的视角(大概是那个“one long shot” gimmick 使然)。根本不值得哪怕写一段差评,所以我就此打住吧。
想了半天还是给零星吧。既然都知道是反电影的非电影,多给一颗半颗的也不会显得你的动情变得不那么廉价。
绝美的长镜头下,故事淡化得频频露出所谓破绽,不仅是内外时间不对等造成的单薄,而且有许多罅隙叫人情不自禁去想,传达这么重要的情报兴许不是检视独行好处的时机(再次质疑官僚与霸权),被刺后怎么突然来了个大部队,一个狙击手如何能打出两个方向的子弹,主角光芒加身后如何摆脱游戏感……但摄影太勾人,无论是独自跑过废墟中的清晨,抑或是花瓣、草地与阳光之下的浮尸,都叫人被战争猝然扼得窒息。他们说寡妇等着功勋归家,可绶带与勋章在人命面前,算得了什么呢?三星半。
5.5 伪一镜毁了这部电影,使得电影一些情节充满不合理不说,还使得电影充满潜行射击游戏感。但是没有这个噱头,这部电影更乏善可陈。
德国人的油纸可以存肾,英国人的信封能够防水,都很牛逼。这种第一视角的“一镜到底”,像是在玩一出沉浸式的冒险游戏,此类“战争公路片”以后会有很多。另外,错误的命令能让几千名士兵成为炮灰。战场上,这样错误的命令会有多少呢?毕竟,敌人从来不会怜悯你,不管他叫德军,还是病毒。
在前线,最危险的不是炮火而是希望,最珍贵的不是口粮而是运气。也许是上帝伸出了圣手捞起瀑布里的少年,灌满了牛奶拯救遗落的婴孩,演唱了歌谣慰藉赴死的英灵。绶带不敌美酒,果核不惧埋葬,危险的希望必须掐灭,祝福的好运不能分享。逆着冲锋的士兵,被选中的男孩意识到,这竟是此生注定踏上的旅程。
这是演的个么啊
看出了通讯发展的意义。看给孩子跑得这一路,朋友也没了,自己心态也崩完重建了…战争真是可怕啊…
啊这才是我心目中《托尔金》应该拍出的样子!!!一战战场上的丑陋的美感。穿越无人之地那里是死亡沼泽的腐臭,飘扬的白色樱花瓣让我想起双塔里面国王的花冠,夜里火光映天的断壁残垣,感觉像是横跨安都因河的欧斯吉利亚斯废墟。片尾是门德斯向祖父的致敬,感谢他给我们讲的故事,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倘若你出乎意料,又回到生者之地,我们能坐在墙角下晒着太阳,回顾往事,对过去的悲伤放声大笑,到了那时,你再告诉我吧。”果然选角太让人出戏了,我知道BC在里面,然而还有Andrew Scott?托曼大帝和罗柏演兄弟?每次这些明星脸一出现就跟我的同伴扶额……
可能是我看过最好看的战争片。一镜到底虽然不乏人为痕迹但跟故事很贴合,用类似于《Battlefield 1》这种游戏会用的一镜视角转换游戏感让成片史诗感不减的同时又 personal 而不 distant 。照明弹交错升起照亮残垣断壁那段太诗意了,好几段奔跑尤其是结尾在战壕外面横着冲锋跑那段甚至有点《Mad Max 4》的感觉。节奏也极佳,每个章节都目的明确但又自然。英国国宝和新生代演员们都露脸了,托曼大帝演技暴增,另外哥哥少狼主转头回来的一刻莫名感人。
昏昏欲睡
生成不了短评。
故事之耻。前半段是风光片,后半段是网游资料片——就连开启后半段的梦幻光影也是典型的触发战役新篇章的玩家视角。刻意的剧本设计是探索人物内心无能的表现,个体面对战争的无力也成了游戏视角叙事的反讽——人物是没有疲惫感的,因为内心不重要,而副本任务是可供操控的(想想要是多几个人物POV效果会如何)。电影是雕刻时光,是凝结发散的瞬逝的情感,那些让人心动的时刻,两位士兵的交心,与法国女人的交谈,向士兵传递其弟已牺牲的消息的场景,都跟这场调度游戏毫无关系。本片是一场编导演统统让位于摄影调度的叙事灾难。
终于在2019年留下不让自己讨厌的泪水——当Schofield坐在卡车车厢里,身边围绕着别人的兄弟时,他晃神之间眺望渐远的村庄,这几乎是2019最令人心碎的时刻了。
拍得好无聊,Deakins porn没错,但porn真的就只是porn而不是art,试图用技术拉高价值,但没有做到融合,产生了视听语言与故事主线的分裂。在二战后格局勉强维持但动荡不断的今天,拍一战的意义只有呼喊和平的重要性,而无法融合好这样的价值就显得十分单薄,奥斯卡给BP也只能是为了反战而摇旗呐喊,根本不是因为电影达到了某种高度。无论是表达西方价值观念中的救赎,还是马大仙人神合一的那套,门德斯都不行,他的能力是被高估的。
隔离在家观影记录。隔离在家的第八天,完全不能看这种片子,憋得慌。
3.5 所以长镜头并不只是文艺片专利 然而这片也真的只是个闯关游戏
7.5说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真是言过其实比敦刻尔克还是有差距沉浸式手法和长镜头归根到底都是技法内核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挖掘不明白国内为什么没有引进多好的让受众感觉和平来之不易的机会结合这两天美伊两边的状况…………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平静,只是我们自己的国度和平而已
一朵精美惊叹的假花,却有着两次断了情绪之处 —— 抻的稍长的情感滑落和精巧安排的一处伏笔 到最后衔尾的人物塑造实在是让人怀疑 …… p.s. 一只手穿过湍流拂过花瓣的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