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德曼审判
Le Procès Goldman,戈德曼的审判,The Goldman Case(英)
导演:塞德里克·康
主演:阿里耶·沃索尔特,亚瑟·哈拉里,斯戴芬·古林-提列,尼古拉斯·布赖恩松,奥雷利安·肖赛德,克里斯蒂安·马祖奇尼,杰里米·勒温,耶日·拉齐维沃维奇,Chlo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3
简介:1975年11月,巴黎,犹太极左翼活动家皮埃尔·戈德曼的上诉听证会即将开始。他因四起武装抢劫被判终身监禁,其中一起导致两名妇女死亡,但他否认了谋杀指控,拒不认罪。随着这场庭审被媒体大肆报道,戈德曼被塑造成了一位左派知识分子的浪漫英雄。而与此同时,戈德曼与他年轻的律师乔治·基曼的关系却日益紧张。戈德曼难以捉摸、雄言..详细 >
法国这几年的庭审片也太多了。
多打螺丝少念经
非常扎实的法庭空间场面调度。可与同届戛纳入围主竞赛并获最高奖的另一部“审判”之作比较观看:塞德里克·康的导演能力并不逊色茹斯汀·特里耶分毫,但两位作者在同一类型框架下所探讨的话题确相去甚远。若是十年、二十年甚至四十年以前,更“适合”入围主竞赛并摘获奖项的显然会是《戈德曼审判》这样的作品。
过于范本的法庭片,忠实还原庭审实录。想起财新的已殉报道,证言的几次拆穿加一星。轮廓模糊的顶光和暧昧的“脑后”机位让导演水平介于科班和刻意之间。一个个质询证人起就在进行真相/记忆/构想的探讨,结合现实里Goldman出狱后写的小说和他本人很相似,不同的是小说主人公真承认杀了人这个事实,本片的探索就更可以歪到众口铄金与巧言令色上了。很有当代意义,因为你和他谈事实他和你扯“你种族歧视”,而你又确实因为歧视而可能先入为主,这种鸡生蛋蛋生鸡无穷无尽的争辩多么像当代社会议题!P.S. 居然提到了76年的老电影Python 357😂
10.13.23 PYIFF.所谓历史书写的部分在于,当审判方已经给他免死金牌后,他仍然躲不过三年后的暗杀。近期单一空间的场面调度范本。
很有野心但…
3.5 @百老汇apm导演映前,法庭戏撑足全场,分裂的民众、高涨的情绪、复杂的社会与民众,很多场景真是似曾相识,剧本看得出很扎实,情绪在最后得到了宣泄,但似乎也就止于此.
7.7(2⃣️),仅仅依靠冷峻的紧张法庭场景,就将Goldman的人生故事借他人之口被引人入胜地讲述。情绪被冷静的摄像机所隔绝,而审判的唇枪舌战中的文本内容却劈开了法国社会体系的弊病问题,这份尖锐却引向了另一个方向的共情可能。复杂的成长背景与传奇经历在信息交代中也令这位满腔热血的激进左翼领袖充满人格魅力,而借审判所抛出的质疑与愤懑并未随着历史结束,它们似乎也在某种情感的鼓舞中渴望在当下的时代继续搏动着
这种法庭戏就怕节奏掉,好在做得不错,铿锵有力的,这点看不看得懂都能感受到。法庭戏也最害怕打断大段大段的台词,这点事真的融不进去了,全程只能看字幕完全的影响了观感。但客观的讲,拍得有力又一气呵成。
本质上是对话章回体,因此对观众而言,获取剧情的开展非常被动,全靠导演给出新对话。我觉得这种无脑跟随的观影体验是非常乏味的,没有参与感,不如看舞台剧还能收获些舞美声色。回到作品本身,框定的场景很容易联想到三角笼斗,陪审团、法官们、拉美旁听者们正是如此。没有什么情节,可能导演更想着墨于戈德曼革命者身份的刻画,以及讽刺当时冗长荒谬的庭审流程,而因此过多着力于对话却忽略了雕塑其他人物。
它当然是一部优秀的法庭电影,原告与报告、证人与律师、观众与陪审团等各色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个狭窄的空间内都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你来我回的激烈辩论与背后暗含的无限角力在导演行云流水的处理下被呈现得井井有条却也绘声绘色,让结尾处原本可被预料到的结果依然给予了观众绝对的放松感。而它当然更是一部摆明态度的电影,当我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案情及其背后掩盖的深不见底的背景时,我们应该怀揣着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又应该以何种角度来面对这场你我都不得不投入的巨大风暴?本片并没有拘泥于一种情绪,而是给了我们无数可以探寻的窗口,让观众自己去体验、去品味、去领悟、去追寻。
6.14 SIFF@兰心大剧院,去年看了《坠落的审判》和《正义回廊》后补上这部,走出影院听到人讨论说“你觉得他有没有罪”——果然法庭戏就是会让人问这个问题。我们不比陪审团了解更多,却要坐在台下判决正义。落点还是多在落种族身份对戈徳曼和其他人带来的影响,犹太律师对于抗辩方式的纠结,以及戈徳曼对于所谓“事实”、所谓存在的扭曲后的追求。
不感兴趣
我的天,居然还都给这么高的分
看之前就在担心和法国电影格格不入,看的时候还没到1/3就睡着了…上一次睡那么香甜还是指环王。这个法庭像小孩子过家家,法官毫不掩饰,站在有罪论的角度,提问更像是对戈德曼的审判。法语是真的听得人昏昏欲睡。
片子挺好看的,我睡得也很香。
上海电影节,可悲的左翼,最后有罪的判决和左翼的狂欢形成了极大的讽刺和荒诞。解构了左翼的虚伪本质,明知道偶像是个情绪不稳定且没钱就会到处抢劫的人渣,却依然崇拜他。本来为了保护弱者所以要创造新世界的左翼竟然靠剥削和欺压弱者而活,还有一大堆拥趸,不知道应该斗争的对象是谁,也不知道理想的世界是什么。左翼运动已经彻底变成一群流氓的在宏大叙事中的自嗨和高贵身份认同了。身在中国也深有体会。
作为一部几乎所有的戏份都发生在法庭里的电影,它真正值得深思和讨论的,反倒和法律无关。理想主义是一种稀缺的品质。它本身的定义就预设了对现实及其规范的某种否认和超越。但也正因为如此,理想主义者必须要能够对自己的理想抱有一种时时的警惕与自省,如若不然,理想便有蜕变成一种自我原谅的借口乃至不惜代价的冷酷的风险。而身份政治也是一柄危险的双刃剑。它太惯于用一种过度简化的模型去解释一切复杂的现象。它太擅长用情绪去替代思考,用口号去替代对话。它常常也是一种用偏见去反对偏见、用狭隘去反对狭隘的无望尝试。被标签覆盖的,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内容。这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警惕和超越的东西啊。
电影结构很工整,恰好陪审员庭审制度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引出身世、事件等各种信息。就是想讲的太多,革命、犹太人、阶级、庭审制度等,其实最后也只是提出。
19thPY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