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是改編的粘土動畫,有點蒂姆-波頓【聖誕夜驚魂】的影子,這麼說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部黏土逐格動畫,是因為它們有著同樣的灰暗。
【瑪麗和馬克思】里充斥著自杀、酗酒、死亡、性和精神疾病,一個八歲的澳大利亞小姑娘瑪麗和遠在紐約的44歲猶太人馬克思之間跨越20年的筆友故事。
電影最後這對筆友終於見面了,但是馬克思已經死在了自己的公寓了。
他們在信件中給了彼此生活的力量,現實中他們也許也不再那麼孤獨。
這部電影怪誕而瘋狂,還有著時下流行的黑色幽默。
瑪麗的眼中,她的世界乏味,千篇一律,缺少關愛。
暗戀的小男孩只會取笑她,按照【他沒那麼喜歡你】里一開始那個小女孩的觀點,估計是男孩喜歡女孩,現實也往往如此。
瑪麗給自己的寵物雞起名字,喜歡諾布斯一家的動畫片,喜歡灰色的下雨天,最喜歡的食物是煉乳,其次是巧克力。
這就是瑪麗,有點自閉,特別孤獨的兒童。
甚至思考著小孩子是哪裡來的,她的理論是澳大利亞的Baby是從啤酒杯底出來的,美國人愛喝可樂,所以美國的小朋友是從可口可樂的瓶子里出來的。
馬克思是一個自閉癥患者,神經敏感,精神分裂出一個臆想的朋友,而且還有肥胖癥。
但最愛的食物還是巧克力,自己可以發明巧克力三明治。
馬克思沒有愛過別人,沒有做過愛,沒有朋友。
他的人生三大目標就是交朋友,有錢,買世界上吃不完的巧克力。
當他守了一株彩票九年,他中獎了,他實現了後面的兩個願望,但交朋友永遠是他的障礙。
瑪麗的童年在很大程度上是馬克思的翻版,在給瑪麗回信的時候,馬克思不得不去正視自己的過往和童年。
這部電影讓現代人害怕,看看我們身邊,又那麼多年輕人開始自閉,成為宅男宅女,又那麼多年輕人患上猶豫症。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讓我看到了自己。
我曾經害怕認識陌生人,比如說:我是房東,我要打電話催房客交房租,我拿起電話機就開始猶豫自己該不該打,猶豫之後還是撥號了,但我會希望對方沒人接聽,或者不在家。
雖然猶豫癥比憂鬱癥輕的多,但還是一種病。
【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存在于上世界70年代,而當今時代更甚。
當科技和網絡越發達,原理上世界是更小了,而人心卻變得更孤獨。
現代人習慣了談論政治、遊戲、股票、基金,真摯甚至電影和音樂,但談論友誼的人卻少了。
我們習慣在網絡是交流,而結果QQ、MSN、Facebook和Myspace都快成了全球炮友聯絡集散地!
這是一部內涵豐富的動畫,它探討著人類的額本源。
這部澳大利亞出品的電影,在人物造型上儘管比不上好萊塢出品的美輪美奐,甚至讓你覺得十字架的樹賴和馬克思長的差不多,但至少很可愛,用句山東農村大媽夸人的話叫:長的有鼻子有臉的。
在幽默而神經質的旁白里,電影帶給現代人一種溯源的衝動。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看到这里,泪流满面。
剧本精彩,寓意生动,这部电影让我开始思考,我是玛丽还是马克思?
还是两者皆有?
影片的最后,马克思就这样静静离去了,悲伤万分,满墙的信件让我瞬间泪崩,这个故事较会我们要更爱自己,哪怕是自己的缺失和不完美。
两个互相慰籍的笔友,故事的最后真实的残忍,这就是人生吧!
就像是一场天使艾米莉的模仿秀,冯内古特登场讲述了一个《小王子》的故事。
这就是我看到一半时的感想。
没想到一语成谶。
真给我来了一个小王子式的结局。
我不禁要不合时宜的讲一个笑话:一个富翁在听完一个流浪汉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声情并茂的讲述后,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把他赶出去吧,他把我的心都讲碎了。
我们的身体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我们的心也是,它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那个世界是一片大海,每颗心有一个小岛。
有的心在岛中间,有的心在岛的海滩上。
很多小岛组成了大陆,有的在中间,有的在边缘;还有一些远远的漂着。
我们需要一个雷达,和一个风向标,知道别人的位置,我们的位置,我们要到哪里去,和谁一起去。
大海很大。
小岛很多。
但大海还是很大。
并不是说人有缺点--人都是真实的。
Lord眼中人没有缺点。
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你可以喜欢炼乳和巧克力,可以喜欢捡石子打水漂或者把手插进豆子里,也可以喜欢收集橡皮擦但不会坚持下去。
重要的是,你的一切组成了你自己。
不要偏执于自己的完美主义,you've got warts,so what?
That's goodAnd a sad story? Story has its warts, let it be从温暖的被窝钻回冰窖里,就是要说这个
一个44岁的男人,肥胖,喜欢吃巧克力热狗,喜欢看动画片《诺布莱一家》,做过六份工作,多数乏善可陈,唯一有趣的是在做清洁工的时候扮过机器人,机械而幽默地倒垃圾,结果却被一位不欣赏的阿姨报了警。
他是一个犹太人,读了不少书之后,却不信上帝了,但他仍旧戴着犹太小帽,仅仅因为它能给他遮挡风寒。
他当过共产主义者,这倒应和了他的名字,马克思。
至于为什么当,电影里没说,我们也就无从知道。
他的精神比较封闭,焦虑,烦躁,愚笨,不能分辨人类的表情,所以幼年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个小本子,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表情,旁边注着快乐或者别的什么。
一个8岁的女孩,肥胖,她的父亲上班给茶包打标签,回家做飞鸟模型。
母亲抽烟,酗酒,听板球比赛的广播,偶尔去超市借东西——不准备还的。
为了节省塑料袋,母亲直接把东西放在裙子底下或者胸衣深处。
他们不和女孩交谈,更不和她玩。
学校里的人全都嘲笑她额头的褐色胎记。
狗也不和她玩,她拿线球出来,狗就躲开了。
唯一亲近的人是一个被日本士兵的鳄鱼咬掉脚而自闭的轮椅邻居。
她的快乐是看动画片,和马克思看的一样,也是《诺布莱一家》。
她喜欢她的宠物鸡,喜欢喝甜甜的炼乳,喜欢听雨落在屋顶上的声音。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女孩想问问美国的孩子是不是和澳大利亚的孩子一样也是从啤酒杯里生出来的。
她随意地在邮局里找了一个美国人的地址。
她给美国人写信,我是玛丽·黛西·丁克尔……美国人回信,我是马克思·杰瑞·霍洛维茨……写信,回信。
回信,写信。
二十年过去了。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黏土动画片,人物造型说不上好看,甚至有些笨拙,而旁白的声音,书信之中玛丽和马克思的声音,却非常的动人。
看着看着,你会忘记或者忽略这是动画片,你会被故意不合比例的人物迷惑,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
或者正如马克思被玛丽打开的回忆之门:犹太男孩马克思,被恶鸟攻击,被恶童欺负,他只有一个想象出来的朋友……1976年以前,他的人生几乎是失败的,而之后他几乎获得了新生。
1976年,马克思收到玛丽的来信,由开始的惊恐而变得充实。
他复信时的配乐,不仅精确地模拟了打字的节奏,而且幽默地模拟了内心的激越,然而后者从脸上是看不出来的。
马克思其实仍旧痛苦,尽管他并不直说。
他捂着脸站在墙角的时候,看医生的时候,大口大口地吞吃巧克力热狗的时候,在街头戴着头盔把耳朵鼻孔塞住的时候,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渴望去月球生活,因为只有那里才是安静的。
在邓肯·琼斯的电影《月球》之中,荒凉的月球矿区,唯一的工人山姆即将完成三年之久的工作,在准备回到地球的前夕,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被激活的克隆人。
而山姆一向引以为精神支柱的深爱的妻子女儿也不过是一段植入式记忆,被骗的痛苦渐渐淹没了巨大的孤独。
月球灰暗的地貌与它的荒凉本质相辅相成,保持着惊人的一致。
马克思一厢情愿的安静之梦,恐怕只是因为他从未到过月球而已。
玛丽听从了马克思信中的话,告诉那个欺负她的男孩,她将来在天堂是主管巧克力的天使,那个男孩哭着走了。
因为某种疾病,马克思无法流泪,玛丽就给他寄了一瓶自己的眼泪。
马克思站在镜子前,将眼泪抹在脸上,体验着玛丽的泪水——类似的动人段落俯拾皆是,正如嗜吃如命的肥胖源于内心无穷无尽的难以排遣的悲伤。
马克思幼年的时候,父亲抛弃了母亲和他,没多久,母亲也开枪自杀了——马克思在给玛丽的信中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人行道,有的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样,但是没有我这么多的裂缝。
”马克思的心是破碎的,灵魂是清醒的。
玛丽的爷爷、父母也是非正常死亡的——电影似乎有点儿轻描淡写,马克思的邻居艾维之死甚至有点儿喜剧色彩,然而这些并不妨碍尘世的真实与冷漠。
电影非常的细腻。
玛丽成年之后,以马克思为例研究精神疾病,当她高兴地将学术成果寄给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难以置信,愤怒地拽掉了打字机的M键。
通信中断了。
玛丽粉碎了所有的书——她苦心经营的学术成果,放弃了比较健康的家庭生活,酗酒,颓废。
爱她的丈夫离开她,去爬他的断臂山了。
而这时的玛丽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走近了自杀的边缘——我们不禁担忧,生活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循环么?
影片的颜色是灰色的或者黑色的、褐色的,极少的艳色来自舌头和嘴唇,来自玛丽的发卡,来自玛丽送给马克思、马克思别在帽顶的毛线球。
友情,吐露,沟通,依恋,指责,静默——我内心纠结得几近失语,我的感动一如我的难受——电影传达的微妙情绪早已超越了语言,使你只能描述镜头本身,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你慢慢体会着两个人的心,你渐渐从他们的心中发现了自己的心,你的童年,或者你的成年——不过是童年的放大而已,犹如玛丽和马克思互相看到的。
电影结尾,1996年,28岁的玛丽背着一个婴儿从澳大利亚来到纽约马克思的寓所,满墙贴着玛丽二十年来的书信,还有她8岁的时候寄来的自画像。
她说,我不会画耳朵,但我的牙齿画得很好。
64岁的马克思在等玛丽进门之前已经安然离世。
他的胸前挂着识别人类表情的小本子——这是他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最后努力。
在此之前,马克思在给玛丽的和解信中这样写道:“我原谅你是因为你并非完人,而我也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况且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的人生之路会相交,我们会分享同一罐炼乳……” 看到这里,你会难受,你会流泪,但同时你知道你的难受是平静的,你的眼泪是平静的,你甚至有了一种释然的微喜。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有着这样毛病或者那样毛病的普通人,孤独得要命,绝望得要命,然而这世界上还是存在着温暖的,尽管这温暖时而那么近,时而又那么远。
或许你会崩溃,你会摧毁——你当然明白真正的原因,电影在芸芸众生之中一眼选中了你,一把抓住了你,并用最重的铁锤敲碎了你的心。
电影开头告诉我们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亚当·艾略特拍摄这部电影是想让我们分享玛丽与马克思的故事。
我的叙述仍然出于这样一个意思,与你分享两个寒冷而又微热的怀抱。
关于书信,关于笔友,关于消逝的记忆,缺失M键的打字机,磁带,照片以及活生生的现在。
你会觉得生活本身是这样的深刻,又是这样的平常;生命是这样的偶然,又是这样的必然。
它似乎无所谓,但对互相依恋互相热爱的人,如马克思与玛丽而言,却是生命的奇迹。
我相信,看过电影之后,恐怕我们很难忘记,这趟由38个灯泡、133个场景、212个黏土人物、475个微缩道具、632个黏土模具、808个茶包、1026张嘴巴、132480张独立画面构成的奇迹之旅。
这部黏土制作的动画片被选为09年圣丹斯电影节的开幕片,该电影节董事杰弗里·杰尔莫对它如此赞誉:“不仅是圣丹斯,我想所有的人都会喜欢《玛丽和马克思》。
”凡是都有例外,其实,谈不上喜欢与否,而是观影过程相当的冷静,不似有人提醒的那样,会感动得一塌糊涂,要备纸巾。
或许,和片中人生坎坷的灰色中年男马克思类似,本人也在需要感动落泪的时候,流不出一滴泪来,而纽约的马克思还有幸得到澳洲小笔友玛丽邮寄来的瓶装眼泪,本人就没他那么幸运了。
相较于感动,个人更欣赏导演亚当·艾略特用粘土动画讲述故事的方式,他付出5年的心血,使得这个忘年笔友之间越洋通信的故事,闪耀出非同寻常的味道,始终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气息。
正因为故事涵盖了人生的晦涩阴郁艰辛孤独不幸无常和无奈,而且涵盖得颇有章法,并将成长中和成年后遭遇的种种阴暗面和副作用都呈现得细腻生动,才能走进很多观众的心里,直达其中最柔弱敏感的部分,形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共振。
片中那一封封来信,仿佛两个孤独灵魂的自我剖白,既梳理自我,也抚慰对方,在笔友的人生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犹如灵魂的镜子,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我。
影片的色调偏暗,昏黄灰色的玛丽和澳大利亚,黑暗阴沉的纽约钢筋混凝土丛林,唯一的鲜亮色彩似乎是玛丽寄给马克思、被马克思插在小帽上的红花,仿佛揭示着温暖的沟通倾诉是超脱孤独人生的亮色。
亚当·艾略特不只是这部动画的编剧导演,还是该片所有粘土形象的设计者,影片将人物和人生呈现的如此饱满、如此贴近人心,也和大量匠心独具的分镜头设计有关,特别在表述写信的过程中,将相关内容画面穿插其间,或悲伤或失意或自卑或迷茫或焦灼或悲愤甚至滑稽,所有这些串连起了马克思的人生,也提点着小玛丽的生活。
如果你被这样一部没有依靠过多电脑技术,仅以黏土停格动画精心描绘的他人人生感动,那么就更要给艾略特掌声。
人们都在寻找能够慰藉自己孤独心灵的途径,而社交障碍的产生和童年阴影不无关系,在如今快节奏却人情冷漠的社会模式里,能独立处理自己孤独的人并不多,于是,人们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于是,关注心灵的书籍和电影更能博得好感。
片中的马克思患有亚斯伯格症候群,类似于自闭症,有社交障碍,事实上,不是马克思病态,而是这个世界是病态的,马克思严谨理性的逻辑思维和世俗不容,从而他这个有着童年阴影、集某方面的天才和某方面的小弱于一身的人,注定成了“怪人”。
片中引用老歌《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做插曲,用以表现长大后玛丽的失意——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我问妈妈,将来会怎样?
我会漂亮吗?
我会富有吗?
妈妈说,将来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
我们并不能预知未来,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人生还有一个命题,越早完成,就越可能远离不幸,那就是尽早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喜欢自己的不完美,片中的玛丽正以亲历及马克思的书信人生来完成成长。
这部动画里的死亡很多,马克思的妈在他6岁时开枪自杀,玛丽的孤僻爹被海水卷走,她的酒鬼妈误喝防腐剂死掉,包括马克思养的金鱼亨利,每一条都死得稀奇古怪,甚至玛丽自己也几乎“自挂东南枝”,学会面对死亡也是人类解决内心恐慌孤独的方式。
似乎通过这部影片,艾略特想要说的有很多。
马克思和玛丽都喜欢吃巧克力,大抵是因巧克力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从而获得补偿和慰藉。
当玛丽终于来到纽约见马克思时,马克思却在喝完甜蜜的炼乳后,平静的死去,那本小时候因看不懂人们的面部表情而自做的记录小册子,放在他身前。
此时影片响起了舒伯特的《Ave Maria》,在舒缓的旋律中,玛丽看着她曾寄给马克思的照片、物品,以及贴在墙上的她近二十几年来的来信……含着泪的她心灵获得了成长,而在成长的旅程中,遥远的你是我最近的安慰。
P.S.没有被感动,并不代表本人冷血,而是认为谁没有阴郁人生呢,有些坎儿得自己咬着牙吞着血扛过去,谁也替代不了,人生不是比赛谁比谁惨,是谁的人生就得谁受着,所以大多时候,人得具备自high精神,在生活的泥泞中匍匐的同时,还要不断调试心态,否则,神也帮不了你。
PP.S.不过,影片的确给出了一些思考,例如人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相处,如何脱离负面干扰。
PPP.S.世间无人不孤独,请相信,你一定不是最孤独的。
《玛丽和马克思》 的故事简单得不可思议。
8岁的玛丽是一个居住在墨尔本孤独的小姑娘(影片中这个部分是彩色的);马克思是一个居住在乱糟糟的纽约市区,肥胖、患自闭症的44岁犹太人(马克思的部分影像则变为黑白)。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找到了对方并开始了跨越两个大洲、持续了20年的通信。
观众跟随着一封封信,进入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
《玛丽和马克思》形式虽是稚拙的粘土动画,但影片涉及的却是沉重的话题:关于自杀、酗酒、死亡、性和精神疾病。
故事充满了黑色而怪诞的幽默感,很有些英伦喜剧的味道。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贝丝妮·惠特摩尔 Bethany Whitmore 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
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
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配音)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
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
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配音)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影片涉及的却是沉重的话题:关于自杀、酗酒、死亡、性和精神疾病。
故事充满了黑色而怪诞的幽默感,很有些英伦喜剧的味道。
今年最后一篇评论,给我今年最爱的《玛丽和马克思》。
一我觉得每个人的各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一部标签式的电影,也许很多年之后翻过来看的时候是可笑而滑稽的,但那的确是当时的的状态,等哪天想回忆什么的时候,就找出来看看,让电影里的演员上演自己的回忆。
人生就好像一个碟包,有些好看,有些难看,有些印着世界名牌,价值不菲,有些可能就是几张塑料薄膜,这是天生所有的,改变不了的,而里面的碟片是自己往里面放的,能放多少张,放什么样的电影,那就是取决于后天的获取和拥有了。
然后贴上标签,列个目录,一次次的增添,最后就是完整的人生。
《玛丽和马克思》应该是很多人都会收集的,因为每个人都曾孤独过。
玛丽和马克思天生就没有一个好的碟包,尤其是玛丽还被难看的胎记所困扰,本来就普通,还多了一块污点,使得其比普通更差了一点。
因为天生而无法改变,玛丽从就开始了自己的孤独生活。
本来就已经因为天生条件而被孤立却不去改变,宁愿沉沦其中,被更多的人孤立,让自己局促在狭小的空间,越来越走不出去。
其实玛丽从一开始,就已经不去喜欢自己,那她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赢得别人的爱,她怨天尤人,从不考虑自己本身的问题并不是那点虚荣心,走不出去的是自己该去交涉的心,把全部东西闷在自己内心,不去跟别人说又说别人不理解,没有人天生就有自己所想要的那种感应力,从一开始真的可以称为是错误,而后将错就错,然后一错再错。
压抑在心中的东西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交流的人,更没想到的是那个人也是这样的孤独,甚至比自己更孤独,自己好歹起码有个目标,而地球另一边的人连个目标都没有,两颗孤独的心碰到一起,好像有个共同测磁场,可以相互倾诉苦衷,可谓同病相怜,我以为孤独的人只有我一个,没想到还有孤独的人,孤独的人该与孤独的人在一起,然后我们因为有了对方就不孤独了。
玛丽可以问很多的问题,因为这个人是无防备的,他们没见过,除了几个字,甚至都不知道照片是不是真的,我们只是遥远的地方的陌生人,你再远的望远镜也看不到我南半球的孤单,只是我希望你知道我的孤单是什么样子,也希望你知道那种孤单的滋味,因为你也曾感受过,所以当我说起,你就能够分担,我也就真的可以倾诉了。
因为人的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触摸,她想的太多事情也只能想,她也许不是天生悲观,但放在她包里的第一部电影已经是上半部的《丑小鸭》,又如何走出去,她一直希望能改变,不是不能,是不敢。
自卑是她潜意识里给自己的第一定位,总觉得自己不如眼前能见到的人,也不敢去表达什么。
真的很可悲,明明可以表达,却不敢去表达,不敢迈出第一步,就好像玛丽的那个邻居,对外界无限的害怕,而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是自己的编造。
玛丽也一样,面对这自己喜欢的人,说不出口。
她们对未知的事情表现的都太悲观,想到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合适到一定能成功,但就是一直没等到。
而亲爱的马克思,他的孤独已经无可救药,玛丽只是不敢与人交流,而马克思已经是恐惧的状态,他的生活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规律,好像输入电脑里面的程式,若不是按照那个方式进行下来就是一次失败的人生,他的世界最后也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了,因为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碟包一样,每个人的人生程式也一样不同,不能强加于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不能是他认为的就一定要全部去做,不能让地球整天围绕着马克思来转。
可马克思坚信自己是对的,一种很偏执的倔强是他能一直生存的习惯,直到已经转变为性格,马克思也终究成了孤独的,孤独到只能去幻想一个朋友,独自面对着它说话。
他碟包里一直有这么一部戏,幻想一个人存在,好像《闪灵》,却其实是部独角戏。
可其实每个人都会孤独,只能说马克思是玛丽无防备的对象而已。
而他们孤独的又是这样相似,他们都爱吃巧克力,他们都没有朋友,他们曾被人欺负,他们爱同样的卡通片……从她或者他一下子已经可以成为是他们,因为他们是同类,命运终于开始转变,其实这样说不对,更应该说是命运终于可以按照他们希望的路线开始发展了。
谁脱了衣服身上还没有几道伤疤,玛丽和马克思的来信一直穿插在电影之中,每一封都是一段人生的解读,那是玛丽的未知和马克思的解读,玛丽和马克思两个人的两段人生,加起来就好像一个孤独的人一样,玛丽看到的是年轻时候的样子,而年老了就成了马克思。
但也因为有马克思在,玛丽没有成为马克思,而是有了新的生活,追求到了新的生活。
也就是说她终于走出了自己的那一步。
而这一切真的可以归功于素未谋面的马克思。
玛丽有个问题是,你小时候被人欺负过么?
马克思听完立马又陷入焦虑状态,碟包被打开,不停的被翻,找出一部电影,立马就在脑海里上演。
几十年后的马克思再去想小时候的事情的时候已经懂得如何解决,撕开自己的伤疤,然后跟别人说怎么疗伤。
他是玛丽的朋友,他应该让自己的朋友不去重复自己的路,即使不是错的路,可也不是什么好的路,尤其是玛丽是多么渴望能走到那条路上。
马克思说虽然我不喜欢谎言,但在那种情况下,是管用的,因为得到了想要的,玛丽开心的笑了,她手指上的心情戒指也变成了红色,马克思说别担心不笑的问题,我嘴上不笑不代表我心里不笑,而玛丽终于嘴上笑了,心里也笑了,而代表玛丽心情的戒指,也一直亮起了红色。
二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张心电图,只有高低起伏才代表活着,而成了平线之后,就代表死亡了。
所以只有起起伏伏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过于平静的人生,是没有生趣的。
经过了一次顶峰之后,肯定会下落。
谁都希望有了朋友的两个人都变好,可命运也总会开几次不怀好意的玩笑。
不过也都是有所获得,他们的人生之中又可以放进一些别的电影,玛丽与心爱之人牵手走进了教堂,每天都可以笑的开心,开始专攻于学习,享受性福,回到了真实而自我的生活里,出版了学术著作,成了畅销书作家,以及去掉了胎记,更重要的是她在母亲的葬礼上,扔掉了那枚戒指。
连天生的胎记都可以改变,还有什么无法改变的?
有些事情其实本没有那么坏,也就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兆头,所以才会越想越坏,当然反之的话会越来越好,但大部分的人宁愿相信的是坏的,却不会去相信好的,认为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好的大多是偶然的事情。
扔掉了戒指也终于算是扔掉了一枚枷锁,可以真正的开始自己的生活,可以不用在意外物所传递出来的东西。
而马克思实现了自己三个愿望中的两个,面对着吃一辈子的巧克力的时候,我会发笑的想这些东西会过期,但反过来想,所有的东西都过期,就像金城武那句保鲜纸也会过期,感情在时间面前总会显得脆弱。
就不想过期的事情了,马克思能拥有这些想要的东西,应该就是可以说是幸福的人。
而只剩下的最后的一个愿望只能和玛丽有关了。
在高潮之后,就开始伤感。
玛丽和马克思一起又伤感了起来,甚至更糟,他们回到了孤独的状态,他们突然又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对方。
友情在电影里面被无限次的放大出来,什么都可以抛弃了,但友情是不可以的。
这看起来有点可笑的。
不过在玛丽和马克思两人看来,那不仅仅是友情,是最想要得到的东西。
若换成这样来看待,自然什么都可以抛弃了。
在孤独中生活了很久的两人期待的自然就是朋友了,否则马克思也不可能当作自己的愿望。
每个人都是一个纸杯,放在地上,而当有线穿过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是单单的一个杯,他们就是一个最原始的电话,因为有了联系,所以才可以交流,因为交流而成为朋友,联系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被子就会越来越重要,甚至都可以成为总机。
而若只有一个杯子放在地上的时候,我们也只能说这是一个杯具了。
以及,当杯子的线断掉之后,就又成为杯具了。
玛丽的整个生活被彻底打翻,她像母亲一样醉生梦死,也许这是骨子里就有的性格,在某个生活没有了追求的时候,就会引出来。
撕掉了著作不等于能焚毁从前的生活,在收到打印机的M按键的时候,等于掰掉了从前的幸福。
她是这样的依赖在马克思的生活里,他们的朋友关系在这一刻得到了真正的“铁”的印证。
而逼走了丈夫,更是把生活打回了原型。
丈夫去新西兰搞断背山之前,留下的话,我爱你,但更爱他。
她是比失去还更多了一些失去,她让幸福在眼前溜走。
逼走了丈夫找另一个女人也好,甚至自己已经都不如一个男人给他的幸福让他开心。
当然啊,若做另一种解读,丈夫本身就喜欢男人但却跟她在一起的话,那一样是可悲,反正结局只有一个玛丽再次孤独了。
马克思还执着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已经成为习惯,如同他依旧愤恨扔烟头这件事。
他的活了几十年的性格,要改变很难。
可玛丽也真的占据了马克思的生活很多年,这么多年若他所说向她知无不言,玛丽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伙伴,就好像打字的时候缺不了M键一样,他已经离不开玛丽。
在玛丽那里他实现了三个愿望,他有属于他的人生,他的需要也是她的给予。
就好像恋人分手之后,难过的肯定不只有接受分手的人,提出分手的人也一样会难过。
这么多年来,他们依旧没有见,关于玛丽所有的形象都是来自马克思自己的想象和拼凑。
好像玛丽给他寄了很多的泥,他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些泥塑成一个人,可那个人可能并不是玛丽。
想的越好,可能跟现实的差距就更大,就好像飞的越高,同样摔的就越疼。
他始终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生活里,当他想象的朋友从窗口跳出之后,他又想象出了一个另一个朋友那就是玛丽。
当现实终于不再按照他想的方式进行的时候,他就真的恐慌了。
所以,马克思也开始又一次的孤独。
当玛丽给马克思发来I'M SORRY的时候,即使马克思想打个YOU ARE WELCOME回应,缺了M键,也打不出来了。
再者,玛丽的形象已经被马克思撕毁,这么多年他相信的都是自己想的,这一刻都已经没法想象,若她之前的都是谎言,同样的字迹,就算换成I'M SORRY,也可能是同样的谎言,也只有真正的看到时,才可能去相信可能是真的。
在现代的生活里面,我们大多的人都在对着电脑聊天,习惯了这样的方式,经常会说哈哈,呵呵,但打字的人真的笑了么?
这个哈哈或者呵呵是开心还是尴尬还是无言以对,未知的事情太多,眼睛好像被蒙住了一样。
曾有人做过调查,一般打哈哈的人很少有人在笑,大多是习惯性的打上。
就更不要说马克思,一个嘴上不笑,不代表心里不笑的人。
在他遇到乞丐,听到乞丐说SORRY,从乞丐的眼里看到真正的SORRY的时候,马克思一直都是在要求别人做自己想要的那个人,想象的那个人。
自闭的马克思,原谅自己,也原谅了玛丽。
可玛丽没有原谅自己,她的原谅依然需要马克思来给予。
她沉溺在过去之中无法自拔,酗酒沉睡,日复一日的消耗自己的生活,终于消耗的没有什么可以消耗的时候,她也无法面对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只是一切都昏暗了,她失去了了不该失去的,失去到周围没有一个人可以留在身边,爸爸,妈妈,丈夫,以及马克思,所有曾经出现在电影里的人好像一个瞬间都离开了。
她比从前更加的孤独。
但命运其实又是很有意思的,从前有个人与她同样不敢面对生活,后来她出来了而那个人依旧,而当她又回去了,那个人却走出来了。
电影时时刻刻都充满着孤独,但也时时刻刻让一些美好存在着。
生活总需要面对才能继续,而继续发展才会更加的美好,躲避永远只能是消耗时光,而白白的消耗只是左看日出日落,活着跟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自己要的生活就是最深刻的信仰,一直都知道,也一定要敢去做。
玛丽再收到马克思的来信的时候,振作了起来,这是大家都想看的结局。
马克思把自己所有的NOBLET也送给了玛丽,说作为原谅你的信号。
当玛丽的SORRY让马克思无法去相信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证明。
而当他也想证明自己真的原谅了她的时候,他拿出了证明。
因为马克思懂得玛丽,他知道这需要一个证明。
就好像原谅一个人也用不着永远说YOU ARE WELCOME,也可以说NOTHING SERIOUS。
生活给了人很多的路可以走,不一定偏执的走那样一条,马克思转过了自己偏执的弯子,虽然他不知道这一封信重要的足够拯救她朋友的一生,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
这一刻他挽救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朋友,还有他自己的梦想。
原谅自己,玛丽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朋友的梦想破灭,因为你很重要,因为你是我的朋友,因为你是我线另一端的杯子,因为是“我们”,因为你我才有自己。
马克思最后送出了自己的所有NOBLET,可能是因为玛丽的所有NOBLET都是自己做的伪造品,但可能更因为马克思已经不再想象NOBLET中的生活,他羡慕NOBLET里所有人纪律分明的生活,他觉得那是最和谐。
可那不是现实的生活,现实是另外一个他不想的样子,却偏偏去强求,最后只能活在自己捏造的和谐社会。
真正的人生不是他眼中的动画片,太多的期待可能只是空想,是不能实现的。
放弃那些本来就不可能的事情,让自己过的更实在而开心,世界那么大,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但人却要改变自己的孤独,让自己快乐起来才是关键。
马克思列了三个目标,那三个目标能实现他就开心,所以马克思最终追求的还是开心的生活,抱歉在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因为自己同样也不完美。
三“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很多人很想成为别人,除了自己,就好像玛丽脸上的胎记,他们天生就带着出来,天生就是一个并不太好的碟包,都希望自己没有这个,没有那个,那些缺点最好不存在,我们必须去适应它,有些可能会改变,也好像玛丽脸上的胎记,他们也会消失,一切并没有那么的可怕,躲避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而生活里更多的缺点需要别人的填补,每个人都像一块拼图,有自己凹陷的部分也有突起的部分,找到合适的人填补别人或者别人填补自己,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何必要求别人去做一些什么。
最开心的是因为你进入了我的生命,填补了我的空缺,也许还会漏风,但至少有那么一个人在,它不是空虚的。
而这之前,LOVE YOURSELF FIRST。
电影整体颜色一直是冷色,中间只有两点是红色,一只是那枚戒指偶尔变红,另外就是一直戴在马克思头上的红色线球,若俺戒指的说明书来说,红色是代表开心的,所以玛丽给马克思送去的就是开心,而马克思一直都戴在头上,也因为有了玛丽,自己也很满足。
最后玛丽见到了马克思,也没见到马克思,虽然见到了真正的人,但马克思也依旧还是那个心中的马克思,那个信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最后仰着头,死在自己的家中。
这是最好的结局,也许若是马克思还会醒着,那才是真的是把梦给叫醒,一切都会打破,打回了现实的原型,甚至可能都无法面对,也甚至就再站到凳子上,又回到从前的恐慌之中。
电影在中间有个伏笔,马克思说他会把每封信熨好,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
当玛丽扬起头的时候,她的眼泪就掉了出来,整个天花板都是她的字迹,所有的信都贴在上面。
直到马克思闭上眼的那一刻看的都是她的信,整个的世界都是她。
因为她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
在离去的时候,他终于不是孤独的。
四此刻我就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的打着字,我的周围甚至都不像马克思,起码还有只鱼,还有只猫。
可我真的很庆幸,我的杯子连着很多的线。
我可以随时的扯上其中一根,我就不是孤独的。
看完电影之后,就想到了李志的《梵高先生》。
他唱着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PS:《梵高先生》唱完之后,电脑又跳到了一首《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而马克思离开了玛丽,从此谁跟玛丽说话?
PPS:祝大家新年快乐。
《玛丽和马克思》可能是我今年看过制作最朴实的动画电影,泥土捏制的人物造型和逐帧拍摄的手法在推崇“科技”和“仿真”的现在电影中已经十分少见。
但这部没有炫目的视觉特效、没有英雄主义渲染、也没有大规模的宣传造势的偏独立电影所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多过任何一部3D大片,初看这部电影或许会略感沉闷,但不要紧,请沉淀下你浮躁的心情,平心静气的看下去吧,这部电影足够缓慢的拧干你的心脏,直切你神经末梢以为被隐藏的完好的疮疤,良药总是苦口,如果说《飞屋环游记》是一部脱俗的成人童话,这部电影就是剖析我们精神世界的手术刀。
马克思最后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 这段对白我反反复复的重复看了很多遍,几乎已经背过。
电影的开始如同《天使爱美丽》一样介绍了两个人的概况,色调一明一暗,故事便顺着这两抹色彩发展开来。
两个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一个生活在墨尔本一个生活在美国,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通信,他们很相似,爱吃巧克力,喜欢noble动画,都住在城市孤独的角落,极度缺爱,都没有什么朋友,鲜有笑容,在旁人眼里他们古怪难以接触,玛丽因额头的胎记而生性自卑,马克思患有精神病终日与虚构的朋友和金鱼相伴。
跨越了地域局限在虚拟世界的相遇让他们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们不停的通过信件倾诉着自己对于社会、爱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并不断的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喜好和经历,诉说着自己平时无法说出口的一切并且互相安慰,一段真挚的友谊就这样的升温,等对方的信成了两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信一封又一封,在倾斜寒冷的世界里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成为了彼此世界里最忠诚的依靠。
马克思的经历要丰富一些,毕竟已经44岁了,所以当玛丽提到一些敏感词的时候,马克思就如同被击碎一般,嘴巴像被订书器钉上一般说不出话,“你有被戏弄过么?
”,“你有过爱么?
做过爱么?
”,这一句句带着天真的疑问像刀子一般把隐藏在马克思记忆深处的痛苦挖了出来,让马克思焦虑的同时不得不再次重新面对自己,他仿佛在玛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蠢到不行的青春期悸动。
而在马克思的心像被放进洗衣机被绞烂的时候,屏幕前的你又是否有所触动呢,玛丽的疑问你能解答么?
你是否也感同身受?
脱下你的西装,是否也有几道伤疤?
成年人都有一座自以为坚固的堡垒,成熟世故已然攻其不破,唯有纯真才能令其轰然倒塌。
年幼的玛丽暗恋邻居,渴望爱情,渴望“做爱”,但却一次次被爱所伤,她对马克思说“我知道爱情让我痛苦不堪所有我不想尝试了,我想爱情并不是为我而准备的”,她的一生充满了变故,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爱人,最后险些连马克思这个朋友都失去了。
但最后马克思还是原谅了他,因为马克思坚信他没有选错这个朋友,他也只有这么一个朋友,而就在玛丽几乎对生活绝望的时刻,也正是这个老朋友的原谅,让她重新站了起来,原来这匆匆而过的20年,两个人的友谊早已被打磨的坚不可摧,这甚至胜过了玛丽所拥有的爱情甚至亲情。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后玛丽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马克思,可进屋才发现马克思已经安详的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
马克思的身上,正是用来辨识表情的小册子,看来他已经做好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准备了。
马克思在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来自玛丽这么多年以来的信件,他们工整并且完好无损的晾在那里,一目了然,就像时间从面前静静走过一般,而那架古老的打字机也永远的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象征,坐落在窗口的阳光下。
此时玛丽看着这一切,泪流满面。
我想在两个人惺惺相惜的交流心事过程中,他们早已明白什么是爱,并且实践的比一般人更加伟大,更刻骨铭心。
我们一生都在探讨友情的价值,有些人说友情是最持久不变的,有些人说友情是脆弱不堪的,爱情友情亲情总是作为选择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其实在相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句话是说“你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你必须自己先做到完全的能敞开心扉,才能换取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同,这也许有些冒险,但这也是这场生活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就像这场电影里,玛丽根本不知道信的另一头是什么人,却把最真实的自己交了出来,于是,她得到了对方等同的对待,得到了真正的友谊。
现代人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总是在追求所谓的完美,总是会给自己设定许多所谓的择友标准,不轻易的交出真心,而家长也会时常站出来说“谁谁谁不是好孩子,别跟他一块玩儿”,这些都是病态的想法,像一堵墙阻碍了心和心的通道,“这种刺猬,连谁曾待我好,都会带来伤势”。
我们交朋友不是贪图一时享乐,也不是为了博取利益,更不必去追求所谓的“平等”,我们需要的是最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我们需要的朋友不是每天陪你吃喝玩乐却在你失去一切时弃你而不顾的人,而是能在你犯错的时候给你一巴掌、在你被砍的时候为你挡刀、在你最迷茫的时候陪你走过一条长街,不说话却能完全明瞭你内心所想的人。
友情其实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不会背叛自己。
http://new4new4.blogbus.com/logs/49986985.html
在感恩节冷清的校园里看完玛丽和马克思,走出房门时寝室楼的长廊上空空荡荡。
然后我想起了许多。
想起儿时刚到国外读小学,清晨走进校门转过拐角,在父亲看不到的地方抹眼泪。
想起父母不在家时第一次自己上闹钟起床,空荡荡的房子和上学路上长长的街道,在陌生的国度里令人恐惧软弱也催人坚强。
多年后要回上海念书时,在深夜哭醒,因为害怕陌生,害怕独自一人面对世界的变化。
后来母亲回国探望,陪我找好学校又上了两天课,临走前一天把我的红领巾系在家里的楼梯上,说怕我早上忘了带。
从机场回来后我一直看着它哭,上海的初三那样苦,那时我是班里的倒数第一。
四年后父母又一次送我上美国读大学,又是哭,我哭,妈也哭,我目送父母的车离开学校,然后在学校里一个人走了很久,走了一圈又一圈。
这后来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心里有事时便会在校园里独自走路,在斯坦福广场回廊昏黄的夜光下,一圈又一圈的转。
我于是看懂了这部电影。
虽然我脸上没有胎记,不是肥胖症患者,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常受幸运的青睐,生活精彩而热闹。
虽然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与人交谈,开会,上讨论课,扯哲学历史艺术,交换人生故事,八卦,闲侃和相互取笑。
可我与我身边在不停地说着话的人们,我们都是马克思一样Asperger’s症的患者。
我们无法真正洞悉这世界的喧嚣,繁复和混沌,无法真正把握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善变的情感,无法真正的相互理解。
我们不懂生活,不懂爱情,不懂命运,也不懂彼此,就像马克思不懂为什么会有人乱扔垃圾一样,我们在理想和世界的落差中受尽挫折,在语言和文字的隔阂中各自孤独。
我们都是孤独地走在人生路上孤独的人。
我们无法依靠他人来获得成长、快乐或救赎,却一样地渴望理解与被理解。
我们都是玛丽和马克思,是在布满磕磕绊绊地岔路上偶尔相交的不完美的人们,努力地理解与被理解。
有位朋友和他的女朋友自中学时开始谈恋爱,因为出国的关系两地分离了七八年,现在终于定下日子要结婚了。
今天闲谈时他告诉我他要娶的女生性子急脾气不太好,偶尔不讲道理。
他们也常常吵架。
可他说他们选择了要一起走下去,于是一切从来不曾变过,出现问题努力解决,努力沟通,努力包容。
而今晚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似乎终于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交流,讨论,闲侃和相互取笑,为什么要努力地沟通和表达,哪怕这世界像谜一样难以解读,哪怕我们都需要像马克思一样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儿。
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彼此原谅,犹如原谅我们自己。
有点欣赏不来
大家似乎很注重画面的美感。我承认这些泥巴人物和你可爱。但是故事真的很一般。我觉得,三流作家都能写得故事。sorry,我看重情节
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想写,就仅仅低声唱吧: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Que Sera, Sera..What will be, will be...
忧郁
貌似很深刻
“小的时候,我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医生说如果我在一座孤岛上,就得去适应我仅有的陪伴,只有我自己和椰果。他说我将不得不接受自己,包括缺点和一切。我们无法选择自身的缺点,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我选择了你。“ 阴雨天看太温暖。
片子是好片子但是太致郁了我拒绝
我只是单纯的很讨厌这种风格 阴暗冰冷 死气沉沉 看着特别压抑 整个人都不舒服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识何必曾相逢
因为最后一个天花板的镜头给了五星
粘土动画真是非常适合用来表现这种风格的作品,而且无论是人物的形象设计,画面的色温色调,以及写信的字体等等,都显得极为协调。人啊,就是不完美的,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有一些裂缝、香蕉皮还有烟屁股,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会被人欺负嘲笑,会被命运愚弄,会不被人理解,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情。不过感谢上帝,我们无法选择亲戚,但是可以选择朋友。能有像玛丽和马克思这样的朋友或者笔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衷心祝愿每个人最终能接受自己,能与这个世界和解,能有一个真正的好朋友,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
上帝赐予我们亲人,感谢上帝,我们得以选择朋友。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最TM烦这种片
这样的友情才纯粹
在评价如此高的情况下,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片头直至今日完整的看完。电影带给我的就是无聊,看不到成长经历看不到任何慰藉心灵的成分。不过粘土动画很精致。
粘土温情文艺片 片头简直莎莫500日
我不喜欢
我是那么那么那么喜欢这部电影,相见恨晚。在孤独的一生中,遇到懂你,愿意原谅你的人何其幸运。在有无数裂缝的道路上,只有拼劲全力认识自己、爱自己才能不被裂缝吞噬。
我境界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