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部分老是赞赏安德是天才,可是平淡的剧情没显示多么天才就是一直提拔安德,都认定他是救世主。
小演员们表演生硬,就像玩枪战游戏和电子游戏一样,打斗就像小屁孩打架一样,又偏偏讲话装深沉。
而最后的决战把敌人消灭光还以为是模拟。
然后又因为外星人星球一片火海感到愧疚,知道自己梦里是真的和异星蜓交流,相信他们高于人类,自己到废墟里找它们赎罪,找到了繁殖的女王和一个胚胎,女王想杀他竟然没下的了手,安德流泪说我为你们找新家,他保证。
然后独自坐飞船载着它们在宇宙旅行。
我擦,什么东西,乱来,除了特效还一般般。
之前期待太高了,很失望,浪费了哈里森·福特,在里面演的够无聊
大家好,我叫安德,我喜欢上课玩ipad,班里的小混混游戏打不过我,打架也被我虐了,我被学校开除了。
可是司令觉得我是个人才,他还送我去战争学校,在战争学校的足球赛,我机智的学习国足所有人围住球挤到对面门里的战术,战胜了高年级小痞子。
小痞子球踢不过我,打架又被我打成植物人。
可是司令还是觉得我是个人才,他就把我送到了前线,这么多年过去了,ipad也可以投影着玩了,司令天天让我玩投影ipad,真是爽。
有一天我终于把游戏打通关了,司令居然说游戏是真的,chao~老子最喜欢虫族妹子了,你居然跟我说是真的。
后宫也不要了,地球的姐姐我也不要了,拿着奖金跟活下来的虫族妹子周游宇宙去了。
所以说,年轻人,没事多玩玩ipad,学学打架,不用多久,你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虫族妹,走上人生巅峰,想想有没有点小激动呢?
文/青何,ENFP(激励者)序言:这部电影我是哽咽着看完的,它激活了我心中太多的情感和英雄原型。
这是乐观的太空科幻史诗,我的爱。
科幻小说中,我最爱太空史诗。
太空史诗中,我最爱乐观的。
在我心中,这代表:希望的星光永不灭。
故事:50年前几艘航母组成的虫族舰队入侵地球,人类的防御力量几乎被摧毁。
危机关头,马泽•雷汉驾驶一架战斗机撞向其中一艘虫族航母,核爆了这艘异星战舰。
至此,人类在异星战争中获得了第一场胜利。
从那天开始,地球史无前例的联合了起来,飞跃式的发展。
人类组建了联合的太空作战部,建造并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远程舰队。
由于过去人类从未有过太空战争,因此50年来,指挥学院一直在寻找最优秀的孩子,来培养他们,期望他们成为新一代太空作战的指挥官,以适应陌生太空战争。
安德是他们最有潜力的候选人,也是最后一个。
安德(Ender),终结者。
人格类型偏好为ENFP(激励者),有着深沉的爱和坚强的意志。
这是领袖的气势,也是英雄的情怀。
安德家中有三个孩子,哥哥、姐姐和安德,兄长是ENTP比较暴力,被学院淘汰;姐姐是INFP比较感性,也被学院淘汰;安德ENFP在兄长的暴力和姐姐疼爱下,平衡了暴力和感性。
这是领袖(leader)的素养,在美国人挑选军事指挥人员的过程中,情感和思维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评估指标。
《安德的游戏》所处时代背景的设定下,家庭不能要第三个孩子,但是学院太需要高智商的孩子来赢取这场针对虫族的战争了,因此要求高智商的安德的父母再产一子,也就是安德。
这让感情丰富的安德觉得自己有些多余,在兄长的压迫下,他或多或少也有些自卑。
然而正是这些因素,促成安德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超凡的能力。
安德的姐姐和父母则给予他深沉的爱,这滋养了安德心中爱。
正是复杂的情景:优越的基因、富裕的家庭、父母的期望、兄长的暴力、姐姐的疼爱、自身的使命,这些元素融合到一起,铸造了安德。
经过培训学院的训练,安德完成了他的个性化发展之旅:偏好直觉,也锻炼感觉;偏好情感,也锻炼思维。
偏好外倾,也发展内倾。
偏好感知,也发展判断。
清晰的分层,同时又完美的结合,这融合是英雄的产生,也是神性的诞生。
拥有超凡能力的ENFP(激励者)安德,在他周围凝聚起了一个忠诚的核心团队,团结、奋进。
是的,安德成长成了可以和马泽•雷汉并肩的英雄般领袖(leader)。
人类,这意志坚定的物种,势必将横扫一切,虫族的蚁后(leader)预测到了这些。
由于虫族在生理构成上没有声带,所以虫族的末代领袖(Leader)通过心理游戏,通过无意识的梦境与他交流。
在虫族入侵地球50年之后,人类的远征舰队将要抵达虫族母星所在星系,安德的团队仓促前往曾经被虫族占领的小行星殖民地。
远征舰队的指挥所就坐落于此。
在这里,安德见到了马泽•雷汉,人类的英雄。
他了解虫族的思想,在模拟对战中负责设计虫族的战略和战术。
在这里安德将和众多指挥官们一起模拟对虫族的战争,毕业之后就可以真正的指挥人类的远征舰队。
最后一场模拟对战是的虫族母星。
毫无悬念的,安德又赢了!
然而一切都不是模拟,不是游戏, 他们每次指挥的就是真实的舰队。
每艘航母的陨落就有许多人失去生命。
同时失去生命的,是虫族的整个种族。
众生平等的价值观深植安德内心。
将一个物种灭绝的行为,在安德看来不可接受,更何况这行为出自自己之手。
在几近绝望的时候,安德突然意识到虫族或许是通过意识来直接跟自己交流,之前玩的心理游戏和梦境,就是融合了自己、计算机、虫族的思想。
在心理游戏中的最后一个场景是被火流星摧毁的虫族巢穴的遗迹,安德顾不上指挥所外小行星稀薄的大气,闯入这个遗迹。
万幸,还有最后一个蚁后的卵在废墟中。
安德见到了末代的蚁后,承诺会将带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
勇敢、坚毅、爱,这些最优秀的品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安德,天选之人,既是人类的领袖(leader),是虫族领袖(leader)的拯救者,也是两个种族第一次沟通的使者。
作为荣誉舰队司令的安德,行动不再受到限制,他带着虫族最后的希望之卵,驾驶一艘星舰航向拯救之路。
影评:在这旅途中,强大、毁灭和拯救之路上,安德得以成长。
黑暗的阴影是进化所带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杀戮流淌在人类的血液中,然而无穷的创造力和活力也源自于此。
禁锢阴影,同时也会禁锢人类的未来。
人类必将发现自己内心的阴暗,伴随它,理解它,驯化它;然后得以升华,才能追寻光明和希望。
黑暗、人间和光明,在一个人身上可以流畅的融合。
能量在人类的结构中得以涌动,神性就可以诞生。
如果更多的人经历这些阶段,作为整体的人类也因此必将更有希望。
因为有我们,乐观的行动派。
我们将张开双臂,迎接未知挑战,得以超越极限。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强大的存在。
终:在我所能看到的未来中,有各种可能性,为最糟的结果做好准备,向最棒的结果努力进发。
02年我读完安德的时候,被一种确切无疑的情感充满:孤独感。
在人世中的孤独。
在时间中的孤独。
在宇宙中的孤独。
从头到尾,从始至终。
我相信在电影的宏大场面和超级特效里,2个小时经历300页的故事,绝大部分初次看这个故事的人都无法感受到这种困扰我很长时间的情感。
少年的成长、挫折和成就,亲情、友情中的冲突和温柔,像任何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或者武侠小说,你读了,你代入了,你感受了,你热血了,你赢了,坐上了王座。
在故事最后,“被选中的”安德毫无疑问地打败了虫族,却发现虫族根本不是他想象的那个样子;在更后来的故事里他浪迹宇宙,最终让虫族女王重生,又成为了不同种族之间沟通的死者代言人。
再后来,是屠异。
安德的后来,见了那么多的世界。
却个个是悲剧。
生存悲剧。
叔本华悲剧三种论中第三种。
”既不需要有一个巨大的谬误,或者闻所未闻的偶然事件;也不需要一种人物,其邪恶达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而只是些具有普通品德的人物,在普通的环境中,彼此处于对立的地位,它们的地位逼使他们明知故犯地、争着眼睛地相互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而他们当中,没有一方是完全错误的。
““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的悲剧。
在我眼里,卡德是在用一个所有少年漫画的套路讲他的世界观。
我甚至觉得他在整个系列里都在讲他的世界观:在时间不断流逝的过程中,你无法真正了解别人。
你生活在一个充满误解并无法避免的状态。
面对命运的每一个瞬间,你都是孤独的。
你越敏感,越是孤独。
巴别塔之殇。
你对世界的悲悯,仅仅因为你知道,永远无从得知真相。
“你仍然爱着她,安德,可是你不再了解她了。
你知道我没有说谎。
”在故事最开始,征召者对安德便如此道。
直白有力,毫不矫饰。
我爱安德,就是从这句话开始。
从此,他独自站在人群里,站在星辰里,站在苦难里,一直把自己流放到了宇宙尽头,再也没有回过地球。
在观看《安德的游戏》这部电影之后,让我对战争有了一定的深思以及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顾虑,在战争与生存之间人与虫的对立是一定必须存在的吗,和平共处难道不行么,战争或许是无奈之下,对资源掠夺的一种手段,可是不同的种族之间就不能有更好地解决方法吗,甚至与欺骗。
故事讲述了为了抵抗外星虫族的攻击,人类成立了国际舰队,并在孩子们的身上安装了监视器,最后一名叫安德鲁·安德·维京的小男孩被选入到学校培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上校开始训练安德,使其变成一个领导力极强的指挥官,安德从小是一个很善良的男孩,有着温馨的家庭,可是在这是非的世界中,为了证明自己,也为了家人,他也立志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之指挥官,在哥哥与同学的冷嘲热讽以及孤立之中,他发挥出了更加出色的作战能力,指挥能力。
在一众优秀的学员中同样展现出了杰出的天份。
机智、同情心和卓越的战术运用都让他成为班里的佼佼者,在零重力战斗教室里进行的激光训练也都证明他拥有非常出色的战术及体能。
还挺不错的。
引言 若是粗看一下内容介绍,《安德的游戏》是那种很容易落入窠臼的故事:在击败进攻地球的虫族后,人类一直在竭尽全力做好应对未来进攻的准备。
少年安德成为这个计划的一分子,他将接受难以想象的历练,成为人类舰队的领袖。
也许你会眉头一皱:不会又是那种少年英雄艰难成长在星际大战中拯救全人类的故事吧。
是的,《安德的游戏》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不过,评价一部作品,不是看它讲了什么故事,而是看它想通过故事表达什么。
热血战争从来不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正相反,它带来的是难以名状的沉重。
它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模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并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文明的发展伴随着无尽的悲剧。
为了展现这种悲剧性,电影层层递进地铺开了文明发展不能回避的四种关系,每一种关系都有其悲剧性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起先,这种铺垫是不易察觉的;随着剧情发展,故事的主旨开始慢慢显露;最后在观众毫无防备时,给观众一个措手不及的震撼。
第一重悲剧 最先呈现出的关系,是个体与集体个关系。
这在电影中,具象为安德与国际舰队的关系。
关于个体与集体有着怎样的关系,小说中格拉夫上校有一句精辟的论断:“我们是工具。
”而他也确实是如此践行自己的言论的:为了让人类有一位能抵御虫族的指挥官,为了让这位指挥官的战略战术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他牢牢地控制着安德的一举一动,以堪称“卑劣”的手段操纵他的心理和行为。
格拉夫上校的根本信条是,个体要服从集体,个体要为集体所用,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建立的前提。
奴隶制中的奴隶,封建制中的农民;生产线上的工人,军队中的士兵——他们都不过是起着工具的作用。
看上去格拉夫上校是个奉行极权主义的人,但我们看到有时他也隐隐流露出对自己的憎恨。
或许他心底里并不像这样做,但为了集体——人类——他却别无选择。
于是我们知道,就连格拉夫上校也是一个工具。
集体中的个体也许有阶级之分、职业之分,但这不改变个体作为集体工具的本质。
集体这台机器所要求的,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在这台庞大的机器中各司其职,无论身份高低、地位贵贱。
皇帝是一国身份最高、地位最贵的个体,可他依旧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限制:他可能不能爱自己想爱的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为他是维系集体存续的关键个体,也就是最关键的工具,牵一发而动全身。
被无政府主义者奉为信仰的乌托邦,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
在集体意志面前,个体意志是无力的,个体感情是无处宣泄的。
个体为了发展组成集体,而集体确实保障了个体,却也时不时泯灭了像安德这样的个体,这正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重悲剧。
第二重悲剧 集体与个体是相互依靠,共荣共亡的关系。
现在将视野放宽一些就会发现,这个集体很可能不是孤独的。
一个集体将与其他集体接触,而第一次接触的结果可能不是那么美妙。
即便是现实世界,不同的国家间已经频繁接触了千百年,冲突还是层出不穷,第一次接触的艰难可想而知。
作品安排了人类和虫族作为第一次接触的两方,而二者的第一次接触也是通过血腥的战争拉开帷幕。
电影中对于原著中明确交代的虫族进攻人类的原因,说得含糊其辞;而小说讲得很清楚:虫族想殖民地球,但并没有把不能心灵感应的人类当作智慧生物(“我们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直到遇见你们,但我们从没想过不能梦见彼此的梦的孤独生物也会有智慧。
”)。
就像人类不会留心脚下的蚂蚁一样,虫族也没有留心人类。
直到双方开战,虫族才发现铸成大祸。
战争最初的原因不是什么利益纷争,而单纯只是误会;人类在遭遇攻击后,所做的事情不是调查。
虫族的强大和对灭绝的恐惧使人类孤注一掷,意欲对虫族除之而后快,并发动了对其的灭族战争。
用安德的话说就是:“把他打倒只是赢了一次,我想每次都赢,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来找我了。
” 这就为故事蒙上一层荒诞色彩了。
几次战争的损失、生灵的涂炭,毫无正义与荣誉可言,一切皆是徒然。
这是一件何等可悲的事情。
在小说的结尾,安德遇到了虫族女王,感应到了她想说的话:“如果我们能一早与你交流就好了。
”她也对命运无情的嘲弄做出了自己的控诉:“请你们记住我们,不是作为敌人,而是作为遭遇不幸的姐妹,被命运或上帝或进化改造成为令人憎恶的异形的姐妹。
” 文明与文明的交流,总是从碰撞开始,这影射了人类文明的第二重悲剧。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悲剧过后,作品终究还是给了我们一丝希望。
小说结尾处,安德接受了虫族女王托付的虫茧,并记下了她最后的倾诉:“我们将原谅你们杀了我们……前往我们的家园吧,地球的儿女们,住在我们的隧道里,耕种我们的土地。
我们做不到的事,现在都借你们的手来完成。
树木因你们而茂盛,土地因你们而肥沃,太阳因你们而温暖,行星因你们而繁荣。
” 电影结尾处,虫族女王没有说话。
她用看上去很恐怖的节肢,拭去了安德眼角的泪水。
这段话,这个动作,是全作最感人肺腑的片段,仿佛一道光刺破了黑暗的宇宙,是尔虞我诈的利益斗争中最具人性的闪光点。
第三重悲剧 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安德在作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是夹在两个集体冲突中的个体,是置身于母族与异族战争的第一线的士兵。
经过前两层的铺垫,到了这一层,应该说是已经到了作品的思想核心。
要理解这一核心,首先要解答两个问题:为何安德被设定为一个小男孩?
为何战斗又要以游戏的形式?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点设定绝不是噱头,而是有其深意的。
选拔少年作为舰队指挥官的计划,是人类击败虫族第一次入侵后开始的。
此时人类惶惶不可终日,自认正处在生死存亡关头。
所以人类统治阶级采取了更加极端、激进乃至龌龊的政策,其目标就是一劳永逸地消灭虫族——就当时人类险遭灭绝的情况而言,我们应该颇能体会统治阶级的良苦用心。
然而要实施种族清洗计划,这不是常人所能领导的。
首先是技能方面,这需要超人的战略战术和战斗技能,所以指挥官要从孩子开始训练,把他们培养成武器;其次是心理方面,简单来说就是要能承受重压,而且关键时刻下得去手。
很显然,要找到符合两方面要求的士兵,最好是“从娃娃抓起”。
技能方面可以选择优良的基因,进行艰苦的训练;心理方面,孩子更容易操控,对孩子更容易进行愚兵政策,让他们不怀疑自己的使命。
这还不够。
格拉夫上校看重的、高于此的是:战略战术高超、对敌人冷酷无情的同时,还必须对同胞充满热爱。
滑稽的地方在于,这可能吗?
一个人怎么可能在终结另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后,还能安心地回归到平凡的生活中,和以前一样,和蔼可亲呢?
这就是最体现作者天才的地方了,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游戏。
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在此无缝衔接: 孩子是最容易操控的,安德会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
只有把这一切看作游戏,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场游戏,安德的恶才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给敌人并在需要牺牲自己人时毫不犹豫,而同时他的善才会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在心底里,他的内心才不会受到善恶冲突的煎熬。
当游戏结束、噩梦终结时,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十几岁的孩子,天真无邪。
可惜,事与愿违。
现实就如同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这不是游戏。
当我们看到安德得知他刚刚在最后的“游戏”中灭绝了一个种族的真相时,仿佛可以听到安德心碎的声音。
夹在集体冲突间的个体是第三重悲剧。
安德的哥哥彼得、姐姐华伦蒂都是技能高超的孩子,但一个被培养得过于“恶”,一个则过于“善”,于是被淘汰,成为计划的牺牲品。
安德天生是一个完美的平衡者,是他哥哥和姐姐的折中。
即便如此,他也在极端的技能、心理训练和内心的挣扎中几近崩溃。
而且比哥哥姐姐更惨的是,在他攻灭虫族保障了人类的利益后,对他的折磨还没有结束,他又在误会解开后主动承担起帮助虫族延续后代的责任,以此来赎罪。
尽管当时没有人认为他有罪。
安德只是个孩子,凭什么要承担起两个种族的未来呢?
可是他无法责怪任何人,唯有像虫族女王一样感叹命运的不公。
在母族、异族与个体的关系上,电影通过各个角色作为代理人,交代了各方观点: 格拉夫上校说:“重要的是,我们赢了。
” 华伦蒂回答格拉夫上校的话“人类需要他拯救时”说:“谁来拯救他?
” 安德说:“我打败敌人,是因为我了解他们。
当我了解他们时,我爱他们。
” 格拉夫上校代表母族,华伦蒂代表个体,安德则代表异族——他已经由母族的士兵,变为两族的桥梁。
这样一来,他就超脱了个体与母族的局限,从更大的视角,俯瞰着全宇宙的芸芸众生。
这可能是他从命运的无常和诅咒中,获得的唯一补偿和慰藉。
第四重悲剧 行文至此,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已成过眼云烟,随风去了。
我不禁想起一句关于二战老兵的名言:“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怕被遗忘。
” 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无论在前三层悲剧中受了多少苦,只要苦衷被人理解,奉献被人感激,不得不做的事被人原谅——最重要的,被人铭记并得到公正的评价,也许那些委屈就都不重要了吧。
可是,就连这些都是奢求。
随着时间流逝,人和事都被人遗忘、被人误解、被人恶意歪曲,历史早已面目全非。
在时间已是3000年后的续作中,安德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恰恰相反,由于其灭绝虫族的行为,被人当成了凶手、杀人犯、战争罪犯。
命运的诅咒只有一生,历史的诅咒却是生生世世,这是第四重悲剧,也是人类自身的悲剧。
这里再次体现出安德的伟大。
他开创的一个行业(电影中被阴差阳错地安排在了马泽.雷汉的身上):死者代言人。
这也是下一部小说的名字。
他努力去讲述虫族真实的故事,讲述这场战争真实的始末。
恐怕,在这场悲剧的、没有胜者的战争中,只有为那些死去的人代言,才是活着的幸存者们的应有之义吧。
结语 很令人诧异,这部以孩子为主角的作品,竟是一部沉重的悲剧。
若是作为儿童读物,不知道孩子们会学到什么——没有童趣,没有乐观,没有开朗,只有与年龄不匹配的现实感与历史感,以及沉甸甸的无奈。
但在结尾处,安德与虫族女王达成和解时,我忽然明白为何这部悲剧要以孩子为主角了。
这部悲剧,最终还是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
试想,如果安德是一个大人,世事的磨砺早已使他不会轻信别人;而出于对种族的“责任感”,他也不会相信敌人。
可有的时候,和平的达成,正是需要一些天真、一些幼稚、一些孩子气、一些理想主义。
历史反复地证明,机关算尽,也不过是两败俱伤罢了。
直到这里,我才由衷地庆幸,此时与虫族见面的,是个孩子,而不是个大人。
在陌生星球狂舞的沙暴中,恒星的光芒穿透阴霾,一个年轻的孩子与一个濒死的虫后,凭一己之力,为互相不信任、不理解而饱受战火的两个种族达成了和解契约。
想必小读者、小观众们看到这里,也该受到鼓舞吧。
时势造英雄,安德无疑是上个世纪塑造出的最特别、最吸引人的英雄之一。
他最后选择进入光速飞船,在相对的永恒中永远地飘泊下去,承担起本不属于自己的对两个种族的历史责任,坦然接受命运的诅咒,该需要怎样的勇气呢?
他孑然一身地来,又孑然一身地去,唯独留给世人一个难以企及的萧索背影。
我觉得非常好看。
首先教给了我很多与人相处的智慧,在被排挤时、被孤立时,压力巨大时,如何运用智慧和忍耐来扭转局势,对人心细微的观察揣测和引导;其次没有灌输任何的高大上的英雄主义,安德是几乎被描述成无敌的策略家和格斗战士,但他内心一直在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
而且是一个我意想不到的剧情,当虫族的王后轻轻抹去安德的眼泪的时候,我觉得很感动。
这部电影教人如何在从小被灌输的观念中,进行独立思考;教人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来解决问题;教人在繁杂的人生中,总能摸索出一条自己的初衷不变,本质不变。
海报太差了,完全没有表达出电影的特殊。
如果有续集,我会去电影院看的。
我的全部观点基于我的一个判断:电影的原著小说非常酷,酷到改编的电影拍马也追不上。
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读了小说的原著,就80年代的科幻小说来说真是酷到不行。
所以我按照这个标准来为电影打分,它得非常努力才能配得上原著。
来聊聊电影不酷的地方:1.主角不够酷电影没有好好介绍小说中的设定:计划生育只准生两胎,然而主角家前两胎都智力非凡却有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破例准生三胎,也就是说主角被生下来的使命就是未来要当指挥官的。
而电影中的情节则是一个害怕兄长,依恋姐姐的小男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人类的救星。
也许这样的价值观可能更主流,但是这种predestined hero的宿命感就没有了。
另外电影里面刻意突出小主角智慧的情节让人看来觉得他只是在耍小聪明。
2.原著中的核心情节丢了小说中花了不少笔墨来讲兄弟姐妹之间的复杂情感,电影里好像想说但是说不到位,当然也有可能是怕讲多了抢了续集的戏份。
3.小说本身可能并不适合拍成大片原著小说及其续集本身讨论的是非常哲学化的东西,可能因为这一点拍成的商业片就有些不伦不类了:想说道理但是又怕把观众说教跑了。
嗯,关键是我觉得这些新演员没有明星像。
希望我是乌鸦嘴。
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坐我身边的朋友问我对这部电影有什么评价,我的回答是,这部电影可能是我在电影看过最好的几部电影之一。
也许很多人对我这个评价呲之以鼻,在他们看来这部电影就是部儿童片,毕竟靠着打游戏来训练,最终拯救了地球,这个剧情大纲看上去的确有些荒谬,不切实际。
对于社会关系的探讨,限于电影的篇幅,主角安德一番经过一番竞争,最后晋升的片段并不多,很多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太过于想当然,反派角色是一成不变妒贤嫉能之辈,被主角打倒后暗地里地找主角的麻烦——这些情节,我在台剧港剧看得太多了。
另一边厢主角的安德深得人心,得人心的方法并不复杂,也是老生常谈的善待部下,从善如流。
方法肯定是对,这点毋庸质疑,可是在电影里表现出来的实在太浅显了,浅显得每一个有过看电视剧经历的人都心知肚明,就凭这几招手段,让每个性格不一的手下都心服口服,甘心听从命令,作为现代观众看来,有点太过于想当然了,人性复杂,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对我好,我就会对你好的,电影里展现出来的直来直去,颇有我国古代章回体演义小说的风味。
再说反派虫族的设定上,是一个和蚂蚁相似的群体,离开了蚁后就一点思考能力行动能力都没有了,但是这样的一个种族,竟然可以创造出不下于未来人类文明(关于这一点本人没看过原作,但从电影展现出来的科技,绝对不是现在的时间线),虽然说不上是一个BUG,可也实在让人觉得牵强,难以理解。
以上是我想深一层后觉得电影上几点不足。
可是当我看到豆瓣上有人给这部电影打的2星、3星的时候,我不禁又有点为这部电影鸣不平。
昔日《环太平洋》、《阿凡达》的特技效果可称完美,但剧情依旧被人诟病简单,难得的口碑票房大成之作《少年派》也有不少人觉得剧情虽有深度却过于平淡无味……众口难调之难,可见一斑。
有不满当然并非坏事,追求进步,这是人类发展的源泉。
可是电影始终是人拍的东西,就算真的狠下心来不计资源回报地投入,又真的可以拍出一部人人满意的作品?
《安德的游戏》的特效惊艳,节奏张弛有度,剧情虽然经不起太仔细地推敲,但到底没有明显的漏洞,这样的一部电影,已经比绝大多数的同类型电影要优秀了,绝对不止2星、3星。
放下那些文艺青年的高傲,想浅一层,这部电影就是神作。
这部电影超出我的预期指挥官格拉夫上校培养安德的争强好胜逼安德以发动战争来终止战争虽然残忍但是有效五十年前虫族的入侵害死了千万人类也许现在虫族的确是想和平对话可是谁能保证这和平能永恒持续?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釜底抽薪是解决问题最彻底的途径
这是这一两年来看过最烂的科幻片了。
相当平庸的改编,仅是把原作的故事以非常流水账的方式走马观花般呈现。男主角的性格也毫不突出,你甚至看不出他有什么真正的过人之处。原作的战斗室对战呈现多场有趣的策略,这里也基本是小孩子过家家了。仍是一次取舍不当的改编。勉强及格。
久违的IMAX2D最佳观影体验,史诗般的庄严贯穿始终,缺憾是进展太快,成长粗线条。前面通过培训勾勒出安德的内心骚动;后面与外星人的互动突出道德两难—赢得胜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胜利的方式(这个点在与同学对峙时就已经埋有伏笔)。女生是阳光小美女和大地惊雷啊,发育的太好,完全没认出来…
ipad玩的好也能拯救地球。创意还挺喜欢的,剧情比较单一但也足够脑洞大开了,不过作为一部科幻片这一部的特效算是中规中矩,另外就是对于我这种昆虫恐惧症的人来说,最后结尾虫母特写那段高能真是如坐针毡。
此片最正确的选角不在于阿沙,而是每当观众因为稚嫩小屁孩配上豪华特效不由得不断出戏时,总有哈里森福特一张正经无比的老脸告诉你:这真的不是游戏。
找霍比特那么拍够整成电视剧了吧?可是现在这样子精彩不赶场,也没完全走马观花,这么平庸的改变作为原著党只好给你一星了,第二部还是别拍了!
纯粹是因为实在没有别的片子可看,才去选择了安德的游戏。作为一个非科幻迷来说,第一次有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赶快买本原著小说来读的冲动。仅此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我觉得故事有点太过流水账了,不过总体感觉还好。以及看太久结果忘了剧情导致给人提供错误剧透好2!
本片教你如何逐步成为一位有勇有谋有智慧,有威信有恒心有担当,实现团结友爱互助,仁慈武力权衡得当,折服人心的领袖人物。阿傻演技满分好评过于加分!!!!!美音模仿惟妙惟肖!真是越看越像吴磊!如果不是Asa主演恐怕会大打折扣。The way we win matters—Ender Wiggin.
我擦,这么难看
感觉太仓促了。有头无尾
高智商少年片,看着幼稚了点吧
正义与野蛮,一线之隔
很明显情节太多难以展开,大多匆匆带过而没交代清楚,但最后的战争场景很壮观,可惜有些短暂。无重力训练场也不错,只是没看出战术有什么特别,倒是跟最后决战的战术一脉相承。福特真是老了,安德演员选角不错,剧情到最后反转有些突然,但也应该是细节没展开的问题。希望是拍成系列片,会更充分些
网游战队+白左男主
画蛇添足只该给一颗,但我爱屋及乌,仍给四颗星。能够看到科幻小说变成现实,很难失望。虽然没有完全忠于原著,但是大体的故事还是讲出来了,不如小说想象空间大,但是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已经很开心。
一般,只是看完之后我更想回味HUGO了
看得半懂不懂的。。。四星全部送给asha~!正太太萌!!
加什么人文关怀?!
博物馆巨幕影厅音响难得这么给力,真的是各种颤动;只是,主角光环要不要严重到爆表?另外,故事、视效什么的都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零重力有做到极致的《地心引力》;太空星战场面貌似在《星际迷航》里看过;而铠甲装备显然《钢铁侠》的那套更炫酷;……;可这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部电影确实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