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na 应该感谢这个无畏的男孩解救了她濒于崩溃的灵魂 让她从麻木 顺从中突然醒了过来 看到了希望 重新拥有了激情 而男孩虽然早早离开人世 今生今世寻得一知己足矣 一知己 一个愿意倾听自己的人 有些人或许一辈子也不会遇到 他说 几次跟踪她 甚至提出想和住在一起 我从她的眼神里竟然看不出惊讶 仿佛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只是出于这个社会所要求的伦理道德 使她 一个法官不能迁就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送别亚当 本来礼节性一吻竟被这个十八岁的孩子变成了恋人的吻 羞涩 甜蜜 惊愕 纵然在秘书的注视下 我还是看到了 法官内心的波澜 不愿离开这稚嫩的嘴唇 这引起自己共鸣的灵魂 这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小小少年 但是 不行 这世界不允许 所以 Goodbye, Adam.那深情似要溢出脸颊,慢慢爬到男孩的身上。
从头看到尾 太悲了 于是我从尾看到头 哦 他病了 没关系 她来到他的窗前看望他 一起合弹唱 两人的激情燃起 对于明天共同拥有美好的期待和希冀。。。
二刷。
依然看得很不过瘾,结束得让我素手无策。
可能我在期待一个答案,因为我也有成堆未解的问题,自从从小被灌输的信仰崩了之后。
输血重生后,小孩先后给my lady打了两通电话,又跟她见了三次面。
两通电话留言,状态不差,有重生后的希望,但隐约能感到不对劲的地方。
他既视她为他的高高在上的savior,又做梦和她一起环游世界,比邻而居。
第一次见面时,他开始表现出对自身的排斥和羞耻感,以及对信仰的冲突,渴望这个savior能和他交流解惑。
第二次,非常明显的,he lost his faith and is in a mess. 尤其不解能为他重获生命喜极而涕的父母为什么一开始又选择不让医院拯救他,选择眼睁睁看他死去?
Isn’t that a fraud? 他迷失了,需要她指引,给他列书单,告诉他他需要知道的事情。
她正式成了他心目中的“神”,一个曾经在床头很好地倾听过他的“神”,一个他近距离凝视其思考过的“神”,一个触手可及的“神”。
可惜, 既然这个“神”能让你亲得到,也反证了她无法解决你的信仰难题。
第三次,“神”再度来到他的床头。
不同的是,他已不再找寻“神”。
死亡成就自由。
一个人偶然的一个选择,会产生多大的后续影响?
说这部电影之前,不得不留意的是,最近一年里,已经诞生了三部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改编电影了。
作为原著作者/编剧,距离他上一部影视作品[赎罪]过去了十年;而去年起,[时间中的孩子]、[在切瑟尔海滩上]和[儿童法案]接连上映。
目前为止不管是国内豆瓣或是IMDb等影评网站上,整体评分最高的,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部[儿童法案]。
[儿童法案]英国正式海报麦克尤恩作品中的主题,有时会讨论爱情和欲望,有时会讨论人性的善恶与生命的消陨。
无论是在讲什么,都离不开矛盾和选择,都是关于偶然的节点导致的结局。
[儿童法案]则将这些元素全都融合在了一起——背景设定,也从一贯的标准英式庄园戏码,转向“法庭”和其周边故事。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女主角大法官菲奥娜·梅每天面对着接连不断的复杂案件和难解纠纷,繁重的工作缠身,她的婚姻显露了危机;此时的法庭内,一个未成年、患有白血病的耶和华见证会男孩拒绝接受输血,最终的判决就在菲奥娜的手中;为了做出更合适的裁决,她前去探望男孩,两人了解对方之后她做出了决定,男孩的命运发生转折;菲奥娜本来的生活日复一日、一成不变,而在几件事情的碰撞之下,一切都随之改变。
②生命的选择,决定由谁来做不像[赎罪]中将背景一路扩展到战争和永恒的悲剧,也不像[在切瑟尔海滩上]那样跨越时间的长河,[儿童法案]的时空跨度,相较来说并不算很大,但主题更加糅杂。
特殊信仰的引导碰上拯救生命的契机;久失浪漫的爱情碰上毫无激情的婚姻;青春单纯的依赖碰上成熟稳定的规律。
而所有的博弈,都聚焦在了女主角身上。
大法官菲奥娜·梅说是冲突对峙也好,叫做矛盾纠葛也罢;三方面的交错呈现,全都在她一个人的表现里。
影片开头就把她的生活状态交代得很清楚:婚姻步入危机,丈夫公开表示希望和别人有性生活——从菲奥娜这里已经很难得到。
丈夫的态度也较为反常规他不想隐瞒,在两人的婚姻生活逐渐暗淡时,他建议以开放婚姻的形式共处:他认为这样反而能促进这段婚姻的和谐。
菲奥娜则对此话题嗤之以鼻——“就算有这种讨论也该发生在婚前,而不是结婚二十年后”;斯坦利·图齐在本片中戏份不算多,但很好地铺垫了女主角的个人感情状态,作用不小。
表面看似平静处理,其实梦中都在回忆过去的美好,彻夜难眠与此同时,工作的压力不见减少:最新的待审案件,是要尝试调节濒死男孩的特殊信仰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平衡;男孩作为耶和华见证人,不打算接受输血,由此他可能丧命。
紧挨着呈现的两段听证会长达十分钟,其中持相反态度的双方你来我往僵持不下:
法庭上的菲奥娜父母决定支持孩子的选择,但显然不愿意看到孩子放弃生的希望;法律的一方呢,医院坚持要给孩子输血,拯救一名未成年的生命。
双方都有强力缘由的情况下,一切就在于菲奥娜的一锤定音。
作为法官,菲奥娜的态度一直很冷静,面对父母的动情和无奈,面对另一方的愤怒和急切,她的情绪几乎不外露;但些微的表情变化已经说明了她的心理活动,正如上图能看出来的——她由听取双方证词时的沉默,转向内心冲突时的思考,最后决定去见见这个男孩。
菲恩·怀特海德饰演的男主角男孩的聪颖和活泼,过人的天赋、细腻的情感和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爱,无一不让菲奥娜动容;她进门时脸上的同情,讲述来由时的严肃,聆听男孩诉说理由时的思索——在男孩脆弱但依旧跃动的生命力感染下,也逐渐转化为听到犀利玩笑话时的大笑、和伴着吉他的清唱,还有她看着男孩时,由一开始被难过主导、转向越来越温柔的表情。
全片只有两次,菲奥娜放下了她标志性的稳重情绪,直接传达出了发自内心的、无比真实的反应,而这段就是第一次。
被男孩逗笑,陪男孩唱歌被生活和工作同时重压喘不过气来的菲奥娜,难得的做了回自己;在放松了情绪的同时,她的选择也越来越明晰,她可以做出决定了,她要救男孩的命。
于是一个典型的“麦克尤恩”时刻降临了:通常情况下,这个决定会意味着这段剧情的结束,主人公们自然开启了新的生活,差不多皆大欢喜了——但电影才进行了一半,菲奥娜的选择会彻底改变彼此的生活。
②爱欲与依托,挣扎在边缘处选择救男孩命的时候,可能菲奥娜自己也觉得事情就此结束:任务已经完成,宗教和法律被平衡,公正被维持,生命的希望被延续——但不变的主题又回来了;一个人偶然的一个选择,会产生多大的后续影响?
病房外激动的父母,病床上略显困惑的男孩男孩逐渐痊愈了,但菲奥娜的生活依旧没有起色,家庭生活仍未好转,工作状态还得持续;对于男孩来说则不一样了,他获得新生之后,感觉生命有向了新的方向,而这箭头直指菲奥娜——在菲奥娜改变了他生活中的一切之后,他开始成为主动的一方,他的行为开始参与和改变菲奥娜的生活。
对于菲奥娜来说,他可能只是个过去的、已解决的案件(或至少她自己这样以为);
男孩经常跟到菲奥娜所在的地方但对于男孩来说,菲奥娜不仅靠判决救了他的命,还给他抛来了关于自己生活的新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的碰撞就此产生:年轻单纯有激情、可能还略带懵懂和未消的惶惑的男孩vs成熟稳健、生活已充满定性的事业女性。
菲奥娜对男孩的态度,虽不算强硬但也比较坚决,但男孩根本没有放弃的打算;他用最真诚的姿态,最坚定的态度,最认真的行为,告诉菲奥娜他只想和她说说自己的心声——
他写信,语音留言,亲自找到她,和她讨论关于诗与歌的事情无论如何,菲奥娜对他的身体状况很关心,男孩的好意她也不忍彻底回绝。
此时第一阶段的冲突还没有结束,菲奥娜的婚姻状态也继续恶化——这更与她与男孩的联系形成对比;男孩对父母的态度产生怀疑,菲奥娜对他生命的肯定,也是他产生依赖的原因之一;菲奥娜自己没有孩子,但仍展现出宽广的母性,男孩在这关怀中接受到了私人化的信息;
菲奥娜欲贴面告别,男孩亲吻了她可能对于观众来说,男孩对菲奥娜母性的认证之后,突然这样转化有些意料之外;太俄狄浦斯了?
在我的理解里,这倒是两人矛盾内心的最终释放——菲奥娜并不顺利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真挚、恳切、愿意用一切热诚回报她的救赎的男孩;男孩未知性极高、动荡性极强的少年岁月,自觉认识到父母的不可靠,在新的生命中寻找新的依托,突然出现了一个这样一个强大的女性角色。
其实菲奥娜的脆弱,不比男孩更少,她却少了些男孩的勇气听说男孩病情恶化再次生命垂危,她终于完成了内心的释放,让众人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这里的歌唱与之前病房里呼应,这是她对男孩关切,也是她完全自我表达下的模样。
直面过的三方冲突再也不成为她的障碍,所有矛盾的糅杂,在此刻的菲奥娜身上,呈现为她整个人的改变。
台下的人可能对她突然改变原计划的歌唱惊讶无比,他们,还在死水般的生活里挣扎着。
探望男孩后,她冒雨回到家中全片第二次情绪释放,就是结尾处的崩溃大哭——菲奥娜终于完完全全地拥抱了自己的感情:无论她对男孩是什么态度,无论男孩对她是怎样的看法,她都关心他爱护他,她对生活还没有失去热诚,一切都还有希望。
电影以无比聪颖的手法,将情节的外部冲突和人物的内心矛盾糅杂并发展,完成了这一系列转化:男孩的去世也不是结束,而是菲奥娜新生命的开始;她救了男孩,而现在,她被男孩拯救了。
-文: Yorkshire Viking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男女主都很迷人,导致我一度因为美色走神。
Fiona优雅从容,红唇妥帖美艳(永远的女神);Adam阴郁狂热,睫毛长得撩人(苍白的病弱少年太杀我了)。
伊恩最喜欢在电影后半段戳我泪点,《赎罪》是Robbie和Cecilia到死都没能相见,《儿童法案》是Adam将死,Fiona在钢琴前弹唱《Salley Gardens》。
我不认可把电影简单地定义为老少恋。
Fiona对Adam的感情显然很复杂,她把自己对未能有的儿子的爱投射在Adam身上,同时,也被Adam少年人的执着狂热与对未来的幻想所打动。
雨夜临行前Adam吻了Fiona,和去宴会前Fiona丈夫吻她时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是一种暗示。
Adam对Fiona的感情,他显然仰慕着Fiona,但也不是将她当作可望而不可即的女神,而是想要亲近她,想和她一起唱歌,一起谈论叶芝,一起乘船去世界旅行。
“My lady”Adam一直这样称呼着Fiona,这个称呼很暧昧,尊称的同时又像是有一丝占有欲,像圣坛上笼罩的纱。
我想当Adam不再信仰上帝的时候,他是不是,把Fiona当作他的神明了呢?
我无从得知Adam最后拒绝输血,是对Fiona不重视他的报复,是觉得失去了生的希望,还是最终想自己做出选择。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电影在放那首lullaby时,可以穿插着Adam的死亡,然后Fiona弹唱《Salley Gardens》就可以结束了。
(可能这样对Adam有些不公平)会极具悲剧性和美感。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did not agree.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am full of tears.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近六旬的女法官,她面临着棘手的案子:尚未成年的亚当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深信某种宗教,这种宗教是反对输血的。
亚当患上了白血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输血才能正常进行,然而父母及孩子都宁愿选择死亡而拒绝输血,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给予的,那最终让他收回也是自然的;如果接受输血,不仅违背了教义,更是背叛了上帝。
为了研究男孩的生命,医生和医院请求法院给予审判并强制执行输血。
一个热烈勇敢赤诚的灵魂,在摒弃了他有生以来唯一所知的世界之后,若领他开蒙心智的智慧女神不能帮他找到新的出口,他就只能选择死亡。
对于这个strange beautiful young man,信仰的上帝已经动摇,为了上帝赴死的英雄主义行为变得愚蠢。
信赖的父母的信仰也并不坚定,虚伪地将唯一的孩子的生死交给法官。
上帝不见了,父母不可信。
My lady是他阴暗生命里新的也是唯一的光。
她对于他音乐上的指导,她微微沙哑的唱腔,她把诗歌带进他的生活。
高高在上的大法官竟会在他这样的小人物身上浪费时间。
这个可爱的男孩迫不及待地想跟着她去往美丽新世界。
告诉我该读什么书,该怎样品读诗歌,该怎样思考这个世界。
我迫切地需要一个新的价值观,我被掏空的灵魂需要新的指引。
但My lady 不过只是普通人。
她常年手握儿童命运,已为自己的权力感到恐惧。
她曾那样义正严辞洋洋洒洒用三十四页纸论证一个孩子不该存在,就那样把他驱逐出了这个世界。
即便同仁对她这一判决赞誉有加,但她的一部分也同那个孩子一起,“变得冰冷死寂”。
除此之外,要求开放式婚姻的丈夫也让她焦头烂额。
从未做过母亲更让她的母性无处安放。
面对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子,大法官退却了。
她既不敢教导他什么,也不知道该教导他什么。
她惧怕自己会对他产生的影响,又享受这个男孩给她的精神带来的慰藉。
所以她笑着读他的每一封信却不寄出回信。
当这个男孩穿过暴风骤雨追随她,她只能残忍地把他送走。
离别时那个她主动,还是他主动做出的吻?
含着男孩对她的崇拜、失望、委屈?
含着大法官的母爱,又或者夹杂着一丝她的丈夫无法给她的安慰?
男孩热烈赤诚的灵魂,已经无法在这个庸俗的尘世安放。
他就像麦克尤恩另一部小说里的二十五个ai。
纯净的道德系统在这个复杂虚假喧哗的世界彻底崩溃。
“我们生活中充满着这样的折磨,却毫不妨碍我们找到幸福,甚至爱。
人造的心智可没有这么坚强。
”“He is just a lovely boy…He is just a lovely boy…”大法官又做错了什么呢?
她已经做了她所能做的。
而一个人的信仰绝不是另一个人就可以给予的。
法案中写,“孩子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孩子的利益往往不一定是父母的利益。
所以,我们需要有高于父母、高于宗教的独立的法律来保护孩子的利益。
”法与情,生命与信仰…无解的难题。
也正是这部小说和这个电影的魅力所在。
每个人都对电影有自己的解读,我不认为菲奥娜和亚当之间是爱情。
菲奥娜之于亚当,更像是信仰崩塌后,重新树立起的智慧与美好的象征;而亚当之于菲奥娜,最开始不过是一件案件,后来是她荒芜的“莎莉花园”里被掩埋的真挚与激情,作为一个睿智、冷静的成年人,或许有些许的心动,但是终究会做出理智的选择。
作为英国高等法院的女法官,菲奥娜智慧、理智、公正,她的判决拯救了一次亚当的生命;身患绝症的亚当虔诚、聪慧、真挚,他让菲奥娜按部就班的生活重新有了些活力,在某一刻,他们是精神上的知己。
什么是真理?
坚持不能输血是耶和华见证人教会认定的真理吗?
也许那只是父母为了维护自己在教会中的形象而不得不表现出来的谎言。
是的,就像首次康复出院的Adam亲口所说的,在他输血的那一刻,他看到父母相拥而泣,是喜极而泣,因为他们作为“父母”这个角色时是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活下来的。
然而他们为何还要为了“不得输血”而与医院诉至法院呢?
因为他们作为“耶和华见证人”教廷中的一员,必须维系其作为“教徒”必须遵守的“教条”。
哪怕失去爱子也在所不惜么?
也许不是,因为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由其他人来替他们做“允许输血”的决定,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不失爱子的同时保全自己作为一名“合格教徒”的身份。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父母那里,所谓“不得输血”的教条不过是挡在谎言前面的那个屏障,是给别人看的,并不是自己作为一个人发自人性深处的决定。
那么,其他与此无关的人们坚持这个“真理”的言行是否也仅仅是为了维护其在某个圈子里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假象呢?
(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对此顿悟的Adam迫切的想知道,真正的“真理”到底是什么?
他思考着,追随着那个让他顿悟的“圣人”的脚步,他迫切的想让他的“圣人”为他解答这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然而,法官大人“专业化”的不予回复、不交谈、不理会最终让Adam开始怀疑自己刚刚笃定的“真理”是否真的是真理呢?
在怀疑中,他不断尝试,然而也不断失败。
于是,他最终认定,他心目中“圣人”所持的所谓“真理”也仅仅是个谎言。
在这样一个处处都充满谎言的世界里,又有什么必要再去追寻所谓的“真理”呢?
因此,他选择了死亡,这次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他自己洞悉了一切以后的选择……到这里,仔细想想西方宗教在面对这种终极哲学问题的时候,的确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换个角度来讲,如果Adam知道佛教的真谛。
那么,此时的他选择皈依佛门,出家为僧才是最好的。
似乎只有佛家的境界才能让他找到他问题的终极答案。
一、Fiona篇Adam一个劲的追问你,明明可以直接在卷宗上盖章,却为何专程跑到医院去拜访他这个完全与你不相干的人?
你紧闭双唇咬紧牙关,你依然没有开口,可是你坚毅的眼眶里再也散发不出冷峻的光芒,取而代之的是深藏在疲惫后的绝望。
是的,为什么?
你为什么要去医院?
为什么会为了一句玩笑话笑得那么天真?
为什么要听他弹吉他,又为什么要唱出那首叶慈的诗——莎莉花园?
“在莎莉花园深处 吾爱与我曾经相遇她雪花般的纤足 向着花园尽头走去她嘱我爱得简单 如枝上萌发的新绿而年少无知的我 不愿接受她的心语在远方河畔旷野 吾爱与我并肩伫立在我微倾的肩上 她搭起纯白的手臂她嘱我活得淡然 像青草生长于河堤而年少无知的我 如今早已泪湿满衣”你早已在日复一日的扎堆案件里逐渐老去,生命的鲜花渐渐枯萎。
一个判决可以拯救一个少年,可是你的法官,他又在哪里?
你渴望看到生命的延续,一如你自己。
在叶慈的诗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莎莉花园,而你的早已经荒草萋萋。
飞速移动的风景构成了一幅幅画卷,那是开往纽卡斯尔火车车窗外美丽的稻田。
你读着手里的信件和诗歌,仿佛看到了那重获新生的少年。
二、Adam篇其实你早已经知晓,你即将死去。
无论是怀着对上帝虚伪的虔诚还是对生命真实的放弃,都时时在你耳边,告诫你应该坦然或装作坦然的去接受这命运。
然而你正青春年少,芳华正茂。
其实你早已经知晓,你正在死去。
无论是虚假的怀揣着残酷的父母还是真实的拥抱着无情的教会,都时时在你眼前,提醒你应该勇敢或装作勇敢的去拒绝治愈的希望。
然而你正心痛欲绝,遍体鳞伤。
其实你早已经知晓,你已然死去。
无论是分崩离析的信仰还是未来茫然无知的方向,都时时在你心上,告诉你应该坚强或假装坚强的继续去寻找新的人生意义。
然而你正心灰意冷,无处疗伤。
如果上帝要把你带走,你就让他带走。
你甚至无所谓他带走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具空壳。
直到你听到这首《莎莉花园》。
直到你看到女法官充满皱纹却又显露出一丝纯真的脸。
她代表着理性和智慧,是这个虚假世界里你唯一可以触碰的真实。
你迫切的拼了命的不顾一切的想要抓住这个真实,你渴望在她身边和她一起讨论这个世界的一切,你的花园开始长出嫩绿的青草,每一株细苗都迎风发出欢快的低语:为什么诗歌里会有一些真实的美好?
为什么我们美妙的歌中会有两个升调?
然而你只是一个已经了结的案件。
而她一厢情愿固执的相信你可以独自种植你的花园。
三、终结Adam走了。
当生命的画卷分崩离析。
当一起乘船远行的希望化为泡影。
当诗歌与情怀再也激不起半分涟漪。
当内心深处渴求的美好已然不再。
平静的死去成为了真实的未来。
这个有着干净灵魂的少年,再也没了他的莎莉花园。
卸去所有的冷漠和理智,Fiona泪流满面,颤抖得像一个孩子。
冰冷的墓碑埋葬了他和他的花园。
这一次你终于能够清晰的看到他的脸。
那么天真,那么纯粹,那么热烈,又那么不顾一切。
而正是这些你眼里所谓不切实际的纯真情感,却如甘露一般滋润了你的莎莉花园。
在那里,像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是那个一直鲜活的少年。
附: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 William Butler Yeats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She passed the Salle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But I, being young and foolish, with her would not agree.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my love and I did stand;And on my leaning shoulder she laid her snow-white hand.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But I was young and foolish, and now I am full of tears.
没读过原著 看完这部片到最后还在想法官和少年是爱情还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总而言之这辈子是无缘了。
法官这个角色堪称是灭绝师太 对工作大权在握 铁面无情 对生活是 游刃有余 漫不经心 对感情更是冷漠 面对于丈夫的百般接近 她总是潜意识里推开 转而投身于工作当中 应该是逃避所有需要用感情处理的事 更没有孩子 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不会让她原形毕露 展露出情感 每一天过得像完美的机器 想抹杀掉任何让她情感流出的事 可是终究不是机器 是人 可没有任何人事物能刺破她的茧 触碰到她最柔软, 温柔的地方。
少年是懵懵懂懂涉事为深 从他一直称呼法官 "my lday" 开头可以看出来 他对他所处于同一世界 却毫无交集的上层社会的向往 同时幻想自己的死亡会成为社会焦点的 在现实生活里的不存在感 所谓的信仰 也是在他从青少年到成年这个过渡期 找不到依靠的稻草 治标不治本 他感情充沛 做事执著莽撞 当他被法官救赎 看到了法官从她厚厚的茧里流露一丝甘露 便有了偏执 又找到了新的信仰 所以所有对法官的信件 和 跟踪 像一只笨拙的野兽 动物最真挚的欲望 渴望被触摸 被 权利以及高高在上的人的认可 他饥饿了好久 想去茧里面好好享用 那从未尝过的美味 可是他执着得过了分 无知得过了分 毕竟这是人所创造的世界 有规矩 有法律 有原则 他选择了自由 因为他的无助 虚弱 迷失 偏执 唯一的自由便是死亡结语青少年到成年过渡期荷尔蒙絮乱综合症(可致命)
10分。成年人给未成年人树立榜样的作用可见一斑,女法官授人以生命的真理和生活的美好,但由于职业素养而没有及时解惑,导致了男孩迷失在了寻求生命意义的路途中,就像女主最后痛哭道“这只是一个男孩,一个可爱的男孩啊!”男孩看透了成年人在他危急之时的丑陋,对心中的阳光也失去了追求,所以旧疾复发才毅然决定解脱自己,伤心……(沟通!沟通啊!
必须要说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糟糕的改编剧本,从它弃离原著结尾的第一步→你居然把sally gardens整段就那么唱出来了开始,就崩坏掉了,这是在干嘛啊到底…
相当没有看头。
选角成就一切。艾玛·汤普森的表演有魔力。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很耐人寻味。
The Children Act
艾玛的服装真好看,完全被whitehead吸引,但是电影是不是太短了感觉什么都浅尝即止
其实影片本身我真没觉得有吹的那么神乎其乎的,我没看出来多么深刻的感情或者含义,其实影片给我的启示就是青少年真的需要偶像的引导,比起虚无缥缈的上帝,可能现实当中活生生存在的某个人更适合作为偶像。影片本身我觉得一般吧。
。。一般
像看电视剧,没什么电影感,涉及的多个主题都没什么有深度的讨论,为Fionn加一颗星,很有灵气!
肉体被拯救之后灵魂的指引却无法松手,一期一会,既是幸运也是遗憾。那一段吉他和声真美妙,苍白现实里突然降临的天使。
Adam被太匆忙地从十余年的信仰提供的庇护里扔向了这个平凡的世界,而热诚而浪漫的灵魂,总是承受不了这样的荒凉。
不了,不了。
无聊
看到最后也哭了。好像跟着女主角走过了一个下雨的夜晚,见证一个美丽的男孩,从一处信仰的毁灭,走向了另一处信仰的毁灭。He was just a lovely boy.
喜欢这几个演员,但整个电影总觉得不大舒服,weird feeling
两难
不好看
感觉像看了一集电视剧
男孩美得不可方物
这么刻意……浪费一众演员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