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些二战的电影和书, 让我对战争中人性的扭曲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柏林的女人,反映战争中女性做为弱者所遭受到的肉体和精神摧残,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 女主作为当时的精英知识女性,在苏军入驻柏林后,经历苏军集体性暴力事件,刻画从最初的恐惧,愤恨,屈辱,到精神上自愈,寻求解脱的过程。
在经历许多非人的暴力事件后,她明白肉体可以被征服,但精神上只要足够强大是无法被征服的。
所以,她主动找到上校,既然肉体被占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至少可以自己决定被谁占有。
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她从完全被动到至少有一些主动权。
- 性,美貌和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资源,是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的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能够交换的资源价值,也许是生命,也许是久违的美酒和美食,也许是对方的爱。
- 女主的丈夫回来后,看了女主的笔记,愤恨的说,你让我恶心。
女主淡淡的说,是吗。
和她在战后的经历相比,丈夫的这句话已经毫无意义。
在战争中的经历苦难和战后的创伤是那代人无法忘记的,这也是战争片的意义。
轻易挑起战争的人,千百万人将要遭受的苦难和他们玩于掌股之间的权力相比,可能根本不值一提。
愿世间永远和平
阳光翻译组的字幕真的是简直太让人无奈了。
最最基本的德语句子也完全意思不对。
我想这是让异语言观众无法完全解读电影的原因。
其实作为电影的Eine Frau in Berlin的意义要远远不及这部真实存在的个人历史。
一个恐惧但是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女人,是当时历史片段里无数在夹缝中活命的女人的缩影。
她要活下去,但是她无法在强大的入侵下不被凌辱。
她选择了一个苏联军队高官的庇佑,可以换来生活用品食物,也不用被其他的士兵强奸。
到后来,在街道上两个女朋友再见时,除了重逢的兴奋之外,只是非常自然地问起“wie oft?”(多少次?
)女人们坐在一起享受难得的下午茶时光,已经可以用被迫与苏联人做爱的经历来开玩笑。
最后归来的女人的爱人,烦躁地阅读了女人写下的日记。
她做的记录是一段无奈的妥协,但也是大多数德国男人在当时所不能接受的。
他恶狠狠地说“乌克兰女人,是这样的!
”这种夹杂着妒忌和愤恨的报复,极其伤人。
他说她和她们淫荡如妓女,不知羞耻,然后最终在两天后离去。
这本书或者这部电影,并不是以批判苏联军队的禽兽和下流。
电影中饰演苏联军官的男人说道,军队中的大多数人,在德国人来到苏联之前,并不知道德国是什么地方。
战争和残忍错误的政治在一起,于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就丧失了过安静正常生活的机会。
作为作者的这名亲历和记录历史的女人,甚至并不能够坦然地让这本书出版。
50年代在德国,日记被匿名出版。
这不能说是一部好电影,但是它有自己的价值。
如果说战争中的爱情是淤泥里开出的花。
《沉静如海》描募了花的凄美,那《柏林的女人》,无疑是淤泥里的那部分。
改编自一个女记者的日记,真实而残酷。
二战后期,苏军占领柏林。
女主和当时所有的柏林女人一样,都成了苏军报复和泄愤的对象。
良好的教育似乎反倒成了最大的短板,加剧了不堪其辱的痛苦。
她选择把这一切在日记中记录下来,也许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信念,做为活下去的支撑。
为了活下去,女主找到了苏军少校安德烈,和另外几个女人一起,得到了庇护。
有了食物和暂时的安全,也有了不得不接待的苏联军官。
安德烈的妻子被德军杀害,痛恨德国人,经历暴行的女主则认为苏军残忍而粗鲁。
这样的两个人之间,有侵占,有交易,有报复,唯独不可能出现的,应该就是爱情了。
然而爱情有一点是像战争的,经常会突如其来,也一样无法阻挡。
他们长夜相拥,交换爱与思想。
至少这一夜,你不是苏维埃,我也不是法西斯,我们都是战争的孤儿,是命运裹挟中的尘埃,不妨碍一个理解的拥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理解后的吸引让他们相爱,无论这场爱的布景多么不堪。
于是淤泥中开出花来,绚丽迷人,脆弱短暂,开始与结束都不由自己。
安德烈调任,他们牵手,凝望,眷恋,不舍,女人选择留下来,离别的话语却是感谢,她对他说:感谢你给我机会了解你。
女主丈夫回归,但已经无法继续在一起,那本曾经给予她支撑的日记,却是丈夫无法容忍的刺,最终选择离开。
有人说人性只是衍生品,人本质上只有神性和兽性。
战争与爱情,大概都源于兽的那一部分吧。
然而爱恋,却在其中停停走走,慢慢闪现出神性的光芒,为我们驱散,那些叫做绝望的黑暗。
这部电影看过两次,第二次看到一半才发现之前看过,相隔太久,第一次已经忘记了。
第三次再看的时候,才发现,制片方是德国和波兰,两个同样曾被轮暴的国家。
德国因二战战败使全城的柏林女人都被苏联军人轮暴多次,德国被分割成好几块分别统治。
而波兰更惨,被其他国家拱手送人,灭国轮暴。
这种国家层面的被轮暴,不直观,于是讲了柏林女人这种活生生的视角。
的确,就像很多古代有智慧的女性曾经说过的,妻子与妓女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需要依附男人,因为经济不独立。
国家如果不独立,也跟妓女的命运一样悲哀,一样被多国轮暴,一样任人宰割。
东方曾经出过很多才智色艺俱佳的名妓,她们早已不是妓,而是姬,可入朝为仕的女臣。
赛金花,小凤仙,柳如是,朝鲜还有黄真伊。
黄真伊的诗歌甚至入选韩国中学课本,赛金花甚至可以在八国联军进北京这种外交大事上为之斡旋。
柏林的女人的求生欲,让她们可以熬过苦难,没有像被国难和屈辱摧毁意志的男人们一样疯魔或自杀,而是封闭创伤,顽强的活了下来。
柏林女人为了求生,主动与一位苏联军官结成了稳定的性关系,柏林女人可以因此降低被凌辱的次数和轮暴对身体的伤害,以及稀缺的食物。
军官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情人,甚至可以聊音乐与书籍等精神交流。
战争对苏联人的创伤也是巨大的,很明显这位有格调的苏联军官并没有那么残暴,但底层苏联士兵有今天没明天的命运,仇恨,更容易失去所有的禁忌与人性,疯狂凌辱战败国。
当年苏军打退东北的日军,占领东北,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飞到长-春进行劳军,有送财物又许利益,好不容易才把老大哥送走,根据地方志和史书记载,苏军接管长&春市,也对城内百姓抢掠,对市民女性进行轮暴。
但这段历史是禁忌,没人敢提,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觉得立在公园的苏军英雄纪念碑是耻辱,几次想拆,都不行。
电影《柳如是》当年拍摄制作动静很大,评分不高,但是部好作品。
秦汉饰演的钱益谦这种有风骨有才学的大儒,政治上不得志被排挤,与柳如是相恋,本来国破家亡之时约好一起投江,但钱临阵退缩,领头剃头并跪在城门外迎接清兵入关。
这种投降的行为成为千古骂名。
但是柳如是在民间发现百姓根本不在乎谁夺取政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捱食不易。
所谓士大夫们最在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在生存面前,都是无法希翼的奢求。
柏林的女人也一样。
她们像战俘的军人,投降是无奈,保存生命还有机会来日方长,手无寸铁又无组织的百姓拼死抵抗,是送死,是绞肉机,是徒劳无益的。
女性容易被寓意大地母亲,孕育万物,极大的包容性,顽强的生命力。
《柏林的女人》在这段历史中,表层是屈辱,但深层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她们被像最底层的牲畜一样踩在脚下任人蹂躏,都没有被摧毁,而是顽强的活了下去。
国家有这种信心,才能熬的过漫长的屈辱岁月,等待春天复苏,等待复国统一之日的到来。
德国是个神奇的国家,二战时期分裂成三块被不同势力统治,居然多年以后还能合并。
朝鲜半岛作为一个国家至今仍是分裂成两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却相互对立和仇恨。
欧洲其他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波赛地区自前南斯拉夫分裂后,至今战火不断,叙利亚更是无尽的难民,分太久未必合,可能形成永久性的改变。
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这种尴尬与矛盾。
这部《柏林的女人》拍的极好,当年非常有争议,但观众们应该能从屈辱中看到尊严,无论再苦再难再屈辱,都咬着牙活下去,生存下去才有希望,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尊敬。
当我们从国家、民族或者人类的角度去探讨问题,往往会最后演变成后知后觉式结果导向的议论,并无可避免的掺杂进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或者道德观;相反,如果,我们只是从一个人的个体层面来观察和思考,那么大多数的个体则如“薛定谔的猫”,总是会在命运巨大的不确定性前展示随机选择中的某一确定性。
所以,这选择无关价值,这结果也无关悲喜剧,对于个体而言,它只是生活。
《柏林的女人》给人这样的思考。
看完影片已经两周了,我被其深深震撼,却久久不能成文, 因为我困惑于影片在不同视角上所引发的思考中,究竟哪一个更接近真实。
在我读过的已有的评论中,涉及人性深埋的尊严、国家复兴的精神、战争于女性的残酷、德意志民族的坚强,等等。
凡此种种,皆不能解释我心中的一个疑问:如若历史的真实是德国二战后就此沉沦,国民精神就此涣散,那将如何区分彼时的“忍辱负重”和“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不同?
历史之外虽然没有假设,但是它的前进也绝不是依靠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所以,当我们以今天可见的结果来倒推当年决断和事实背后的动机,会显得多么的单薄和孱弱。
更何况,影片中也绝没有回避展示他们同胞间为自己的逃避而互相出卖的自私,这只能加剧观众对于某些“精神”颂扬的怀疑。
至于,作为记述者的作者本人是否潜意识的美化了自己一切行为的动机,就更是一件让半个世纪后的我们难以揣测的事情了。
所以,我宁愿回到个体层面上去理解那个历史的片断里发生的故事。
如开头所说,我觉得,这无关价值、道德、国家和民族。
这关乎作为一个人的内心对于现实中背离的自己能够达到的和解程度。
影片在开头为我们呈现的那场舞会是这场心理和解历程的起点,那里保留着内心与现实一致的每个人。
随着情节的发展,影片中的大多数德国人,男人和女人,为了外在的形象和风度,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能活下去,为了可以受比较少的凌辱,为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开始了与平稳生活中那个内心自我认识的自己开始了一次次冲突。
大多数人的内心与现实中新的自己一次次和解了:他们或她们安之若素,女人们见面拿“多少次了”作为问候语,男人们在酒桌上为“苏德友谊”干杯,生活仿佛从来就是这样的;也有人的内心最终没能完成这样的和解,于是,他们死了,或者自杀,或者被打死。
生活从来都是这样。
它要求我们的内心不停的和那个总在背离的自己去和解,这些不只是发生在战争年代。
还记得少年时关于自己长大后的宏大理想吗?
我们的内心早就和解了如今那个只在庸庸碌碌中朝九晚五“谋生”的现实的自己;还记得曾经为之激动振奋的道德经典和历史先贤吗?
我们的内心或许也已经和解了那个在办公室的一角沉迷“潜伏”和“杜拉拉”中手段的现实的自己;还记得当年为爱情而满怀的浪漫和柔软的感动吗?
我们的内心多半也和现实的婚姻中那个无奈的自己甚至无底的欲望中贪婪的自己和解了……和解并不一定总是可怕,例如,尼娜依靠它顽强的生活了下来—但拿什么去和自己的内心作和解却有可能是可怕的,例如,我们在生活中,虚荣、金钱、晋升,甚至动物般贪婪欲望的满足被拿来和解。
所以,这便有了本部影片中主人公尼娜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和解于自己肉体的沦陷,为了生存,但是在这些和解的代价中,你不会找到她的生命中最真实的东西。
因此,她可以勇敢的去担当,在众人的慌乱中,在一步步逼近的危险前;她还会懂得爱,还能够去理解并爱上那个同样是战争受害者的苏军少校;她甚至依然还能坦然安静的等待丈夫的归来,在战后,以及在他愤怒的离开以后。
我想,这便是“守执”了。
人可以为理想而苟活,而不能以苟活为理想。
司马迁在在《报任安书》中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今天,太平盛世,不再有命悬一线的生死考验,也不再有力不能拒的凌辱,更不用饮盗泉求嗟来之食,但却又有多少人在为理想而苟活,而不以苟活为理想!
或许,也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定要和解呢?
如果尼娜按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坚贞不屈”的去死,难道不是比任何方式的苟活都要好吗?
我想起中学时我的英语老师有一次上课说到的故事。
他说,有一个小姑娘想不开有轻生之念,别人如何安慰都不见回还。
一个老太太却问她:你怕死吗?
小姑娘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不怕。
老太太接着她的话说:连死都不怕,那还怕活吗?
“连死都不怕,还怕活吗?
”—这多像这部影片里的尼娜用自己的言行展现给我们的精神:圆融、顽强、令人敬佩的活下去,却不在内心迷失坚守的东西: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信念和感情。
不会有比这种和解更难的事情,也不会有什么发出比这种和解后的人性更耀眼的光。
当下,亦然。
口水被吐到脸上时,本已不得不屈服的女人,不甘、厌恶、绝望、无奈…深蹙的眉心、抽搐的下眼睑、短促的呼吸、在眼眶擒住的晃动的泪水,很充足的表达。
看完影片后,翻看评论区,很多人依然只在讨论这些女人是否活该?
这个女人是否活该?
或是一些无畏的仅知的上帝口吻的战争观点。
仿佛一言一语道破国土战争的真相,还象征着正义。
战争既是必然,恶果必由人民承担,已然遭受深深创伤的人们,女人们、男人们、老人们…谁是罪恶的?
谁是耻辱的?
谁活该?
百姓只是百姓而已,战火永远不是百姓挑起的。
影片中的暴行对于女人孩子们是无妄之灾,但镜头转到苏联士兵的一张张脸,他们“连德国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仇恨。
枪声响起,世间再无正义。
鉴史明智,历史应当被铭记,但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嗤一声“活该”的。
好烂的字幕,烂到我都没感觉了影片的前半部分真的很震撼我,后半部分突然一下开始谈恋爱我有点懵,我估计是因为字幕,看得我云里雾里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有一点割裂,也可能也是因为字幕吧最终她没有和上校在一起,我想我能我理解一个法西斯,一个苏维埃她爱自己的国家,所以不想离开讲真,我一直都很好奇,一个如此坚强的女性,为何最后会用身体换资源我想因为战争我又想,因为生存在战争中该如何对待老弱妇孺呢?
这一直是一个问题讲道理我一直很不齿这种行为,跟你打仗的是军人,是有武器的人,是穿着军服的人你有本事真刀真枪跟他们干去,你来找没有武器、没有制服的女人做什么很恶心可是,我又突然想到纳粹军人曾经怕是也那样做过所以,突然间就不知道说什么了战争扭曲了太多太多了但我个人还是反对这种行为,很反对有本事你找跟你处在相同地位的军人,对妇女动手,最不齿看一半实在受不了字幕了,又找了一个字幕版本但是一样恶心,以后再看一遍
看过以后,思想备受困扰。
这是部非常复杂的电影,正如它的名字,德文是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直译成英文自然是A woman of Berlin,但是我看的蓝光版本却是The downfall of Berlin(即使我完全不懂难听的德语和俄语,但是也知道BT字幕组的活很烂)。
后者似乎不太靠谱,柏林的陷落是电影的背景,电影和原著本身,却是一个匿名者说着一个比一场战争的失败和城市的陷落更为让人纠结的故事。
换一个角度,Downfall of Berlin也不为过,这不是一个女人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这是柏林在面对挫败的时候的选择。
二战的电影多如牛毛,却很少有这样的角度。
得感谢德国人,这个国家不仅仅勇于接受自己的错误,也勇于回顾自己的伤疤。
匿名者讲的故事,同样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同样发生在每一个年代。
只要人类存在,战争就存在,这样的故事就有可能发生。
我是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男人,实在是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如何去应对那样的场景。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出版后的原著和公映后的电影,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议,的确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种疑问,非黑即白的世界,在面临战争选择的时候更加是不可能。
战争造成的上海的确在所难免,是不是为了躲避伤害就不择手段?
很多人都会说,女人天生就是弱者,所以只能委屈就全。
但是受了这么多年“正统”的教育,都知道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假如看到一个南京的女人,面对鬼子的屠刀而选择苟延残喘、杯盏交错、同呼万岁,真的能够没有怒火?
如果让我真的要做一个选择,我真的会说:理解,但是不可原谅。
蒙古的小肥哥很酷,唱起的呼麦格外悠扬。
高加索老头的歌声,跟咱们新疆的调调很像,的确,他们的文化本来就有想通之处。
少校的钢琴声引人入胜(House大叔在第6季开始的那几集,一直努力在想办法打开锁起来钢琴,接着引发了一段缘分),无论什么的情形下,音乐的力量无比强大。
4星,看完之后百感交集,既有战争残酷的真实一面,又有浪漫爱情的虚假一面, 影片拍摄质感不错,真实故事改编,反战反思都值得加分。
也可以看出这些年来老德也是缓上来了,也有能力为自己诉诉苦了,应了那句老话,谁强谁就有话语权。
战争的发动者,也必然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是人性放大器,屠杀与和平都是人的天性之一,反思战争苦难,警惕战争机器的发动,是此类影片的加分点。
在被苏军占领的柏林,一群女子,面对打红了眼的苏军,能做些什么?
随时都可能被拉走侵犯,为了避免被更多人冒犯,只能去恳求苏军军官。
一个妻子被德军杀死的少校,展示了一丝人性,他对女主做了一些友好的事情,可是依然占有了她。
趁人之危能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出现吗?
我不好做出准确判断。
只能说,战争,实在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普通人杀死普通人,普通人与普通人斗争,两败俱伤。
战争真是人类的不幸。
糟透了的翻译
如同其英语片名“The downfall of Berlin", 陷落的是城市,还有人。战争中的胜利者都是可耻的,而失败者都是悲惨的。两段民歌都很有特色,高加索的有些中亚风,而蒙古的很好听。自杀的Frederic,看着有些像穆里尼奥
就是太老套太规矩了。
看的恼火,两边都同情不起来
一个战败国,有脸评价伟大卫国战争的正屋,和平主义者真牛逼!
不懂德语,被字幕坑了,只能推测剧情...
闷,拖沓,视角独特,剧情松散,看得人昏昏欲睡,跟Black Book比还有些差距
战争,把罪孽的报应转嫁到了女人身上。很悲哀的一部电影,让人看得心酸。唉……女人,为了世界,你牺牲太多了。
前面看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悠悠鸟似乎缺少好的德语和俄语翻译,看的我好迷茫,望有别的版本出来
战争拓宽人类伦理边界?!WTF!一旦开打,谁都可能成为魔鬼。
生存与尊严(羞耻)哪个更重要?
前半部高潮迭起,后半部乱糟糟。
战争的牺牲者永远是女人和孩子
看的版本德文翻译太烂,很多对话不理解。幸亏有懂德语同学的评论!
生活就像強姦,可要學會享受哪這麼容易。
“纳粹臭名昭著,纳粹一旦撤离,被占领区人们对待所谓的“奸细”的手段,也并不比纳粹温和。”
切入点很好,不像一涉及慰安妇的电影就卖惨,但是主题过于分散。
终于又和大多数人取得一致,评了三星。其实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故事本身就很值得人反思,给大家呈现了战争多面体的又一个面,让人去思考去体味。其实在中国的长春等东北城市也发生过类似的俄军暴行,现在还从未揭秘。如果说俄军在柏林是报复的话,他们在我国东北的暴行就完全是兽行,不可理喻~
我太困了
这部根据德国女性日记改编,好心酸。战争后的一切,可怜的就是老人,女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