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尽头

Poesía sin fin,无尽诗篇(港),欢迎来到诗乐园(台),诗无止境,Endless Poetry

主演:亚当·佐杜洛夫斯基,布朗提思·佐杜洛夫斯基,莱安德鲁·托布,帕梅拉·弗洛雷斯,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Jeremias Herskovits,Julia Avendaño,Bastián Bodenhöfer,卡

类型:电影地区:智利,日本,法国,英国语言: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年份:2016

《诗无尽头》剧照

诗无尽头 剧照 NO.1诗无尽头 剧照 NO.2诗无尽头 剧照 NO.3诗无尽头 剧照 NO.4诗无尽头 剧照 NO.5诗无尽头 剧照 NO.6诗无尽头 剧照 NO.13诗无尽头 剧照 NO.14诗无尽头 剧照 NO.15诗无尽头 剧照 NO.16诗无尽头 剧照 NO.17诗无尽头 剧照 NO.18诗无尽头 剧照 NO.19诗无尽头 剧照 NO.20

《诗无尽头》长篇影评

 1 ) 诗无尽头

画面的设计让我非常耐心的看了下去……让我最喜欢的片段也是最后佐度打算远走法国的时候,老年的佐度突然出现,对年轻的佐度说,你应该拥抱自己的父亲,从他的身上你也学到许多…戳中泪点……要远离家人,但不要忘了深爱家人。

远离是为了更好的忠于自己。

但爱永远不过时,特别是对家人朋友。

像天使一样的佐度在红色海洋中间的画面真的很美。

我喜欢这个电影🎬。

浪漫极致的浪漫🌹有时候在想人生到底是终极的浪漫还是终极的理智~浪漫会带给身边的人完美的爱,但它不持久。

理智会带给人持久,却缺乏诗意。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早年的哲学家就悟出来了。

多看书少吃饭

 2 ) 对生命与诗歌的热爱

(字数太多,故而只好影评。

)里面的角色定位感觉很熟悉,一个物质性的家庭,解放,一个朋友,一段经历解放了父亲的阴影。

一个崭新的地方,释放。

一位指引者女性,神秘的引力,却又不归属,却又泛滥,分道扬镳也是个合理的结局。

明明我不了解这样的叙事结构,我却对其很熟悉。

这样的历程合乎情理到一种老套的地步,不过,这样也正好承载。

他与另一位新诗人相谈甚欢,最后又背叛了他,为何呢?

似乎这是对一个艺术家的老套桥段进行演绎,我无意批驳,只是出于好奇。

或许我们需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家扬弃道德,其是道德的超越者,所以它不被善恶所束缚,而为了纯真,故而诗人否定了他的父母,行了背德之事,也因此,他赠予人偶,他挽救生命,他寻求原谅。

这种毫无防备之行只能在狂想曲中出现。

大游行非常震撼,狂欢与死亡的二重奏,诗人洁白地拷问自己的艺术,从狂欢中独行,深思。

然后与过去的偶像决裂,向着一种生命与艺术的纯粹而狂想。

最终他对父亲的原谅,是强对弱的行为。

镜头设计挺精彩的。

对于生命与诗歌热爱着,生命联系着物质与精神。

以及,当我看时,我的第一感想是,搞艺术的都这么疯吗?

可是转念一想,疯的是谁?

那些看似荒诞的行径,是生命的喷薄,真诚而夸张的反应,无用之学高调地否定了那些在规律里打转的囚徒。

那些如常运转的人才不正常,不是吗?

苍白而又麻木,物质规律是错误的吗?

不!

受物质规律所奴役者才是错误,而罔顾物质规律者也是错误。

前者是无味之现实,后者是幻想之艺术。

皆该被否。

不过,当幻想变作狂想,那便是对现实的有力回击,艺术以高昂的身姿落入现实,即使被视作荒诞,但这就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了。

然后,一个问题,诗是什么?

其实我并不了解诗歌,但我对艺术感兴趣。

故而,我看到他们所表现的诗歌,是一种生活,但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用诗歌涂抹现实,赋予其丰富的色彩。

但是,这里真的值得如此之多的色彩吗?

应该是那里,在生活中沉于思辨的海洋。

不过,如果将电影里的这种生活视为一种冒险,那么便的确适合诗歌生长。

而那些高处的词句,能否与低处所搭配?

还是说只是做一种替换?

 3 ) 看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真过瘾!

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名鼎鼎,我孤陋寡闻,之前不知道竟还能拍成电影,比如《诗无尽头》(智利/2016/亚历桑德罗·杜佐洛夫斯基/传记电影),而且还是自传作品。

巴赞曾一再强调,相较于电影的风格来说,电影的题材才是第一位的。

《诗》给了我完全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她描绘了亚历桑德罗年轻时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的“疯狂”生活;她用一种肉眼可见的简陋方式来完成布景,表现出一种“无需制造”的艺术风格。

——“我把魔鬼出卖给了灵魂”,就是这样无理而深刻。

而且这是一部关于诗人的自传。

我也曾在创造诗的自由国度里感受到自我与美好。

是的,这是一部真正的关于诗人的作品,有那么多的“疯狂”,那么多的“幼稚”,那么多的畅快淋漓。

我马上将亚历桑德罗·杜佐洛夫斯基的其它作品标为想看,有《现实之舞》,有《多凡和莉丝》,我多想让那些奇幻的画面、异常的思想和绚丽的色彩冲刷我眼睛,和我头。

这就是智利电影!

之前看过《追捕聂鲁达》,亦甚爱。

美中不足的是该片一味地寻求诗意的真实,缺乏对思想的阐释,连诗人本身的思想也未见其独妙之处。

不过,这也许是我生为中国人的狭隘与偏见。

 4 ) 离经叛道指南

从表象上看,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爽片,公子哥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的爽片∶砍倒家族树,离家出走,朝观众扔鸡蛋和生肉,踩踏所有的阻碍,包括别人的床,涂黑雕塑,把女朋友当自己欲望和事业追求的工具,烂醉如泥的派对,给好友戴绿帽,诅咒原生家庭拖累,遇到瓶颈就跑路。

离经叛道,自我中心,伤害他人,没有学会爱任何人,只要自己爽了不会顾及任何人的感受。

这也估计是这部片子没有更大荣誉的原因所在。

从艺术上理解又可以有另一番评价。

舞台剧的夸张和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场景切换突兀而不连贯,荒诞性,无内在联系,无因果。

个人主观经验和情感体验的不确定性、意识流呈现。

主角行事凭直觉、冲动率性、反复无常。

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诗人是无规则的”,需要在行动上的无视规则和离经叛道,否定和破坏是创造的基石。

不断的突破和脱离倦怠,离开的行动力和去远方,挥洒的激情和诗意无止境。

艺术是反人性的。

诗无止境……

 5 ) 生命本无意义,要去活出来

今晚看了电影《诗无尽头》,这是一部综合了舞台剧和行为表演艺术为一体的电影,看到结尾的时候,破防了。

电影讲述了男主角诗人亚历桑德罗探索自我的过程中的各种奇遇,他遇见的艺术家有舞蹈家、雕塑家、画家、马戏团的小丑、诗人等等,这些人途径他的生命,成了他生命里的诗,也成就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爱的女诗人唤醒了他的自我意识。

最后他要去巴黎,他站在驶向未来的船上回望他的过去,对岸出现了那些曾经出现在他生命里的重要的人做成的纸片人,他与这些人告别,这也意味着他同过去的自己告别,他要继续探寻自我……他在码头对他父亲说,“正因为你什么都没有给我,你给了我一切,因为你不爱我,你教会了我爱是绝对的必需品”。

他和父亲扭打成团,把父亲推倒在地,向他证明他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时候那个怯懦的小孩,他甚至踢了几脚他父亲,以发泄他对父亲的怨恨,(这里与片头父亲让他踢小偷相呼应,暗指父亲教会他勇敢),看到这里有人在弹幕说除了这一段其他的都很喜欢,可是有了这一段的恨,与而后诗人又原谅了他父亲才有对比。

至此,诗人与父亲、与他的原生家庭和解了,也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了。

亚历桑德罗被诗歌、被艺术治愈了,而后他又把自己的经历拍成了电影,治愈了我们。

一些喜欢的诗歌摘录:—我害怕死亡—你害怕活着—我害怕令他人失望—为自己而活,这没有错为他人而活,那才是天大的错误—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生命本无意义,要去活出来我学着如何存在我学着如何去爱我学着如何创造我学着如何处世世上所有的路都是我的路静心聆听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

 6 ) 这个男人温柔的像一朵穿裤子的云

有人40迟暮,有人80青春重启。

这个身披花白仍在用魔幻舞台和春光乍泄的肆意妄为捍卫艺术纯粹的可爱之人永远是我最喜欢的导演。

这部略带奇幻色彩的自传体电影是冷漠中的曙光,佐爷泪光闪闪眼里含着对世界的爱意,我也泪光闪闪眼里尽是他的温柔。

去理解他的爱意甚至都不用看完他全部作品和访谈,更不用了解他看似悲伤的过往才能理解他的可爱。

他的能量在唇齿间,在字里行间,在调色板,在他看别人的目光里。

这一部诗无尽头笔墨着重落在离家之后所遇到的人对他人生的影响,温暖之处就在于哪怕他的童年皆是伤痕可他依旧认为自己是个无比幸运的人,他精彩的人生由点成面,每一个人都成为佐爷的色彩。

 7 ) 非影评:关于诗,关于一个前诗人的transference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一不小心又为《诗无尽头》卖了个安利。

可能佐杜罗夫斯基吸引我的,是电影中贯穿始终的,如《悉达多》一般的修道者探寻之路,只不过将哲学视觉化,将事件抽象化,从富有鲜明个人特征中的记忆中玻璃碎片,组装成鲜艳跳脱的collage。

表达形式不同,内核,视角,和神圣性却都如出一辙。

最近也经常纠结:诗的意义是什么?

想起电影中,诗曾经是飞离创伤叛逃过往的窗,是与niche社区文化连贯交融的纽带,是对体制的反叛,是一种退行幼年的纯然喜悦,是一种献媚式的娱乐性服务,而最后合并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是不能没有诗的,就像人不能没有孤独。

孤独引领思考与内观,而诗供给媒介,承载反刍的残留,随着笔落在纸上,又是一项创造。

虽然并不信奉上帝,但创造在我的世界里一直是神性的,无可取代的,值得骄傲的,生命之光。

 8 ) 在万花筒中望见永恒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看感觉零零散散,其实是因为删减了很多片段,这次看了完整版,总的感觉是:我似乎在向万花筒里抛进我的目光与思想,得以短暂地欣赏永恒。

我在前一段时间忽然想欣赏一下“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但一直没看过《百年孤独》,想到曾经看过一部标签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其实这算是一部导演的自传式的电影吧,导演据我所知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会为了增加一些自己电影的票房给大家看塔罗。

我以为的“魔幻现实主义”它的内核是现实的,表达手法是魔幻的。

这部电影像一个万花筒,画面绚丽,常被用来剪辑标签为“美学”的视频。

永恒是什么,我以我浅薄的知识来阐释我的理解,永恒是诗,在现实的世界里,在人们漠不关心只注重金钱的积累时,有这样一些诗人,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将快乐谱成昂扬的,或深刻的诗歌,永恒由生命产生,又超脱于生命,在结尾处,在众人狂欢之时,主人公又陷入生命的思考,既然生命最终会消失,那为什么我们要活着,最终他也得到了答案,让生命闪烁纯粹的光芒,追求爱,名誉或者一切,我们将超脱自我,变成一只蝴蝶。

也像老年的主人公那句“人生本没意义,但我们必须活着”。

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片面的看法,也许随着我对世界,对自己的看法加深,我会有不同的体验,以后会加在后面的。

增加:对亚历桑德罗母亲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包括他有恋母情结,因为史黛拉和母亲是一个扮演者,我觉得在电影最后一段有对他母亲最好的阐释“就像一只谦卑的天鹅躲在虚荣的鸭群里。

”在电影开头我们就发现了母亲几乎每一句台词都是弹唱出来的,像唱歌剧一般,她爱她的母亲,家人,在短暂的地震中,父亲告诉亚历桑德罗不去害怕,护住了他的钱,而母亲也没有逃走,用自己热烈的爱护住了给她母亲做的蛋糕,但是回家后,家人并不认可她的蛋糕,我认此刻的蛋糕象征着母亲对家真诚的爱,最后她被安排到一旁织毛衣,而他的丈夫和家人凑成一桌开始打牌,他们的虚伪与母亲的热烈真诚形成强烈的对比。

 9 ) 诗的意象,诗的行为,诗的共情

很久之前看过,后来完全忘了自己看过,直到再无意接触又被吸引再度看完,中途隐约熟悉的氛围,到结尾才确定自己看过。

【意象】从小就喜欢诗词,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字美感,背课文挺痛苦,但背诗誊诗都很享受。

一直以为诗是一种文字游戏,于是童年闲暇总宅家抄写各种美句,写文章也不爱说人话,搬弄华丽辞藻比例低了都会觉得文章拿不出手,那会儿看很多郭敬明,那铺满香樟树和木棉花的略带忧伤青春。

虽然如今感官麻了,但对影片中轰炸似的诗词诱惑还是无比酣畅,那些发自内心的咆哮般的宣言,还有那写满诗句的蓝色房间,特别想拜访并复刻。

【行为】直到工作多年后才理解电影里这句,诗是一种行为。

那些刻在椅背上的爱情,会不会开出天荒地老,没有风的森林元旦和朋友穿越古老城市,遇到正在维修的街巷,突然想起电影中保持直线穿梭一个个障碍物的行为艺术,真是太有意思了,他们遇到这尚未干涸的水泥铺路会怎么办?

是否会在上面留下自己的脚印,等多年后相约故地重游再笑谈那年的痴狂?

红发女郎用刀在手背刻下字母“A”,那刻我不再像从前觉得这是幼稚的荒诞,年少多少蔑视“海誓山盟”,潜意识知道那不过是一时兴起的感官上脑,热情褪去也就散了,可现在却有些理解这活在当下的行为艺术。

你到达了探寻的终点,命中注定,一败涂地谁能预测明天,绸缪太久却发现焦虑的雨终未至,却错过了很多松弛晒太阳的时辰,无谓好坏,至少日光浴的黑与斑也有效避免了,等雨过程也收货另类心绪,但还是会在观片过程心生一些憧憬:若我也如此疯狂,是否又将拥抱更宽广的边界,收获更深刻的惊喜?

舞者,画家,演员,小丑,侏儒情人…烧掉小提琴,撕毁医学书,放飞瘦身衣,涂黑聂鲁达…跳脱常规,与一切趋势背离,反抗既定的标准,后来我知道,这是少年的特权,若心永远的年轻,那么迷茫与疯狂都如诗。

【共情】“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诗心。

到了片末,主角与强势的父亲告别,开始拥抱,开始原谅,从开始舞文弄墨的花哨,到躬身力行的疯狂,到怜悯聆听的慈悲,诗境又辗转到另一层界。

当你坦然了,那么磨难与幸运也将你没奈何了,终将走入海的深处,成为万千水滴。

不必苦苦等风来,若你是雄鹰,终将翱翔天际。

 10 ) Poesía sin fin La danza de la realidad

佐杜洛夫斯基魔幻现实主义自传性电影的第二部 窥尽其一生,用两部充满哲学诗意且行为艺术般的电影来自述他的前半生绝对的落泪 、绝对的诗意 、绝对的震撼 贯彻以往邪典cult电影风格/马戏团 /小丑 /丰乳肥臀的女性 /断臂 /侏儒/狂欢与诗意性的影像两部自传电影相当的克制

电影开头承接第一部《现实之舞》的结尾《现实之舞》讲的是少年时期 他的童年是悲惨的 每一次出场都带着悲剧性。

父权的控制 好友的离去 童年的创伤让他想要远离这个小岛 托科皮亚。

是的他长大了,他跟家人来到了圣地亚哥,从迷茫懵懂的少年变成了燃尽欲望寻找自我的青年诗人。

他对父亲说想追求艺术,想画画 、想写诗 、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可是父权的控制是可怕的 父亲是不同意的。

他来到了街上 茫然地站立在那里 哭声引来了与他共鸣的灵魂是流浪汉 ,孤独流浪的人内心往往是充实富足的 “有一位赤裸的处女会为你照亮前路 ,去吧孩子 ,追求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将他拉出了深渊。

但是在一个小小的切口,迎来了最终的爆发,所有东西都喷涌了出来。

在家庭聚会上的争吵让他迫切的想要离开这个家庭,他离家出走了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来到了一个满是艺术家的俱乐部,他终于要实现自我了吗?

抽象的一切围绕着我 个体往往会因这一切而产生反应和变化。

那晚在酒馆一位丰乳肥臀的女性(佐杜电影的象征元素)那个流浪汉口中的“蝴蝶 ”改变我生活指引我前进的女人出现了!!!

会是她吗?

我与她相识 ,每一天沉溺在性与爱当中 宿醉和街头的狂欢.. 他一步一步走着,他离开了她,显然这并不是那个指引我道路的女人。

我演过舞台剧 搞过行为艺术 可是这些是诗歌带给不了我的…..

他穿着自制的超大号绿色匡威又踏上了寻找自我和追求梦想的迷茫道路 他来到了马戏团扮演着小丑 供人们欢乐“人生只是一场游戏,我们应当笑对一切 ,即使是最糟糕的境况!

笑吧!

笑 大声笑吧!

”“我不是小丑”观众们回响到“诗人 诗人….”我脱掉身上的一切 赤裸的站立着 ,我张开双手 ,他们把我高高举起 为我欢呼。

我是一个诗人 我要成为一个诗人(影片多次讲到主角的迷茫和不知所云又每一次将他拉回)

镜头切入到最后几个部分 父亲赶到俱乐部骂着他 “家里着火了…”而他却那么的开心 大声的喊着wonderfull!!

是的 那个充斥着暴力和被父权控制不能让我实现梦想的家被烧掉了 。

他来到家门口鼓起了掌,没有任何人的束缚我可以大胆追寻自己的梦想了。

不知所云的狂欢出现了,主角脱离了一切束缚 张开双手拥抱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梦想 ,我的艺术 ,包涵我热情的一切。

最后我告别父亲告别圣地亚哥,来到法国文化之都巴黎,我要正式追寻我的梦想我的诗歌。

父亲的漠视让我知道了如何去爱“你对我漠视,教会了我爱的真谛,对上帝的否定,教会了我重视生命”附上佐杜老爷子很喜欢的一句话“有500万我就拍电影 ,有5万我就出书 ,有5000我就写诗 ,无论什么都无法阻挡我表达艺术”

《诗无尽头》短评

每一个天才都能在恰当的时候死去,就是对世界做出最大的贡献了。佐杜洛夫斯基理应对这部电影以及透露出的对自我的崇拜感到羞愧难当。

7分钟前
  • 快乐鲸鱼喵喵包
  • 较差

信手拈来。常看常新——电影只是媒介——不是目的——

12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

这种男导演的自我表达式电影当真欣赏不来

16分钟前
  • Nobody
  • 还行

导演用电影写了一本回忆录,弥补曾经的缺憾,与父亲和解。头尾很好,中间觉得沉闷了。

18分钟前
  • 枯藤和老虎
  • 还行

@curzon. 在伦敦看的最后一场。没看过佐杜前作,单看这部就像一场失败的费里尼或库斯图里卡模仿秀,艳俗而浅薄,充斥着不知所谓的自恋。即使从反讽的角度看也差强人意,某些段落尴尬得叫人没眼看。看的时候只希望这番矫揉造作的诗意能有个尽头。

21分钟前
  • Lili Marleen
  • 较差

唤起满满对圣地亚哥的回忆

22分钟前
  • Kill tcyxzmy
  • 还行

虽然被结尾感动了,我还是给S分析了半小时这电影为什么不好。一个创作者最糟糕的状态,就是自我感动的状态。一定要自我克制啊。有时候灵感是最容易的,赋予形式是难的。说到想象力,倒是有很多费里尼,伯格曼和Roy Andersson的影子。一个通过艺术自我治愈的例子,也治愈了那些类似经历的人。

24分钟前
  • Zoe
  • 还行

诗在这里还是沦为一层只剩名称的包装纸,揭开包装还是流水线般推进青春期惯常发生的事件,感悟也只是几句台词总结,以色彩与形象构建的隐喻也是表面的,甚至无法称之为隐喻,但可以从总结性的台词看出导演想表达的,鞭笞阻碍成长与感受的父亲,要主动走向不回头的感受之路,但情节的设置未能将如此深情的心灵,如此千疮百孔却勇毅坚定的成长之路描摹透彻,这次揭开的机会还是被一切被表面化的概念省略了,戏里戏外,这个少年都如有所言,但最终沉默。

26分钟前
  • Printemps
  • 较差

佐杜洛夫斯基的内心剖白,生活的羁绊与理想的召唤永远是一场厮杀,有的人停滞不前了,有的人去义无反顾的去了远方。看完了觉得自己被吊打,唉。[B]

2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很多细节,很多线索,最后是感动

33分钟前
  • 爱情不耐受
  • 力荐

说不上来喜不喜欢,有些部分的确是忍耐,有些又莫名喜欢,比如两位男士,执着地要走直线~

36分钟前
  • 龚小米饭
  • 还行

喜欢这种奇奇怪怪又温暖的东西

41分钟前
  • 啊啊啊
  • 力荐

如果真如电影描述那般,相信诗人就是满嘴抹油放浪形骸就可以概括的,相信嗑药狂欢性交啃老这些行为齐备就可以欢呼诗歌万岁了,相信满屏的绚丽画面堆叠就是美学了,那恕我理解无能。(耸肩)

42分钟前
  • 斯夫
  • 很差

24年6月阅,这不完爆gbc()比它更摇滚(什么在诗歌朗诵会上打开装满鸡蛋和生肉的吉他盒扔向观众、牛了自己兄弟然后跟兄弟一吻别旧恨),更超级系(参看下文),更温情系家庭巨作(年老的自己出场说:不是这样!这一幕还是有感动到)。诗是一种行动。擅长魔幻邪典片的佐杜,即使是拍不存在怪力乱神的自传,其中的人物依然特立独行,总是在探索并采取着非日常化的行动。也许这就是他所找到的存在的方式。yysy,温和、喜欢文艺的男孩与他强势的富商父亲,这什么智利卡夫卡?

46分钟前
  • 街边的路灯
  • 还行

前后二十分钟特别动人。从和红发女人上过床之后就陷入了冗长的无趣。不知道是不是性对于佐杜洛夫斯基来说远没有诗重要。

47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魔幻又浪漫

51分钟前
  • 安非
  • 推荐

真正的诗人,仅仅会书写不够的,他必须用永远生命去实践。艺术终究是虚无人生的真相。

52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好忧伤,刚在家看过资料馆就放😒(资料馆小蓝厅)

55分钟前
  • 夏予川
  • 还行

蛮幼稚的,幼稚的乌托邦,像是我大学会想会做的事,颜色也并不美,那几句台词挺好:他死时,你没掉一滴眼泪。但在你的冷漠之下,你的心在说……“爸爸,正因为你什么都没有给我,你给了我一切。因为你不爱我,你教会了我,爱是绝对的必需品。”

56分钟前
  • A_F_A_D_K_T_D_A
  • 较差

佐杜自传电影,侏儒朋友可真多,演员都是家里人,摄影还是杜可风…黑衣人道具君和妈妈歌剧念白好评,舞台感极强~最后气球放飞妈妈胸衣那一幕正好与《圣山》里放飞耶稣人偶呼应了,断舍离~ 关于诗的电影更喜欢贾木许的帕特森,是流淌于日常的清新,佐杜则是疯狂版,全家都够疯的…

1小时前
  • Dod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