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卓玛
益西卓玛,Song of Tibet
导演:谢飞
主演:丹增卓嘎,仁青顿珠,拉琼,大旺堆,巴桑,次仁多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00
简介:暑假,达娃回拉萨看望多年不见的姥爷和姥姥,正遇到姥爷病重、去世。在看护病人和料理丧事的过程中,姥姥益西卓玛给她讲述了自己曲折的一生,讲述了五十年来,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 益西卓玛老人一生的婚恋恩怨经历并不特别,在各民族、各时代的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区从农奴制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详细 >
七分
每次看完藏区电影,脑海里只能浮现出:藏族女人真苦真可怜🥺
看到与“仓央嘉措”有关,便跑到百老汇电影中心观看,看后实在感觉受骗,不值60RMB的票子。影片后谢导详细介绍了13年前拍片的过程,感觉能有这般影像呈现,已属不易。影片名为“一个西藏女子和她的三个男人”其实更为贴切~ 故事有些散,主题不深,至于“仓央嘉措”则更像是打酱油的。总之失望。2.5星
谢飞导演目前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总结一下谢飞导演作品的特点:女性,因果轮回,民族。虽是四代导演,但因为年代的特殊性,谢导贯穿五代,六代,绝对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位独特的导演
还是男人味很重。女人和三个男人,看到有人说分别是神权、夫权、王权,深以为然。我太俗,期间还在思考她究竟怎样看待哪一位,究竟爱哪一位,而仔细想,她未曾在任何一段感情中取得主动地位,她的确被少爷的共鸣、加措的野性、桑秋的温和吸引动心,而从未有权力去选择什么,她一直被拉扯。而她这样美丽,宿命般的美丽。如果从男人去歌颂她的美丽,则实在太恶臭与令人生厌。如果从自然造物去看她的美丽,则说是神迹不为过。如果从苦难压迫来看她的美丽,则是一种入骨的疼痛与悲哀。洗头发那段太了。真的是仙女,歌是老曲,雪山白衣黑发,第一次真正像神音。也很喜欢递出仓央嘉措的诗那一段。千里寻夫的共行路也很美,无论如何,为美景再加一星。喜欢益西卓玛和女儿和孙女这一段,悲哀而疼痛,女性的血脉终究流传下去,我们仍然美丽,我们能站起来。
剧情可能因为审查的原因,没有办法交代的太清楚和连贯。所以看起来有些地方滞涩,还是能隐隐感受到蒙昧血腥的味道。但光听着1小时45分钟时悠扬的藏歌时,就足够悠扬自由美丽。男女的爱情也像是长出来的,就像诗经,天真自然。
若不是解放军来了,差点奴隶给地主养儿子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ey70YdyV2o
相当优秀的电影!故事情节,方方面面都极为符合藏区的历史实际情况,包括藏区人员的社会变动、康巴汉子敢爱敢恨但放荡不羁不顾家庭的作风等,均有如实体现,最了不起的是,电影的价值观很正:既认可宗教修行的虔诚无私,也认可人世间纯真情感的可贵,编剧真的是明白人!
刚开始以为是八十年代的电影,没想到是两千年的。西藏的雪山,流水,花丛等自然景色和布达拉宫等人文建筑都是很具有意境美的。可能由于政治敏感题材受限,有很多没有表达出来,也可能是过于期待导致低于预期的失望。看过谢飞导演的几部作品,感觉有几部都是用回忆串联的故事剧情,有点剧情俗套了,虽然是展现藏族的风土人情,但是人物形象总是差点意思,爱情的三条线也很烦乱。很多点都是点到为止,后面又有一些强行抒情的意味了……
谢老创作生涯最后一部电影作品 题材很为大胆 技法却出奇的老派 横向比较他中期作品而言 这部影片更像是对前苏联电影的技法临摹 尤其是对大炮的运用 能理解在高原拍摄的艰苦不易
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人 而不是大家所歌颂的圣人
#PYIFF 敬真挚真诚的谢飞老师
谢飞老师最后一部电影作品了,倒叙插叙的手法用得非常娴熟流利,此时第五代正全面走向商业化,而谢老选择了回归校园,保住了艺术电影的魂。我其实挺奇怪为什么内陆导演们如田壮壮会去拍藏族的故事,隔着语言和风俗的巨大差异,驱使着他们是什么呢?等到我看到结尾那个俯拍加措和卓玛共同去世的镜头时,突然明白这是属于全民族的哲理,好好活着面对命运施加的困难,再迷茫也要知道自己爱的是谁。纵观谢飞老师最后四部作品,无一不刻画了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在这片土地上真的很超前难得了。而藏语电影有万玛才旦接班也算聊慰了。
挺质朴的没啥形式风格就是在把故事讲清楚
吸引我的是藏族人民的信仰 剧情一般 到最后 我都不知道女主爱谁
拍得很好,故事讲的好,演员表演自然
故事挺好,讲述正统,演技老套。
虚构与真实…较少的“他者”表达
意想不到的好,塑造的一个有血有肉的西藏女主角。从山南到康巴再到拉萨,青梅竹马出家,被康巴汉子抢婚,再和贵族的纠葛,最后在丈夫的遗愿下和生命中的三个男人达成了和解。旧版的仓央嘉措诗集还是精致许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