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周日这两天疯狂追这部剧,国产安怡实在看不下去,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路要走,由于平均演技低导致稍微遇到演技好点的演员,大家都吹爆了,正所谓“成名全靠同行衬托”最感谢的应该是同行。
这部剧很合我的胃口剧情紧凑,两天的时间从第一季的第一集看到了第二季的第七集,最喜欢Odi小天使,这个角色好难拿捏,从没有意识到Matti赋予他意识,到后来Odi由于不知道怎么独立生活与人相处导致了悲剧的发生,Odi的善良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他的脑子里心里一直有George,他很爱这个家人,George也很爱他。
另一个特别喜欢就是Mia啦,虽然每次出场都把人吓一跳。
感谢Joe一家人对Synths的理解包容同情与付出,这部剧最大的成功在于配角都不像配角,以至于看完脑子里没有清晰的主演
因为忙于事业的妻子,归家发现丈夫买了一个“极具女性魅力”的机器人来处理家务、照顾他和两个孩子的起居,甚至开始陪孩子睡前阅读。
女主人的反应是:我的工作被抢了。
OK, 这个心理活动真的是斯德哥尔摩典中典:“你是奴隶你只能做这个” “我没做好主人给我的任务,我有罪。
”整个社会将女性的价值局限在家庭劳动里,千百年来规训的结果就是女性无论在社会上取得什么成就,女性自身也条件反射般,把自我价值反映在我是否做成了一个好的家庭主妇。
所以女性们请深深自省,你去社会上做的工作、实现的自我价值,是否是发自本心,还是仅仅为了证明自己。
也请再问,家庭劳作里,有多少是你发自内心喜爱并愿意付出的,哪些确实是机械性的劳作可以被机器取代。
当剧中女主人看到机器人陪女儿讲故事,说:这是我的工作。
她用了job一词,如果不是真心想陪孩子而觉得是工作和义务,为何不放手?
这最底层的心理表明她明明知道这是和孩子建立情感不可替代的非机械性工作,却因为成年人的琐事无法投入感情变成了一种内化的任务,一种因做不到而产生了深深的内疚。
还有一处有趣的地方,女主看到丈夫吩咐机器人做事,她大叫:她不是奴隶!
她在共情一个机器人,这种共情让人泪目,如果不是长期的、深刻体验过被工具化被奴役化,如何共情一个机器人,甚至给“它”赋予了人格。。。
女主此刻表现出的脆弱、善良、与人共情的天性仿佛发出来一道人性的光,也是一种自我的求助与抗议。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给予家庭工作价值上的肯定,那么从事无偿家庭劳作的女性也许会少点被奴役的感觉,希望有一天,女性不会下意识认为家务是自己的本职,而是千百种选择里的一种,也会因为自己选择了非家务劳作,机器人能够解决家务而由衷地感到解脱与开心。
男主的初衷也是这样说的:我买它是希望你能回归。
(无论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是其它,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
)此处的你是人类的你。
我们呼唤的是人性的本质,是情感,是那些非理性的、更加复杂庞大的东西。
有个周五晚上,朋友邀请去他们的教会小组参加活动。
我对基督教一无所知,那时候也不想有所知,因为完全没法理解他们究竟被什么洗了脑,都说自己是神的孩子;我更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处处感谢神:看到雨后出了个大彩虹,他们说那是神的光辉;遇到了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他们感谢神把对方带到自己身边;他们会由衷赞美神创造的一切,雨、水、植物、人类等等。
那次去了小组活动,抱着卧底心态一探究竟。
一群朋友围在饭桌周围,唠唠叨叨地说着爱、平安、喜乐,神指引他们去爱、去相信,神赋予他们力量,他们感谢世间的美好、感谢神的恩赐。
那天晚上的确刷新了我的认知,不管有没有God一说,他们通过所谓的God,不断在学习爱、练习爱,反反复复,彼此分享、鼓励,所谓姊妹兄弟就像《真实的人类》里,David Ulster创造的六个特殊“合成人”,他们有情感意识、懂得思考,就像一家人一样。
《真实的人类》是一部神剧。
在众多人工智能,或是探讨机器人与人类如何相处的话题下,想象或推理出的科幻电影层出不穷。
不同于科幻电影的故事结局,这部《真实的人类》关注角度和iRobot很像:即机器人进化到最高级别之后,“他们”拥有比人类更聪明的大脑、更精准的决断、更敏捷的执行,甚至“他们”还更懂情感和爱,同样更擅长毁灭,人类那时要怎么办?
要怎么面对自己创造出来的机器人领先了整个人类?
然而,这部剧把“合成人”当做一面镜子,从而让我们更理解人类的软肋、人类的盔甲。
在看完第一季的8集之后,几个问题想要分享梳理。
1.我们离不开合成人,就像今天离不开手机当合成人像今天的iphone手机一样普及到每个家庭、每个人时,我们离不开它,正如我们今天离不开wi-fi、离不开手机一样。
合成人解放了人类的机械工作,不断升级的新程序可以满足人类的娱乐、生活甚至情感需求。
就像今天的移动互联,一部手机延伸了我们的身体器官,包括感官、手脚甚至大脑。
今天的移动互联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但同样,阅读和思考变得越来越浅、越来越快、越来越碎片。
有时候觉得我们每个人被安装了相同的进化程序,属于人类的觉知、执行却在一点点退化。
合成人帮我们做好早餐、贴心地叫我们吃饭,就像小时候妈妈喊你过来吃饭一样的幸福。
合成人让我们更有安全感,她用自己超强的计算能力,可以告诉你此刻的健康情况、可以给你讲好玩的故事,甚至在你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救你一命。
愚蠢和柔弱的人类还没有进化得如此强大、稳定、有序。
我们可能会背叛彼此,会吵架、会有各种人性的软肋,但合成人执行的程序拥有更全面、更强大的人格。
被守护和被关爱的体验,便是一种最好的治愈,治愈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孤独。
2.AI是人性的放大当Maxi跪着向神祷告时,我哭了。
人性本是软弱,我们无力的时候会去求神拜佛,会向神祷告,以获得力量和新生。
无所不能的合成人,也要向神祷告,都是人性的产物啊。
机器人执行的程序,源代码来自人性-Humanity。
我们猜疑、贪婪、暴力、毁灭,但同时也向往美好,有爱、相信爱并且付出自己的爱给周围的人、给需要的人。
这一点,机器人和人类一样,甚至放大了两极能量。
所以,机器人里也会出现正派、反派,也有愚蠢而没有意识的机器人。
孤独的人类自己搭建了一个戏台,戏台上的机器人正在演示人类自己的生态系统、情感系统。
未来,有机器人犯罪,也一定有机器人伸张正义,就像人性正与恶的较量永远不会停歇。
David Ulster用一万七千多页的代码造出了不同特质的意识机器人,正如不同特质的人性。
Niska被造出来大概是厄斯特的充气娃娃,她的痛苦多所以杀气更多,主程序更阴郁。
就像我们昨天的经历,造就了今天的我们一样,因和果的关系,在机器人身上就是数据,每一次的数据更新可能影响程序和功能。
3.stay hungry,stay foolish我在想未来有一天,机器人真的比我们更强大、更懂爱、更有feeling时,单薄的人类怎么办?
层出不穷的相似题材电影都在讲述机器人的未来可能,好像是一部部生动的教科书,告诫人类的不小心。
机器的进化可以不断迭代,但是人拥有可以实现自己各种愿望的机器人之后,人类就不需要进化了?
和机器人赛跑,人类自身需要给力点,不要停在原地,这时候回看乔帮主的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像人类进化史一颗闪亮的钉子。
朋友说人类的材质由化学元素C\H\O构成,材质本不高级,可能会向高级的材料进化。
我能想象得就是半人半机的Leo David。
你看,我们现在除了身体器官之外,难道每天不是走在人机合成的大路上?
其实11月就看完了,一直忙着没功夫做记录。
果然开学后生活不再自由…… 来看这部片子的缘起是,老师在课程上提及奇点和人工智能问题。
看下来觉得当然还是比国内版要精细很多,逻辑和剧情上也更为合理。
一旦突破奇点,就涉及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基本的在于AI 不会再忍受被工具化,而是要争取同等于人的方方面面。
再就是AI 的意识和情感本身,也有一个被学习和获取的过程,当然这一点在后面两季更为突出。
还有就是半机半人的问题,伦理上怎么说?
是否可以为了拯救人而把AI部件移植来用?
以及人和AI发生性行为,如何界定?
是类似于玩玩具充气娃娃,还是类似于出轨第三方?
此外还有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在于,关于生死的思考———不怕死就没真正活过,就只是生存和存在。
这一生死哲学不仅仅适用机器人吧?
也适用于人类本身吧?
此剧的题材很容易勾起人们的观看欲,因为人工智能离我们越来越近,拥有一个仿真人机器人管家似乎在本世纪就能实现,所以看这个剧有一种提前试用的爽感,尤其是18禁的服务功能简直能让直男现在就开始攒产品钱。
金发女郎合成机器人 这部剧主要讲拥有自我意识和真实感官的合成机器人如何在人间逃出生天,赢得一条生路。
剧里,这位金发女郎合成机器人(真的很像袁泉)的行为让我记忆深刻,她不再满足于做重复的机械工作,对当性奴极度抗拒,对莱昂把她留在妓院感到生气,甚至某些时候看不起同类,对人类对机器人的虐行心中充满仇恨,并开始杀人。
反观我们现实的人类社会,与机器人相似的人类是现实存在的啊,流水线的工人、做饭洗衣的保姆、卖淫女、性奴、加班狗等等等等,他们就是剧中的机器人,被分配到低层次的谋生途径,被人压榨,给上层人服务,剧中的情形简直就是现实社会的镜子,赤裸裸的照出社会贫富差距、阶层差距、人格差距,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剧名叫“真实的人类”了吧。
12岁幼女被迫卖淫 现实里,有些人在底层逃出来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被迫的在底层继续苟活着、服务着,还有很多人不自知,以为自己要比剧中的机器人的活的好。
而现实中的上层人,大部分也只会像看待机器人那样看待比自己阶层低的人,冷漠、傲慢与偏见。
虽说这都是大自然与社会的劳动分配结果,可却掩饰不了这血淋淋的阶层差距。
只有当这鸿沟慢慢缩小,保持合理距离,人类社会也才能真正和谐,扫除黑暗,各得其所吧。
这部剧总的来说还是很惊艳的,让我们得以窥视未来人工智能超级发达的社会。
这部剧放在10年前也许大部分人都当做遥远的科幻片来看,然而放在今天,不得不说有了一种压迫的真实感。
不是么,10年前你有想过今天我们的智能移动终端如此迅速而深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么?
不得不说剧里面普通的机器人的实现几乎是不可逆的,然而让机器人拥有自我意识,拥有情绪和情感,其实牵扯到了人性和哲学。
这些让我们重新审视什么为人。
今天人性的道德,怜悯都是建立在一系列人自己建立的价值观上的。
人类的权益应该受到保护,机器人作为 财产是没有权益而言的,但是当他们拥有了意识和情感呢?
然而不得不提到的是,动物们作为有情感和意识的生命体,它们的权益仍然得不到保障。
这似乎验证了食物链顶端才有游戏决定权的意思。
这样说来,人性的道德其实是虚伪的,有条件的。
剧中讲到那几个有人类意识的合成人拥有的意识是一组程序编码。
我对编程了解不多,但是人类的情感和性格千变万化,又受到遗传,民俗,宗教,成长经历的影响,是要多么强大的代码才能模拟如此强大和无边无际的情况和变化。
我一直相信人是由躯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
灵魂是一种不可知物质,也许是电磁电波,也许就是一种能量。
它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解体。
脱离躯体后可能以另外一种形式与我们存在于另外一个维度里。
所以我猜想真正有意识的机器人应该是躯体以及这种电磁能量的结合,而不是什么代码。
然而这里又有一个局限,因为人类的意识和情感是随着外部躯体的变化而变化的,他一生下来就有血脉相承的家庭,长大的经历和时代的烙印深深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
而这些,是出于无社会联系性和始终躯体静态的机器人无法获得的,除非每个机器人都复制一个真正人类的意识。
LEO的BUG比较多,半人半机器。
以现在人的思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如何让血肉之躯与机器共存,且不说人体本身的免疫排异功能,肉体需要的营养以及正常的代谢如何实现。
如 果这一难题得以解决,我想人类应该不需要低端机器人为自己服务了,人类自身可以植入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然后每个人都像开挂了的一样生活。
总的来说,科技的最终发展还是归根到人性的选择上。
就像剧中的普通人类开始抗议合成人的存在,Mattie很悲观地对Laura说过,她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七年,而将那些医学知识传输给机器人的大脑只需要七分钟。
So,为什么还要努力。
Laura和那个Detective都曾感受到机器人对于自己家庭角色的取代。
人的价值感存在感以及努力上进的原因都丧失了。
人脑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聪明地分辨真的和假的,即时知道只是机器,剧中人还是不可避免地把他们当做人类对待。
其实今天我们已经这样了,观看电影电视剧给我们以精神享受,我们无法自拔地沉醉在剧情中跟着欢乐和悲伤,我们难道不知道那些都是演员吗,但我们还是相信,喜欢玩游戏的也许更加理解这一点。
未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更会让游戏变得身临其境。
于是未来世界里,机器人是真人还是假人还重要吗,我们存在的世界那些是真那些是假的界限还清晰吗,于是我们的法律,我们的道德的规则和界限是不是也会跟着变得模糊。
再来说说剧情,其实除去人工智能概念的植入,整部剧还是比较正常且略显老套的故事。
正派,反派泾渭分明又有略微的转变,温情的人类家庭,友谊和爱。
还有六个合成人的意识连接会发生改变的故事不得不让我想到集齐七龙珠就可以召唤神龙的故事。
LEO,略带痞气的颓废小帅哥,MIYA,善良温情的姐姐,Niska,超级金发养眼美女,火爆脾气好可爱好喜欢。
Mattie,莫名其妙的学霸。
剧情里就觉得Laura一家对合成人态度的转变有点突兀,没有太多的情感铺垫突然一下子就生死之交了。
Laura害死弟弟Tom的那个梗有点弱,不觉得是可以影响家庭感情的大事,也不足以构成信任合成人的根本因素。
除此之外,还好。
期待下一季。
A:“我喝酒了,我犯浑了,我和机器人乱搞了。
我很抱歉,我太蠢了,这什么意义也没有,我只是一时糊涂。
”B:“我知道我们之间有问题,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你出轨。
”A:“拜拜,这算不上出轨。
它只是一台机器,又不是人,我知道这很恶心。
它只是一个情趣玩具,她不是人。
”B:“她住在我们房子,她照顾我们孩子,她救过我们儿子的命,你却叫她情趣用品,你真的想这样给自己开脱么。
所以你才那么想摆脱她,你是谁?
”
别逗了,人类自个儿的自我意识起源都没搞清楚,还妄想让机器人有自我意识?
脑洞告诉我,如果人类有这个能力,一定会让同类进化出更酷炫的能力,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
比如永生?
其实人群中简单分三类人,一,跟机器人一样,没有感觉,只有逻辑,这类人童年可能遭受过重大创伤,比如精神或肉体上的长时间虐待,为了生存必须关闭感觉系统,就跟剧里一样,人类小伙儿问被拐卖到红灯区的机器人美女,“你关闭了痛觉么?
”“没有,我至少得感受到痛!
”还有恨。
她为了感受到完整的世界,勇敢到近乎残酷的打开了感受系统...没想到吧,感受也是一种能力呢,没有感受会简单很多,但总是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类有些天赋异禀的人或许会有不小的成就,但人际关系一塌糊涂,而他们看到的世界只是管中窥豹...回避了痛彻心腑,却也麻木的仿若死去...二,有感觉,但就跟没联网的单机一样,只能感受自己,永远是“我我我我”,万物皆我,很多时候他们看起来也是善解人意的,不过大多是认知层面的理解,而非感受层面的感同身受。
相对聪明的人际关系都会不错,因为我我我需要发光,所以会自律,也可以优秀。
大多数的我们都属于这类,因为妇女解放,妈妈们生完娃儿早早的去上班,大部分娃们被寄存在托儿所,他们能吃饱,但是...婴儿活下来有两个必要因素,食物,爱。
婴儿被妈妈抱着,在妈妈的眼神中看到自己,处在非语言期的婴儿,只会感觉愉悦、安全、信任,婴儿需要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才能夯实成一个人的安全感,以及信任和爱的能力。
而这类人童年期,父母的陪伴是远远不够的...托儿所里,十几二十个婴儿床,婴儿们干躺着,很长时间没回应,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完全没有情绪调节能力,可以体验到的只是无尽的虚无与恐惧。
但只是间歇性的缺失,所以他们不会完全丧失感觉,但他们发展出了另一种能力,以对抗无尽虚无中的恐惧,那就是幻想。
更专业的说法:自恋,幻想自己拥有全能的掌控力,来对抗那些不得已的失控。
这类人成年后亲密关系容易出问题,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你我皆是小脆弱,“你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呢?
”这个问题做到了全世界高度统一。
只有在亲密关系中,会重返创伤深处,一次次的体验被抛弃的恐惧与虚无...在太虚境地中流浪,等待着被救赎......或者重启过去的防御机制,重新幻想王者归来,不得不说这种热血很治愈,很多人离婚或者分手后越来越好,实现了自我价值,看上去光彩照人,这是升华,同时也是防御。
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许更有经验,可你一定会再跌进去,那里虽是创伤,也是陪伴过你的唯一故乡........一次次的回去,就是为了摆脱,为了告别,为了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打破僵局的出路,其实是遇到第三种人,一个好客体。
缺什么补什么,你需要在ta眼中看到接纳,看到理解,看到你是值得的。
重新夯实那破碎的自体结构....三,不仅有感受,而且拥有丰富的共情能力,也就是传说中的慈悲心。
这种人在人群中,极少数。。。。
如果遇到这样的朋友,那就是良师益友,如果遇到这样的爱人,恭喜你,中奖了!
一生的救赎,只有一个好的客体才能协助你完成。
而大部分的我们,都不一定有这样的运气,所以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生活充满了苦难的美感,你我凡人,只能自渡。
或者,去找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阴雨天最适合刷剧。
这次刷的是一部去年的旧作,英剧《真实的人类》(Humans)。
缘起是和两个朋友聊起近来很红的《西部世界》(看剧评猛戳神作之秋 | 西部世界与黑镜)。
我说我快弃剧了,剧情实在太烦人,千头万绪,满地是坑,看得我脑子都快烧成蜂窝煤了。
她们就给我推荐了同样是人工智能题材的《真实的人类》,这部剧去年播第一季,豆瓣评分8.4,目前第二季刚播到第三集。
虽然是高分剧,但影响力却不大,剧评都不到60篇。
延续英剧一贯短小精悍的作风,《真实的人类》第一季只有8集,虽然也是多线交叉进行,但总体井然有序,也没有过度挑战观众,比看《西部世界》要轻松许多。
这部剧是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探讨。
他们到底算不算人?
是否有自己的权益?
人类与机器人应当如何相处?
等等。
其实剧名已经透露了一种对机器人的矛盾心态,Human是一个群体单词,代表人类,但编剧们却用了Humans,暗示机器人虽然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但属于不同族群。
《真实的人类》与《西部世界》有很多相同之处。
比如都有一个类似上帝的创造者,《真》是Dr. Elster,《西》是Arnold;创造者都有复制死去亲人的习惯;创造者早年都有研究伙伴,但都因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女主角都是机器界的老司机,都被洗过程序,然后原始程序又都慢慢觉醒;机器人都惨遭欺压凌辱,但又都有人类主动同情帮助他们找到自由。
等等等等。
《真实的世界》算不上完美,情节略拖沓,完全可以压缩到6集;而且有点玛丽苏,好人打通关,皆大欢喜。
我阴暗地以为这样欢乐是因为《真实的人类》是美国AMC电视台和英国Channel 4的合拍剧。
美国人最喜欢偷偷摸摸地传播爱与温暖,导致剧集无法走向伟大。
我这种懒人对人工智能是完全敞开怀抱,并且要上街夹道欢迎的。
拥有家政机器人多爽啊!
什么家务都不用干,热饭热菜伺候着,完全不抱怨,更不会偷懒,只要给他们找个充电头就万事大吉。
《奇葩说》曾有一个辩题是:懒惰是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我投赞成票。
人类不想走路,于是有了各种代步工具;后来连代步工具都懒得自己操控,于是开始琢磨无人驾驶。
根本动力都在一个懒字。
而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我觉得通过一件事就能彻底解决,那就是不要按照人类的样貌去造机器人啊!
伦理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长得太像我们,所以我们才会困惑,他们是人吗?
不是人吗?
如果把机器人的外形造成和我们完全不同的形态,这不就显而易见了吗?
你会觉得自己和洗衣机、冰箱、洗碗机是同类吗?
当然不会!
但事实是,人类似乎又很着迷于把机器人造成无限接近我们的样子。
我觉得这里面有点宗教意味,即人类对上帝视角的渴望。
传说上帝就是按照自己的样貌创造了人类,那当我们有机会自己做上帝的时候,当然要传承“家风”,这是藏在人类集体潜意识里的源代码。
最后说点无关紧要的。
演Laura的Katherine Parkinson就是《IT狂人》(The IT Crowd)里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部门女主管。
当然,她的两个手下也并没有在做什么,一接到维修电话就让别人重启电脑。
不过好像大多数时候的确挺管用的。
Katherine也出现在《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中,扮演一个陷害忠良的搅屎棍女记者,逼得我们卷福跳楼,华生守寡三年。
既然说到华生,那就顺便推荐一下Martin Freeman的成名作《The Office》吧,超级英伦冷幽默的喜剧片。
美版翻拍过,呵呵
啧啧,当年的Martin也是一块美好的小肥肉呢
这部剧的内容感觉还是很俗套,类似的题材拍过太多了,似乎很那再拍出新鲜感。
看完机械姬再看这个就没感觉了呢。。
我到现在看到了第六集,故事围绕着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具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展开。
面对这种具有情感的机器人,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家人态度的转变,妈妈从一开始的怀疑,担忧转变成了信任,帮助。
而爸爸一开始享受了机器人带来的便捷,到后来却把这些人出卖了,其实我觉得爸爸的转变并不是很合理,他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难道不应该先和家人沟通一下再报警吗?
本来家庭矛盾就已经很严重了,然后又不顾自己之前的许诺,很难想象他老婆知道了会怎样(下一集就知道了)。
还有很多人得知了这种机器人的存在后的反应,其实基本就可以分为上述的两种类型,一种是保护,一种是消灭,一种是相信即便机器人具备了人类的意识也可以和人类很好的相处,不会将人类赶尽杀绝。
另一种就是很彻底悲观主义者,他们大多是得知金发美女机器人(大爱啊)的所作所为后才产生了这种想法。
剧中虽然是以表现人类的态度为主,但是还是简单的将机器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信任人类,愿意合作(我们的中分女王),还有一种就是暴力的,杀戮的态度(金发美女,大爱+1)。
我感觉后续的剧情机器人还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分化,金发美女应该会继续受到癫痫科学家的感化逐渐变成好机器人。
总结一下,这部剧其实就是四个势力的恩怨情仇,人类主战派,人类主和派,机器人主战派,机器人主和派。
剧终的时候肯定有一派会得到彻底的胜利,毫无疑问就是人类主和派。
已是将近四年前,在前前司为了写稿而开看的,直到如今才重新拾起。那时因为《IT狂人》,对凯瑟琳·帕金森抱有深厚好感,而对嘉玛·陈的惊艳认知,到了《摘金奇缘》会愈发旺盛,前些天看《永恒族》,深信Sersi与Mia这两个角色有着叠影。在晚一年问世的《西部世界》面前,《真实的人类》方方面面都是前菜。人机之间,永远有传统科幻故事的阴影笼罩,于是倚赖与警惕的界限,始终会在模糊之间把世情推向关乎伦理的天问。当机器人自己拥有赋予同类感情与意识的能力时,走向还是挺让我感兴趣的。以及Simon这款,怕是很多人渴望拥有的机器人吧。
想起玩的ps4游戏《底特律》了
看了一集果断放弃,也许后面会好看点,但老美那一套温情真不喜欢。
我怎么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合成人自己都不想活了,还要去在乎合成人有意识会不会威胁到人类,关心人类生存问题这种情节?!合成人要是超越不了人类的思维模式那还赋予她们意识有什么意义?!P.S:可是Niska真好看啊,还是继续看第二季吧。
很不错
一般,看到第八集弃剧。
越看越覺得莫名其妙
3集弃,比瑞典原版差太多太多了。剧本、表演都不对劲。
小bug很多,但不妨碍这谜样的美感!
What's all the hype?
第一季有点让笔者我感觉像是一副好牌打成烂牌但中途烂牌被打好但最后又有种要打成烂牌的样子。。。。所以看第二季到底是什么牌吧。。。(但如此跌宕估计很难全程好牌)
故事的平衡感真的很差,人设的结构导致它本身就不适合从高处讨论人工智能的问题,从家庭切入真的很棒,非搞些反派,搞些大背景,本身人类家庭和人工智能家庭的对照概念真的很值得做文章,大故事的背景框架导致让人琢磨不透,还有第六集开始就一团乱,故事根本不能两头兼顾,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夸?
如何用一个科幻片来告诉90后去珍重家庭,请看《真实的人类》。
伦敦:变人
这剧的设定和情节都不算新奇,不过好在很真实细腻——近年来一些不错的科幻剧都是走小而精的路线(比如《黑镜》),通过日常的、立足于现实的故事和情境展开,不搞大科幻背景。对当今科技以及社会问题的把握都很扎实。值得我们借鉴。
很久不看英剧了,还不错,至少不会像美剧一样故弄玄虚到最后。就是那一家人的关系总是让我好尴尬。给三星因为Fred就这样被抛弃在路边。
这得埋下多大的伏笔啊,期待第二季。不过看前几集的时候有点无趣,后面还好。之前还挺讨厌大女儿的,后面转变有点出乎意料。
赞的是电音主题啦
越到后面越不知所云逻辑混乱 搞破代码还有婆婆妈妈兄妹情戏份太多 希望第二季好起来
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