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mil pounds per week is going to the Eu, if not doing so they can have a complete NHS system, 70 mil Turkish people might immigrate if Turkey joins the eu (as refugee and not economic immigrants)Jobs.. Take BACK control 来激起人们脱欧的欲望,人们与其说向更好的改变,那些不满足于现状或者现政治/经济/工作的人可能会想让英国回到从前的状态。
Brexit original plan-ReprogramingAltering the matrix of politics to reach the lineFrom traditional redundant to social media exposure and creating a platform that reaches more people with target of what they want to hear.We are in an information era, 利用大数据和精准数据分析定位理解到了个人,于是谁掌握了信息这便是政治游戏的主宰者。
提供social media algorithms的sponsor同时也成为了trump精选最大的捐赠者之一,政治也是经济的游戏,资本为王。
And we are waiting for this story to unfold.While Dominic Cummings mentioned the political system need to be changed in the UK, and being optimistic towards Brixit but afterwards he thought the system needs decade to adjust because even Brixit happens but the political system remained the same
整体上一般。
有几个点有价值,值得思考:根据社交媒体(即使你不怎么上网)获取个人信息、精准投放,甚至是骗你。
非理性战胜理性。
欧盟官僚太多?
应该多致力于经济互动,而非政治建制?
或曰:先搞好经济、再去弄政治?
英国一向疑欧,这次退了,反而有助于欧盟团结吧。
而且,其退欧的痛苦有警示作用:有问题,慢慢解决嘛,就事论事嘛,全面的退,既不易、也不划算。
低层(低对高,下对上)自然不“理智”,一向如此。
现在的问题是,高层无远见,只知道自己享受全球化的好处。
在此意义上,民..主好,就是好!
低层有了发言、参与决策的渠道。
上智与下愚不移,对吗?
不对吗?
人类文明史似乎支持这个论点。
但是,上段所述情况,同样存在。
所以,制衡是王道。
比如美国总统选举,一方面是一人一票,另一方面是州(应该译为“邦”)层面上的赢者通吃。
虽然开头给人一种过于高大上有点劝退的感觉,但是在之后,很多东西都是给人民说的,在讲述全民公投背后的真相,无非是传媒的天下。
不过对于不是很了解英国党派制度的人来说看着有点吃力。
看着很正经官方严谨的电影同样也有着好莱坞的味道,看点就是卷福的经典形象“反社会型人格”是如何以自己的天才实力对阵其他人。
在紧张刺激的公投对决中,也不忘发掘一下Dominic Cummings的内心世界。
也讽刺了一下英国的议员制度,议员的确给人一种无知的感觉,但具体的话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看完之后,有一个疑问一直回荡在脑海里——结果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Dom做完幕后操作,拍拍屁股走人,你当然可以说他是在政治上的不负责任,在我看来,他没有了留下来的意义。
突然想到有很多“结果”,比如考试,比如死亡,向“结果”前进的过程的意义,也许远比结果大,达成一个“结果”,然后呢?
留下一个空落落的心(结尾Dom瞬间熄灭的眼神触动了我很多),然后向下一个“结果”出发,人生一直在路上,对我来说,路上的意义远大于终点。
平复一下感性,这部电影值得二刷吗?
当然啦,一部节奏比《神探夏洛克》还快的电影,第一遍根本看不懂好伐。。。
不知是我跳戏怎么,男主仍然有满满的侦探气质。
唔,除去节奏,电影想表达的主题,在我看来,New politics.一场新政治形态的变革正在发生,我们最近看到的报道、文章,也许会在几十年后被当做一手史料,但我也只能白激动一下,毕竟,普通人离政治太远,永远在围墙外面。
总之呢,这部片子,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尚可;若想够专够深,还得自己补课呀。
距离2016年那个英国脱欧之夜四年多后,英国政府终于同欧盟在脱欧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虽然协议双方都认为自己做出了更多的让步和妥协,不过至少英国人终于可以将此事告一段落,给与国民一个交代,只是不知道今天还有几个英国人会为这姗姗来迟的“胜利”而欢呼雀跃。
人们或许更想永远忘记四年前发生的一切,那场支持率几乎对半分的公投,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是英格兰的胜利日。
公投的“始作俑者”卡梅伦在电影里只是以转播画面的形象出现,脱欧可以说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是他根本没预想过会出现的结果。
苏格兰独立公投的胜利令卡梅伦盲目自信,试图如法炮制地解决另一个政治风险——自英国加入欧盟以来,国内反对的声音就从未停止,借着胜利的情绪乘胜追击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迹象表明脱欧派在舆论上占据上风,平稳度过公投看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卡梅伦和他的支持者没有估计错形势,但显然低估了脱欧派的手段和决心,他们留给对手的时间太多了,足以让后者改变许多英国人的想法。
正如影片里所说,英国社会在最近二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并不全是因为加入欧盟导致的,但对那些生活陷入窘境,日子大不如前的人们来说,加入欧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政府当年许诺的种种好处。
经济合作、人口流动只是带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福利和工作机会,愤怒和不满在他们心底滋生了多年,这时有人声称,要带领他们拿回失去的东西,找回昔日的荣光,可想而知汇聚的力量将会形成滔天巨浪。
脱欧派深谙引导情绪的技巧,英国社会长期以来并不像表面上那样风平浪静,暗藏的火药桶一直存在,他们不过是用名为“脱欧”的引线将它引爆罢了。
留欧派显然不懂得这样的宣传手段,他们希望选民能够理智地听从专家们对脱欧潜在后果的分析,选择对国家最有利的,拒绝“显然是愚蠢的”选项。
而脱欧派的支持者大概会对此嗤之以鼻,他们的生活需要改变,而留欧只会一成不变,如果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改变就并不意味着风险。
但同时脱欧派没有给他们关于未来的任何具体承诺,他们只负责造梦,不负责圆梦,他们或许也知道,梦的尽头不会符合任何一方的想象。
最终脱欧公投就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下结束了,脱欧派的支持者们疯狂的庆祝胜利,留欧派的人群里则宛如世界末日一般死寂。
然而这真是属于哪一方的胜利之夜吗,可以确定的是有一半英国人认为他们有所失去,而目前为止另一半人也并没有得到他们以为的好处,只有一度看起来将会永无止境的脱欧谈判。
援引一位欧盟官员的话说,“英国就好像我家里养的那只猫,它总是不断地挠门发出噪音,你以为它要出去,可当你把门打卡,它却只是站在门框上看着你。
”英国人似乎放下了所有要紧的事,花了四年才终于把脚迈出了门槛,而大部分人好像都已经变得疲惫不堪,甚至开始怀念之前的日子了。
“不过至少我们遵循了英国的民主传统,尊重多数人的意见。
”在他们这样安慰自己的时候,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投宣布之时,有多少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抱着脱欧的信念,他们本可以投给留欧,或是保留自己那一票,最终却败给了脱欧派咄咄逼人的宣传攻势,稀里糊涂地站在了脱欧一边。
脱欧派第一次通过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分析选民,通过对选民画像找出潜在的脱欧支持者,然后在他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脱欧教育”,从而成功创造出新的脱欧派,这就是脱欧阵营能够以极高效率迅速增长的秘诀。
试想一个态度游移不定的人,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对他精准推送的信息,一切都在暗示欧盟的弊端,他很难不被潜移默化地影响。
这种带有煽动性质的宣传是否背离了公投的初衷,以及结果是否能代表大多数国民的真实意见,或许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这场公投除了满足少数政客的利益,成为了新媒体选战宣传的试验品外,并不是属于任何人的一场胜利。
遗憾的是,这恰恰是决定了英国长远未来的一次投票,意义远大过普通的选举,而英国人将为之付出的代价也会远远超过迄今为止的四年。
上周,贝佐斯离了,宝宝也离了。
腐国人可没有那么幸运,自两年多前,决定离的那一刻开始,财产和其他的清算还没完成;而且看上去,远没结束;虽然据说协议离婚的日期限制就要到了,但毕竟曾经一起拥有了40年。
没有什么是腐不能解决的,大可不必担忧,他们总会腐“出路”来。
比方腐如本片,就是对民主制度的自嘲式诠释。
民主制度,特别是一人一票的方式,早已成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这不,大事小情,斗个嘴,喝个茶,投个票,啥都搞定了;既高效又公平,既优雅有怡情。
这一切美好似乎都来自于一个假设,那就是每一票都由一个独立的个体(思想)控制并自主的使用。
然而,古斯塔夫勒庞(19世纪)说,大众作为群体,也服从一定的规律,社会学规律;群体也有情感,性格,道德观,理性,想象力以及宗教。
理论的变化也许不大,甚至没有,无论是在社会学还是在基础科学;但是,用之不尽的计算能力和廉价无比的存储空间,给21世纪实践这些理论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海量数据的支持下,个体的行为特征,甚至思想;不再像看上去那么无序,不可预测;相反,数据量越大,模型越可靠。
脸书知道你啥时候开始和谁恋爱,甚至知道什么时候这种多巴胺作用会结束;显然,国家stay还是leave这样一个对个体来讲相对更偏向理性的选择,则更易于被计算。
票选民主制,不再能发挥它的设计者的初衷,不经过批判和改造,显然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了。
“网上呆的时间越长,反而越孤独”。
这不仅仅是鸡汤类的警句,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冷静思考。
五光十色的互联网,要啥有啥;实则,你看到的只是你喜欢看到的;并且被喜欢看到的东西包围久了,也就失去了探索其他可能的兴趣和勇气,从而愈加陷入在被喜欢的东西包围的怪圈里。
没有了未知,孤独必然随之而来。
Vote Leave运动的战略总监老多,据维基百科,‘Take Back Control’这句口号确实是他提出来的。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老多领导的这个运动确实是典范和教科书式的成功;而这句口号则是,利益相关方管理的灵魂。
没有过错,谁先提出离,谁就背负天然的责任;而这句口号改变了这种微妙的感觉,在感官道德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责任的负担倾斜向了对方,”Leave”喊出口的时候愈加理直气壮了。
民主能够成功运行的几个条件是什么?
做出决定的人是否掌握了充分的信息?
基于这些充分信息做出决定的人是否是理性的公民?
卡明斯讨厌英国既成的浓郁精英政治风,他更认为那些所谓的精英政客都是蠢货,不屑于与之为伍。
他说要给那些“长期沉默、无法发声的人一个说话的机会”,但是他的宣传广告和信息传递并非基于事实,而且模棱两可。
——不断被提及的移民数量其实只是土耳其的国民人口而已。
民众们收到了宣传信息之后不加查询便认为那些巨大的数字都是实实在在的移民人口,并且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涌入英国国内,与自己抢夺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然而这些数字和移民基本无关。
(所谓英国支付给欧盟的支票也是如此)卡明斯并不是在做有关“正义”、“客观”的信息传播,而是带有煽动性的宣传,是propaganda,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他利用的是民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倾向(通过前期在酒吧、俱乐部、台球室对那些底层居民/潜在选民 进行田野调查,选择“移民”、就业医疗保障几个最为关键的话题,并进行定向引爆。
效果显而易见,他最后也成功了。
但是这背后更值得人思考的,是他和留欧派的人在酒吧的对话。
在公投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具体的来看很多。
移民、就业保障、工资水平等等,但是归结到最后,其实就是社会割裂。
在电影里体现为:留欧派组织的两次焦点小组访谈。
第一次访谈时,大家还可以有所保留、相互妥协地和平表达看法,虽然暗地里已经存有极大的割裂和向左意见,但大家还是维持着明面上的和谐。
到了第二次再进行焦点访谈的时候,每个人互相听不进去对方的观点,只有争吵、矛盾、冲突。
并且表达极其感性化、冲动化、并不就事论事,政治议题变成了群体情感、群体压力的爆破和释放。
这个焦点小组就代表着英国社会几个主要的不同阶层,他们存在不同的社会视角、社会处境和政治观念。
此时经典政治学中希望展现的“理性的公民政治”、“辩论得出真理”……统统都不作数了,因为巨大的割裂让人们无法沟通、每个人自说自话,又怎么能够得出理智的处理方式呢?
当一个社会处于极端割裂、无法理性沟通的情况之时,选择“全民公投”、“民主决策”的手段来决定重大事项,无疑不是一个好方法。
这时候还有什么所谓的民主、公正呢?
这时候只有“多数人”主,谁人多谁有力量而已。
更可怕的是我们当下又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谁能够保证我们现在脑袋里的想法不是被哪个强大资本所灌输影响?
学界对于数字霸权的恐慌已经到了一个近乎疯狂的现象。
唯恐数字掌控了人的自主思想,这也有了信息茧房等等理论假说。
卡梅伦当初就想走个形式,让公投留欧来稳定政局,结果却翻船;一样翻船的还有特朗普被狂热的民粹分子送进白宫。
沉默的大多数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利用,最后的恶果谁来担的?
好像还是那些底层人民。
主要是字太多了短评放不下= =James Graham的剧本其实就两条线:一条Dominic Cummings(Benedict Cumberbatch)的Vote Leave,一条卡梅伦zf 的spin doctor Craig Oliver(Rory Kinnear),双方对垒,前者把握到了时代脉搏,提出现在是New Politics时代,主动出击,后者发现苗头不对时 为时已晚,被将了一军。
故事的高潮在退留阵营两人在投票前夜偶遇,并在酒吧里展开的一番舌枪唇剑。
(听起来怎么有点不太纯洁>_>)——可惜James Graham大约是怕大洋对岸的美丽奸人看不懂(本剧是Channel 4与HBO合作的,并同月在美国播出),又怕美丽奸人对英国zz妹有兴趣,于是掺进了很多蛋疼的细枝末节比如——剑桥分析门,毕竟这也关系到了美国选举投票(但实际上 剑桥分析门事件究竟多大程度地影响了脱欧公投 依然是个谜);又比如为啥要让美丽奸人更眼熟的Benedict Cumberbatch来演Dominic Cummings,明明Rory Kinnear的秃头更天然一些【喂】;再比如那个从take control到take back control的slogan灵感来源桥段也太没意义了= =而且Dominic Cummings支线占相当大篇幅的同时,James Graham似乎也很吃不准Dominic Cummings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会儿表现他zz嗅觉灵敏但道德感低下,性格乖癖的一面,一会儿又要表达他其实是个顾家好人,显得衔接生硬没有一贯性;另一方面Benedict Cumberbatch又走上了他演反社会天才的老路= = 全剧比较精彩的部分还是在Rory Kinnear,一边照顾一群儿童吃饭,一边和留欧派开电话会议,结果怎么也无法控制儿童规矩吃饭,以此隐喻他的留欧策略已经失控。
另外UKIP双人组的作为搞笑担当也够可以= =
RemainLeave此片相当于时事动态的总结:贝九一直响,莱昂纳尔序曲,被断电的埃尔加《爱尔兰时报》Peter Crawley)将这部电影分为五颗星,称之为“政治悲剧,充满科技惊悚片的活力”,称之为“英国幽默的点滴”。
我怎么一点都感受不到,笑点在哪里?血喷伦敦市长?
,挑战卡梅伦到底?
《卫报》的露西·曼根对这部电影非常挑剔,五星只给两星,称之为“肤浅、不负责任的电视”,并批评奈杰尔·法拉奇和阿伦·班克斯的描述是“并不危险的狗屎搅动者,更像卡通小丑。
”:意见不断的重复,比如说7000万土耳其人入欧,比如说4300万欧元的损失。
从我个人对土耳其的了解,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一个失败的政权,这个国家被通货膨胀和官僚腐败所困扰,在30年内不会有任何希望。
某种程度上脱欧并明哲保身,也许是个明智的决定。
更不要提带来了大量的移民,造成不安定因素的激进穆斯林。
英国剧作家、非小说作家萨拉·海姆在《卫报》:英国脱欧的毒害如何使普通人互相对立,或揭露我们软弱的领导人是如何轻易地被机会主义者领导的过程中,任何一篇新闻都没有超越格雷厄姆的焦点群体场景。
”我认为这条意见并不中肯,因为这种混乱并不是电影带来的,而是现在英国的现实就是如此,我在英国看到的领导人软弱不用说,他们的白痴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但是,这片子讽刺的是康明斯本人是没什么立场的,他只不过是为了政治的目的,而坚持脱欧。
《纽约时报》称,“脱欧正在分裂英国。
英国脱欧电影也是如此。
”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复出,蓄意的分裂国家意见。
再次表明,康伯巴奇的中年油腻男,表演成功。
在最后脱欧派胜利的一刹那,突然让我想起了克林顿时代的竞选作战室。
结果总比战争本身重要。
生活在欧洲,我切身体会并经历了三年前英国脱欧给整个欧盟带来的现象级的震荡。
当年Brexit将英国人民大致分为了脱欧派、留欧派和不知所措的吃瓜派。
本片就是从脱欧派竞选组织VOTE LEAVE的首席总监多米尼克·卡明斯角度出发(我们的发际线比天高男神卷福先生),为大家揭露了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秘密。
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在网上搜索的内容、发布的信息抑或看过的视频,不仅能让各类电商精准发送他们想让你看到的广告,拉动社会经济,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卷福的脱欧组织通过一家网络数据公司,为每个吃瓜群众“量身定做”了宣传信息,内容包括高额赋税及大批移民、难民问题。
这些并不真实的宣传信息成功煽动了吃瓜群众们对欧盟的不满情绪,于是这个组织在短短一两百天内获得两千万选民。
看到这里我在想,这些选民估计和英国真的脱欧后谷歌搜索:什么是欧盟?
的网友应该是同一批人。
同时,VOTE LEAVE组织的口号:Take Back Control,也成功戳中这两千万人的G点。
Back一词胜过千言万语,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离开欧盟,我们英国人翻身农奴当家做主。
忽然想起几年前年少无知的我在西班牙历史课上用同样的Take Back Control 这句话形容加泰罗尼亚闹独立,也成功戳中了历史老师的G点。
影片最后还点到为止地揭露了一个非常细思极恐的内幕:脱欧派背后的两个数据公司都和亿万富商罗伯特·默瑟有关系,而他也是川普竞选活动的最大捐赠者。
其中关联,妈呀,水太深,不敢想。
开始20分钟比较闷,渐入佳境。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怠惰及愚蠢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双方都有过错,不过似乎脱欧派更愚蠢短视,很像民进党,为了改变而改变。名字起得真好:无理之战。
故事背景不错,但是拍的太无聊了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事件让“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走入大众视野,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高度相似性,但在英国脱欧事件中,多米尼克·卡明斯(本片主角)实属一个异类,他远离政坛多年,却突然选择回归,他的回归并非为了民众权益、政党利益抑或自身收益——好像他只是想赢,赢得这场“游戏”的胜利,然后夺回控制权(take back control)。最终他真的赢了,用非理性、煽动性的方式颠覆了英国(也许他从没想过要颠覆这个国家)。对政治行动模式和英国政治环境熟知的观众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对其余观众也不失为一部科普电影。希望未来能看到更深入、更详实、多角度的“脱欧”题材电影。
有明显政治主张倾向的民众在总投票人口里占比其实不那么重,主要是因为存在太多像荒凉社区里的老夫妻和focus group里的痛哭女人那样的老百姓,听不懂复杂的数据和术语,只知道日子过得艰难,没有希望失去方向,迫切需要现状的改变。Leave代表着Change, Take back control也带着股对抢夺有限资源的一切宣战的气势,显然比死气沉沉Remain和花哨理想化的Stronger Together的吸引力大得多。再加上大数据分析精心定点投放的简单易懂富有煽动性的Propaganda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助攻,民粹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
可能是大数据改变民意的题材已经不新鲜了吧,看着挺乏味的
搞了半天,是个说大数据的故事。。。
也就看看脱发的卷福飙飙演技,两星半给本尼
7.5/难得拍的不无趣 黑镜首相真的太适合当诸如此类这种党魁行政的角色,至于卷福还好。脱欧原来已经是六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还大骂着部分英国🇬🇧纯粹民主集体决策的傻逼,这种对立决策通过贬低一方和对另一方保有积极看法还是要不得
公关三要素,来跟我读一遍:断言、重复、渲染。整部电影都在反复渲染。
有时候,为了胜利,你会忘了为什么要争取胜利,或许说,忘掉为什么,更容易胜利
黑天鹅和黑犀牛事件的必然结果
这种故事既然不拍成纪录片而是这种形式 怎么不拍的更激烈一点 纸牌屋都拍的比这好 remain竞争太弱了吧 结果到最后票也没差多少嘛
我错过了30min的信息。。。。。。为什么是90分钟版本? 政治还真的是恐怖到无孔不入。
有点意思,对脱欧有点点概念了;感觉现在全世界都是一股右转的风头
流水账式拍摄…啥也没探讨…就看到英国zf给民众洗脑投票,说辞是拿回控制权,可笑的是脱欧之后控制权也不在民众手里啊。脱欧对英国会产生的影响也不知道…看了个寂寞
音乐5 画面6 导演6 故事6 表演7 印象7 平均6.3/10 真是为了戏剧化而戏剧化,有点儿过。“新政治来了,你无法控制的新政治。”“许愿要慎重,你也无法控制。”历史仍在继续。
剧本一般,本尼演的不错,本尼、狗爹和贝尔就是不断突破自我,挑战新角色的典范。
没看完 弃了
好态度
单薄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