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题材文艺片,故事讲述了女孩洋子关于母亲美惠的困惑,实则导演是站在美惠的世界展开的创作,对洋子世界的描写充满了美惠的臆想。
以母与女的双视角完成两条叙事线,同时以母亲美惠的日记本这一道具完成了女儿洋子与过去的母亲美惠,或说是在缺失女儿洋子成长过程中的母亲美惠的一次对话。
影片过半了仍旧觉得美惠太坏、太笨。
对美惠内心的叙事深入了但打住了,情绪显露了但总是不够,导演总是很克制。
但是结尾真的太棒了,一场尴尬又不寻常的寿宴临界尾声,所有人都不装了也发疯了,所有关系和秩序都混乱了。
女儿洋子装作睡着,母亲美惠流着泪、动作迟缓的在女儿洋子脸上落下了一枚吻。
拍电影要拍的就是这一个动作,就是完整地把这一个动作给观众看,够慢,给够它时间,此刻也是全片中最能够体现黄小蕾表演的地方。
结局是女二洋子和母亲美惠一起为外婆端来点了蜡烛的蛋糕,在画面中外婆-母亲-女儿三人完成同框,女性的故事讲完了。
点燃蜡烛这一处是非常能够帮助观众相信故事和人物的细节,看到了导演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但最后一颗长镜头让人觉得是为了拍而拍的,树影绰绰,很想从技术角度问问看摄影是怎么实现的。
在第13届北京电影节中看了《洋子的困惑》按照惯例整理了映后QA
Q:本片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A(导演):我想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拍自己能驾驭的故事,云南是我的家乡(故事背景是云南),所以就在预算范围内以人物为主创作了这个故事。
A(制片人):之前我们其实是微信的网友,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想拍个电影,有个剧本,我说我先看看剧本什么样子的,看完我说行没问题可以拍,导演之前去过拍摄地,采过风,给我看过照片,我觉得这地儿特别好,因为之前没人在这拍过电影,这个地方很有电影感,我觉得这电影一定要拍,所以很快了就拍了电影。
Q:想问一问小演员,雅匀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你的整体的感觉是什么?
A(演员):我感觉洋子这个小孩其实是一个叛逆又带一点懂事,一个比较成熟的女孩子,我在演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个戏其实跟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是差不多的,让我完全有能力去演这个角色。
Q:影片片名是女儿洋子的困惑,在创作叙述的过程中,妈妈是如何变成了主角的?
A:可能从电影角度说是视觉的问题,之所以叫这个片名是因为母亲在家庭里可能是中间的一个桥梁,但是我想这个电影拍完了是一个客观的视角,让大家去关注一种情绪被忽略了的小孩,而且这一切的发生如果没有孩子来主导,这个故事是不成立的,所以我把这个电影取名放在了洋子的视角上面。
Q:影片创作时最希望传递给观众触动的点?
A:我说个最主要的点: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女性?
是因为我觉得生活里有很多人,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是实际她们默默地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亚洲女性很有力量。
Q:酒过三巡之后,可以看到整场局里面只有洋子和她妈妈是没有融入其中的,她们像两个局外人一样,是她们都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出走者或者是一个比较反叛者,她们是无法融入主流传统叙事的,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同盟或者相似的境地?
A:从神奇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母女连心,有的时候你也会有一定的感应,对你的母亲,对你的家庭,对你和社会的关系,所以这是一种时空和时空的交错,也可以这么去解读她们理解了彼此。
从剧本的逻辑来说就是洋子在那个时候理解了她妈妈,她曾以为母亲抛弃她,但因为她妈妈亲吻了她,她得到了答案,她妈妈是爱她的。
Q:影片结尾落在了一个三代女性吹蜡烛的镜头,奶奶、妈妈跟小女孩,想问这场戏里面导演想表达的是如何把传统伦理和女性做一个嫁接吗?
A:第一因为我是个女性导演,肯定视点总会关注女性,这肯定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我就觉得不管生活有多平淡或者多痛苦,或者有很多很难解决的困惑,但是生活是得继续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看到生活里温暖的一面。
Q:那影片在结尾又为什么设定了母女俩一起点蜡烛?
A:因为她也是个懂事的小孩,知道今天是外婆的生日,所以听见妈妈打火机不着的时候,她出来跟妈妈在一个时空上对话。
这部电影说是洋子的困惑,但其实是女性的困惑、人的困惑。
导演并不是探寻到了一条问题的答案并将它讲述给我们,而是像婚姻故事一样将一段体量较小的生活片段投射到荧幕中让我们发现问题,并且她投射的方式非常细腻、节奏舒适。
个人最喜欢的片段,是洋子和美惠两个血缘I人,在中式酒场后期孤身走到一个独属于I人的环境下感受到了对方,在那一刻彼此找寻到了归属感。
通篇观赏完,深深地觉得洋子和美惠正是我身边许多女性朋友的缩影,她们也许在爱情方面不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徘徊于追逐理想的爱情还是选择依靠,年轻的她们有时也会被表象所迷惑;亲情方面,洋子在重组家庭中在扮演着一个好姐姐的角色,美惠则一直在扮演一个好女儿的角色(并且根据我所看到的,好像离异家庭的女儿更执着于扮演好这一角色)但能看出来他们都不开心。
无论是洋子、美惠、外婆,他们都一直在追寻着自己想要的那份归属感——洋子感觉自己并不属于重组家庭,于是开始从“抛弃”她的妈妈身上寻找归属感,她偷走妈妈的日记想去了解她,想让妈妈成为自己的依靠;美惠在东北小白脸身上寻找归属感,但被甜言蜜语的表象所迷惑,被骗的人财两空(但好在她并不放弃)。
她们一直在找寻归属感,找到后如果失望了那就再找,再找寻失败就开始摆烂,或者用一些情绪来保护自己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像他们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很多人——包括美惠和外婆——认为自己找到的归属感其实是错付,继而离婚。
但也许,下一个、下下个在退去了激情和神秘之后也不过如此。
电影最后一段外婆在“中国式饭局”的酒过三巡后和前夫的第二任妻子和解,看似和解但我觉得好像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和解了。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都在扮演着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好像都没有真的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外婆不知道为什么和解就和解了、美惠和外婆不知道为什么不爱就不爱了、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也是本该爱而爱不知为何。
其实这不只是剧中人的困惑,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困惑,祖辈的家庭会影响父母,父母的家庭会影响子女,代代传递代代影响。
但我相信社会在进步,正如剧中所表现的那样,从外婆失去归属后的自我保护固步自封、到美惠失去归属后的勇敢追爱、再到洋子失去归属后的勇敢质问“你为什么不要我”,一代代看似宿命但却再往好的方向改变。
正如当下的时代以女性为例,从五十年代的生育机器(无贬义,指生七八个孩子而无暇思考自己的意义)、到六十年代的夫妻吵架(发现不满),再到七十年代离婚重组(拒绝与筛选)...这其实是意识觉醒的过程。
我们开始对人生的意义提问了,在“为之”后开始思考“因何为之”了。
有了提问,答案就不远了。
洋子的困惑 (2023)6.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李珏 / 黄小蕾 郑雅匀
非常偶然的机会来观看来这个片子,这也是一个非专业人员第一次接触电影节,本来想简单询问导演一下两个问题,但最后没有时间,简单在这里记录一下。
首先,《洋子的困惑》是一个很棒的故事,从洋子妈妈的笔记本为线索,贯穿了以洋子、洋子妈妈、洋子外婆三代女性交融冲突,夹杂了婚姻家庭等等的讨论,千人千面讲述了一个静谧而丰富的小城故事。
其次,用日记本这一事物为线索,用日记本的形式作为开头和结尾,用日记中的内容为推动讲述故事的前后。
洋子的外婆是个孤独的人,洋子的妈妈是个孤独的人,洋子也是孤独的,互相的孤独构成了相互的不理解,三个人的孤独就如三条线交织在一起但又互相单调。
洋子跟着爸爸并不幸福,会被弟弟无声地欺负、会被后妈无声地忽视;洋子的妈妈也是个孤独的人,聚会之后总是一个人拉上窗帘、回到家聚会也不会被家人重视、在爱情中总是被动、婚姻中失败、心念女儿的不理解;洋子的外婆也是孤独的,一个人在离婚后生活、被儿子默求卖掉最后的栖息之地。
最后,和解,在洋子外婆六十岁生日上,不该来的人都来了,在年龄与酒精的氛围之下,所有人在暖色调的灯光中和解了不快。
或许是暂时的,但或许也是最温馨的。
家庭关系永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盐津县潺潺的流水中、在那个被丢弃的小熊上、在最后一帧三代人的画面中……希望能够永远思考家庭这个话题。
只是有个问题,没有机会向导演请教了,在日记本这一线索的推动下,在外婆六十岁生日时戛然而止,并没有交代外婆与洋子母亲的故事?
似乎真实故事才是残缺的吧!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电影里展示了三位女性,两位母女之间的复杂性和困境。
故事情节虽然很平淡,但是却反映了现实,告诉我们母女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和关心。
最后的全家宴,所有的矛盾与复杂不过是生活的点滴。
黄小蕾演的也很好,这个演员能让人记住她。
这部电影适合一家人去看,引人深思。。。。。。。。。。
首先,导演姐姐看着超级温柔可爱坚韧,在路演的时候分享了她的路演心路历程,我好喜欢导演姐姐,作为女性视角的电影上映大银幕本来就是很不容易的,希望大家去支持鼓励,很期待李珏导演接下来的片子。
客观来说作为处女座,感觉是足够真诚的,而且其中所包含的种种可讨论的女性话题还是存在很多空间的,这一点我觉得导演展现得很好,但具体的困境拍摄方式有时候不是很舒服,对一些问题的往往可以另一层面去展现,但是最后归于平淡的视角,这真的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很有关系。
其次就是关于矛盾的解决办法,这部电影选择的是让下一代反抗,我们去接受去体验,我本身并不是很赞同,为什么不能从我开始反抗呢?
但是反过来想我体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抗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是我在追求我的自我,但真的只有结婚这一种情感方式吗,最后美惠甚至说是要结婚,我感受到的是疲惫下的逃避和妥协,所以观众最终看到的是自己与电影的联系。
再就是女性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三代女性的关系本来就是多元化,复杂性,我们同为女性,有一种比较竞争,有一种爱与被爱的东西,东亚母女的关系在最后蛋糕的温暖烛光中被和解,它很温暖,很唯美,有点不真实,最后洋子外婆六十大寿只有美惠和洋子“格格不入”时这对母女仿佛也形成了一种立场,妈妈的小心翼翼的爱真的是我们东亚的表达方式,或小心翼翼或越线控制,准确的来说温和却没有能够说服我,但是每个人在这部电影中都可以看到自己,影评也只是多一种理解的角度,仅此而已。
但是还要说一遍,真的很期待李钰导演拍下一部,多多支持。
电影评分:三星半,偏文艺的女性电影,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应属不易。
黄小蕾饰演的于美慧一个人的感情故事牵引出的三代人的情感故事,电影很有烟火气,借用洋子的角度解读于美慧,有亮点。
情感细腻,有对原生家庭问题的映射,更适合女性独自观影。
电影中我喜欢的几个地方:1、取景地:中国云南省盐津县(中国最窄县城)蛮有风格的取景,大段大段的旁白搭配着盐津弯弯绕绕的盘路段山上开车/骑摩托的镜头,不错的盐津宣传片,获得盐津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奇怪。
2、非常有烟火气的拍摄,休息时和闺蜜相约美甲店做美甲,回老家和大家吃大锅饭的场景,收拾碗筷的画面都非常真实,有点像贾樟柯,这大概也是入选平遥电影节的原因之一把。
说说缺憾1、通过日记对美惠婚姻的感受侧面进行介绍这点挺好的,但是对于美惠为何不想抚养洋子的原因介绍略显不足,毕竟这是造成双方嫌隙的最大根由,电影更多着力于呈现洋子的气愤和愤懑,但是这个缘由显得有点说服力不足,最后母女二人的和解有有点仓促。
2、电影把美惠父母和美惠夫妻之间的关系都大概描摹了一下,电影的宣传语是“只是不说,不是不爱”。
最后母亲的60大寿是作为重头戏和修罗场一样存在的,最后在三世同堂的烛光中结束电影。
但是这场戏最终也没让我感受到来自美惠母亲对美惠的爱,更多的反而是好笑。
美惠和洋子的和解虽然有但是感觉力度不够,整部电影对这个主题的呈现总好像什么都说了却又都没有说完。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不是不爱,只是不说”。
亲密关系中如何表达是我们都要去学习的课题,其实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甚至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了第一位,他们不善于表达出来,希望有机会下次带父母去看看。
整体来说:女性主义题材中等水准作品。
文化氛围塑造和核心情感问题勾勒不错,叙事节奏有点慢,但利于带入情感。
首先大大感叹,黄小蕾又好看演技又好,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她的美,这部电影很适合她。
这部电影很细腻。
开头镜头是饭桌上的洋子,背景音是爸爸的聊天话语,妈妈扔掉的日记本。
可能这个结构安排只是想呈现主人公视角,离异家庭背景,以及贯穿全文的线索——日记。
这个结构安排意义不大。
视角选在洋子的困惑。
外婆、妈妈,她们都很少直接表露自己的内心,我们看到的都是她们的行为表现。
在洋子的角度观察这一切,就是困惑的,不知道她们为什么要那么选择。
三代女性主人公,似乎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局外人。
洋子在爸爸新的组合家庭里,像个局外人。
她竭力不想让弟弟知道自己不是他的亲姐姐,她努力示好,但还是感觉隔了一层。
外婆在前夫的重组家庭里,也像个局外人。
儿女们跟爸爸和继母关系处得不错,对还没有原谅过去的母亲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洋子在自己的婚姻选择里,也像个局外人。
周围人乐此不疲地为她考虑婚姻问题,甚至最后她的前夫和现任,在没有她的参与下谈论着跟她有关的事。
好多时候她的思绪游离在周围环境之外,这一刻我觉得很真实。
于美惠跟前夫背景板一样总在做饭和做家务接孩子的现任妻子相比,我觉得做单身女人挺好的。
当然,这是人与人的不同选择。
每个人能接受什么能放弃什么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美惠最终会不会再次走入婚姻,也许会。
但外婆一生没再走入婚姻,他们说她适合一个人过。
适合一个人过的人不代表不会孤独,但有人在身边也很可能会孤独。
没有内心的直接表露,但导演表达了很多说不明的东西,我们也领会到了那些说不明的东西,这是很厉害的。
结尾没有硬行和解,只是暂时小小的理解。
生活的事本就没那么容易解决,还大家还是会稀里糊涂一本烂账地过下去。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稚嫩的地方。
比如,环境拍摄的时候,明显会把我拉到戏外,而不是和故事融为一体的感觉。
导演的处女作,自编自导,但拍摄手法和剪辑、音乐,都拿捏的特别到位,现场跟导演交流的时候,能感觉到导演对很多细节把控已经游刃有余了。
主角选角中规中矩,不过现场听导演说,作为新人导演能请到黄老师很荣幸。
不过我和对象看完都在思考🤔,如果换成倪虹洁会不会能更细腻的表现美惠的心理变化,但是仔细想想黄小蕾演过的角色,她来演似乎又多了那么点韧劲,面对一团糟的生活,似乎又不需要那么细腻的处理,需要的反而是快速愈合,缩短应激时间,把精力和感情展开留给更重要更值得的事情。
电影以洋子的困惑为线索,洋子的困惑其实也是很多成年人的困惑,爱,只是不说,但如何在所谓非常规的生活节奏中,合适的表达爱,可能是所有人毕生的需要修炼的吧。
电影的很多情节其实来源于生活,但是有些情节甚至人物行为逻辑又让人感觉到荒诞,但是,现实世界本不就是时而荒诞的吗,这一点看反而衬托了人物现状的真实。
看完好几天了才想起来认真评价一下,很多细节可能记不起来了,就写这么多吧。
祝票房大卖,期待导演更多的好作品。
从头到尾都在预料之内的电影
[平遥5]最近学到的新收获就是 太过自我 不放弃利己的快乐 就收获不到家庭的快乐,而家人的情感尤其是和孩子之间 是年轻时付出多少之后收获多少的,自我的边界越强 就越不愿意为了家人的笑脸去勉强自己。但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也值得自私的快乐,不想勉强我的妈妈,也有些害怕以后被人勉强自己。另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互相能一眼看得出 装不出来 也藏不进去。另 给你爱情的人除了爱情什么都给不了 给你家庭的人除了稳定也什么都给不了 女性很难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且不去后悔 这会不会也是女性所面临的不公。
女性导演,三代女性主角。走进狭窄的县城,穿过蜿蜒的山路,一模一样的口音,母亲心里的烦恼,女儿心里的抑郁,婚姻里的琐事,上坟时放的鞭炮,班级里同学大声念出来的日记内容,同学的反应,翻滚的大油锅坝坝宴,什么年龄都逃不掉催婚,钱,房子,成绩,一家人的饭桌上永远都是那些话题。仿佛把我的生活一角也搬进了电影里。从洋子拿走妈妈的日记本开始,用她的视角看着这些大人,洋子烦恼妈妈不要自己,外婆烦恼年龄烦恼生命烦恼孩子的生活,舅舅盼望外婆能卖掉房子把钱给自己,妈妈烦恼自己究竟该不该再婚……盐津的街道风景也像我曾成长过的小城,两边都是高高的大山,中间一条河穿过,小城里匮乏的资源同样也有很多匮乏的精神状态。我喜欢洋子的直率和纯真,她会大胆打破大人对话里的表面关系,爱妈妈的同时又带着刀子嘴。
从姥姥的拒绝和解;到美惠作为单亲妈妈,能够得体地处理失败婚姻遗留下的复杂矛盾;再到洋子试图通过日子了解妈妈。祖孙三代人,清晰地绘制出现代女性的成长历程
啊 洋子的。困惑 很喜欢李珏导演本人哇~谈吐很舒服
2023.10.14/曹阳影城首映会/以小女孩窥探母亲日记视角来展现东亚家庭感情处理的独特方式,尤其是结尾最后的六十大寿圆桌宴,简直就是我亚洲(是我们大TC独有的嘛),看得即好笑又讽刺,太真实了!影片中的农村当地风俗也颇为有趣,亦算是一大看点之一。
完整的故事讲述了两个不完整的家庭,能被触动到,色调和画幅的处理很有心思。挺好的片子,值得一看。演员都很赞,任杰老师吃饭那个大特写主观镜头太喜欢了。豆瓣演员表也太不专业了吧,主演写都不完整。虽然是幸福家庭长大的,但身边也不缺单亲家庭的朋友。能被电影带入到他们心中我生活中无法触碰的深处。最喜欢上字幕那段随着像滴水钟般轻柔的BGM,随着忽隐忽现的光影人像,不禁和于美惠一同回想。时间可以和解一切
家庭故事
黄小蕾演得真的不错,电影爱意弥漫。
妈妈明明爱我为什么不要我?人跟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他们有时候紧绷一辈子不肯说话,有时候一顿饭、一场酒,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却还是闭着眼生活?人们到底想要什么呢?
三代女性的困惑 很亚洲的家庭关系
创意80分,完成度60分,节奏40分。青年导演的所有弱点都在节奏
3
全片就像那本日记一样流水账,中式的所谓纪实却很丑的摄影,人物台词和动作都太刻意,那句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这种烂梗台词真写得出来啊,到最后一场吃饭戏明明应该最复杂,结果身边观众都在笑。对女性处境的表现让我非常不适,清明回村那一大段达到了每句话都让我反感的惊人成效,痛点全踩没有问题,问题是不能只踩在表面。洋子在饭桌上说你们烦不烦是为数不多的有趣的片段,结果接个黑屏。前夫的情书前后对比有点意思是剧本最大的设计点了。最后我总结一句:金典广告是本片最大赢家
对于处女作来说完成度非常高了。黄小蕾的表演贴切又生动,方言加了分。这种探讨当代女性困境的题材,全片都没有一丝“尬”,不由得刻板地想:这还是女导演才能处理得好这类题材。
北影节,黄小蕾有点不太合适,她那场拒绝去跳广场舞的戏太不合理了,她完全就像个广场舞领舞啊。
前面的台词不好,很多废情节和废镜头,技术生涩也就算了。最后结尾来个大转折的大和解的大团圆结尾彻底把风格撕裂。就像我们在不谙人事的学生岁月写的一篇又矫情又在结尾要正面升华的作文。
不止一次想到自己中学离家出走被家里人逮,想到以后要咋办,全是迷雾
节奏很缓,演的不错
2023.10.30 保利天安门国际影城 我们生在凡尘中,好似很热闹,又好似很寂寞。似是一个无解的话题,虽名为洋子的困惑,但是是美惠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