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尔·于佩尔演绎这类精神变态的角色可谓得心应手,简单的一个眼神或表情,即便是不动声色地站立,都能给人咄咄逼人的气场感,以及营造出让人背脊发凉的惊悚气氛。
这感觉像是于佩尔忠实影迷创作出来的剧本,因为片中不少片段可让人回想起她过往经典作品里的灵光时刻,严厉训斥超杀女一幕恍如哈内克的《钢琴教师》上身,而高潮一段毒杀警察后,踮起脚尖手舞足蹈的情景则对应着夏布洛尔《冷酷祭奠》里虐杀中产家庭的喜悦刻画。
然而,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却是模糊不清。
导演尼尔·乔丹一向擅长刻画社会边缘角色,融入复杂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凸显出在时代洪流之中人性的坚韧及独特的一面。
然而这部影片的主题却令人极其迷惑,从文化熔炉(纽约)里异乡人彼此之间寂寞心灵的碰撞与开启,到母女扭曲关系的投射;从精心设计的心理惊悚悬疑剧,到近乎失控的奇情虐杀片;从现实主义风格的都市单身女性生存警示录,摇身一变成为暗黑成人重口味童话。
情节始终周旋在几种不同类型片的错位间隙里,表面看来噱头十足幽默风趣,实质上却是东拉西扯的敷衍之作,即便有影后撑足全场也难逃烂尾的结局。
3月第一周的美国院线终于恢复了些许活力,除却与国内同步上映的《驯龙高手3》和奥斯卡获奖影片的一波重映。
还有一部“小清新”的惊悚片隐藏其中,那就是由“演技成精”的于阿姨伊莎贝尔·于佩尔和童星出道的“资深演员”科洛·莫瑞兹领衔主演的《遗孀秘闻》(Greta)。
距离上一次于阿姨出演英语影片《猛于炮火》已经过去4年,在采访里她坦言,用非母语表演对她来说还是不够自如,因此只有足够吸引她的剧本才会答应出演。
虽然影片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时观众反应不够理想,目前的口碑与评分也稍有点惨,但我个人是非常买账的!
并始终如一相信于阿姨的眼光,相信她透过这个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传统“跟踪狂”惊悚片类型的影片,看到了其背后所揭示的与时下契合的社会意义和一种“反类型”的努力。
故事发生在当下的纽约。
弗朗西斯(科洛·莫瑞兹饰)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孩,在经历母亲的过世后,离开父亲和家乡波士顿,搬来了陌生的纽约,以在西餐厅当服务员为生。
她总是骑着自行车或搭地铁独来独往,身边亲密的朋友只有室友埃里卡(麦卡·梦露饰)。
她在繁华拥挤的纽约,忍受着孤独。
一日偶然,弗朗西斯在地铁上发现了一个女士包,她提着它走下地铁,想把它交给地铁站工作人员,无果。
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促使弗朗西斯把这只包带回了家,埃里卡翻找出了里面的身份信息。
第二天,弗朗西斯带着这只包登门拜访失主。
失主是一位六十出头的女人格丽塔(伊莎贝尔·于佩尔饰),她穿着得体的碎花裙,化着精致小巧的淡妆,略显惊讶又满怀感激地把弗朗西斯迎进客厅。
格丽塔的家布置得极为有格调,地上铺着镶花地毯,家具的样式与摆放有着明显的欧式风格,家人照片恰到好处地陈列着,还有复古的钢琴与留声机。
原来格丽塔也是独自一人生活,她的丈夫与女儿都不在身边,两个孤独的灵魂一拍即合。
正当弗朗西斯准备开始与格丽塔深入交往时,却发现了格丽塔邪恶的秘密。
这段关系随即破碎。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格丽塔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放走弗朗西斯,剧情开始朝着不可收拾的混乱惊悚方向发展。
追击,胶着,反抗,囚禁,复仇接踵而来。
全片时间只有不长的98分钟,我一直都处在一种极端的紧张之中,因为于阿姨演得实在太吓人了!
虽然导演仍旧在使用老套的一惊一乍(jump scare)以及把玩着音效,但精准的惊悚拍摄角度,精心设计的美工置景和于阿姨出神入化的演技一结合,产生的恐怖效果胜过真的鬼啊!
于佩尔长着一张古怪又意味深长的脸,可善良可邪恶。
在她此前的百余部作品中,她大多饰演在善恶之间游走的女性角色,上一秒是可恶的加害者,下一秒就成了可怜的受害者。
但在《遗孀秘闻》中,她破天荒(huo jiu jian)地饰演了一位极端邪恶的人,没有一丝可辩白的空间。
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对她的新的感知。
为了在各种细节上都让这个角色显得很“变态”,于佩尔经常会“直觉式”表演,因此总会出现即兴添加的片段。
比如片中在格丽塔残忍杀掉前来侦查的私家侦探后,她情不自禁地举着手里的枪旋转舞蹈起来。
导演很认可这段创作,因为它显得格丽塔是在玩弄这些人,玩弄这些她有意建立的关系。
爱尔兰导演尼尔·乔丹在好莱坞和独立制作间游走多年,此前拍摄的多是偏主流的商业电影,并相继拿下过柏林银熊和威尼斯金狮最佳导演奖,凭借《哭泣的游戏》拿下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夜访吸血鬼》是其最负盛名的作品。
在导演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探讨联结与孤独的关系,呈现陪伴关系中纠缠不清而黑暗的那一面一直是他热衷的主题。
《遗孀秘闻》离开了他所习惯的大制作环境,围绕一个小的格局,展现了一种具有腐蚀性的寂寞孤独如何吞噬一个人,继而催生出邪恶与变态的结局。
同时,也有关于母性标签和依赖迷恋等副产品的牵涉。
导演认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特别是在纽约这座容量巨大的城市。
巨大的人流量与拥挤的环境催生出的是一种加倍的孤独。
有些人能够忍受孤独,把它转换为一种自由,有些人则不能,长时间的孤独会导致他们精神与行为的双重失常。
导演的创作点从自己出发——他是一个不能自己待着的人。
于佩尔形容导演乔丹是一个有趣又古怪的人,认为这部电影的气质生发于导演自己的特质。
另外,导演还加入了时代的元素,比如现代技术手段的侵入式联系。
片中最精彩的一场戏当属“电话追击战”。
格丽塔跟踪埃里卡以此来威胁弗朗西斯,弗朗西斯一边与埃里卡打着电话指挥着她逃跑,一边接收着格丽塔在手机上传来的埃里卡的照片,传递着“我就在她身后”的紧张感。
这种远距离遥控的惊悚也是现代恐怖片的一种新的调动方式,与“跟踪狂”,“囚禁”等老套的桥段竟形成了一种时空的对比。
导演有意省去了对两位主角更多维化的背景塑造,而只专注在两人相遇后的拉扯,并且制造男性角色的缺失,是有意在对传统“变态跟踪狂”类型进行颠覆。
虽然小的格局导致了主题的更深刻传达,但表演与情绪的塑造在感官上绝对造成了不小的爽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周末的晚上,一个人在家安静的看完了整部片子,然后又认真翻了评论区的诸多评论,只想说,那些站上上帝视角觉得小女孩该太笨了人才是真的脑子不好使吧,但是我是来写影评的,不是来怼人的,所以还是言归正传。
整个剧情的发展过程其实蛮有带入感的,一瞬间我也在想,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在地铁捡到一个包,我会怎么做?
是的,我的确是会和女主一样,送回去,这个事情就复杂了,你单纯的去还包,但是别人已经布好了陷阱让你跳,你还能怎么防?
写评论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以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在路上捡到一个诺基亚的手机,然后接到机主打来的电话,一副是我从她包里偷走的感觉一直在电话里质问我怎么会捡到她的手机,让我给她送过去,然后我就顺手把手机扔进了学校的湖里……我接电话的时候对方是怒气冲冲,像是怀疑我从她包里偷的一样,所以在当下,我会做出扔掉的反应。
可是这个故事和小女孩经历的不一样,她去还包的时候,大女主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充满了感恩的老太太,谁在这个时候会产生戒备心理呢?
更何况还是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小女孩,这个年纪、这样的环境下,大女主给人的感觉就是值得信任啊。
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就像我新认识了一个朋友一样,没有防备,最初认识给人信任之后,就想要去了解对方,然而发现对方在套路我之后可能想要快速的抽身,但是谁架得住一天80通电话的解释呢?
只是在生活中我从没想过会发生如此可怕的后果。
小女孩从箱子里醒来,应该是麻醉剂刚过不久,带着对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的未知的恐惧,我觉得求饶是本能,没有100%把握逃脱的机会,挣扎了只会换来更可怕的结果。
小女孩切掉大女主手指后,没有将她先困住,而选择了慌乱的逃跑,被抓回去之后,换来了大女主的幡然醒悟?
不是,换来的是锁死的禁锢!!
所以在最后一次,世纪闺蜜将她解救出来以后,她想到了能消除她恐惧的办法。
无论如何,小女孩的恻隐之心不会让她选择直接暴力解决,她把这个人关进箱子,不如说她想把这一段经历永远关进箱子。
终究,小女孩还是善良之人。
我们都没有上帝视角,像小女孩一样,在恐惧、绝望、害怕的当下,只能任凭自己的本能反应发挥作用,我反而觉得导演很能洞悉当下人物的情感和本能,没有给出所谓很精彩的“反抗”。
谁能想到这样日常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暗藏杀机?
下了班好好的在酒吧喝个酒,就被人在暗处偷拍了; 正常上个班,就有人对面街盯着你; 在家喝个咖啡,就有人潜进来给你下药了; 还在听着萧邦,就被旋转跳跃的人给了一针麻醉剂; ……你是第一次遇到,但是对方可是已经有过无数次练手了,上一个练手的都还没断气呢,怎么玩的过?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另一部哥伦比亚电影《黑暗面》。
3星,好于我的预期。
女魔头并非那种传统高壮大恶人,而是看似人畜无害温柔老太,但就是凭此骗的别人信任帮助与解除防备,开始都没有拿她当根葱,但都被她用阴招毒害了。
还巧设陷阱,不惜血本, 专门引诱善良爱多管闲事的圣母裱小妹下手。
两位闺蜜女角颜值很高,没有一点擦边路,也很赏心悦目,娱乐看看很不错。
伊莎贝尔·于佩尔一个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名字…陌生是因为从影50年的她,如今才为大众熟知。
来自法国的她早年就作品无数,各大电影节奖项没少拿,但累累成就早已成为了过去的记忆…
熟悉是因为60多岁的她步履不停,每年都会有新作问世,尤其是2016年和导演保罗·范霍文合作…一部[她]让于佩尔拿下金球影后,又打入奥斯卡!
她饰演了“单挑”强奸犯的大龄单身女性,离奇人生和复杂现实塑造出的另类女性,让人印象深刻。
高产的她今年又有新作 —— 遗孀秘闻 Greta
遗孀,丈夫死后留下的妻子。
于佩尔这次饰演的Greta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丈夫离世,女儿远行,空留她一个人独居纽约…
没有年迈多病的老年残喘…她的生活井井有条,来自法国的她把房子装成古典风格,弹弹钢琴、听听唱片、烹煮咖啡、享受美食…生活,简单而精致。
在穿衣打扮上Greta也毫不流俗,典雅而内敛…但论时尚程度,她却堪比教科书,出门买个菜、遛个狗都可以拍出比肩模特的时尚大片!
Greta的生活简直就是理想中的晚年啊…但别急着羡慕,片名后半部分“秘闻”二字瞬间转变气氛 ,精致的人设之下似乎有着 ——不可见光的秘密!
华丽的皮囊,裹着的却是病态的灵魂…
名为Frances的女孩揭露Greta的真面目 ——由“超杀女”科洛·莫瑞兹饰演的Frances刚经历丧母之痛,在纽约生活的她就像“破产姐妹”的现实版!
上班,下班,两点一线枯燥着生活…
某天Frances在地铁上捡到一个精致的皮包。
顺着身份证,她很快就找到了皮包的主人 ——Greta
一个是独居的空巢老妪。
一个是缺爱的年少灵魂。
忘年交Frances 和Greta互相敞开心扉…年轻的Frances帮Greta领养宠物、教她使用手机,而年长的Greta则带给Frances久违的母亲般的疼爱。
一来二去的交流,两人羁绊渐深!
然而“半路母女情”还没出蜜月期就被打碎 ——Frances在Greta家中惊讶的发现,她遗失的皮包不止一个,而且每个都标注了送还者的姓名与电话…Greta似乎在靠这种方式骗取他人的感情!
这诡异的行径吓得Frances赶紧逃离。
经过了解后她发现Greta的丈夫早就去世,所谓留学的女儿其实已经自杀,而这个看似慈祥的女人…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 —— 控制狂!
还没轮到Frances反映过来。
疯狂的Greta就开始了“口香糖”般粘人的跟踪…
电话短信骚扰,送花送信示好,跟踪Frances工作生活,甚至当Frances拒绝后还破罐破摔的大闹一场!
笑眯眯的“慈母”瞬间成了变态的“怪阿姨”
而当跟踪已成为家常便饭…怪阿姨Greta使出了更阴险的方式 —— 密室囚禁!
眼看于阿姨在[遗孀秘闻]里再次演绎“另类而变态”的角色,不得不承认,花甲之年的她爆发力依旧强悍…无论撕逼,还是肉搏都行云流水!
即便是超杀女科洛·莫瑞兹这样壮硕,都无力对抗。
影片中的于佩尔几乎展示了所有“华丽”的侧面…来自法国的她没有过分逆龄的容颜,但却丝毫掩饰不住她的漂亮和优雅,那种态度令人侧目和艳羡。
同时她也完成了“疯魔”的表演 ——Greta把Frances囚禁后露出了“疯狂的母亲”真实面目,她强迫Frances学习钢琴和法语,做不好就惩罚…此外她还继续引诱其他少女上钩!
(防狼还不够,还得防阿姨)
控制欲到高潮时,她甚至随着肖邦的曲子偏偏起舞…这变态劲儿,几乎冲出屏幕、打我一脸!
于佩尔的表演没有因为年龄而逊色…但这部[遗孀秘闻],却远没有获得预想中的好口碑。
影片在豆瓣和IMdb双双以6.1分擦线及格,而顶着跟踪、囚禁、姬情的噱头,却没能拍的精彩!
剧情平铺直叙的方式,几次将悬念破解…这样的叙事上让观众防备感降低,当观众都能猜到故事将会如何发展时,就少了意料之外的细思极恐。
而于佩尔和超杀女的合作也毫无火花!
虽然可以说是“双女主”设定,但显然于阿姨骨子里的欧洲艺术片技法和好莱坞的小妞电影鸿沟难平。
表演风格的差距,让对手戏莫名尴尬…
最后的结果就是…明明能拍成艺术惊悚片,最后还是沦为了B级片!
为了保住恐怖片“R级”的标签…甚至还硬为于阿姨安排了一场“断指流血”的镜头!
尽管影片最后的呈现多少差强人意…但依旧值得一吹的是 ——无论影片最终成绩如何,于佩尔出演的这些另类角色毫无疑问的是为“美人暮年”打开了一扇窗…谁说年龄大了只能演夕阳红呢?
只要心态依旧昂扬,大把的角色还等着去塑造呢!
记得曾经在某处看到的一句话说“最恐怖的恐怖片,往往在最日常处做文章。
”比如:镜子、壁橱、床下、马桶,还有著名的电视机。
本片之恐怖,在于可怕的跟踪者。
害怕工作之余往窗外瞥一眼看到有人冷冷的盯着你。
害怕晚上独行时背后有人悄悄的跟着你。
害怕电梯一开门有人早已在那儿等着你。
害怕有人阴魂不散执着的要粘着你。
还有被关在黑箱子里动也不能动。
有谁不害怕这些呢?
更可怕的是有人在餮食你的恐惧,你在颤抖,她很享受;你在挣扎,她给你伴奏……好多次,我感觉于佩尔阿姨瘦弱的肩膀映衬的她的头特别的大,身子特别的小,恍惚中觉得是被软件处理过的大头娃娃,在皱纹之下平静的表情,看似疯狂,实则清醒,她不是失控的疯子,而是有预谋的变态,细思极恐。
片中最可怕的一幕,是跳着碎步舞安静又迅速的靠近侦探,一针即中。
冷血的爆头之后,丑陋的舞蹈着离开、又返回。
那一幕,她的动作像是活过来的提线木偶,不协调、僵硬、阴森。
这个片子确实有很多bug,但是确实很恐怖。
你说,那个铁塔,会滑落吗?
比想象好看,颜值也有,演技也有,剧情凑合着打发时间也不错。
女一很适合演各种强悍的女性角色,气场撑的起来。
最后闺蜜救命女二的bug也是挺无语。
前半部比较紧凑,剧情推进较快,大约三分之一处女二就觉察到了女一的反常。
之后情节放慢,吸引度下降。
最后结局必然是女二逃出生天,女一一败涂地。
好奇,能不能女一得逞,女二就此“拜拜”的剧情呢?
毕竟生活没有这么多幸运的胜出。
二刷,就是为于佩尔阿姨而看的。
单亲女主大学毕业当餐厅服务员,在地铁上找了一个无人认领的包,通过里面的驾驶证找到了失主于佩尔阿姨。
于阿姨是个寡妇,宠物狗也噶了,女儿去法国留学。
二人闲聊时听见一个很闷的敲击声音,实际上这个声音就是被于阿姨拐来的人发出的。
于阿姨打哈哈说这是隔壁在装修,弹一首钢琴曲来掩盖它。
女主回家后于阿姨立即打电话,于阿姨要领养一只宠物,二人领着小狗闲溜达。
之后经常约会,开启了一段忘年交,这让女主的富家闺蜜吐槽说“我是个superficial”。
女主到达阿姨家中无意发现柜子里有很多同样的包包,这明显是广撒网好捕鱼的做法。
这让女主大呼上当,赶忙逃了出去。
第二天女主在上班于阿姨居然找上去了,被拒后于阿姨仍不死心,居然化成了痴汉模式,快递送花到家,送的还是象征爱情的白百合、又站在餐厅外盯着女主、又尾随女主进入地铁,又跟踪女主到家被拒后气急败坏的朝头发吐口香糖;于是女主展开对于阿姨的反调查,跑到她家中的垃圾桶翻到了信件,又跟踪女主的金发闺蜜,不断的发偷拍视角的图片给女主;通过信件的联系电话找到了于阿姨女儿妮可拉的前女友,通过她了解到于阿姨在女儿妮可拉小的时候逼她学钢琴,弹得不好就打,因此一直有精神问题,在治疗无效后选择了自噶,就是被于阿姨逼疯得。
于阿姨继续在餐厅纠缠女主,女主的闺蜜伊瑞卡支招说可以出国为借口让于阿姨死心。
二人约在教堂见面,以为万事大吉的女主回到了家,喝了牛奶,但于阿姨早已埋伏在女主公寓,用迷药迷晕了女主并把她带回家中。
女主在那架钢琴的后面看见于阿姨的密室,就是曾经拘禁女儿的密室,把女主放在一个木箱子里。
就这样女主被雨阿姨当成释放母爱的玩偶,白天练钢琴,晚上一起搂着睡觉。
通过发短信的方式迷惑了闺蜜伊瑞卡和女主老爸,因此女主老爸找到私家侦探出价250每天。
原来于阿姨是个护士,因为滥用麻醉药被医院开除。
这天二人在厨房做菜,女主偷袭剁下了于阿姨的手指并击晕了她,女主在地下室发现一具尸体,迟疑了片刻就被于阿姨反噶了并付费般的把她泡在浴缸里。
这边的私家侦探找到了于阿姨,于阿姨自然强力否认,可侦探听到墙边的震动声音,前去仔细听时被于阿姨注射了强力麻醉剂,当场夺枪反噶。
于阿姨的钓鱼行动仍在继续,这天上钩了一个模特。
可于阿姨没说几句就被迷晕了,原来这个model正是女主的闺蜜伊瑞卡假扮的,救出了密室里的女主。
二人合伙把于阿姨封印在木箱子里了。
吐槽:都已经喝迷药了还有闲心放唱片的屑阿姨。
这是一个没有男主的影片,细节经不起推敲,侦探和老爸下线很不理解,不过对于不经常看恐怖片的我来说看的一激灵一激灵的,现在回想起来一点都不吓人……其实影片寓意还是比较深的:孤独和朋友,只是拍出来的逻辑效果一般。
佩姨演技上线,最孤独的和最渴望的……年轻女主演的也挺努力的,就是应该再聪明点儿。
看完之后我的感受就是WTH。
导演你可以拍出这一部,六年前的《拜占庭》是怎么回事情?
提前40分钟到达剧院,ticket holder的队就已经围绕block一周,好在一起等待的观众们颜值颇高,倒是赏心悦目。
抓拍到红毯上的于老师,绿色印花西服套装显得人更加修长。
看前从唯有的三张剧照和自己多年的观影经验其实能大概想象出剧情的走向,所以相比抱着看一部好电影的期待,我更倾向于简单欣赏演员们的演技与美貌。
但事实证明我真是错得离谱,即使大概推算出主线,电影的进展逻辑和拍摄上的情节处理居然使影片反转不停出新意,超乎我的预期。
正如导演映后问答的解说,Greta的确是一部心理恐怖片,自知胆小的我一边吓得抓着扶手松不开,一边又和整个影厅的人笑得前仰后合,多么神奇。
作为一部小格局电影,选角的准确将最后呈现的效果拉到了80分。
于佩尔把自己与生具来的淡定发挥到极致,更放大了神经质的一面,把一个可怕的人物诠释得极度自然,让人害怕的同时又想亲近,厌恶的同时又有点心疼。
而对戏的科洛,就真实出演了一个天真的20岁初女生,在两人初遇的一场戏里,眼神里都是人人都有过的对年长优雅女性的迷恋。
只是最后这段纠葛不是爱情,不是友情,不是亲情,而是扭曲而变态的。
作为于老师真实意义上的第一部恐怖片,她着实hold住全场。
那种所有的情节都可能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现实感是最恐怖的。
所有的演员表演足够真实,但发挥都中规中矩,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影片节奏中途也稍显缓慢。
不过电影的配乐着实出彩,配合于佩尔钢琴家身份的古典音乐营造出浪漫的氛围,对比剧情的残忍,凸显了情节的感染力。
最后影片告诫年轻的女孩子们:地铁上遇到再好看的失物,不管多么奢华,都不要捡;实在捡了起来,不管失主的证件照多么漂亮有气质,都不要亲自去还;实在亲自去还,不管失主的眼睛多会放电,都不要说出真名留下电话;实在着迷入了魔,不管失主的魅力多么大,都不要忽视身边陪伴的好闺蜜。
PS. 于老师真的好淡定,采访后期开始无聊的玩手,而科洛就小角度的看着她玩。
以及穿着厚西服的于老师仍然只有科洛体积的0.8。
下一次请演一部甜甜蜜蜜的电影吧。
个人影评公众号 一葱二白
會比《南巫》和《五月雪》更多豐富的情節,同時少了一些奇幻的急展開,看到後面有一種覺得侯在拍《誰和誰共母》的感受,但如果對比起來就覺得可能還是太碎了點,一些關於謎影的neta也有點隨意,但最後那個有點像用物理達成4:3的關鍵鏡頭一出現,床變成了框住女性的牢籠,也成為了同類撫慰彼此的搖籃,通過這個鏡頭,立意完成得還蠻出彩的,沒有QA和時間也不太方便問是攝影指導的意見還是導演的屬意。當然fish無任何問題,整體看下來還是偏喜歡,3.5歸4。
Hkiff49 从南巫到五月雪到这一部 反思自己是不是作为非此文化背景的人像在欣赏一场奇观 如果抛开这个想法 我真的挺喜欢很经典的语言 象征 还有他已经自成风格的拍摄和表现另外 最近正好在读马来作家的书&昨天刚刷了半天戴胜的视频&早晨梦到有人怀孕 这就是关注即存在么
#27thSIFF UME影城(新天地)映后场电影本身不是很出彩,听完映后其实是构思很好的,想利用弃婴舱的话题来引发社会对性侵性暴力的关注
今年到底还要看多少部妈妈咪呀的华语片?高产如张吉安真是做到了一期一会,这次再度使用已近打上自己风格烙印的静寞神鬼视角打造母职伦理议题,他的电影里乩童和鬼魂是永不会少的元素,只是影片里恐怖的不是超自然力量,而是处处漫漶膨胀的男性阳具威权,它与种族和宗教结盟变成了压迫女性的三座大山。但,好像也仅止于此。影片到底多深入地探讨了弃婴仓的存在悖论呢?说到底,它只是在讲述一个受伤女人遇见其他受伤女人之后内心掀起波澜的普遍故事,而现实中更复杂的意识形态交战与困境则隐退到影片后方,在旅游节目一般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中成为弃婴仓里的一只鸟、网路上的攻击留言、电话里传来的坏消息。更令人费解的是迷影元素存在之必要。虽然影片偶有动人时刻,但在整体脉络下这些闪光变得无甚趣味。今年反复看到一些“仅止于此”的影片真是疲累
完全没有弃婴/堕胎题材该有的讨论深度和戏剧张力,女主全程表情木讷,全片充斥着与主题毫无关系的猎奇风俗表演,最后结局又莫名其妙地落在了检举揭发宗教骗子上。看得人昏昏欲睡,影片还没到30分钟时,后一排一大哥就已经打呼噜了。
SIFF27
还可以。就是里头塞的东西有点多。
选题很好,但有点拍烂了,好多部分都想快进。导演只是把主题带出来,完全没有深挖
🙃
稍显单薄,但还挺好啦,认认真真拍电影值得鼓励。影片里的女性互助拍的比好东西不知道好多少倍
好看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具备基础的人道主义视角,但对于如何避免议题的直陈、叙事的断裂、人物困境与解法的个例化戏剧化处理,导演所做的实在太少。若意图通过写实的社会派剧作剖析社会问题,单单依靠抖出猛料制造波澜未免太过取巧。以及,导演标志性的风土与民俗展示似乎仅起到点缀的装饰作用,甚至严重干扰着情境的构建。
HKIFF49-1// 前摇有点太长了,感觉有些镜头可以不用停留那么久。看得出导演很想表达一些文化习俗上的内容,但有些情节的插入显得有点突兀和没有表达完整,看起来怪怪的🫥 一直在猜测小曼的故事,结尾的反转确实挺意外,但回想前面的铺垫又觉得挺合理。怀孕生子从来不是女性的义务,堕胎权也应该掌握在女性手中。男的只管爽爽,然后拍拍屁股走了,真贱啊。多一星给这个社会议题。
还可以啊
TIFF 给我带来一些大马多元文化的震撼。直到映后见面之前,一直以为导演是女性来着...
張吉安這次想表達的,是大馬三大族裔傳統與現代化思潮(棄嬰收留艙)的碰撞,以及身處於其中,種族膚色各異,命運相似的女性困境。能看出導演在對風土民俗的展現始終帶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例如父權制對女性的壓迫在不同宗教觀念下如何表現。然而,不時出現的昆蟲鳥獸、攝影頭、神像等「非人」視角,似乎又想透過不動聲色的觀察,眾生平等式地呈現凡間的善行與惡意(包括張擅長的魔幻/超現實段落亦然),那這樣是不是間接削弱了大馬女性普遍遭受的性暴力現實、墮胎/棄嬰、生育權利等議題本身的探討力度,以及對宗教文化糟粕的批判呢?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不是那些多少帶點獵奇眼光的民俗風情及夢境,應該是這麼一個兼具女性避風港的棄嬰收留站,還是敵不過保守勢力取締的嚴峻現實;兩位女主的互助是在黑暗中讓人稍感溫暖的一縷微光。
#HKIFF49 随时切入的监控视角、雌雄同体的动物、猎奇的舞蹈仪式、以神之名实施的暴行,与卖力设计的看点相比,表达和叙事就显得单薄而粗糙了,像借影视载体做的马来西亚社情调研流水账纪录,这类议题理应值得更用心更深入的挖掘。
雖然主題是好的,可是節奏好慢,看得讓人想睡覺
牵扯到不同的群体(米南加保母系氏族、马来族、印度人、大马华人)、信仰(穆斯林、无神论者、佛教徒)、各类女性的困境,塞得满满当当,很像导演观察到很多案例,但是没有很完备地调查其中某一个的来龙去脉一样,停在表面,不过无一例外都对男性进行了调侃,除了涉嫌迷奸女性的神棍其他的男性角色均不在场,更像是虚空索敌了。监控的视角贯穿始终,摄影机的摆设位置也很刻意,要么极低要么极高,却始终和具体的人保持着距离,处理这种公共性极强的话题,放大媒介会显得冷冰冰。张吉安导演处理民俗与神秘仪式还是更驾轻就熟,吃碎盘子那个桥段像吃了菌子一样,但是过多的奇幻元素也会消解掉现实的沉重,让影片看起来向猎奇的方向偏移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