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对这部电影的推崇,我都是抱着十万分的赞同的,但是我更推荐的一点是,各位可以选择性的看一下1979年版的电视剧版。
这两种版本之间存在着种种的不同,必须要讲的一点是,确实在两个小时之内要讲出与七个小时同样的故事,在细节方面,确实要有所欠缺。
而此部电影相较于前作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抑或是闪光点,可以说是人物的情感表露,尤其是作为主角的乔治·斯迈利,影片中对于主角的琢磨相较于前作而言,从比例上讲,要多了许多。
很出名的一本谍战小说。
由著名的谍战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创作而成。
对于谍战小说,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些人侧重于细节本身,关于间谍的沟通方式,策反的方式,以及查出卧底的方式等等,而另一些人,则关注间谍本人的情感活动,一个人表面上是如何的坚强,而内心却又如何脆弱。
对于此影片,个人的感觉上,相较于前作,更侧重于情感的描述。
因此,可能在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上,似乎显得有些突兀。
包括一开始烂苹果行动实施时的沟通,以及接下来的一些行动的具体细节,本片并没有着墨很多。
但,尽管如此,并不能抹杀这部电影的一切,就认为它是一部差的电影,毕竟,作为导演以及时代的偏好,对于同一个题材的作品,阐述方式必然存在着千差万别。
影片中涉及到的人物情感,比较有张力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里奇·塔尔与苏联女特工之间的感情。
与1979年版不同的是,本片的里奇·卡尔选用的角色是汤姆·哈迪,而且在人物塑造上,将他塑造成了一个痴情的单身汉。
这在某种程度上比较迎合大众的心理。
毕竟,如果一个特工有了妻室,还要去与一心爱他的苏联女特工来往,未免显得有些无耻了。
而本片与1979年版在这一点上最大的不同就是,1979年版中,塔尔是为了利用女特工,最后感觉对她抱有责任,至于情感,则是通过其他人的旁敲侧击性的描述语言而表现出的,在关键时刻,塔尔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妻儿。
而在本片中,塔尔是真心的同情并且爱上了女特工,而女特工,则很可能是利用塔尔,而寻求庇护。
而且塔尔的个人情感,统统是通过塔尔自己的行为表现以及语言体现出来的,这在表现力上要更加真实。
第二个方面,男主角乔治·斯迈利与妻子安之间的情感。
影片通过那场通过回忆表现的聚会,通过斯迈利的视角,表现出了他对于妻子的挚爱,以及遭受背叛时的失落感。
这在刻画主角斯迈利的人物本身上也有帮助。
通过他对妻子的情感,让我们觉得原来本身我们观念中的这些冷血特工,其实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也是富于情感的,他们同样会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打击面前感受到与普通人相同的感受,我想这一点,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尤其重要。
另外的一个细节,就是斯迈利送给苏联特务头子卡拉的那个打火机来体现。
当然,这个打火机在1979年版中也曾出现。
通过这个细节,显现出了斯迈利本人对于这份情感的复杂心情,一方面,这是他最为珍爱的礼物,来自他最为珍爱的妻子,另一方面,他却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想要忘掉他的妻子对他的背叛,甚至是忘记他自己对于妻子的爱,不得不说,通过这个打火机,人物内心的情感纠葛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在影片最后,斯迈利看望了自己的妻子,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形象,但是略带模糊的画面以及妻子用手臂挽上斯迈利的臂弯时,还是留给了观众以一定的想象空间,这对于电影的表现魅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个方面,特工吉姆与比尔·海顿之间的同性情感。
在1979年版中,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被描述成了革命的兄弟情义。
这有可能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
在本片中,在聚会中两人的眼神交流,已将一切说尽。
当然,我并不想鲁莽的以“好基友”来定义两人的关系。
但是最后当吉姆用狙击枪杀死比尔·海顿的那个瞬间,在内心里还是颇感觉到了悲凉,两个人默默无言,眼中都包含泪水,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代价吧。
当一切的理由借口都无法再说出口的时候,也许一切都早已注定,尽管我们的心意未变,但是已经造成的事实,最终将导致一个极端的悲剧式的覆灭,但是那些泪水又让我们对于情感本身,有了一层新的认识,也许人总是会犯错,甚至被判,但是情感本身,也许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良多。
相比之下,1979年版中,两个人在最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对话,而且,可以说比尔海顿是明摆着要赴死的,在人物情感方面,似乎确实有些欠缺,也许是因为导演不想着墨更多,只想将这部作品描画成一部报仇与实现正义的作品吧。
除却情感因素,本部作品最大的一个纠葛点也许就是在谍战系统中的政治斗争以及尔虞我诈。
本身不同于政坛的一点是,谍战系统涉及到很多的国家安全因素,同时又有很多暧昧的地方,比如双面间谍。
双面间谍一直是一个很妙的存在,他们不忠于任何一方,似乎只忠于自己的利益。
围绕双面间谍,有政治野心的人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双面间谍取得政绩,同时得到晋升,而真正关心国家安全的老领导,很可能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被年轻的一代架空。
归根结底,本部影片中的故事起因全因内部的政治斗争而起。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苏联间谍的比尔海顿利用了柏西等人的政治野心,同时利用了老局长本人孤注一掷的行为,成功的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得不说,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间谍。
可惜的是,也许是他心慈手软了,无论是对于老朋友,还是在内部人员清洗的手段上,都略显温和,不然,很可能最后的真相也不会被发现。
一个人的观点而言,从总体风格上来讲,这部电影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缺点,那就是缺少了某种压抑感。
因为涉及到国家安全以及个人生命的安危,影片缺少了一种剑走刀锋的感觉。
而这一点,1979年的版本则做的相当到位,无论是在调查的过程方面,还是突发性事件的表现方面,都可圈可点。
而本片中,对于一些戏剧性的表现,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关系,都一笔带过,包括斯迈利对于与卡拉会面的回忆,是通过斯迈利的个人语言来表述,包括斯迈利与比尔海顿之间的对话,对于比尔海顿本人的想法,着墨甚少,包括斯迈利冲进比尔海顿与苏联外交官会面的房间时情景也被一笔带过。
这样的场景如果细细列举的话,还有几例,但是这些都是相比较而言。
如果是首先看的本片,可能就会有另外的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所以我在此就不妄加评论了。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其实作家约翰·勒卡雷本人通过此类小说想要表现的,其实主要是间谍个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处事风格。
看过他接受的一个采访,联想起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其实不难得出,一部作品中吸引人的其实不只是细节,对于人物本身的内心纠葛,其实也非常引人入胜,毕竟作为普通人,间谍的生活都是在传说中才存在的。
一言以蔽之,如果相比较而言,观众更重视此部作品中的事件发展与事件人物本身的背景联系,推荐1979年的版本,而若想要体会一下人物内心的情感流露,这个版本相对而言要略胜一些。
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喜欢1979年的版本,也许是因为我的先入为主,但总感觉那个版本能真正让我感觉到那种真实的压抑感,包括间谍的神秘性,任务的危险性,以及在细密的侦查中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让我感觉到提心吊胆。
如果注意观察一点,当彼得特工去偷档案时,他的手是一直在颤抖的,这一点虽然值得称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有些失实。
每部作品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尽管有前部作品,作为新作品的此部电影,在表现力上,总体而言,还是可圈可点的。
所以,作为了解谍战的电影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史迈利的世界远比詹姆斯•邦德的深沉、复杂。
史迈利的容貌并不引人注目,几乎是邦德光鲜外表的反面:他着一件素色风衣或者西装,内衬旧羊毛衫,鼻梁上一副黑框眼镜。
书中的描写是矮矮胖胖,穿不合身的衣服。
据说是参照了勒•卡黑曾就读的牛津大学林肯学院院长微微安•葛林(Vivian H. H. Green)。
不同于邦德片中美女如云、留情不留种,史迈利有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不但要面对账单,应付妻子和他好友比尔•海顿之间的偷情,还必须解决谍报工作的复杂难题。
迥异于邦德电影的正邪分明,意识形态的分歧在这里被拉平了。
片头用大量长镜头勾勒出了英国情报机构"圆场"(Circuit,得名于勒•卡黑根据 MI6 虚构的情报机构的所在地 Cambridge Circuit)波涛暗涌的肌理——那些乍看起来沉静缓慢、按部就班,其实城府极深的人们。
而苏联间谍头子卡拉领导的只是另一个官僚机构.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虚无的价值而策划的阴谋和权力游戏。
于是每个主要人物都具有了悲剧性:老总、史迈利、鼹鼠,还有最后“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的杰米,更是遭到背叛后复仇的悲剧人物。
看完锅匠后,一直想写一份影评,但迟迟没有动笔,一是平常时间有限,二是看完这部电影,感慨良多,竟不知应从何而起。
勒卡雷的书先前就看过,说实在,翻译的真一般,相比之下觉得荣誉学生还好些,但那大部分是Jerry Westerby的故事了。
如果从小说的角度来分析,那不啻于一副长篇累述,毕竟是三部曲的篇幅,而若单单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当一切文字的非文字的东西具象化在眼前,却别有情思。
电影的时间线其实还是很尊重原著的,出了把Jim Prideaux的中枪提到了片头、场景做了改换外,大部分遵循了原著的叙述模式。
伦敦的阴霾、老旧的房屋、黯淡的壁纸,圆场机构中形形色色的人员,还有时而出现的保险柜,这是一个和华丽的007截然不同的故事,间谍们,归根结底,是国家机器中的小小份子,他们搞砸了会承担极大的压力,降职重组退休等等;他们也要跑到难得一见的大臣秘书和更难得一见的大臣处去要经费,要许可,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感情问题。
这就是勒卡雷写的,普通的间谍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简化为圆场(MI6)抓内鬼的前后经过。
Jim Prideaux中枪->Control和Smiley“被退休”->Tarr向Lacon汇报有关mole的情报->Smiley重出江湖->逼问Toby Esterase得知巫术计划详情->最终发现了Bill Haydon。
脉络看似简单,但其中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又是如此繁复。
Control的签名只是个大写的C,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是多疑、暴躁、易怒的,除了George Smiley外不信任其他人,对Percy Alleline更是态度恶劣,甚至在开会的途中突然发怒,勒令所有人都滚出去,但他的直觉和作为间谍的素养却是一流的,是他发现了mole的迹象,并派Prideaux去匈牙利把知情人带回来,也正是这个任务,导致了后续的所有事情。
最终,当这个老人死在自己的病床上时,虽称不上是晚景凄凉,但却令人唏嘘不已。
Geaorge Smiley聪明、忠诚,具有很高的公信度,他是Karla的老对手,然而却在婚姻生活上屡遭挫败,好像他的妻子Ann很难长时间和他保持在一个屋檐下而中间无第三者插足的状态。
在工作上他是个威严有力的人,从他对Esterharse的逼问并威胁要把他送回“东边儿”可以看出,Smiley也是个无情的人,他可以跟Peter Guillam说如果偷文件的事情搞砸了不要把我牵扯进去,然而对于自己的感情生活,他却一筹莫展。
电影中只有两个人从未有过正面拍摄,一个是Karla,一个就是Ann,这两个人可以说是Smiley的终极对手,和他一直不得不背负的重担。
每次在Smiley家中,镜头走过他给妻子保留的信件、化妆品和衣物等表现女人存在迹象的事务后,都会切换到Smiley一个人在孤寂的公园中游泳。
这个男人懂得、知道很多,但不懂的却又太多。
Peter Guillam在北非时受过创伤,他手下的小组被一锅端之后挨个上了绞架,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
可以说他对于Smiley是一种无条件的信任,然而当他在Mendal的掩护下去档案室偷值班记录、最终被Esterhase叫住去开会的时候,观众甚至可以感觉到汗从他的后背上淌下来。
以至在会议上和Percy Alleline的争吵像一种宣泄,虽然后者以牢狱之灾威胁他闭嘴。
Smiley说Karla知道Ann是他的断肋,如果你有什么不妥当的,Peter,你一定要have them tidied up。
这段是原著中没有的情景,然而在电影中却令人动容。
Peter Guillam的同性情人是个比他年长的教师,在他的谎言下以为有了第三者而愤然离去,镜头中看不清Guillam的脸,只知道他在情人走后伤心哭泣。
从那时英国政府对待图灵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如果这个因素不被清除,将是怎样的一根软肋。
电影对于Bill Haydon的描述有些弱化,如果能够提到从他在牛津时期和Jim Prideaux开始的情谊,那么更能够表现作为mole他的背叛是多么深刻。
Prideux最后一枪的子弹从Haydon的颧骨中穿过,血液流出如同眼泪一般,而同时铁栏外,Prideux也留下了泪水。
二人的情谊和岁月,最终剩下了一张合影。
片子的基调阴沉昏暗,好像伦敦从来没有过晴天,每个人都在自我矛盾中挣扎和纠结,最终却没有人得到救赎。
片中两次出现了圣诞节的场景,第一次是Smiley回想起Control的时光,第二次则是在荒诞不经的圆场合唱苏联国歌后他发现了妻子和Haydon的偷情。
这两次场景回忆可以说是线索的串联,有些事情Smiley自己说不清楚、或者说不想说清楚,然而却真实地存在于回忆中。
圣诞Party的好时光里,各个同事的笑容背后,却埋藏着今日的喟叹与苦果。
Ricki Tarr是个不那么重要的线索人物,但他却是最能够去追求自我的人。
影片结尾,欢快的圣诞Party音乐中,Prideaux杀了Haydon,Smiley的妻子又回家了,他重回圆场执掌大印,和Guillam相视一笑,Tarr却在巴黎的雨幕中等着永远不会出现的情人。
在牛津镇Connie Sachs那座有鲜花有对爱情和生活充满向往的年轻人的房子中,天才的女情报分析员拿出以往的老照片,对Smiley说,那时候真是好时候。
Good old times,二战时期,Control一身戎装,Prideaux和Haydon互抚肩背相视而笑,那时候的圆场是没有那么多爱恨情仇于烦躁不安的,也无关信仰和意识形态,人们知道为何而战为何而活,并不需要猜忌自己的同事,所以Sachs才会对其如此怀念。
可惜那段英雄岁月过后,间谍老矣,在旧时代和新时代的缝隙中,何去何从,彷徨踌躇。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以下简称TTSS)是个挺复杂的故事,看晕了看睡着了都很正常,俺也是把书翻了N遍之后才敢跟别人讨论的,做了一张基本无剧透的电影人物图解和黑话介绍,给对鸟语名过敏的同学,希望有所帮助,http://img1.douban.com/view/photo/raw/public/p1245001022.jpg看过原著的同学都会清楚TTSS复杂的情节对电影的改编是多大的一个挑战。
原本来说精简一下剧情砍掉支线情节和人物,在两小时之内讲完故事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要在精简的同时保留TTSS原著的精髓和韵味就相当困难了。
BBC新版福尔摩斯(Sherlock)把背景搬到当代可谓明智之举,在Jeremy Brett的经典演绎的巅峰之外新开了一个山头,故事节奏自然快了不说,福叔发短信华生写博客都立马成了亮点。
首次被搬上荧幕的TTSS则不需要也没办法脱离那个属于老总和史迈利的时代,那个铁幕分隔下的冷战时代。
原著作者勒卡雷写的是最贴近真实的间谍生活,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做过情报工作,知道这一行的酸甜苦辣,所以他笔下的间谍都没有防弹光环的。
TTSS的男一号乔治史迈利,一个看上去基本无害甚至有点悲催有点滑稽的中年矮胖发福眼镜男,事业上因为高层争斗被撤职,生活中妻子出轨如打牌,后来单位出了个大内鬼(鼹鼠),领导这才记起他来,收拾残局事情总是他来干。
最后当然他把鼹鼠给逮住了,靠得却是躲在屋里看文件出门散步加聊天。
可是对于电影来说,喜怒哀乐都好上镜,真实平淡却很难办,看文件比飞檐走壁要难拍得多。
一个矮胖小老头独自坐在冬日伦敦某小旅馆的简陋房间里一页一页的翻文件,这种镜头30秒钟是艺术,30分钟就是催眠了,观众要的是脱离生活,片方要的是票房,谁会在乎史迈利那些个不休不眠的日日夜夜是多少个三十分钟?
TTSS这次改编勒卡雷老爷子应该是参与了的,请了惜字如金的低调导演和编剧,主角史迈利出场10分钟愣是一句台词都没有,全靠镜头(阴暗的)表现把基本故事说清楚,挺不容易的。
老爷子教导我们生活总不能十全十美,所以作为TTSS的脑残粉俺给电影打四星。
初次接触TTSS的童鞋,如果看完片觉得不过瘾可以去看BBC 1979年那部7集电视剧,拍的相当忠于原著,Alec Guinness爵士出演那个看上去基本无害甚至有点悲催有点滑稽的中年矮胖发福眼镜男,只要他想要的时候,那双平日里无精打采的眼睛会突然射出无比锐利目光穿透厚厚的镜片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论面前是说谎成性的间谍还是堆积如山的文件,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38520/,还不过瘾就去看原著好了,勒卡雷老爷子的种种细节和伏笔,包您满意,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75259/谨向先看书后看片觉得不满意的同学推荐几部慢节奏的剧,讲美国堂弟情报分析员生活的Rubicon(无路可退)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54415/讲善于思考的英雄的潜伏在盖世太保总部的苏联情报员如何在敌人的心脏斗智斗勇的《春天的十七个瞬间》,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5866/还有一季破一个案子的The Killing(谋杀)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26178/前面的啰嗦主要是为了避免直接剧透,现在该说正题了。
===========警告:俺是完全彻底的剧透线==========先说几个亮点1. 有同学说过的,史迈利退休后新配了黑框眼镜,跟之前的金边眼镜相对照,很好的区别了回忆和现实。
2. 反复出现的圣诞舞会,交代了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迷人的安恩和悲催的史迈利,彪悍又孤独的老总,被打压的阿勒莱恩,还有眉来眼去的科林叔跟强壮哥。
让俺觉得尤为巧妙的是,苏联国歌声中的海顿跟安恩,既暗示了两人偷情只是卡拉的计谋,也点明了莫斯科中心是圆场的圣诞老人这一荒诞的现实。
3. 一些细节没有扔,小胖墩罗奇(难道就因为他叫Bill)、那个打火机(拍续集的需要?
)、督察长的养蜂嗜好(顺带吐槽新一季的Sherlock?
),海顿的画(才子外加暧昧的象征)4. 把吉姆在匈牙利的接头地点由午夜森林变成白天的咖啡馆,没有冲锋枪和坦克,气氛反而更加紧张,胖领班那一滴汗水堪称妙笔。
5. 勒卡雷老爷子的客串(75:53),唱苏联国歌唱的好激动啊。。。
--几个有些别扭的改动--1. 圆场总部的“四角小楼”外面看着还成,里面装修风格是不是有点后现代了。。。
比如那个隔音会议室,好像KTV包间。。。
2. 不知是不是为了照顾外国观众,原著中英国特色的官僚体系给弄没了,出现了罕见的不把选民挂在嘴边的大臣,以及真的在打酱油的“卑微公务员”拉康(演员选的有点滑稽,就算找不到汉弗莱也得弄个伯纳充数吧),史迈利还很不客气地对拉康说你开除了我,完全不是勒卡雷的低调风格啊。
3. 研究组女王康妮选角也现代化了,BBC老版是伊利莎白二世那种女王,电影版则俨然是11区的那种,你懂的。
这下也不用为帝国斜阳而哭了。
4. 塔尔那段,香港变成伊斯坦布尔倒是没啥,可鲍里斯等人被杀那几个场面实在有点为视觉效果而泼血浆了。
5. 为了简化剧情,塔尔的故事被挪到后面史迈利家讲了,这里改的有些勉强,且不说塔尔作为底层特工如何找到密情局二把手家的,单说史迈利因为拉康一句老总说有鼹鼠而这是你这一代的责任就接手了就有些不符合人物性格,要知道原著里面先是在第一时间审问了塔尔,然后拉康又是道歉又是恳求又是命令的,才把史迈利请出山。
6. 吉姆最后那一枪,美学和象征意义确实不错,也省的原著那个含蓄结尾让大家猜,不过子弹比赤手空拳更容易追查的吧。
7. 千辛万苦才跑回英国的塔尔居然直接给拉康办公室打电话,当卡拉的手下都在睡大觉么,原著里塔尔在吉勒姆的车上留了一个买车的纸条约定的碰头地点,然后吉勒姆用公用电话打到拉康的在乡下的别墅,最后吉勒姆在史迈利家蹲守把他接到拉康的别墅,这样才靠谱啊。
--关于原著和电影的时间线比较---正文为原著时间线依据的是三部曲第三部中文版最后的年表里面的时间,括号中为电影的。
1972年10月21日吉姆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的森林里掉进卡拉和海顿设计的陷阱(电影改为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街头)11月阿勒莱恩接替老总成为圆场首长,史迈利被撤职(电影演了老总签了一份标着1973年11月14日的文件然后带着史迈利一起退休了)12月24日老总葬礼(电影里面孤独一人在医院死去)(电影里史迈利是在一个雨天配了那副时间轴眼镜,下一个镜头11:12是他独自一人走在雪地里,再之后是在绿荫环绕的湖中游泳,日历显然已经翻过了一年)次年2月27日巫师要求分房子(电影里面阿勒莱恩带着罗埃布兰德去找拉康)4月21日塔尔为伊琳娜要求政治庇护,因为鼹鼠告密而失败,伊琳娜被绑架苏联,塔尔流亡国外(电影里伊琳娜穿的好像是春装)5月底吉姆普莱多去小学任教(电影里面演他和孩子们在绿色的草坪上玩耍,季节上是吻合的)7月伊莲娜等三人在莫斯科被处决(电影在这里修改了时间线,让伊莲娜当着吉姆的面被处决)10月塔尔潜逃回英国,拉康、史迈利、吉勒姆三人审问塔尔,拉康请史迈利出山调查鼹鼠(电影里面改为塔尔给拉康打电话,拉康请史迈利出山,塔尔潜入史迈利家里寻求庇护讲述伊莲娜的故事)11月底,海顿被查出,被杀,尘埃落定之后史迈利成为圆场新首脑(从电影最后吉姆射杀海顿时满地的落叶来看,这时应该是秋天,跟原著一致)综上,电影里面从老总11月14日签字到秋天海顿被杀,这中间应该是经过了一年而不是个把月,只是因为片中缺乏明确的时间标记,所以看着好像很短,比如阿勒莱恩带着罗埃布兰德去找拉康要房子,之后紧接着演塔尔给拉康打电话,好像发生在一天似的,其实完全可以是七个月。
喜怒哀乐这些强烈的感情都好上镜,唯独真实和平淡比较难,史迈利在雪地里孤独的走着,一走就是一个冬天。
所以除了伊莲娜处决那段为了视觉冲击破了些不必要的血浆还有塔尔相关情节有些不合行规之外,其它都没有什么冲突。
至于72和73年的差异,因为中文版有过翻错时间的前科,所以还请有英文版的同学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另外鉴于史迈利的年龄在相关小说中也有过修改,所以也可能是为了之后剧情需要所作的改动。
--关于吉姆跟海顿--如康妮所说他们俩二战前就是好友了,而海顿在二战后即被卡拉招募,海顿叛国的蛛丝马迹吉姆应该是有所察觉的,只是他一直不肯面对现实罢了。
直到二十年后的那个圣诞舞会,(卡拉让?
)史迈利发现了海顿跟安恩的偷情,吉姆也从海顿空虚的目光中看到了对自己多年信任的背叛,才惊觉海顿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海顿了,于是有了最后那一枪。
---一些被省略的原著看点1. 勒卡雷笔下的每个人都不是打酱油的,比如一开始那个在街上拦住史迈利的讨厌鬼罗迪,他俩的谈话实际上提出了史迈利一直在问自己的那个关键问题——潘西阿勒莱恩是靠什么取代了老总并在情报界站稳脚跟的。
2. 史迈利跟安恩那广为人知的纠结爱情,以至于每当有人被史迈利难住就会亲切的问候说”你妻子最近还好吧“3. 俺之前说过的,这书至少得看两遍,第1遍看到底谁是鼹鼠,第2+遍看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就已经知道了鼹鼠身份,以及他们为什么选择沉默。
4. 塔尔的护照问题以及卡拉那个“聪明的结”(成为鼹鼠的关键就是跟大家打成一片)-不知道算啥的--1. GO头发乱蓬蓬的时候好像猫头鹰。。。
2. BC的金黄头发配浅蓝领带真是帅啊,不过他的角色在这一版中更为酱油,一改BBC老版中吉勒姆既帅气又老成的形象,偷文件后被帕西追问的那段发怒演的不如老版有爆发力。
3. 结尾水闸花园那个接头房子的女房东干嘛要养狗,不记得原著有呢,为了让夏洛克吉勒姆一看出狗毛?
4. GO游泳的镜头有啥含义,为了表示他真的为了拍戏增肥了?
还是为了显示史迈利退休后仍然一颗红心在圆场?
5. 史迈利和吉勒姆去接督察长,三人在车里,有只苍蝇飞来飞去是啥象征?
不情愿的参与?
(感谢豆友马命风小指出,飞的不是苍蝇是蜜蜂,孟德尔督察长出场的时候检查蜂箱来着,鉴于福尔摩斯退休后去养蜂了,蜜蜂的应该算是致敬了?
不过蜂箱已经很明显了,为什么非要到处飞呢?
)6. 演Jerry Westerby那位原来是英国人啊,不知道他大西洋帝国第三季里面会不会更成熟些,现在这个娃娃脸形象哪有一点艾尔卡彭的威风啊7. 科林叔每次看到美女后的那个笑容实在是。。。
姑且认为这也是卡拉安排的吧=================俺是穿越的分割线===================这部分是看片前写的,用来解释少打的那颗星看了几个2011电影版《锅匠》的预告片,感觉到由于电影这个载体本身和我们这个时代的限制,原著中的一些精华可能会被舍弃。
在演员选择方面,虽然加里奥德曼他为了角色努力增肥的敬业表现值得敬佩(真的增了么,完全没看出来效果啊。。。
),虽然以加里这么多年的经验表现出史迈利那种冷静和沧桑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史迈利之所以成为史迈利的那种看上去“基本无害”的感觉和那种“像个小鸡蛋”的滑稽和无奈对于演惯了疯狂角色的加里奥德曼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电影版在选角上面显然没有顾及“间谍长得越大众化越好”这个规则,一张张有特色的明星脸,倒是可以不用担心记不清各个角色了。
在细节方面,勒卡雷在细节上所花的功夫和取得的成就是大部分编剧和作家所无法企及的。
原著不仅告诉你谁是鼹鼠,还告诉你其实很多人早就知道了;不仅描写忠诚和背叛,还讨论了其背后的原因;不仅讲述了情报行业的风风雨雨,还探寻了人性的种种角落,这一切都隐藏在细节之中。
把勒卡雷这本难啃的书(是我看过的勒卡雷的书中最难啃的)在两个小时内讲清楚是个极为艰巨的任务,再加上现代电影追求视觉冲击的癖好,必然会有大量细节被舍弃和改写,这种改变无疑是十分可惜的,有时候还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比如把圆场那种朴素、无趣有些小拥挤小脏乱的办公环境改成宽敞得有些雄伟的现代风格,使得原著里面那些“英国每况日下”的抱怨像是在哭穷。
原著中前圆场研究组女王康妮对史迈利说“可怜的人儿,为大英帝国受到的训练,为统治海洋受到的训练。
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都被夺走了,一去不复返了”,正是在这日不落帝国的落日余晖中,才有了圆场才子海顿对不列颠的深深失望,才有了新首脑阿勒莱恩对美利坚的种种向往,才有了这整个故事。
当然可以用电影和电视的经费什么的有差异来解释,但是看看米国HBO那些耗资亿万的电视剧,再看看BBC那名副其实的“迷你”剧,经费问题也成了帝国斜阳的极佳诠释。
乔治史迈利作为本书/剧的核心和勒卡雷心中的“游侠骑士”是个非常复杂的角色,原著中评价他“是棵外表虚弱的橡树。
你以为吹一口气就可以把它吹倒,但是一遇风暴,他是最后硕果仅存扔在那里的一棵树”,BBC 1979年版在这点上表现的非常好,Alec Guinness爵士的奥斯卡影帝果然不是白拿的。
加里同学你得加油啊。
所以即便2011电影版是一部成功的片子(就目前的评论看来是的),要想全面的了解勒卡雷笔下的英国间谍生活,原著还是不能不看的,最少也得看看BBC 1979年版的迷你剧。
这套迷你剧片头很有意思,有变化的回放上一集结尾的内容,有点大家来找茬的感觉,片尾的音乐和画面也很有美感,外带那么一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日帝国斜阳的伤感,算是抓住了原著的精髓了。
Anyway,期待本片在中国上映,可以看看全新《锅匠》诠释。
出于对电影的喜爱,和D君合译了该片的中文字幕:http://bit.ly/zUpDaf 电影只有2个小时,里面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却相当复杂,很难一次看懂,特此撰文,全文百分百剧透,仅给那些不想看原著,看过电影仍想梳理剧情的同学:按时间顺序排列:1.伦敦剑桥Circus(马戏团)是英国秘密情报局驻地,以老总(Control)为首带领着George Smiley(乞丐)和Connie Sachs等一干人等,服务英国情报,直接听命于部长和助理部长Oliver Lacon。
2.在英国,Smiley和老总等人孕育新一代特工,包括Toby Eesterhase(穷人),Percy Alleline(锅匠),Roy Blande(士兵),Jim Prideaux,以及Bill Haydon(裁缝)。
其中Toby Eesterhase是老总当年救回来的,老总算是于他有恩。
Jim Prideaux和Bill Haydon两人关系十分要好,被称为“分不开的两个人”。
两人不仅有亲密合照,Jim Prideaux遇刺后回到英国当老师的时候也回忆到“我认识过很多Bill,都是好人啊!
”这说明了两人非同一般的关系。
(请自行脑补)3.依照原著和影片里的设定,苏联的情报中心名为“莫斯科中心”,依原著,于1950至1956年间,Bill Haydon(裁缝)被莫斯科中心的传奇人物Karla策反,成为安插在英国“马戏团”里的双面间谍,也就是“鼹鼠”,向Karla和莫斯科中心提供情报。
4.而在这期间的1955年,莫斯科中心支离破碎,清洗不断,Smiley四处奔走,收归那些叛逃的或者有可能挖过来的特工,其中一个自称Gerstmann的特工,也就是Karla,宿命是回到莫斯科,极有可能被处死,他在德里有24小时的转机时间,是Smiley唯一可能说服其归顺的时间,Smiley策反失败,却留给了Karla一个自己的打火机,上面的字暴露了他的挚爱是自己的妻子Ann。
Karla拿走打火机,之后飞回莫斯科。
5.之后两大阵营各自对垒,矛盾激化愈演愈烈。
Karla不但没有死,反而继续在莫斯科中心独当一面,与英美情报中心形成鼎立格局。
之后Karla还设立了一个特别的组织,训练那些前军事人员,与“鼹鼠”接头,传递情报。
其中一人叫Alexsey Polyakov,这个人表面上被行动组归顺,1963年(依原著)以苏联驻伦敦大使馆文化专员的身份来到伦敦,表面上对英国情报局示好,假意提供苏联情报,而实际上却是和Bill Haydon(裁缝)这个“鼹鼠”接头,窃取英国情报。
6.1963年3月(依原著),Polyakov抵达伦敦没多久,Connie作为研究人员,对他进行了政治背景审查,但是因为背景太干净,引起了Connie的疑心,她在审查中发现在柏林劳动节阅兵式的时候,Polyakov收到了一个军礼,证明Polyakov绝非一个普通的文化参赞,他本人应该就是一个军人,而他隐瞒自己的前军人身份,更说明他就应该是Karla派来与“鼹鼠”接头的人。
Connie立即向Percy Alleline(锅匠)和Toby Eesterhase(穷人)报告,不但没有引起重视,反而被责难过分纠缠这位“友善”的朋友Polyakov。
7.原著中没有的圣诞晚会,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在片中并未说明时间,但鉴于是Smiley的回忆,应在Jim Prideaux遇刺之前的某一年,那时候老总还很矍铄,责备Percy兑酒无方,而Bill Haydon和Jim Prideaux两人也奸情明显,Jim看着Bill先微笑然后变得严肃的脸,说明他已经猜到了Bill变质,成了内奸。
但Bill Haydon不仅有老相好Jim Prideaux,更是在Karla的提示下,为了让Smiley“不敢再正眼看自己”,与Smiley的妻子Ann有一腿,这年的圣诞晚会,Smiley撞见Ann与Bill Haydon在窗外耳鬓厮磨,电影由此透露Smiley的心魔之一。
这个晚会被打散成几部分,散落在电影中,其实透露了很多信息。
8.其后英美关系越发紧密,“马戏团”也试图和美国人称兄道弟,妄图共享信息,以财政部长为首,对美国人格外殷勤。
Percy拍着部长的马屁,僭越了老总和Smiley等人,与部长和助理部长Lacon关系亲密,一起做着联合美国的美梦。
他们利用财政部的钱在伦敦租下一间房子,发起行动Witchcraft,其实就是上面第5点提到的,利用Polyakov获得苏联情报,而实际上他们却不知道,Polyakov给英美提供的情报都是零星的甜头,而这些零星的甜头带给了美国人对英国人的信心,建立起英美情报共享的桥梁,并通过Bill Haydon这只“鼹鼠”,反而将英美两国的重要情报,反向传给了Polyakov,进而传向了Karla和莫斯科中心。
9.“马戏团”的特别行动组,又被称为剥头皮小组,组长是Peter Guillam,手下的一名特工Ricki Tarr,与另一名特工Tufty Thesinger一起,被派往伊斯坦布尔执行一项外勤任务:策反苏联贸易代表Boris归顺英国,然而Boris并非贸易代表,实际上是一名苏联特工。
Ricki Tarr知道策反是不可能了。
然而却发现了Boris的世俗法妻子Irina有利用价值,于是Ricki告知Peter没有下文,放弃回到英国的机会,假扮商人,与Irina共度假期,渐生情愫。
Irina想用自己的知道的秘密换取西方的新生活,告知Ricki所有秘密:“马戏团”内有一名内奸。
Ricki想要借此扬名立万,过分张扬地把情报发回“马戏团”。
却没想到内奸先他一步,截取了电报,并通知Karla,将Irina劫走,并杀死了特工Tufty,嫁祸Ricki,至此Ricki走投无路。
10.因为内奸Bill截获了Ricki的电报,担心自己的身份暴露,于是通知Karla,让Karla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不择手段。
这也是后来Karla追捕Jim的原因。
11.而马戏团这边,老总也早料到局子里也有内奸的存在,他透露给了助理部长Lacon,也告诉Jim Prideaux,内奸就在包括Smiley的五个人中,令其秘密去布达佩斯找一位将军获取内奸的名单,而即便这个任务极其秘密,Jim Prideaux仍被Karla发现,遭到射杀。
12.Jim被射杀的当天晚上,老总焦急等待Jim的消息,特地安排值班人Jerry Westerbys留守,电报传到“马戏团”,Jerry告诉老总Jim被杀,老总被坏消息严重打击,料到内奸不仅无法拔除还痛失爱将,心情悲恸无法发话。
Jerry只好按照紧急程序给Smiley打电话,然而Smiley当时正在从柏林赶回来的路上,Smiley的妻子Ann接到电话,知道发生急事。
Bill Haydon也飞速赶回“马戏团”,声称他从俱乐部电报上得知消息。
而事实上,那是因为Bill Haydon当时正在与Smiley家与他的妻子Ann偷情,这个消息是他从Ann接电话而得知的,电影这一幕表现得非常晦涩。
Bill赶回“马戏团”,是因为他之前将Ricki发给“马戏团”的信报第一时间告诉了Karla,可没想到自己的好伙伴Jim会卷入局中惨遭射杀,因此他紧急通知Karla保住Jim不要杀他。
13.Jim糟枪击,却没有死,被苏联特工囚禁起来严刑拷打,他在此期间招供了所有信息,Karla想通过拷打Jim获知内奸的信息到底透露了多少,并当着Jim的面枪杀了Irina。
14.在Ricki流离逃窜和Jim被严刑拷打的这个期间,老总和Smiley双双退休,仅仅两周时间,Connie也被辞退,原因当然是她曾经怀疑过Polyakov,以及怀疑过局子里有内奸。
老总也在这个时间段撒手人寰。
15.之后Ricki搭飞机到巴黎,然后辗转到了英国,因为被嫁祸通敌,他只得秘密告知助理部长Lacon他的情报:“马戏团”有一个内奸。
16.Lacon电话Peter确认了Ricki的身份,因为想起老总死前也跟他说过有内奸,对此情报终于重视起来,并找到Smiley,希望他以局外人的身份调查,揪出内奸。
分割线:由此开始即为Smiley的推理调查过程,他试图还原真相,了解上述十余条事实点。
17.Smiley租借宾馆客房,收Peter入麾下,派其先搞到了老总退休后其他人员的退休名单,(因为一旦老总下台内奸便可以自由清理不利于他的门户了)Smiley发现Connie的退休,并从Connie那里了解到事实点6:Polyakov很可能是与内奸接头的人。
之后Smiley又派Peter拿到了爬虫基金的明细,了解到Jim依然在收到资金支持,料定Jim没死。
18.Ricki潜入Smiley的住所,将他所知道的一切告知了Smiley。
即事实点9和15。
Smiley推测出Ricki被内奸先行一步,嫁祸陷害。
于是他派Peter去“马戏团”偷取去年11月的值班记录,因为Ricki在那个时候给“马戏团”发的秘密电报。
Peter偷出电报,期间有过和几大疑犯关于自己手下Ricki的一场小风波,让Peter误以为Ricki真是被策反了。
Peter带回电报交给Smiley,Smiley发现11月20日的记录被人为删除。
19.Smiley担心入局越陷越深,叫Peter清理家事,于是Peter忍痛将同性爱侣驱逐。
之后Smiley向值班人员Jerry Westerbys问询,了解到事实点事实点12。
并忆起那天他从柏林回家撞见Bill Haydon,明显他是刚和自己的老婆Ann发生过苟且之事。
20.Smiley顺藤摸瓜,找到了苟活的Jim,了解到事实点11、13。
并了解到是Toby Eesterhase(穷人),给他钱和车,让他忘记老总的阴谋论,另谋生计。
21.至此Smiley推理出了事实点8,于是他会见部长,通知其Witchcraft项目的本质,告知其背后的阴谋。
22.至此所有的线索也串联起来,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仅仅第3和第5条事实点还未完全还原,“鼹鼠”的身份还未完全确认,于是Smiley心生一计,撒下大网,准备瓮中捉鳖,生擒内奸。
他首先震慑嫌疑较小的Toby Eesterhase(穷人),用Smiley的话说,他只不过是个传话的(Messenger),通过此他得知Witchcraft项目中“马戏团”高层几人(即几位嫌疑犯)和Polyakov接头的房子的地址。
自己先赶到那里,布下埋伏。
然后派Ricki去巴黎的情报中心劫持工作人员,给“马戏团”发电报假称自己有关于内奸的情报,引得几位嫌犯纷纷出动,商议大事。
而作为真正的内奸Bill Haydon(裁缝),料到大事不妙,必然想保住自己的内奸身份,于是急忙想着和接头人Polyakov见面,好让Karla先下手为强,除掉巴黎不利于自己的线索。
他赶到会面地点,却被我们的Smiley和Peter生生擒住。
23.片尾,Smiley去监狱探望Bill Haydon,Bill回忆了自己的过去,叛变的历史,即事实点3和5。
之后Bill的好伙伴Jim也来到监狱,将几十年的交情忍痛射杀。
而Smiley也终于重回“马戏团”,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Smiley三部曲的第一部,至此落幕。
--电影点评:这么一部情节复杂的书,想改编成电影实在是太难了,2个小时的时间要交代清楚人物关系,更要刻画人物性格,还要把剧情毫无疏漏、又充满悬疑和紧张感地抖出来,真是几乎不可能。
所以我倒是建议大家在看这部电影前不妨多做功课,看原著也好,看79年版的电视剧版也好,先了解剧情内容,才容易理解电影的精髓。
我想说电影其实拍得很美,英伦冷峻的气质展露无遗,而里面语言的精悍深邃,也非常值得玩味。
再加上一众国宝级骨灰级英伦男演员飚起了群戏,已经算是非常精彩。
至于那些想考据细节的剧情控原著控,这部电影或许不太合适。
但对于喜爱英伦文学、英伦电影的普通影迷,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哎呀在马戏团完成了我的人僧第一翻: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62628/?start=100#comments再来一个前空翻: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62628/?start=200#comments紧接一个后空翻: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62628/?start=300#comments要翻出天外了: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262628/?start=400#commentsPS:看到很多装逼人士来黑电影了,我真替电影喊冤,毕竟不是很好懂,很多人既没看过电视剧版又没看过原著,看过了发现没看懂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悬疑和推理过程,就爬上来骂这是部烂片。
拜托请先看懂这部电影再说吧!
本文已于2018年3月21日发表于桃桃淘电影公众号(ttfilm),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
===========================================================================“狗爹”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今天六十岁啦!
撒花今年狗爹不但拿了早该拿的奥斯卡,还娶了心爱的女人,事业爱情双丰收。
在这个喜气洋洋的日子里,我想安利一部狗爹的片子,这部片子里的他有点特别。
大多数人提起加里-奥德曼这个人,想起的都是这样的
但是在这部片子里,他幅度最大的表情也就是这样的
加里-奥德曼演了无数癫狂的角色,在这部片子里却前所未有地内敛,没有多余的动作,没有多余的台词,靠细微的表情、眼神照样成功塑造了一个经验老道又不失人情味的绅士间谍形象。
这就是让他拿到第一个奥斯卡提名的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以下简称《锅匠》)。
狗爹在片中饰演男主角乔治-史迈利。
这部电影改编自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的同名小说。
作者勒卡雷本人从18岁起就是英国军情六处的间谍。
他的其他作品还有《柏林谍影》、《永恒的园丁》、《夜班经理》等。
勒卡雷笔下的间谍往往挣扎在重重压力下,一般也不得善终。
然而这才是贴近真实的间谍。
当年勒卡雷任职军情六处期间,那里发生了六名特工向苏联投诚的事件。
《锅匠》中科林-费斯(Colin Firth)扮演的比尔-海顿就是这六名特工的缩影。
考虑到原著信息量巨大且情节零碎,以下按实际时间顺序从头理一遍整个故事,依据原著补充故事背景,并在括号中标出电影中的事件顺序。
热烈欢迎各位二刷这部片子,感受一下狗爹不同的一面。
如果你不想看剧透,可以直接拉到第二条分割线 ·剧透分割线 1、二战之前,英国情报机构“圆场”(Circle)成立。
电影中称为“马戏团”(Circus)。
2、二战后约50年代初,“剑桥才子”比尔-海顿被苏联情报机关头目卡拉收买,成为双重间谍。
3、1955年,苏联情报机关大清洗,卡拉回国后很可能被处死。
史迈利劝他归顺英国,没有成功,卡拉宁死也不放弃信仰。
史迈利将妻子送的打火机给他,被卡拉看出他的弱点是深爱的妻子(影片⑭)。
史迈利在重演和卡拉唯一的一次见面 4、卡拉回国后大难不死、东山再起。
他利用史迈利对妻子的感情,让比尔-海顿勾引她,使史迈利无法冷静面对真正的内鬼。
5、圆场官员珀西-阿勒莱恩升官心切。
比尔-海顿向他介绍了一个情报来源,代号“巫师”(其实不存在此人),由苏联间谍波里雅科夫作为巫师的代理人向英国提供情报(影片⑥)。
事实上英国得到的都是苏联的次品和假货,而苏联一边从比尔-海顿那里得到优质英国情报,一边吸引美国为了共享情报而与盟友英国进行情报交换,从而获得关于美国的情报。
6、珀西-阿勒莱恩升官有望,欣喜若狂,和罗伊-布兰德一起申请到专款撇开老总单干,租下一所公寓作为交换情报的地点(影片③)。
6、圆场特工康妮擅长分析档案资料。
她发现波里雅科夫的疑点。
但她告诉珀西-阿勒莱恩和托比-伊斯特哈斯后却遭到了驳斥,被打发提前退休(影片⑧)。
7、老总开始怀疑圆场内部有“鼹鼠”(双重间谍),独自开始调查,最终把怀疑对象锁定在五个人身上,给他们分别起了代号(影片⑰):锅匠(珀西-阿勒莱恩)
裁缝(比尔-海顿)
士兵(罗伊-布兰德)
穷人(托比-伊斯特哈斯)
乞丐(乔治-史迈利)
8、彼得-吉勒姆(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的手下里基-塔尔(Tom Hardy饰演)前往伊斯坦布尔监视一支苏联贸易代表团,伺机劝其中一个代表鲍里斯归顺英国。
里基-塔尔发现鲍里斯是苏联间谍,是来引诱英国间谍出洞的,放弃任务准备回国。
这时鲍里斯的妻子受不了丈夫的家暴和不忠,爱上了里基-塔尔,决定向英国投诚,透露了一个情报作为见面礼:圆场高层中有卡拉安插的间谍。
里基-塔尔发回圆场的密电被内鬼看到。
卡拉立即撤回苏联代表团,杀死鲍里斯和另一个英国特工,往里基-塔尔的账户打入巨款嫁祸给他。
鲍里斯的妻子被绑架回国,里基-塔尔只好逃命。
他意识到圆场有内鬼是真的,不敢联系组织,被定性为叛逃(影片⑫)。
9、1972年,老总派吉姆-普莱多秘密前往匈牙利与一名预备叛逃的将军碰头,这名将军知道谁是圆场的内鬼。
吉姆-普莱多的行迹被比尔-海顿出卖给卡拉,遭到枪击被捕(影片①)。
吉姆-普莱多受到严刑拷打。
卡拉亲自审讯,想知道英国人对内鬼到底知道多少。
苏联人当着吉姆-普莱多的面枪杀了鲍里斯的妻子。
(影片⑱) 10、吉姆-普莱多接头失败被捕的消息传到英国,引发严重外交事件,老总大受打击,不久退休,珀西-阿勒莱恩接任。
史迈利、彼得-吉勒姆等一批与老总亲近的部下遭到排挤(影片②)。
老总后来一病不起,孤独地在医院死去。
11、1973年,被释放的吉姆-普莱多隐姓埋名在英国一所乡下小学当代课老师,和小男孩比尔建立了友谊(影片⑩)。
12、同时,蒸发许久的里基-塔尔回到英国,联系到助理国防大臣拉康,告知他圆场有内鬼。
拉康找到彼得-吉勒姆和已经退休的史迈利,告诉他们老总临死前也说圆场高层内部有“鼹鼠”,请二人暗中调查(影片④)。
13、史迈利在老总家发现标着嫌疑人的棋子(影片⑤)。
托比-伊斯特哈斯:黑马。
马是除了小卒子之外攻击力最弱的棋子。
罗伊-布兰德:黑王。
看似厉害其实攻击力有限。
比尔-海顿:白相。
相是唯一有裂缝的棋子,而且棋路不正。
乔治-史迈利:黑后。
后是攻击力最强的棋子。
史迈利一生的对手卡拉:白后。
14、史迈利派彼得-吉勒姆搞到老总退休后的离职人员名单,其中可能有妨碍内鬼而被清除的人员。
他们在名单中找到康妮。
在拜访她时,得知关于波里雅科夫的情报(影片⑦)
两位老人坐在一对年轻人对面,回忆着逝去的荣光 15、里基-塔尔出现在史迈利家里,讲述其经历,求史迈利把鲍里斯的妻子从卡拉手里交换过来。
史迈利进一步肯定了内鬼的高级别,因为他能读到特急、最高等级的电报(影片⑪)。
史迈利派彼得-吉勒姆去圆场的档案库偷里基-塔尔发电报那晚的值班记录,发现那一页被人撕去(影片⑬)。
16、在分析圆场资金账目时,史迈利发现一笔资金流向可疑,收款人是吉姆-普莱多的一个化名,推断吉姆-普莱多未死(影片⑨)。
他找到后者,后者告诉他当时发生的一切(影片⑯)。
17、史迈利找到吉姆-普莱多出事那晚被老总派去值守电报的人员,了解到电报凌晨到达,值班人员在老总那里得不到回复,按照程序打电话联系了史迈利。
史迈利当晚不在家,他的妻子接了电话。
随后比尔-海顿迅速赶到圆场(影片⑮)。
18、史迈利由国防部长授权后开始抓捕行动(影片⑲)。
首先,他恫吓四个嫌疑人中地位最低、性格最软弱的托比-伊斯特哈斯,获得与波里雅科夫接头的公寓地址(影片⑳)。
然后,史迈利派里基-塔尔袭击在巴黎的情报站,通知圆场自己掌握关于内鬼的重要情报。
几位高层嫌疑人在开会讨论完后,内鬼在第一时间赶到接头处汇报给波里雅科夫(影片21)。
19、真相大白。
20、比尔-海顿在关押中向史迈利解释自己背叛祖国的动机:那是二战之后,美国和苏联崛起,老牌强国英国逐渐没落。
那些怀念旧时代的英国间谍受到沉重的打击。
相比较战争快结束时才投入战场、大发战争财的美国,他们在情感上更倾向于曾经并肩作战、战后又有实力抗衡美国的苏联。
不久,比尔-海顿被吉姆-普莱多刺杀。
22、史迈利成为圆场新头头,与妻子重归于好。
剧透完看完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留白”。
导演沿用了前作《生人勿进》的手法,用最克制的镜头给出最多的信息量。
史迈利一生的敌人和一生的挚爱,两个如此重要的角色在片中没有一个正脸。
导演只给了打火机一个镜头,暗示卡拉在场。
史迈利和妻子重归于好时,只给了一个模糊的远景。
导演带着观众躲在远处悄悄开心,留给这对经历太多的夫妻私人空间。
电影对原著做出了许多改动,这些改动在我看来不但可以理解,而且不乏成功之处。
为了方便观众区分回忆和现实,电影中史迈利戴着不同的眼镜。
凡是他回忆的部分都是金色玳瑁镜框,现实中都是黑色镜框。
电影原创的场景中,最出彩的就是那场圣诞舞会。
几乎所有重要角色之间的牵连都包含其中:老总对珀西的不满
比尔-海顿、史迈利、史迈利的妻子之间的感情纠葛
作者勒卡雷本人有客串(画面右边那个白胡子白发老爷爷)。
电影为了表现间谍在私人感情上的身不由己,安排了两对同性恋人:比尔-海顿与吉姆-普莱多,二十多年的密友和恋人。
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前者出卖了后者,后者刺杀了前者
另一对是小说中没有的,彼得-吉勒姆与他的恋人。
史迈利提醒彼得-吉勒姆尽快处理可能被对手抓住把柄的关系。
彼得忍痛与恋人告别。
而之前还有一幕,两个深柜比尔-海顿与彼得-吉勒姆在办公室里大谈新来的妹子。
彼得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忘刻意去偷看马路上的女人。
电影在史迈利当上一把手时戛然而止,似乎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但原著续集《荣誉学生》中,史迈利却被组织内的人员排斥。
就像康妮所说,他查出的是一个没有人愿意看到的真相。
在原著三部曲终章《史迈利的人马》中,史迈利为了迎战宿敌卡拉,不情愿地使了阴招。
他们两个是面对同样孤绝之境的可怜人,卡拉最终牺牲了他的政治信仰,史迈利放弃了他的人道精神。
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什么赢家。
最后欣赏一下大特写镜头下狗爹的演技。
两句台词的时间里,他的表情一直在发生细微的变化。
读书时代有个旧友,总是喜欢用美音和英音念两个版本的新闻給我们听。
奇就奇在,简简单单几个字,甚至只是个副词,莫名地就从英音里渗出清高疏离来。
后来,听的英文愈来愈杂,各式奇异的口音变成一碗八宝饭,而英音始终是那糯白的底色,傲视群雄,冷艳不可方物。
每每听到,总觉得好像有人在耳边呢喃正经事一般,一种欲迎还拒的性感。
再后来,看了越来越多的英国影视剧,钟情的演员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
但是,加里,呵,邪气甚重的加里,无疑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所以,当《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上映,我认认真真、全心全意、感同身受地,投入其中。
谍战剧那么多,此片谈不上有多么耳目一新、技高一筹。
套路正统,偶尔一点小迂回,加上几个大牌又英伦气质逼人的男演员,分数自然上乘。
可是,它散发出的寂寞生活气息,这样深重!
多得那些无言的镜头。
老总病死床头,冷风吹过。
Jim呆呆坐在宴会角落,神情复杂地望着Bill。
Smiley被辞职后,老态尽显地走在雾雨蒙蒙的路上。
一个人游泳,一个人理发,一个人配眼镜,一个人自我欣赏地对着街头橱窗微笑。
然后,一个人坐在昏黑的客厅看电视。
没有声音,他突然侧过头,看着钟。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独自一人时,时间过得特别慢。
有时候,你做完家事、收拾停当、看完电视,突然会不自觉地抬头,呵,还这么早。
空气变得很稀薄,因为只得你一个,拥挤不了你。
而甘于一个人的缘由,常常不外是因为,放弃。
然而,短的是人生,长的是寂寞。
所以每每看到电影中出现这样空旷的场景,我就会不自觉地专注起来。
我很想得知,其他人是如何面对寂寞的。
比如:不久前看的《伴娘》。
女主角细致万分地在厨房做一个纸杯蛋糕。
和面、打发奶油、雕花、等待烘焙……可是,她只做了一个啊,小小的一个。
花了一个多小时后,纸杯蛋糕出炉,美丽诱人可口。
而她,一个人,安静地站在厨房,仔细的看了蛋糕一眼,再一口一口把它吃掉。
你看,寂寞没有声音是不是?
可是,它的感染力多么强。
因为偌大人间,多的是同道中人。
于是,《锅匠》在我心中的分数因此而拔高了。
它竟然展现了那么多、那么深、那么黑的寂寞。
而这样的寂寞,又被表现地如此淡然、优雅、辗转地透出光来。
加里饰演的Smiley,在昏黄的房间向Peter诉说前尘。
抽着烟,耷着眼,声音时断时续,如此轻描淡写,漫不经心。
可我们都知道,他伤得有多重。
那个叫Ann的女子,在电影里只有一个妖娆的背影,穿着热带花朵一样的艳丽长裙,海藻一般的头发上别着红色的花,好像一团火,曼妙地燃烧着。
她与Smiley的冷静多么不同。
可是,他爱她。
于是,这成为了他唯一的弱点,被敌方攻陷。
他看到她与别人热吻,撞到她与别人苟且,他也只是在宴会的喧嚣中,悲哀而克制地望着她,只字不提。
情敌被俘,他竟然也如常人一般询问,难道你就没有话对Ann说?
理智如他,遭遇爱情,也如普通人一般,无法幸免。
是啊,Ann是我的宝贝,你夺走了她,可是你却视如敝履,这怎么不叫人伤痛?
最后,他回家看到她倦鸟知返,居然在走道里踉跄,而后温柔地上前握住她的手。
那些无数个心碎、绝望的时间,那些逆来顺受却安之若素的寂寞时间,他缄口不言。
他只是一个人行走,抬起眼,转过头,望向钟。
还有Jim,可怜的Jim。
爱着Bill,因他告密差点被杀,最后被他救回。
他什么都知道,早就知道,可是有什么办法啊。
他爱这个人,即使明知前面无路,也只有闭着眼睛往黑暗里走,饮鸩止渴。
他隐姓埋名地生活,可是一听到相似的名字,脸上简直要绽放出炫目的花朵来。
就是这样的身不由己,恁地让人伤心。
最后,他亲手杀了他的爱人。
临死前的对视时间非常短,有风,落叶在飘,Jim的眼中饱含热泪。
好像只是一两秒的事,Bill的眼角就多了颗泪痣。
然后,他缓慢地倒下。
Jim收起枪,离去。
不愿让你受苦,不如让我送你一程吧。
没有对白,没有解释。
最深的痛苦往往没有声音。
他安静的走,时光也就安静的滑过去。
喏,有时候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还有Peter,还有Richy,还有电影里一个个面目冷峻或模糊的人。
他们在阴冷的国度,从事着见不到光的工作。
每个人都掩藏着内心的暗涌,在时间里淡定地寂寞着。
不怕不怕,忍一忍就过去了。
你要习惯它,享受它。
正是这样的淡然笃定,让每个角色都悠然地散发出魅力来。
爱情,寂寞,痛苦……任何人都不会幸免。
可是你看,有些人就能承受地特别好,特别美,特别安然。
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也是英伦风里深藏的内里。
他们把“越美丽的东西越不可碰”诠释地尤其完美。
努力也是没用的,不如摊开手与生活求和。
岁月长,衣衫薄,这是种境界。
等你忘掉渴望,自然能领悟。
就像我们学了英语这么多年,真正有多少时间,你会遇到一个外国人与之交谈呢?
可是,这是世上另一种美丽的语言,就像这世上许多我们偶然遭遇的人与事一样,能够遇到,能够了解,已经足矣。
瞧,我们因此而看到了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多么好。
来,让我们都坐下来,喝杯茶,看看钟,加件衣吧。
沉闷节奏确实减分不少,但冷战肃杀氛围与情报世界的低调冷酷结合的非常出色。
一个卧底搅的圆场鸡飞狗跳,除了卧底疑云还有内部权利斗争互相倾轧。
影片整体呈现出冷峻风格,不同于外勤特工的火爆与夸张,本片致力于还原情报工作者情报传递策反窃密等地下斗争真实样貌。
能让完全可以表现的人物不出现或者不露脸,可以成为创作者达到四级以上的标准。
这个片子里斯迈利的老婆没露脸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和苏联特工会面的地点是多人知道的,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裁缝又去和他单独会面,是很容易败露的。
片末裁缝的同性爱人又把他打死,是纯为制造高潮的败笔,实际上许多间谍回到苏联后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何况片中苏联特工败露后也明说了这一点。
如果吉姆象斯迈利说的那样早就知道裁缝是间谍,也不会去匈牙利自寻死路。
这是一个死基佬间谍,为了完成任务,背弃自己所爱,上了别人老婆,最后被别人老公一举抓获,最后被自己所爱一枪击毙的谍战故事!
想看《锅匠》足足等了半年,一半为了Gary Oldman,一半为了痴迷许久的间谍故事。
我不是007的忠实粉丝,深知美女加高科技武器的情况下,间谍不过是个为审美体验增加口味的调料,倒不如叫军情六处历险记。
《锅匠》还原了我对间谍的幻想,貌不惊人却与生俱来的神经质,当然,间谍都是孤独的。
勒卡雷的小说读来并没有电影那么环环相扣的惊险,相较于间谍的题材,仿佛是过于安静沉稳,内里似乎被一种大英帝国的末世感笼罩,倒像伦敦愁云不散死气沉沉的天。
电影对原著的忠实到了一种至少很感动我的地步,不止是情节而更多在镜头已经近乎苛刻的把文字的画面感真实再现在成为观众的读者眼前,那种日不落的光辉不再、渐渐在历史潮涌下蜷缩于舞台阴影中的一隅,悲乎其中的沧桑。
不过小说娓娓道来的圆场更像一个透过Smiley的视角冷静观察下的群戏,电影,毋庸置疑,Smiley得是主角,自然不能再向导游一样领着观众转悠,于是群像之下的个人气质成为《锅匠》太过成功的一笔。
Smiley和Guillam看似一主一仆,拜老将Gary和新秀Benedict的功力绝对可以称得上挑大梁的表演。
在没有枪火四溅的火爆场面情况下,Guillam偷文件的段落可以算一场有惊无险的动作戏了,原著亦然。
之前曾说选择间谍就是选择孤独,Smiley和Guillam不过是因为“地鼠”而绑在一起执行任务的两个间谍,这种孤独感在Guillam盗文件前Smiley的嘱咐里便可见一斑。
Smiley告诉他,你必须一个人完成这件事,一旦失手,不要说出我的名字。
这应该不是自私的表现,而是间谍超出情感理智范围的信任,没了这份孤独,也难成就“孤胆英雄”式的潇洒背影。
Smiley应该算《锅匠》里最孤独的间谍。
没有之一。
鞍前马后再所不辞换来还是老总的不信任,相比之下,风流妻子的出轨已然不算什么。
即便自己被列在怀疑名单之中对挖出“地鼠”的热情从来不减,我不想上纲上线说Smiley忠于他的组织如何,既然成为间谍,忍受孤独与不信任就是本能。
“本能”二字到让我忽然忆起小说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候,背叛是一种本能。
《锅匠》里称得起“背叛”的家伙不少,Jim Prideaux,Bill Hayden,甚至Smiley那不着调的老婆Ann,但反过来想,这背叛是站在哪一方的立场?
“地鼠”为俄国卖命,混入圆场为的是潜伏,何为敌我,站在旁观利益双方的角度总是说不那么清楚吧。
电影还有一段煽情的处理,昔日圆场女王翻出Jim和Hayden同窗时的照片,狐朋狗友一样的勾肩搭背笑得一脸灿烂,同是剑桥才子,一脚踏进圆场,不过是走上一条回不得头的不归路。
谓之本能的,背叛也好、孤独也罢,最大的本能还是生存。
圣诞舞会的桥段小说里是决计没有的,纯属导演神来之笔。
即使没看过小说,但凡有看电影经验的观众必然能明白这一笔用意何在。
平静之下暗藏杀机,心照不宣的各怀鬼胎,甚至在谜底揭开,圆场大伤元气时再闪回舞会的镜头,不管有没有“地鼠”,昔日算不上朋友的同僚还能坐在一起喝喝酒跳跳舞的时光仿佛真有那么点可贵的温情,才更觉对于孤独惯了的间谍们而言,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感情这东西实在太奢侈了吧。
自己一直对间谍片十分偏爱,其实看的并不完全是有多惊险的故事,作为间谍的他们身体里那股近乎变态的克制力太值得我们这些一辈子和情报事业搭不上边的普通人谓之敬畏。
应了那句老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看这部电影总觉得脑子里有某种舞步在盘旋,排除到最后剩下的只有探戈。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探戈跳不起来,就像间谍,人心没了相背,也就自然不需要间谍做事情。
探戈和间谍共通之处便在这种唇齿相依的间离感,脸贴得越紧,心离得越远。
三步一回头的警觉,或许从双手相握的刹那就已经明白了舞伴的身份,却还要貌合神离的跳完这只曲子,等着舞步收煞时的掌声雷动。
间谍就是那么变态,明明危险到你死我活,却还贪恋在一束追光里多踩出几个漂亮的步法,跳着这一个人的探戈,有种致命的美丽。
都是影帝啊
枯燥疯了
北欧那袭冷冷的色调
连看了五天才看完
这片怎么看着跟同窗之爱续集似的……当年的正太科林叔投奔苏维埃之后又杀回来了继续男女通吃搅乱一池春水这样╮(╯▽╰)╭……
片子的风格和男主的表演高度一致:冷静,克制,舒缓下暗涌着高度紧张,于细节处见端倪。虽是间谍剧情,但这并非一部悬疑片,当悬疑片来看的人可能会有点失望,信息量大,记不住歪果仁名字的观众和脸盲症观众会更痛苦。
啧啧 没看懂
一群老男人的电影~都要睡着了~
以我的智商竟然看懂了,Gary Oldman老了以后那么帅,不敢相信他的第一部是sid and nancy.
演的真好,我应该先看书在看电影,真是绕的我一塌糊涂。。。
表演、氛围、打光均属上乘,但很不喜欢揭秘的剪辑与叙事方法,没为观众留下任何线索与回顾的可能,全成了叙事者的奴隶。
文艺风格+众多老戏骨PK演技+基情四射,豆瓣腐女专属片啊。
可能由于所有人都很出彩,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加里·奥德曼反而没有显得脱颖而出。一场精彩诡谲的冷战群戏。
让阿尔弗雷德森来拍锅匠实在是天作之合,北欧的严寒遇上英伦的阴冷,产生的只能是渗入骨髓且不动声色的酷;每一个画面都不多余,没一句台词都有深意,再配以这样一群演员,产生的就是一件出色的艺术品;但缺憾也不是没有:毕竟电影不同于小说,在媒质转换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细节被舍去,令人倍感遗憾。
过于男装广告了。
小说电影,岛国大叔,冷灰色调,面沉如水不动如山却飞也般跳接编排了许多心机时光,唯独圣诞列宁那个夜晚在回忆中不断重临,以乐景衬哀情。射杀的面容上有血有泪、阿福小组长乱入出柜。♪Julio Iglesias - La Mer
尽管在氛围上达到了英伦戏剧水准之上,但是作为一部以间谍为题材的改编作品而言,本片并无高明之处。叙事败给了气质,质感输给了细节,戏剧被角色弱化。在艺术阵线走得越来越远(至少)的英国电影,让人不禁担心是否能踏实地讲好一个故事。
多加一颗星,为了这部戏里层出不穷的奸情。英国真不愧为腐国啊。
看不懂。
镜头真舒服 如大海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波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