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种影片如果去掉音乐,会充满腐败的生活感。
但导演却赋予它生命和渴望。
也许生活中细数,功利,悲伤,厌烦,虚幻的梦想,还有累成狗!
都是不值得。
然而从开窍那一刻起,你就会明白,这一切不得不面对。
最难的莫过于失败,而大多数还没经历过失败的人没理由去认识什么是失败,因为那才是人生真谛。
就是“失去”时的痛苦还有无穷无尽的生命。
只有负债的人才会有体会。
然而一旦有了负债,不管是金钱债还是感情债,你都不可以认输和懒散!
那只是更恶性的循环,哪怕被动的工作和还债,都是一种人生态度。
影片中有几种结束的状态,有选择堕落变成赌徒(邪恶的婆婆),有选择活在梦幻里(等伯),有选择进监狱混吃等死(却是合理的选择),有选择累到死(其实没选择过,却也是一种选择),有选择直面病魔……但却没有一个人选择自杀!
这是一种何其强大的正能量。
这是一部歌颂人生正能量的颂歌,是乐观和渴望的人性集合,是大爱!
四颗星是因为我确实不喜欢被人关注这样的角落!
否则人性就不再闪光,语言和艺术的力量就会减半,而任何背景音乐在这部影片中,都没有现实更有启示性。
这部影片的核心意义不弱于一部发人深省的战争纪录片。
把几处音乐去掉,我会给五颗星。
电影综合利用情节、形象、表演、剪辑、配乐等手段竭尽全力勾起观众的坏情绪。
如果你要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鉴赏力就请他看这部电影好了。
在这部电影里所有可能的坏人、坏事都一定会发生。
这是怎么了?
一般人要想做到这些至少要在繁华都市的地沟里呆上半年然后再转移到垃圾场住上两年才有可能……。
本来杨千嬅形象很阳光,混到这里形象几乎崩塌。
那个叛逆小子让人一看见就想揍他。
郭富城形象一直都是这样子猥琐,幸好这次不再暴躁了。
还有那个替不承认自己的婆婆还赌债的带着孩子的大陆女人,是被门夹坏脑子里编剧杜撰出来的的怪物。
这部电影表达出来的故事和情绪比东北赵家班的戏还要操蛋,戏里戏外都是倒霉、暴躁、加害,周而复始、翻来覆去,目的就是来添乱的。
现实主义观察和定题感情线的不搭;视觉语言2022-07-30 23:06题材很好,现实主义的社会观察,有调研有信息,只是这题材要接驳到固定走向感情故事,有点浪费了——既已定向又要群像层层深入的拍法,甚至营造了残酷社会人人努力但只有情感打救的印象,有没有适得其反?
还是高级黑?
(前半段当生存指南看相当不错)可能题名叫“回家”更好点吧(甚至ED都已点题清楚了,没用也许是嫌这样叫不够辨识度吧,或是这样类比该食店法太高调(尽管只是本片“回家”含义的其中一个诠释)?
片中体现了对“回家”概念头脑风暴般的不同诠释:关系自我救赎、24h open(何时都敞开)、回归/生之弦最高峰一刻即迎来断弦之时(夙愿达成之时即真正的最后时刻,反之逆然,Life is a struggle)、守望相助不问背景(卑微小人物同样勤恳努力挣扎求生不自暴自弃坚守道义…甚至出现了狮子山,但当然无论阶级港人的一生悬命都叫人肃然起敬)、最便宜(也最贵)的投资是感情……催泪时刻有妹妹自己决绝走上楼梯一刻,还有博病床催促珍走一下。
但无论如何多线人物感情戏的定位,还是浪费了题材——或许最初只是想找个陌生人可以相遇长处的公共空间吧(跟监狱/飞机/撞车/camp/酒吧等公共空间等效),只是显然开了个好头(先声夺人的信息量和调研功夫)让人对本来的初衷失望了,呵。
再来人物的理想化和剧情的偶然性瑕疵就表示理解了。
惊喜是万梓良,难怪当年红成那样;各位演员选角化妆和表演都到位,有认真交功课的。
演员们这些行头、人物行为轨迹也满是观察力,跟人物个性背景高度匹配(不限于睡公共地方的底层)——撇开故事,视觉语言还是强的(有前途,待磨砺)。
Zeno Koo竟然像大迫杰。
这张照片是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场景,也是影片结尾时所有麦路人感情的寄托。
虽然现实中,穷困潦倒到要在麦当劳过夜的人们,绝对不会有心情拍这样一张全家福,导演试图营造一种绝望中的温情。
照片里的白发老女人,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却通篇没有台词,直到拍照时才出现,拍照之后再也不见踪影。
和等伯站在一起很自然,难道是等伯的老婆?
难道我看了一部鬼片?
虽然知道是极其故意煽情的剧情设计和剪辑,但还是看得止不住地哭讽刺的是今天seminar恰好聊到了imposter phenomenon,是啊,成功的心理学家会告诉成功的你,这是正常现象,不用去贬低自己的成功但是在成功世界里享受优质的心理治疗资源的时候,咨询师不会告诉你在纽交所里西装革履和常住24小时营业快餐店有什么区别,不会告诉你专卖店里上千元一双的新鞋和路边摊五十五一双的翻新鞋有什么区别,不会告诉你大场子里的歌手和红灯区驻唱女郎有什么区别,不会告诉你年入百万和两周筹到四万块还债有什么区别。
imposter phenomenon之所以会普遍地发生,难道不是因为其实我们都知道,今天活得还可以只是因为一直以来的运气都还不错吗?
Momma said it’s gonna be alright, but she don’t know why I cry at nights. 去他妈的消费主义,去他妈的反智主义,去他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世界不可能好了PS 短评字数限制真实难受了
看影评中好多人都在质疑编剧的能力,甚至觉得主角为啥不再重新杀回股市去证明自己?
只能说体这种问题的人,图样图森破。
首先,主角作为投资界的精英,因触犯证券交易法才坐牢的(具体原因可以看《窃听风云2》这也是好片子),在投资界坐牢,就意味着被这个圈子所除名,你只身再也没有复出的机会了。
其次投资界它不同于我们的股市,或者说不是赌场,他们主要靠管理大资金收取管理费来挣钱,真正意义上靠投资赚钱的人真的是寥寥无几。
我们现在之所以能感觉到随便在股市上买股票都能赚钱,是因为国我们中国的国内的经济一直处于上行通道,所以你随便买点,你只要时间够长,扔在那儿爆一准能赚钱,但是在一个成熟的经济体这种概率非常非常的低,更何况你还是拿别人的钱去做投资。
最后很多人问为啥他不能依靠家里的人资助再翻身?
后面剧情会交代的主角的妹妹因为主角破产背上了大量的外债,导致现整个家族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所以综合以上三条,主角想重回投资界,翻身的机会被彻底堵死了。
由此主角才沦落为麦路人,并且还背上了深深的负罪感。
这部片子的经典之处不止主角在最后的两年时光里生活多么的凄惨,而是在这悲苦的人间,还有同为失去至亲的婆媳互相伤害,却让最无辜的孩子倍受摧残。
购物囊中,可贵的是整个片子,在一片死寂当中,在一片绝望之中,还还对人生燃起了那一丝丝的希望,这个小女孩就是这一次希望的代表,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不必等待炬火,我们有一分热就发一份光,纵使往后再无炬火,我们便是这一刻最最璀璨的烟火。
还记得第一次派饭给街友,基本上是强忍着泪水几小时下完成。
在此之前有见过街友,但没那么集中那么近距离地见到。
他们恶劣的生活条件,他们战战兢兢的态度,大家都生而为人,为什么就有人能活得这么惨?
那段时间,自己挺不快乐,应该说是抑郁,靠着这一次次的派发活动疗愈自己,不是高高在上,俯视街友获得优越感而疗愈,而是,对比街友的情况,自己的问题显得不算大,通过自省和运动,慢慢解决到。
那些时日,听了许多街友的故事,有离家出走的,有被家人离弃的,有身体残障的……做街友,各有原因,但也是无奈的选择。
这几年下来,有街友还是活得好好的,有街友通过努力脱离街友行列,也有街友突然消失,命如纸薄。
看电影时,各角色都基本能归类到各类街友,只是麦路人还有老麦可以坐,街友就只有纸皮去应对风吹雨打。
还能坐老麦的还不算太差了。
戏里有一晚老麦要消毒,疫情期间不知道这些麦路人会睡哪呢?
我们在疫情期间有私下做派发,只敢私下几个人去,城管看到我们就赶,街友捡不了垃圾,也做不了短工,过得非常不好,基本上拿了饭很快就吃完了,口罩也得靠每次派发才能更换。
并且很大部分街友不见了,不知道经历了什么。
活在底层,能吃饱是奢侈,每日冀望能保证有饭吃已经不错。
有时会想,假如我是街友,我会如何去活呢?
这一天天的心理承受压力是何等的大,这日子怎么过?
《麦路人》是好片,我看到街友们,看到生活,看到命运。
带纸巾去看吧。
今日,灰色星尘的Mv也出了正式版,歌如电影一般,灰色曲调;影片的开头,麦路人加上I'm lovein'it,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地点以及片名的意义;许久不出现的张达明,电影中称为口水祥,“有头发谁愿意去做和尚”让我们不禁想起了状王宋世杰的强烈对比,令人唏嘘;大佬万梓良穿上西装的那一刻,依旧霸气侧漏,如果再来个大背头,啧啧啧,加一颗星;至今活跃在歌坛的天后杨千嬅几个正面特写,让我们也感受到了飞女正传的老态。
宁可租房存放演出服,最后无奈三千元卖掉为了打上一针,加一颗星;妈妈的死去,让多人少为之无奈与惋惜;天王郭富城继赤脚小子 最爱之后又死去了一次,依旧颓废,只是不再演悲催的警察。
从一开始的背影特写到最后无法下车的那一瞬间,不禁感受到了郭天王演戏路上的升华,加一颗星;最后 双层巴士 24小时麦当劳 滴滴滴的红绿灯路口的声音,香港酒店的矿泉水,以及三次舒适堡的出现(天王还在代言吗?
)再次感受到了纯正的港味,为港味加一颗星。
最后,两场哭丧,前面为了赚钱做群演,后面是真的为了死者,呼应的很好。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好好的生活!
为影片点赞👍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个电影的第一感觉是:这剧本一开始不是这样的。
博哥的故事博哥应该是穷苦出身,靠自己的奋斗成为了有名的股票经纪人,开始进入了“五光十色”的富人世界。
慢慢开始追一些富人的潮流,请小艺人(阿珍)来唱歌,出手阔绰地给小费;不管妹妹喜欢不喜欢,坚持送妹妹去英国读金融;每夜宁愿出去喝酒应酬也不回家看看给他打了无数电话的妈妈。
一次公司让他推一个项目,虽然项目没有充分的资料,但是上司承诺他升职加薪。
他就给原来很多很信任他的人都推荐了这个项目,结果是个皮包项目,最后投资人都血本无归。
因为没有后台,在对公司的审计中他被推了出去背黑锅,公司老板承诺帮他照顾家人、等他出狱之后给他更好的工作。
他相信了,承诺了家人之后,就自首进了监狱。
出狱之后,发现老板早已跑路,妈妈的身体也越来差,之前欠的一些钱妹妹一直帮他还了10年了,妈妈和妹妹现在的生活环境很差。
他无法回家面对这一切,不敢回家,因为进过监狱,所以找不到正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
他在这个麦当劳待着的原因是,有人跟他说在这里见过他之前的上司,他想要找到这个上司来给自己作证,给自己翻案,回到金融届。
差点因为阿珍敢和自己的过去和解,放下找上司的执念的时候,却已经时日无多。
阿珍的故事阿珍年轻的时候歌唱的一般,人倒是长得好看,自然就爱美,没读过什么书,遇到事情只会求神拜佛。
她被小姐妹拉着去拜佛之后,当天就接到了她第一个在打场子唱歌的机会,这天她遇到了刚刚升职加薪的博哥。
那时的博哥满满的诚恳和礼貌,是她以前没见过的人。
阿珍以前唱歌的地方客人总是点一些她不喜欢的歌,唱歌的间隙还会灌她酒,对她动手动脚。
但是博哥就是把她当成很普通的歌手,在他的party上,阿珍问博哥唱什么歌,博哥让她唱她想唱的歌。
别人敬他酒的时候,博哥说等阿珍唱完这首歌再敬酒。
这是阿珍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别人花钱买来的商品,而是一个真正的歌手。
阿珍也找了博哥投资,同样亏得血本无归,一直在找博哥。
在歌厅遇到之后,博哥跟阿珍说了当年的事情,阿珍选择相信博哥是好人,相信这不是他的错。
但是她还是需要一个证据来真的相信她,所以她陪着博哥在这里等上司,希望能给博哥翻案,因为她非常想相信博哥。
所以她哪怕给自己的演出服租了房间,自己也没去住,陪博哥一直住在麦当劳。
还卖了自己视若珍宝的演出服来给博哥看病。
深仔的故事深仔和哥哥的关系一直不好,从小哥哥就成绩好,心眼多,什么事情都压深仔一头,明明是哥哥闯的祸也能让妈妈相信是深仔干的,每次挨打的总是深仔。
深仔没有继续读书,所以只能打打散工,哥哥在保险公司有个正经的工作,又结了婚,妈妈的眼里好像就只有哥哥了。
妈妈的偏心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嫂嫂怀孕了,家里做有营养的只给嫂嫂一个人吃。
有天深仔下班回来,不小心吃了桌上给大哥留的糖水,被嫂嫂看见了,就一直戳着他头骂他。
妈妈出来看见了,也只是和稀泥,明明自己前两天下楼摔伤了腿,还要下楼去给哥哥再买一碗糖水,好像哥哥下班回来喝不到糖水是天大的事儿。
他一方面心疼妈妈,一方面生气但知道不能跟怀孕的嫂嫂吵架,于是只能摔门而去,从此开始住在麦当劳。
丧夫妈妈的故事妈妈是大陆妹,她丈夫去内地旅游的时候他们认识的。
当时港剧很发达,妈妈是看港剧长大的,一直很希望去香港生活,觉得在香港孩子会受到更好的教育。
她的丈夫也是因为这样,才好言好语骗她来了香港,她也发现香港的生活也不似电视剧里那般光鲜亮丽。
她的丈夫是小巴司机,早出晚归还没什么钱。
她因为没有单程证没法打工,在家里免不了被婆婆看不起、挑剔。
她也免不了心生不满,埋怨自己的丈夫当初承诺她的那些话都是骗人的。
孩子出生之后,花钱的地方更多了,她丈夫许诺她会更努力工作,赚钱让她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一次疲劳驾驶中,丈夫车祸去世,婆婆认为都是她每天逼他挣钱导致的,觉得是她克死了自己的儿子。
她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每每想起她自己埋怨丈夫的那些难听的话,还有丈夫描绘过的自己挣钱了和妈妈一起生活的美好的景象,她就觉得是自己害死了丈夫。
所以虽然婆婆一直骂她,赌钱,她也帮着还。
她觉得只要自己拿到单程证了,可以打工了,她就能给完成丈夫生前的心愿,带着婆婆和女儿一起好好地生活。
她无论如何都替婆婆还赌债,不惜去mai的原因就是这个吧。
口水祥的故事口水祥小时候有自闭症,被亲生父母送去了福利院。
虽然现在已经能和人沟通了,但是因为自闭症,他自幼身体孱弱,被同学排挤,自己课间就没事画画,但是同学都嘲笑他,他每次快画完的时候就故意抢走他的画,毁掉,所以他从来都不敢把一幅画画完。
因为身体和精神的问题,他找不到什么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睡在麦当劳。
他太瘦了,雇主都觉得他是xi.du的,他也确实干不了什么重活,所以雇主很多都很快就不用他了。
他不想次次都让博哥去找店家理论,每次被解雇都只说自己觉得累,不想干了。
等伯的故事等伯年轻的时候是个消防员,常常在晚上出任务。
等伯的老婆有抑郁症,情绪总是大起大落。
等伯出任务的时候,她自己一个人在家,家里空荡荡的,她总是自己想很多,等伯回来的时候,她会歇斯底里地不让等伯再出任务,害怕再也等不到他回家。
等伯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在家楼下的麦当劳里看书,等他平安回来。
麦当劳里人来人往,她比较不容易胡思乱想。
老婆会放一杯水在自己的座位对面,等伯每次出任务回来就来楼下的麦当劳,先喝口水,然后拉着老婆的手回家。
有次她在麦当劳等等伯回家的时候,有骗子来搭讪,骗子了解了她家里的情况后,利用等伯出任务的时机,骗走了他们所有的积蓄,等伯老婆心理承受不了,抑郁症复发,跳了。
从此等伯每天坐在老婆以前等他的地方,等着哪天老婆能走进来,像他以前一样,喝了放在对面的水,然后他们拉着手一起回家。
他不敢回家,因为他怕在家等不到老婆回家。
The world is never made of atoms. It is made of stories.总感觉这个电影讲的是这么几个故事我脑子里的戏实在是太多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
现实和电影是一模一样的。
回想曾经在麦家打工的日子,那时候经常是夜班,和这些“麦路人”一起在店里熬过一夜。
有一次有检查,连续几天我们都夜里停业搞卫生杀虫啥的,就把他们都赶出去了(就像等伯崩溃的那次),我休息了几天,再上班“上访哥”跟我说:老咳嗽的大叔前几天在地下通道里死了……所以看到郭富城躺在桥下的时候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现实不就是这样嘛?!
帝都麦当劳的夜里也是鱼龙混杂,有等着去医院换班的号贩子,自称是上访户的奇怪大叔,不说话去卫生间要数步数多一步都要退回去重走的神经哥,貌似离家出走的弱智少年,一身牛皮癣的怪阿姨,给大伙讲气功中医的大妈……总之男性居多,也遇到过离家出走的孕妇,带孩子看病没钱住店的妈妈和孩子,受打击失魂落魄趴桌子上睡着丢手机的大姐。
天一亮他们大部分都会离开,极少数会整天都在,他们不都是好人,其中也有骗子、小偷、流氓……也懒也馋耍无赖的时候也讨厌,但也可怜。
前几天和还在麦当劳打工的朋友闲聊,说从疫情开始,因为疫情管控,流浪汉都不见了,再也没回来,也不知道这些人都在哪儿过夜呢?
特别是冬天特别冷的时候
3.5要探討香港的遊民議題,《麥路人》選題的切入點極好,遊民落腳處如此之廣、幾乎是整個香港的街頭(或是車站)都是,而編導卻選擇聚焦在「麥當勞」這個快餐店的屋簷下,看著同路人聚在一塊、並組成一個「家」的理念,通俗恰到好處,通俗之餘概念也極為單純,就是一個「天涯何處皆有家」的凝聚力,給出了題目終究用了既煽情卻又溫暖的面向來得到結論,也忠於題材所想傳達的訊息了;郭富城的表現挺好,結尾的編排上留下了不少餘韻,人回到了家、卻也離開了家。
还没有口罩的生活,还没有口罩的电影,2020年4月想看,终于想到去看了粤语版。恍如隔世
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故事,生活太难了……很暖心最近去跳舞的路上,路过一个天桥,上面很多人晚上在那里睡觉… 我想以后买点东西给他们吃… 就是服了里面的单亲妈妈,为了婆婆就不管孩子的生活了??过于夸张吧
铁打的麦记,流水的路人。全片无高潮,只想问问郭富城保持发型的秘诀- -
其实就说了一个事 香港市民已经活不下去了 如果没有麦当劳这个资产阶级庇护所的话 外面是啥大家都知道
站在一起,是小偷家族的架势。万梓良过了一个小时才认出来。金培达的配乐啊。副导演之王。以前看过的一个相关非虚构相当有感触。一人场。能给我个粤语版吗。
选对题答错案
丧的太多,温暖太少…群像演技真好,张达明和万梓良和刘雅瑟都各有出彩,衬的郭富城和杨千嬅有几分没那么出众了。
小人物的生活,没太看进去。
偶有亮点,整体而言情绪过于粗暴,人物形象脸谱化,是那种旧戏剧式的苦命人,媳妇为了给好赌的婆婆还债累死这种情节,至少是过于省力的一种设计。现代社会和人性都有那么多复杂偏僻的罅隙,但要描摹出来太难了。
长片果然是考验新导演的一面镜子,前面故事的展开与人物的串联还能适应,但越到后对面铺开他们各自的人物线时,就看得出导演的叙事开始力不从心了,导致情感断断续续的,支离破碎,还用了好几首不同的的音乐来烘托情绪,突然间从长片变成了微电影的处理手法,瞬间降低了影片的整体水准。本身这是一个挺生活性的社会群体,也有很多戏剧空间,只是限于才华与资源,一切都得不到施展,浪费了。
【澳门国际影展】前半部极佳,有条不紊地描绘了24小时快餐店过夜人群体的悲欢故事,展现一幅鲜活生动、细腻真实的底层香港百姓挣扎求生众生相。能看出调研功课相当用心,难得可贵。后半部开始频繁而猛烈地煽情催泪后,观感节奏瞬间降级。剧情中的死亡悲情元素在感慨唏嘘之余,也有堆积苦难的刻意感。郭富城、杨千嬅炉火纯青、收放自如的表演非常稳。万梓良、张达明贡献瞬时爆发的精彩演技。最感慨的是《十三棵泡桐》的假小子刘欣,已经蜕变成能演单身妈妈的刘雅瑟…三星半。P.S.观影前晚偶然地在麦当劳蹭了2小时座位
好题材,手法太俗套
切入点好,但说实话也并没有深入,“在麦当劳过夜的人”更像个噱头,只是“苦命人”而非“麦路人”。电影本身也是无功无过,中规中矩,合格的公益宣传片。
这片子能有金像十提比电影本身还悲剧,没有一个人物是能符合日常逻辑立起来的。剧本致力于卖惨,导演拼命在那煽情,演员或眼泪汪汪或面如死灰地逼着观众哭。沦落到这地步还要找片瓦遮头来过夜的,大都有比这些“卖惨路人”经历更灰败的人生,也有比这些“卖惨路人”更不惧无尊严活下去的理由。既然视角放在关注一个人群上,干嘛不做功课去把这个人群更能触动人的部分表现出来呢?这部片子对这个人群的误读,简直有一种隔靴搔痒还自以为是的伪善。
电影本身两颗星,半个小时的好戏。剩下的分给选题。需要鼓励。真的。关注关注穷人吧。关注关注我。😭
老麦过夜是很棒的题材。这种视角下的世界观本身就很有趣。大冷酷社会环境下,有点滴社会温情,如社区食物银行、长者饭、周三义诊、百家利是。主线故事没有传奇逆转反杀。一切皆是徒劳。平凡人终究无法逆环境成为超级英雄——即便他努力地做着这样的事情。毕竟,现实世界,个人的力量在社会泥石流中极其渺小。主创们的情感是悲伤与叹息的。PS:值回票价了,你以为看到有人骂杨千嬅“唱歌难听”,又有人怼杨千嬅“不红”是容易的事情吗?
深夜温情故事,有很多底层悲惨人物的背后是需要我们像家人一样关心和关注他们,人生百态,人生百味,24小时不眠的快餐店是昼夜不息的社会大环境。温情电影的背后是残酷的人生。小女孩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亮点。导演应该再深挖人物故事,不要浅尝即止,题材和主演都很棒,香港电影人一直在努力耕耘温情故事片,期待电影上映,温暖更多的人。
前几年在cnext的华语纪录片创投会上看到了类似的提案,就觉得香港人已经彻底被“上不去下不来”的状态卡住了。上不去是因为转口贸易地位动摇,所以发展枯竭,衰败是注定的。下不来是宁可怀着旧日向往也不肯低头脚踏实地的做回一个基本人。作是真作。放着自己该负责的事儿不做,跑去做受害者。一边躲避把责任甩给别人,一边在受害者面具里自溺,到底是社会不让你做人还是自己不想?觉得煽情主要是还是因为觉得好多角色矫情,自己堵了自己的生路。最后强行每个人都心满意足收尾,简直有毒。一直不理解香港身份有什么好羡慕的,挤在那么局促的空间里。最近看到最好的港片可能还是《树大招风》了,失落的香港人最好的写照。
社会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香港电影可能暂时不会再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了,不过认真生活的人永远都值得被尊重,就像默默坚守的香港电影人,还有这部电影里的那些人一样,此时此刻,真想唱一首罗大佑的《告别的年代》啊,更多的就不方便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