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两刷上海影城,竟然赶上了这部片子的首映。
虽然张艾嘉没有粗线,不过看到男主角和导演,也已经挺惊喜的了。
演员导演出场和剧终都有掌声,电影节的观众素质都很高。
片子只有短短90分钟,不过看完片后感慨还是不少,因此虽然不太满意导演的作品,但考虑到影片还是可以引发很多值得思考的点,就给个三颗星吧。
【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 身为母亲以后的我更容易从家庭这个角度看待事情和人物。
虽然这部戏主要是站在19岁的男生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说实话这个男生小小年纪就挑起生活重担,一边照顾生病的妈妈一边带着学龄前的妹妹很叫人心疼。
但是缺乏妈妈教导的大男孩处理问题的方式冲动又极端,徒有贫穷和骄傲,浪费了很多可以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深深地为他感到可惜。
如果他的家庭虽然贫穷,但目前依然让他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感受到更多的爱和以及面对问题的方法论,男主也不至于这么绝望。
男主从小缺乏母亲的指引,又迫于生活的压力,要抵御住诱惑不走上歪路还是挺不容易的。
家庭环境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性格命运,尤其是母亲的性格和教育。
另外感觉母亲和家境这一块的背景介绍也欠缺了一点,母亲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就像一个青春期少年符号,也没有心路历程母亲会什么会疯?
为什么一直藏着男人的衣服?
父亲是抛下他们了还是已经去世了?
如果给母亲多一点介绍会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电影只有90来分钟,其实细想可以设计更多内容。
【剧情设计不够丰满】 影片里面哪怕说着粤语也是一股浓浓的台湾文艺风,不愧是在湾湾学习过的马来西亚新锐导演。
机车下的吉隆坡和台北有几分相似,只是只有破旧灰暗的一面,找不到台北的纸醉金迷。
哪怕是议员所谓的豪华派对也透露着一股中国五线城市的村味儿,议员家里供水也需要用水车,我想说其实贫富差距还真的没有很大。
我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很害怕看到这么美好的一个大男生最后被逼上绝路惨死,像《旺角卡门》里最后张学友的样子,流着血抽搐的画面感觉终身难忘,又或者像《乘风破浪》里面的六一(但这些好像都是配角)。
可是电影结束男主角还好好活着的时候我既松了一口气,又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
活着总是好事,还能重头开始,可是背负着保释以后又再犯的案底,以及这样的原生家庭,活着又谈何比死了更容易?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是没有很好地设计人物冲突,剧情也不够跌宕,结尾又很戛然而止。
有点为四项提名的大奖担忧,唯一觉得还有希望的,应该是最佳摄影奖。
【评委青睐VS价值观传导】 虽然偏执型人格似乎更容易碰撞出戏剧效果,刻画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悲剧更容易受电影节之类评委的青睐(不然那么多女演员也不会争先恐后去演村妇)。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我不很认同这部电影的价值观。
穷归穷,急归急,但是一再地偷零件偷水偷车,虽然中间做过一些小小的抗争但似乎并不走心;在妹妹是被别人车祸撞死并且逃逸的情况下,自己开车撞了别人竟然还逃逸?
也许导演想表达特殊环境下的人性抉择、没有绝对的善恶,但我于情于理都理解不了。
况且,生活也并不是没有给他伸出过援手,邻居保释了他并且带他们去了议员的派对,似乎看到了一丝与生活和解的机会,但是年少又骄傲的男主不是很想领这份阶层差异巨大的情面,不辞而别。
最后的最后,还开着偷来的车伴着妹妹的歌声在雨中母子情深,导演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价值观,对男主角是什么态度啊?
最多有点同情,但是已经麻木不仁了,感觉生在这个阶层只有永远无法翻身的绝望。
PS:吉隆坡一定没有很多外卖和快递小哥吧,不然这么爱开机车,分分钟找个月薪上万的工作,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挣扎在温饱线上了呢。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惨的电影。
故事背景是马来西亚吉隆坡。
一个小伙子,母亲(张艾嘉演)有精神病,药要钱,但是母亲居然还总是抗拒吃药,还有个妹妹要带。
所以打工赚钱养家,肯定是养不起。
于是就经常和两个伙伴偷偷卖掉修车厂的零件。
一方面是家庭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出于叛逆期,何况还要承担家庭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
但是主人公即便每天要在公共厕所里“打水”回家用,一家人还是过得开心。
可是意外发生了,在给妹妹过生日买蛋糕的那天,妹妹就被车撞死了,肇事者还跑了。
而因为找不到妹妹的出生证明,主人公连妹妹的尸体都无法看上一眼,更不要说从医院里领回。
为了搞张假的出生证,主人公只好和朋友们一起去偷车,结果还半路上撞死了人。
影片最后比较玄妙,可以有两种极端的理解:一种是,其实主人公的同伴并没有撞死人,主人公偷了车可以卖些钱,而且肇事者的车已经被主人公找到了,可能还会得到赔偿,议员又答应帮忙,妹妹的尸体还能领回……另一种,我认为更合理,就是主人公带着母亲,一起寻死。
因为他们撞了一辆摩托车,然后只看到车,看不到人,肯定人给撞飞了。
正如他们偷车撞人,丢下车就跑,撞死妹妹的人也可能如此,到头来还是得不到赔偿和正义。
正如议员们享受水车直供水,享受吃不完的自助餐,答应百姓守住产业,转身竞选成功就任由开发商开发……说白了,社会阶层是很难改变的。
18.6.11 O
.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当人同时听到多种声音时,会下意识从混乱的声音中寻找一个,作为焦点,并忽略其它声音;若是没有焦点的话,就会将所有的声音当作是噪音背景。
影片中,场景很多,故事线索很多,切入角度很多。
但从个人的观影感受来说,隐约是有一条线的——就是你是自己世界的主角,你要为自己去生活;你是别人世界的配角,你的苦难与否取决于他们的关注程度;你还是陌生人世界里的过客,你的心酸于他们无关。
就像影片里的护士,你再苦难又怎样,你只是我要服务的众多患者中的一个,谁又是谁的某某呢?
所以,还是请排队。
你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所以生活是苦难也好,幸福也罢,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活下去。
从拍摄和剧本的角度来说,影片更像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有自己的观点,却并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强加进去,警察也罢,护士也罢,甚至是主角也罢,各自有各自的视角和独立的观点,他们的行为都合情合理。
导演尽可能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幕后,而让观众去评判。
最后的开方式结尾也很赞,车的路、立君的路、自强的路都还在继续,但电影却结束了。
至于未来的路怎么走,谁也不知道,因为命运是无常的,人也是会变的,至于导演和观众,也是会变的。
无论怎样,我们只是这部影片91分钟的时间里的一个旁观者。
人,生而平等!
但我们的所见、所得反馈给我们的讯息,往往却背道而驰!
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处处存在着不平等!
有的时候甚至连一口水、一碗饭都没有公平!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电影是《分贝人生》,这是一部东南亚小众电影,也许你没看过,但一说张艾嘉作为特别嘉宾出演重要人物(非走穴式出演),你应该能猜到电影的分量了吧!
贝,作为人类早期的货币资源,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导演给电影标题取名“分贝”,大概就是暗示电影讲述人类分配社会资源的故事吧。
“分”和“贝”组成“贫”,也许暗示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贫穷与富有的区别吧。
电影开始讲述阿强和妹妹慧珊去城市供水塔上取水,阿强费尽力气爬进供水塔里面,期望能取到一点儿水,却只能望着干燥的水塔和一只井底之蛙对视。
底层人生的无奈,社会的不公,就如这只青蛙一般在连水都喝不上的井底呱呱叫,任凭怎么样的叫也无人应答。
塔底,幼小、善良的妹妹也在望着高出的哥哥呼唤。
“哥哥,有水吗?
”阿强却无法回答她。
水,是人生存的必需品。
在电影中,水多次出现。
阿强和妹妹躲在商城厕所内,为的就是等保洁将不算干净的水运来冲厕所时,赶紧装进大大小小的矿泉水瓶里,拿回家冲凉、饮用。
有精神病的妈妈(张艾嘉饰)在看到邻居放在门口的水,偷回家洗衣服。
百姓连基本的饮用水都紧张。
政府议员家里,却有专门的水车供水,游泳池碧波荡漾。
电影最后,阿强用偷来的车带妈妈出来兜风时,天空下起了大雨,妈妈将手紧张的伸出车窗外接水,告诉阿强“阿强,下雨了哦!
”阿强嘴角那一丝不易擦觉的冷笑,赋予水太多的情感。
面对关心好意,穷人是否只能忽视?
阿强面对邻居的好意,让阿强带有病的妈妈去找中医,表现出极度不耐烦,使劲推脱转移话题。
楼梯遇到邻居热情地和妹妹打招呼夸她很漂亮,妹妹却让他们不要碰她。
阿强面对小川的寒暄关心,也只是简单敷衍,迅速离开。
面对不公,社会有太多的冷漠。
穷人对此作出的反应,只有暴力!
阿强,因妹妹没有出生证明而不能从停尸房里拿出来,他想到的不是找当局解决,而是靠医院玻璃来泄愤!
原本在摩托店上班,他不是想着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却屡次偷店里的零件!
朋友几个在一起,没钱花,不是想着通过正当途径谋财,而是偷车!
当看到议员家用水车供水时,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而是做出将水车水管切断的幼稚恶作剧!
妹妹因车祸离开了,肇事司机却逃之夭夭!
当阿强发现肇事车辆时,不是报警而是疯狂的砸车。
可气的是,当他们偷来的车撞倒人时,却同样选择逃逸。
穷人穷志,对于不思上进的人,一辈子也就只能那样了吧!
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也许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同龄人奋斗的终点,但他所享受那也是人家父辈奋斗而来的。
认为社会不公,是因为你没努力奋斗!
穷人,千万别穷志!
当然,电影解释出来不仅仅是穷人的社会问题,还对上流社会人群出尔反尔、贪婪、腐败、麻木的弊端也有表现,更多内容,大家去看电影解锁吧!
在平遥看了几个片子后,有个这样的感悟。
导演在创作的时候过于隐晦,信息就很难准确的传达给观众;而如果观众稍用力,就容易让观众觉得刻意。
《分贝人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处女作,它有着很多闪光点,但是也有着处女作的通病:太想去表达导演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电影的设计感也就浮出水面,而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影片聚焦在贫民窟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男主人公一直在经历各种“丧”,丧到了片尾也没有反转。
可惜的是这种“丧”充满了刻意感:女孩生日,哥哥就把她带到外面跟自己的朋友一起过,其中一个兄弟提议要给女孩买蛋糕,而蛋糕店却在很远的地方。
买完蛋糕朋友几个就分别了,在男主时速不快地开着摩托车,然后跟女孩聊天。
很担心导演会设计一个撞车俗套戏,结果,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导演把接下来的事情重点放在了“拿回尸体”这个点上,使得故事没有因此失控。
张艾嘉的戏撑起了这部影片,但可惜的是,其故事线和拿回尸体的故事线有些割裂。
儿子自顾自地想着拿回尸体的办法,母亲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直到最后结尾两条线才算交接起来。
导演设计了很多障碍给男主,无出生证明,需要办假证;,母亲发病急需用药,但拿药无法优先提供,偷车想去卖,结果又撞了一个人......一开始也许会对男主带着同情,而到最后,只有“导演应该又要为难男主了”的猜测。
结尾的未知感与宿命感让片子的风格保持一致,基调也很统一。
如果在剧作上能够把设计痕迹很好的隐藏起来,也许能够带起更多共鸣。
金马创投百万首奖不是来得毫无道理,《分贝人生》就是这次SIFF给我惊喜的片子之一,另一部是同样入围亚洲新人奖的台湾影片《强尼·凯克》。
要承认我对华语电影尤其是台湾电影是有所偏爱的,对新人导演也充满好奇。
纵使这两部电影结束后,放映厅的灯亮起来,场内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
而我却惺惺地觉得很欢喜:又是一部没多少人看没多少人喜欢,我却像寻到宝那样喜欢的小片子。
很多大片都不如它们打动我。
还有一点,这部片子是带着我妈一起去看的。
她不是影迷,平时很少看电影,纯粹是那晚和我吃完饭后,我说了句,跟我一起去看吧。
其实我觉得她不一定爱看这种类型,也许会睡着,但我交代她不能玩手机。
于是她完完整整地盯着银幕看完了这部片,没有喝水,没有打开过手机,看完之后我问她怎么样,她说蛮好看的,很真实。
我想起来那一次拖着她去看《路边野餐》也是如此,一个不怎么爱看电影的母亲,她愿意认认真真陪女儿看场她喜欢的电影。
电影的背景放在湿热的东南亚,故事聚焦的是底层和边缘人群。
偷车、偷零件、从别人的派对上打包食物,对贫穷的表达直言不讳,并且细节刻画得非常真实。
也只有把视角放在底层,才能真实看到不公的社会和不平等的人生。
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在生日那天死于车祸的妹妹,生活施予什么,就得接受什么,我们怎么活着,从来都无从选择。
母亲得病的原因和妹妹的身世又是另外两条延伸的线。
这个故事是不幸,而不幸里头的大部分都是命运。
车祸在故事里的两次出现非但不是简单地制造灾难制造戏剧性,反而是引人思考的一部分。
从开始时阿强骑着摩托被车撞,再到阿强坐着的那辆车撞了另一个骑摩托的人,这个循环的故事结构牵扯到人性。
我们为什么要逃?
为什么不得不逃?
问一问生活就知道了。
于是我们需要在慌乱之中听见马达高速运作的嗡嗡声响,需要在门外一片嘈杂中听到面前缝纫机运转的声音。
如果无法选择成为高音或是低音,无法鉴别生活施予的礼物是惊喜还是失望,至少可以选择能够阻碍我们面对现实的分贝。
除了故事,结构,摄影也不错之外,个人认为新人演员陈泽耀的表演恰到好处地到位,非常符合角色特点。
在医院为了去停尸间找妹妹的情绪,为了能让妹妹出来去求人办假证的状态,在派对上往塑料袋里装食物,以及结尾开车的那场戏,他在表演上的细腻程度毫不亚于旁边的张艾嘉。
当然张艾嘉及饰演妹妹的那位小演员也都不错。
从角色和表演的质量来看,《分贝人生》就是一部上乘的电影。
阿强和母亲站在两个位置,扮演的是两种角色,表现两种态度。
如果现实的痛苦超越了精神能够接受的程度,大脑超出负荷,就会变得精神紊乱,这是迫于无奈,是生活施压,是第一次的痛苦就让人崩溃,可是到了第二次就不必再面对了,或许什么都不知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好过一些。
像妹妹死去后,她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还帮妹妹做了制服,她在车上笑着啃着鸡腿。
可是如果必须接受,必须活着,你承担的责任让你必须夹在一个个灾难,一桩桩麻烦之间,就会像阿强那样忍耐着眼前的无解。
阿强的情绪中是有失望和悲愤的,一次次的重击,一次次被逼到悬崖边缘,但是一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崩溃。
这不是隐忍,就像最后他无所畏惧地开着那辆刚刚撞了人的偷来的车,眼神里是轻松和平静,这是别无选择。
影片刻画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故事情节牵扯出人性的话题,对比之中清晰所见当时处境下角色身上面临的抉择与内心的错愕和矛盾,而整个故事、所有细节都在强调命运。
其所展现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及情绪状态逼真、写实、毫不刻意。
情节上必然存在突兀之处,而属于处女作的粗砺与生猛也是电影能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
我们看了太多规规矩矩的圆润的故事了,可是《分贝人生》的两起车祸却带来另一层面的构思和另一角度的思考。
此片剧本及整体的完成度已经达到甚至超出预期。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妈跟我说,最后他们开着车,意思就是要去很远的地方吧。
我先是摇摇头,可是觉得也没错。
后来想到影片中出现两次的一句话:「要么跳下去,要么就坐着」。
飞机上看到的。
看的着实心酸。
这个妹妹实在是太可爱了,而且非常的懂事,没想到在生日的时候被撞死了。
妈妈病的不清,在家一直反反复复的洗衣服,然后发作的时候整个人和疯了一样。
哥哥为了把妹妹的尸体带回家,到处寻找线索。
黑道白道都试了,但是还是没有用。
最后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误撞了一个人,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结局就是他接上了他的妈妈,他说带她回家。
well,这个结尾意味深长,很耐人寻味。
整个片子格调也是很生活化。
很有意思。
上影节选片,我总想着要中国化一点,期待多找些本土的影片,哪怕稚嫩却更为感动。
《分贝人生》的首映算得上是很惊喜的了。
特别看了《冰之下》之后,会更加感动于这部片子的朴实。
有多大的本事,干多大的事。
而今,却大多成了有多大的心,有多大的舞台,就铺满多大的空间。
简单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但很真诚,很诚恳。
作为第一部作品,已然不错了。
尽管人物背景有些交代模糊,一些场景设置显得不够契合,却不难感受到,导演有一颗想说更多的心,在这里许是被抑制了,或者说被分贝淹没了。
医院,一定需要妹妹的出生证明才能认证抱回尸体。
药房,一定要先“排队,拿号码,拿药”,即使母亲正在发病。
证明,只有有足够钱,可以很快被买到。
监狱,另外的狱中人,介绍便宜的律师保释赚钱。
议员,高谈反对杀生,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不干实事。
等等等。
种种都是点到为止,一两句话,却再没有了然后。
不过在镜头上有一处很有意思。
夜深,当男主坐在伙伴开着的偷来的车后,车撞倒了人,当机开走,对比男主和妹妹深夜被撞,肇事车扬长而去。
开走的路是圆形的建筑,一圈又一圈。
影片结束,片尾曲这样唱着。
“日子过得多么笨重”“再没走几步又频频回首”“我们在无限的孤独中漂流”“仿佛这样活下来 就能找到出口”如果说生活是一团毛线球,那电影更应像是一种理线的工具,它会选择一根去深入,最多扯到其他。
如果再一把抓着杂线的话,生活不过还是一团原地踏步的线球。
分贝太多,一种也足够。
期待新声。
社会的底层是不幸的,但造成的不幸却又是事实。
没有人能例外。
面对生活,命运却这样的无情。
社会的底层是不幸的,但造成的不幸却又是事实。
没有人能例外。
面对生活,命运却这样的无情。
社会的底层是不幸的,但造成的不幸却又是事实。
没有人能例外。
面对生活,命运却这样的无情。
社会的底层是不幸的,但造成的不幸却又是事实。
没有人能例外。
面对生活,命运却这样的无情。
一部马来西亚的片子,这种电影方面的小国,每年出产的量比较少,但每每出的几部总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部走的还是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苦生活,真的是越看越让人难受,尤其的几个经典桥段,比如去水库和公厕偷水;生日蛋糕买不起一整只,只能买一小块...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有人开豪车、议员家里开派对甚至还叫了一辆送水车备用……阶级对立、贫富差距把问题突出和放大后完成了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蛮不错,适合静下心来看。
这是一个关于苟且求存在大城市底下的贫穷家庭的悲惨故事 并引发穷人所面对的困境与悲歌 导演却采用了一种平视的视角 呈现出对社会真实写照 表现对底层人群的人文关怀 真正主角是张艾嘉的儿子阿哲 青春叛逆 脾气暴躁 岂料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夺走了其年幼妹妹的生命 阿哲才真正陷入到一种无望的实际当中
叙事有点乏味,男主演技还不错。
印象最深的是劝吃素那段。
原来马来西亚也有证明的问题 BD 可出..
马来西亚的现实就是我们共同的现实,只不过我们都选择忽略或无视了。
最后的大雨和回家的歌。
是真的觉得只靠张艾嘉演技撑着
6.7分
不好看,男主演技是个大伤,剧本也很刻意
就是感觉挺惨的,没看懂啊
一贫百事哀,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似乎是可惜了張艾嘉和女孩的演出,帶有義大利新寫實的底層生活,其實又有些菲律賓影子,漂流漂泊,這種籌錢式帶出貧富差距、結構性貪腐還是曼多薩能掌握這樣的題材。有故事,可惜情節張力皆不足,人設也薄弱,最後一口大雞腿下雨感人。(觀影二次,仍無改變想法,但導演未來仍可期,2.75
贫困人生
感觉不完整
不该带着压抑的心情去看一部压抑的影片,看得差点死过去。但不否认是一部好的影片,只是结局找议员?有点扯。
故事太糟心,难受。
完成度挺好,太多凑巧有点硬苦的意思,其实平淡中已有挣扎不出的底层,够苦了。
這樣的故事又好像特別大馬。又第一度覺得,張艾嘉把角色演繹得那麼好,對一部分的觀眾可能是件殘忍和討厭的事情吧。
张艾嘉演的不错,不过这片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呢,也没个结局,不明白导演要拍什么。
张姐演妈真的信手拈来 剧情弱化之后的情景竟然还是有点点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