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
Морфий,Morfiy,Morphine
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
主演:Leonid Bichevin,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安德烈·帕宁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08
简介:《吗啡》以布尔加科夫的同名日记体小说为蓝本,同时将布氏早期行医题材的多篇短篇小说糅合于其中以丰富细节内容,色彩与配乐相得益彰地展现出了布尔加科夫式的尖锐与冷冽风格。 影片发生年代位于20世纪早期,年轻的俄国医生米哈伊尔·波利亚科夫来到偏远乡村的一家小诊所,刚从医学院毕业的他小有经验,他工作努力并赢得同事的认同。一..详细 >
比切文真的是万金油,什么类型的角色都可以嵌上去。看过这个导演的棺材200感觉这部还是清爽的多
完全没有get到为什么就8分了。荒村雪地,截肢,白雪,通奸,裸女。到底哪里好看了?瘾君子浪逼大乱操被点冷门佳片??
怎么能这么涩…怎么能这么涩
– 面对大历史,导演做了中和的决定,既不回避问题,也不依附政治而生。不知道为啥,最后痛得有点想死,小医生看现代电影才发出第一声也是最后一声大笑。与其说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人在雪里堕落,不如说是被毁灭。想到德米特里和叶菲梅奇的对话,第欧根尼住的地方炎热,所以他不需要书房和温暖的住所这些东西。如果他生活在俄罗斯,他就会需要温暖的房间。无力时刻疯狂的下坠感以及包裹在陌生环境中的虚无感确实可以直接击垮一个人,最后小医生可能也是癫了。
难受,垂头丧气,又不知如何是好。烟草,伏特加,吗啡。白喉,手术刀,医生。上校的遗孀,地主的女儿,护士安娜。一个好人救了病人,一个好人开始病了,一个病人治愈病人,最后,病人们都死了。1917年,离今天,其实不远。楼下核酸检测与集中隔离开始了,病人们也该下楼了。一定要活着,而且,一定要好好活着。我们对一切,对世界、对历史、对国家,都那么的无力。不如将这力量赋予自己的生命,人类在一场场疾病中被毁灭,存活下来的人,就更不该忘却,就更应该勇敢。
文艺版“拒绝黄赌毒”,都去看吧~ 我以后再不敢说“如果人人都嗑药,这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这种话了~
感觉巴导每部片都值得三刷。
没看出来为啥值8分
如果权力即毒品,人民只能等着统治阶级自杀?
一般不喜歡傳記片,但非常喜歡此片。天忌英才,導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只活了54歲。
革命寓言
混乱、具体而微的痛苦,或可用此不诊而治。
我没看进去,不知道导演想要表现什么,有几处真的很让人恶心,太写实了,手术台,血淋淋的手术,特别脏的马桶,浴缸……不过,在1920年前后俄罗斯乡下都有这么先进的手术了。
灯光、色调、摄影令人印象深刻,但故事讲得太斯拉夫了,节奏慢,再加上隐喻,让人感到不耐烦。18分钟弃剧。
最后医生在电影院饮弹自杀,旁边的人若无其事。
3.6 按照章節一樣的帶動著故事前往結局,很喜歡這片裡面的燈光亮又滅,滅了又亮的一幕幕。手術的場面都挺喜歡的,感覺有溫柔和暴力在裡面。男主角出了這部戲太令人幻滅了....
布光,配乐赞,不过我似乎对人物传记类或者改编小说类不太感冒
喜欢结局
有欧洲现实主义电影的痕迹,却又弥漫着古典主义的细腻与华丽,伴以凶狠的政治隐喻,二十世纪初的苏联被一针接着一针地注射着吗啡,有够精湛的俄罗斯电影!
接生,截肢与开喉,三场医疗戏厉害,特别后两项,血淋淋,不忍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