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剧本把吴慷仁的演技浪费得一干二净,前半段除了主线外都无聊,弟弟天天到处惹事,是真的气死人。
兄弟俩决裂到和好这段戏完全没用,既多余又显得套路,完全可以删掉。
外国人说几句我们还会找你的,就没了下文。
后半段也没好到哪去,女社工明明都开始收拾东西走人了,那个没用弟弟却说什么还不走是吧??
是真的奇葩。
弟弟以为自己杀人了,既然还能在大巴上睡着,心理素质想必也是非常强。
女社工是哥哥不小心杀掉的完全没想到,后面30分钟还行。
摄影和音乐都很不错,不过剧本实在套路,整部电影看下来都很平淡,要不是吴慷仁的演技,电影可能连6分都没有。
7【导演连线映后场】 看之前大家都说是吴慷仁的神级演技支撑着一个孱弱的剧本,看下来觉得确实是很一般的剧本,剧情上也偏向老套。
剧本一般体现在,情节上并没有足够自然又赋有特点的戏剧性冲突,就是,不够自然而然地荒诞。
虽然我觉得女社工的死确实可以作为边缘人走向怀疑和诘问终点的转折,但总觉得,还不够,荒诞。
以及,浪费了很多人物和情节,没有更好地去利用他们去表达主题。
再说优点吧,有意弱化主角身份,让作为社会边缘人的阿邦阿迪money姐作为主要人物,确实可以让观众印象更深&人物形象更容易立体。
以及,比较喜欢那幕带着讽刺意味的“我们是马来西亚子民”以及片中的各种略带浮夸的灯光,把愤怒、冲动、欲望洇开在屏幕上(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导演算得上真诚——虽然我感觉他的回答也并没有为我对这部片子的印象加分。
马来西亚的“富都”,富有之都,叫着令人向往的名字,其中藏污纳垢的灰色地带,却让人望而却步。
《富都青年》的故事,就在揭开平淡生活的暗流涌动中展开。
看这部电影的第一印象是“险象环生”。
主人公都是没有身份证的“黑户”,这意味着什么?
没有合法合规的工作,没有最基础的保障,甚至没有作为人“存在的证明”……哥哥阿邦做着最廉价的劳动力,菜市的黑工,工地上最不起眼的搬砖工人。
弟弟阿迪投机取巧,帮着偷渡,要应付警察随时的突袭,还要为没有保障的“工资”忍受拳打脚踢。
在这里,从楼上跳下来的人不在少数,裂开的头骨刚触地,声音不算清脆,像老了的西瓜慢慢裂开,流出的汁水是不堪重负的,最后的血泪。
按照大多数的电影情节,应该有一个人来“救赎”他们,然后正义得到伸张,邪恶最终被铲除。
于是社工佳恩的出现就不意外了,我想,这就是编剧安排的“救赎”。
亲切的粤语,纯白的衬衫,没沾过灰的脸颊:佳恩是富都的例外。
她无疑是善良的,和两个主角不同,她是最普世意义上的“好人”。
为了素昧平生的两兄弟和四个无辜的小孩,可以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只为了帮他们找到身份证,逃离这里,或者最不济的,也可以得到生命权的保障。
佳恩的出现好像一种希望的指引,仿佛只要等着,等着就好了,苦难终究会结束。
但故事的转折马上来了,就是佳恩的死。
如果仅仅当做电影的转折点来看的话,这个反转实在是不那么吊人胃口,看到事情的发生就能想到结局。
但“佳恩”这个角色的死亡,恰恰为开始对“这是一部常规商业片”的印象翻案。
或许你要说,编剧是怎么搞的,她可是好人!
是哥俩以及其他孩子唯一的希望!
难道这是编剧个人的恶趣味?
非也。
或许你没办法接受佳恩的死,但是却不得不承认,这却是最贴合人性的剧情安排,这甚至不是对现实的夸大。
没有人标榜着“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虽说我们希望如此,但实在太过理想主义,生活是难变得完满的,这从影片的开头我们就知道。
如果我们再度深入了解一下角色呢?
事情的起因是佳恩找到了阿迪的亲生父亲。
站在观众的角度,佳恩的这个做法可以说是救阿迪于水火,他没有钱,没有身份,没有稳定的生活,什么也没有;而佳恩一直积极致力于帮助他找到父母,诚如所言“找到半死啊”。
阿迪的行为显得太怪异和不近人情了,别人已经帮忙到了这种程度,就算不感谢也不该施以暴力。
但阿迪的身份是什么?
从小被抛弃的孤儿。
唯一的亲人是聋哑人的哥哥阿邦。
电影的前期阿迪就一直不愿接受佳恩的帮助,对他而言,阿邦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有了身份证,那么他们就切切实实变成两种人了。
黑户的生活要躲躲藏藏,居民虽不富裕也可光明正大。
佳恩的讯息在那一刻,不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和自由,而代表了分离。
阿迪不爱任何人,除了哥哥。
从小被抛弃在路边,只有好心的聋哑人哥哥养他到大,父亲的角色对他来说意味着抵触与恐惧。
佳恩坚持“做对的事”,却没有考虑到两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她来说只是去拿回身份证而已,但是却没考虑到阿迪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望而却步。
刚进入兄弟二人的屋子,提出“可以去拿回身份证”的时候阿迪已经表示了抗拒,佳恩却不肯放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不算是一种“越界”呢?
或许你又要说了,阿迪只要呵斥佳恩走就可以,为什么这里非要设计阿迪去扒她的衣服,两人互相缠斗导致意外的情节呢,看起来只是无妄之灾?
还有阿邦的处理,用手捂住佳恩的嘴,窒息是必然的。
他一直标榜自己要做“好人”这难道不是和人物形象的冲突吗?
在阿迪眼里,这或许是一个可以让佳恩再也不来“帮他”的方法。
至于阿邦,他确实是个好人,但这一点建立在他还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人的前提下。
眼前的现状是:生命里最重要的弟弟把社工在自己家里打的近乎死亡,门外是不知情的工友,她出声他会发现的。
场面实在太混乱了——人在危险的情况下下意识的会尽量减小自己的利益损失,这是本能。
在阿邦眼里,阿迪就是他最不能割舍的弟弟。
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他们只是在做那一刻他们能做的事。
这不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就不要去做好人,毕竟片子里“好人无好报”。
文学作品在一些时候可以成为宣扬道德的工具,但这不是它的主要作用。
我们要清楚的是:艺术负责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
文学作品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只用日常人们熟悉的道德方式评判它的好坏,我们当然可以因为佳恩的死亡感到愤怒,但是也要反思:为什么这是最好的安排。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的反映,时代更迭,地域重复,长久以来从高处俯视最底层的阶级都太容易了,再深的水面都是平静的,但阴暗面永远存在。
所以,当丑恶的事实真正摆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才更难以接受,更有冲击力;你可以控诉,可以不原谅,但是不能不接受现实。
作为移民文化产物,马华文学一直离不开关于“离散”的母题,历史的渊源让马华作家们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回顾,继承了现实主义表达,而地理和语言上的流动赋予马华文学一种异化而独特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对传统叙事的打破。
同样地,“离散”也是马华电影的表达核心,通过关注马来西亚背景下的华人生存状态,展开对身份与历史的诘问。
《富都青年》作为一部后离散时代的作品,已经剥去沉重的历史感,对当下关注的迫切性让这部马华作品显得非典型,然而这样的现实力度却有着更加直击人心的力量。
——莉莉猫
文:郑欣晴编辑:莉莉猫责编:朱学振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富都(Pudu)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片区域,是底层劳工、无身份人士、难民等边缘人群的聚集地。
因为火灾失去父母及出生证明的阿邦和被父亲抛弃没有身份的阿迪,作为无身份人士生活在其中。
阿邦与阿迪,即马来语Abang-哥哥,Adik-弟弟,替代了他们不存在的名字。
影片通过聚焦兄弟二人的生活,透视着整个马来西亚沉默的底层社会。
流徙和身份的寻找,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电影中的主题,《富都青年》也沿袭了这一特征。
但与大部分马华电影不同,《富都青年》并不只局限于华人社群,而是站远了一些,使片中的非华人不再成为“故事的街景”,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马来西亚。
如台湾媒体所说,《富都青年》是“一部典型的马来西亚电影、非典型的马华作品”。
1寻找的和早已失去的从故事本身来看,阿邦和阿迪一直在寻觅一个合法公民的身份。
阿迪因为社工帮他联系到了亲生父亲,一度可能获得身份。
在他去拍摄证件照时,穿着哥哥送给他的蓝色衬衫。
马来西亚公民身份证是蓝色的,而红色没有完整公民权。
蓝衬衫代表着阿邦对弟弟阿迪获得身份,或者说获得“正常的人生”的期盼。
然而这件期盼的蓝衬衫在被追打时扯破,最后被缝补好,穿着它去监狱见了哥哥临刑的最后一面。
而哥哥阿邦,除了自己赤裸的生命本身,其他东西一概失去,直到影片的最后,生命作为最后一样所有物消失。
在法律和社会中,他的身份从未存在过,甚至到了监狱里才拥有自己的身份——在对法师打手语“我连身份都没有”时,他指向了自己蓝紫色囚服上的号码牌。
被社会排斥的人,因为被判处死刑而进入了社会划分的群体中,然而这种短暂的“身份”也随着绞刑索,同最后挂在衣架上的丝巾一起消逝了。
一种本不存在的巨大空虚。
2双重的失声影片中阿邦被设定为聋哑人,代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失声。
整个边缘人群长期处于一种无声状态之中,控诉和反驳只能回响在群体内部。
正因为如此,沉默的反问变得更加有力量,所有压抑和被剥夺的都在阿邦的自白中爆发,所有的情绪都由他个人之口诉说。
吴慷仁的表演使阿邦的狱中诘问成为了电影的情绪高潮。
影片叙事上的薄弱和人物塑造的明显不足让人无法忽略,但表演和手语内容的结合使无声的语言变得极具力量。
这段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情绪由克制到难以自抑,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绝望显得更加沉重。
阿邦临刑前与开照法师对话,从“但我得不到”到“我,没有未来”直至作为聋哑人模糊发出的“我想死”,是边缘人能发出的,比之前任何一段有声台词都更响的控诉。
阿邦对法师说话,也在对法师代表的宗教和宇宙诘问。
诘问过后就如阿邦打过的代表死亡的手语——掌心向上而后向下翻转,向下,向下,一切都消失了。
3后离散时代的马华电影长久以来的马华独立电影被归类为“大荒与蜂鸟”,“大荒”指对某一事物追寻又徒劳无功的个体宿命,而“蜂鸟”指以小击大,追溯被遮蔽的历史创伤。
《富都青年》作为“非典型马华作品”,可以被视为一种“城市中的大荒”。
虽然影片的母题是身份,但剧情更像是对马华电影传统离散叙事的挑战。
影片的两个主角都是华人,但对身份的追寻不再执着于祖籍地的情感连结,而是更加偏向自己在移居地的本土身份,与其他族群共生,并面临着同样的身份问题。
与后离散时代马华文学“离岛风格”和“拉美风格”不同,马华电影显然更偏向现实主义。
《富都青年》是一种新尝试,但如何使每个角色都“在场”,也许是马华电影需要被持续搅动的课题。
走出雨林,然后呢?
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2024年末厦门的双栖艺术影展如约而至,算是给厦门的电影氛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下是映后对谈内容:Question:想从制片人的角度问一下,因为(《富都青年》)也是算是 2023 最重要的马来西亚影片之一,那么如何让慷仁进入剧组中?
这个过程是什么样?
张炜珍(制片人):就是说演员为什么会用的一个台湾的演员,然后到马来西亚去拍片?
跟大家介绍一下,也跟老师报告一下。
就是说我跟导演在过去合作的案子,其实我们就是因为马来西亚的中文的电影的市场极小,那么所以一个比较好去跟另外一个市场做连接的方式,就是说我们扩大那个合作的契机跟缘分,所以我们那个时候最早我们开始做《分贝人生》的时候,我们就跟张艾嘉——张姐合作,请她去演一个马来西亚的妈妈。
所以这件事情其实我们在很早之前就有做过这样的一个尝试。
那当然,因为当那个时候张姐就是完全让我们觉得说,哇专业的演员其实真的不分哪个地区都可以驾驭这个角色,那当然胆子就大了。
然后又拍了一个马来西亚的电影。
那其实所以后来到《富都青年》的时候,应该说我们不是第一次就是这样。
那为什么会是他呢?
这个其实有一个小故事的,就是说我们最早也是带这个案子去参加一个创投会,创投会就得做简报,简报就得放一个人物参考的形象,那个时候导演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慷仁,他的形象样子挺像这个故事里面的哥哥阿邦,那我们就在我们的简报里面就放了一个形象参考。
不晓得大家知道一部电影叫《狂徒》吗?
《狂徒》的监制那个时候听了我们的这个案子之后,竟然比我们还早就立马打电话给慷仁,然后就说慷仁你知道吗,我刚听了一个案子,当时什么什么什么说完之后,所以其实蛮有趣的,其实我们好紧张,因为反而是说我们吓到了,因为我们其实还没ready,因为创投会有时候就是一个概念,然后还很前面,但是其实很早的时候慷仁就知道这个故事。
反而是说他就想说有一天他突然间有空了,他就打电话联系上导演,他说导演,我可以跟你约一下吗?
那个时候导演超紧张的,就问我说我要去还是不要去?
要不要去,就是也挺忐忑的。
那当然还是去了,去了之后双方就是双向奔赴,就觉得就是他了,所以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缘分。
Question:吴慷仁为了这个片子也牺牲了蛮多,这个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就飞达马来西亚,然后瘦身、晒黑等等的一系列的故事。
张炜珍(制片人):因为其实如果常常关注他演戏,他应该就是常常会把自己逼的各种挑战。
他来演的时候其实有两个很大的挑战的。
第一个我觉得是瘦,前面的瘦其实还好,但是那个监狱里面的那个瘦,其实在故事里面那个监狱,最后大家看的应该是有时间差的,就是他原来就已经干干黑黑瘦瘦,那最后到要判刑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总拍摄天数就二十几天,我们最后只有三天的时间给他,他必须在三天里面瘦七公斤。
我觉得这个是比较挑战的,因为前面的时候其实有一些时间让他开始准备,就是拍摄到一半,三天时间,然后他要进到最后被判刑的时候三天瘦 7 公斤,他是怎么做的?
他其实在还没进入那个状况的时候,他已经开始。
就是他拍这档戏,他几乎不太吃东西的,他都不能吃,所以我们每次就是到了饭点的时间的时候,你就会看他就是走的远远的,然后我们都要很安静的吃,总不能一直在他面前吃东西。
到最后那三天的时候他是断食,而且是咖啡断食法。
那当然,其实我不晓得现场有没有朋友是有这种瘦身的经验的心情,所以他那个时候的最后那个状态,之前他就跟我们说了,希望最后那几天他心情会很糟,他希望我们完全就是离开他,省得等一下,他给我们有一些不愉快,那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那当然那三天的时候,他还是进入一个很极致的时候。
我某一天我也突然间说我也跟你拼了,那你能瘦我也能瘦,我就陪你,我就试着做这件事情。
结果各位我一天我就投降了,我就胃痛了,所以我后来真的非常的佩服他,他真的在瘦的这个部分,他是黑咖啡断食三天瘦 7 公斤。
Question:我们知道王礼霖现在是导演,但是他其实是一个蛮有经验也有很多作品的制片人和经纪人,那么是什么一个契机他要开始转型做导演?
张炜珍(制片人):我觉得其实他想做导演这个事情,我们是在参加了一个创投会之后的隔天的早上,然后我们就两个坐着,他突然间问我一句话,他说我当导演好吗?
我是第一个知道他要当导演,因为我们合作很多年了,然后我想了一下,我就跟他说,好。
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其实他当监制的时候,每一个案子的原创原型,每个案子的概念都是他的。
我们的案子其实不太是那个导演的,都是他脑袋里面蹦出一个想法,他说我想拍这个,以前就是这样,然后我们就去找的最合适的一个编剧什么之类,所以我知道他其实一直处在一个他有故事,他有他的一个主题的东西在。
我一直觉得他心里面要讲的那个东西,你不让他讲,他一个创作者你不让他表达那是很难的。
所以我那天就说,好,那你就拍,你就当导演。
所以我觉得我是最不意外他导演的这一件事情,因为我觉得每个导演就是内心里面其实就有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命题,他强烈的想要表达。
Question:如何选择拍摄地方和场所?
如何和主题进行结合?
张炜珍(制片人):关于这个场景,其实是这样的,我们最早就已经知道它是实景,真的有富都这个地方,它就在吉隆坡的一个市中心,就等于说可能在最重要的城市上海或者北京里面就有一个地方住着很多社会低下层的人,所以其实这个地方很明确。
那我们那个时候其实有两个地方在选择,一个就是富都,还有另外一个地方。
但是后来我们觉得这个富都的那个反讽的那个讽刺的意味比较高。
其实很多人一开始看片名的时候,“富都”,你就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富有的都市、富裕的都市,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才对,但其实它这个地方的名字以前叫做半山巴,所以你就知道那个感觉了,半山巴就是蛮荒凉的,那后来不都是因为它这个地方的马来名字就叫做budu,然后它就是音译过来就是官方证明为富都。
那富都这个地方在吉隆坡是这样的,吉隆坡早期的时候应该说我们华人从中国这边就是下南洋被带到那边去的时候,其实马来西亚的历史就是印度人割交。
那华人就去挖矿跟做生意,其实富都在早年的时候,应该是我们的祖先都在那边生活,然后它那个时候应该说是一个最繁华的地方,但是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城市不断的发展之后,那华人就已经迁移离开这个地方了。
所以它留下了很多华人的痕迹,不管是建筑、食物什么之类的,但是里面住着的已经慢慢的就变成说是很多的忆移工,然后还有很多外地没有身份证的人,那还有就是诸如此类很多很辛苦的人们,然后就开始住在一个地方。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地方对我来说它就像是一个一颗心脏,一颗很老的心脏,但是它就在这个很命脉的地方,在那个缓缓的跳动跟最后的那个残存。
我觉得富都给我的感受是这个样子的。
Question:有两个小问题,我其实很想了解这个片子在当地的反馈怎么样。
然后第二个问题就是有没有真实的人物原型?
张炜珍(制片人):我们(在马来西亚)已经上映了。
应该说超出我们想象的好,因为我们在不是那个农历过年的期间,我们已经做出了就是贺岁档的那个票房,应该是这样子说。
那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说当初我知道那个我们有一些政府的官员,马来西亚当地的,还有就是那些警察局长要去看片的时候,其实我那个时候我在国外,我知道他们开始有这些场次,我小紧张了一下。
但是我没想到他们都给予这部片大量的肯定。
应该说其实如果你细看的话,我们并没有很强的想要批判或者控诉,我们没有在做这件事情。
我们只是说那个制度就长这个样子,那我们就让大家看到他们所面对的真实的他们的辛苦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在马来西亚我们也蛮讶异的,很多的不管是来自官方的,然后有关单位的政策法律的,还有就是警局的,他们来看片之后,他们都给予这部片高度的支持肯定,我们也得到了马来西亚的影视局的主席(的肯定),他们就觉得说我们应该继续拍这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其实社会都是进步的。
我觉得人的心其实都是暖的,只是说很多时候是不是有人出来开始说为他们来做一些发声?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发声它未必能够立即的反映在这个制度上面,可以做怎样的一个调整,但是至少他们知道我们都有看到了。
这是回答第一道。
第二道,有非常多的真实人物在里面,它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它是非常多人的真实的故事。
我先说慷仁老师非常的认真,慷仁老师还有我们的监制心洁他们对于这个人物的设立的那个过程是做的非常多,必须带他们去拜访很多人,让他们知道说这些人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里面有一个三个小女孩就是差点要去跳楼的那件事情,是真人真事,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事情,然后我们把他们放到电影里去。
Question:为什么两兄弟华人没有身份证?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很好理解的。
在马来西亚来说,你只要不是合法的婚姻生出来的小孩,那孩子就没有身份。
我举例,因为马来西亚其实有非常多的那个移工来自很多的周边的国家,那很多移工,也许他们跟当地的人在合法婚姻以外生了的小孩,那只要没有去报户口,他其实就没有身份证了。
那当然还有一些就是外劳跟外劳之间生下的小孩,其实也有可能没有身份证。
或者是你的父母当初在结婚的时候,只要没有去报户口的话,基本上就没有这个身份,其实这个情况还蛮多的。
Question:我会觉得这是通过这么一个一直在帮助他们的女人,一个社工来去导致后续一系列的这个改变,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就是会设置说是佳恩这样一个一直帮助他们的一个社工的一个死亡来去做一些改变。
一般是通过误杀另外一个坏人,而不是说一个好人。
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是这么设计的?
张炜珍(制片人):我们其实在其他的地方上映之后,有蛮多人很愤怒,然后甚至我有一些朋友也会特别私信我说佳恩怎么可以死呢?
其实我回答这一题的时候可能未必是你想听的,但是我必须很真诚的跟你说我们真实在创作上面的想法。
我想回问的是,好人就不会死吗?
我因为我们在拍这个电影的时候,它不是蓄意的,它是一场的意外,如果你细看的话,它本意不是真的要对她做出什么,他是希望她离开。
因为他一直在跟她说“我找到你的爸爸了”那一段的,当然这个是暗藏那一个爸爸是他不想认的,所以其实前面有铺了几次,他挺抗拒用这个方式跟他爸爸相认去得到那个身份的。
所以其实他是想要叫她离开,你要是再不离开的话,你要小心。
所以后来的时候才会有这场意外。
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好人会不会发生意外。
有时候其实你的本意是好的,你反而遭到不测,这是很真实的一个情况,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当然我们在做这部片的时候,我们就让这场意外发生。
这个没有谁真的很希望她这样,但是现实的世界中它就有可能发生。
所以这个是我的回答,我不晓得这样有没有回答到。
很抱歉,但这个就是我们其实想传达的某一个议题。
那我再补充,你可以真的都不用原谅,就是这个弟弟,因为我相信他也不会原谅他自己,所以他最后的时候其实他做了很大的一个改变,他这一生可能都需要背负这个东西,然后带着“哥哥希望他活下去”这样去活着。
但是他的活着其实应该不会是很坦然的那种方式,你可以不要原谅他。
Question:就是因为这个电影它首先是一个马来西亚跟台湾地区合作的一个片子,然后又涉及到一些移工的问题,所以我还挺好奇:您觉得在就是在制作这边电影过程中让您觉得比较大的最大的一个挑战是什么?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我们最大的挑战好像不是发生在演员的这个部分,因为你里面看到的就是片里面有大量的很多的外籍的移工,他们真的是外劳,但是他们合法。
我要说我没有去找非法或者滞留的外劳。
因为他们的真实面貌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找他们来拍这个片的时候,我们还要跟他们协调他们的工作,然后就看到他们真的挺累的,他们可能工厂刚下班,然后又得来配合我们拍摄。
其实他们不用太大的调整,因为他们就是素人演员,他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所以其实我觉得我们(在演员部分)没有太大的难题。
你看到前面赏巴掌的那个坏人的那个大哥,那个他是马来西亚的马来影帝,他就是一个专业的演员,然后那个煮咖喱的那一个有对白的,他也是一个演员。
除了这几个演员,其他都是素人,我们的难度应该是要去协调他们的工作。
但是他们真的非常的令我们敬佩,他们非常非常的专业。
我这个案子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在这个部分,而是一开始我们打算拍这样的一部电影的时候,在筹资的上面跟其实是很辛苦的,应该是那个部分。
Question:我想问的就是弟弟在那个逃亡的时候跟哥哥说我很怕这件事情。
他后面有知道,其实哥哥不是为他去负罪这件事情吗?
张炜珍(制片人):我先讲他很怕的这一个点,他是真怕。
因为我就像回到前面,他那个时候不是蓄意的,这是一场意外,他做错的事情,但是他本意不是要真的要去伤害她,只是他非常的希望她离开那个地方。
然后像弟弟这样的一个孩子,我相信我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他的这个成长,他所经历的事情导致他可能在当下的时候他是这个反应的,所以那个时候他是真怕。
后来的时候,当然其实到了律师所的时候他有去谈,那就已经有告诉他那个证据,其实就知道哥哥真的就是有做那件事情。
这个问题是这样子的,因为他应该前面有好几个小事件,我们都看到他很抗拒,尤其是他听到找到他的爸爸的时候,他很抗拒。
他当然办身份证这件事情只要他的爸爸出来,因为他爸爸如果是有马来西亚的国籍,他是马来西亚的公民,他出来说这个孩子是我的,那可能他就有机会拿到(身份证)了。
但是因为他的背景是一个被弃养的小孩,当年的时候他的爸爸就没有认他,所以他没有原谅这件事情,所以当然以他的角度来说,他可能有他自己以为更好的方式可以取得身份证的,所以他会去做很多的坏事,他尝试要找赚钱,他尝试要去买假身份,他有这样的一个企图,所以应该是说他觉得他有其他的方式的话,那他就不会想要见到当年弃养他的这个父亲。
Question:他们(阿邦和阿迪)是否有一种跨越亲情的那种情感?
张炜珍(制片人):其实导演本身一直想拍的东西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两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有可能就是真的会为对方牺牲,或者跟对方的相依为命吗?
我觉得导演在很多场的时候,他一直在提的就是人最纯粹的这种爱,尤其在疫情的这段时间,我们很多人都经历了一些事情,那这个事情是什么支撑我们可以去面对人生很多的苦难,其实很多时候导演会希望大家心里面有个爱,不管那个人是不是跟你有直接的关系这样子,但这是一种扶持。
那我回答第二题就是说他们之间有那种情愫吗?
我们在剧本出来的时候曾经也跟导演讨论过这题,包括我们的监制问过导演,你有要跨过那条线吗?
那我可以跟大家透露,我们没有要跨过那条线,导演的选择是没有的。
但是当然我们也听到有一些人跟我们说,真实男生兄弟怎么可能这样?
因为我们知道电影就是导演本身(透过)他的眼睛,他看的这个世界,他看的人。
那我只能说这个是他觉得会有这样的一个兄弟,这个是他的解读,他觉得会有这么温柔的兄弟,可能有时候我们就觉得,哇太温柔了,我们受不了。
但是这个就是导演的一个选择,但是我们本质上面我们并没有要去做一些跨性别还是说有一些其他情愫的电影,我们没有。
“一路以来想老老实实度过的一路以来却跌跌撞撞熬过的一路以来靠用力呼吸撑著的一路以来却无力挽回失去了一路以来谁曾经没犯过错一路以来只好从错误领悟这就是人生”歌词都在同情他们。
可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吧,有太多人就只是活过而已。
不能只看到阿邦阿迪的人生,佳恩的人生就不是人生了么?
同情弱者,都是伪装而已。
某不知名读者看过资本论的读后感写到,说如果穷人手握大权,那富人可能就得消失,反过来,要是富人手握大权,穷人还能过得更好点。
傻不傻啊,哥们,富人从不把穷人当人的。
没有上升的阶梯,只有板结的阶层。
看不到希望,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那话也许在资本主义国家有点道理在咱们这里说不通,我们历史早就有了“宁有种乎”的呐喊,以及:有朝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人。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等等。
阶级也不只等于钱,甚至高阶级的人群可以没有钱,等级越高越不需要钱,需要的是某种关系,也不是我们说的那种关系,这种关系源自血亲。
所以,人上人不把人当人。
上层阶级早就防着呢,他告诉我们的秘诀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就留了一个口子,那就是高考。
对于安邦和阿迪,如果生活只是牛马般的苦日子也就罢了,还要被拷打着心灵。
生命从黑暗中来,又回到黑暗中,这中间的一段应该是光明的吧。
可……破碎的日子里,他们追寻的只是一个IC,一段安稳的日子。
导演年轻时铁定是个文青,愤怒着。
中年了,开始怜悯了。
没用的。
什么都改变不了。
这是个奔拿奖去的电影。
我想到秋菊打官司。
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些评委们有这样的喜好。
看底层挣扎,看中层互杀,看高层坠落。
已经有段日子没有看到感觉很美的电影了。
电影里过生日那段听音乐跳舞挺美好,我搜了下是云镁鑫唱的《千言万语》。
很好听的。
电影里的人听着歌,也不动只是轻轻的摇摆。
像树一样。
他们在那个城市里互相安慰着却又离不开。
人挪活,树挪死。
以及,佳恩很美,善良的姑娘就是很美。
以及,知道南洋的华人血泪史后,对马来很反感。
就是看到剁鸡的那段,都觉得太多肥油,一看就不好吃!
要说吃,还得是山上散养的老公鸡。
吴慷仁凭借电影《富都青年》成果拿下了这届金马奖最佳男主,不能说实至名归,但也算肯定了他的表演实力。
影片聚焦的是生活马来西亚富都底层华人青年的绝望生活。
这也充分展现了台湾电影届想打造的亚洲华人文化圈的野心,从前几届邀请东南亚的电影来参展,到这次直接投拍当地题材的电影,可以看到一个以台湾为中心的东南亚华人文化圈正在逐渐形成。
单讲这部影片,是令我非常失望的,在金马奖颁奖礼上看到片花,让我以为是一部类似《小丑》一样的暗黑犯罪电影,但全片看下来却一部拖拖拉拉的兄弟苦情戏。
可以这样说除了吴慷仁的造型和表演,电影几乎一无是处。
影片是以人物为驱动的电影,前一个小时兄弟俩的戏份几乎五五开,这使的影片视角分散,弟弟的扮演者陈泽耀的演技根本没法和吴慷仁匹敌,使得观众刚刚跟哥哥阿邦有点共情,就被弟弟的情节打断。
影片花了大量的戏份表现这对没有血缘的兄弟情谊,他们甚至有几分爱情的感觉,但人物背景,社会环境又都交代的及其潦草。
就靠两个男演员来回尬演,这样既不好看也没有信息量。
这个问题影片后段也是一样。
影片到一半时,大事件发生,弟弟阿迪杀死了义工佳恩,本来以为后半段会变为事件推动剧情了吧,结果不是!
还是兄弟两的特写苦情表演。
弟弟知道哥哥替自己坐牢,探监时含着勒说杀人的是我,但也没见他自首啊,就一直找律师。
这是啥意思呢?
后面又来个反转,杀人的其实是哥哥。
那就更不对了!
哥哥从头到位都是宠弟狂魔,菩萨人设,可也没告诉弟弟杀人的真相。
最后哥哥与和尚的对话戏,是全片的演技时刻,演的确实精彩!
但是情节不合理啊,哥哥是菩萨一样的人设,临死之前却没有说出真相,没有对与自己罪行的忏悔,反而一直在抱怨自己的人生,导演到底想表达啥呢?
后悔做好人了?
影片其实是有机会拍成《酒神小姐》那样,通过主角的生活展现一个底层群像,但影片花了大量时间拍兄弟眉目传情。
变性人大姐、缅甸妹、弟弟的妓女女友等等都是非常出彩的角色,可惜都沦为了简单的工具人。
如果单单把阿邦和缅甸妹的故事拍好,影片也会比现在动人很多!
#猫影#周末看了《富都青年》,或许是我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电影?
是一个文化、语言和种族都非常多元的作品,讲述大城市最底层的偷渡外劳的故事。
孤儿的身份设定,还有监狱里的控诉,都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何以为家》。
如果那部电影中的Zain长大了,就会是《富都青年》中的阿邦,生于阴沟长于阴沟,仰望天空,也不一定可以看到繁星——毕竟,吉隆坡和贝鲁特的上空都是摩天高楼。
与《何以为家》一样,这也是一个突破了传统的国境线,没有传统意义的国家语言,非血缘关系的家庭故事。
阿迪和阿邦还有钱的类“家庭”结构,甚至是非heterosexual的,不过,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望却是人类的本能,也让人不以血缘和婚姻关系组建家庭。
感觉拍这个故事的王礼霖,投这个故事的李心洁,选这个故事的吴慷仁都很“电影人”。
如果说文艺作品是为大众服务,艺术要源于而高于生活,那《富都青年》讲的就是支撑起了整个亚洲的繁荣生活的蝼蚁们的故事。
编剧,摄影和剪辑无一不好。
吴慷仁出现在菜市弓腰驼背推小车的模样,就真的是个民工的样子。
与此同时,好莱坞在拍《crazy rich asian》王家卫在拍《繁花》,我们还自嗨地纷纷对号入座。
当然这也是文艺。
可是我始终更喜欢那些能用艺术表现最真实的人生的作品。
B站UP主食贫道有一个视频系列叫“南洋大宝鉴”,主要针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当下的境况做调查研究。
最近有一期拍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主要生活着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民族各为社区,相当割裂。
华人地位随着近些年的国际变化和种族融合,已经逐渐脱离“猪仔”污名,印度人则是鄙视链的底层,传说中的“黑帮份子”。
不过底层之下更有底层,这就是《富都青年》。
“富都”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东南部的一个区域,这里是外籍劳工的聚集地,他们来自东南亚各个贫穷国家,没有身份,就像老鼠一样生活着这座繁华城市的角落里。
吴慷仁饰演的哥哥阿邦和弟弟阿迪就是这样的“老鼠”,他们并无血缘关系,两个孤苦无依的可怜人恰巧碰到,相伴成长,为了生存他们什么都干,黑中介、打零工、出卖身体.....阿邦在菜市场斩鸡时,阿迪正在努力做鸭。
原本哥俩想的是总有一天能办身份证堂堂正正在“富都”活下去,但一场意外浇灭了所有可能。
也就是这个转折点,整部电影的内核发生了质的变化,再也不是什么白富美社工帮扶底层兄弟的治愈片,而是两个阶层之间鸿沟永远无法抹平的纯致郁片。
同时导演似乎完全推翻了之前同类型题材的温情风格,家境优渥的社工改变了底层老鼠的人生,大家携手走进新生活,在他看来这完全是一种虚构的幻想。
所以本片里的社工在中途因一个异常荒谬的意外死去了,两兄弟也并不是什么身在底层心存敬畏的良善之辈,他们几十年来东躲西藏,焦虑和不安如同鬼影缠绕心头,精神早已被折磨的奄奄一息。
一个强奸未遂,一个失手杀人,人性的明媚和幽暗同时展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猎奇大尺度是这部电影的表层,看完后我感到更多的是一种窒息和沉默。
这种窒息感并不是因为剧情本身或者吴慷仁完全燃烧自己的表演,而是你很难想象,此时此刻有那么一些地方,还生活着完全没有未来没有希望没有爱,只有彻彻底底绝望的群体。
“富都青年”们没办法自救,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救他们,他们就这样麻木地苟活着,任生活消磨掉最后的希望,直到最后才说出一句“我想死”,震撼程度真的很难形容。
所以《富都青年》能上内地院线还是很让我惊讶的,因为它如此轻易地能够影射现实,比如同期的《野孩子》,大家的命运如此相似,却又不尽相同。
只能说,既然能上,还是推荐看一看,搭配食贫道的专题视频,会更明白当下世界在发生什么。
即便我们什么也不能做,看一看,也总是好的。
因吴慷仁的表演切片看到这部电影,全片的高潮也就那几分钟的手语表演中。
很可惜,如果仅仅是那一段的镜头,我都可以脑补出一个聋哑人,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在异国他乡的苦难与悲情,对生存的努力与绝望,对司法不公和社会虚伪的控诉。
可是,本部作品完整看下来,剧情上是削弱了他这段爆发的力度,导演用三个人的角色消解了他自身悲惨人生的说服力,整部电影的主线支线纠缠在一起,让人看着混乱。
其实应当将他弟弟的剧情放在阿邦身上。
他可以作为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一边打工一边寻找自己的亲人,遇到了社工小姐来自“友情”的呵护,也有缅甸姑娘对他的“爱情”,也有来自钱姐临时拼凑的“亲情”。
悲剧无非就是不可得,社工小姐没有解决任何一个孩子的身份,包括吴慷仁所饰演的阿邦;缅甸姑娘因为社会现实,迫不得已与阿邦离别;钱姐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收留阿邦,却被人害死在家中;阿邦被真正的凶手陷害,作为凶手抓进监狱。
这才是愤怒爆发的源头,因为努力寻求的希望一一破碎,聋哑人与没有身份的人是原罪,他拼尽全力,依然得不到一个公平的回答。
我想,在这种人生经历下,他才能有让人信服的爆发力,才能够诉说自己的委屈,剧情才有张力,才能打动观众。
同时在看《一把青》。
糟糕的剧本,再好的演技也没意义。
难怪是最佳演员不是最佳影片。吴慷仁加分太多!加一星给他。一流演员三流剧本,故事背景本来挺好的,剧本原可以做得更到位。还有佳恩也太惨了吧,我以为还会有点展开、也太工具人了。
两星半。王礼霖在导演技法上还是显得武器库不足,最出色的是阿邦在楼梯遇到慌张的阿迪时,弱听和精神恍惚的无声交错。全片还是靠吴慷仁精准细腻的表演撑起,不只是监狱内的控诉长镜头,他对听障人士肢体的刻画更见深厚功力。
JAFF 18,居然看到爆哭,和法师那场戏太精彩。推荐。
吴慷仁那段“独白”,绝对金马最佳男主,真的是实至名归。生命宛如蝼蚁,亲情恋情健康富足安全感。。。这些对绝大多数人唾手可得的,对于他是可望而不可求,甚至要用生命去换取那个假的哥哥身份,带来的唯一可以拥有的情感慰藉。。。说佛有不解众生皆苦才出家成佛,那吴慷仁死前的发问,我做错了什么?又有谁能回答他呢?
完全可以为或只为影帝喝彩。吴慷仁这些年的臻入化境,实在是影坛珍贵的幸运。有他在,故事就多了层次的穿透,多了情感的拖曳,他是那种哪怕顶着光环,也还能让我相信破碎与难堪的演员。那几段痛得太剔透了,会形成一片沼泽,把人溺到里头。两个男人之间捅不穿的微妙情感,边缘到没有身份证、没有性别的暗角,背后又是Money们撑开的半片残空,整个外在密不透风、杯弓蛇影的压抑,这些时日总觉见微知著,心有戚戚。但也确实是个有待丰富、有待脱俗的剧本,要是没有吴慷仁,没有他带动陈泽耀和邓金煌,该怎么是好……(法师那段,都没人给他翻译吴慷仁的手语唉)
突然想到《狗阵》二郎谁演合适了
没有吴慷仁这片就没法看了,中段大转折之后简直是乱弹琴
选题好,但是剧本有问题啊,无身份群体那种在底层拼命挣扎感没拍出来,而且失手打死一个社工这个很不合理!
唉,底層人民的生活談何容易⋯⋯電影三星水準,為了吳慷仁的演技加一星。劇本不算好,想說的東西不明確,有些我覺得需要交代的人物背景都一筆帶過,而且有點老套,大概能猜到劇情走向,劇情的衝突點於我而言並不算是很好的轉折點。剪輯很青澀,覺得完全可以剪得再緊湊點。不過演員們的表演太好昇華了這個劇本。這次吳慷仁的表演真的很動人,以往他經常因為太用力被詬病,但聾啞人士的特殊性讓他必須使用大量的肢體動作與較大的表情去表達,掩飾了他的缺點,而眼神戲又是他的強項,不能說話只能靠眼神這點讓他的優勢發揮到最大。金馬剪出來的那場監獄戲全片最高光,非常非常有感染力,光看這段就會覺得這個影帝值得
元素过载,情节突兀,冗长且不加节制,人物动机跟情绪铺的也不够,观感不是特别好。个人感觉吴慷仁最后一场戏有点用力过猛,难民/移民以及LGBT等现实社会议题沦为陪衬,比较可惜,各方面都差了一口气。
在最无能为力的年纪最想痛扁的第二个编剧……完全浪费了摄影和吴慷仁的表演。前史可以留白但不能讲不明白,冲突可以描写但不能乱写,反转可以巧用但不能滥用,我在女社工被误杀后整个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哽在喉。
前半段部分富都市集還能看到達內兄弟的影子,後半段就一瀉千里晚間八點檔。吳慷仁還是帥的,演技也挺好,但一個演員不足以撐起整部電影。
刚从wet market回来一定有点感情分,但明显以情害意,最后找爸爸简直宝岛遗毒,字幕大概完全从英文翻译过来看起来也相当奇怪。
3.5,世界边缘的凄美情事,伪骨真男同,可惜又殉了女人当工具人。
2023 FEFF online 金馬大熱門的吳慷仁是太絕了,光良投錢出品李心潔監製典型攝影美學優於本子的一作,鏡頭語言乾淨有自輿自樂、物哀之美,粵語台語客家話馬拉話如同兄弟倆前路茫茫的混亂出身一樣,一個不服於苟延殘喘另一個認為他們根本沒有選擇權,兄弟關係證志大馬底層風貌,以尊嚴妝點淨萍本我,監獄那段手語我相信將會成為華語影史教科書樣板PS:爛屎文戲,全片全靠吳慷仁那幾十秒撐起
看了开头30分钟,吴慷仁居然不说话,也不帅。#20240425
影城好歹毒,为什么要排国语版啊配音听的我真想死(幸好吴慷仁是手语),事实证明,电影的核心文本有问题,制作上看起来再成熟(摄影布景都蛮不错)带来的依旧会是一塌糊涂的观感。开头部分描绘市井的拥挤与脏乱,轮番换工进行作业,被克扣劳动成果,被追被抓,现实的生活困境一目了然,黏糊的不仅是身体还有两人间的兄弟情。剧情的一整个开展都是磨叽的,有小动作但感受不到深感情,性格差异制造了单一的包容和依赖。在移民议题上只看到了法律不完善导致的各种恶果,却没有展现出任何对条文与制度的批判,反倒是用最傻最笨拙最卑劣的手段进行“激情”犯罪,对一位拿热脸贴冷屁股的大好人女护工,然后还要来个两极反转心理上双向救赎。哪怕最后二十分钟吴慷仁贡献出的封神演技(眼神/面部表情/身体抖动/手语组合)依旧无法拯救电影的疲软发力与无趣…
你知道什么是「我,没有未来」的绝望吗?这是当下无数人心中不敢说出来的吧,那就借由吴慷仁帮你吧。一个不新鲜的底层青年故事,最后吴慷仁那段「无声的嘶吼」稳得一B。浮在表面的是「兄弟情」,哥哥对弟弟的爱,可能只是个呈现出来的「结果」。吴获影帝实至名归。再听邓丽君的《千言万语》泪眼朦胧。
春光乍泄的走马灯和骨科更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