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难平。
明明妈妈的角色塑造的那么好,明明女儿们的角色鲜活且鲜明,各有特色。
可是啊,那个在剧中只是匆匆一切的渣男,我终究是意难平。
不是他偷的印章又怎样。
频繁出轨的是他,在家里孩子吃不上饭的时候还要去KF满足私欲的是他,愧对家人所以只会逃避的是他,连KF钱都要老婆出的是他,扬言对不起林家所以一走了之的是他,对仨女儿几乎不闻不问十多年的是他,没有尽到一丁点做丈夫和父亲责任的是他,离开家庭之后又“真爱”上其他女人的是他,只会满口愧疚打嘴炮的是他,到临了还赶在老婆做寿的时候过世的也是他…… 如此种种,一幕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甚至很难专注去了解这家女人们之间的故事,而是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愤怒感。
是的,我知道影视剧并不是非要所谓正确的三观,有时出轨也不是出轨本身那样简单,我都能了解。
但是在这一部中,我只看到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烂人形象。
可是如此烂人,居然在年老时有一位气质绝佳的女子深爱着陪伴了几十年,居然自己年轻时抛弃的老婆内心深处也还在爱着他所以一直难以释怀,居然从不教养的女儿们在心里默默牵挂着他,甚至连他带了一盒点心回来都要感动落泪的地步。
这桩桩件件,我内心只有三个字。
他不配。
很小家子气的一部电影。
片中虽然几个重要主角全部都是女性,可是其中却到处渗透着直男视角下的男性权威和自行辩解、道德上的自我安慰,我或许会对其概括为“一个游手好闲又出轨的男人死后,一群习惯于逆来顺受的女人想方设法为其开脱道德污点”的故事。
在片中,出轨的男人被强行找补出道德闪光点,第三者形象也被塑造得犹如圣母,而辛勤养育三个女儿的母亲得到的却是女儿们的指责与背道而驰,女儿们甚至去理解和亲近那个父亲外面的第三者。
片中女人们的命运仿佛从来不是由她们自己掌握,比如二姐从小被母亲要求学医生,阿眉从出生就被大人们决定过继给别家,而二姐反过来又去强行让女儿去美国、去决定女儿的人生。
对这部电影的观点与视角还是持着很强的怀疑态度。
但灵堂道家佛家齐上场的那场戏还是蛮让人觉得惊艳。
《孤味》是由短片引申出的长片,其剧本的构架很明显受到了《海街日记》的影响,但是本片可取之处就在于,把一个类似的故事套用下来并没有显得水土不服,反而衍生出一种极具本土特色的台式风味。
这一点,在此之前,做得最好的还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华人导演——李安。
李安的《饮食男女》就是最好的范例,通过中国人具有仪式感的“饭桌”讨论亲情话题。
《孤味》则通过一个父亲的缺失一家女人的表现来书写经历着生老病死,柴米油盐的几个女人们。
孤味剧照
海街日记剧照 两个小时的长片体量使它也具有了一部分史诗意味,被称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的杨德昌《一一》表现的就是一个家族的史诗,不必恢弘大气,而是在一次次希望和失望,欢笑和泪水,迎接与告别中缓缓道来人生的五味“酸”,“甜”,“苦”,“辣”,“咸”。
《海街日记》中,是枝裕和则用“梅子酒”这个物件点明全片的奥义,生活就像酒,越酿越醇,树木希林扮演的老人看到一只黄蝴蝶在花丛间飞舞,高兴得像一个少女。
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她们无处不在,却又最容易被我们忽略。
侯孝贤曾经拍过一部被编导生誉为“最催眠的十大电影”之一的《悲情城市》,则是把传统家族的放大,不光用镜头表现出家族坚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还加入了家族的兴衰起伏,这就使本片完全地与一般的家庭电影区别开了,而有了一层悲壮的含义与覆落之美。
二姐 再来说说本片《孤味》,孤味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林秀英年轻时被丈夫无情抛弃,但是坚韧的她一个人靠做虾卷发家致富,辛苦拉扯大了三个女儿,在自己的寿宴将至时,忽然听到了丈夫去世的消息,林秀英就在下定决心给丈夫办葬礼后,结识了陪伴丈夫走过中年的女人,并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三个女儿,大女儿生活随性,感情生活不稳定,又赶上了癌症复发,生活几乎变得一团糟,二女儿对丈夫有猜忌,不听女儿的意愿,强制把女儿送出国念书,三女儿年龄太小,根本不懂的母亲的良苦用心,却叛逆地责怪母亲不接受父亲。
一家人各怀心事,生活的重负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地爆发,不仅伤及自己,还会使身边的人寒心。
三姐妹在一起的调光是暖的 影片中最后一场戏,林秀英终于解开心结,慢慢走向灵台,周围的布景因为是葬礼所以全都是白色,看似不是刻意为之,却达到了在这个情节点上荧幕空间和心理空间留白的效果。
同样说明,在林秀英的心里,终于能够接受丈夫在自己最艰苦时候的缺席,并且在现在,林秀英给他留了一个位置,前一个镜头,在出租车上的那一场戏,观众陶醉在歌声中,镜头一转,戴着墨镜的年轻的丈夫出现,林秀英起先吃了一惊,随即又跟着丈夫忘我地唱了起来,这个画面就说明了银幕空间与人物心理空间对等,在出租车上给丈夫留了一个席位,在林秀英的心里,丈夫同样有了一个位置。
银幕空间与心理空间重叠 人生不过百年时间,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大大小小的是非组成了我们的生活,贾科长的《三峡好人》就用了“烟”,“酒”,“茶”,“糖”作为四个段落的小标题,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终极的艺术就是回归生活,片名中“孤”字,说的不仅仅是主角林秀英,更是所有的女性角色,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成年人总有一些苦痛要自己承担,但是即便如此,人间至味还是血浓于水的的亲情,是这分亲情给了每一个人孤独的勇气,也是这份“烟火气”赋予了本片积极的现实意义。
《孤味》算不上今年最好的台湾电影,但是它向我们展示了回归传统叙事的一种“烟火”精神,这一点给青年导演开拓了思路。
尽管遗憾与去年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无论是从商业成绩上,还是从大众的认可度上来看,《孤味》都堪称去年台湾电影市场上最出挑的一部作品。
在题材不占任何优势、主演阵容星光黯淡的前提下,该片以高达1.9亿台币的本土票房,一举斩获了台湾电影票房年冠,与亚军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拉开了近一倍的票房差距。
而自二月正式上线流媒体以来,该片始终稳居豆瓣8.0的高分,是去年华语片中大众评价最高的剧情片之一。
对于一部长片处女作来讲,如此优异的表现无疑更令人刮目相看。
从题材上看,《孤味》是典型的台湾家庭伦理片,是一部带有所谓“八点档”特征的电影。
整部影片讲述了母亲林秀英与其独自抚养长大的三个女儿为离家出走的父亲举办葬礼的故事。
抓马的家庭关系、苦情的女性人设和肥皂剧式的选题……这样的作品似乎与“高级”沾不上边,但影片《孤味》确实做到了高级的处理。
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孤味》拉进观众距离的方法。
电影的生活气息立足于对台湾文化的呈现和对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
乡土文化的呈现体现在片中寿宴戏、丧葬戏这些仪式性浓重的情节上,但并不局限于此;对鱼市、车站这些街头巷尾人文气象的频繁展现,同样也是支撑整部作品生活气息的重要组成。
这种生活气息的细节化营造直接拉进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我们也充分地相信了电影就是寻常生活的一个角落。
生活气息在每个角色身上均有所体现,但最能体现的无疑是细节丰满的母亲林秀英一角。
《孤味》是在导演许承杰2017年的同名短片基础上延伸的,而这部短片正是许承杰以其外婆为原型创作,对于角色该如何塑造,他最有发言权。
其次,林秀英一角的成功,与饰演者陈淑芳不可撇开而谈。
这是个在其年龄阶段可以加以想象的角色,而比之电影更坎坷的婚姻生活,让她对林秀英种种痛苦与不甘心有着高度共鸣。
金马最佳女主角颁给这位总在大银幕上充当绿叶的老戏骨,是对其职业生涯的肯定。
但更重要的是,精彩的角色诠释让她的获奖变成了受之无愧的、不需要任何附加理由的事情。
81岁的陈淑芳在金马颁奖台上抹泪不囿于说教,是《孤味》从“八点档”的俗套雏形中得以升华的重要原因。
所谓八点档,泛指女性受众的俗套苦情剧,这种八点档式的电视剧在台湾的影视娱乐产业中曾是重要的部分,被琼瑶剧、短则上百集的《意难忘》《天地有情》等台湾乡土剧支配的恐惧,恐怕大多数80后、90后观众还历历在目。
狗血、苦情戏泛滥和通篇说教是八点档电视剧常见的通病。
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通常都会规避电视剧那种过分狗血、苦情的廉价戏码,但往往还是会不自觉陷入说教的局面。
即便那些被奉为大师的电影人,在进行创作时也在所难免地会说教。
好的说教有如杨德昌、李安的台湾家庭片,是可以被普罗大众欣然接受,乃至于视为引导自我的生活哲理。
在与《孤味》剧本撞车的《海街日记》中,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说教则是平和谦卑,不具有任何攻击性的,他不强求观众接受观点输出。
是枝裕和《海街日记》而对于人生阅历有限的新人导演来说,说教本身即是陷阱,它会直接暴露出创作者的思想高度局限,稍有不慎还会造成对观众的冒犯。
许承杰在《孤味》中就有意地规避了对一众角色的道德指摘和对观众的教育。
所以哪怕影片的最后,林秀英在那张已经没有意义的离婚协议书上签下她的名字,让“小三”蔡美林以妻子的名义参加丈夫的葬礼。
她的这些“和解”都只是作为一种动作呈现,并没有被赋予非做不可的理由,“和解”只是这个故事的其中一种可能。
巧妙设计的伤痕女性群像,是《孤味》最有力量的控诉。
作为以女性角色为核心关照的电影作品,《孤味》中的女性人物的塑造并非简单地依照于现实经验而成,编剧对母女四人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地指控着家庭中父权所带来的伤害。
除了遭到丈夫背弃的林秀英的伤痕显而易见之外,三姐妹的人格在不同程度上都因为父亲出走一事而改变。
大女儿陈宛青是除母亲外,受这件事影响最严重的人。
她的成长历程都在试图反叛父亲,试图淡漠父亲的存在,然而她却成为了整个家庭中最像父亲的人。
在对待婚姻这件事情上,她甚至重蹈了父母的覆辙:与不愿签署离婚协议书的爱她的丈夫分居,而后与多年不见的朋友相恋。
作为父母整件事的见证者,她的个性、婚姻乃至爱情观念都随之变化,连对待生命也无比消极。
这样一个原本是有着大好前途的国际舞者,她的所作所为却都带有某种自我毁灭的倾向。
二女儿陈宛瑜是看起来最让人放心的那个,她婚姻和谐,家庭美满,工作稳定,似乎完全不需要母亲的操心。
但外人不知道的是,丈夫接电话时神神秘秘的口吻总让她感到警惕和害怕。
丈夫郑重其事地准备告诉她大姐癌症复发的消息时,她最先脱口而出的是”你要跟我离婚啊”这样的话,她对自己的婚姻也并没有那么信任。
从不顾女儿意见坚决要送她去国外念书的强硬态度上,也可以看出陈宛瑜受父母事情的影响之深,只不过相较于更极端的大姐,她的处理要冷静理性得多。
父亲是在小女儿陈宛佳懂事前离家出走的,因而陈宛佳是这个家庭里受其影响最浅的人。
她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她很早便接受了父亲的伴偶蔡美林的存在,甚至对父亲的态度也是理解多于怨恨。
父爱的缺席是她生命中的一大遗憾。
母女四人受父亲背弃一事的影响有深浅程度之分,但她们受到伤害都是客观的事实。
影片没有借人物之口直接控诉伤害,而是靠着母女四人生命轨迹的不同来潜移默化地呈现,并等待着观众去发现这些受伤的人。
片名“孤味”在台语中意指的是过分专注、执着于某件事,短片版的《孤味》中说道:不管做什么事情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所有事情才会顺利,这就叫做“孤味”。
这个词是用以形容母亲林秀英的。
这个女人的“孤味”,是将路边生意做成闻名全台的知名餐厅的能力,是坚持早早到鱼市采购新鲜食材的态度,是僵持几十年不愿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行为……
但这个“孤味”也未尝不可以认为是孤独的味道,就像影片中所有的角色,各有各的悲伤、痛苦、喜悦和其他无法言喻的体验。
没人可以代替他们去经历去感受,也没人可以替他们原谅替他们和解。
生活,每个人都要亲自去走一遭。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拍得太好了。
阿嫲辛苦了二十多年养育三个女儿,换来的就是一句“阿婆,你真恶”,渣男浪荡余生,得到的确是所有人的称颂,真的太羡慕父权制下的男人了,坏事做尽还能得流芳百世的好名。
看谁还敢和男的结婚,要么是空有个名分受尽人世艰辛之苦落得个千人唾万人骂,要么是没有名分空当个不能见世温柔善良好小三。
上野在《厌女》中说“生我养我、不惜辛劳地抚育我、作为人生最初的强者伫立于我面前却又侍奉更强的丈夫、为了我忍受来自丈夫的一切苦楚、主动承受一切牺牲、接纳我的一切……这样的女人,怎么可能去侮辱呢?
这个可称为自我的无条件的“存在依据”的女人。
当然,现实中没有这样的女人,这种母亲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不过,“母亲”这个范畴所具有的“规定性”,束缚着儿子,也束缚着女人本身。
如果有读者心想“要是当今还有这样的母亲,倒想亲眼去看看”,那就证明“母亲”所具有的规范力历史性地减弱了。
倘真若此,我们也就可以瞑目了。
也许,这种“母亲”的文化理想,已经只存在于文本之中了”,像上野书中所写这种规范式母亲——既要辛苦抚养孩子长大,又要忍受丈夫的出轨无能,还要迁就无数小三,应该成为历史,绝不是《孤味》所传达出的女儿以后会走母亲老路的隐喻。
欢乐场所的小姐们都来看他,就能说明他是一个好人?
已经有了小三,还频繁出入这些场所更能说明问题吧。
没偷印章就能说明他是一个好人?
如果是他偷的,说实话还会有点佩服,就像小三为他辩解的那样,起码他还是一个想要为老婆孩子赌一把的男人,然而他可能是连这点能力这点魄力都没有,只是一个出轨成性嫖娼成性游手好闲的男人。
电影的最后居然是这样的结局,让阿婆放下,难道去见小三烧掉离婚协议书自己不去葬礼选择让小三上香,这就是所谓的放下、和解?
真的笑掉大牙。
要我说真正的放下难道不是伍子胥鞭尸?
听到他的死讯,立马去KTV高歌,在小三为他办的葬礼上大闹一场,大骂小三一顿,谁管他这么多,闹玩骂完以后,只管自己以后的恣意生活。
冷静、克制、真实,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但依旧能触动观众的感官和心弦,这就是2020年摘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桂冠的热门影片《孤味》。
故事很简单,一位被丈夫抛弃的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林秀英,这些年里靠着卖虾卷把3个女儿独自抚养长大,并从路边摊一步步开到全台南鼎鼎有名的餐厅,三个女儿也各自事业有成,大女儿阿青成为了国际舞者,二女儿阿瑜则是台北有名的整形医生,三女儿虽然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但也接手了自己的餐厅,成为餐厅的老板娘。
可是突然在自己70岁寿宴这一天接到当初抛下自己的丈夫病逝的消息,面对许久未见的丈夫和多年来陪伴在其身边的"情人"蔡文林,女主角林秀英如何解开这些年的怨与恨?
这是本片的核心,故事也正从这里开始。
主线剧情很简单,就不过多赘述,不过电影不仅仅讲述了这一件事,还涉及了一些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今天就对这些导演的小巧思进行一下剖析。
首先是导演对代际关系碰撞和冲突的探讨,电影一开始是一个早晨,三女儿佳佳进入厨房准备吃早饭,就做了一件当下常会发生的事。
她把母亲洗过的碗又仔细洗一遍。
母亲有点不开心,抱怨说:那个碗我已经洗得很干净了,你还要用水洗,浪费!
在现实生活中,母女之间这一点矛盾很真实也很常见,其实可以说是两代人观念的碰撞。
老一辈的人总觉得自己做的是没问题的,但往往晚辈们并不这么认为,其实晚辈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当佳佳打开水龙头把碗又冲了一遍,这件在佳佳眼里习以为常的事,站在林秀英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叛逆”的表现,因此必定会触发矛盾。
(就我自己而言,我会常这么做,倒也不是真的觉得没洗干净,只是自己再洗过一遍是一种习惯,这也是为什么佳佳对母亲的抱怨会补上一句:没有啊!
的缘故。
)又如林秀英得知丈夫病逝的消息后,带着外孙女偷偷去医院询问护士照顾已逝丈夫的女人是谁,并让护士把丈夫的"情人"蔡美林的电话号码报给她,她边听边用笔记下来,因为年级大写字没那么快,又不得不让护士重复了一遍。
这一切都被自己的孙女看在眼里,于是她直接跑到电脑屏幕前用手机把蔡美林的所有信息拍了下来。
看到这里有些忍俊不禁,但笑过以后不禁陷入沉思。
导演在这一幕不仅表达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两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剧变,相比于老年人,年轻人想要记下一件事或者要到一个人的信息往往轻而易举,打个电话、拍个照片或者微信问一句就能获得,而老年人往往得亲自跑一趟、面对面询问,并亲手记下来,好好保存才不会弄丢。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现在的人不如以前热情了,因为所有的信息唾手可得,几乎不用付出什么努力就可以获取,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人与人之间不再愿意如同之前那般维系彼此的关系,毕竟维系与旧人的关系成本开始变高,而建立新人的成本降低,甚至不需要成本,因此自然而然变得“冷漠”了。
(其实这也很像当下的乐坛,以前的歌曲要买磁带或者CD才能听到,拿着实体听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很多碟的包装都被翻得破破的和旧旧的,但依旧觉得弥足珍贵。
而现今已经越来越少的人去购买实体,所有的音乐只要在网络上点击一下就可以听到,歌曲多到听不完,歌手认真做的音乐没有人听,听众也越来越难坐下来认真听完一张专辑,乐坛慢慢变得flop,那个乐坛鼎盛的年代再也无法重来)。
说回来电影里的这一幕,可以看出现今的科技的确实方便了年轻人,可是这种进步往往将老年人排除在外,(就比如智能手机的使用对很多老年人来说不亚于小学生之于奥数。
)导演的这一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呼吁,呼吁科技的进步不应该忽略当今的老年人,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和软件适配也应该进行适老化改进。
再比如在灵堂里,三女儿佳佳则按照蔡阿姨的意愿请来佛教教徒给爸爸诵经,而林秀英则请来了师父给亡夫做法,当两者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同时进行时,“矛盾”又再次出现。
对于这个场面,大女儿阿青打趣地调侃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田调诶!
外孙女也是看得目瞪口呆:她们这是在battle吗?
又如在大女儿阿青前夫出现在灵堂,拿出阿青三年前就寄给自己的离婚协议书,对前妻还是放不下的他想要挽留酷爱自由的阿青,挽留这段十年的婚姻,但知道自己癌症复发的阿青深知之后自己要再次承受的痛苦,并不想耽误前夫,于是冷漠地拒绝了复婚的要求。
而前夫不死心,引用了阿青最爱的一首歌,chen升的《风筝》歌词表明自己的心意:如果你迷失在风中,我会来寻找你。
结果一旁的外孙女问到:陈升是谁?
chen升在那个年代是文青们的最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现在的孩子却都已经不认识chen升是谁了,(当然他自己也因为一些神秘因素进b了。
)这一幕也让我联想到王菲的一句歌词: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
我们这个时代曾经辉煌过的、灿烂过的,会不会有一天也无人知晓了?
纵观以上这些设置,都不约而同地反应出代际间的碰撞和冲突,对待同一件事,不同年代的人会有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发生的事,对于这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作为其中一员,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这也是导演抛给我们的又一个问题,值得深思。
另外电影也讲到很多人想要逃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我们对待癌症的态度。
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确诊癌症,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是惶惶不可终日,还是勇敢与之短兵相接?
我想,无论我们做出哪种选择,都不会是一个轻易的决定。
电影中阿青怀疑自己癌症复发去医院复查,当轮到自己检查、护士一次又一次叫到自己的名字时,她始终不敢应答,宁愿错过护士的叫号,却怎么也不敢走进去检查。
这种对结果的恐惧感是非常真实的,有过类似的经历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终于说服自己接受检查,但得知是恶性肿瘤,虽然接受手术和化疗五年内没有问题,可这五年内要承受的痛苦却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这时候阿青说了一句玩味的话:为了这五年还要吃那么多的苦,好像不太值得。
是啊,放弃化疗,意味着放弃生命,听任上天安排,但选择化疗,虽然可以活得久一点,但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生不如死,依旧是一种折磨,或许还不如直接放弃化疗来得更痛快。
反正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那这样苟延残喘地活着又是为何呢?
导演把生命抉择的探讨搬到观众面前: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阿青和姐妹讨论自己去世时的场景
阿青对自己患癌的调侃不过好在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以及与家人的沟通,阿青对于癌症的态度从之前的恐惧转变勇敢地接受,也算是比较圆满的ending了。
不过电影只是电影,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无法想象癌症病人的心理状态,假如得知自己有癌症,很多时候第一个被击垮的不是身体反而是自己的心防,所以像电影中,一个癌症病人笑着对别人说出:要长命百岁喔!
真的是需要鼓足莫大的勇气。
看完电影,一股温情于心间流动。
虽是处女作,但导演的细腻依托《孤味》的一幕幕光影而被体现出来,生活中,导演一定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这些日常每一天都在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中上演,感谢导演设置这些小巧思,让我们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还能沉下心来感受这一碗亲情的“孤味”。
好的电影是值得反复欣赏的,如果还有小巧思能在之后的观影中被捕捉到,我也会继续更新上来惹。
文| 蓝云多多释迦牟尼佛涅槃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佛修来世缘,求因果。
一切皆空,终须放下。
道重今生世,莫遗憾。
不忘人恩,报怨以德。
一、林秀英的一生这一天,台南餐厅老板林秀英正好70大寿,也是她正式把自己的餐厅事业,交棒给三女儿佳佳全权负责。
林秀英的女儿都很了不起,大女儿阿青是舞蹈教练,二女儿阿瑜在台北当整形医生。
林秀英的这一生,从虾卷路边摊做到开餐厅,从把嗷嗷待哺的三个女儿养大成人,真是不容易。
正是这一天,林秀英接到二十年未曾谋面丈夫离世的噩耗,筹办丧礼的同时,过往的云烟成雨,淅淅沥沥,扑面而来。
往事并不如烟,不能随风而去。
林秀英不仅要面对过去的自己,过去的丈夫,过去的往事,还得面对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
二、林秀英的丈夫于外孙女,他是从未露面的陌生人阿公。
于三个女儿,他是懂得浪漫,只会买糖这一招的老爸。
于妻子,他是没钱还嫖娼,不着家还乱投资,最后二十年不回家妥妥的渣男陈伯昌。
他的生命,从影片的开始就迎来死去。
他的一生点点滴滴,在别人的记忆中缓缓铺开。
妻子,还是留存着对他的情,无关乎他的顾不顾家。
小三,对他仍然满满都是爱,无关乎他的成功,贫富。
女儿,爸爸有趣幽默,懂得浪漫,有关爸爸的记忆都是美好。
人的这一生啊,总有几个人记得你的好,就算没有白来过。
一代人,二代人后,大多数人都会被忘却。
人来过,风吹过。
你不在,风依旧在吹。
三、林秀英的女儿们大女儿阿青,乳癌复发。
痛苦的化疗过程,换来五年的寿命,是治疗还是放弃?
二女儿阿瑜,高材生的光环,老公也是精英医生。
却在面临让女儿去美国深造还是留在台湾,与女儿久久抗争不下。
三女儿佳佳,年纪轻轻就继承了妈妈的衣钵,成了海鲜餐厅的老板。
然而,静下想想,这真的是她自己想要用一生做的事业吗?
生命在世,短短几十年日子,谁都没能顺顺岁岁,到底要活成什么样子,谁都没有权利给别人做主。
孤味似乎又含有深味,让人久久回味。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代代人都有自己的忧虑。
不要那么忧虑,明天还有明天的忧虑。
经文真的可以常常抚慰人心,心理暗示也罢。
林秀英作为台南医生世家的大小姐,喜欢上浪荡公子陈伯昌,和娘家关系闹僵,没敢去堂堂正正送父亲最后一程。
可是,他的心底对老公的爱还是那么深。
林秀英喜欢事事做主,大女儿叛逆,二女儿优秀,三女儿乖乖,还有送去别人收养的真正的三女儿懂事。
虽然林秀英还是那么了不起,养大了孩子,做大了事业。
可是她也不愿意丈夫做个小警察,怕没出息,她也久久不敢承认自己偷父亲的印章。
一部电影,给人很多深思,足以证明电影拍的够真情,够细腻。
但容纳太多碎碎念念和细枝末节,也会让电影显得冗长,不够鲜明。
但年轻导演有的还是机会,谁又能一出道就是巅峰,一部戏石破天惊,一鸣惊人。
影片中很多前辈的影子和元素痕迹明显,尤其是李安。
致敬前辈,但另辟蹊径,走出不同于前辈的风格就是个人特色。
李安鬼才一般的天马行空,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
整体而言,影片内容结构,色彩渲染,情节安排都还不错的。
尽管故事还是落了窠臼,放下执念,放过别人,与自己和解的大主题。
毕竟,当下的华语片能有一部认真讲故事,讲好故事的,就相当不错了。
2023.04.25
故事从林小姐鱼贯于晨曦鱼市开始,欢喜于须赤是和鳗鱼的新鲜,也沉醉于这种熟悉的环境,当年在家里以及国外独处时,晨曦的早市便是流连忘返之地。
开篇人物性格就立下了,一个老太太,但不普通,不普通在哪儿,不普通在人家还称她为林小姐,老太太非常精通于鱼市里的各个摊位,是老熟客,不仅如此,她挑海鲜的手法既精准又不沾腥,老道、干练、情商高、知名度高。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在自己大寿当天还亲自来挑东西,当天失踪多年或者说跟着别的女人跑了的男人还死在了台南死在了当下,这是多么大的怨,多么难解的迷。
于是一场凭吊生活与过往的追思和忆苦由此展开,大姐随性而活但治愈的癌症复发,二姐一辈子在念念下一路读书考试做了医生并把这样的念念留给了小澄——自己的女儿,三妹从小抱给了他人家养至此毫无音讯,四妹永远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一家那么仇视自己的父亲,而林小姐却永远不能释怀自己用毕生碰到的这个男的为什么她这么好最后还是离她而去。
每个女人都有每个女人的故事,而每个女人都在学会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过往,寻找新的生活。
而这里的放下小澄是最快的,四个姐妹其次之,而受了一辈子怨的林小姐却异常的执着的找人、了解过去和直面自己,直到最后才终于放下了心中近60多年的执念,签下了离婚书,一个人在的士上真正做到了开头四妹和她妈说的那样,“一个人去唱唱歌,打扮的美美的,过自己的日子,不要再为他人而操劳。
”这首原创歌伴随着闽南语特有的调调还真的很好听,不要再把弧味斟满酒杯,一个人活好便是好。
导演讲故事的功底还是不错,娓娓道来。
看出了是枝裕和家庭片的感觉,做菜也想到了《饮食男女》,只是没那么细致。
菜品的五味就像人生的百态。
一个传统女人的一生,丈夫逃离 ,她苦苦坚守“做夫妻就是一辈子“”,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成材,自己把事业做强做大 ,直到老公死后才签下离婚协议书,最后也让老公的情人在告别仪式上坐了正位。
影片没有制造很强的戏剧冲突和爱恨情仇来强调“渣男” ,所以觉得电影有些理想化了,甚至似乎感觉“三观”有些不对。
虽然电影想讲母亲的和解和放下,但不必强行为渣男洗白。
三个女儿虽然都在中国家庭和强势母亲的环境下成长,小女儿似乎更不理解母亲,但也应该都能体会到母亲含辛茹苦把她们抚养大,特别是大女儿二女儿都看到了父亲开房出轨,母亲还要为他付钱,家里没钱抚养送走三女儿的情景,还站父亲,真的有点不明白。
反而更觉得老母的不易,但也看出传统母亲对父亲深沉的爱,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管对方再多恶劣,也要一直等待和忠诚的爱,甚至还有点是因为自己偷盖了父亲的章而导致丈夫逃走的自责……灵堂宗教battle那段很精彩,是她内心的不甘和执着,其实早该放下,何必让“渣男”苦苦捆绑一生。
“人真的很奇怪,明明知道对自己有害的还是会一直去做,”“你留在这里人生就是考试、读书、结婚生子,出国你才有更多选择”看来二女儿是深懂国内环境的,另外谢盈萱也太瘦太美了。
蒋方舟近期在看理想上开了一个音频课,名为《母女关系》,这个小课要讲10位女作家的写作以及和母亲的关系。
在课程的发刊词中,蒋方舟说: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是因为和很多同龄的女性一样,我也面临着非常真实的生育焦虑:要不要生育?
如果生的话,会不会后悔,如果不生的话,会不会一辈子后悔?
因为这是一个无法撤销的决定,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她又说,她的母亲为了她,牺牲了一切时间精力社交。
而她自己知道,她是做不到的,正因为这一点,让她对生育产生了焦虑。
她现在正想写母女关系方面的小说,在写作的同时,她看了许多女作家写的这方面的内容,在这些不同的文学故事里,她看到了同一句宣言:母亲,是我们不想成为的人。
看到这句话,我心中一惊。
不仅在文学故事里,在现实世界中,我也常听到这句话:我不想成为我妈妈那样的人。
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句话的确切意思,不是在否定我们的母亲,而是在说,我不想过妈妈那样的人生,我想活得不一样。
文学中的女儿或许能做到,现实中的女儿却总是难以超越。
课程的第一期讲到的作家是法国的安妮埃尔诺。
她的妈妈日夜辛苦劳作,将她从小镇送到了大城市读大学,后来嫁给了有钱人,从此实现了阶层跃迁。
不过,安妮在一本书里写到:对我来说,我越是朝着母亲希望的方向上升,我就越看不起我的母亲,我觉得她比起我同学的母亲来说太土了,行为也很粗鲁,每次看到她把酒瓶子夹在两腿中间起瓶盖时,我都很难堪。
我从母亲的血液中继承的那些东西,成了我最唾弃的品质。
看到这段话时,我想多年前在一个演讲活动的现场,有一个讲者讲她在中年时期去学演讲,搞销售做微商,都是为了她的女儿。
因为,随着女儿的长大,她发现孩子开始嫌弃她土,嫌弃她只会做饭做家务,没有别人的妈妈时尚有能力。
当时,我听到这些的时候,只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设计过的演讲剧本而已。
而今回想起来,那个妈妈在台上热泪盈眶地讲因女儿的嫌弃而奋力转变的过程,一定心如刀割。
“我为她牺牲了我的一切,她却说我土”。
多年前一个母亲心碎的声音,在安妮埃尔诺的文字中又回荡在耳边。
在电影《孤味》中,也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叫林秀英。
秀英的老公陈伯昌是个浪荡子,常年不着家。
回家时就是跟老婆要钱,陈伯昌后来提出和林离婚,林没有同意,陈不告而别,完全不管一家大小。
秀英独自一人靠着在街边炸虾卷拉扯大三个女儿。
林秀英自结婚有女儿起,就再也没有休息过,一生勤劳辛苦,靠着双手将街边摊做成了大餐厅。
好在三个女儿也很有出息。
大女儿婉青是个国际舞者,二女儿婉俞在台北当整型医生,三女儿继承了林秀英的餐厅。
20多年过去了,陈伯昌再次出现时,是他的遗体。
母女4人面对这个消失的家庭成员想起了许多过去的事。
当一个失职男性“回”到家里时,母女4人之间开始涌动起各自的恩怨。
林秀英一生都在等待着丈夫回家,一生都在为女儿付出。
丈夫直到死才“回来”。
三个女儿在言语间也对母亲有一些抱怨。
大女儿说母亲对什么事都不放手,让人压力大,二女儿说,因为自己读书成绩好,妈妈总是拿她当炫耀的工具,三女儿怪母亲控制她,说母亲不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令林秀英无比伤心的是,三个女儿对二十多年不管家的爸爸竟很有感情,希望把爸爸风光“接回家”安放。
但是对这个一生为女儿奔波的妈妈,却有诸多不满。
不光不满,还有种种背叛行为。
大女儿跟她爸爸一样感情丰富,结婚后屡屡出轨。
从小读书好的二女儿说,母亲本以她为荣,她说她读医学院做医生并不开心。
妈妈把餐厅都送给了三女儿,但三女儿一样不满母亲的为她好的“控制”。
所有的情节加在一起,又发出了那句 振聋发聩的宣言:母亲是我们不想成为的人。
然而,在电影中,有一个很神奇的安排。
二女儿婉瑜自己几次说读医学院并不是她的志向,只是因为妈妈希望她读这个。
但是,她又一次次地要求自己的女儿小澄去上留学培训班。
婉瑜数次交待小澄要好好地读书,去上托福辅导班,然后出国留学。
但小澄说,她并不是想去外国读书。
看,二女儿对母亲安排她走的那条路并不是多开心幸福,但是,当她自己是别人的母亲时,又走了自己母亲的老路。
这是多么残酷的一种循环。
电影的最后,似乎完成了一个大和解。
林秀英与死去的丈夫和解,和过去执着的自己和解。
女儿们在安排葬礼守七的期间和母亲的情感割裂似乎也得到了和解。
她们质疑母亲,理解母亲,背叛母亲,成为母亲,也原谅母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就是需要安排这样的结局吧。
它需要以艺术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艰难生活另一面的可能性。
在蒋方舟课程中,有一个女作家始终都没有原谅母亲。
她就张爱玲。
她的人生事迹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而她的孤独以及她和母亲的恩怨,也许无人能懂。
也许,现实的残酷之处就是,所有说过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的女儿,最终都活成了母亲。
包括我自己。
在电影《孤味》中,母亲林秀英最喜欢唱的一首歌中有一句歌词这样说:清风拂面,泪珠滴落。
当女儿们开始成为母亲时,就是这般心境吧。
想让自己努力保持共情、开放与克制来着,看完还是没忍住问一句,请问这是什么新的女德教育片吗?同样是隐匿的父亲形象,与《海街日记》相比,这部靠着女儿的回忆拼凑起的只是一个从未承担过养育责任而用一包麦芽糖编织起孱弱虚伪幻象的父亲,如果说回忆滤镜在女儿童稚时尚可加持,难以理解的是已经开始对生活有担当的女儿还戳不破幻象,甚至把矛头还指向母亲。多余的闪回插叙虽然使得父亲在影像上部分在场,但实际上在生活中他一直缺席,那结尾借由他人传递的愧疚与深情的形象不仅让我觉得虚伪,还让我感到愤怒,因为母亲连指责的权利也失去了。尤其难以接受的是剧作一厢情愿地让一个女性退场而另一个女性像笼罩着圣光一样去扮演一个深情的遗孀形象,又“爱最大”啦?可这不仅连健康的爱情书写都算不上,更别说流动的感情书写。
是枝裕和拍家庭戏,首先要嗅到家的气味,习惯这层气味后才能去理解人。《孤味》相反,人物浓烈的个性冲淡了家的味道,我们可以经由言语听到这个家在过去的七十年间所发生的一切,却无法透过眼睛看到这些“发生”留下的痕迹。
哪里是海街日记,这明明是谁先爱上他的...我全程表情就和陈宛青女士一样:啊这是多好的田调啊!为什么要闪回呢,是叙述的不自信还是试图展示更多细微(并没有)。逃去台北的,留在台南的,被抱去新加坡的,被要求去美国的,小小的情节剧里又透出了一丝小岛生态的无奈。还能去哪里呢?心里有远方,就一直在远方吧。谢盈萱真的太棒啦。
台湾人在家庭题材的电影把握上好像还是比内地导演要好不少。不算复杂的故事,但是一家人的牵绊、爱,都让我看得又哭又笑。台南的风土人情,居然让我找到一点自己童年的影子。
单角非戏,单菜非席,一腔怨,百味陈;嫠妇恤,匹夫责,几人称“孤”,几人道“寡”。
一群很不喜欢的女演员+故事很像在模仿海街日记+结构松散=对弯弯影视剧印象扣到快负分
这个电影居然这么高分。台湾小清新滤镜的加成效果真的好强哦。我还以为,这种歌颂、宣导包容渣男一切恶行的痴女剧情在豆瓣会被喷得体无完肤。若干情节、台词、演员演技尴尬得要死,比如大姐的感情线、咋咋呼呼的酒保女、端着一身造作佛系架子的蔡阿姨…… 一星给老太太的演技;一星给风景。
非常喜欢谢盈萱。徐若瑄还是很漂亮。主题很松绑,不求回报才是爱,但亲人是最无法这么去想与做。人生没什么原谅别人,最后都是放过自己。
完全是關於明星、角色、情境勾劃出的戲劇,情意動人,但故事鬆散老套破碎,缺乏明確的情節動力和邏輯,但電影拍出了感覺、風格、情懷就可以大賣,好像對其他再多要求也沒意思。
守了二十年名存实亡的婚姻,切不断妻对夫的哀怨情仇;缺席了二十年的父亲,砍不断女儿对父亲的感情;过继出去的女儿,心里的惦念也不曾断过。辜负了的,被辜负了的,切得掉的,砍不断的,缘分到了抑或是缘分尽了,守得住的抑或守不住的,随着尘归尘,土归土,与其原谅不如放下,一直提着的,不如放下。放下,不是为了原谅别人,而是为了原谅自己。放下,不是为了放过别人,而是为了放过自己……
看完我气死了。就这还有人说《饮食男女》为女性拍的?这分明就是极度男性视角下,对女性“家庭怨念”的和解式想象。爸爸丧偶式育儿,二十年不回来,在外面和情人一起,妈妈带大三个女儿,却在女儿眼中变成了面目可憎的中年发胖妇女,而爸爸却成了远离家庭追逐爱情、老了依然帅到风流倜傥、为女儿带来糖果的现代温情想象。这分明是创作视野的坐井观天。诚然,这样的情况确实在很多中国式家庭中发生,但在讲述这样的故事,应该是去批判or拆解这样的情感结构和心理症候,但导演完全站在女儿/男性的视角叙事,最后也落脚在母亲之错、母亲与自己和解。这样的男性/精致利己主义的电影,还要被说成是女性电影,只能说明,实在太多人对现实中的母亲缺乏真正的共情了。她们的面目可憎是谁带来的?谁该是该被同情,该被理解的那个?大多人只愿呆在自己的情感舒适区
观影过程并不觉得太突出,但余味很浓。
不过是平淡如水的家庭生活却又让我眼泪不停地掉。陈淑芳演得太好了,好似用整份人生的重量去演绎,却举重若轻。谢盈萱演的大姐我真的是哭了!又要硬扛又要洒脱的矛盾超有说服力。一个面目模糊的父亲和6个性格饱满的女性(要算上蔡小姐),台湾电影真的太会拍了。
想起我妈以前常说的,“人生憾憾啦。”拢是辛苦一世人,做夫妻无缘,冷暖自知。情感褶皱如波澜漫荡,湖心中央孤味余长。
就…除了若干中年女演员的脸医美味过浓、劇情實在太老土了之外 竟也没什么好特别挑剔的地方 还不错 正常台灣商業片水平
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关系,觉得母亲的角色背负的太多,却愈发隐忍,而离家而去的父亲似乎只需要一包软糖就可以轻易讨好女儿们,真正离去后又值得所有人怀念,也许早放弃真是一种解脱。
老三苦着个脸给谁看啊她妈又没欠她的,整天把负心爸和什么蔡阿姨挂嘴边,天啊蔡阿姨是你哪门子亲戚啊你妈才是你亲妈
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让蔡女士去送前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心结也因此打开。
我们伟大可爱的亚洲女性啊。
3.5 眼淚、分數都給淑芳阿姨!明天就是金馬獎了,淑芳阿姨不得獎真的說不過去呀,最佳女主角、女配角一起奪下吧!今年的金馬獎強片都有共同的缺點就是頭重腳輕,不過能在這些電影裡聽到滿滿的台語甚是幸福。想知道更多蔡阿姨和老年陳桑的故事,雖然主角不在於姐妹情,仍想知道更多關於謝盈萱飾演的大姐的細節,但是強行洗白渣男真的看得好惱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