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欲裂

Kopfplatzen,Head Burst

主演:马克思·雷迈特,奥斯卡·奈泽尔,伊莎贝尔·格什克,路易斯·海耶尔,Ercan Durmaz,迈克尔·施内克,乔尔·巴斯曼,Aris Diamanti,安德列斯·赫尔吉·施密德,Mehmet Yilma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头痛欲裂》剧照

头痛欲裂 剧照 NO.1头痛欲裂 剧照 NO.2头痛欲裂 剧照 NO.3头痛欲裂 剧照 NO.4头痛欲裂 剧照 NO.5头痛欲裂 剧照 NO.6头痛欲裂 剧照 NO.13头痛欲裂 剧照 NO.14头痛欲裂 剧照 NO.15头痛欲裂 剧照 NO.16头痛欲裂 剧照 NO.17头痛欲裂 剧照 NO.18头痛欲裂 剧照 NO.19头痛欲裂 剧照 NO.20

《头痛欲裂》长篇影评

 1 )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恋童癖

这部电影填补了我的知识盲区,我没想到世上人人痛恨的恋童癖,其实不是心理疾病。

当医生说他会伴着你到死去,恋童癖和同性恋异性恋一样,是一种性倾向时候,我震惊了。

我没有想到我们是一类人,一类不被社会接纳理解,尝尝处于自我怀疑,苦苦挣扎,无处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

我能感受到男主的当时的绝望和悲愤,为什么多千千万万人群里,偏偏是我,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

影片里的男主和新闻里的,往常的恋童癖不一样,他有和那些罪犯一样的癖好,却一次次控制自己的欲念,一次次陷在心里欲望巨鳄的挣扎里。

我以前一直以为恋童癖和漏阴癖一样是一种心里障碍,心理疾病,极少数人才有,可以治愈的。

在百度确认了一下,恋童癖确实不是心理疾病,而且没有治愈的可能。

我之前对于恋童癖的所有认知都是电影新闻错误的解读传递,对于一个事物认知的偏差和曲解,是我们对这个人群偏见和误解的最直接来源。

影片一直沉浸在男主对男童的性兴奋,克制与欲望来回切换,把男主都快逼疯了,虽然我能理解男主,可我毕竟不是他,我无法体会到他的痛苦。

男主没当想克制自己的冲动,心里那个声音总在不停地在耳边回绕,就这一次,我保证下一会不会这样,我保证。

庆幸的是男主一次次依靠自己的毅力战胜了心魔,没有伤害到一个纯正的孩子。

就像的男主哭诉,那种肮脏的欲望,不断涌进脑子里,深入血液,骨髓里,你无法改变任何现状,你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所有的痛苦折磨,这是一件多么不公平又残忍的事情。

恋童癖一个比同性恋敏感数十倍的词语,所有人听到看到这类人,都会像影片里的内科大夫,邻居的孩子妈妈,甚至是自己的亲姐姐,父母一样,唾弃你,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你,他们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只希望你不要伤害到自己的孩子。

当男主的姐姐质问男主,你有没有伤害过你的侄子的时候,我哭的不能自己。

那种就像刀子一样刺入你的心口,委屈想自杀般的绝望。

自己的至情都不信任他,他们像畜生一样看待男主。

只因为一个身份,他们就把这层血缘远远的隔开。

这部电影让我突然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

我也有一个侄子,我不可能出柜永远不会,我不会结婚,不想害别一个无辜的女孩,我也不想伤害家人。

我能够想象到如果有一天我出柜,父母的不理解和彻夜难免,面子上强颜欢笑,私下会偷偷流泪。

你永远不要自私的去试探你家人对于你身份的承受能力,对于他们也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人家的孩子能结婚生孩子,我的孩子为什么与众不同,我为什么不能儿孙满堂,那种悲伤和绝望是难以承受的。

而我的姐姐,我想他会让我从小看着长大的侄子疏远我,嘴上不说,我知道她不想让她的孩子也受到影响,变成和我一样的人。

听起来很残忍,可是我能理解她对于我的不理解,理解她为了保护自己孩子所做的所有绝情的事情。

因为他们就像曾经的我,看待恋童癖一样的看待我。

也许有人说,思想落后,偏见愚昧,可是这种控诉又有多大意义呢。

在中国有多少人会去理解你,想去理解你,愿意去理解你,你是什么样的人,谁会关心,谁会在意,大家都只希望你不要危害到其他人,你怎么样,实际上没人在意。

男主最后救命稻草,随着亲情的决裂而消失,就此男主精神彻底被压垮了。

片尾男主坐在床边,床头的零散药片是他最后的解脱,我看到这一幕,我的过往也历历在目,我们的灵魂多么相像,一个人装扮整齐,就像接受某种仪式,离开这个没人疼爱的世界,欺骗自己,这是一种新生,来世你会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只不过,我被救活了,父母只是以为我学习压力太大。

我特别想冲进电影里,去干预男主自杀的行为,给他鼓励和希望,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等我,你可以挺过去的。

让他知道世界真的是美好的,特别是你从死亡边缘被人救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可以慢慢改变,和自己妥协,放下执念,接受阳光照进心里的那种治愈感,那种突然感觉活在世界上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们从来没有想去理解过一个恋童癖犯罪动机是什么,如何去对待他们,如何去让他们去预防自己犯罪行为,给予他们理解和帮助。

在这样的社会舆论下,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谁,他们在哪里。

刚好国内最近有一个班主任老师性侵20多名男学生的新闻,评论下面都是禽兽,恶心,赶紧去死的评论。

看了这个电影我突然语塞,如何避免未成年人性侵,光靠法律制裁就你解决问题根吗?

不能,光堵不疏永远行不通的,这种社会问题,我是悲观的,他们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你永远不知道他倒计时的时间到底有多久,很同情,却无能为力,这就是男主为何只能寻死的罪魁祸首。

 2 ) 孩子的身边

引起极度不适,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竟然潜藏了如此多的危险。

一些看似美好事物的背后,可能是给孩子设下的陷阱。

值得一提的是,马库斯对自己的恋童癖是有很强烈的负罪感的,每次这样的事情发生,他都会非常自责,并因此感到极度痛苦,他想从这种病态的欲望中脱离出来,说明他本身不是恶人,可能真的就是一种心理疾病。

真正可怕的是另一类人,俗称人渣,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是犯罪。

为人父母的我们都进一步反思: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如何保护孩子,不被他人伤害,有哪些教育是我所忽视的?

 3 ) 边缘

性极少数群体,比较少的影片反应这些,以前只要提到恋童癖,就会想到罪大恶极、不可饶恕,从未关注这少数人群的心理,直到看到《女性瘾者》,但是恋童癖者比这更加凄惨吧,具有这种性倾向的人,他们本身也没有做什么坏事,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生不能有爱人且一生禁欲,一生带着秘密苟且活着或者死亡,同性影片中经常说你要做你自己,否则你将一生活在谎言中,那恋童癖者呢,他们本身的性倾向就是带有原罪的,否则他们就会被社会、家人所唾弃。

而社会大多数人也和我之前一样吧,只想到这群体的可恶,从未想过这不是他们自己能选择的,这根本是无解的。

如果这个群体的人能够一生守住边界,我们也感谢他们吧,当然,如果付诸实践了,就是罪不可赦了。

确实不应该带同性标签,但是是不是可以归类在LGBTQ里的Q里。

希望有一天他们可以被治愈,好好做自己并好好活下去吧。

还有,小男孩太可爱了,看的过程老是想小男孩知不知道自己拍的是什么题材啊。

还有男主说爱亚瑟,那他会一直爱么,他到底是爱亚瑟还是爱这个年龄段的亚瑟或者亚瑟的这个年龄,只是碰巧是亚瑟罢了?

如果他长大了呢,他还会爱么?

如果脱离现实,作为一种性倾向,假设假设假设!!!

小男孩爱他(不论年龄),他能够和小男孩产生“爱情”么?

我很困惑,不知道恋童癖者自身能懂么?

 4 ) 当豆瓣网友开始同情恋童癖

撰文/空山《女性瘾者》里,女主角说过一句台词:“应该给所有没侵犯过孩子的恋童癖都发一枚奖章。

” 当时作为一个20岁出头的女性,我朴素的三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不用半分钟,就能明白其中的逻辑,恋童癖≠性侵儿童的罪犯。

假如一个恋童者,能够克制欲望,一生从未伤害过任何儿童,那好像确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过我倒不敢随便跟人讨论这个见解,以免被扣上“支持恋童癖”的大帽子。

但最近一部名叫《头痛欲裂》的德国电影,创造了可以严肃讨论的契机。

资源流出不久,已经登上豆瓣热门,评分7.2。

如果不看正片内容,仅看豆瓣评论区,你可能会觉得网友都是变态,自己所在的并非人间。

但导演确实创造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完美的”恋童癖马库斯,由《超感猎杀》男星马克思·雷迈特饰演。

马库斯,26岁,独居,家里整洁干净,饮食习惯良好,坚持健身和拳击运动。

年纪轻轻已经当上了建筑师,公司的年长者都要向他请教。

但他却是一个可怕的恋童癖。

他推掉女同事的邀请说去见朋友,推掉朋友的邀请说去见女友,实际上是回家看儿童节目、拍照、抚慰自己。

每次这样的事情发生,他都痛苦地用头撞墙,鄙视自己,但下一次还会继续。

公交车上出现了两个小男孩,他把头转过去,又不受控制地转回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男孩。

他甚至对自己的侄子产生了反应。

他拍的儿童照片堆满了几抽屉。

他恶心自己。

无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无论喜欢变性人,还是喜欢毛绒玩具,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达成欲望。

但恋童癖不行。

偏偏这时候隔壁搬来了一对母子,单亲妈妈杰西卡带着可爱的儿子亚瑟。

因为马库斯帮过一次小忙,杰西卡毫无防备地请他去家里吃饭。

马库斯像去见约会对象一样紧张,换了很多套衣服,练习了很多次如何打招呼。

不是为杰西卡,而是为小男孩亚瑟。

为了能常常见到亚瑟,他甚至和杰西卡发生了关系。

万幸的是,他从来没有侵犯过亚瑟。

剧情继续发展,马库斯肮脏的秘密最终被杰西卡发现。

他选择自杀,一次死不了,就死两次。

导演在此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除了自杀和成为伤害儿童的恶魔,恋童癖还有别的出路吗?

《默沙东诊疗手册》把恋童癖称为“性欲倒错”的一种形式,称之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命名为“恋童障碍”。

但疾病的成因,至今也没有广泛认可的结论。

学术界曾经过做过数次研究,但甚至经常发生互相推翻结论的情况。

治疗方面也困难重重,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恋童”可以被治愈,至多可以降低患者的欲望。

在朴素的正义感中,让所有的恋童癖去死、去化学阉割物理阉割,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谁是恋童癖,他们不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声明自己的身份。

发现他们的唯一机会,可能是在一桩或者多桩儿童性侵案发生之后。

心理咨询师于玲娜在《恋童癖到底怎么治?》一文中,提到——全职从业(心理咨询师)近七年间,我没有接触过一个恋童癖个案,也从来没在国内的教科书或同行的案例报告中听说过一个恋童癖个案。

原因至少有二:恋童癖的一方,会害怕因为求助治疗而遭到鄙视或道德审判(在国外还包括司法审判);治疗师的一方,往往很难成功治疗一个让自己讨厌的来访者,恋童行为天然会引发多数非恋童者的厌恶,对治疗师而言,去共情一个恋童者的内心世界,有极大的技术难度。

这在电影里也有所体现,马库斯体检的时候,终于对医生说了自己是恋童癖,请求医生帮忙。

但那位医生听完立刻站了起来,背过身,请他出去。

医生恶心他,不想给他提供任何帮助。

他在网上找到同类倾诉痛苦,但那些人早就沉沦欲望,甚至开始犯罪。

他终于找到愿意帮助他的心理医生,但医生告诉他这种病终身伴随、不可治愈,他一生都要活在欲而不得中,他永远不可能在合法的情况下跟欲望对象结合。

他的家人在他自杀未遂后,与他断绝来往。

他的姐姐即便知道自己的孩子从未受过伤害,也无法继续接受弟弟。

恋童癖的身份一旦曝光,无论是否伤害过儿童,这个人都将迎来社会性死亡。

某一天,生无可恋的马库斯又遇到了小男孩亚瑟,亚瑟并不知道马库斯的秘密,他高兴地邀请马库斯在周六中午一起玩,并承诺不会告诉妈妈。

这里面有多重悲剧性。

最可怕的是不在场的妈妈杰西卡。

她在刚刚认识马库斯时,就让小亚瑟和马库斯在夜晚单独相处数个小时。

在侵犯险些发生后、在得知马库斯秘密后,她既没有告诉儿子真相,也没有给他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每个母亲都痛恨恋童癖,却并不告诉自己的孩子该如何去分辨恋童癖。

每个母亲都对儿童性犯罪深恶痛绝,却耻于告诉孩子,什么是性犯罪。

她应该万分庆幸,马库斯仍然是个人类,而不是禽兽。

但避免悲剧,不可能依靠一个恋童癖强大的道德自律。

在电影里,马库斯实实在在地尾随过一个小男孩,穿过繁华的街道,慢慢走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如果不是其他人突然走过来,他很可能会犯下罪行。

他在心理医生面前崩溃,说:“我恐怕在某个时候会伤害一个男孩,我已经快到那种地步了。

翻看豆瓣的评论区和讨论区,许多网友为此困惑,思考解决办法,如何让恋童癖不再恋童?

如何让恋童癖不伤害别人又能免于痛苦?

社会应该如何应对恋童癖?

当豆瓣网友开始同情某些恋童癖,当有一部电影愿意尽量严肃地讨论这个议题,那么证明更科学、更理性的思潮开始发挥作用。

我们所要做的,大概是推动社会快速进步,让所有孩子能够接受科学的性教育,减少一切性暴力发生的可能性。

让所有的具有恋童倾向的人在犯罪之前接受帮助,而不是任其在阴暗的角落里滋生邪恶。

或许有一天,恋童者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困扰,积极接受科学的、专业的帮助,那我们的世界能够变得更好。

*文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均源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第一导演公众号(ID:diyidy)致力于影视娱乐行业人物深度采访报道,从创作的角度探寻导演、演员、制片人的艺术表达,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艺术参考。

欢迎关注!

 5 ) 电影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首先,人类之所以有文明,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国家对不良行为更多的是引导,中国的思想家几千年前虽然说过,人性恶,但是他也说了后期的教育引导可以引人向善。

中国最近也发生过知名律师性侵养女的事情,电影中的男主和鲍某比起来,简直就是天使。

性这个字在中国被视为洪水猛兽,通常我们越逃避的东西越会在宿命中和它撞个正着,包括中国大学生堕胎越来越多,艾滋病越来越高发,性侵,恋童越来越多的被曝光,在严惩罪犯的同时,我们群众对受害者的态度更多的是恶,就像慰安妇一样,他们在魔鬼手中活下来了,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可是他们是受害者,因为一次遭遇,他们没了一生,在一个积极的社会里这正常吗?

还有中国的性教育严重缺失,当人有了欲望,自己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只会去尝试,就像刚出笼子的野兽,他们会杀害其他动物来判断自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任何地方没有绝对阳光的,有阳光就必然有阴暗,而国家,就是要引导阴暗的地方,引它向善。

我并不是为了洗白凶手,鲍某不配,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岂会不懂。

我说的是类似于电影男主这样的人,社会上还有更多,他们躲于阴沟,不敢表现,因为连医生都鄙视这种病人,这首先就是国家教育出得问题,医生都鄙视病人,就好像销售员看了一个想买东西的顾客,冷冷的告诉你你不配拥有,你赶紧走一样荒唐。

如果按喷子所说,发现一个杀一个,那根本没必要有教育这种东西,干脆法律定成准则,谁犯错误就枪毙谁,杀一儆百。

这从政治讲属于懒政行为。

如果这样,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正常人都有性想法,这并不可耻,而我们要做的,从国家,社会,家人,长辈,同龄人之中都要注意去引导,交流,关爱,而不是逃避,打击。

性并不可耻,它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

只要用心栽培,大多数都可开花。

这个电影更多的是反思一个社会的问题和积极病人的自我救赎。

让病人觉得自己没有被鄙视,自己也可以正常生活,而不是得了艾滋病蓄意报复,立法只可以减少人渣,但是有的善良的人已经受害,又有谁关心他们,他们也会重蹈覆辙。

我们的社会更需要温暖,而不是杀戮和侵犯。

 6 ) 无解

该庆幸不是半夜看完,这种电影后劲太大,晚上气氛太沉,看完容易一晚上都走不出来。

我有多久,没看过这种冬天凌冽苍白,冷调的北欧电影,还是我最爱的德国,和马克思雷迈特。

这个演员,真的是宝藏。

我感恩我能发现这部电影,瞬间把我拉回大学时候,痴迷疯狂看电影的那种感觉了。

整部电影看的我心一直在抖,安静的叙事风格,平淡直白的讲了一个无人问津,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性少数群体。

这个电影主题真的太刁钻了,刁钻到这么让我现在打字都在手抖的电影我无法在朋友圈分享。

一个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的恋童癖,在跟自己无边无尽的欲望做抗争。

因为恋童癖是一种性取向,跟同性恋异性恋一样。

无法选择,无法改变。

无法解决任何生理需求,不能做爱,因为这就是犯罪。

心理需求的爱也无法得到任何回应,因为这也是犯罪。

生活单调,独自一人,无人理解。

更无法找人倾诉,社会也没有给这种性少数群体一个帮助。

整个观影过程都坐立难安,感觉有人掐着我的脖子。

生怕他迈出那一步,提心吊胆的看着他打量那些经过他身边的男孩。

在他遇到自己爱的男孩时,又充满悲痛的怜悯他,思考在几乎没有配乐,安静的叙事中被无限放大的情感和欲望。

真的太让人焦虑和痛苦,我觉得我的心被堵上了。

这种人生没有前进的路,也没有后退的路。

只有死,才能让自己解脱。

太压抑了,看完以后感觉呼吸带着心脏在疼。

绝望的现实,无能为力的现实。

“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他最终没有伤害任何人,所以他只能伤害自己。

 7 ) 恋童何谈罪孽深重?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尼采若爱的表达成为一种罪孽,被剥夺了爱的权利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当谈及恋童癖,网络媒体上大多充斥着的,是有关“xxx必死”的言论看法。

当人们开始换位思考,如若自己不巧就是口口相传的“变态”,余下的人生要怎么走完?

潦草结束自己的生命,抑或是成为那个伤害孩子成瘾成性的魔鬼?

恋童癖者还有其他的出路吗?

世间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我们不了解这种癖好,就好比异性恋永远不会憧憬对同性的向往。

在大众认知范围内,恋童癖是一种病态的特征,无意识地将恋童癖者和性侵儿童的罪犯划为一等。

但事实并非如此,并相较于心理疾病,恋童癖的更好的一种解释则为“不被社会认可的无解的性倾向”,就如影片中所言它无法被医治,会伴着你到死去,不被社会接纳理解。

你会常常处于自我怀疑而头痛欲裂,苦苦挣扎,竭力去压抑无法释放的的情绪。

由于恋童癖与其他绝大多数性癖或性取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为人伦道德所不容。

当今社会医疗水平再发达,也只能通过抑制性欲来遏制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从未做过违反道德标准的恋童癖者都值得人们的尊敬。

(当然我并不是说“支持恋童”)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影片中频繁出现的“狼”,恰巧是男主的内心深处的缩影。

他们是同一种动物,束缚在铁网后,永远走不出这片土地,冲着天空嚎叫,希望引来同伴,却永远都是形单影只……但从影片中我所看到的并不只是大众对于恋童癖者的排挤,更是对绝大多数“少数群体”的偏见与歧视,这世上有人“圣母”,也有人“三观不正”,但我们所求的世界,难道不是一个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可以让自己快乐的世界吗?

我想,这世界上所有能被克制的欲望,不打扰到他人的欲望,值得被尊重。

 8 ) 对恋童癖的人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无解的

其实最大的问题不在于 这个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我们选择排斥厌恶远离他们的理由 不是他们是否真的有在身体精神上伤害过谁 有些人会说 即使我们愿意理解他们 也无法解决他的问题 实际上可以解决你也不愿意理解他们 他们在社会上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与其他人不同并且是少数人 人们本能讨厌排斥与他们不同的人 其程度与不同的程度成正比 我们只是习惯用漂亮的理由包装他 实际上我感觉这和恋物癖有很多相似之处 问题在于它更具危险性 很少有人会思考为什么它会具有危险性 连续几年没有性生活的女人也不会选择强奸一个人 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内心的道德感 他们会自我暗示这是不对 进行自我压制 欲望本来就是越压制越强大 还有就是这种私密罪恶也会激发欲望 我感觉很重要的是想办法让他们可以正当的发泄欲望 并且让他们深刻理解这是正常 去努力构建一些稳定关系 有人可以去倾诉聊天最好是同类人或者医生 尽量避免与小孩接触 把它转换为一种恋物癖 完全解决需要整个社会对偏见的消除 当然无论怎样 就不要奢望和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了 还好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很多人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完成这些依然度过了充实幸福的一生

 9 ) 控制与被奴隶

首先,同情所有的病患,不分恋童癖还是抑郁症,因为这些都是伴随一生的病,能治病的只有不断的控制自己的欲望,且是病患能够安稳一生的唯一选择。

与LGBT甚至是会遭受更多人白眼的跨性者不同,那些是成年人的选择,无论这个成年人选择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爱什么样的人,这都是成年人可以选择的范畴。

而恋童癖导致的性行为则更多的是充分利用了孩子不健全的社会、生理、心理的认知而进行的一方侵犯另一方的过程,与其说是像禽兽“鲍毓明”那样的相互选择的脱辞,不如说是一种犯罪的掩饰。

其次,犯罪是滋生在最阴暗的角落的,犯罪心理学的基础也是各种社会不公或者是社会无法关注到的诱因,因此像中国这样经常粉饰太平的环境下,可能会出一个又一个的鲍毓明与王振华,这只是台面上的人,因为他们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因为现在的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可是台面下的呢?

青少年为了换取金钱而误导性选择的青少年犯罪呢?

没有通过网络爆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三四五线城市的王振华呢?

就没有了吗?

不可能的。

因此与其藏着掖着,更应当从社会广泛层面让大家了解有这个癖好,有这种病,得这种病的人还不少,要治疗,如何治疗等等一系列的,如果没有公开,谁又能阻止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灯下黑呢?

学会控制自己,才能不被各种欲望奴隶,不被各种欲望奴隶,才能知道何时动何时止,这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能区别,如果说因为不会控制自己而放纵,那吃人、杀人是不是也是可以放纵的呢?

也许只是更多的公开审判与治疗让不同的心理问题呈现在阳光之下,而人类最难控制的性欲却永远是不可说道的那一点羞耻吧。

当然,《自控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的,但是却应该是所有人都这会追求和掌握的一个技能,也许00后又要说我在说教了,但是并不是刻意的说教,真心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力,可能后浪也终究只是快速消逝于洋充中的漩涡。

最后的最后,电影拍的很克制,聚集到小孩子身上的光总是让人感觉到那么的邪恶和孤独,真的很赞!

只是这个颜色又是啥颜色?

求专业人士指点。

 10 ) 被禁忌的欲望,肉身的不顺服与惩罚的设定

亚当与夏娃被造就为善的人。

然而他们有缺陷,因为是造物。

这种缺陷使得他们的自由意志有了不顺服神的倾向,亦即骄傲。

在骄傲的驱使下,他们受到堕落天使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

从此上帝把人交给他们自己,让他们的肉身不顺服他们的灵魂,不顺服他们的意志,让他们的肉身可朽,以此作为对人类不顺服的惩罚。

肉身的欲望尤指情欲。

情欲对整个身体取得胜利,成为灵魂与意志的主人,而不是人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仆人。

在人类犯罪以先,人的灵魂是肉身的主人。

此时赤身裸体,做爱本身都没有什么羞耻。

犯罪以后,这些都变成了羞耻。

人开始遮掩自己的性器官,做爱开始在隐秘中进行。

“当情欲产生时,灵魂既不能有效地命令自己完全摆脱情欲,又不能彻底统治身体,使这可耻的器官由意志来推动。

“ (奥古斯汀)”灵魂由于身体的抗拒而感到羞耻,身体是一种低于灵魂的本性,身体应当服从灵魂。

“(奥古斯汀)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等性取向,由于一般在成年人之间开展,其本身也不造成任何身体与心理伤害,所以是被社会和法律所广泛接纳的。

恋童癖,则由于恋童者大多有心理疾病,被认为是一种性偏离。

由于情欲的对象是儿童,不具备性许可的能力,所以恋童者一旦采取行动就是犯罪。

因此恋童者肉身与灵魂的矛盾更加激烈,对意志的要求更高。

恋童不是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而是一种受罚式的被选。

普通人在情欲的驱使下性交,需要满足的合法条件非常简单,恋童者则被完全禁止将这种欲望付诸行动。

他们的心灵所受到的来自肉身的情欲煎熬,可想而之是多么惨烈。

但这并不意味着,恋童者可以无限顺从自己肉身的情欲,放弃灵魂对其的拒斥与抵抗,进而为自己行动所造成的伤害辩护。

片中男主角有可贵的德行与自制,能够克制自己不去行动,值得称赞。

社会大众更多的时候会将恋童者等同于性罪犯,而不会以一种客观或者换位的方式去看待。

恋童者的存在,是在提醒人类肉身不顺服这种惩罚设定的普遍性。

因此恋童者更应该拥有一种忏悔的姿态,因为被选而承受这种悲惨的命运,并不无辜,而是因为有罪。

不同的是,这种惩罚相对而言更严厉了一些。

但神的惩罚愈严厉,他的爱也更深。

恋童者站在地狱与天堂的边缘,顺服于肉身,他堕入地狱;顺服于神,他踏入上帝之城。

《头痛欲裂》短评

看一半,只有一个感想,max riemelt,你可多演点正常人吧!性转版洛丽塔,只是遇到有道德底线的男主。虽然不能母职惩罚,但还是想说,女主也是心真大,人就帮你搬过箱子,一共见过两次面,你就敢让一个男的照顾你亲儿子?!你孩子爹就是个不负责任的酒鬼人渣,当爹都不能让他尽父亲的责任,你就应该对男的看清楚了!幻梦亲昵小男孩,拍得挺美的,虽然也挺惊悚的!很难相信男的靠被女的睡和紫薇,疏解自己的病态欲望!看男的对做爱挺看重的,我在想是不是阉了,就会平静很多了,所以为啥不阉了自己呢!小男孩把你当父亲当朋友,男主却想睡他,禽兽啊!

3分钟前
  • 我们在一九八四
  • 力荐

一个关于恋童癖的男人。打破了刻板对于恋童男人的印象。男主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所以每次对儿童有性趣的时候,他也难受。但是这样的局面又无法改变,这不是疾病,无法治愈。最后也只能用自杀来终结。故事题材其实挺好的,而且拍摄的尺度也把握的不错。

6分钟前
  • 嘿嘿嘿
  • 推荐

我喜欢这个题材,但拍得太表面了。非常人的爱欲或癖好也许我们无法选择,但当它伤害到别人的时候我们必须控制,即使很难。

11分钟前
  • 飘飘何所似
  • 较差

题材胜过所有角度与语言。洛丽塔与杀手不太冷的处理明显更知道讨好观众。

16分钟前
  • 泥巴
  • 还行

剧情比较空洞,只是幸好马库斯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必须警惕文艺作品的巧言令色,不知道剧中的心理治疗师的话是否具有权威性?他把恋童称为一种性取向,仿佛只是社会对它施加了过重的压抑,这番话我认为是在美化恋童,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把恋童看做是精神病去警惕,而不应把它看做类似LGBTQ的性取向。

19分钟前
  • 椰斤
  • 较差

画风色调布景那种压抑&性冷淡的感觉和我之前看过讲sex的电影异曲同工,e.g. 女性瘾者、羞耻。如果同样是在青春期形成的sexuality,hetero是主流,homo能加分(),而pedophile要……我对它也不是同情/支持/各种positive view,只是感慨一下,如果都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病”,那……至少和homo一样值得更多地关注一下吧?

21分钟前
  • ∂/∂v
  • 力荐

恋童

24分钟前
  • 懸纛齰
  • 推荐

无解的问题

26分钟前
  • DONT_BOTHER
  • 推荐

“爱所做的事,超过了善与恶”他如笼中孤狼,虽将自己囚禁但本性未改一旦踏出牢笼半步,等待他的也许只有死亡

27分钟前
  • QuentinXplore
  • 力荐

这部电影至少更正了一种刻板印象,恋童癖者并不一定都会对儿童实施性犯罪,更不一定是毫无同理心的冷血变态。事实上,这个男主角具有非常明确的道德意识,所以才会每时每刻都被自己的负罪感所折磨。关于性的知识,即使你这辈子只有一种倾向,甚至只跟一个人做爱,也是要不断去学习的,因为你可能会通过这件事认识和理解其他人。别太自大了,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别人很容易,但只能暴露你自己的无知。

28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题材挺好,拍的一般。

33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Max不是第一次演恋童咯,恋童是最惨的一种性取向了吧。。如果是性取向的话,那所谓民主的社会是否应该接纳这一群体?孩子在几岁的年纪对爱和性有独立的认识?所以与其一味排斥不如想想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现有制度是否还有改善的空间

37分钟前
  • Zwei Schwerter
  • 推荐

好tm抑郁啊

39分钟前
  • Endehísimë
  • 还行

最終還是放出了自己內心的野獸 人性才沒有戰勝獸慾 除了選擇死掉還能怎樣

44分钟前
  • 濒临过期
  • 推荐

恋童癖到底是种性欲指向还是性取向?是否会对孩子产生爱情

49分钟前
  • tedmos
  • 较差

痛苦只能暂时终止,注定永远饥渴永远无法满足。结局狼出了笼子,自杀或者释放天性,只有两个选择。恋童到底是迷恋儿童身体还是也会爱上儿童?大人的精神能和儿童同步?所谓有人性的恋童癖者,能分清是性欲还是爱情么?老哥确实演出了压抑感,但总感觉还差点味道,到底不是真恋童。儿童身体细节捕捉很到位,略感不适。恋童绝对是错误是犯罪,但压抑欲望不去伤害小孩的人,也希望有人可以帮帮他们。

50分钟前
  • 春色_禁柳
  • 还行

结尾没看懂,马库斯是去到了一个什么地方?精神病院吗?

51分钟前
  • dpfy
  • 较差

不太能认同电影里医生说的恋童癖和同性恋一样是种性倾向,就算是帅男主演这个角色还是觉得恋童的人恶心。还有感到很疑惑的一点是,难道喜欢的小孩成年了就不喜欢了吗...?

52分钟前
  • 还行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痛的是如何跟欲望告别。

5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很有争议的话题,当男主的手划过小男孩的后背我就下意识的闭上了眼。第一次有电影算是正面描写这一群体。人的倾向确实不是病,但不是所有的倾向都是对的。可是如果片子的小男孩儿恰巧也对男主有想法,那又该怎么办?所以是非对错真的很难讲。不过,如果一个恋童癖因无法抑制自己私欲而伤害小孩子的时候,我想无论他多么可怜,多么难过,也没人去探究他的心路历程了。这真是矛盾至极。许多事看来真的不是理解就能宽恕。

55分钟前
  • 墨宇霖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