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连续看的第二场电影。
在同一个影厅,同样的座位。
其实要塞早已下载,但是既然影院上映,还是更加愿意在银幕感受一下。
俄罗斯战争片这两年拍了不少,不过良莠不齐,本片还算中上之作。
感觉导演在影片的节奏上把握的稍微欠缺,有些情节显得和整部电影不太协调。
但不管从对战斗的交代,场面的调度,烟火特技,枪械道具服装等方面,都是相当出色的。
布列斯特要塞位于布格河畔,虽然影片开始交代是沙俄建造,但实际上布列斯特算是39年德苏瓜分波兰的赃物。
当6月22日战争爆发的时候,苏军很快一溃千里,在维亚兹玛,在明斯克,在后来的基辅,被几万,几十万的包围歼灭,但是布列斯特要塞却坚持作战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堪称奇迹。
影片交代得很清楚,从一开始,要塞守军只能孤军作战,在得知彻底被包围后,突围也告失败,弹尽粮绝之下,只能一点点的困死。
不像中国90年代之前的绝大多数战争片,这里没有想小兵张嘎,南征北战,地雷地道平原游击队那样的大团圆结局,因为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
孤军面对优势的敌军,有组织的抵抗很快就会被粉碎,随后就只能是零散的抵抗而已。
影片重点刻画的第一天战斗相当不错,历史上苏军也确实组织了类似的反击,当年的莫斯科保卫战对这段历史也有描写。
步兵的冲锋,反坦克炮的侧击,都很真实。
不像张艺谋,想象出排成一串挡子弹的馊主意还自以为很好。
最后说说几点感受,一个是胖胖的内务部队中尉作战也很勇敢,内务部队最终是全部阵亡。
41年肃反已经结束了,内务部队成为边防军,所以在边境作战的时候损失惨重。
德军的PzkpfwIII坦克做的很不错,炮塔部分极像,不过从负重轮和扭杆能看出MT装甲输送车的影子。
仅有的水要给机枪,确实,马克沁机枪如果有充足的水进行冷却的话,就可以保持持续火力,而不像气冷机枪那样需要停下来或者更换枪管。
福明政委在桥头大喊卧倒,很有当年以色列突击乌干达恩德培机场的风范,不知当年苏军是否这样做过。
不过以色列那次是用希伯来语喊得,而政委,恰巧是一个犹太人。
飞到要塞上空的是I16,德军战斗机从太阳方向猛扑下来,双机作战,击落I16是早晚的事情。
斯图卡的队形很不错。
2吨炸弹的爆炸效果很好特别是那个远景。
PzkpfwIII喷火坦克也登场了,不同于苏军和美军,德国的喷火坦克是从主炮身管喷火的。
最后,虽然要塞守军大部分战死,少数被俘,极其个别逃生,而且随军家属也死伤惨重。
但是报应迟早会来的。
1943年以后,东线战场仍然多次出现了重兵围困孤城,然后守军几乎全部战死的惨象,只不过被围歼的角色,变成了德军。
o(∩_∩)o o(︶︿︶)o 哟嘿呐呗
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小片段,一群简陋装备的后方军队,突然被强大的敌人正规军入侵,在敌众我寡的悬殊下,顽强抵抗直至全军覆没。
遭遇强敌入侵的记忆,于中国于俄国,都有深刻的历史印记,看这类俄罗斯电影,即使对人物、场景、历史的不熟悉,仍能感同身受。
只是这类电影都不会成为国人心中的爆款,好莱坞商业化爆米花片中,无处不在的反派,往往不是苏俄、朝鲜、伊朗、一丝兰世界或是外星人(因中国的票房力量,中国作为反派的越来越少),而美国人总能占据正义面,被妖魔化的对象,在对全世界洗脑下,这些面孔就成了理所应当的邪恶面。
乌克兰这个败家子在美欧的怂恿下作死,目前战争还在延续,它大概率会被肢解成3块,波兰正在垂涎欲滴,看到普金在红场阅兵的部分发言,多少能理解他必须打这场仗的理由,作为曾经被侵略者蹂躏的大国,谁也不容忍再次被大敌压境,兵临城下。
俄罗斯不能容忍,中国也不能容忍,战争无关正义,只关生存。
俄罗斯如今面对的胁迫,转瞬就是中国的困境:前两年HK的乱局,现在愈演愈烈的胎毒试探,欧美日韩的困龙锁链,实则已经到了兵临城下局面,只是歌舞升平太久,很多人以为和平、醉生梦死是理所当然罢了。
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一看到《布列斯特要塞》这部片名,就知道它肯定改编自《未列入名册》这部小说了。
之所以这样敏感,是因为十多年前在复旦的图书馆里读过,而且成为整个大学期间印象最深的课外读物之一。
套用现在的话,这部小说当时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太给力了。
如今苏俄文学不时髦,所以大多数人不知道这部作品。
但是它的作者相当有名,他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瓦西里耶夫,著名的二战文学作家。
推荐大家不妨去找一找原著读。
《布列斯特要塞》,俄罗斯的主旋律战争电影,2012年上映。
影片根据二战中的真实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位于苏联边境上的一个要塞,有一个团的红军守卫。
纳粹德国突然发动的战争使得要塞迅速被包围,而困守要塞的士兵希望得到后方的支援。
显然这是徒劳的,因为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迅速占领了苏联大片的土地,连要塞背后的城市明斯克都危在旦夕,更不要提援兵了。
不过要塞中剩余的官兵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抵抗,整个抵抗持续了数月,而德军原本计划数日就拿下此要塞的。
不过这些可歌可泣的斗争不为人们所知,毕竟相对于长达数年的苏德战争,数月的抵抗很快被之后的德军长期占领而淹没了。
不过好在要塞中还是有那么些人,或是逃出要塞,或是战后从战俘营中释放,终于将这段故事讲了出来。
作为战争电影,本片的虽然惨烈有余,但整个场面还不够让人震撼,这个不是故事的问题,而是导演的问题。
而且连发片方估计都对影片的吸引力没有太大信心,而取了个《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名字,有点傍大片《兵临城下》的味道。
而不得不承认,我就是冲着这个名字才看了这部电影的。
最近,在网上再次观看俄罗斯拍摄的前苏联卫国战争大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仍感到十分精彩纷呈,越看越耐人寻味,可谓是一种特有的艺术欣赏与心灵震撼,不愧为回眸诠释二战之经典大片。
该片根据真实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布列斯特要塞》而改编,其要塞军民不畏列强、勇于抗争、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慨和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撼山岳。
如果说史诗战争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演绎了多位苏军女战士殊死鏖战的巾帼颂曲与浩然忠魂;那么《决战要塞》则诠释了卫国战争伊始一群苏军硬汉勇士们孤军奋战的悲壮履历与报国绝唱,同样值得国人一看和品味。
特作此贴,以此一孔之见为个人观片感言留念,与网友们探讨并期赐教。
一是以幸福和平生活对比战争。
影片序幕引入观众眼帘的是一片和谐、温馨而宁静的景象,古老的小城布列斯特,要塞到处洋溢着欢歌笑语。
洒满阳光的战地医院,激情昂扬的乐曲,军人们的潇洒舞蹈,男女老幼的甜美笑容,夜幕下的电影院,热恋男女的甜蜜相拥,孩子们的追逐嬉戏,少男少女的湖边钓鱼……时间定格于1941年6月22日,突然间,大批德军飞机坦克轰拥而入,炮弹犹如晴天霹雳顷刻击碎了这幸福的时光与生活,遍地硝烟弥漫,大楼骤然坍塌,人们四处逃窜,德军追逐扫射人群,尸体横七竖八……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与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人性的激情张扬,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与反思,热忱再现讴歌了80多年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同仇敌忾、勇敢杀敌、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
二是以少年独特视野审视战争。
全片以一位少年小号手阿基莫夫的战场回忆为主线贯穿始终。
由于未成年人的纯真和朴实,其心理轨迹在战争危难中更显得直接真实且无瑕掩饰,对战争的看法和观察且更为客观现实。
因此,他从最初对战争的疑惑、不解和恐慌到后来逐渐的适应、从容和果敢,无疑显示了这场战争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只会吹号从未摸过枪的少年阿基莫夫,在战争濒临之际,从开始在战场和废墟中寻找女友科尼亚,到自觉担当起战场信使,穿越枪林弹雨,踏遍要塞残骸,横跨成群尸体,勇敢取水送给干渴的士兵们,传达战地突围命令……影片中尤为引人入目的总是他那双充满稚气而又倔强的大眼睛。
战争的残酷与亲情的宣泄,磨砺培育了这一特殊少年的英雄形象,令人无不敬佩和赞叹。
三是以军官身先士卒引领战争。
由于战前苏军指挥系统的疏忽大意,兵临城下的布列斯特要塞中,军人们始料不及战争突然如此降临,睡梦中士兵们方寸大乱、无所适从,武器库中的士兵嚷嚷着没有上级命令不能发放武器,城防中只见惊慌失措、四处逃命的士兵与残体断臂……“炮火轰鸣方显英雄本色”,“强将手下无弱兵”。
团政委福明临危不乱、果敢指挥、鸣枪警示,引导士兵们混编组成战时小分队回到要塞据城抗击德军,疏导妇孺老幼到地下室躲避空袭。
基热瓦托夫上尉惜别妻子孩子,依然回到要塞指挥岗位,与战士们举枪还击,阻挡德军铁甲重兵的围剿进攻。
在战争最危险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刻,其指挥员决战胆识、凛然大义与指挥艺术无不凝聚鼓舞着士兵们的顽强意志和拼死精神,成为这只部队抗击德军进攻围剿的核心中枢,令人赞叹与咀味不止。
四是以普通士兵和平凡人物演绎战争。
整部影片突破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等前苏联主旋律经典战争片中以斯大林、朱可夫等大人物形象为主的传统演绎模式,而是将镜头聚焦到基层指战员和普通百姓身上,使这场卫国战争的真实性和可看性向其深度与广度延伸。
敌军飞机坦克猖獗肆虐,攻击部队汹涌而至,人群纷纷倒下,四处尸横遍野,士兵们从恐惧转为愤怒,此时别无选择,不惜殊死一搏。
战地医生护士恪守职责冒死火线抢救伤员;头上缠着纱布的伤员手摇发电机的无力与执着;那位被德军指使去捡红军徽章的放映员俘虏在看见女友尼利亚尸体后,骤然拉响手雷与德军军官同归于尽;军人的妻子持枪自卫还击;少年小号手也举起了手枪射击向敌军……一座孤立无援、深陷重围的孤堡要塞,几支仓促应战临危不惧的红军队伍,一群手无寸铁的妇孺老幼,烽火硝烟中几个家庭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在这场战争中方演绎得精彩纷呈,栩栩如生,可圈可点。
五是以民族英雄气节献身战争。
德军发动闪电战突然袭击,让苏军淬不及防,酿成巨大损失。
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战况下,尽管军人们据城抵抗,殊死鏖战,迟滞了德军30余天进攻的时间,但要塞最终失守,红军指战员大部先后壮烈殉国。
值得赞颂和讴歌的是要塞的苏军官兵履行了“我们是红军,致死也不投降”的神圣诺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指挥发报的团政委福明“要塞呼叫,要塞呼叫,我们仍在战斗”到最后被俘英勇就义,一些战士甚至赤手空拳与敌军搏斗,许多士兵为国英勇捐躯,苏军余部在坚守多日、弹尽粮绝、缺水干渴的窘境中决定突出重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其任人宰割不如战死疆场,深夜突围的红军小分队余部更为悲壮惨烈,大批士兵倒在了德军疯狂扫射之下……苏军指战员英勇无畏、宁死不降的浩然壮举彰显了众多铮铮傲骨之硬汉群象,诠释了其铁血军魂,无不迸发出璀璨夺目、可歌可泣的浩然忠魂之花。
六是以家庭爱情人性诠释战争。
影片生动展现了几个军人家庭、一对恋人爱情的悲欢离合乃至苏军指战员在“战争与人性”中的深邃永恒主题。
团政委福明指挥苏军拯救被德军当做人质盾牌的医生和平民,以及其被俘就义前的尊严与从容;基热瓦托夫上尉对妻子儿女依依不舍的浓郁亲情,让家人投降求生而自己誓死抵抗;那对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已宁死不当俘虏的苏军军官夫妻;战场中用跳舞激励士气的胖子军官;面对德军扫射拉响手风琴的士兵;以及片尾阶段在濒临死亡的边缘,红军指挥员为保存200多妇孺老幼的生命,无奈让他们打着白旗走出要塞,这正是战争中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然而德军却惨无人道地将这些妇孺全部残忍杀害,真令人痛心疾首。
影片中战争的残酷凄切与德国法西斯灭绝种族式的野蛮杀戮,揭示了其对人性的凶残践踏。
这一幕幕真实的战争片段演绎得如火如荼、精彩极致,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冷峻深厚的震撼与沉思思考与启示:毋庸置疑,该片蕴含着十分浑厚深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及强烈的艺术感召力,的确值得国人借鉴与反思。
一方面,该片以唤起人们的国防与备战意识、激励人们的思考与奋起为创作动机,在悲壮中赋予了一种崇高与深邃的意境。
在片中,我们看到苏军在战争前期全无备战意识,信息保障通讯联络滞后,其武器装备亦相对落后,没有坦克、大炮等重火力支援,面对德军飞机、坦克、大炮和步兵的全方位轮番突袭,苏军步兵几乎只有被动挨打,尽管后来指战员们奋起抗击,英勇杀敌乃至为国捐躯,但战绩平平,无力改变敌强我弱、失守要塞的战场颓势,不希望发生的战争败局令人惨不忍睹、不堪回首。
尽管最后红军守军大多战死或成为德军战俘、要塞失守,但整部影片在正义卫国战争的悲壮之中昭示了一种暂时受到挫折,然而终究要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趋势。
通过战争灾难去表现苏军指战员的勇敢与智慧,表现俄罗斯民族气节的抗争与搏击,表现人们在邪恶势力面前所呈现的正义感和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
显然,这部战争巨片所内含的思想容量和艺术魅力是博大、深邃而又耐人寻味的。
正义的信念、美好的品德和人性毕竟将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
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的悲剧在我国决不能重演。
我军历史上也有过多次重大失败与惨痛教训。
如红军西路军孤军奋战喋血河西走廊、金门岛战役、志愿军180师等等几乎全军覆没,遗憾的是未能以全景篇幅影视剧形式展现,如果将其搬上银屏,无疑将审视战史、告慰英灵,那些以身殉国先烈们的忠魂必将拨动着时代的脉搏,发出震撼人心的回响,激励人们在痛定思痛中去沉思、去奋斗、去前进。
另一方面,轻敌与落后无疑就会挨打,血的惨痛历史教训警示国人,必须致力于防患于未然,始终不渝加快国防建设和科技强军进程,战胜一切胆敢入侵之敌。
“天下未安、忘战必危”。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心系国防,科技强军竞打赢。
当前,美国超级军事大国充当世界警察的野心不断膨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多国为俄乌战争持续拱火添乱,靠军事实力插手干扰他国内政,其现代高新军备发展速度也非同小视。
美国当局还将继续竭尽全力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与“海空一体战”构想;日本右翼分子复活军国主义的图谋甚嚣尘上,依托《美日安保条约》保护伞,实行非法的“购岛”计划,企图将钓鱼诸岛收归其国有。
以民进党为首的台独势力死灰复燃,企图推行“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
事实上,这些诸多不安定军事因素对我国周边环境和领土主权已构成新的威胁。
我们务必进一步迎接世界军事挑战,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推进科技强军进程,建设一支强大的新型现代化人民军队,坚决捍卫祖国领土领空领海主权,粉碎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战胜一切胆敢入侵之敌,系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安全带。
《决战要塞》是一部描绘苏联卫国首战中英勇军人形象的电影大片,以幸福和平生活对比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人性的激情张扬,展现了80多年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同仇敌忾、勇敢杀敌、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
编后语:本文客观点评了俄罗斯二战大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所展现的苏联卫国首战,以及该片如何以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的残酷、英勇和人性。
影片通过强烈的反差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普通少年和士兵的视角审视战争,展现了普通士兵和平凡人物在战争中的英勇。
电影还强调了民族英雄气节和战争与人性之间的深邃主题。
文章提醒国人务必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应对现代世界军事革命的挑战,战胜一切胆敢入侵之敌,捍卫祖国的神圣主权。
说明:此贴为本人原创写作。
除第一张该片电影海报之外,其余图片均为本人观片时下载的剧照裁图,供网友们分享。
2010俄罗斯战争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豆瓣评分7.8,时光网评分7.5,于2012年3月16日引进国内上映。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二战题材主旋律战争片,没有冲锋陷阵,没有英勇杀敌,影片描述了一个要塞城镇被德军攻陷的故事,影片以德军不宣而战开始,以要塞完全沦陷、守城苏军全军覆没结束,导演试图通过影片记录下那一段被人遗忘的惨烈历史。
很少见本片这种描写被攻陷的战争片,我们已经习惯与看到那些战争英雄的电影。
本片中刻画的角色,为了保护妇孺、保护要塞而奋勇抵抗,最终没能战胜敌人,英勇牺牲,要塞沦陷。
事实上,战争中一方高歌猛进,另一方自然会有很多城镇被攻陷,像本片这样的故事在战争中天天都在发生,不足为奇。
影片的目的在于,除了那些英勇杀敌、可歌可泣的英雄战役值得怀念以外,还有很多像本片这样的全军覆没的不知名局部战争需要载入历史。
本片的战争戏比重很大,几乎从头打到尾,枪战、肉搏、械斗、巷战、狂轰滥炸,残肢断臂,血肉横飞,残垣断壁,废墟瓦砾,非常惨烈。
中文片名起得不好,显然是在傍美国狙击战争片《兵临城下》的大牌,《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这一片名故意让人觉得是《兵临城下》的续集或衍生电影。
想不到这个片子会在国内上映,本来这篇劣文是给咱们军迷小众圈子里的人看的了,忽然那么多人看过我表示压力很大。。。
在此补一张胜利日游行的时候,我抓拍的老兵队列图。。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486749648/ 对了,还忘了补句暗号;。。。
打倒八尺,活捉JJC。。。。
发现等了许久,都没有人来写个影评,最近SC论坛上出了根据波兰语塞尔维亚语字幕翻译过来的中文字幕,相信这个片子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俄白合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国内可能没什么人知道,但是在俄罗斯可是比较火的一部片子。
在俄罗斯电影主流网站评分达到8.4(http://www.kinopoisk.ru/level/1/film/436263/),是近年来少有的高分俄罗斯国产电影。
一个多月前去音像店里买DVD的时候居然只卖剩下了三张。。。
可惜错过了电影院的档期,不然在电影院看效果要好很多。
当初看第一遍的时候是看的俄语原版,听不清的地方只好倒过来再听几遍,最近出了中文字幕,就着字幕重新看了几个没听清的片段。
片子其实没什么剧情,就是通过那个小孩,为大家讲述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一历史纪实片。。。
只不过看完之后,感觉有点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有点像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士兵之歌》,片子让观众感觉到这是血血肉肉真正存在的人,而最后这些人却都不在了,不禁会在心里有点失落。
至于片子为了什么?
无非就是为了歌颂那么些英雄们,无非就是为了展现战争的残酷,没什么深层的意义。
从一开始遭遇突袭的惊慌失措,除了军官之外几乎所有人都顾着自己逃命,大群大群摇摇晃晃投降的人,到后面的恪尽职守,一切看起来就很顺理成章,而不像国内的主旋律片子那样看着有别样的恶心,一看就感觉他们是很真实的俄罗斯士兵。。。
当然了,这跟俄罗斯电影历来注重考证细节和传统以来的现实主义有关系,但可能也只是因为我们看东西的角度不一样,俄罗斯人乐于为自己的历史而自豪,我们却倾向于为自己的历史而羞耻,就像同样看这样的片子,俄国人会觉得他们就应该这么做的,而我们中间的某些人可能就会想为啥他们没有带路党?
好像我们就该当带路党一样。。。。。。
我们的老师动不动就喜欢说他爷爷是个老兵,战争中失去了一根胳膊,他是英雄。。。
我相信国内爷爷抗日战争当兵的人多的是,我却从来没听过或者见过某个人那么自豪地介绍自己的长辈。。。。
不是我们没有可自豪的地方,只是我们从来不愿意自豪而已,或许与自古以来的谦恭传统有关系,或许我们根本就还没有所谓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要知道我们最喜欢窝里斗的了。。
(到了国外反倒扎堆了)所以同样是主旋律片子,国内拍出来的却老缺一种真诚,可能是因为拍片的人自身本来都没有一种自豪感,那怎么可能拍出真诚的片子来呢?
片中电信兵一直在明码呼叫“我是要塞,我是要塞,我们在战斗,我们需要支援”。。。
从坚定,到无奈,到绝望,到最后电台已经烂掉了,精神有点失常的电信兵仍然在喃喃地重复着那么几句话,。。
还有沉重的配乐,死寂般的气氛,灾难般的战斗,只给了我们一个感觉。。。
绝望,绝望。。。
那是命运,他们只能去面对了。。。。
记得以前有部俄罗斯的翻拍片子《大事件》,我对这片子没多感冒,但是对那个男主角记忆很深刻,很典型的俄罗斯硬汉形象,在这个片子接近末尾的地方。。。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的伴奏下,他倚着机枪射击的那段快速剪辑,最后无奈地看着战前一天家里人的合照, 等死。。。
俄罗斯男人或许就那么几样东西,祖国,家庭,所爱的人。。。。
战争片是我爱好的电影类型,但该类电影实在不多,更新较慢,主要是好莱坞出品。
为什么呢?
首先战争片耗资巨大,而作为类型片,市场相对狭小,同时除了美国,也没几个国家天天打仗,没有太多素材可以挖掘。
俄罗斯可以说是除了美国之外,近20年来战争经历最多的国家了。
于是2000年以来,俄罗斯战争片也涌现了不少杰作。
《第九连》、《八月八日》、《布列斯特要塞》都堪称经典之作。
《第九连》讲述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征战最后一刻发生的事情,年轻的小伙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一切皆虚无。
《八月八日》发生在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为南奥塞梯独立而爆发的五日战争,片子里穿插着母子的各种突发想象,有一丝丝南联盟电影《地下》的魔幻现实味道,此片也是这三部片子里唯一有反战情结的一部。
《布列斯特要塞》标准二战电影,纳粹越过波兰边界线,突袭苏联,载歌载舞妻肥子硕的边境要塞瞬间成为敌军包围中的孤城,各种奋战,各种牺牲,为了俄罗斯母亲,毛子拎板凳爆砸纳粹等等。
俄罗斯战争电影,真实感略强于好莱坞战争电影,在这个电脑特技大行天下的时代,好莱坞似乎有迷失于特效的倾向,过于强调画面和声效的感官刺激,而使得银幕上的场面过度娱乐化,有损整体的故事感和真实性。
新世纪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并未花过多笔墨浪费在描写子弹的呼啸而过、炮弹的飞驰而来等等,大家早已耳熟能闻的桥段上,却把特效和故事很好的结合起来,让观众能更好的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冲击,而不是尝试去躲避子弹的来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民族也有其令人着迷的因素。
俄罗斯,双头鹰之国 —— 一张忧郁而悲天悯人的东正教圣徒面孔之侧,是另一张孔武凶猛侵略成性的金帐可汗怒容。
爱国主义在俄罗斯电影里根本就不是用来被强调的内容,只是一个默认的故事背景,从一副圣人面庞的红军犹太人政委,到阿富汗战场上不羁的小混混,没有任何人质疑过为国献身的意义。
首长请不愿去阿富汗的人出列,即便已经计划串通好的人,也因为荣誉感而未曾跨出那一步。
当然,你说羞耻感也可以,荣誉感本身就是为不荣誉而羞耻的一种感情。
爱情历来不在战争片里有过多席位,不是说战士们没感情,只是时间有限,无瑕多述而已。
看看国内那些垃圾战争电视剧,各种2B女在里面卖骚,实在是让人感叹,除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外,国内再无战争片啊。
《布列斯特要塞》里简单的描述了快递员和售货女的爱情,结局悲惨;《第九连》里牙医的女儿,刚开始以为是脑子有问题,但画家和她对话时,她显示出智力完全正常,她称所有去她哪里的小兵哥是客人,可见这个妹纸果然是女神,看到此处,我也禁不住想膜拜一下;《八月八日》的女主为了救儿子,历经艰难,但我还是觉得她有点花痴,不过她的小小花痴反而勾勒出一个个领便当的大兵的勇猛俊朗吧,导演为了让观众有点遐想,就只好让女主见一个暧昧一个了。
看俄罗斯战争片,要记住两条:1、不要没事往苏联往事上靠拢,你有苏联情结,不代表导演也有,更不代表每一个俄罗斯人都有,苏联解体20年了,一代人都成长起来了;2、俄罗斯人不是美国人,民族性格,审美观点未必一致,在好莱坞大秀猛汉的时候,俄罗斯片努力让猛汉有点人性,可见两个民族情趣各异,反过来也说明美国事实上也没什么猛汉,俄罗斯猛汉实际上也没什么人性吧。
总之,观影要持平和心,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民族,忘掉自己的国家,忘掉自己是人类,就当自己是一个遨游太空偶遇地球的外星人,坐在飞碟上随便看一部地球上渺小人类所摄制的艺术品吧。
20120626
何曾相似的场紧,战争就是个就是个绞肉器,攻进柏林好,决战要塞好 ,都能在片子里体会到一种凝重.而国内战争片,我们都只能看到一种以胜利者口吻拍述出来的战争记录.
简单粗暴血性
😅😅😅😅战争电影,我现在看出来了,不管怎么拍都是从填线宝宝,前线士兵、低级军官等等,换汤不换药,最后来一句献给xxxx年阵亡的所有xx战役/战争就行了;我认为战争片其实是战史,所以不如去看专业历史书籍,更有营养
8.20 好看好看!!!!!
这边是俄版的《集结号》嘛。三观很正,但是中间意识形态已经空了。视听效果很不错,一派10年前的美国大片范儿。导演估计是老塔的粉丝,男主角小正太的时候造型怎么看都是《伊万的童年》之伊万。
那句:“我是政委、犹太人和共产党!”……很悲壮的战争片,从孩子的角度去看更觉得战争的残酷!!!
没看出有啥好的……说实话,看的我都快睡着了……或许这种片子,在电影院看的效果会好很多吧~呼,我去睡觉了……
从题材和风格上,咱国内也很擅长此类,不过视听上确实比我们强太多,
除了技术上先进一点,其他看不出比我国6-70年代的革命电影高明多少
有点失望,战争场面大于描写人
战争总会快速的让人学会长大,总是充满了背叛,忠诚,热情以及谎言,鲜血以及泪水,这些就构成了战争,纵然电影拍摄的并不尽如人意,单是反应战争,已然足够。
10年的战争片,已经麻木了,战争场面也不多,次要的文戏也不够火候,还看出了点抗德神剧的感觉😂宁愿去看长津湖…被豆瓣评分骗+1
2星加,庸长,情节不抓人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这里成了珍珠港。•••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了苏联战地作家笔下的世界。红色题材应该这样血红。
毛子的对内文宣
真.纯爷们之战
俄罗斯主旋律
嗯。。。2个多小时不知不觉过去。。。那孩子是亮点~熟悉的MG34声。。。
现在看多了血腥战场的片子,这部就不血腥了!看多了保卫尊严的战争片,德国佬还算是仁慈的!夸大了人的精神,怎么都感觉像中国导演导的,太喜欢树立正面形象,就不怎么真实了!背景表达也不怎么清晰,让人搞不清楚德国怎么这么样就打到苏联了,好像就是表现宁静的生活突然给打破了却有点莫名其妙!
结尾有些拖沓了
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但人物剧情的渲染太过突出主旋律,显得做作、假,而一旦觉得作和假,再想打动人心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