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作家人并不差,只是太过于理智了以至于深陷感情的人完全无法理解一个理智的人的冷漠。
1.我也同意有人说的放瑞典音乐正是解释的开始。
因为一个人真正的面对的现实及其感受是写不出来的,只能去面对和感受。
尤其作者的下场是痛苦的,你读到别人写的痛苦也不能完全感受别人的痛苦,你读了别人写的现实下场也不一定就是你自己的。
毕竟文字是有限的。
作者自我陶醉在音乐中正是在感受着自己的那份别人无法体会的自己的痛苦。
也是告诉他们,重要的不是那些瑞典语言或者小说,而是真实的现实,以及那种感觉。
当他们让他写出结尾时,作者反复说了,他做不到。
因为痛苦需要被感知,而不是能写出来。
作者说过那只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结束就结束了,以及最后说的,想想你自己为什么想这些愚蠢的问题,就是想告诉他们,他们在临死前为何执意去追求虚构里的结局,甚至强迫作者给予他们一个结局。
这难道不是人们的害怕吗?
他们关注死后的结局远远大于对自己生命的关注,以及对于他们而言,死后,一切就是不存在,就是虚构的了。
作者不谈小说,不谈结局,是在更高的层面用心良苦的启示他们,他们面对的死亡远远比他们死后的情况或者别人的事对于他们更重要。
去面对他们真实的生活与感受,去重视自己的生命吧。
2.作者用乌龟来解释这个道理,就好比乌龟就像小说一样,你永远也无法超越乌龟,只能更加接近,但是在现实中,你可以不考虑牵扯,去超越乌龟,就是说,小说即使写了作者的痛苦或者其他的感受也只能是接近最真实的感受,文字便是牵扯,你永远滞后于作者的感受以及对死亡的认识,而你大可以自己在现实中去感受,甚至感受到比作者更丰富的感受,更大的认识,而不是在小说中寻求答案,但是那种痛苦的感受或者真正对于死亡的感受确实很难用语言解释的,所以也是作者没办法给他们写结尾的,也是一个好的作者不愿意写的。
作者鼓励他们自己在现实中感受。
那么既然无法解释怎么办呢,没关系,好在有些无限大于其他无限,你的感受也许比我的更丰富,所以我不害怕自己的感受没办法解释的清楚了。
其实到此为止,作者很好的给了女主他认为很透彻的解释,可是那俩完全不理解作者的寓意和用心。
3.作者谈到怜悯和进化过程中忽略个体的副作用以及突变的失败品。
怜悯就如同善意的谎言,人们为了安慰一个临终的或者伤心地人而遮蔽事实用谎言来令他们好受一些,可是作者不愿意,这是作者对于尊重的理解,人们有权利有必要面对真实以及感受真实,而不是被庇佑于别人对他的同情与怜悯。
这是对于一个生命的尊重。
也就是说,那些安慰人的说什么与耶稣同在或者说什么你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或者你的过去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对未来是有影响的这些话,对于一个即将死去的你,都只是安慰剂,他们无益于你对生命的感受,反而令你忽略自己而逃避在对自己死后其他事物的发展中。
因为死亡就是你的终结,后面的东西已经与你无关。
你懂得这个道理就是死亡最真实的感受,你需要在痛苦中领悟。
人们就是这样忽略一个人的尊严与作为个体生命所应有的(这里不知道用什么词,自由?
该有的感受?
神性?
)。
突变的失败品,就好理解了。
就是在这种生命进程的转折或者遇到不同的环境时并没有做出个体正确的结果。
而是被执念与谎言所包围所蒙蔽,没有对于环境真实的感受。
4.为什么说停留在被诊断的那个年龄呢?
因为在死亡之前我们关于未来的看法及感受都是正确的,但被诊断后,我们却依然停留在原来正确现在却错误的看法与感受上——相信以后自己的一切与现在一样同样拥有意义,但其实对于个体确实是没意义的。
而人们正是不愿意揭穿这样的事实而开始了善意的谎言,为他们编织了自己的意义。
也就是说,以后是什么样的对于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已经终结了,不存在了。
5.电车问题,可能作者正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为什么不写结局:不写结局就是不作为,没有安慰剂,却不会忽略个体的尊严与应有的,可能还会激发成功的突变——对于死亡最真实的感受与认识。
而写了结局也许会令那些即将死去的人没有经历应有的痛苦与醒悟而安详的死去,但这样安详的死去却是杀死了生命个体的尊严或者正确的突变。
电车问题不一定非得和人命挂钩,也可以表达其他的两难选择,这里便是。
6.细胞来自于细胞,生命来自于生命。
这个重点是后一句吧。
你的生命过程以及生命应有的感受只能由你自己的生命去完成。
我的小说以及我写出的结局没办法给予。
只有你的生命能赋予自己生命应有的生命。
7.另外我私自认为作者之所以讨厌美国人以及美国就是因为美国人总是活在善意的谎言与欺骗中并且傲慢到理解不了更深刻的哲学。
而作者恰恰是一个不愿意当假好人的人。
8.其实有一点要提的就是女主执意去追寻小说的结果也是有放心不下父母以及男朋友的原因。
所以没有得到答案会很愤怒绝望,自己无法解除对父母的担心,这从后面也能看出端倪。
但作者想纠正的是,自己的死亡是大于别人去承受痛苦这件事的。
如果大家都这样面对自己的死亡。
也许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感悟。
9.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例子,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人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片中作者在我看来也并不坏,反倒是那个最尊重个体生命而用心良苦却使了好心做了坏人的人。
而我也觉得自己明明理解了却用文字很难表述这个作者的用意。
而你们读这段文字也只能理解到我的理解一样。
越写越乱了。
我觉得大概就是这样子,如果哪里不对还是希望一起探讨。
拍的好的爱情电影,不仅外表好,内在也具有足够多的层次,不仅是层次,还有拓扑结构,格式塔模式……还有好多我不懂的理论,非常的复杂、互相牵连,妙趣横生。
这个电影的主线是肺癌少女海瑟一直以来的抑郁症,尽管她说这种抑郁症与其说是癌症的副作用,不如说是死亡的副作用。
抑郁症大概的解释是对未来某件未发生的事情的现在时焦虑造成的认知改变,低落、沮丧,丧失生活乐趣。
海瑟一直很在意最喜欢的那本小说的结局,她关心主角死去之后她的父母会怎么样,他们去见了小说的作者,察觉到作者万豪顿是个烂人。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想到万豪顿其实就是海瑟关心的那一类人的现在时,所以她很生气,万豪顿不仅破坏了那本小说的好印象,更从一个角度证实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患癌小孩的父母越是爱自己的小孩,小孩去世之后带给父母的伤痛越是沉重,海瑟把这个事实带入了她自己的家庭,她恨作家,不如说是恨自己,恨自己患癌,恨自己的早逝会毁掉父母的人生。
这是第一个点。
’ 第二个点,奥古斯特,精神小伙。
海瑟从第一次认识他就深深的被他鲜活的生命力打动,但还是那个命题,她不敢爱他,他的生存几率比她大很多,她知道自己会抵死爱他,但她的早死可能会给这个小伙带来巨大的痛苦。
但是电影给了反转,奥古斯特比海瑟先死,就在他们俩打破了对死亡羁绊之后,奥古斯特正如作家所讲,非常的带脑子,看了一遍小说之后就懂女主的心思,在他死之前,搞定了作家想出那本书的结局告诉海瑟,安排了提前的葬礼,告诉海瑟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甚至提前写好了海瑟葬礼上的悼词,他用自己最诚实的行动想减弱海瑟对死亡的恐惧。
但反过来,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海瑟,如果她最爱的那些人先一步离开人间,海瑟会如何自处?
患有视网膜癌的眼镜小伙的女朋友给了一个负面的例子,在受伤害之前提前离去。
但正如愤怒的海瑟在车上对作家说的话,作家没有毁掉阿姆斯特丹之旅,阿姆斯特丹之旅因为两人的情投意合成了生命中最棒的旅行。
海瑟的抑郁症在于她想安排好别人的人生,让自己舒服。
在她的认知里,其他人的人生不仅是同质的,而且是均质的。
1、2、3、4、5、6、7……自然数集,2、4、6、8、10、12……偶数集,在一定范围内,自然数的数量多过偶数,无限数下去的话,两个数集里的数字都是无限的,作家提到,有些无限比有些无限要大,1和2两个自然数之间只有一个间隔,但是1、2之间有无限的小数,0.1、0.01、0.001……。
搜了一下芝诺难题的克服,原来芝诺和海瑟一样,认为大家都是匀速运动的,但其实不存在匀速运动这个东西,所以会存在事物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观测到“速度”无限大。
作家也说了,乌龟难题的解决是因为会存在跨越。
奥古斯特带给海瑟的惊喜点是她根本预测不到的,奥古斯特尽力让海瑟体验自己体验到的,也尽力去体验海瑟体验到的,这小伙有一种质朴的谦逊,明明海瑟有时候很笨且娇柔造作,但依然有非常非常多的不同的惊喜点。
作家说那个小说的结局写成那样,是因为生命来自生命,细胞来自细胞,海瑟是她爹妈生的,但海瑟和她爹妈是不同的,她爹妈和海瑟也不同,微观的世界里极大的不同,如果善于观测和挖掘,简直振奋人心。
奥古斯特差不多就这样,他健康的时候是篮球健将,截肢以后那些奖杯对他的意义不大,砸了就砸了,他奉行这样的准测,所以健康时候没有破处的他,反而在截肢之后遇到了那个非常对的人。
他癌症没有复发的时候鼓舞身边的人,癌症复发生命垂危之际,居然可以劝的作家帮他改情书,参加他的葬礼。
每个人都有24小时,奥古斯特在做这些的时候,海瑟在干什么呢?
沉溺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悲伤?
作家乏味的人生和那本小说相比于生命的壮阔是微不足道的,能激发asshole一样的人主动关心他人,激发出asshole自己人生好的一面,才是牛逼的。
但这些并不是奥古斯特一开始自发自觉做的,他不是全知全能的,否则也不会缺少异性朋友,他也是因为爱上海瑟从发现了生命中更多不为己知的妙处。
每个人的非匀速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他自己也根本不可能知道,想知道就要不停的去做。
现在短视频很火,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好做吗?
不好做。
一部电影大部分90分钟到120分钟,有些甚至180分钟,闪灵开场的三分钟航拍是库布里克在70多天每天7个小时的航拍素材中剪出来的,他把这些素材全都看了?
太可怕了。
优秀的短视频和优秀的长时间的电影,观赏价值都可以是无与伦比的。
看完电影写流水账一样的观感是简单的,描述打动自己的闪光点也不难,本来也不需要取悦谁,有趣的在于如何做出来,利润的生产过程就是利润的分配过程,一包方便面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瞬间,就决定了资本家和工人各拿到多少钱。
海瑟说自己曾经给作家写过很多信,石沉大海。
奥古斯特的电邮得到了回信,还被邀请去阿姆斯特姆面基。
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作家换了助理,这个助理明显爱作家,用尽各种方法鼓舞作家消沉的意志,她挑奥古斯特回信,大概率是因为奥古斯特字里行间的热情,患癌,提到好友海瑟的方式……总之让人猜出来他们是一对绝症少女情侣,助理想用少年情侣的热情扩大作家萤火一样小的情感范围,最好看到自己。
电影结尾作家明显好多了,助理大概率达到了目的。
不停看电影是杀时间,也是在浏览人类精神史,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制作者展示了一代比一代精巧的技艺,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在主题上不停的重复,打动人的点在每一个版本中都有不同。
电影利用的东西和这部电影提到的芝诺难题的解决原理是一样的,时间累积效应。
光影进入大脑触发神经中枢判断思考,电影人是有目的的制造特定的光影,去触发特定的思考。
哲学上说,人眼看到的世界必定是虚假的,因为不存在可证实的光影,存在的只是中枢神经传递的信号。
世界是一个隐喻,就是这样得出的结论,可以认为凡是能感知到的东西,都是另外一个维度有目的的制造出来的光影。
太魔法了。
短评写不下,看完这部电影,感受到真正的爱情不就是要如此互相扶持吗?
他让她从悲观中走出来,感受生命的精彩,之后她又一直在他身边,给他最后的关怀。
一个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很难保持永远乐观,我自认为办不到。
不过至少现在我还身体健康,即使生活不顺,可是我不比其他人差多少,那就没什么值得抱怨的。
生命真的短暂,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这是最终极的问题,对于将死之人,家人越多的爱反而是越大的压力,如果知道家人会努力生活下去,那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最后一句话很好,你没法选择不受到伤害,但是你可以选择让谁来伤害你。
给四星因为没有戳到泪点,或许我对爱情的生离死别不感冒。
里面的BGM不错,阿姆斯特丹想去看看。
片名叫星运里的错,可是我觉得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永远没有错。
okayokay
美式小清新下的患难见真情,没有韩剧哭得那么撕心裂肺,却还是被生离死别的天各一方深深打动。
两个癌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邂逅,原以为病情较重的女主会先走一步,谁知世事难料,男主成了与世长辞的先驱者。
临走之前,他仍用自己的积极和乐观激励女主勇敢地面对生活,即使是没有他的生活。
男女主角虽然不惊艳,但是很暖心,尤其是男主的笑容,有种整个世界都被点亮的感觉。
阳光大男孩微笑着咀嚼自己的不幸,无条件陪伴自己的同伴,小心翼翼地守护心爱的女生,没有女主的应允他自始至终没有逾越他们的朋友关系。
他的无意吐露堪称世纪表白经典——即使跟我保持距离,我对你的深情也丝毫不减,一切试图让我幸免于你的努力都是徒劳。
中文翻译读来特别诗意,你是我这辈子难逃的红颜劫。
话说两位主演正值青春年少,女主是91年的,男主是94年的,难道现在荧幕都被小鲜肉承包了吗?
他们两人在另一部电影《分歧者:异类觉醒》中也有合作,饰演一对兄妹。
另外,个人认为女主父亲和双目失明的小哥颜值颇高,女主母亲的演技略浮夸啊。
不得不提的是整部影片插入了很多好听的OST,一听就是博士的菜。
列举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那些完美镶嵌在我心坎里的珠玑。
首先是一句很煽情的台词——这世上只有一件事比得癌症死掉更糟,那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得癌死掉。
女主一直对母亲在病床前的话耿耿于怀,害怕自己去世之后就会被这个家庭遗忘,这也是她如此执着于那个作者的原因,后来母女的一番交流成功令她释怀。
男主参加自己葬礼的桥段总觉似曾相识,原来死亡也可以预演,提前在亲友的哀悼送别中体验死神的降临,这才是真真切切属于我一个人的死亡仪式。
而随后庄严肃穆万人空降的黑色气氛,只能证明“举办葬礼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活着的人”。
男主爱好把烟叼在嘴边,看似是高中生桀骜不驯的吸引她人眼球的行为,他却美其名曰“把致命的东西叼在口里,却不给它伤害你的力量”,真是活捉呆萌神兽一只啊。
尤其喜欢他们的Amsterdam之旅,甚至可以算作他们的蜜月之旅,觥筹交错间的点点星光,掠过浮动的杯影,你只需一饮而尽。
在Amsterdam的每一帧截图都能拿来当壁纸,很有Woody Allen的感觉,鄙人有生之年真想去安妮弗兰克故居玩一遭。
这部影片最能引起我强烈共鸣的是女主的这句话——这个世界,只要有一个人记得你,你就永远不会被这个世界遗忘。
我承认,某种程度上我怀揣着跟男主一样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害怕肉体的消亡会带走我所有存在过的证据,这也是我拼命想留下一堆文字的意图,哪怕只是一些空洞的符号。
我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滴,我对文字的信任远远超越了对生命的热爱,只因,这份固执的精神财富可以成为我老无所依时聊以自慰的奢侈品……
痛苦需要去感知we are just friendswell,she is,i'm not好吧 明明是小清新 却被频频戳中泪点以前以为是自己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身体倍儿棒 永远的有劲 整夜整夜地不睡觉 一次冲4包特浓浆状咖啡刺激自己保持清醒 保持兴奋但那时同事的癫痫发作真的给我的震惊太大了 大到我都觉得自己得去看心理医生从那以后 我才开始考虑 我也只是血肉之躯 我的身体没有什么特别的 有一天会崩溃 令人措手不及于是又想起小时候的梦魇 会想有天天我死了以后 没有轮回 没有去向我 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归于尘土 我的想法 魂魄 记忆 会消散我不怕被遗忘 我怕结束 死亡对我来说是totally的结束每当想到这些 就想紧紧拥抱自己的爱的人 抓住机会抓紧时间去享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的结束前的侥幸
年度泪奔爱情片儿:星星都怪你听说The fault in our stars这部电影的时候,简介让我不是很有感,两个患癌症而垂死的teenager的puppy love,不是很吸引我这个始终健康始终乐观却始终离纯纯的爱很遥远的30岁文艺女青年呐。
但事实是,这电影看得我在飞机上不停掉眼泪,完全无暇顾及面前排着长队的上厕所的人群的目光。
星星都怪你!
它的爱情不是那些年,不是山楂树,不是蓝色生死恋,不是神啊再给我点时间,这类新琼瑶鸳鸯派,且完全不能把它当作一部teenager电影。
病痛的设置不是为了抓马,作者John Green是为了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构建有意义的人生,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的活出无限来。
(为啥听起来那么耳熟?
好像曾经有个传奇叫雷锋叔叔)言归正传,The Fault in our stars是年度看过的最美好的爱情电影。
电影通过两个身患癌症的少年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爱的世界里,瞬间既永恒的故事。
因此这最美好的荣誉却超越了年度,因为很久都没有这样清新隽永,纯洁有诚意,轻松与沉重并存,切入点小立意高远又积极的故事出现了。
Gus第一次认识Hazel的时候,在一个癌症患者分享会上。
主持人问他how are you today, Gus?他的回答是, I’m Grand! 如此超越了大气和自信的回答以及简单介绍之后,他随即撩起裤腿漏出一支假肢一派轻松地说,去年我得了骨癌,所以把腿切了,终于可以不打篮球了,因为我真的不那么喜欢。
他长着乐观,阳光又看起来不那么serious完全不像一个癌症患者的样子,他是那个无论前路如何,都想要继续在这个世界上make a dent的人。
所以他说,他人生最害怕的是被遗忘。
Haznel从13岁起就不断被判死刑,去哪里都要带着氧气瓶,因为她的肺早就不工作了。
几度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她看起来孱弱而消极,意识到生命无常的本质,令她认为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告慰早已身心具疲的父母。
在她的眼里,一切都会随时消失,但是她却坦然接受痛苦。
比起Gus的乐观而阳光的加州橙色,她是一抹美丽忧伤却坚强的深蓝色。
和所有那个年纪的青少年一样,Gus在开口约了Hazel去看电影后,就拿出一支烟叼在口中好似装成熟与不羁。
显然,在深受肺病之苦的Hazel眼中看来,这是轻视生命的大不敬。
但他另有解释,“我叼它在口中却从不点燃。
因为我拥有这个东西,却不给他杀掉我的机会。
”这是提醒他生命意义的token。
于是,在这个早早被判死刑的世界里,Hazel遇见了一个不服气此判决的,却帅气逼人,喜欢自己又非常主动的同龄人。
然后它们的爱情故事和所有人一样就发生了。
晶莹剔透而小心翼翼,不仅仅只是因为青少年的年纪,还在于它们脆弱如蝶翼的生命。
Hazel痴迷于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教会了她关于痛苦的真谛。
“It’s one thing about pain, it’s demands to be felt.”(被感受到是痛苦唯一的要求)尽管生命面临着随时都可能会终止的威胁,Gus陪着她追随着故事,从美国飞到荷兰。
因为Hazel想问问那个作者,人死了故事就只能嘎然而止了么,还有什么留下来。
电影里那个醉酒作家这段描绘为之前一直浪漫轻柔的故事基调带去了锋利而凛冽的反差。
我却觉得他扮演的角色好像“上帝”原先的模样。
你若有求于他,他一定会回答你,但他的出现不一定是温柔善良慈父般的亲近。
你若问他人生到底是什么,他一定能一语中的地道出,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些无限大于另一些无限。
p.sWilliam Dafoe一辈子演得角色都有点搓气的要死..但是演得是真好电影的表演对话都非常自然,阿姆斯特丹在镜头下显出一派精致清丽的质感,浪漫得完全赶超了威尼斯香艳繁重的审美疲劳。
不想剧透太多,因为电影太值得去看。
但是恕我笔拙,不剧透就有点不知道如何才能具体形象地来描绘这两个太让人爱的男女主角,那容我再来扔一堆形容词。
Gus幽默,投入,勇敢却害怕;Hazel敏感,患得患失,少女心,但任性而坚强,这两个美丽灵魂在彼此交汇的短暂的无限中,活出了细腻如水情如长夜的缠绵。
当他们坐着小船通过阿姆斯特丹的座座小桥的时候,我脑中chua chua chua地刷出, before sunset, 情定落日桥,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这三部电影中男女主角谈着恋爱坐船分别经过巴黎、威尼斯、康桥的桥洞们的一幕。
然后情不自禁地脑补出一个Gif画面。
坐船游个河,喝着Dom Perignon,口中能感觉到星星般的跳动,风吹着脸颊穿过金色的桥洞消失在斜阳的尽头,转身对身后的人投以柔情似水眼神若干秒后,最后升华到时间停止、世间只剩彼此的心理高潮。
此生要实现了以上这个描述,才算真正晋级为新一代杰出“爱演派浪漫主义作女”代表人物。
人在给予有限的资源时,若表现出更加无畏和投入,往往特别值得敬佩。
积极心理之故,我每每看到这样的内容就想说,身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生活和爱。
可惜,人生比较多的常态是,我们用理所应当来面对看似用不完的时间与无尽的选择,而当剥夺了这些权力的时,又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
科学上来说,那无尽的宇宙里,无数的星星本应足够把天空照得和白天一样明亮。
那为什么我们的天空还是那么黑暗。
爱伦坡说,那是因为天空不可见的背景使一些星星离我们如此遥远。
恒久、巨大而不停延展的宇宙,不停拓展着时空的维度,这种无限让所有存在其中的物体相较之下看似都有限的不值一提。
当我们抬头看银河的时候,在那个双目与光接触的瞬间,有部分来自遥远银河的星星其实早已枯竭,但是他们散发出的光最终经过数千万光年投到地球,用一颗明亮的瞬间来提醒我们无尽的黑夜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生命体。
一代星星的枯竭,会有更多星星诞生,life goes after life。
宇宙并没有要我们把有限的生命去和永恒与无尽比较,它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好让我们在这每一个瞬间都能幻化成无尽的时空里,让爱通过身体像一颗星星一样,散发出来。
就像Gus与Hazel的爱,穿破黑暗来到我们视野里,成为了夜空中最明亮的星。
Apparently, the world is not a wish-granting factory. Pain demands to be felt. Losing you, that is gonna hurt like hell. But you and all people know it’s possible to live with pain. You just do it. Don’t you worry about me. I’m gonna find a way to hang around here and annoy you for a long time. I cannot tell you how thankful I am for our little infinity. You gave me a forever within the numbered days. And for that, I am eternally grateful.
这部在电脑里放了很久都没有看。
开始以为是那种老套的爱情片,打开看过几眼男女主角都不养眼,看不下去,就一直放在那里,某天就那么一直看完了,发现还不错。
生活是残酷的,本该无忧无虑肆意快乐的青春碰到了疾病,遍带上了缓慢悲伤的色彩。
还好有那么个人,平平的面貌在他眼里最美,古怪的个性在他眼里很有魅力,他懂自己的感受愿意想办法满足自己的愿望。。。
就是接受与爱吧。
以前总觉得如果结局不好,如果注定要失去,那我宁愿没有过,这样不会有失去时候的难过与伤心,但现在觉得,就算很短暂,失去时候很痛,生命中的各种美好还是值得去经历与珍藏。
I have just watched a movie-The fault in our stars. The name is derived from 'Julius Caesar' of Shakespeare:' 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And I am reading this book of same name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The film mainly tells a love story , maybe the first love story of two teenager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is sort of love film, such as 'flipped'(砰然心动) or 'Jeux d'enfants'(两小无猜), which may come to you as the warm breeze in the spring, 'The fault in our stars' is a little bit miserable, because it is a love story about two cancer patients. It may arise sympathy or sadness, however, it is not necessary to regard it depressed and I actually gain more positive strength from it.In the movie, I was impressed with one of the lines: 'pain demands be felt' which was quoted from the book named 'An Imperial Affliction '. We should acknowledge a fact: without pain, how could we know joy? Most of us may not really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pain of cancer patients should bear. No matter what, we don't have to fear the pain, we keep the faith that the strength of our love would finally overwhelm it. Life may be tough, we have love from our family members, friends and lovers, which supports us to improve our ways of life, change our attitudes towards life and strengthen our belief of life.In addition, in the film, the optimistic boy said that 'oblivious' may scare him most. He always believes he would someday make distinctive achievements and could eternally be remembered by others after dying. So when lifetime is so limited that he was unable to achieve it, he became depressed. The girl told him he had done a lot and of course he would be remembered by others, but we don't have to be remembered by all people, we don't have to be loved by all people.Concerning the language in the movie, I really like the pronunciation of actress. I was most toughed by the eulogy of funeral and the words read in the 'Anne Frank House'. By the way, I was also impressed with the 'Anne Frank House' in Dutch. Maybe I will visit it someday in the future. And perhaps, before that I should finish reading the book -'An Imperial Affliction'.Finally, I wanna share some more words from the book:As the tide washed in, the Dutch Tulip Man faced the ocean: “Conjoiner rejoinder poisoner concealer revelator. Look at it, rising up andrising down, taking everything with it.”“What’s that?” I asked.“Water,” the Dutchman said. “Well, and time.”—PET ER VAN HOUT EN, An Imperial Affliction
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没有什么惊喜,煽情不够,节奏略显拖沓的一般玩意,包括他对病症和死亡近乎理想化的描述都注定了其及其一般的深度和广度。
但是作为一个资深准大龄青年我却看到了一种久别已久的单纯和勇气,人家都要挂了,仍然突破自我走到了一起,反观我们身边之芸芸众生,我倒是觉得他们是幸福的,或许应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得到的都是有期限的,所以在有限的0和1之间,可以付出无限的数字,直到大限将至。
而我们却生活在一个无限的恐惧中,虽然我们都会在七八十岁或者六七十岁死去,亦或者明天哪里来个横祸什么的也就如沧海一粟般走到尽头。
但是至少,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对于死亡的解读和审视或者说根本就顾不上。
我们只是一味的恐惧着所谓不知所以然的未来,恐惧没有工作,恐惧房子继续让自己更加无法负担,恐惧养不起孩子,恐惧自己比身边哥们混的差,恐惧爱人劈腿等等。
所以我们对于伴侣的选择附加了更多无谓的必须条款,然后徘徊、犹豫、紧张、惶恐,错失了美好,走过了山花烂漫,结果最终或许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选择了自己最不齿的选择。
当然,有情人终成眷属,等待到了值得的例子肯定是有的,但是从概率上讲我想应该是凤毛菱角吧。
或许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大限,就对这个人好一天,好一个月、好半年,用尽你所有的热情和理想主义,抛开所有世事纷扰,选定那个人,建立一个感情世界的乌托邦,让大家都感受一次最单纯的存在,让彼此寻求一次心灵的旅程,又何尝不可?
肯定有朋友会说,你就是一个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者。
我记得麦兜里有一句台词说道:如果这些如果都能实现,那么世界会不会真的因此而不一样?
啊哦原声大概是今年OST最佳了,可惜剧情主角都不是我的菜。
okay
okay
富家绝症濒死男女过家家,说这是爱情片那是侮辱爱情吧,整个就是意淫,还不如暮光之城。今天提前给年轻女性的试映,整个影院一共不到十个男的。总之实在太难看了。威廉达福和劳拉邓恩在这浪费时间也就算了,谢琳为这坨屎剪掉了漂亮的长发算怎么回事啊?!
后半程终于无法忍了一直快进。为这样的电影熬夜我真想拍死自己。另外,穷人别想着生病了,治癌症的那些高科技不是我等屌丝负担得起的。【那你为什么还在熬夜】
绝症梗拍成这样算不错了,俗套段落免不了,但好在三观正,不仅小朋友,更难得的是爹娘的心态健康.男主角选的好,配的歌多了点.适合年轻人看!
这部以前看过呢。合格不坑。当时是因为片尾曲去看的,那个时候迷Ed Sheeran不行。
矫揉造作不忍直视。
Bad story,but beautiful life.
比前两年范宁那部青少年癌症片还难看 美国人民显然是韩剧看太少 表妹的短发实在太像男生了 海报怎么看怎么像同志片
才知道男主竟是 极盗车神的男主!他演的男友,不喜欢很难。
感觉自己已经不是青少年了…已成谢琳粉,安塞尔和盲男都好萌。
简直就是在拿癌症做噱头!
就……很套路的感觉
如果说本片有什么新的东西,或者说亮点……算了,并没有。
书读到一半看了电影 一直哭 却也不悲伤 - The best love story i've seen in a long time.
The book is not bad, but the movie is a little bit disappointing to say the least. And all the teenage girls sitting around me were ugly crying…Jesus…Are their ex boyfriends all dead?
选曲完全可以再开阔一些,也许制作班底平常不听歌。M83写了一首曲子就成了死者在路上远去安抚生者的必备BGM(穹顶下S1)。还有Boom Clap和Ed Sheeran(特邀)……这是在刷Billboard榜单么。疯作家的意外存在倒是把主流气息拉偏了许多,不错。
被人推荐说哭得死去活来……结果全程get不到哭点最后只能快进了。
6.5/10 分。2023.08.22,初看,133分钟加长版蓝光。只适合青少年看,不适合我这样的中年人了。这几年因为肺癌去世的亲朋好友有十几人。。。影片投资约1200万美元,改编自约翰·格林的2012年同名小说。2020年被印度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