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没有电话,出去之前爸妈总会问我什么时候回家?
答案就一个,玩一会就回了,但是每次都玩的很久。
长大了,总是以工作忙,有点累,想睡觉为借口不去看他俩。
但是心里不慌不忙,因为我知道,家就在那里,无论玩的多久,无论多久没去蹭饭,他们一定在家里呢。
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回家的故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阿妈想要回家,抛下所有,变回最初的样子,去找她的家人,她的阿爸阿妈了。
很感人,景色很美,看的让人流眼泪。
这几天得去看看我家的老两口了,想他们了。
真正的喜爱无须理由,因为一切皆可成为原因。
但还是要写,这或许是从“入”到“出”必经的环节。
从电影名字出现在草原上道道河曲的旁边开始,我就知道这是我喜欢的风格。
以景言情,只有足够宏大又深远的主题才能和这样广袤悠久的蒙古草原相配,含蓄温婉,细腻动人。
虽然故事背景在草原,距离我这种现代城市里长大的人太远,可是情绪却轻而易举的随着背景音乐进入了情节的发展。
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归宿——家园与死亡”,主角是母亲,所以我太熟悉…很喜欢“脐带”的寓意。
影片中将其具象化为儿子和母亲腰上系着的麻绳,那是“安全的保证”,牵挂的精神纽带,也是对母亲自由的束缚,是儿子对母亲的私心——我不愿称其为“自私”,因为我们在未经过这一段“寻家”的旅程前很难懂得放手成全的意义,若无私心,恐怕是无情。
于是整部影片的主线就是从亲手系上绳子到亲手斩断绳子的发展,是母亲回家的愿望让儿子从不理解到支持、最后了悟的过程,也是儿子对音乐(马头琴和电子琴)的使用从工具表演到用以交流和抚慰感情,最后听到了母亲的音乐。
脐带的形成是因为儿子需要母亲的营养,这营养是物质也是精神的。
儿子以安全之名重新连上这人为的脐带,母亲却忘记了她的儿子,只记得自己和她父母的那个家。
儿子无法给予母亲渴望的那个家,只得陪她上路,最后亲手斩断自己这“唯一的阻碍”,看着她高兴的远去,孤身去寻找那颗生死树。
是复杂又漫长的告别啊,只有找到自我之后的独立个体,才能做到最后的斩断——斩断原始的精神依恋。
母亲不是我的归宿,她有她的“家”,当她又变得像个孩子,又需要“精神营养”时,自然会有无形的脐带连着她和她的归宿,牵引她愉快的回归。
我也要找到自己,而不是还像个孩子一样依赖母亲,用脐带束缚她。
何为找到自己?
大概是女主角说的“我知道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广阔时空之中的定位。
完整独立的主体无须以特定的亲人为精神寄托,无须用脐带捆绑爱人,而依然能与世界以无形的方式连接,依然存在一条连接个体和自然,指向家与归宿的“脐带”,所以我们不至于漂泊无定,孤独无依。
我喜欢这种想象,我也希望是这样。
影片中儿子喜欢音乐,在片头就以拉着马头琴的画面出场,在结尾又在篝火旁拉着马头琴,重新听到了“草原上的声音”。
不过关于儿子成长这一段处理较少,没有突出“北京”的城市对人物的影响——除了听不到草原上的声音,没有小时候和长大后的联系,缺少明显的推动因素,至少我没捕捉到。
片尾停在了儿子坐在“生死树”下,有些意犹未尽。
生死,是永远说不尽的,影片中描绘母亲的死亡,是回家之旅,是美好的音乐和盛装的民族服饰,是群体欢歌中温馨的喜悦。
我喜欢篝火旁女主角年轻的面孔和母亲年迈的脸交替出现,时间仿佛一直在一个人身上流逝,母亲又变回了孩子,孩子也长大成为父母,轮回,就像他们围着祭祀的石堆转圈,就像日出日落。
生死树,死生一体。
归宿是出生的地方,是家,是结束的地方,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我在哪”。
最后一幕蒙古牧民们在篝火旁跳舞歌唱,母亲注视着表演着音乐的儿子,旁边是女主,就如同看到了自己的父母,儿子以这种形式参与了母亲的生命之初和尾声…因为生死与时间乃是在一个个生命身上接连不断轮回,所以无须留恋和悲哀么…欢喜的生,欢喜的去。
我们会不会觉得人的一生“像苍蝇绕了一个圈,又飞回来”是悲哀呢?
轮回,佛确实将其视为众生无法逃脱之苦。
我们长大后离家出走,又在某一刻踏上归家之路,我们四处寻找的原来是自己不曾回首的身后的起点吗?
我说不清,但我不为此悲哀。
苏州场《脐带》的超前点映和导演见面会,入场前送了海报和明信片。
是让人想二刷的电影,几乎全程是蒙古语。
有点《隐入尘烟》的即视感,很多素人演员,都是讲朴实真挚的亲情,有笑点有泪点,景色拍得太美了。
蒙古族的歌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地中,离自然很近,旋律很适合摇篮曲。
看之前就猜到了会很好哭,讲的是带阿兹海默症母亲回家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煽情,只不过自然地就流泪了,是演员的一个神态,甚至看到两人处于茫茫草原的美景中也会被感动,心旷神怡啊……看到了母亲这个角色局促不堪和孩子气的一面。
有点公路片的味道,不断地追寻记忆中的地方。
最喜欢结尾的篝火跳舞和拉着马头琴后面篝火星子乱飞的场景。
最快乐的一幕,让我也感到放松。
但是立马就转折,作为兴奋点缀的火焰变得紧张,而母亲也找到了她的家。
这一幕当时完全看不清了,眼睛已经被水糊住了,只记得很美很美……最后儿子孤身一人找到了半生半死的树。
导演说这棵树是真实存在的,原来剧本里没有写,是拍摄时发现的,而且意外契合影片主题,有着神秘的链接。
女性创作者的视角来呈现的母子关系比较少见,但是足够细腻。
导演是达斡尔族,蒙古族的一支,这部处女作拍的也是自己熟悉的环境,有安全感。
影片分享了蒙古族看待生死轮回的视角和态度。
Q&A环节的提问都好棒,观众人均提问5分钟系列……一位问到以往的阿兹海默症患者都是回归到更加封闭私人的空间,而影片完全相反。
导演的家人也是患有这种疾病,说病人是“心与灵魂被掏空”。
我旁边的一位18岁女孩分享她经历的两次亲人去世,边讲边泣不成声,很让人心疼。
第一次参加路演观影,这种形式有点像是做完阅读理解后询问“标准答案”的过程,光是听每个人不同的答案就已经脑容量不够了。
好多蒙古族的观众,有一位还是主演的家人,卧虎藏龙啊……导演说剧本的规划性不强,变化在生活的每个瞬间,没有长远的计划,而更珍惜眼前和真实感受。
这正是我所处的状态,非常有共鸣。
观众太积极了,本来还想提问的。
片中有处地方提到了内蒙古不只有马头琴和呼麦,他们也不是活在过去。
而片中也出现了现代科技,无人机看守草场和母子俩骑车形成戏剧的对比,母亲把它当成“长生天”更是一处笑点。
感觉导演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想减弱刻板印象的,展现的更为贴近自然的生活。
总之,是一部非常浪漫和诗意的影片。
希望票房大卖!
3.18 二刷买电影票时以为可以包场了,不过实际上一共是两个观众。
我以为二刷会降低情感体验,就像之前流浪地球2的那段太空电梯和空间站坍塌,二三刷都不如第一次看的震撼。
但这次反而被触动更深,我想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演员主要通过神态和动作来演绎,而台词不多,给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这一次注意了之前忽略的哥哥,和母亲待了五年而不堪其扰,第一次看浴室那段戏就觉得压抑。
而后面他在母亲离别时去车上拥抱,给弟弟捡回了扔掉的马头琴再拿去修,一口饮尽母亲做的很咸很咸的茶……都让我对他的心理活动产生好奇,割舍不掉的血缘和家乡。
还有个细节,儿子一开始回到草原母亲让他听声音,他听不见,被问耳朵是不是“生锈”了,到后来去采样草原上的各种声音制作音乐,更加贴近自然。
还有“双生树”,最早出现在墙上母亲作的画中,再到照片,而结尾处儿子最后靠在“生”的那侧树边,镜头从枝叶延伸到天空的太阳,配上紧张的音乐,大概象征着从生到死。
一刷时看到门外举着火把跳舞的人,只觉得诡异害怕,二刷看到这段就直接流泪了,有从年轻变到年老的过程,此处配乐超好听。
后面有个大概是祭祀的场景,两次都让我想到了《德伯家的苔丝》结局躺在巨石阵上迎来审判的场景,也是日出时分,同样的高地上。
母亲的那句“我的小鸟飞走了”,两次都爆哭。
她用绳子把两个儿子绕在一起这个创意超好玩,还有很多地方都值得品味。
目前刷到网上评价大部分是好评。
至于景色和音乐,完完全全的享受,结束后只在网易云找到了三首剧中的歌曲,希望能尽快听到其他歌曲。
结束后完全被河边给母亲唱的那首歌曲洗脑,“诶呜诶呜~诶~诶~……”还是很喜欢最后的场景,前面用吉他伴奏的总感觉欠缺了些什么。
马头琴一出来感觉才对,才够劲,这股草原上桀骜奔放的劲,这股在辽阔自然中不屈的劲,这股生命尽情盛开的劲。
虽然有点像提琴的音色。
但完全是不同的感觉。
听完了片尾的歌曲,看到标出处的时候有特别多民族的歌。
内蒙古草原音乐风格宣传片。
电影就像航拍的草原,你看到的是辽阔壮美的草和碧绿清澈的湖,但生活其实是走进草原里的沙砾和牛粪以及水塘边的淤泥和野草。
我也不喜欢一个局外人站在上帝的角度劝别人放手,就像影片里那个姑娘幼稚的斥责男孩你怎么能这样绑着妈妈,因为她不知道妈妈的一天是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
我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接纳死亡的意图,但我觉得选择阿尔茨海默症作为故事的依托不合适。
因为这个病恰恰就是使一个人失去了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他所做的一切选择你不能判断是他的选择,就这样寻找了一路然后接受母亲自己走向死亡,这真的是阿尔茨海默症母亲的儿子可以做到的吗?
让得这个病的亲人走丢不能解释成为他去寻找心里的家,那是作为看护人的失职。
你可以换成另外的病,让他有独立的、清醒的选择能力,然后儿子最终明白尊重母亲、尊重生命就是接受死亡。
比如话剧《晚安妈妈》,女儿在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所做的一切就是告诉母亲自己的决定——自杀,因为她是一个癫痫病患者,在发病时毫无理智和尊严,给亲人带来巨大麻烦自己却无能为力,所以她选择在自己不发病很清醒的时候,结束掉自己糟糕的生命,最终母亲也接受了女儿的决定,虽然她痛苦万分。
我觉得这是质的不同。
我看完电影很震惊,我觉得人生观有问题。
小时候,我的姨姥爷就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姨姥姥对他照顾得很好,去哪里都牵着手,回家也是锁上门,因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会出去,姨姥爷患病的最初几年还是保持着体面,外人几乎看不出他有病。
但架不住时间加重病情,最后的三年真的是会把屎都涂在墙面上,会偷吃掉三斤香蕉不知道饱,纵是已经殚精竭虑的精心照护了,他还是丢了两次,每一次丢都是整个家族所有人都出动,再加上每个亲戚各自的朋友,两三百人连续不吃不喝不睡觉的找,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连bp机都是数字的,就是这样一寸一寸的找,所有的电线杆子上都贴着寻人启事,地毯式的把济南整个城翻一遍。
幸运的是,每一次都找到了。
最后一次丢的时候,姨姥姥自己已经是癌症晚期,病痛把她折磨的都没有样子,但她还是在家里握着每一个回去送消息的人的手,很恳切的说:“再找找他呀,不能让老头自己在外面走,他还不如一个一岁的孩子,怎么能把孩子丢在外面呢。
”所以,有些苦难,不是你看了看,想了想,就好说一说了。
个人观点,不抬不杠,如有不同,你都对
以下内容仅为个人的一点纯主观评价,毕竟每个人的感受和喜好不同都有所不同嘛,不喜勿喷噢。
四星。
基本符合个人期待,比较推荐去看。
可以感受到影片真挚的情感与剧组的诚意,尽管剧情十分简单,却能够直接触动人的内心,带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感觉。
让我体会到了家庭、故乡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1)这部电影的拍排片特别少,偏冷门,也期待能有更多人可以在影院大荧幕上看到这部电影啦。
不过可能是因为我看的这场有映后见面会的原因(比较可惜的是这场只来了监制姚晨,而且我去迟了,没有领到海报和明信片之类的小礼物),基本上是都坐满了,观影氛围挺好的,玩手机的比较少,观众比较热情,看得比较认真,提了好多问题。
(2)虽然是一部地域性和民族性相对较强的蒙古族电影,但普通观众却也能够很好地带入其中。
作为本片导演兼编剧乔思雪的新人作品,还是在疫情期间拍摄的,值得鼓励一下。
(3)本片呈现了内蒙古的独特风光,有曹郁在中间进行调度,本片的拍摄技术高超,视觉效果极佳。
在内蒙古的广袤大地上,草原连绵不绝,天空湛蓝如洗,仿佛让人置身于广袤无垠的世界中,有种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的感觉。
(4)影片的配乐是本片的一大亮点,所选取的音乐比较贴合,让人感受到内蒙古音乐的独特魅力,一首首旋律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一些美好与哀愁的情绪。
(5)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家,那个家位于熟悉的故土,家里有着爱我们的父母。
可是,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也曾是孩子,也曾深深地眷恋自己的爸爸妈妈。
影片的主题相对比较明确,就如电影标题“脐带”那般,本片主要讲述了父母与子女、游子与故乡之间的羁绊,父母对子女,故乡对游子,始终都有着一层断不了的双向联系,这种联系既是爱也是束缚,我们终将走向独立,剪断那根“脐带”,与亲人和家乡告别。
另外,本片还涉及了一些“阿尔茨海默症”、“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碰撞”以及“生死轮回”的议题。
(6)影片里最后出现的那颗一半生一半死的树真的有一种诗意的美(据说这棵树是真实存在的)。
这颗树一半的树冠蓬勃向上,生机盎然,另一半则枯黄萎蔫,这不仅是一种生命的缩影,更是一种坚强与美丽的象征。
这次的注意点转移到寻找母亲时遇到的那头牛,和与母亲寻家时遇上的那只羊。
在我看来,牛和羊分别代表了母亲的两种不同精神状态,“牛”时,尚有一丝丝自我意识,存在“母性”的一面,“羊”时,“母性”不存,只剩“本性”(一种回归童真的状态),正如“牛”“羊”一般。
记忆赋予其“母亲”的身份,而阿尔茨海默症使母亲的记忆逐渐消失,其作为“母亲”的身份也逐渐消失,回归到只剩原始记忆的状态(幼年)母亲两次看见已死的父母,那是死亡的具象化,第一次母亲欲前进时被儿子拽住,一方面是儿子的不舍,一方面是母亲的眷恋,而在第二次看见将要前进,儿子毅然割断绳子,给母亲尊重,而自己也寻找到了那棵生死树。
似乎在蒙古包为母亲整理衣冠时,她便已经逝去,最后割断绳子,也只是儿子心理上的放手。
那棵阴阳生死树,表达“生生死死,相存相依”的理念,死亡何尝不是一种新生,生树借死树根,死树依生树存。
🎬《脐带》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后,病情使她变成了一个孩子。
夜里跑出家门迷路在荒野,整日哭闹着要找阿爸阿妈,穿上漂亮衣服就不肯脱下,拿着随身听即刻随性起舞,然后就舞至了水泽的边缘。
总之一句话,她必须活动在儿子目之所及的地方,所以儿子便用一条麻绳栓住了彼此。
于是,在辽阔豁达的大草原上,儿子带着母亲踏上了溯回之路。
白天,他们遇见了迷路的小羊;夜晚,他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原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竟也可以如此和谐共生。
以至于当死亡临近之时,如一只鸟展翅飞向天空。
在旅途行至最后的夜晚,母亲从容微笑着说:“谢谢你,我感觉很幸福”。
儿子流着热泪,解开了那根如脐带的绳子。
这一刻,生和死紧密相依、互为归途,仿佛是一颗半枯半荣的古树。
生命这场旅途,我们经历、遗失、寻找、归零,依稀望见尽头时,却总在追忆过去。
所以,无论正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请用心去珍惜这趟旅程,用心感受每一次日出日落,珍视每一个与你同行的人,勇敢积极面对每一个挑战,因为,这就是人生,一段无法预知的奇妙旅程 。
脐带 (2022)7.9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乔思雪 / 巴德玛 伊德尔
你看,母亲最后走了,这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母亲临死前回到了家,看到她的“父母”,安详地去了。
哥哥一家也能团聚。
弟弟也能追逐自己的梦想。
但如果母亲还活着,被照顾得很好,活得更长久,那兄弟两还能维护好自己的家还能追逐梦想吗?
恐怕活着都很难。
所以为什么说长寿不是好事,活得体面越来越难,我也希望能体面地走,小病就医大病就死。
电影始终是电影,太过美化了,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好人。
送衣服的大姐,电工美女,撞墙的大哥淳朴地留下羊。
三刷,意犹未尽很喜欢这部电影。
本来有大师课曹郁的解读,但是那天有事没去。
之后自己看了,但感觉自己看的不够通透,就连刷了几遍。
想网上找找解读,没看到合适的,自己查查资料,做以下记录。
1 音乐这部电影最先感染我的就是音乐。
全片一共十几首音乐或歌曲。
不仅包含蒙古族,也包括内蒙古其它民族的音乐。
每一段音乐都对应着电影中的相关情节或是后续情节。
和内容贴合的非常好。
关键是非常非常好听。
平和悠扬。
有摇篮曲,有爱情的歌。
据说,这部电影要出原声带。
2 节奏这部电影节奏控制非常好。
开篇10分钟,就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明白。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反转情节,都是朴素的生活片段。
每个生活片段时间都不长,通过有关联的音乐连结,看似朴实,却能牵着观众心情走。
期待故事后续的发展。
3 背景和人物故事发生在初春的呼伦贝尔的城市和草原。
我是查片中车牌知道的。
建设中的草原城市,城市外一望无际的草原。
主角弟弟阿鲁斯04年中学,马头琴比赛中拿到奖,故事中应该30多岁,单身,北漂。
哥哥有妻子,应该40多。
属于被城市淘汰的一代人。
片中好像除了父亲的蒙古袍,没有父亲的痕迹。
而蒙古族传统中,对父母长辈是必须尊敬且照顾周到,在长辈死后家族才会得到长辈灵魂的保佑。
母亲之前一直生活在草原的砖房里。
和城市中的长子在一起刚生活了5年。
蒙古族的砖房居住习惯也是受汉人习俗影响才有的。
但在母亲心里那只是她结婚后的家,也不是她想回到的家。
母亲想回到的是和父母一起合影的那棵生死树的家。
4 习俗我是查了一些网上的资料。
因为对蒙古族不了解。
不知道对不对,请指正。
蒙古族子女结婚之后,会从家长分得一部分财产出去自立门户。
这是解放前习俗。
现在不知道如何。
所以,母亲一直和哥哥在城里住五年,哥嫂就希望弟弟回来一起住,分担照顾母亲的责任。
而如果弟弟回来,则草原的老屋就是弟弟的财产。
哥嫂的做法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是不是有点儿那个。
后来看了几次,就知道哥嫂都是有担当的。
弟弟把母亲第一次接走,嫂子还嘱咐过两天就回来。
只是嫂子希望弟弟能回来承担照顾母亲的责任。
这时候母亲神志还是有时候在当下的。
哥哥在车里和母亲拥抱告别时,母亲对哥哥的耳语,知道他很累了。
家中最小的儿子会继承父亲的职业。
所以片子中主角的父亲是不是拉马头琴的?
可能是。
不知道。
所以母亲才会培养小儿子拉琴吧。
哥哥家吃饭,母亲吸骨髓,是蒙古族非常爱惜粮食,因为游牧生活不易,所以对任何食物都不浪费,吃骨头的过程就是老辈草原蒙古人留下的传统。
蒙古人在家庭教育中重视老实实干。
所以,当弟弟说母亲想去哪就带她去,哥哥才会说,说都是容易的。
哥哥经济窘迫,应付母亲已经焦头烂额。
在城市的情节中,没有任何音乐。
只有喧闹的背景音。
当小儿子带母亲出城市到草原后,欢快的音乐响起。
影片中,出现大量的河流镜头。
蒙古人非常重视水源。
水源里不能洗东西,不能倒垃圾。
水能喂牲畜,能让牧民得以生存。
所以水代表了生命。
而且非常神圣。
污染了水,会带来厄运。
蒙古人的居所也是邻水。
看水的流动,这个故事发生在初春的草原。
5 根男主作为弟弟,有着音乐梦想,作为马头琴和电子音乐艺人,在北京夜店里演出生活。
北漂之后,他的心中没有根。
哥嫂的家肯定不是他的家。
他的家在草原的砖房里。
有着儿时很多荣誉奖杯的家。
他觉得他的家就是母亲的家。
所以他带母亲回家,也是回自己的家。
但在患病的母亲心中,那不是自己的家,照片中生死树那里才是自己的家。
所以,哥嫂母亲房间的铁门,那是哥嫂要留住母亲把它当做家的象征。
母亲在墙上画的树和蒙古包以及牲畜,才是母亲儿时的家。
后来,草原上的砖房,是哥哥和弟弟儿时的家。
弟弟给母亲系上的绳子,是弟弟对母亲的关心,但它对母亲来说,也是一个铁门。
母亲宁愿睡在搭不起屋顶的蒙古包里,也不愿意呆在砖房里。
母亲在河边跳舞也是心性逐渐回归儿时记忆的象征。
6 火焰片中有两次火焰的特写。
一次是阿鲁斯和塔娜在火边饮酒,火焰象征爱情。
一次是最后的相聚,火焰代表了灵魂的上升。
火在蒙古族传统中也是一个崇拜对象。
比如男主把鞋子放在炉子上烤,最后鞋子给烤坏了。
这个行为才传统习俗里是不允许的。
火炉之上不能放鞋子,也不能跨过。
其实阿鲁斯是个远离家乡远离传统的人,这部故事本身就是阿鲁斯逐渐回归的过程。
从他鞋子被火烤坏,换回靴子,一直到后面他穿着传统服饰,到最后他为母亲弹起马头琴。
片子没有拒绝当代科技。
比如草原上的风车,摩托皮卡,以及无人机,还有阿鲁斯的电子乐。
这些东西影响了塔娜,也影响了母亲。
同时,传统习俗和人情,比如卖袍的大姐赠送袍子给母亲,比如对长生天的膜拜,比如塔娜说的话,也影响了阿鲁斯。
我们不能一直活在过去。
时间是向前走的。
草原的大地与河流和天空,容得下先进的科技。
7 时间片中表达时间的地方很多。
比如停摆的钟表。
塔娜要看表,阿鲁斯说那表停住了。
钟表象征着这砖房仍然停留在儿时的年代。
塔娜也在时间仿佛静止的草原里。
也说明当时阿鲁斯还想回城市里。
另一个时间的象征就是月亮。
阿鲁斯带母亲住在砖屋的第一晚是月圆之夜。
影片过半,吉普车撞墙的夜晚是新月。
说明已经过了半个月。
之后他们开始了寻找生死树的旅途。
影片后半段,阿鲁斯和塔娜定情,是半月。
湖面上有一对野鸭。
就是旅途开始的一周后。
最后母亲的离开是满月。
蒙古族习俗有祭月的传统。
满月之时载歌载舞。
这也是母亲离开的时候。
距离母亲眼中先人灵魂的召唤正好过了一个月。
8 卡车的洞我认为,砖房代表了子宫。
母亲一直想从里面出去,但是阿鲁斯一直用绳索牵着母亲。
比如阿鲁斯用儿歌音乐引母亲回屋,比如塔娜看到母亲被绳子牵在床脚,比如大哥看望母亲后离开母亲在屋外阿鲁斯在屋里。
卡车撞的洞,我认为代表了生产即将开始。
脐带的寿命进入了倒计时。
母亲这时候第一次看到了先人的灵魂,在屋外召唤她。
在没有搭好的蒙古包中,母亲捡起迷途羊羔,又一次拉着绳子出了蒙古包。
最后母亲病情加重,更像一个小孩子之后,把阿鲁斯和塔娜认成了父母。
他们睡在搭好顶子的蒙古包里。
母亲还是舍不得离开。
而塔娜之前为母亲擦身,阿鲁斯最后为母亲穿上蓝袍子白头巾。
蓝色和白色是蒙古族最喜欢的颜色,象征蓝天白云。
火焰的特写,代表母亲的离去。
之后阿鲁斯和母亲的舞蹈及对话,真是想象中的灵魂的对话。
最后阿鲁斯亲手割断绳子,放母亲回家,母亲的背影随着火焰,变成了空中的一颗星。
阿鲁斯给母亲系上绳子,建立脐带,表面是为了母亲的安全,其实,是他心里割舍不掉对母亲的情,他给了母亲安全,给了母亲家,其实是他自己需要一个根,一个家。
有母亲的地方就有家。
这是阿鲁斯想要的。
阿鲁斯割断绳子,就是放了母亲回她的家,回她爸爸妈妈身边。
他对母亲的不舍,来自于他心中的家消失了。
直到影片最后,他坐在了生死树之下,才重新找到了根,阳光之下,绿叶发芽,阿鲁斯感受到了来自先祖温暖。
预想,他最终也会回到这里。
9 镜头片中有两处俯拍。
一处是阿鲁斯和母亲进入私人草场,被主人用无人机驱离。
阿鲁斯提到长生天说这里不能走。
我想,这是先祖的视角,告诉他们还不到时候,不能走近道。
什么时候才到时候,阿鲁斯要和塔娜定情以后,要组成家以后,母亲才是离开的时候。
这是我的想法。
二是母亲走后,阿鲁斯独自前往目的地,一路上都是长生天的俯视,或者是母亲在天之灵的俯视。
阿鲁斯此后的人生路,都会得到上天的眷顾。
最后一个镜头,阿鲁斯望着蓝天,最后是一个蓝天的特写。
蓝白就是母亲走时候的衣服头巾颜色。
和母亲的对视。
整部电影的色调,北京部分是黑夜,呼伦贝尔城市部分是暗色调阳光也是冷色,草原砖房色调变暖一些,寻找生死树的旅途开始之后色调越来越暖,最后生死树色调变得最明亮。
春暖花开,也预示着阿鲁斯内心的颜色变化。
我能想到的就这些,有补充的请留言。
脐带对于婴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它在母体内,成为供养婴儿生长的生命线。
但当婴儿呱呱坠地之时,脐带需要被剪断,用割裂与母体的自然纽带的方式,来到人间,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真正实现用口鼻呼吸,体验这个世界带给柔软的肺部最初的呼吸的疼痛。
影片取名为《脐带》,从具象上看,是连接母子之间那一条长长的绳子,从情感上看,是一直牵绊的母子之情。
母亲因患病“变成了小孩子”,于是乎,需要儿子以大人的方式来照料,此时,这份羁绊彻底逆转。
母亲不再是母亲,母亲变得自我、变得自由、甚至变得陌生,但她似乎回归到一个最初的我。
她不再是母亲的身份存在于这个世界,而只是那个喜欢音乐、喜欢跳舞、喜欢小羊、想找爸爸妈妈、想回家的一个小姑娘。
影片着重描绘了母子之间的情感,陪伴是儿子能为母亲做的最棒的事。
从一开始的限制母亲的自由,到带着母亲去寻找生死树,两个人一路前行,在内蒙古大草原之上肆意驰骋,在敖包边翩翩起舞,在火堆旁久久凝视。
这是送母亲回家的路,这是一路道别的送别之旅。
最后的最后,儿子拿出刀切段了两个人之间的绳子,犹如当初他自己出生时被切断了脐带一般。
只不过这一次,他是真的要离开了母亲,这一次,他的肺没有疼痛,他的心在痛。
曾经的脐带之断是为了相聚,这次的脐带之断是为了离别。
电影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歌手或音乐制作人,在他的生命里,音乐占了很大的比重。
当母亲变为小孩子时,我们发现她也是如此喜欢音乐,或许这份传承就来自这里吧。
蒙古族人热爱唱歌,喜欢跳舞,在苍茫大地上,处处皆音乐,他们的乐感和动感是那样自然,与生俱来。
影片整体都有一种音律在流淌,蒙古族的歌曲配上草原的辽阔苍茫,让人感觉无比孤寂又无比充实。
音乐,就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音乐也从镜头中流淌出来,蔓延到你我身上。
影片的电影语言是极棒的,充满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民族风情。
镜头语言简单明了,没有故意炫技,相反,是一种诗意的叙事方式,展现出草原上的脉脉风情。
草原儿女的情感,真挚且热烈,细腻且张扬。
无论是大场景的航拍,还是小空间内的情感表达,都很质朴,很动人。
特别是影片中有几场如梦如幻的梦境戏份,带着一种神秘色彩,非常引人入胜。
这里的镜头语言的展现方式,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影片整体呈现出一种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是一种带着诗意和浪漫的色彩,高于生活本身,却让人相信这份存在。
画面在色彩呈现上添加了很多蓝绿色,给人一种复古的感觉。
夜晚的场景里,火把、篝火、电筒、月亮的光芒,那么真实又如此梦幻,仿佛油画一般,仿佛进入了一场梦境。
这部影片让我感觉很舒适,它呈现出一种情感的美,一种离别的美,一种诗意的有节奏和韵律的美,让我体会到一种久违的感动。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21:32
【∞】用手与手、线绳间编织的联结作脐带意象,建立信任、黏合关系、互道爱意与珍重之时。是母亲亦是女儿的娜仁左格,在回归娜仁左格时说道,即便是马兰花也无法长青呀,呜呜呜!以及跑去查了下,原来同莫奈的睡莲一般拥有明亮紫色肌肤的马兰花是内蒙古省花,学习了!歌真好,天地真好,树真好。
生&死,导演与导演这部作品的力量其实很强有力,画面、声音、剪辑、调色都很棒!各位老师辛苦!感谢为这部影片奉献力量的所有工作人员!感谢导演!23年的一次惊喜之作!
在城市里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却不得不打着民族文化的口号来得到一些关注和机会。用着自己极具刻板印象的回忆拍一个属于民族“猎奇”故事,用新鲜的话语讲述着传统的价值观,用先进的技术重拍那些烂俗的隐喻,再配上即传统又现代的配乐。脐带这个象征成了说服投资人的直白工具,最后再加上点社会热点,一个成功的文艺片模板。以为能看到草原游牧民族的价值观,结果只收获了漂亮的风光。(两个旋转镜头真的太过于做作了。。。)
“她很爱我,只是她想不起来了。”TAT
草原新生代对传统作出的现代表达,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新人导演的处女作,相信两位监制做了极大贡献。切断脐带,才能迎接生命,也只有切段,才能告别尘世,这个生与死的象征,真是太巧妙了。另一个指代物阴阳树,也是神来之笔。巴德玛老师真的很干净纯洁,演的真好!曹郁果然大师,每一帧都美到窒息。
非常喜欢窗外幻觉那一幕:篝火明亮,红裙飞扬,有人在呼唤你少女时期的名字,草原无比广袤,而故乡渺远,河流、土路都是脐带,两端系着归人与游子。
蒙古音乐公路片,又叫“我帮我妈找颗树”。也算是一部关注少数民族的作品吧,立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内容真的太苍白了,也丝毫感受不到真挚。表现“脐带”的符号也好,母羊哺育后代的指代关系也罢,反反复复用实在没有必要。就是一部40分钟的短片体量,加了太多无谓的空镜头,还有一堆充斥着对少民刻板印象又不明所以的内容硬撑到九十分钟,最后还明显收尾收不住了,导演能力明显不足。
何處是我母親的家?臍帶,是母親給予孩子的血脈,是孩子守護母親的麻繩,而母親也曾是孩子,母親無法永遠養育孩子,孩子無法永遠陪伴母親,這聯結始終要剪斷,在來到世界的第一刻,或者,在離開世界的最後一刻。電影其實問題不少,故事不夠完整,敘事節奏欠流暢,對阿爾茲海默症的理解也有誤,不過浪漫化的表達、象徵符號的使用救了一把,曹郁的攝影更是無須多言的出色,讓電影厚實的情感力量給觀眾溫柔一擊。
害,后悔了。好无聊。教科书式的摄影,应试作文式的剧本,即使说着鄂温克语,在草原上拍摄,却丝毫感受不到一点少数名族电影该有的真情流露。用公式全书拍商业电影我还能接受,拍文艺片我只觉得在消费文艺片受众的情怀。亏我还是第二次买票。
视听语言颇具匠气,符号意象都黑直接
资料馆# 男主的表演有点糟糕,有几处我都觉得他睡着了hhh。基于大草原的摄影真美,也就这个吸引我看下去了,其他没多大惊喜。
想起妈妈跟我说外婆去世前几日在病床上经常叫妈妈,她想扔掉生命里所有的角色、干净轻盈地回她的来处了。
摄影精致+声音设计精致≠视听好,包裹在风景里的只是很常规的亲情公路片,而电影对阿茨海默症的呈现就只能扶额了……糟糕的地方有点像那部《白云之上》。
非常本色的音乐电影
故事温暖,画面诗意的一部电影作品!
如果我今天没有去看这部电影,那我的人生将会又多了一件遗憾。
这小学生拍的吧
过于直白的意象,在出色摄影及自然之美加持下倒颇富意韵。巴德玛层次丰富的表演,赋予这一被“演技派”们演滥的角色类型更多灵性,期待再度闪耀金鸡。
鼓励性四星,拍得漂亮气质温柔,但是感觉也太占少民题材便宜了,仗着美丽的异族文化视觉奇观,论题清浅正确到有些单薄
我狂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