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看了之后一点零碎的记录 看了电影 更想看书了 看了一些影评 能让我这个layman理解电影更多一点 没有特别悲情 没有特别恢宏的场面 更没有刺激眼球的内容 悲伤都在隐忍中散发出来 没有撕心裂肺 却更让内心无比沉重 战争太可怕 生在和平年代 感受不到那种恐怖 那个时代 “占领了莫斯科我们不就赢了吗” i hate hitler 汉斯和小女孩之间的默契 rosa的彪悍和内心的善良 rudy金黄的头发 纯真的笑容和默默的守护 镇长夫人 难忘的圣诞节 读书给max带来的无形中的鼓励 防空洞里小女孩的故事 书能给人带来什么呢 live wisely?
人性?
还是?
我不知道具体的答案 但是书是不是能让我们不再孤单在人生绝望的时候里面小女孩曾经问 自己的母亲是不是不够爱她 max说没有哪一个母亲会放弃自己的孩子 死神旁白的设计感觉比赤裸裸的血腥更带来一种宁静 整部片子都比较安静 但是很喜欢这种感觉 电影真是美好的事物 相信世间有真情好好努力搬砖 早点毕业life makes no promises.
1.影片以死神为旁白,平静而深沉,尽量不往其中注入过多的情绪。
2.主要人物的形象变化是影片的重要部分:Liesel的成长、Rosa的外冷内热、Hans的优雅与坚定、Max的希望与信仰……只有Rudy,永远是那个简单却又充满爱的小男孩。
所有的这些,使得影片的故事展开的极为饱满。
3.狂热的集体主义是可怕的,它不仅对外,对内也是同样可怕。
4.“文字,是人与一抔黄土之间的唯一区别。
”而书本,则是人类智慧的载体,不论它是好与坏。
5.真正的偷书贼,其实是死神,或者说是时间,而你我的生命之书,就是那最美妙的故事。
读完整本书再欣赏电影有些失望。
电影改编了许多细节,尤其在防空洞中,Liesel用文字的力量使大家忘却恐惧。
而小说中Hans并没有携带他的手风琴,因为他知道只要再看到手风琴,他就是活着的…很多细节看似不重要,却是小说的主旨和精神所在。
小镇被毁后,Liesel也是最后才找到Hans,对她影响最深的那个人的离开是最重的打击。
单从电影本身和选角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只是小说自身真的是更为精彩😁
三星半(回来重标了三星😑)如果题名是主题的话,那这剧情和故事讲得就比较失败了,本该成为主线的偷书完全成了鸡肋并且没有展开,导致结尾被镇长夫妻收养显得很突兀。
可能是限于篇幅,或剧情多线并进导致导演有点收不住。
再diss下德国人读英文,原来英语那么伟大🙄,这方面我还是站母语党的。
大家都在赞williams的配乐,叫我这个半夜偷偷躲着父母看六频道的(我还是个)孩子情何以堪😂多着墨于与邻居竹马的懵懂感情生活以及救助犹太人两线,所以平心而论,这两块故事讲得还是挺不错的。
评价里有说忠于原著、有说背离原书文字的礼物之主旨,因未拜读过原著,颇感迷惑。
看了一篇原著党的影评,对电影的印象更不好了。
PS: 文本编辑和评论阅读页面的复制,体验真差🙁
你不知道一叶知秋到底有多美。
我着迷于看似波澜不惊平淡如水,但实则蕴藏着震天动地伟力的叙事方式。
而《偷书贼》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用平实的镜头语言,以死神略带感伤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传奇故事:1939年的冬天,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母亲送往德国一户贫穷的夫妇家寄养。
弟弟却不幸死于路途中。
葬礼之后,莉赛尔意外得到了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并且疯狂爱上了读书,可那是法西斯暴虐统治的时期,所有的书籍都被烧毁,她就忍不住开始偷市长家的书。
在战乱与困苦中,她像一株野花一样顽强地寻找着阳光雨露,并且用阅读的力量拯救着周围受苦的人们。
电影由老戏骨杰弗里•拉什主演,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
诚然,这是一部从侧面讲述纳粹暴行与战争残酷的电影,如同《安妮日记》、《潘神的迷宫》、《美丽人生》。
但我却觉得《偷书贼》与《朗读者》在本质上是最相似的,而且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二战时的德国。
《朗读者》中的德国女人汉娜偏执地匪夷所思甚至可笑,她一遍遍让少年米夏在做完爱后为她朗读文学书籍却不告诉他自己不识字,甚至在最后关头宁愿被判终身监禁也不愿当众承认这一点。
在《偷书贼》中我再次看到了相似的情节,德国小女孩莉赛尔因为被同学嘲笑不识字而气愤地大打出手,并且在寒冷漆黑的地下室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在爱上阅读后无视战争的死亡与恐怖一本本地偷书阅读,近乎宗教般地狂热。
电影的结尾,死神借战争之手最终带走了小女孩所有亲人和朋友的灵魂,却选择让她继续幸福地活下去,一直到90岁高龄。
为什么呢?
对照着战场上人们的互相残杀,小女孩借由阅读与文字所散发出的力量,让死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他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
多么精妙的寓言:阅读散发出的爱和希望,连死神都望而却步了!
一个在面临死亡时可以安静地讲故事、快活地拉手风琴的民族,注定是打不败的。
这多么像泰坦尼克号上那些卖力拉小提琴平静迎接死亡的人啊。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而这种精神来自于阅读。
阅读可以让你精神深邃,气质高雅,卓尔不群,甚至在面对死亡时都能不慌不忙,从容镇定,如同苏格拉底为了法律的权威而接受死刑。
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首都柏林则是全德国书店最多的城市,平均每一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据统计全世界图书中有12%都是德语,相对于占世界人口仅1.2%的德国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说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都不为过。
反观中国,纵使一些地方政府偶尔举办书香节之类的活动刺激全民阅读,可是现实依然不容乐观。
即使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实体书店常常倒闭已经屈指可数,存活者也大多经营困难。
相比中国海量的人群,中国实体书店的数量简直是九牛一毛。
虽然网络书店崛起,依然无助于改善阅读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而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1本》,载于《深圳晚报》2013年5月21日)。
毋庸否认,国人宁愿吃喝玩乐求神拜佛都不愿意认认真真读一本好书。
不是没时间,而是根植于脑海的观念出了差错。
在国人的观念里,阅读从来都不是第一生产力,更谈何信仰。
特别在如今这个经济膨胀物欲横流的特殊时期,在阅读与赚钱的选择上自然会靠拢后者,甚至觉得做一个有钱的文盲也很好。
但相反,德国人会觉得不阅读没文化比贫穷甚至死亡更可怕更可耻。
你也许觉得德国人刻板保守,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为德国人鼓掌欢呼。
当然我们国家也缺少德国那么浓厚的阅读文化。
我们的文化中对权术财富的尊崇远远大于阅读,因为阅读无法带来现实的利益。
所以国人血液里缺少阅读的文化自觉。
除非为了考试或者被威逼利诱,否则打死也不会主动去看。
不读书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成了一副空壳子,只是在说话,却没有思想。
当没有了精神支柱,社会就普遍处于狂躁不安之中。
各种耸人听闻的言论、各种没有底线的言行层出不穷,这都是国人灵魂空虚和精神危机的体现。
不阅读的人活一辈子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不阅读的民族就是东流西窜的一盘散沙。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一个保持阅读习惯的民族也能保有起码的尊严。
但是如果抛弃了阅读,那么即使在貌似最昌盛的时代,也可能发生整个民族腐败堕落的悲剧。
我们总是抱怨诺贝尔奖不给国人,可是连读书都困难的民族配拥有诺贝尔奖吗?
别到最后,满大街都是脑袋空空腰缠万贯的爬行动物。
既悲哀也惹外族笑话。
我不禁怀念起“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那个可爱纯粹的时代,理想主义点又何妨?
只可惜求真求道的人如今越来越少,出卖灵魂自甘堕落的人却越来越多。
阅读是通往天堂的阶梯。
如果你的灵魂已坠入地狱,及时阅读,还不算晚。
电影的开头语结尾都赞,以死神为旁白是亮点,因为没看过书,所以观影时可以毫无负担地去欣赏。
我承认从头自尾都被吸引,完全不觉得平淡或者无趣。
有人认为电影中的温情太多太甜,而我恰恰认为这是电影的成功之处,于严峻的现实下用默默的温情带出对人类的希望和爱,还有小人物的善,对冰冷现实的一种沉默抵抗。
虽然在电影中,我偶尔看到一些类似的拍摄手法,处理细节,而小男孩Rudy临终前他的试图表白,显得突兀刻意,但仍然无损于这部电影的出彩。
《少年派》的制作团队,《唐顿庄园》的导演,果然是强大的制作阵容,加上少女精致而无邪的面庞,忧伤的音乐伴奏,这绝对是一部有诚意的好电影。
战争的狂热烧不死藏在书里的灵魂。
那个大雪天里,她弟弟死在了火车途中,而她也将要与妈妈分离,她要被另一户人家领养了。
但在埋葬弟弟的墓地处,她捡到了一本书,来到新的家庭,新的爸爸很亲切,新的妈妈看似很凶。
她拿着那本书,可能是因为这算是弟弟的遗物,她想去了解,在爸爸的逐字教学下,原不识字的她,读完了人生第一本书,也喜欢上了读书。
那是一个战争动乱的年代,德意志为了维护法西斯主义,烧了滋养人们精神的书,烧掉大众的自由灵魂。
而她在大火后,于灰烬里偷下了一本书,后来家里来了一个犹太男子,只能藏在写着字典的地下室里,她在这读了很多书,她们一家也在那愉快渡过了一段时光。
但战火带走了很多人,爸爸被征召,男子也被迫离开,后来爸爸又回来了,除了那个男子不知所踪,但故事到此并未走到结尾。
那是一个平静的夜晚,没有警报,空袭就这么来了,爱她的爸爸、妈妈、一个黄头发的男生,他们都在这场爆炸中,都离开了。
只剩她一个人了,如不是因为写作留在了地下室,她也不一定能逃过这一劫,她开始了写作,记录所发生的故事,也记录那些忘不了的美好。
书籍里其实藏有很多东西,有做人的灵魂,有让人生存下来的勇气,她在战争里偷了很多书,也偷了被战争抢去的人类瑰宝。
是战争的偷书贼,但也是人性的追光者。
——“我所学到的就是生活变幻莫测,所以我最好现在开始写。
”
在单位的礼堂看的,屏幕虽也大,毕竟不如影院。
加上我前面一排的一家人,两个小孩子反复地抱怨,要求离开。
想来对我总有影响,所以这次的评价实在不高。
尽量公平的话,排除以上因素来吐槽,我觉得有两点设置不理想,一是女主太漂亮了,二是 杰弗里·拉什 的口音跟其他人反差太大。
前面一点比较主观,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感。
像是Rudy就是个漂亮又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不会过分漂亮。
女主这个角色也应该是这么一个小女孩,而不是一个人见人爱,像油画一样美的明星脸。
我有好几处觉得女主的漂亮脸蛋影响观众把注意力放在情节上。
尤其是Rosa一见她就吐槽她为“又笨又脏”充满嫌弃时那种浓浓的违和感。
至于第二点,想说杰弗里·拉什不像德国人的话实在没有底气,毕竟我连一个德国人也不认识,不过口音的话真的是与其他角色形成对比,也是让人出戏的一点。
当然演技是没话说,他就是我决定看此片的最大动力了。
最有层次有内容的其实是Rosa这个角色,老两口子的互动不是很多,但是越看越觉得非常可信。
是一个平实中淡淡感人的片子啦,残酷啦恐怖啦什么的极大地淡化了,紧张感稍显不足但总感觉是刻意做出这样的处理。
中间倒是时不时地有“啊,红卫兵!
”这样的瞬间出戏感觉,呵呵呵。
这是一部视角很特别的影片,在描述二战的电影当中,是极少以德国民众命运为主的,这么一个描写的视角显得影片很与众不同。
在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中,又通常都会以二战受害被侵略的国家(大多数情况是美、法两国)来描述令人厌恶的战争,最后常常以这样来结尾:这些国家的人民如何赢得战争,回归和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更显得《偷书贼》的不同。
整个故事显得清淡又不失味道,女主Liesel的老妈是一个共产党异见人士,把一对儿女送给一对德国夫妇,第一眼就养父温柔和养母的贱嘴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女主将纠结一生。。。
好消息是,女主爱上了学习和阅读,最关键是她爱上了知识的载体——书,在那个希特勒“焚书坑儒”的独裁时期。
没过了多久,拉手风琴的养父又接济了出逃的犹太黑发浓眉小帅哥马克思,睡觉时候还紧紧拽着一本书。
女主半夜不睡觉,偷偷爬起来,把小手伸向熟睡的马克思,手中的书。
之后他们俩也逐渐培养了像家人一样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
在马克思病重昏迷期间,小女孩不怕风险去纳粹军官家中“借”书,日夜给浓眉大哥念书。
影片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德国人民的生活其实也不怎么好,战争始终对人民是有深重的摧残的。
当小萝莉和小正太Rudy在平静的湖边大喊:“我恨希特勒!
”的时候,这种不满和压迫终于爆发了。
可是他们还是一样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忍受空袭轰炸,养父因为替邻居犹太人说了一句话,结果被军官记下名字而怕得和老婆相拥而泣。
最后,和女主最亲近的人纷纷离去。
先是马克思大哥,接着是青梅竹马Rudy一家以及养父母分别在空袭中死去。
金发小正太Rudy最后想想说一句“我爱你”,还没说完就闭上了眼。
这里很有戏剧性的是,大家的尸体都超级完好,沾了点土而已,连睡衣都狠完整。
技术层面,演员的演绎和场景非常成功,几乎每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养父的慈爱,养母的刀子嘴豆腐心,邻居小正太的可爱和幽默以及对女主的爱,犹太帅哥马克思深邃的眼神和唏嘘的胡渣。。。
hmmm。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配乐,由和斯皮尔伯格多次合作的 John Williams操刀。
这部电影比起其他同样背景的影片来是要轻松许多,(女主角很容易让我想起《黑皮书》)也要更浮夸,加上死神的旁白,所以显得更不真实,可能这是专业影评这不爱它的主要原因吧。
我对任何有关战争与和平,爱与死亡,亲情友情,以及对这世界的博爱之情,之类的东西都没有任何抵抗力。
光是看到预告,我就知道自己一定会来看这片子,并且一定会哭成狗。
事实证明如此。
Liesel第一天在养父母家睡不着,轻轻哼着摇篮曲为自己催眠,Hans听见后,第二天一早便用那台手风琴为她演奏欢快版的曲子,直到被一旁板着脸的养母轰开。
明明是非常小的一件事,但对我来说,几乎就像从太过真实的梦境中醒来所期盼的一样。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要为那一瞬间的感同身受所掉泪。
慈父严母。
Hans总在Rosa对Liesel呼喝之后,亲切地朝她挤眉弄眼,然后三人一起围在小屋子里的桌子边,组成一个平凡的家庭。
虽然在学校里也会被烦人的大孩子欺侮,至少还有青梅竹马的Rudy可以信任,可以一起奔跑。
电影的色调明明那么冷,大片大片的蓝色灰色,外面几乎一直是阴天与大雪,就像即将到来的战争一样,重重压在心头,虽然不会马上窒息,但是你知道迟早有那么一天。
可是这一切都发生得安静又淡然。
Hans总是那么和蔼慈祥,虽然Rosa脸上少有笑容,刻薄且时常不耐,直到犹太人Max的来访,Rosa内心的正直善良才从她那满脸不耐的吆喝中慢慢显现。
她虽然焦急家庭的安全,但也明白承诺的代价。
她悉心照顾Max,叮嘱Liesel守住秘密,一丝不苟地做着洗浆维持生计。
生活依旧继续,虽然有时她需要做出冷硬的决定(比如让Max搬去地下室),可是你知道,只有这样坚强到有时蛮横的中年妇女才能抗起生活的重担,在日复一日的愁眉苦脸中韧劲十足的过下去。
我是从他们那个难忘的圣诞节开始,渐渐酝酿出覆水难收的难过与感动的。
Liesel每天去地下室为Max描绘外面的天气;她和Hans商量,将Max所看不到的雪搬入地下室,甚至怂恿严厉的Rosa加入他们的打雪仗行列,在没有人和阳光的地底,堆出雪人,围炉夜话。
Rosa说这是她过得最傻的圣诞。
Liesel说这是她最快乐的圣诞。
Max说这是他第一个圣诞。
而Hans依旧像往常一样,宽怀地眨眼,说晚安。
Max送给Liesel一份礼物,一本空白的书。
他说,万物有灵,文字能够赋予它们真正的意义。
他鼓励她,写下来。
把美好的记忆都储存起来。
Max因为雪人的融化而病倒。
他们不敢请医生,只能力所能及地照顾昏睡的病人。
内疚的Liesel说,你答应不会离开我的。
你答应过的。
她要挽留Max的清醒,于是为他读那唯一的一本,从大火焚烧中涅槃的书,隐形人。
一遍读完了,他仍旧没醒,她于是下了决定,去那位德国军官的家中窃书。
一本接着一本,不仅仅是读给Max听,也是读给自己听。
那些文字在她心中孕育成长,在这个不为人知不被打扰的地下室,她有一位听众,一面墙的字典,一整个世界的故事,她默默在那些人物故事里成长,变得明辨是非,变得坚强睿智。
从一开始跟随大众呼喊口号追随元首,到后来无所忌惮地大喊“I hate Hitler”,文字总是有最大的力量唤醒人们心中对真善美的追求。
Max醒的那天,Rosa特意来学校告诉她。
两人隐忍地在走廊拥抱流泪,在那一刻,她们终于放下心防,像真正的母女那样彼此紧紧依靠。
而Max走的那天,他说:This is good to your family。
Liesel哭道:but you are my family。
You promised you won't go anywhere。
每个人都在离开。
Liesel于是开始在空白的书里写下她这些那些的记忆。
一开始的火车,大雪,然后是Hans和Rosa,金发的隔壁男孩,德国军官妻子温柔的眼神,一整间的书,沉睡的Max,防空洞里响起的安定人心的手风琴或者是关于自己与逝者的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故事,从空无一人的巷子里仰望出去的满天繁星,那是几千几万个温柔的灵魂……在这样一个乱世里,希望是朋友的信任,家人的支持,音乐的感染,还有书本里那些遥远又贴近的故事,你的,我的,陌生人的,强大到足够战胜死亡恐惧的故事,它们慰籍灵魂,灌溉意志,了解生而为人的罪恶和美好。
唯有拥有了这些,她才能真正幸存下来,等到了与Max重逢的那一天。
就像旁白的死神所说,Everybody will die eventually, no matter how much effort you tried。
战争能够夺去小镇上所有人的生命,却带不走她的回忆,她的平静,她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你知道的,人类永恒的话题,总是这两个词。
P.S.我总是忍不住想起《The Reader》,也是一个类似的故事。
而我当时也是哭成狗。
虽然事后想来有点立场有点微妙。
书籍能净化人类的灵魂,小女孩的高尚值得钦佩纳粹党高压下更显得任性的可贵
战争永远开始于极少数人的想法,却需要极大多数人为此付出代价。战争带来的伤害和仇恨,请放到那些极少数的人身上吧,不要上升到民族仇恨的高度。World peace. If it is too much to ask for, maintain inner peace in your world.
混乱的流水账,主题在“偷书”与“战争”两头摇摆不定,再加上全知视角“死神”的旁白,到最后也没弄明白它到底想讲啥。结合这莫名其妙的潦草结局,这片子想表达的难道是“生死无常”?
完全照本宣科,无反思,无亮点。
纳粹德国的题材太多了,经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出发,反映了当地纳粹的酝酿和推进、犹太人的被迫害,几个主要人物刻画还算具体,杰弗里拉什老当益壮最养眼。但不得不说实在是太拖沓了,结构不行,几次出戏。
一个英国腔的叨逼叨的死神封了一堆说英语的德国人的号,这事儿怎么想怎么违和!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没有莉赛尔和马克思再有节的时候牵着手一起被鞭打,没有鲁迪把自己的面包省下来给犹太人,没有鲁迪把泰迪熊递给垂死的英国空军,也没有撷取文字的人,汉斯的银色光芒更是提都没提,真不知道原作者怎么能允许把剧情改成这样。嗯果然拍电视剧的导演不适合拍电影。
祖宗,您快把原著给毁了……不过演员们都很棒………………
从不吝惜给感动我的电影以高分
我能说很烂吗?给五分的人能不装逼吗?
觉得没有点题啊?偷书这个动作被弱化,反而渲染战争。
对我来说有些做作了。主线不突出,线索凌乱,三星半。
看不下去
拍着拍着就偏题了
大背景,小故事,并没有试图淡化战争和死亡,可是自始至终一切都淡淡的。或许叙述不够跌宕,情节没那么起伏,但每一个小人物都实实在在地活在这个温暖人心的故事里,为动荡的时代抹上一笔隽永的温柔。德语腔的英语好赞,不知道为啥会有人吐槽这个。
电影之所以不能大获全胜,不仅在于故事上无法掩盖的刻意,还在于它最后的没完没了,这些都已经开始让人感到厌烦。编剧应该感谢摄影师、配乐师和女演员苏菲·奈丽丝,是他们让这部电影不至于被人抛弃。在二战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更像是一颗哑弹,好像随时准备爆发,而过程又不够惊心。
改编很忠于原著
在飞往迪拜的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电影,写战争有人会对准残酷,有人会对准浪漫,这部电影全部都是浪漫。
故事很平淡,感情刻画细腻,有些情到深处时,我被深深打动了。
槽点太多,剩一句话:这么穷的人家,这么艰难的时代,小姑娘天天穿得跟burberry童模一样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