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野(别鹤)/观后感第一季第一季角色最突出的是副总指挥。
城户的微表情也不错。
女主角和男主角那是有病?
第一季的最后一集,洗头佬第一次出现就气场绝伦,拿电话时千钧一发的危机,眼神都没抖动一下。
第二季前面啰嗦,后面三集渐入佳境,末尾几次反转,悬念期待第三季。
Juliana这种在对敌战争中屡次烂好人,一次次帮敌人坑害反抗者,自我感动的白左圣母货色,情商智商双双不及格,真是看出了生理的恶心。
有点直觉,手段如此高明的史密斯难道是忍辱负重,是高堡人的殊途同归者?
知道后续的友邻请勿剧透哈。
第三季第三季还是前面啰嗦,后几集紧凑高潮。
朱莉安娜没有前两季那么圣母坑队友,但圣母式凝视太做作。
乔的下场太过突然,本来以为是挣扎中的几次变化。
约翰史密斯反杀两大头目非常精彩,和城户检察官是演技最好的角色。
贸易大臣的扑克脸黄昏恋目前看来没有剧情意义。
希姆莱的破四旧释放了“群众”而被反噬或浑水摸鱼,屡见不鲜。
百合戏是为了凑时间?
很多人因为苏联和红色高棉,所以对其教义的敌人纳粹颇多美化,殊不知纳粹一统天下之后再无制衡,也会撕毁战时对私有财产和社会的保护界限,朝着苏联红色高棉前进,五十步笑百步,戈培尔残疾并未被剧中同例那样安乐死说明了一切。
所以德三并非拿破仑留下的人民主权式民族主义的延续,而是中世纪条顿蛮族之部落采邑的现代变形,希姆莱之类以贵族世袭缩小日耳曼优等范围,也是必然。
第四季史密斯是复杂人物里有史以来最精彩的演绎之一,平行世界里的推销员史密斯让人心疼,但本质和纳粹里的史密斯没区别,都是为了家人的生存而被迫适应当时的游戏规则,区别在于,纳粹的史密斯被激发出权力游戏的潜能,无论反杀海因里希和豪斯曼,还是对付希姆莱和联合戈茨曼,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大手笔,保险箱预留出路更是细密心计,而最后的黑化——延续既定纳粹政策,也预示了被形势惯性推着走的悲剧,权力独大的绞肉机必碾碎它的操纵者,或让操纵者堕为用进废退的温室花朵。
平行时空的美军征兵相似镜头是神来之笔。
城户是第二精彩的角色,心理变化、隐忍刚强。
最高颜值终于在第四季出现。
黑左取缔一切秩序必被自身利维坦反噬的宿命,在黑帮头目对话中点透。
结局是历史记忆在世俗中光复的胜利,也是作者的期盼。
女主圣母长厚近伪,败角减一星。
日常生活是解读第一季的好角度。
按照列斐伏尔、阿格妮丝•赫勒的观点,日常生活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日常生活的缺席使人陷入无家可归感,另一方面,日常生活是保守的、非精神的,应予以改造。
放在第一季的语境中,可以看到在日德的文化工业氛围中,日常生活确乎是非精神的,并具有欺骗性,这恐怕也是女主“寻找答案”的一个动因。
但是日常生活又是不可或缺的,在第一季中,日常生活的被摧毁是人物走上抵抗道路的重要原因,譬如女主因妹妹被杀而带上电影去“寻找答案”,又譬如女主的男友因亲人的丧失而逐步走上抵抗道路。
怎么说,剧情合口味,比较喜欢副指挥官线和贸易大臣。
第一季看完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服气,动不动就剖腹,这样的日本人有信仰。
我大学里有个教授,五六十岁了上课讲穆斯林:说有一天他们几个去吃清真烧烤,但是怕肉是假的,老板看出来忧虑,说“我们的肉绝对不是假的”,教授就问为什么可以相信你,老板回答因为真主不允许我们这样做。
反观无宗教信仰的人,名为无神论者,其实呢,就是钱,一切向钱看。
日本的确有错,有大错,但是,他们的文化确实也有精华。
上周回了趟学校,在湖边淋着密集的春雨拍了不少照片,碰巧当时是午饭时间,就碰不到路人甲乙来对我们指指点点。
也就是在这块湖边,我读了很多遍《月亮与六便士》,背过雅思模板作文演练过口语对话,做了很多梦关于未来理想和不切实际。
那时从图书馆刚借来的崭新的暗红色封面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躺在我的手里,第一天因为环境太吵只读了一点,第二天同样的理由又只读了一点,然后突然某一天像学会了飞翔的卓耿开始扑腾翅膀不知疲倦地飞翔一般,我也陷入了欲罢不能的阅读之中,后来我才发现,每一本我读的马尔克斯的书都是按这个轨迹循环发展的。
五十三年十一个月零七天,爱情可以是跨越时间和容颜的等待。
年轻时没有把握的感情,纵使打过许多的炮都不会忘记。
为了抓住彼此在一起的机会,倔强,流浪,放荡,出人头地,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当终于可以拥抱你时,其他年轻的肉体早已想不起踪迹,“我初初见你,人群中独自美丽”。
菲利普.迪克创作的大部分小说,都被加上了“赛博朋克”的标签,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AKA《银翼杀手》)为甚。
大部分出名的小说都已经被改编成了电影,而其中被拍成电视剧的《高堡奇人》(
改编后的电视剧似乎非常不忠于原著,而这种偏离的手法却让它拍到了三季,并且评分一路高涨,在HBO,NETFLIX之后,AMAZON出品的电视剧也可以被冠上精品的标签,据说它准备斥资10亿美金拍《三体》的电视剧版本。
看过第一季之后,我觉得改编是成功的,电视剧面向的受众更为广泛,因而也就更加挑剔。
改编后的人物各个都变得饱满,有血有肉,有自带的不同的感情体系,观众也能更好地引起共鸣。
否则单看女主角和纳粹间谍滚床单再加上一系列头昏脑热的决定,一定会让人气的跺脚。
到了电视剧里面,女主角朱莉安娜精神上可能在某些时候起了波动,但是她始终控制住了底线,即便男朋友犹太人弗兰克没看到观众看到的情形,对她也起过疑心,但是每当朱莉安娜说一句“弗兰克,你能相信我吗?
”,他就顺从了。
这像极了生活中的许多情侣,在感情中,男的一方往往是顺从且卑微的。
朱莉安娜的继父给日本人秘密干了十五年活,为的是养家糊口以及树立自己的人脉,以便给家人最大程度的庇护。
然而即便他坐上了小头目的位置,女儿楚蒂因为从事反动活动还是被宪兵队当街击毙。
当他和妻子从朱莉安娜再也瞒不住的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时,瞬间崩溃了,没人愿意委曲求全地给敌人干活却保不全一家人的幸福。
他能做的就是紧紧拥抱自己的妻子。
日本贸易大臣田上和原著一样,是一个凡事先靠易经占卜的老派人物,我们不知道他之前是不是像其他日本官员一样做过很多邪恶的事,单单从剧中表现的形象来说,他是比较正面的,他可能是临近退休,也可能在战争的泥潭里陷的太久以至于对日本当前的胜利始终抱着侥幸心理,内心里更多的是对人的关注,以及对于家乡的思念。
他每天热衷于种花,用蓍草算几卦,哀愁地想一想离世的妻子和故乡的亲人。
在纽约的德意志帝国副总指挥史密斯赴一场狩猎之约前,和妻子说“如果我没回来,千万别让总指挥靠近孩子们”,他的大儿子刚刚查出来得了先天性疾病,目前无法治愈。
他沉默地离开了家,没有拥抱和亲吻,但他是爱妻子和孩子的。
镜头切到柏林,被各方都当做间谍的鲁道夫上校被总指挥以孩子相威胁,即将踏上刺杀希特勒的不归路。
他穿戴整齐和久未见面的妻子儿子见了面,儿子已经不理睬他,妻子已经麻木他的无数次离开。
他抱了抱儿子,和他说了点他这个年纪听不懂的话,妻子意识到事情并不寻常,眼睛闪亮却一句话也没说,鲁道夫也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然后离开。
他也是深深爱着这两个人,爱到不惜为他们去死。
这些沉默的镜头语言,我想光读小说是读不出来的,电视剧将人物的神情和心情都无限放大了。
我们无意去评价谁是好人,谁是恶棍。
在现实生活里,善和恶本来就是主观的,片面的概念。
在生死关头时,人最本质也最脆弱的一面是掩饰不了的。
在这个虚构的德国日本是二战战胜国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利己,阴郁,沉默也都变的有迹可循。
亲情和爱情在很多时候成了最后的稻草,社会大格局无法通过个人改变,你还有一点点机会博一博自己的幸福。
一帆风顺的爱情固然可喜,那些经历过挫败,痛苦,疾病和苦难而依然信念不减的爱情似乎更让人称道。
首先这是一部制作很精良的剧,美术设计也做的不错,应该是下了不少心血。
虽说剧情感觉有点拖沓,但是却也能吸引着我看下去。
不过这是因为假期比较无聊,下一季出了会不会追着看也不好说。
基调比较沉闷吧算,但是设定比较吸引人,而且故事的发展趋势确实是越来越有意思。
这一季虽然没交代奇人是谁,但是我觉得是不是就是希特勒本人啊.....?
看他书架上那一堆。
通过看这些电影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才取胜。
所以就是平行世界,有人能穿越其中喽?
那到底是什么人在穿越录电影呢?
他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帮了希特勒啊?
换言之,反叛组织一直在帮希特勒收集,而军方却在阻挠销毁?
有点搞笑啊,所以我觉得我猜想的应该是错的。
有几处还是想吐槽一下,首先是大鼻子ed,女主男票的好兄弟,就是太好了。。。
哪有这么好的人,前面我都理解,最后这个顶罪真是。。。
女主对男主到底什么意思,知道男主喜欢她一直说自己有男朋友他们不能这样,然后还一直帮他,为了他付出那么多,最后像花痴一样让他逃了?
男主也是好人一个,好到没话说,女主把自己害成这样,最后还什么都顺着女主。。。
好吧我不懂爱。。。
还有男主算是见色起意么,有老婆孩子但是爱上女主了?不过整部剧对世界的设定,人物刻画还是挺好的。
话说不懂贸易大臣为啥痴迷于女主的项链?
是握着项链可以帮他更好的集中精力看到别的世界么?
那要这么说女主肯定还有尚未打开的主角光环。
还有个问题就是这片子的反对派总让我觉得怪怪的。。。
别的这种电影比如近年的饥饿游戏,分歧者什么的,反对派都是一家亲,这里却不是?
不懂。
也许是饥饿游戏这类电影扭曲了我的价值观2333。
但是也不对啊,时间轴不一样吧?
这些胶片电影演的应该是平行世界的未来?
所以即平行又穿越时空?
好吧还是只是平行,同一个时间轴比较好解释。
额。。。。
我有点乱,不管这个了,看这剧自己往后怎么自圆其说吧。
后面那个刺杀希特勒 的将军和孩子道别的时候真的鼻头酸酸的,还流了一滴眼泪。
他对孩子说的话也很好:‘人越大越不容易做一个好人,越容易分不清对错,所以坚守便越来越重要“具体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很有道理,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以为的对到底对不对?
最后不得不说副总指挥官smith的大儿子太帅了!
美少年一个,全剧颜值担当!
还有这部剧女性角色略少,希望能多加几个美女?
在立意方面,算是脑洞大开的一部剧,被德日瓜分的美国,该剧给出了一个可能的社会缩影,整体灰暗低沉的风格,很契合“殖民地”的社会色彩,融合了压抑、不安的公众情绪,端坐庙堂之高的统治者,蜗居社会底层的被奴役者,这样两个鲜明对立的阶层组成的社会,究竟会走向何方?
答案似乎只有一个:一个阶层接受另一个阶层的改造。
当然,该剧自然是站在美国人民立场之上的,剧中统治当局的高压政策并没有过于明显地表露出来,只是在适当的时机才显露出狰狞的爪牙,试图将一切革命的苗头扼杀,阶层差异在这里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社会地位高低,还包含了社会文化习俗的分歧,这些在短时间内都是不可调和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古董收藏家罗伯特与日本夫妇交流的那一段,观念上的冲突在这里彻底体现为阶层之间的疏远和不信任,由此所造成的裂痕势必长久存在。
女主自始至终都是一副忍辱负重的表情,不苟言笑,个人感觉很符合该剧的整体氛围,看似柔弱的外表下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坚韧,女主在自己的妹妹遇害后,并没有如普通人那样默默忍受,继续苟且下去,而是冒险一个人孤身前往中间地带去寻找答案,此非心力坚毅者不能做到,就像弗兰克一样,在面临这种抉择时,首先想到的是退让,不是因为勇气胆量不够,而是他自己明白这无疑是“蚍蜉撼大树”,结局注定一边倒,考虑到犹太人的身份,更是如此。
另外,女主在错综复杂的各方博弈中,依旧能够保持自我,没有在所谓的“敌我斗争”中被洗脑,这一点与“抵抗组织”的人泾渭分明。
剧中其他角色之间的冲突也分外精彩,如日本治安检察官与外贸大臣之间的分歧、史密斯与总指挥之间的斗争,一个关乎政见,一个关乎权利,但看得出来,同朱莉安娜等普通人一样,他们也同样面临着不同的困难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也只是大背景下的小人物。
总的来讲,剧情进展略慢,电影这条主线还没完全展开,期待下一季。
本文是发在循迹销讲的一篇稿子,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转载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咱们都知道,法西斯阵营被彻底打败,所谓正义战胜了邪恶,世界恢复了和平。
硝烟散去,很多人会庆幸“幸好自己没生在战乱的年代”,也有一些人会琢磨,万一纳粹和日本赢了二战,会怎么样呢?
这种假设式的想法在正经的历史研究中用的还是蛮谨慎,但是脱离开历史研究,这样的脑洞就肆意生长了。
《高堡奇人》第一季海报 图源于网络 2015年首播的美剧《高堡奇人》中,就刻画了这么一个虚构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德国和日本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把美国瓜分了,美国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当中。
当然,有压迫就有反抗,而黑暗的统治也不是铁板一块,这才有了电视剧当中几位主角表演的空间。
这个系列的电视剧已经拍了好几季了,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去看,这里就不剧透了。
笔者今天想针对上面这个话题聊一聊——如果轴心国真的打赢了二战,会怎么样?
01轴心国有很多机会存在下来有人说,德国和日本不就是自己作死才彻底输掉了二战么?
它们怎么可能赢得二战呢?
它们怎么可能征服世界呢?
征服世界这事儿基本就是狂想,我们不讨论它,单就说“轴心国能不能赢”,这个问题,许多人已经讲过了,比如德国作死打苏联,日本作死偷袭珍珠港等等。
这样的事情,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把希特勒和东条批判一番,固然可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看穿一切,不过这样的睿智多多少少忽略了当事人的心境,把这些拥有后见之明的智者们扔到当时,他们的表现未必就会比当事人好。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图源于网络 在笔者看来,所有在说“德国作死”,“日本作死”的言论,都在忽略同盟国将士们的牺牲和奋战。
因为战争不是伟人“大手一挥”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成千上万基层的官兵们在战场上,面对的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危险。
站在后世看历史,很容易代入所谓的“宏观叙事”,“伟人视角”,就不要说去认真看看历史上的战场多惨烈了,看看《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这样的影视作品,就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
更何况,对于轴心国而言,什么叫赢呢?
非得是征服世界么?
那可未必。
从最低限度讲,轴心国如果不无条件投降,算不算赢呢?
轴心国让盟军坐到谈判桌前,算不算赢呢?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就单说二战的时候,德国和日本也有不少次机会媾和。
德军占领巴黎 图源于网络 比如,1940年,希特勒横扫西欧,把法国揍趴下了,英国孤悬海外,瑟瑟发抖,谁也不知道这一次的“至暗时刻”能不能挺得过去。
这个时候,希特勒向英国伸出了橄榄枝,说“只要承认纳粹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纳粹德国愿意同英国和平相处。
”当时的大英帝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在二战之前,英国出于对战争的恐惧和一些别的很现实的原因,选择了绥靖政策。
当战况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对英国极度不利的至暗时刻,英国政界和民间是有不少人主张“同纳粹媾和”的。
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图源于网络 如果英国人真的这么做了,那么纳粹德国不就赢了么?
这得是多不识时务的一个人,才能面对这么一台武装到牙齿的战争机器,说出“我们决不投降”的狂言,并且拿着整个英国的命运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呢?
所以我的一个朋友说,战前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或许不是个坏人,但是面对希特勒这样的恶棍,也就只有丘吉尔这样的恶犬才可以。
到了德国“作死”打苏联之后,直有一度,苏联真的摇摇欲坠,按照希特勒的说法,“我们只要在门上踹一脚,整座破房子都会倒下来”。
苏联直到1943年,领导层都不断地冒出“要不要同德国媾和”的想法。
甚至到斯大林格勒战役都结束了,1943年春天,苏联还想着跟德国谈判恢复1939年的边界(这样的话波兰就甭想复国了)。
后来这事儿被英美知道了,罗斯福和丘吉尔对斯大林又是斥责又是打气,还给了不少的物资,这才断了苏联同德国和谈的念想。
但你看,当时如果这样的秘密和谈真的成了,纳粹不也就赢了么,至少会比历史中难战胜不少。
剧集中1962年的美国被分裂成了三个国家:落基山脉以西的日属太平洋合众国(Japanese Pacific States);落基山脉以东的大纳粹帝国(Greater Nazi Reich);和被称为落基山合众国(Rocky Mountain States)的中立地带。
图源于网络 日本呢?
也是这样的。
要不是军部下克上,在深陷中国战场的时候又去入侵法属印度支那,会让美国对日本断绝贸易和物资禁运?
甚至到了后来,美国其实是准备同日本和谈的,和谈条件是什么呢?
只要日本撤出亚洲英美的势力范围,美国准备出面说服国民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和汪伪政府。
这样的和谈条件,如果真的日本答应了,那么又会怎样呢?
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庆幸,那会儿的昭和男儿“很有精神”,才会有后来的历史。
再退一步讲,如果德国在慕尼黑协议之后就收手了,不去侵略别的国家,而是在国内展开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它会那么快败亡么?
日本如果不去“南下”,它在伪满洲国干的混蛋事儿还会有人追究么?
这事儿不能细想,往深处想想,一个很可怕的结论呼之欲出——轴心国的败亡,纯粹是因为它们在外面四处惹事,如果闷声发大财,关起门来搞事情,它们活下来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事情。
二战之后,一些后来的独裁者大约是吸取了元首的教训。
元首毕竟有艺术气质,言必信,行必果,自己在《我的奋斗》里写了什么就一定要做什么,结果身死国灭。
那么,战后的许多和轴心国类似的国家(比如那个靠血统世袭的半岛国家),当然是要鼓动民众仇恨外面,还要狠狠地压榨剥削民众,但是它肯向外打么,才不会呢。
这样看来,“轴心国还活着”绝不是一个艺术的幻想,它就是在世界的不少地方活生生的现实。
02法西斯为什么那么坏?
讲到轴心国,有个绕不开的词,那就是“法西斯”。
法西斯坏,反法西斯是正义的,这是许多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那如果往深处问一问呢?
为什么法西斯就是坏的?
这就让人很没办法回答了。
笔者记得自己小时候看过《第三帝国的兴亡》,有一章叫《德国的纳粹化》,这里面讲的许多内容都会让我觉得有时空错位的感觉,仿佛这不是在讲遥远年代遥远国度的故事,这些东西怎么似乎改个主语就“怎么昨天在哪里看过”似的。
希特勒与戈培尔合影 图源于网络 比如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元首”,当年希特勒和戈培尔说这些话的时候,也是正义感爆棚,毕竟,坏人不会把“我是坏蛋”这四个字写到脸上。
“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在东方争取生存空间”,“德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战争”,这样的话怎么看也似乎看不出什么问题,对于连想都不想的人来说,这种话伴随着漂亮的军服,欢呼的人群和宏大的场景被刻进记忆,成了“一按就兴奋”的情绪开关。
歌德怎么说德国人来着?
“一想起德国人,我就充满怜悯之心。
他们作为个人,各个可敬,但是作为集体,却总是迷路。
”当然啦,“作为集体总是迷路的”,绝不仅仅是德国人。
那么,法西斯的邪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儿挺不好回答,见仁见智,但在我看来,以下几个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是等效的:其一,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引自美国《独立宣言》)其二,没有灵魂这个词,形容人的属性将变得多么吃力。
在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求生求偶、繁衍、趋利避害、热了想乘凉冷了想取暖的自然属性之外,“剩下的”那些东西,总得有一个名字吧,那就叫“灵魂”吧。
(引自刘瑜老师的文章)其三,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
奥古斯特·兰德梅赛(August Landmesser,1910年5月24日-1944年10月17日)德国汉堡布洛姆-福斯船厂的一名工人。
1936年6月13日,海军训练船霍斯特·威塞尔号启航,奥古斯特拒绝行纳粹礼,他的举动被人拍了下来,因而使他闻名于世。
图源于网络 这几句话的共同点都承认了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人除了生物学的属性,还会有些形而上学的追求,你说是思考也行,说是追求幸福和自由也行,说是灵魂也行。
不管怎么样,这是人的基本属性,也是人的基本权利。
如果不承认这些,只是说人有生存权,吃饱肚子就行,那是养猪。
法西斯是不承认人有这些“灵魂”的,或者说,人就算思考,也不应该为了自己思考,而是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所谓的“一切为了德意志”,本质上是这样的情况,所谓的“以我大和魂,一机换一舰”的神风特攻队,本质上也是这样。
1933年柏林焚书事件(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下)图源于网络 当然,有人说法西斯杀人,但大家不要忘了,纳粹在杀人之前是在烧书,“最初,他们烧书,后来,他们杀人。
”随着二战硝烟的散去,法西斯是被打倒了。
但是丘吉尔说,“那些比法西斯更可怕的政权,却把自己成为是‘反法西斯’的英雄。
”想想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把人当人的地方,高堡奇人是有相当多现实感的。
03发生的历史真的是必然么?
高堡奇人这个系列的电视剧里刻画了纳粹和日本的凶残,美国人对这两个轴心国凶残的刻画是来自二战中德军和日军真实的表现。
但是不得不说,许多战后的强人政权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并不会出动大量的军警,盖世太保或者宪兵队去明晃晃地抓人杀人,一切都是暗中进行的。
当然,更可怕的是,强人们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做什么,在这样的地方,恐惧已经深入民众的骨髓,所谓的“莫谈国事”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而任何看上去异端的行为,都会被周围的民众自主告发。
关于这些,电影《窃听风暴》刻画的淋漓尽致。
电影《窃听风暴》剧照 图源于网络 许多人写作文,一开始没词了总喜欢套一个固定的模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句话其实透露了一个潜意识,那就是“技术的发展能让生活变得更好”。
真的这样么?
未必。
且不说技术的发展使得杀人更有效率这件事实了。
单就说乔治. 奥威尔的那个1984,小说里的电屏难道不是技术进步的产物?
现在的技术比奥威尔想象的极限还要好,你都不知道当这些技术用来奴役人的时候,会是怎样可怕的后果。
假设一下,如果纳粹那会儿有互联网,希特勒和戈培尔会拿它干什么呢?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邪不压正,正义战胜邪恶”,并把它当成一个必然规律。
在我看来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
美剧《高堡奇人》剧照 图源于网络 上文提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轴心国有很多的机会存在下来。
如果同盟国的那些领袖有哪怕仅仅一次妥协了,世界就不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当然,在二战之后,许多本质上和法西斯没什么差别的政权也还在继续存在着。
这些政权并不会四处出击,也就可以一直苟活至今,这些土地上的人们过着的,也就是水深火热的生活。
有人会说,高堡奇人的故事发生在美国。
美国这样一个所谓的“自由世界的灯塔”,怎么可能会被法西斯所占领呢?
也未必不会,对美国来说,这种可能更多地不是来自于国外,而是在国内。
看看那些以“自由派”自居的激进分子如何以政治正确之名搞思想文字审查迫害的,看看Antifa打砸抢如何被冠以正义之名,再看看左派是怎样试图废除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我们大概就会明白,美国变成我们陌生的样子,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真的只是一连串的偶然造就的。
不存在什么“必然发生的事情”,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说是幸运也好,说是不幸也好,都不是理性操控的结果。
美剧《高堡奇人》第三季剧照 图源于网络 高堡奇人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如果轴心国赢了”这样的假设,本质上的现实意义就是如此,总有些力量试图不让个人去思考,试图剥夺个人的灵魂,这些力量会一直在的,并不会随着二战的结束而终结。
笔者看过一本薄薄的小书,书的名字是《芒果街上的小屋》,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蛮深刻的——Keep writing,Esperanza,that will set you free.这大约可以解释为什么“写作”在一些地方是危险的事情,更可以解释为什么“写作”至今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行为了。
(完)
这一季里,有好几条剧情线从平行到交织,又错开,特别有意思。
一个是受到纳粹压迫的底层民众,作为下等人生存着,当看到可能是希望的电影带,就拼了命地想要寻求答案,寻找那个「唯一」。
第二个是纳粹阵营里的底层民众,作为间谍游走在反抗组织里,命运也不受自己掌握,被推着往前走,对自己的立场和选择并不是那么坚定,尤其是面对爱情时,意志更加混乱了。
第三个是德与日高层之间的争斗,表面上并不如男女主经历的那么惊心动魄,实际上却是暗潮涌动,看起来一个随意的决定,实际上却是经过精心谋划的结果;看起来相敬如宾,实质是在进行试探和博弈,只要露怯,可能整盘棋立马就输了。
当看完整一季进行回顾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好的是,尽管有着很多条的剧情线,但并不会影响我们对每条线中人物的深刻印象。
每个人物的性格,跟其它角色的关系,立场,从一开始的朦朦胧胧,到最后也都逐渐清晰起来。
而且我们从整体来看,这几条剧情形成了两个大的对比:一是处于不同阵营之间,普通民众的立场与选择的对比;二是底层与高层,小人物的个人利益与大人物的国家利益的对比。
对于普通人来说,立场似乎并没有我们认识的活生生的这么个人重要;对于高层来说,为了国家利益似乎能够很轻易地就牺牲掉个人的利益。
上個月被朋友安利了這部 Amazon 的首部自製劇,這部劇改編自菲利普·迪克 1962 年的小說「高城堡裏的人」,我一開始被腦洞大開的背景設定所吸引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世界被戰爭勝利者德國和日本所瓜分。
剛看完了第一季,覺得劇情(真受不了美劇那種為了讓你看下去而設置的 trap)和演員的 bug 有點多,而且特別聚焦日常瑣碎,撐不起這麼宏大的立意,但片中大量的場景細節很棒,日式的舊金山、商店門牌上的日文字體,還有印著納粹標誌的電話亭等等,讓人特別過癮。
聽說第二季的層次得到了昇華,迫不及待準備去看看了,真是一部勾起人了解歷史慾望的神劇。
唉,本来很看好这个题材,但是讲出来的确实如此没新意的故事,和二战片有何区别?
一点启发性都没有。
现在只看了两集已经失望透顶。
亲人都在纽约受刑,带着那么大两盘胶带的男女主却在中立区谈情说爱。
这氛围不太对吧?
你带的可是不知多少人的性命,就算你不走心这也关乎你自己性命啊。
男主是生怕钱花不完是怎么的?
这种情况还去勾搭妹子?
你带着胶卷你还没事去帮别人付钱?
这两个人那种度假般闲适的态度要我如何相信“那卷电影可以改变世界”?
每次一切到他们俩我都以为在看爱情电影。
一点压力都没有。
这让那边受苦的人也可笑,不知道他们在维护什么信仰,这个信仰根本没深度,看起来就像超人英雄拯救世界那般肤浅。
还有些细节的东西。
比如男主加入反抗组织。
他都站在组织者面前,看到了他的脸,知道他是反抗者,那个组织者居然还犹豫要不要他?
不要他你准备怎么办?
还这么轻松“瞧,这就是他们给我的人”。
车站里面那个男的也是冒失,看见个一样的包就敢跑上去抓住询问?
难怪被抓。
一切就像儿戏,德国副官在同伴被击毙时孤身一人干掉一众反抗者真是让我无言以对。
肤浅,愚蠢,媲美国产片。
片中应该有四大集团:德国人,日本人,反抗者,普通民众,但故事却局限于德日统治者与反叛者。
其实,普通民众的信念是最有看点的。
他们如何被误导,和我们现在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如果下功夫一定会很出彩。
找出观念的谬误,这样反叛者的奋斗就有了明确的目标,那卷电影如何改变世界也就可以讲清楚,不再是空中楼阁。
日德之间的矛盾在剧中也占了很大比例,这很好,但是不得不说,还是肤浅,就是对抗,互相安插间谍。
我希望看到,分裂的美国两边,各自民众是如何看待对方国度的,各自的政府又是如何隐秘地诋毁对方的。
毕竟,战争已结束,现在是政治的较量。
民众的态度会让这部剧在深度上提高n个级别,从纸上谈兵一下跃然纸上。
我没有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对这个不一样的世界是如何刻画的,但一定不糟,否则不会被改编。
具有坚实的小说背景,竟然还拍这么没深度的片,实在令人难过。
唯一的惊喜居然是改编于PKD的小说,剧情和人物其实都十分空洞,无非是包着一个无敌精彩万花筒般的外壳的空心球罢了。
Idea真的很好,也猜到了主角肯定是普通人的觉醒抗争。但是,剧情推进实在慢的要死。科幻悬念更是让人等的着急!男主女主的躲避和间谍行动就像是过家家一样。一会儿要被抓了,一会儿又安全了。求求了,下一季能不能给力点!
仿佛吃屎 能把这么好的设定拍成过家家也是服了 人均智障 全员不讲道理 就这么几个人物关系还处理不过来...//看到第五集 感到智商被侮辱 主角已经够有毒了 没想到配角还能智障到下一个境界 反正人物动机和逻辑我是不懂 建议导演多看看我国二流的谍战剧找找感觉 还有黑日本人完全不到位,虚有其表而已,完全没抓住要害//我想看这部电视剧 2015-10-31
世界观不错 细节太差
给我第二季 【敲碗
化服导很有时代感嘛
20210208 - 20210307
为了LordM刷了几集
玄幻情节剧,最有魅力的都是德日的主角,抵抗力量的主角都牵强得很。第一季后弃
引人入胜
怪不得第一季分麻麻 确实浪费了这个设定 第一季只能说是个超长预告片 节奏诡异 女主的人设让人小脑萎缩 逼着我去读原著了
美国没被占领过,中国不会出这种作品,对架空历史无兴趣,两集之后弃
这个番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轴心国胜利以后世界的轨迹并不会比美苏争霸冷战核竞赛更糟糕,当然也不会更好。历史问如果是非常没意思的,智人不会干出超越智人的事情,也不会干出低于智人的事情。
philip dick的设定还是太好了,设定也是唯一支撑看下去的动力,“德日二战胜利后压抑下反抗的地下党得到平行世界胜利画面的胶卷”;属于想看发生了什么又同时觉得好难看的类型;女主太太太美了经常看着她听不到说什么痴迷看脸
整个节奏腔调特别像PKD的小说调调,虽然他这本书还没看过。其他就...特别莫名其妙吧...从人物到故事到各种转换,老套到已经提不起劲去吐槽了
十集版色戒
所以这是一部穿越剧
德日占领下的美国只是一个噱头,抽掉这个背景也能感觉故事平平。想象异域的日本占领区倒是能凸显东西两种文化的独特。第一季就挖了个大坑~
4集弃。被想法吸引,但很多地方想不通,无意义
亚马逊制 实验性质 想想这里是不可能拍这种题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