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蒂斯
Атлантида,荒芜世纪诗篇(港),末日荒芜诗篇(台),Atlantis
导演:瓦连京·瓦夏诺维奇
主演:Vasyl Antoniak,Liudmyla Bileka,Andriy Rymaruk
类型:电影地区:乌克兰语言:乌克兰语,英语年份:2019
简介:2025年,战争结束的一年后,乌克兰军人塞吉回到现实生活。创伤后的日子并不容易,工厂主管嫌弃、同袍轻生、关厂失业,连家裡的熨斗都不管用,只能在野外猛射人形靶发洩。失业的他因缘际会加入挖寻军人遗体的「黑色鬱金香」计画,认识了志工卡蒂亚,在荒芜废地挖掘的同时,也像掏挖著满是创伤的自己,打开被战争所侵蚀的腐肉,希冀能长..详细 >
在我极度爱困的时候,看着这简介和几张图,让我以为是剧情节奏紧凑的片子,结果却是一部慢节奏从外部孤独到内心的片子,最后找到了相互依偎的人真好。
关于战争的创伤和人人如何与世界相处。镜头很冷静,但每个场景又充满了挣扎。在一个死亡遍野的世界里,关于人的生长和变化。所有人都被空间扭曲成独特的形状。同时,这个形状也仅仅属于这个空间。我很喜欢这部片子。
好压抑。。“(雨中,泥泞的道路)-怎么了,很严重吗?-对。-我们能解决吗?-不行。-您好,我们的引擎坏了,需要一辆拖车。好的,我们在这里等您。”然后俩人就在车里鼓起了掌??哎,鼓掌从来都不是拯救之途,爱才是(也可能不是)。。怎样才能把压抑拍好呢?呼叫考夫曼老师。考夫曼:我(好像)也不行了,你自己解决吧。 。看到有人说“活在空间里的人”,是呀,我们这些时间停滞的人怎么办才好呢
設定跟意境是不錯的,但還是讓人覺得太冗長了
废土美学 克制压抑 全片几乎无特写 热成像摄影太精彩
可以称得上是最具现实气息的近未来幻想电影。
就在现在..
2.5
就如果几个拼凑的一样,情节散乱没有串联,节奏缓慢没有起伏
FNC很喜欢前半部分电熨斗几段的张力还有在挖掘机里烧水洗澡,太猛。固定镜头和冷峻对白叙说潮湿腥臭的反乌托邦未来。
在炼钢炉自杀,在运尸车做爱,在挖掘机洗澡,也是固定镜头,故事比《开始》吸引力更强,战争留下的只有创伤和逃离,人类老是打来打去把世界搞的跟废土似的是不是吃饱了撑的
从头至尾的固定镜头,雨水、阴湿、泥泞、荒凉,一副战后废墟景象。开头工人在炼钢厂里跳入铁水自杀的画面是在致敬《终结者》吗.......一字一句满是细节描述的尸检报告让人毛骨悚然。这样一种摒弃故事重在展示景观与状态的影像必然会导致两极化,但本片在景观中所呈现的细节足够丰富和有创造性。
剧情的发展有拖沓,剪辑要是能重制一下就好了。
85/100
还是不错的,有些触动,对战争的残酷。人会变得无情,只有肉欲。
俄乌战争之前拍摄的作品,感叹于导演深远的眼光。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节奏极为缓慢,也许是为了静静的展示战争带来的毁灭与创伤。事无巨细的记录俄罗斯与乌克兰士兵遗体的点滴。但也因为节奏过于迟缓,导致观影过程容易乏味无聊。
承接洛兹尼察「顿巴斯」的政治后谈,走向现代诗化的「亚特兰蒂斯」,破败腐朽的“无依”之地。令人焦灼不安的骤缓气氛,残骸尸骨、末世冰凉,背后是触目惊心的战后遗迹,考古学家在现世中挖掘当下的记忆。试图在影像中提取“温度”,却只能用红外视点奇异化,可现存的世界并无温度可言。同样兼备纪录片经验的广域,每个场景都是播撒在灰暗未来的凌厉视觉波谱。走入废墟那场戏是所有当代梦境的实景复现,是回溯的长廊更是预示的此景,苟活的人们投身战火熔岩,不知何时醒来,更不知何时睡去,等待着那场模糊视线的大雨到来,一种生与死的奇观展示。这遗迹早已被水淹没,生存在那里的人们,也早已沉溺于此,整个历程都恍若一段孤独、悠长、无望的自缢,稀薄的空气一点点被高大的工厂建筑所吞噬,自救成为了奢望,更成为了幻想,飘散的烟雾化为死者的灵魂。
还不错的一部片子,可能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会比较能共情到吧。
2.5~3
每个固定镜头都像是一个独立篇章,摄影机无法靠近人物,以一种审慎的姿态自居,但又是悲悯的,就像亲历者看到镜子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