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到厦门办事时顺道去了趟南普陀——弘一法师创办闽南佛学院的地方。
发现宣传栏中《一轮明月》的海报。
濮存昕的扮相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
回到家中便四处寻找光碟。
但是,正如许多网友说的那样,市面上没有人听说过这部获得华表奖的影片。
我很是失望。
其实,去年福建佛教学会就在驻地免费放映了,但那时候我不在福州,错失了机缘。
于是,我只能下载了一个不是很清晰的版本。
它终究没让我失望。
虽然,整体叙事仅有简单的单线条,但其中对于佛教教义与象征的理解却是庄严的,没有流于坊间的浅薄观感;濮存昕的表演也是令人感动的。
然而,最让我感怀的还是影片中出现的两个象征物——陀螺与渡船。
影片以少年李叔同玩耍陀螺开始,又以弘一大师观看一个少年玩耍陀螺终止,完成了一个人生的轮回。
而片中的渡船不仅上演了李叔同与妻子恩爱也在后来上演了弘一与俗事情缘的挥别。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慈悲就是爱。
”两艘渡船在西湖上的摇荡象征着苦难的人生等待着悲悯的救赎。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那句台词,但我还记住了陀螺与渡船。
写这篇影评主要为了上传一些截图0102-1011,283天,终于还是结束了,这是结束后,我自己看的第一部电影
下面会放一些看电影过程中截的图,一个人看电影,截图明显比两个人看要多,因为可以自由往回倒,一遍不满意,可以两遍三遍
有一说一,他的日本妻子真的很好,可惜俗缘终尽,她问“请告诉我,什么叫爱”,他答“爱,就是慈悲”,我目前不懂
看淡浮名
空门
勘破
悲欣交集
中学时期读过一篇很长的讲李叔同的文章,就觉得这个人满满的传奇色彩,去年无意间发现有这个相关纪录片就标记了。
在今天这个因为五一假期,所以周六刚补过周二的课的周二,我成功的带成了周三的书,不过还好手语老师也表示自己连续上课很累就看了这部电影我就补着作业观看完了这个片子由于后来我过于沉浸 导致两节课只写了两页…关于影片 濮存昕演技台词应该算中国演员第一梯队的吧 这点我从来不怀疑 不过徐若瑄那个台湾口音出来我是比较跳戏的 突然从乱世救存变成了台湾偶像剧…其他的都挺好的 那个音乐我几度想要潸然泪下…一个名门望族的公子 最后失望于这无解的乱世中国 只能投身佛法 至死那种文人、僧人心怀大众高尚气节都令人敬佩。
不过他为求出家抛妻弃子确实不对 但那个乱世 又有几个幸福圆满的家庭呢?
明月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诗意、充满情怀的意象,电影名字有明月,极大提高电影的审美趣味。
电影《一轮明月》讲述了弘一法师传奇一生的故事,“一轮明月”出自诗句“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月在电影里更彰显禅意。
“人生在世,只在呼吸之间。
”人至暮年,大概会感叹,孩提变老只是刹那间。
李叔同的儿童时期便经历丰富的知识熏陶,从小会熟背佛法,家里常有古琴的演奏,传统家庭出生的他恪守礼教,全部家庭成员在的时候,画面是青黑色,显得略微压抑。
古朴的庭院里古色古香的园林,侧面展现家境殷实。
镜头在钢琴曲的伴奏下幽幽一转,幼儿的李叔已长成青年。
既暗示李叔同擅长吸收各种西方文化,也极其自然完成主角年龄的成长。
李叔同和母亲的短短几句话,透露出父亲已经死去的事实。
“刚一踏上人生的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李叔同的独白令人动容,他的悲天悯人情怀由此可见。
传统思想的弊端也在电影里表现出来,他最早的婚姻由母亲做主,而当时他喜欢的是名伶。
于是,李叔同直言,他杜绝入仕途的想法,整日出入梨园,以此消磨青春时光。
在发生战乱的时期,李叔同自嘲沦落天涯。
他有了新的目标,不被强国的条约裹挟,有学法学的心愿。
这是李叔同自强自学的觉醒的表现。
这里影片少用地使用有些阴暗的镜头,李叔同在阁楼和人谋划时,看不清两人面庞,表现当时局势动荡,人们处于危险中。
李叔同没有选择爱慕他的女人,“为谁惆怅为谁蹙”影片采用全景镜头,女人的背影显得落寞孤独,诗妓的眼泪是无声,她的感情隐忍没有归宿。
失去母亲的叔同飘落无根,他来到日本东京求学。
“真理在美中自我显现。
”“我们到底身在何处。
”学业有成的李叔同回到浙江,他教音乐美术,他的教书内容与以前老师的内容截然不同,他敢于实践,他教西洋画和英文歌,在课堂上大胆实验,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
佛教元素在许多艺术作品都有影响,在这部更是必不缺少的存在。
“一声入耳里,万事心中空。
”李叔同悟了佛法,他遁入空门,舍弃妻室。
“弘一法师,请问什么是爱?
”妻子问他。
“爱,是慈悲。
”几个字展现出弘一法师的大爱,他断绝红尘,心怀众生。
镜头对脚拍摄了大量特写,体现弘一法师严守戒律,苦修律宗,并虚心学习高僧的言行。
学佛法,救国救民。
国家民族存亡时,弘一法师不顾自己重病,不愿吃药,一心挂念受苦的人。
他如一轮明月清晖照亮众生,这一片段无疑升华整部电影。
下午看完的这部电影。
其实就是一部李叔同的人物传记型电影,个人感觉无功无过吧,就是普普通通的讲了李叔同的一生,没太有让我惊艳的地方。
整部电影的氛围感还是有的,就,还行。
先谈谈电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吧。
当时电影还没看时,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快结束时,看到一轮明月悬于高空,我说,是不是喻指,弘一法师他的功德,他的光辉,像月光一样倾洒给受他照耀的我们,这种意思。
然后看完电影去翻了下短评,看到有人写到一句诗,去查,原来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的诗,写来概括他的一生: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其实看电影前,对李叔同知之甚少,当然,看完电影以后,对李叔同也不能说是了解颇多,毕竟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说明不了什么太过精深的内容,不过是粗浅的讲完他一生的大事罢了。
记得很久以前就一直秉持着一个可能有些执拗的观点,一个人的一生,怎么能用一部电影,一个电视剧,一本书就概括完呢。
毕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个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无数个细节组成的。
或许你会说,可是大多数都是重复的日常,只有少数的几个日子,几个事件,才真正影响了那个人的的一生。
所以,只要把日常快速的概括,然后重点讲述特别的日子就行了。
可,如果没有那些日常的一点一点的积累,去从各个方面慢慢改变,影响他的思想,行为,他怎么能成为后来的他呢。
我很在意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日常。
但感觉这个想法好像很,很奇特,像是在钻牛角尖。
直到有一次,在伊坂幸太郎的(不记得的)某本书里发现,他提到了和我一模一样的想法,兴奋的不得了,感觉我的想法和他的想法在某些地方是同频的。
又歪楼了。
回来。
以前其实真不大了解李叔同,只知道他是《送别》的作者,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意境太绝。
然后听说他后来出家了,号弘一法师。
别的再无了解。
但这部电影也多少让我快速了解了他大致的一生。
他家世很好,是个少爷,他很聪明(好像是科举的什么考试三项都是第一名),他很孝顺(生母是侧室,母亲去世,他无论如何让母亲的棺椁从正门进,按理不行),他多才(诗歌、音乐、美术、书法、金石篆刻样样精通),他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是在中国是母亲替他娶的,一个是他在日本求学时爱上的),他后来不知为何遁入空门(我一开始以为是我自己看的不仔细没理解,或者电影没表达好,后来才发现原来文化界也仍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所以电影糊过去了),他僧俗两界都很有名气(作为俗人,他音乐,绘画都有一番造诣,作为出家人,他整理了他所在的律宗失传已久的佛法,贡献巨大),他苦于修行,生活要求很低(吃得喝得少,而且都是最朴素的,睡的席子被褥,用的毛巾牙刷杯子,都是破旧不堪的)他不慕名利(他前去讲学的寺院想给他办欢迎仪式,反被他训斥,我还挺喜欢这点的,我总觉得太在意名利,做很多事情的本意,即使你本不打算改变,但也还是会改变,会变得像是在作秀)。。。
这些其实都是最表面的,但更深刻的,对于他思想的了解,却几乎还是一无所知。
不过也还好,如果以后哪一天,突然对他感兴趣了,可以再去看一看他写的书,和写他的书。
万事皆须专心静心,弘一用四年修编了南山律,等于写了个教学大纲,又用以后的人生当老师——当人有所学,又有济世报国之心,无论做什么学问,总是要当成老师的。
雪子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精灵一般的存在,初次见面极为惊艳,身上不像受世俗所束缚的日本女子,第一次见面即为叔同做裸体模特,问他:“我美吗?
”着实是美,美的令人心动。
但是日本人看不起清国人哪。
雪子喃喃道:要是你不是中国人该多好。
随后意识到自己失言,立即脆生生的道歉。
相爱后她毅然远嫁,前世的姻缘真是天定,天赐的一对人儿。
她倚在他腿上仰起头轻轻问他“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是吗?
”但是也是在杭州,她身披月光,流着泪抱着他说“你是与众不同的人,我早就化在你的怀抱里了,叔同,我早就没有自己了。
”同是在杭州,两支孤舟,她除去旗袍百褶裙,拉直中国女子时兴的烫发,重新挽上发髻,换上和服,直直地盯着青衣素衫的他,告诉他她要回国了。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是慈悲。
”她是弘一法师最难以放弃的心结。
夏丏尊两次神助攻直接将叔同送入佛门,心怀愧疚总觉得是叔同听信了他的“气话”,出家前劝他,出家中找他,给他递牙刷毛巾却被其一一拒绝,又为他配眼镜。
虽然直到最后弘一也没有舍得带过这挚友赠送的“美国金丝宝石眼镜”,被当掉换了500块钱为战火中的僧侣及避难的人换取食物了。
最后,他看到了三郎,看到了他的陀螺,一身浮华和烟火气中终显孤寂,却又头也不回地一人一舟驶入莲花深处。
虽为脱俗,终究心怀天下,教学艺术看不到希望,才追求心灵的宁静。
终究是这个时代负了他。
记得当初也是在电影频道看到有关拍摄这个电影的报道,还说濮存昕拍这个电影深受其影响。
说实话,对李叔同的兴趣是由余秋雨的文章带动的,从他的文章知道《送别》是他填的词。
以前仅仅知道他是个名人,至于怎么有名,为何有名,并不了解。
后来就买了他的传记。
这是我买的第一本关于他的传记,不过,是记实小说性的,也就是说,作者根据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生平,以小说的形式写,更像小说。
后来,对他的了解多了起来,对他的敬意也多了起来,特别是他专选最苦的律宗来学,并最后成为律宗的一代大师。
还有他习佛后的各种故事,言行,都让人肃然起敬。
而入佛门前,也是名响四海,而且放浪形骸,很风流洒脱,而且精通六艺,真是一代名士。
不过,电影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他的生平,而他的人生是如此丰富多采,这样一个电影要想把他这样跌宕起伏人生,以及他的人格魅力表现出来,实在做得比较牵强。
片中很多镜头只是简单地把与他有关的一些言行记录搬上了银幕,并没有深入挖掘他,这是蛮遗憾的地方。
其实可以拍得像《甘地》一样好。
不过,观众能通过这个电影一窥一代大师的风采,通过零散和点滴的故事让对更多的人对他有更多的了解,倒也不错。
希望以后能再拍,拍长点,更深入点,更好。
PS 通过弘一法师的言行,我们当代的佛学人士是不是应该对照一下他的行为,反思一下自己的呢?
归皈了佛法僧三宝,受众人供养,是很好的待遇,所以就有虚云禅师不坐轿,弘一法师用树枝刷牙,凡事亲力亲为,他们深知他们应该对得住这份难得的福份。
想到了最近大悲寺和少林寺对比的贴子,再看看这个电影,很多事,一目了然。
夜很深了,四野很静了,当所有的空间只留给了一个人,我独自品味一部有关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
看着看着,整颗心都很沉重。
在中国历史上,李叔同是我最喜欢最欣赏最敬重的一位大师,虽算不得文人,但我总是喜欢把他当成半个文人,大概那性情与文人太相似了。
电影里的李叔同是爱心大使濮存昕主演的,表演还能令人满意。
我实在也无必要吹毛求疵了。
李叔同,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文艺大师。
是小三郎,是风流才子,曾经“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天涯五友”撼申城,曾经赢得“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总总,就是做留学生也风光无限,作教员亦受众人敬重。
最是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把他推向了极致。
然叔同仍不快活,他决意出家做和尚。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夫妻分别的场面,叔同要获得什么必定要放弃什么,我想这其中的抉择是很难的也是很痛苦的。
叔同的心里必做了一场艰难的斗争。
也罢,既要做个和尚就要来个彻底,从此我不再是你的叔同,你就管我叫弘一了,从此我们也不要再相见了,你回你的日本,我做我的中国和尚,再见就是陌生人了。
我们就以西湖为证吧,而后,你坐你的船我乘我的舟背向起行,再没有交点了。
你问我爱是什么,我说爱是慈悲,我用我的慈悲来渡完我们余生的爱。
和尚,清贫是必须的,艰苦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既已出家,又决意一心钻研律宗,今后也就不怕孤寂了。
清清静静闭关四年,我四年不出,我只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修律宗,偶尔听听自然之音,偶尔喂喂窗前的小鸟,虽苦亦能苦中作乐,好不惬意。
当慕访印光法师是,法师说要惜福啊!
大师何尝不是一生惜福呢,一瓢一钵一杖足矣,行走天下,布道四方,朋友有识之士虽有所助亦皆赠人矣,大师之品行为众人楷模。
此皆赖于惜福。
想想大师一生,忠孝悲悯,对国有无限的爱,此忠也:对母亲有无边的爱,此孝也;对芸芸众生有无疆的爱,此悲悯也。
此至忠至孝至悲悯之人,前无古人,今亦无人。
大师,确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普照大地,普渡众生。
我用今无限静的夜来怀念弘一法师,来祭奠一轮明月。
2007年8月24日
关于弘一法师,最先接触是在南怀瑾的著作上,刚开始我是无法把这个法号与李叔同这个大名联系在一起的, 记住的也是他的讲义大意,更多关注他的优美诗句。
我常常在想,是怎么样的人,可以修养这么多门高超的艺术造诣,如果有转世一说,他肯定在轮回长河中保留了完美的记忆。
但是他只是一个孤独的人。
无论是年幼严明的家教,还是在上海躲避战乱,还是最后和他认为是天生注定的姻缘的雪子相拥时,依然孤独。
这种精神上的无所依使他决定抛弃俗世繁华,探究佛理真相。
有幸在灵隐看过大师的真迹,字型很飘逸寂寥。
还很幸运有这样一群文艺工作者,把大师的一生讲述出来,虽然电影时间有限,很多的情节要查阅资料才能理解,但是在心情低落,觉得人生苦闷时,看这个电影,让人心中充满平静。
只缘尘世爱情姿,莲座现身月上时菩萨尽多真面目,凡间能有几人知发慈悲心,做自在人。
虽然大师生于乱时,在世时并未得自在。
《从濮存昕的电影,认识弘一法师》http://www.douban.com/note/537681511/
读书人的孱弱和迂腐。
节奏太快了。
拍成了弘一法师大事记。表演与取景都是今人今味。最后一幕,满池的莲花灯简直雷人。取景西湖时应该避开雷峰塔才是,因为当时旧塔还未倒掉。李叔同与马一浮初见在蒋庄拍摄,而实际上马入住蒋庄是1950年以后的事。
意外看的,不错
其实是真的想哪怕冲着弘一法师也要给3星来着,但...就是拍的很高大上,但对于人们了解弘一法师这个人完全没有帮助。电影想要讲大师的一生,从出家前到出家后都面面俱到,但每件事情都只是蜻蜓点水,反而让观众看不懂不说,还觉得索然无味。
前半部分拍成了文艺版的精武门,后半部分夹着主旋律平铺直叙。
只因四年前的那个暑假在天朝六套多看了你一眼,就一直把你惦记到今天!网上没有资源,刹到南普陀正版DVD要泥马的120!弘一大师,我是有多虔诚。虽然给一部如此有文化底蕴的电影这样不严肃的短评有些不敬,但是我却真的不能淡定。今天我终于就在视频网站那极其模糊的小框框面前得到了超度....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
弘一法师的一生是精彩纷呈的,100分钟的电影,只寥寥几个人生片段描摹了人生梗概,得以窥见法师轮廓,法师是怎样具体的一个人,各阶段选择的心理变化与人生状态,几乎没有。濮存昕老年妆像极了弘一最后那张照片。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很多人打高分是因为演员和弘一法师吗?但是作为电影不合格啊!导演想诗化美化又做作还落了下乘。李叔同前半生有点放荡不羁,是一个典型风流才子,导演刻意避开,反而弱了和出家后潜心持律复振律宗的对比。台词还念错音……这你也好意思给人法师拍……
我只能说这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对于佛教高僧的解读 如果宗教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何来的召唤力
传记式还原,濮存昕演得好。
是含着眼泪看的,那个音乐做的真好,法师晚年在福建度过,是福建之幸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如果矫枉可以过正的话,这是要矫多大的枉啊?
濮存昕演得好,不同阶段真得演出了不同感觉。但剧情和谐,脱不出中国况味。传记类电影总为弘扬一种东西逃不过说教面孔。
浮光掠影式的叙述方式,只能让人记取干巴巴的事件,怎能撼动人心。可惜了如此好的题材和濮存昕的演技。
“爱,就是慈悲。”“要惜福啊。”“我是不收徒的,我们同行吧。”似乎是很忠实地在做传记记录。佛法如何救国救民呢?很多地方是点了一下,但又未深入和连贯。还是让人看到,日常修行方式,即便是修律宗,仍是一瓢水,一箪饭。所以仁者智者,都可以从此片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吧。
心里痛苦的人都会选择一种极致的方式去生活,我也有过这样的阶段,但说到底这是在逃避,避开繁杂,避开现实。要想真的解决就必须直面,去实践。自己不往外走就别老怪世界怎么总是一尘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