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看了这部影片是看到微博上有在推荐,说是让人嚎啕大哭的一部片子。
好吧,可能是每个人观影的点不一样,我一滴眼泪都没掉。
剧情略显拖沓和荒谬,怪不得是定义为喜剧片……不过不得不承认,像我这么个跟交响乐绝缘的旁观者,看完后都确实有被震撼到,希望去好好听一听这些交响乐,希望以后可以学样乐器甚至。
最让我喜爱的其实是指挥家与妻子的感情。
好喜欢他妻子,可以牛逼哄哄地持家,抽着烟,打着电话,家里就有了进项。
可以在老公征询意见时很拽地说,你要是不去巴黎我就跟你离婚。
可以在那个改革狂热分子面前说,你不去搞定这事老娘我就*****!
这种女人才帅气。
不管交响乐也好,流行也好,什么都好。
音乐总能穿透种族、宗教,跨越一切,让人感到平等和生命的力量。
音乐真好。
影片开头很压抑很心酸很紧绷,高压下的音乐艺术家们穷酸困窘得潦倒不堪,为一荒诞的目标到处奔走。
经历过文革或关注过伤痕文学的人们应该对很多的场景似曾相识。
愿想着轻松观影的我好几次想弃剧,但总是有股好奇心想知道事态发展如何,就慢慢看下去了。
不枉一观影,有现实的提炼政治的影射艺术的华彩,具有法国喜剧片特有的吵吵闹闹乱成一锅粥的发疯抓狂范儿。
影片的后半部分的交响曲的大段演绎,让普通观众都能领略到音乐的美好和感染。
男主的形象穷困潦倒而清高儒雅,尤其是眼神清亮蓄神,完全是艺术家的化身。
女主太太太美丽了,不仅仅是漂亮可以形容,是气质才华内敛的顶级美丽。
配角们太有戏了,不亏为脱离乐队归于市井30年的前音乐演奏家,个个都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开救护车的原来拉大提琴的那个高大胖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提琴一拉每个音符如聆仙乐,尤其是在那位视生意本行如游戏却爱艺术如生命的冤种寡头的五音不全的琴声映衬之下。
黑脸汉子两手抓两手都硬实,走穴炫技两不误。
政治已经深入DNA的经理终于在音乐面前放弃了一次政治狂热,成为了名副其实重视职守坚守岗位的经理人,想想都为他在那家乌须有的饭馆为55人的预约而独自掏腰包买单而肉疼🤣不得不提及视赚钱如性命的犹太父子,种种骚操作令人目瞪口呆,主业副业都要抓,出发之前就满世界张罗了一大批走私的货品,到了巴黎马上披上褂子拎起麻袋就是锱铢必较有什么卖什么的小商小贩,最最令人牙痒的就是踩着铃声入场赧然且施施然脱下褂子就是高大上的演出礼服,人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变身专业的音乐家。
其他人当然都不闲着,走穴赚钱是不耽误的。
男主也是够心塞的。
奇怪的是,真正让我感动的并不是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结尾,那场最终成功举行的音乐会。
相反的,那些天才的音乐家平凡的生活、非凡的才华和深重的苦难之间相互交织,才真正让我感到唏嘘不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指挥家和大提琴手开着救护车,一路在莫斯科辗转奔波,一点点寻找过去同事的踪迹,并且填满那张空的乐团座位表。
而这些过去的音乐家们,在他们破旧窄小的家里,在工作的菜场里,电影院,博物馆里,演奏起各自的乐器,引得周围的人侧目。
这应该是喜剧场景,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却比悲剧更令我感同身受。
很难不这样想,在他们最平淡、甚至卑微的生活下,怎么能隐藏这些巨大的天赋。
在每天为了生计争分夺秒,面红耳赤后,居然还能平静地演奏起这些高贵的音乐,难道他们不会想起自己的过去,想起现实的无奈吗?
他们或许再也无望登台演奏,向世上真正的爱乐者播撒这些旋律,这其中一定包含了巨大的辛酸和艰难。
在他们组成乐团之后,沿着公路步行到机场前往巴黎的那个镜头里,每个人都穿着大衣,拎着乐器盒,就像一支过去的远征军一样,看得让我难过。
但这次他们却是向着过去的缺憾,向着一个有可能重现的记忆场景前进……但这一定不只是个历史再现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怀念和梦想。
我感到了一些东西,比如灵魂,比如最纯洁的情感,都是永恒的。
哪怕谋生的手段改变了,哪怕时代也变成了一个只有大家所说的“土财主”和黑帮相互火拼的躁动年头。
我记得从前在那本《管风琴·看听读》里有一句话。
作者说最崇高的艺术,往往和最卑微的生活手艺分不开。
我想用在这里正好。
印象最深的居然是指挥家的老婆。
这真是一个实在又厉害的女人,好像是专门给人做撑场面、拉观众的活儿的。
一开始,在指挥家黯淡地回想着三十年前的往事时,我不禁误以为她是毫不理解丈夫的处境的,是又一个衬托生活的无奈和软弱的因素。
当时她在装饰花哨的厨房里一直谈论自己,自己的工作、赚到的钱、退休生活。
然而当她说:如果你不去巴黎开音乐会就和你离婚时,我忍不住笑了。
的确她对艺术一窍不通,还粗暴地像男人一样和人争吵。
但她却在关键时刻为丈夫说话,也曾不遗余力地帮助过受迫害的音乐家。
至于在最后的音乐会上,真正带动我感情的既不是那个美女小提琴家,也不是指挥本人,而是这个在电视转播前哭的平凡女人。
实话说,最后的音乐会反而让我觉得有点腻味,或许是因为那些在舞台上流的太多的眼泪。
在两千人的目光和热情中,一个人难免有点“人来疯”。
剧院这种地方,将人的感情都渲染得虚伪、浮华了。
我想那位美女小提琴家实在是太年轻了啊,不然不会还对音乐和生活还有着明显的分别。
那些几百年以来流浪的吉普赛人,他们不讲技巧,不讲指法,不故作高雅地演奏帕格尼尼,算是给人们关于谦虚和生活的一课。
尽管她说:音乐会不是心理治疗,但她最终还是参加了公演,或许是她意识到苦难的实质并不是她所想的那样:如果说一场音乐会真能使人忘记过去的话,这未免显得荒唐,或者说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苦难。
我们就构建在自身的过去上,失去历史则失去了自身。
我不相信指挥家能从此能对列娅他们感到释然,要不他已经将这种感情传承给了小提琴家、列娅的女儿。
但无论如何这种对苦难的记忆是存在的。
没有人保证音乐能治愈什么,也不是苦难必然造就伟大平和的音乐,它还很可能毁灭一个人……所以我觉得,转折在于她下定决心以后,独自听着指挥家从前录制的马勒第一。
她在揣摩他的音乐思路的同时,也探寻着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无论如何,这些人是凭借他们纯真和善良渡过巨大的苦难的。
三十年前被流放西伯利亚的列娅和伊萨克或许真是神仙眷侣,貌美、有才、而且绝不屈服,最后的命运也令人动容,可是指挥家和他的老婆不也是一对很好的夫妻吗?
他们不正是伟大的艺术与平凡的生活相互交融的例子吗?
不是一种艺术的脆弱和对生活无所畏惧的态度的庇护的和谐吗?
或许世上没有那么多列娅和伊萨克,但一定有许多这样的普通人。
又比如那个开救护车的大提琴手,还有那些臃肿的、苍老的吹管乐的女人们。
所以在巴黎,尽管所有的人都有点自私,有些毛病,比如那对爆笑的犹太父子,一到巴黎就开始到处做小买卖,完全不顾排练,但指挥家还是毫无怨言地容忍了这些。
这三十年的平凡生活给人留下了烙印,又或者是本性的使然,但都是人们无法避免的,指挥家肯定明白这一点。
哪怕正式开场前还是乱七八糟的,但只要音乐一起,那种最纯粹、最深厚的共鸣,还是立刻膨胀、相互吸引、最后一泻千里。
而无论是三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后,这些东西超越了时空,没有消亡也没有衰竭,想到这一点就让人不禁心碎。
因此那条以列娅之名留的短信不应该被看做某种核心作用,倒不如说这是集体的最后一块拼图。
每一个人最琐碎的故事都值得同样的尊敬,哪怕是那个当年被错误利用的共产党人。
我不难理解指挥家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原谅他过去的作为,看到他在巴黎街头找不到方向,简直像个乡下人似的,但一谈起过去,激动地拿出三十年前那个“百分之百投票率”年代的旧东西时,我不禁深深地同情他。
好在他最后留下听音乐会。
尽管有点阴差阳错,但很感谢运气,没让他看到那个萧条的党会,而让他们的精神和对纯粹的共同追求在舞台上得到了强烈的共鸣和融合。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中间,我错误地估计了好几个地方,但这反而让我看完松了一大口气。
好在指挥家从来没有陷入任何风流韵事中,那位共产党人也是个非常善良、只是有点顽固的人。
或许一部喜剧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多少有点放大概率的嫌疑,但至少给人以希望。
在平凡甚至是卑微的生活中,这些不为人知的苦难像暗流一样冲击着这些普通的音乐家。
但他们仍顽强地追寻着“最后的和弦”,追寻着让他们飞入空中的一瞬间。
尽管有时这如同黑暗中的火光一样昙花一现,却不惜许多人付出代价去捕捉它。
这些生活的勇气,事实上是许多人从来就不缺乏。
最后想说说写在标题里的那句话。
伟大的苦难和平凡的音乐,或者应该是平凡的苦难和伟大的音乐,whatever,这些人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的赤诚之心,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又:我感觉这篇感想真的太难写了,改了无数次。
一是因为写评论的技术太差了,二是因为或许在《Le Concert》里所表达的主题之“大”之“纯粹”,语言无力填满其中的空白。
尽管细节混乱不堪、争先恐后地想挤出来,但总是深深地表意不足。
这种最简单的东西恐怕是无法用罗列的办法来表达。
就像卡尔维诺说神话的作用一样,不必加上各种解释,仅仅是重复它的语言就够了。
在重复中,它们得以存在并丰富。
随着音符的此起彼伏,安德烈双臂挥舞,眉飞色舞,操控着舞台的人顿时被手机铃声召唤回现实——一个清洁工。
让人倏地心里一沉,从云端跌落重重摔下。
人怎么接受命运的玩笑,一开三十年,红尘一梦已走了大半遭destiny is not a joker for it is not funny at all!
“一尘不染”擦办公桌擦得一个翻身的大好机会不可能不紧攥手心,梦想的力量永远是最可怕也最可爱的,音乐的魔力,亦如斯。
贫穷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和理想,使之在随着岁月的侵蚀而破烂不堪。
三十年,使人看清楚生活的真谛,才华没有丢失,梦想尘封多年,打开记忆匣子,抹去多年的灰土,光芒便显山露水,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最后的和弦,莉亚未能完成的和弦,被勃列日涅夫掐断的昔日,纷至沓来勾起欲望。
去巴黎前,到巴黎后,演奏前的一大段铺垫,不乏笑点。
枪声四起,兵荒马乱在乱桌之间爬着拉赞助,诺曼底苹果酒客栈,还有把中国手机娱了一乐,大队浩浩汤汤徒步走7英里到机场,airport 一秒钟办护照……一笑而过谜团围绕安娜的身世做主线,主角原来不是安德烈,可以说也不是安娜,或是只有一个主题主要是在针砭时政,赞颂音乐,歌颂梦想。
尾声的15分钟是大家都津津乐道的,蒙太奇的娴熟运用,层层拉近,谜一个个随着安德烈的回忆口吻和黑白彩色的转换中掀开面纱,夺人眼泪簌簌,也使老柴的协奏曲俨然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今我听着乐章,脑海里涌上的是镜头的切换和眼泪,感动,掌声,也让我爱上了老柴,影片功不可没,喜欢安娜的扮演者梅拉尼罗兰,脱俗的气质,不俗的演技。
至于共产主义,就如同安德烈所说harmony ,that is communism可音乐,可人生
首先,梳理下剧情:在电影中,安德烈是一个“过气”的音乐天才指挥家,他之所以”过气“是因为30年前保护犹太团员不被驱逐。
30年前,他曾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乐队指挥,被盛赞为音乐天才。
在他的乐团里,有他最好的朋友,也有他最好的搭档,当时他们研究和表演的乐曲是柴可夫斯基。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他努力保护犹太团员的行为导致整个乐团解散,乐手们被解雇。
为了生计,他们从事着各种社会最底层的工作,他最好的朋友沙查也因此染上了酗酒的毛病。
“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这一做就是30年。
因为在悄悄听现在的乐团排练时手机响了,打扰了乐团的排练,安德烈被经理惩罚打扫其办公室。
在打扫时,传真机收到了一份传真,安德烈发现了这份传真。
传真是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发来的邀请,邀请“波修瓦”演出并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
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他要带领以前的”战友“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演出,他们要再一次一起把30年前未完成的音乐会完成,并让世界看到…… 其次,讲讲感受。
采用自己比较习惯的关键词法,先列关键词:【人生低谷】【团队凝聚力】【亲情友情】【音乐的灵魂】。
【人生低谷】在电影开头的时候,已经是乐团被解散,乐手被解雇后的时间了,这个时候的安德烈虽然是一位清洁工,但他依然能享受乐团排练时的音乐。
我想,这应该就是支撑他从事这份工作唯一的好处吧。
在别人排练的时候,他闭眼欣赏、指挥,能看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在安德烈决定要找回30年前的乐手去巴黎演出的时候,他和他最好的朋友踏上了寻人之路。
虽然大家已经分隔了30年,并且彼此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但从影片中能看出,他们依然有联系,并且很多乐手(其实他们在30年前已经算是知名的音乐家了)还保留着自己的乐器,甚至培养出了自己的孩子。
但也有乐手已经放下了乐器,完全从事着别的工作,甚至有人在30年后依然恨着安德烈,觉得是安德烈给自己带来了噩运,让自己的人生跌倒了低谷,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是没有改变过的。
个人感受: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并非一路凯歌、一帆风顺,有时我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得不寄人篱下,不得不节衣缩食,但对自己所爱之事、之物、之人的执着和热爱是永远不变的。
剧中大部分的乐手都并没有丢掉音乐,反而尽可能地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
他们的能力并没有生疏,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提升能力是人生反转的希望!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相信自己!
【团队凝聚力】在安德烈与沙查去寻找解雇的乐手时,大部分的乐手答应了去巴黎表演。
他们没有钱,经理人帮忙拉赞助;没有签证,乐手之一帮忙搞定门路,在机场现场办签证;在去机场的路上没有大巴,大家一起走7公里多的路到机场……这处处显示出大家对安德烈的认可和对音乐梦想的追求。
虽然有的乐手有私心——经理人想去参加自己的会议;长号乐手想和自己的儿子卖手机和鱼子酱罐头等等……但整体的团队凝聚力还是很好的,大家都顺利到了巴黎。
从片中的剧情可以看到到了巴黎之后,团队凝聚力很差,大家都做着自己的事情。
但一个召集大家的短信,大家就回到剧院进行表演,虽然之前没有彩排,一塌糊涂,但短信的召集力还是很强的,55位乐手一个不差,这也是凝聚力的体现。
其实,在我们公司中和个人的职场生涯中,也是这样的一个组织,我们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组织中分工不同,各有各的职责,但最终是要让公司盈利,让组织和谐,持续发展。
这个片段让我很感动,感觉他们真的是一个集体,就像现在创业的我和我的团队!
【亲情友情】看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才理清楚了女主的身世。
从这个点来说,能够感受到剧中的感情线。
女主的母亲是安德烈以前的搭档,小提琴独奏家,女主的父亲也是安德烈的朋友。
这一片段不仅让我感受到的是女主及父母的亲情,也让我感受到安德烈、女主经纪人(也算是她的养母)还有安德烈的好朋友沙查的友情。
如果没有安德烈,女主的母亲就不会对柴可夫斯基那么痴迷,也就不会疯;如果没有安德烈、沙查和女主的养母,女主就不可能到法国,成为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甚至不可能活着。
【音乐的灵魂】可能看完影片的朋友会说女主的母亲是该片音乐的灵魂,也有的朋友会说柴可夫斯基是本片的灵魂,但我想说,音乐就是灵魂。
片中音乐从刚开始的不和谐到最后的和谐、女主从最开始的抵触到最后含着热泪演奏、乐队从最开始的懒散到最后精彩的演绎、安德烈从30年前的遭遇中走出到最后的释怀……这每一幕都体现着音乐的力量和灵魂。
音乐是没有束缚的,它可以超越国界、种族、时间、年龄……它本就很伟大!
影片的最后,大家欣赏到了30年后付出的安德烈以及他临时乐团的精彩演出,甚至可以看到在影片中他们已经“加演5次”,以这样的形式来宣告他们的成功。
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也是一段安德烈自我的心灵救赎,很高兴,他成功了。
希望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获得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圆满和幸福!
2021年7月17日于清远集体观影2021年7月18日撰写影评。
【这是我的原创影评,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
前期拖的节奏比较长,基本是在一小时之后真正的女主才出现,不过这部影片它的定位是在音乐会,基本上都是以音乐为主那里面的配音还是很不错的。
也比较好,重点放在最后的演出上,还是比较成功了,他这个里面穿插了三次迟到导致女主很不太高兴,不过都化解了。
这个影片也展示了从事一个音乐方面的人,因为生活身份犹太人,可能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的如此还是有很多看点的。
同时也展现了对这个柴可夫斯基的热爱吧。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管弦乐队小提琴手和弦很好听。
不知道这到底是哪国拍的电影,电影里的人物在俄罗斯应该说的是俄语吧,但我怎么觉得象法语。
看电影的名字,Le,应该是法语,那电影制作方应该是法国。
Concert是音乐会的意思,concerto是协奏曲的意思,电影的主线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英文是Concerto in D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完整翻译过来是D大调小提琴和乐队的协奏,而电影中文名翻译成《交响人生》显然欠妥,交响乐是symphony,译者应该对古典音乐的形式知之不多。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协奏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三个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贝多芬的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个个都是古典音乐里的永恒精品,俺最爱门德尔松的E小调。
音乐很棒,然而电影远不象网上评论的那么好。
豆瓣里,此片得分是8.4,很高了,居然有43%的人给了5星的评价。
然而观影过后,还是觉得豆瓣上一个唱反调的哥们说出了俺的心声:一部妄想电影,没完没了的滥俗噱头,基本上跟八月迷情一个水准,且当作传奇故事和老柴的小协宣传片看吧。
两个朋友大力推荐八月迷情,俺在带着极大期待看了之后,也是失望。
令人惊喜的成功和转变总是需要合理的铺垫的,《Le Concert》为了表现音乐的神奇而刻意让艺术家们在巴黎打工挣钱,甚至连一次排练都没有,演出却十分成功。。。
臆想着音乐瞬间改变一切,那是对人生和音乐的意淫。
讲了一位指挥家安德烈时隔三十年终于实现夙愿的故事。
因为政治原因,当年他的演出没能到最后,作为音乐家所追求的极致也未能达到。
而当年的小提琴手也遭迫害,至死未能重登舞台。
三十年后,作为清洁工返回剧院的指挥家却意外地看到到了法国夏洛特剧院的邀请。
在时任保罗乐团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他决定找齐人手冒名前往。
一伙人用看起来非常荒诞的手段毫不意外地成功到达巴黎后,过了混乱的两天,又戏剧性地在演出时全数到场。
音乐家找已故小提琴手留下的孤女安娜担任独奏,几经曲折,她也终于成功与指挥家合作她向往已久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明白自己的身世。
共产主义在影片成为了背景炮灰,最终是喜剧结尾。
多半是个励志故事。
可是,当时安娜拒绝出演之时对安德烈讲的一句话:你需要去心理治疗一下。
看起来,她没有必要为了帮助治疗这位老艺术家心理疾患而去参与一场不可能成功的演出。
安德烈确实也是病入膏肓,三十年前的事情毁了他音乐人的一生,能把他从泥淖里面救出来的,也只有这唯一一次机会。
安娜要不要救他呢?
因为是喜剧所以也没有意外的地方,安娜也是名病人,她执着于她的父母,她的身世。
为此,安德烈才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才能在法国人或者是全世界人面前证明这位往日的艺术家风采当年。
所以说,证明是一剂很好的解药?
心理障碍的家伙多少是想向人求证自己,说明,这个人存在还是有特别之处,上天不应将之丢弃在无人问津之地。
这种融入社会希望被承认的渴望被赋予了艺术层次的需求——他是个艺术家,他的追求已经不是个人追求,他的价值只存在他的能力、他的团体之间,事实也是如此——失去了当年的犹太人们,他也失去了他自己。
问题是,当他需要所有人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跟着这样一个病患,来让帮助治愈他呢。
他想要的是那个证明,是一个人甚至是少数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所以求助是求证之间的必修课。
是不是只有病友们才能一起做到,病友因为不同的原因走在一起,各有各的心事。
要是有相同的愿望,或者能以相同的手段达到,那能站在一起结成团伙真是件不错的事情。
等到比肩同台之时,是不是治愈了在场的所有人?
啊,所以有个成语,叫做同病相怜吧?
前面有点松散,但最后的部分终于聚集了起来。
为了最后的演出看的这个电影,结尾真的👍。
看到介绍时想起来begin again等一系列,还看到有人说音乐版的少林足球哈哈哈,有点贴切了。
看到喝多了排练迟到什么的那里,真是感同身受的生气😤更别提还这样有演出的场合琴盒里的希望如图
截图了一下集中营里练琴,这里也好感人两个老爷爷亲吻那里🤣法兰西,很可以那个大提琴手萨沙真的是眼神里有光耶
政治立场影响艺术的情况今天也持续在发生 ,希望多些和平吧
也许,关于人的一切原因都是妄想会饮,关于人的一切结果都是贪嗔围城;也许,生命本身就是来自魔鬼的一阵空虚嘲笑,人生就是一个不怀好意的玩笑;也许,我们是在神明写好的滑稽剧本中扮演了一个个自以为是的小丑,从来就没有挣脱枷锁的自由——但是凭着他的尊严和梦想,人,你只要不在伟大面前跪下,你就将走向伟大。
伟大的作品,伟大的理想,伟大的人,都会毁灭。
然后,以更加伟大的姿态重生。
说起来,理想主义就是那么浅薄,英雄主义就更是极端。
不过,在这个喧闹、浮华、短暂到以“时间”计量的世界里,还有一些东西,能够通往永恒。
夸张地讲,如果人类在任何一个他所夸赞的渺小领域试图企及神的高度,唯有音乐能攀登通往永恒的阶梯。
因为,经典音乐就是用时间流逝来告诉你什么是美。
因此,这是一个超越了时间的领域,不是技术意义上的,而是审美意义上的:每一个音符追求和谐,每一篇乐谱追求完美,每一场音乐会追求永恒。
BRAVO!!
用生命倾情而奏,为生命清越而鸣,超越不幸,超越苦难,走向你的圣域,迎来那场属于你、为你演奏也只能由你演奏的音乐会!
当你迷失自己,当你错过缘分,当你失去机遇,当你身处困境,记住,有一场你的音乐会在等你。
BRAVO!!
影片没有太多新鲜的地方,尽管也描写了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惨宿命,但打动人的也只有最后的那场音乐会,这种靠结尾hold住全片的电影,过程往往比较乏味,好在结尾并没有让人失望~
一次都没排练也是非常假了,有催泪点,但整体更像是失意人的春梦一场。
欧洲、亲情、政治版的交响情人梦。虽然对一切交响乐题材有爱,还是不能接受一个从未排练过、开场乱七八糟的乐队在指挥和soloist的带领下神迹般的大逆转。另外,不是还应该有普罗的曲么,怎么老柴完了就完了?!
其实一点都不励志,压根一点没排练就演出还能演出这么好,这也就是在电影里边。帕格尼尼的二十四号随想曲不错
癫狂的俄罗斯电影。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演奏的节奏严重脱节。
音乐很好。
矛盾啊。前面讲述故事太过冗长无聊,并且头一回看到又谈论社会主义又谈论犹太人的。但是最后音乐会的剪辑实在精彩,虽然夹杂了一些狗血。
老年艺术家们集合起来再度表演的励志喜剧。笑点有些还是不错的比如那对到处投机的犹太父子。
情节那么多漏洞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高分。你见过这么重大的音乐会能不用彩排靠30年没拉过琴的人起死回生?
被豆瓣评分骗来看了, 八月迷情好太多, 这样的题材, 交响情人梦是做到顶峰喇
音乐何以感人?一天之内把它看了两遍。虽然有点煽情过了,但看了两遍也赚了我两遍的眼泪。
哪里有你的梦想,哪里就有你的羁绊。这部法式温情励志喜剧试图以大巧若拙的方式沟通政治、理想和情怀微妙的关系,虽整体略显平淡,桥段也略显俗套,但伟大的柴可夫斯基和出色的情节控制还是在最后让感动的潜流悠悠而出。
那让我们慌乱、贱俗的,可曾全然占有我的灵魂?那曾让我痴痴艾艾的,一旦记起,又是重生!
电影毫无章法,但最后柴可夫斯基还是让我哽咽了,这是音乐的力量
情节完全是胡扯,和劣质偶像剧有一拼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太醉人了
感觉他们全都有anger issue……槽点太多,巴黎党支部那段有必要吗!看来只是增加一些恶毒笑点,以及衬托党员经理最后为了音乐会而缺席党大会行为之伟大……这经理,不仅背叛了党,竟然还向神祈求奇迹!从来没有什么奇迹,有也是由我们无产阶级的勤劳双手创造的!怪不得cccp亡了!乐团成员是怎么在一天以内立刻找到工作黑下来的??太强了吧?!以及我还以为小提琴家是男主跟女经纪人的私生女……结果根本就是很健康的关系嘛!干嘛那么故弄玄虚!唯一不错的地方大概是结尾竟然真的放了一整首柴小协
一场交响乐,人的不屈,命运的摆弄,都幻化指尖。音符尤天花乱坠,交汇的不止是声音,还有人生。
其实音乐会结束片子就该结束了,结尾神马演出反响巨大神马的真的不必拍出来,除此大BUG,还是挺好的,特别是老柴的小协贯穿全片,很不错~
很一般,贬低音乐